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过七旬的瓦尔达带着数码摄像机,在法国的城市和乡村“闲逛”的过程中,亲自拍摄了一些关于当今拾荒者的影像。经过一年的后期制作,于2000年6月完成了一部82分钟的纪录片,法文片名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汉语可直译为“拾荒者们与女拾荒者”。“拾荒者们”是指瓦尔达拍摄的人物,“女拾荒者”则是指瓦尔达本人。本着简洁的原则,我将之译作《拾荒者》,台湾译名为《艾格妮捡风景》。
这部受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启发拍摄的影片,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形象:从在乡村农田里拣拾土豆的农民,到那些在食品超市的垃圾堆里翻找仍然可以食用的食物的城市居民,再到寻找可供制作艺术作品的废弃物的艺术家,拾荒者们在瓦尔达的镜头前讲述自己对拾荒的看法。瓦尔达将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分为三类:“有些人拾荒是因为生活所迫,有些人拾荒因为他们是艺术家,有些人拾荒因为他们喜欢拾荒。”流浪汉和生活贫困的人为维持生计拣拾各种生活必须品,艺术家们从废铜烂铁堆里寻找创造艺术作品的原料,喜欢拾荒的人的动机更多是出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品德。瓦尔达说:“这是一部关于浪费的影片。”
但我们仍然饥饿,精神与物质;我们仍然寻找,现实与虚拟。据说新时代的人们有福了,因为他们都患有时髦的“资讯饥渴症”。我们一天不消费,我们一天就心烦意乱。我们一天得不到最新的讯息,我们一天就坐卧不宁。我们如饥似渴,生怕落在时事与时尚的后面。纽约的股票巴黎的时装中东的战局国内某民营企业的收购案,都是我们念兹在兹的关注热点。我们大把花钱大快吃肉大碗喝酒。我们陶醉在歌舞喧腾燕舞莺歌的升平盛世。我们心安理得。
--------------------------------------------------------------------------------
二、
这是一部关于浪费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节约的电影。这是立场羰明充满真诚的电影,但不是枯燥说教高高在上的电影。法国电影新浪潮祖母(grandmother of the New Wave)——艾格尼丝·瓦达(Agnès Varda)我还第一次听说。而纪录片《我与拾穗者》(The Gleaners And I),也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她拍的电影。据说瓦达有句名言:“就其形式而言,电影是不自由的。我深感苦恼,想用写小说的方法来拍电影。”据说瓦达自一九五四年投身电影直到今天,她所有的作品都贯穿着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与拾穗者》拍于二零零零年(两年后,瓦达还拍了一部五十多分钟的续集,有兴趣的观者当不容错过),在短短的一个来小时里,瓦达的确是以散文般的叙述与饶富诗意的画面,带领观者一会儿徜徉于法国乡村的田间地头,一会儿伫足于巴黎的街头巷尾。她就像一位孤独的漫游者,有时候置身自然美景中喃喃自语,有时侯与偶然相遇的路人闲话二三,而电影的主题就在散漫的形式下慢慢铺展,这个主题就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