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标题: 买车看不看车身钢板厚薄 [打印本页]

作者: czking    时间: 2007-3-1 12:53:58     标题: 买车看不看车身钢板厚薄

春节前,天津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公布了首批CNCAP,即中国新车评价的碰撞结果,皇冠五星,速腾四星,其实速腾就是少了双侧安全带提醒装置和侧气囊,这一点皇冠赚了便宜,大众实在遗憾。对于这次碰撞,网上议论的也很多,认为皇冠是在用顶配应战。其实,抛开结果不谈,我们应该说说和大家买车直接相关的问题--钢板厚薄的意义。德系车钢板厚的确有优势,但这个优势体现在哪里,是不是就一个“厚”字。
  如果只讲钢板厚薄,那无疑坦克是最厚的。美国人曾经搞过一次试验,用高强度装甲钢板做一个箱子,外面放上塑性炸药,里面放一个甜瓜。结果如何呢?爆炸之后,钢板外面看不出任何明显的变化,里面的钢板层则出现一个大洞,瓜只剩下籽和汤,溅得到处都是。这就是一个能量传导的例子,据说对付坦克的破甲弹就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杀伤装甲车内的人员。
  钢板有厚有薄,该厚则必须厚。该薄则一触即溃。前面部分承受70-80%的冲击力,发动机下沉,脚踏板和方向盘溃缩;保护里面乘员的钢板则固若金汤,车门能打开让人逃生。
  德国车钢板好不好,好!但并不在于它的厚薄,而在于它使用了拼焊和分区加厚乘员舱的技术,不是说整体上的德国车就是一辆虎式坦克;说日韩车钢板薄不薄,薄!比较德国车是这样的,但应该说的是后面做的不如德国车到位,并不是说整体上日本车和韩国车就都是纸糊的。事实上,在不同级别的车型中,使用不同标准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设施是日系车最明显的特点,皇冠的碰撞能得五星,而琪达、思迪是四星,中汽技术中心的评价是“平衡”,这就是日系车卖得好的讨巧之处,你花这份儿钱得到的就是基本保障,也就是在安全驾驶前提下的最好保证。而将安全视为“面包和黄油”的大众德系车基本上是采用一视同人的态度,即从最小的车型FOX(并未引入中国)到最高档的车型辉腾都采且激光拼焊和不同区域强化钢板。这才是德国车高明的地方。大众有一个技术总监,他在狼堡讲“我们拆解过一台韩国车,结论是我们再省钱也造不出这样的车。”
  其实,德系车还有一个优势大家没有去讲,就是顶部激光整体焊接,它也是一项保证安全的高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汽车翻滚造成的大变形和二次伤害。但这个完全封闭的装备在生产厂耗电量极高,成本非常昂贵,通常国内厂家,包括日系车、韩系车很少采用。你从车的外型上可以看出,顶部两侧从A柱到C柱之间,有黑色橡胶条的说明不是激光拼焊,只有一条沟槽而没有橡胶的就是使用了激光焊接。
  另外,从天津碰撞的结果里,我们还能发现两个观念的问题,一是,撞坏了车之后,是先担心保险太贵,模样不好看,还是先担心人员受伤?通常我们会强调后者,但真撞了车,只要人还活着,大家就都会去考虑前者。这个想法就左了。人命关天啊!
  还有一个就是车的性能重要,还是驾驶员的素质重要?在德国有一种特殊的路牌,蓝底色上几根白色斜杠,它代表的是无限速公路,我曾经在这样的公路上奥迪试过A8车和Q7。试车指挥事先就警告过“你必须知道,时速超过120,谁都可以飞”在雷根斯堡的一次雪地试车中,一个欧洲记者把车撞到了树上,后杠脱落,德国人觉得问题不大,因为这也是一种吸能保护,可见并不是欧洲车从头到尾都穿锅炉的。
  在今年春节期间北京电视台的红绿灯特别节目中,透露了几起造成多人伤亡的交通事故,其中涉及的车型包括东南三菱、宝来和帕萨特,以及东标307和伊兰特。这些事故厂家宁可谁也不知道,而出事的主要原因也的确都是驾驶员严重违法超速。可见,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汽车,只有讲究安全的人。
  年初,清华大学教授在一次讲演时说过“我们现在急救中心用的手段和70年代的抢救方法差不多。这个水平也要提高。因此,汽车前面能不能吸能,后面变形大不大,能不能让车门打开,及时抢救伤员”这才是关键。
  我看,安全这件事不能义气用事,首先,讨论厚薄要讲科学。欧洲人开车有历史,讲究汽车运动,驾驶的素质远远高于亚洲人,它的车安全系数大,交通事故死亡率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直呈下降趋势;日系车考虑商品性较多,相对安全要求较低,但在安全驾驶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安全概率,日本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同样是负增长。只有中国,新车越来越多,死亡率却并未得到有效扼制,全球每天交通死亡3000人,中国占300人。可见,安全意识比钢板厚薄更重要。开起车来更要讲科学,不能想着钢板厚就要飞,第一你必须系安全带,第二开车必须有安全意识,把安全交给自己的保险概率最高,如果交给汽车厂,甚至钢铁厂,那就坏了。

[ 本帖最后由 ma0055 于 2007-9-20 13:57 编辑 ]
作者: 雨夜咖啡    时间: 2007-3-2 14:20:32

厚薄没用吧
作者: sock    时间: 2007-3-2 18:55:06

不看....结构设计比厚薄更重要...钢板后不代表这就一定强度高....不然还制造H型钢 角钢 车子要设计那么多的补强筋干吗...
作者: 武艺    时间: 2007-3-3 07:57:40

说的 很好..支持一下..
作者: fshsh    时间: 2007-3-4 00:41:35

说得在理!
作者: car    时间: 2007-3-6 20:07:16

支持
作者: vincer    时间: 2007-3-7 04:43:56

支持~
作者: doveiyy    时间: 2007-3-9 11:22:15

这篇文章说得还是很客观的。
作者: George    时间: 2007-3-14 21:04:31

整体的设计结果更重要。
国内生产的车使用的大部分是低强度的钢板,包含国内国产国外品牌。
作者: redthreestone    时间: 2007-9-10 22:04:09     标题: 国内汽车业界,要学得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啊。不是几个外观模仿,就能达到的

非常客观,赞一个

很少有车评,能达到这样一个客观,真实,逻辑分析到位的地步

希望以后多看到这样的文章

另外,本人也认为,车身结构,主动安全性能,远远大于那些所谓的几个钢板厚度。

当然,制造工艺也是非常体现车的质量的。
作者: topsun    时间: 2007-9-19 16:29:39

真的撞上了,再厚也没有用。




欢迎光临 海浩网论坛 (http://bbs.highot.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