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一大港、第二大城,人口近二百万。中世纪后期,它是阿拉贡王国的京都。二次大战之前昙花一现的卡塔罗尼亚共和国,也建都于此。当地人说的不是以加斯提尔为主的正宗西班牙语,而是糅合了法语和意大利语的卡塔朗语(Catalan),把圣乔治叫做 Sant Jordi。市政府宫楼的拱门上,神龛供着一尊元气淋漓的石雕,正是屠龙的天使圣乔治。
但那是中世纪的传说了。这一次在巴城,我看到的,是另一种的人与兽斗。
斗牛,可谓西班牙的“国斗”,不但是一大表演,也是一大典礼。这件事英文最bullfighting,西班牙人自己叫corrida de toros,语出拉丁文,意谓:“奔牛”。牛可以斗,自古已然。早在罗马帝国的时代,已经传说拜提卡(Baetica,安达露西亚之古称)有斗牛的风俗,矫捷的勇士用矛或斧杀死蛮牛。五世纪初,日尔曼蛮族南侵,西哥德人据西班牙三百年,此风不变,而且传给了路西塔诺人(Lusitanos,葡萄牙人古称)。其后爱比利亚半岛陷于北非的摩尔人,几达八世纪之久(711至1492):因为回教徒善于骑术,便改为在马背上持矛斗牛,且命侍从徒步助斗,一时蔚为风气。于是在塞维利亚、科尔多巴、托雷多等名城,古罗马所遗的露天圆场,纷纷改修为斗牛场。至于小镇,则多半利用城内的广场(plaza),所以后来斗牛场就叫做plazl de torls。
有人不禁要问了:“凭什么斗牛会盛行于西班牙呢?”原来这种骠悍的蛮牛是西班牙的特产,尤以塞维利亚的缪拉饲牛场(Ganaderra de Miura)所产最为勇猛,触死斗牛士的比率也最高。大名鼎鼎的曼诺雷代(Manolete),才30岁便死于其角下。公认最伟大的斗牛士何赛利多(Joselito)也死在这样的沙场。其实每一位斗牛士每一季至少会被牛抵伤一次,可见周旋牛角尖的生涯终难幸免。据统计,300年来成名的125位主斗牛士之中,死于碧血黄沙的场中者,40人以上。
最幸运的要推贝尔蒙代(Juan Belmonte)了,一生被抵50多次,却能功成身退,改业饲牛。贝尔蒙代之功,当然不在屡抵不死,而在斗牛风格之提升。在他之前,一场斗牛的高潮全在最后那致命的一剑。而他,瘦小的安达露西亚人,却把焦点放在“逗牛”上,红旗招展之际,把牛头上那两柄阿刺伯弯刀引近身来,成了穿肠之险,心腹之患,却在临危界上,全身而退。万千观众期望于斗牛士的,不仅是艺高、胆大,还要临危不乱的雍容优雅(skill,daring, and grace),这便有祭拜死神的典礼意味了。所以斗牛这件事,表面是人兽之斗,其实是人与自己搏斗,看还能让牛角逼身多近。
究竟,哪一种死法更好呢?无声无臭,在屠宰场中集体送命呢,还是单独被放出栏来,插枪如披彩,流血如挂
带,追逐红旗的幻影,承当矛头和刀锋的咬噬,在只有人口没有出路的沙场上奔踹以终?西班牙人当然说,后一种死法才死得其所啊:那是众所瞩目,死在大名鼎鼎的斗牛士剑下,那是光荣的决斗啊,而我,已是负伤之躯,疲奔之余,让他的了。在所谓 corrida de toros的壮丽典礼中,真正的英雄,独来独往而无所恃仗,不是斗牛士,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