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居的一年》改编自约翰·欧文(John Irving)职业生涯中最为畅销的小说《A Widow for One Year》,借助丰富、有层次感的人物个性进行说明,着重讲述了一个有关爱与性、失去与宽容的故事。三个主人公通过情感的释放而对生活有所觉醒,他们之间不道德的情感颠倒却揭示了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对于托德·威廉姆斯和杰夫·布里吉斯、金·贝辛格等几位主演来说,他们需要无限的热情,才能展示出这个物质化的社会实则建立在人性共鸣的基础上的:爱并不总是正面的,甚至无法通过正确途径进行疏导,晦涩与失去可以重新赋予爱的涵义。在这里,悲剧与喜剧拥有了最为完美的结合方式,当人与人因为错误的原因而相爱时,他们惟一的出路就是去探寻位于表面下深层次的真相。
严格说来,《寡居的一年》只是截取了《A Widow for One Year》的第一部分,其制作幕后是一个独特、极具创造力且有牺牲奉献精神的班底,约翰·欧文也是其中的一员。欧文对于影片本身非常满意,他将《寡居的一年》称为“欧文冠名”电影:“我参与了编排剧本的全过程,结果令人满意。毫不夸张的说,托德·威廉姆斯所创造的剧本比以前任何一部由我的小说改编成的影片都要更加终于原著,而更为难得的是,他还融入了自己的元素--也就是故事的电影元素,我认为这是一个出色的作品。”
Part Two影片经历了4年的“孕育期”
将小说变成电影的这个过程花费了托德·威廉姆斯整整4年的时间,他几乎是在《A Widow for One Year》甫一问世的同时随即仔细阅读了小说。在他看来:“翻看欧文的小说就像经历了一次巨大且强烈的情感波动,作为一名作家,他叙事的技巧、人物背后蕴藏的深度、混合了幽默的真相都会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一道道深刻的痕迹……我感到自己与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之间产生了某种无法言明的联系--他们无私的同时却又都是那么自私,我最先喜欢的角色是埃迪,可是到最后,我却发现自己将更多的情感注入到泰德身上。我从翻开小说的那一刻起,一口气读了183页,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然后意识到我应该将这种感动带入大银幕。我要制作一部以描写泰德为主的影片,爱所必须的宽容正从他的良知中一点点消失……当然,我的影片只记录了小说的前半部分。”
在威廉姆斯之前,约翰·欧文已经拒绝了N多个将《A Widow for One Year》改编成剧本的提议--然而所谓宿命论自有其成立的道理:在济济无名之初,约翰·欧文曾经在一所中学教过两个星期的摔跤,而他教过的众多学生中就有泰德·霍普(Ted Hope)--《寡居的一年》的制片人之一,然而短短3个月之后,欧文因小说大卖而成为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1999年9月,霍普携《与魔鬼共骑》(Ride With The Devil)出席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时碰到了带《苹果酒屋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s)来参展的欧文,巧的是两部影片的主演都是托比·马圭尔。在马圭尔的引荐下,霍普第一次将威廉姆斯的想法传达给欧文,看过威廉姆斯为影片拍摄的一卷前期录像带后,欧文对“只改编小说的前三分之一”这一立意点头称颂……2002年春天,泰德·霍普与另一位制片人安妮·凯丽(Anne Carey)共同成立了一个新的电影制片公司,与此同时,他们开始为《寡居的一年》筹备拍摄资金,影片“怀胎”4年终于“顺产”。
--------------------------------------------------------------------------------
◆简评◆
影片的基调始终很压抑、沉重。
最后,当Marion离家、放弃女儿的抚养权,Ted一个人在家打壁球,然后突然慢慢蹲下来、打开地下室的门(与影片的名字door in the floor以及主人公作为儿童读物作家在影片中朗诵的一部作品所写的情节不谋而合)一跃而入时,是否也就意味着作为父亲、丈夫,他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而被黑暗而吞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