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标题: 南方周末竟然登这种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午夜飞行    时间: 2004-5-11 15:11:56     标题: 南方周末竟然登这种文章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 ... hb/200405060005.asp

与乞丐共进午餐




南方周末    2004-05-06 12:05:33



  ●记者记事
  ●(广州)黄广明
  四年前,我从合肥往北,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的一次皖北农村之行,可以说是“拼到了双腿”的。皖北与苏北交界灵璧县,这个在窗户大的中国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采访,这辈子我可能都不会去。到达目标村庄时,暮色渐浓。时值冬日,事件的当事人、50多岁的村委会主任带着几个人到进村的路口接我。进村途中,犬吠不断,村民们衣衫褴褛,面容菜色,目光好奇。
  脏乱,非一般的脏乱,是这个村子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天气湿冷,经年累月的拖拉机车辙搞得土路上皱纹满面,污水、生活垃圾还有大地的原土搅和成的黑泥,堆砌在村道上;越往里走,气味越难闻,腐败的稻草、牲畜粪便、黑漆漆的臭水坑、生活垃圾……触目皆是,一头头的黄牛就圈养在民宅的大门口、厨房旁,安静地反刍。
  村主任告诉我,村里的公共事业长期无人问津,牲畜粪便、生活垃圾已有十几年未处理了。我为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感到震惊,虽然同属于欠发达地区,这里比我老家江汉平原的农村要差很多。
  说实话,我并不愿意在这里久留,但惧于县城距此有一个多小时足以让浑身大卸八块屁股起茧的颠簸车程,接下来几天,为了工作方便,我就住在村主任家了。
  村主任家并不宽敞,设计也不合理,堂屋(客厅)大白天都黑黑的,堆满了农用机具,一张四方的饭桌,被长年的饭菜汤汁浸渍得漆黑,数张磨得光光的木椅,惟一的电器是一台影像模糊的电视机。堂屋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着一幅对联,大抵是恩泽万代、光耀四方之类的意思。对了,堂屋里还有一张床。晚上,我就睡在这儿。
  被子很厚,也很重,仿佛里面装的不是棉絮,而是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夜里我还是觉得冷,早上起来,双脚还没透过热气,一夜都在半梦半醒之间,总觉得床上太脏,身上发痒。
  第二天中午,村主任招呼几个年长的村民陪我吃饭。饭菜是村主任的女人做的,四五个人,五六个菜,有肉,村主任专门去镇上买的。几位作陪的村民劝我吃菜,自己也出手凶猛,特别是肉,短时间内一扫而光,看得出他们平时很少吃。席间他们非要我喝自酿的粮食酒,我不喝,他们说我看不起他们,在近乎强制性的热情劝说下,我喝了。几位村民的话很多,本来我就胃口不佳,甚少吃菜,他们横飞的唾沫星子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他们谈到了村里困窘的现实,还说,我要是能报道报道,他们村就有希望了,我回答,新闻不是万能的,不要寄希望太高,云云。我已经微醺了。
  不知怎地,我问在座的除了种田还有什么收入来源时,有一个说农闲时进城捡垃圾。“天啊,我竟然与城里捡垃圾的坐在一起吃饭!”这是我的下意识,我立即酒醒了。我再仔细定睛一看,这位老农确实满面污垢,手指发黑,确实像乞丐,不,他就是城里的乞丐!我有些坐立不安,但出于礼貌,强作镇静,最终,我还是忍不住,借口离席……
  想到与他们还要待上几天,心里确实有障碍。从前虽然接触底层不少,但从未如此亲密地接触,这简真就是朝夕相处,一起生活!当晚再睡时,开始我依然不惯,无法入眠,但后来终于沉沉睡去。也许是因为太疲惫了。
  那次采访,我心里有一种难言的复杂的隐痛。
作者: 午夜飞行    时间: 2004-5-11 15:12:31

转载:

据我多年在农村生活的经验,那“石头”一样的被子,通常是他们家里最暖
和的;那黄记者不屑喝却被强制喝下的酒,通常是他们平时舍不得喝,藏了好久的;那些
村民“出手凶猛”的肉,的确是“他们平时很少吃”的——但是,“农闲时进城捡垃圾”
的老农,未必“就是城里的乞丐”!
虽然他们很穷,过着“衣衫褴褛,面容菜色,目光好奇”以及“脏乱,非一般的脏乱”的
生活,虽然农闲时进城捡捡垃圾,但他们也是有骨气的!“手指发黑”,那是辛勤劳动的
证据,并不是乞丐的标志——不知道黄记者是怎样一个判断逻辑。
就以黄记者判断为准,即使他真的是农闲时的乞丐——我也学黄记者来点“猜测”:和乞
丐一起吃住,他们没要钱吧——有句俗话说“吃人的嘴软”,殊不知有这样一位黄记者,
白吃人家的、白住人家的,同时还对人家鄙夷到“坐立不安”的程度。要是那几位老实巴
交的农民看到这篇文章,不知会不会说:“还不如把那些酒菜拿去××!”
记者,你是需要有良知的,还有眼睛向下,别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养的不知民间疾苦。

《南方周末》,记住你要代替谁说话,不要什么样的文章都往上堆
作者: 午夜飞行    时间: 2004-5-11 15:13:37

丫真不配当记者真不配去南方日报社
作者: foxwx1105    时间: 2004-5-11 15:14:32

《南方周末》,早就不是以前的那个了
作者: ritter    时间: 2004-5-11 15:19:25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
作者: eggborn    时间: 2004-5-11 15:24:36

客观反映的东西比比记者的人品问题,就像白纸跟黑点的关系。
作者: 田伯光    时间: 2004-5-11 15:47:18

DODODO
作者: xug    时间: 2004-5-11 15:52:50

农民被诬蔑了几千年,不差这一篇。何况有些话只能反着说才能登出来。

只要有官权阶级,农民便要做这个社会的最下一层垫子。农民从来没有被解放。
作者: dreamideo    时间: 2004-5-11 16:06:20

文章写的挺好,反映了客观事实!我不觉的记者这么写有什么不对~
作者: xug    时间: 2004-5-11 16:11:33

记者可以写他认为的,这是他的权力。文章端给众人,自然要品评是非高下。肯定已经不是原先那批记者的文章了。
作者: Freestyle    时间: 2004-5-11 16:55:12

这位大哥多诚实呀
想什么说什么
有做记者的资本
作者: mee    时间: 2004-5-11 18:39:48

没觉得这位记者有什么不道德不名誉,他记述了生活的原生态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精神的认同和肉体的兼容绝对是两码事,我不信楼上各位正人君子与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0距离接触真的能大慈大悲满含热泪而绝无一丝厌恶和鄙夷。

而且这位记者若真的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记录自己的感受那么他也没必要“心里有一种难言的复杂的隐痛”了,看文章切莫断章取义。
作者: ydm    时间: 2004-5-11 20:41:11

“五一”前夕,去了一趟陕北,沿途看到的农民的生活,感觉和30年前没有什么不同。朱鎔基在任的时候实行退耕还林,理由一是粮食过剩,据说库存的粮食可以保三年;而是荒废的田地太多了。真实的情况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粮价过低,粮食的生产库存成本高,各乡的粮库基本上是空的,但向上汇报是满的,田地的荒废是由于收入过低,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剩下妇幼病残老。现在温家宝在任,又开始重视粮食生产了,要给粮食补贴。

     农民,始终是社会的底层,可是也正是他们养活了我们,别歧视他们。虽然他们穷,但至少有骨气,朴实、善良、实在。这些,是大多数处在顺境中的人们体会不到的。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04-5-11 20:50:50

感觉强烈的就一个字——真。


文章反映的内容真,作者的感情真。
作者: past1977    时间: 2004-5-11 20:57:28

这个记者到底怎么了

我看比那些拿红包的记者强多了!!!!!!!
作者: freebell    时间: 2004-5-11 21:08:40

就算很多“真人”们觉得虚伪,我仍然和小飞行感觉相同。不是说你不可以有这种感觉,但要注意的是你是做什么的,你的职业要求你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深入基层做什么去了?趁早滚蛋!




欢迎光临 海浩网论坛 (http://bbs.highot.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