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Room(白木屋之恋)》在纽约Woodstock知名的Bearsville录音室录制的,专辑名称就是取自于这间录音室中主要的一个房间,同时,它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因为新专辑中的歌曲是M2M的两位成员Marion Raven与Marit Larsen在世界巡演宣传的旅途中写下的,对这两个大女孩来说,世界彷佛就是一个大房间(The Big Room)。为了录制这张专辑,她们在2001年初寒风刺骨的严冬季节,在录音室中闭关了六个星期。 此次M2M再度与制作人/音乐家Jimmy Bralower合作,一支杰出的小型爵士乐团参与其中,团员包括Tom "T-Bone" Wolk (贝斯、空心/电子吉他、风琴、合成乐器)、Jimi K. Bones (电子/空心吉他)与Kenny Aronoff (鼓、打击乐器)。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张非常迷人的专辑。专辑中充满了以自信与技巧打造出的流行歌曲,营造出一种以自然吉他乐音为主的流行音乐,听起来让人不由得想起Joni Mitchell、Sheryl Crow与Jewel,以及另类歌手Counting Crows与Travis,他们都是M2M在音乐上的灵感来源。M2M亲自谱写了"Jennifer"、"Don`t"等八首歌曲,"Miss Popular"和"Everything"闪耀着令人无法抗拒的旋律、与坦白直率的歌词。 除了扣人心弦的旋律、精心安排的编曲外,M2M甜美融洽的合音以及风格浓烈的歌词,让《The Big Room》更具有可听性。这张专辑成形的过程,就像这两个大女孩一样,是非常的自然,她们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她们的音乐注入了热情与纯净。
玛莉特 Marit Larsen 的个人资料:
全名:Marit Elisabeth Larsen
生日:1983年7月1日
出生地:Lenskog, 挪威
身高:157cm
喜爱的食品:鸡肉 面条 汤
喜爱的饮料:水
喜爱的颜色: 暗红(就像我的吉他)
喜爱的音乐:任何与吉他有关的音乐我都喜欢
喜爱的艺术家:Sixpence None The Richer, Robyn, Oasis, Hanson, Bic Runga, Big Bang, The Beatles and Eric Clapton.
喜爱的专辑: "Middle of Nowhere" by Hanson and "Chronicles" by Eric Clapton
喜爱的演员:Joseph Gordon-Levitt, Katie Holmes
喜爱的电影:American Pie 美国派
喜爱的电视剧: Dawson's Creek
喜爱的图书:Right now it's "Choices" by Abigail Reed
喜爱的游戏:Ludo 芦多益智游戏
喜爱的运动:没有具体的
爱好:弹吉他 交朋友 写歌
玛莉安 Marion Raven 的个人资料:
全名:Marion Elise Ravn
生日:1984年5月25日
出生地:Lenskog, 挪威
身高:170cm
喜爱的食品:BBQ chips - haha
喜爱的饮料:芬达澄汁
喜爱的颜色:紫色
喜爱的音乐:任何R&B到摇滚的音乐(我不是个硬摇滚迷)
喜爱的艺术家:Jennifer Brown
喜爱的专辑:"Vera" by Jennifer Brown
喜爱的演员:Christina Ricci!!
喜爱的电影:6th sense 灵意第六感
喜爱的电视剧:第七天堂 , 六人行
喜爱的图书:Danielle Steel
喜爱的游戏: ?
喜爱的运动: 足球和排球
爱好:音乐,画画,交友&派对,穿着睡衣整天待在家里
Marit与Marion两人认识于1990年(大约五岁时),由于对音乐的喜爱,两人成了好朋友,并常在一起为家人及朋友表演。 他们的第一张唱片是八岁时以挪威语灌录的儿童专辑Synger Kjente Barnesanger (Sings Famous Children's Songs),这张专辑也获得Spillemanspriest (相当于挪威的葛莱美奖)《最佳儿童专辑》的提名。当时他们的团名是Marit & Marion。
M2M于1998年7月与Atlantic唱片公司签约,首支单曲Don't Say You Love Me,由M2M一起谱写, 并由Celine Dion(席琳狄翁)与Jennifer Paige(珍妮佛佩姬)的专辑制作人共同制作, 并成为“神奇宝贝——口袋饼干皮卡丘”(Pokemon:the First Movie) 电影主题曲, 并配合电影的上映目前已在全美电台获得广大的回响并持续发烧中,单曲销售量目前高居第五名,已经超过40,000张纪录。M2M首张专辑Shades Of Purple已于2000年3月发行, M2M包办所有的词曲创作,并请到 Spice Girls(辣妹)、Backstreet Boys(新好男孩)、Britney Spears(小甜甜布兰妮)…… 等当红艺人团体的专辑制作人倾力操刀。
继2000年在Atlantic唱片公司旗下发行畅销专辑 (Shades of Purple)之后,M2M终于在众人引颈企盼下发行了新专辑专辑「The Big Room」,这对来自挪威的青少年流行团体,带着她们至今最愉悦、最感性的作品重返歌坛!M2M的两位大女孩Marion Raven与Marit Larsen,再度与制作人/音乐家Jimmy Bralower (Donna Lewis、Jennifer Paige)合作,三人共同成就了一张非常迷人的专辑,专辑中充满了以自信与技巧打造出的流行歌曲,她们自己谱写的歌曲"Miss Popular"与"Everything",闪耀着令人无法抗拒的旋律、与坦白直率的歌词,当然还有她们两人注册商标似的完美合音。在专辑「The Big Room」中,我们会听到M2M在乐坛上跨出第一步之后,两人在音乐方面的成长。
The Wall 是 Roger Waters 在 Pink Floyd 所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就,它以不间断的连续方式叙述了一位摇滚明星从婴儿的降生开始到成人后的人生沉浮经历,命运的阴影始终追随在他的身旁左右,使其生存在濒临崩溃的人生边缘上。这其实是建立在 Roger Waters 的个人亲身经历以及他所观察到的在他周围音乐圈内的一些人的经历和现象。而乐队至此为止,这位贝斯手已牢牢地拉制了乐队的整个发展方向。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与 David Gilmour 一起合作,而制作人 Bob Ezrin 则由他的介绍成为一位来自 Pink Floyd 以外的合作者。相反 Pink Floyd 原先的成员:鼓手 Nick Mason 已很少介入唱片的制作,而 Rick Wright 则似乎已完全游离在乐队以外(本专辑完成后,他便退出乐队做个人发展,直至87年才又重新回归)。事实上,由26首歌曲组成的 The Wall 是部非凡的有着极为广泛影响的作品,它几乎就是 Floyd 先前专辑所取得的成就的总和。这一预言式的宏大作品通过其深刻的反思而概括了从冷战阴影,教育危机,人性异化直至末日般恐怖的西方社会在那个时代的总特征。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虚构的,将一位名为 Pink Floyd 歌星的孤独比喻成一堵精神上的墙所展开的,而墙是由他在人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而且无法排斥的一种精神失落,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并随他的人生成长也日益增长演化发展而成的。专辑的开篇便是通过邀请无意识的观众进入 Floyd 的演出("In The Flesh?")而展开的,刚一出世 Pink 就面对着如履薄冰的人生("The Thin Ice" ),然后转回到孩提时代对在二战中阵亡的父亲的回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1]"),上学后又不得不面对填鸭式的刻板教育制度的伤害("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 以及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又对其的过分看护而使其感受不到任何家庭的温暖 ("Mother"),他不由得自问“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该修建一堵墙吗?”;但在甜言蜜语的回答中,他看到的却是这个世界依旧充斥着漫天而降的炸弹和奔向掩体的平民("Goodbye Blue Sky ");他迷惑了,不知何去何从("Empty Spaces ");于是他自甘堕落下去,在他对性的憧憬和渴望中 ("Young Lust") 高喊到“I need a dirty girl”;然而在现实无奈的空虚中,只能假装一切都好,但日复一日,爱变得灰暗,他却变老并得不到任何快乐("One Of My Turns" );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礼的鼓声,以及对女友离去后所发出的凄惨的哀鸣("Don't Leave Me Now ");此时的 Pink 已经完全绝望,他已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觉得他就象一块墙上的砖头被强行禁锢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3 ");最后,在他结束曲 ("Goodbye Cruel World")中彻底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而结束了第一盘的内容,而此时,Pink 已完全建立起来的自我封闭的墙,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入精神失落的旋涡里。
第二盘在 Pink 面对外面的世界寻求自我解脱("Hey You ")中开始,而美妙的吉他演奏曲("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以及低沉的管乐曲 ("obody Home")折射出此时 Floyd 的孤独情感,对人生迷茫的他哀叹到“..But I've got nowhere to fly to”;精神忧郁的 Pink 面对电视中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时唤起他悲伤的回忆,不由发出痛苦的哀鸣("Vera");随后在一片鼓乐齐鸣般的古典弥撒风格的颂歌合唱中,引出了整部专辑的核心曲目("Bring The Boys Back Home")中则唱出了他强烈的反战心声;当他的唱片公司使用药物诱使其完成("Comfortably Numb")后, 他不由得想逃避,发问到“这场表演还要继续下去吗?”为何不转身逃走?然而此时此刻,他已没有退路,他不得不将这场表演进行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在演出现场,他那种忧郁不振的情绪最终异化为一种莫名的憎恶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式发作("In The Flesh"),他嚎叫到“If I had my way, I'd have all of you shut”;他不愿被社会带走他的灵魂,宁愿("Run Like Hell" );在温暖但混乱的战栗中,他再度迷茫,孤立无援只能("Waiting For The Worms" ),伴随着痛苦,他的心在流血,精神已疲倦不堪,终于将这场表演("Stop ");而在("The Trial")中,他通过对自己在精神上进行的审判,最终将他心灵中的这面墙推倒后,Pink 终于走出墙外("Outside The Wall" )和人们又会聚在一起而结束全曲。回首往事,墙那边又是一群疯狂的小孩们,他们是否又在建造他们自己的墙吗?这张唱片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理想的曲折路程,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走出“墙”外,寻找自己的新天地。
这部专辑广受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配合。例如,在专辑中多次出现的反战内容唱出了广大美国社会民众对越战深刻反思的心声,而把自己比作是“墙上的一块砖头”且无足轻重,便采取逃避的方式以求解脱,这种思想又与当时美国社会中“垮掉的一代”的处世态度不谋而合,因此也同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这部抱负不凡的概念专辑凭其极富社会反叛性的内涵而在全球掀起热潮。该专辑在美发行后于当年12月15日进入美专辑榜并名第列51位,六周后升至榜首并一举蝉联15周冠军,而在美国同期发行的单曲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也以其特有的叛逆性而成为其单曲榜的4周冠军,并且也是他们历史上唯一一首单曲榜冠军歌曲。THE WALL 的演出则是一部耗费心力的舞台表演(如此奢华以至于乐队只能将它带到少数几座城市进行演出)并被改编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该专辑同期在全球攻陷了几乎所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排行榜并占据榜首位置,除了日本和英国。好惊讶吧!不过想想英国Q杂志给出的很普通的三颗星的打分,也没什么奇怪的啦。The Wall 同样标志着 Waters 和 Gilmour 最后一次作为合作伙伴工作在一起。乐队在下一部专辑 The Final Cut 完成后便宣告解体。作者: tujun26 时间: 2003-6-3 16:14:08
很遗憾Pink Flody没有把这首悲伤的歌收入到《The Wall》专辑中,但很庆幸的是他们将其收进了电影之中。“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当老虎冲破牢笼)讲的是二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意大利Anzio造了一个桥头堡,“the tigers” 指的是在Anzio开来开去的德国坦克,而歌中最后一句“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指的是Pink父亲的队伍。在电影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Pink住的旅馆,然后镜头很快切换到一个点烟的男人,抽着雪茄,擦着枪。其实他就是Pink的父亲,正为对德战争做准备。电影里在放这首歌的前后还穿插放了Vera Lynn一首名为“The Little Boy That Santa Claus Forget”(被圣诞老人遗忘的小男孩)的歌,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祈祷圣诞老人送他一面小鼓作为圣诞礼物,但最终愿望没有实现的故事。在小Pink的心目中,圣诞老人其实就是他的父亲。
"In the Flesh”(在母体中)在这张专辑中有两重含义。电影中当此歌出现时,有一名少女敲着门,然后出现一群人挤向两扇用链条锁着的门的镜头。后来链条被击碎,几千个年轻人冲了出来。这组镜头暗示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如同歌名)。新生的孩子(Pink)渴望去感受生命中的温暖与爱,但有一个理性的声音在提醒他:“生命并非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全是快乐与幸福”。正如歌词中所说,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性,你就必须敢于面对我们身边所有的伪装。这首歌也暗示着Pink后来的遭遇。藏在他眼睛背后的那些苦痛、孤独可笑的成为了一场黑色幽默剧。歌的最后,飞机的声音及叫声“把它扔向他们!”震耳欲聋,而这架飞机正是将炸弹扔在Anzio土地上杀死了Pink父亲的那一架。从光的频闪、声效和动作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Pink在尖叫。这不由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剧《Macbeth》(麦克佩斯),剧中的麦克佩斯将生活与演戏作比较:“生命只是一个会行走的影子,一个可怜的表演者/支撑和侵蚀着他在台上表演的时辰/一切结束,这只是一个神话/疯子说,充满回响于狂怒/意义已经终结。”据说有细心的听者在此歌隐约的序曲部分听到一个声音说:“…we came in?”而在专辑最后一曲“Out side the wall”(墙外)结束时亦可听到那个声音说“Isn’t this where we came in?”前后倒置一下连起来便是“Isn’t this where we came in?”(这不正是我们进来的地方吗?)对此,Roger Waters解释说,The Wall的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一代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每代人每个人身上。当电影结束时,孩子们又在收集砖头,也许又要建一道属于他们自己的墙。Pink并不是第一个也非最后一个筑墙的人,噩梦会永远继续下去。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I)”(墙上的另一块砖之一)是专辑中第一首介绍“迷墙”概念的歌。“迷墙”指的是人精神上的墙,也是阻隔人与人的墙。所有的人都渴望能与他人交往、被他人理解,但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为自己的心筑一道保护墙以免他人靠得过进使自己受伤。“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专辑中共出现三次,每次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这第一部分比较沉闷,说的是Pink回忆起他的父亲已经走了,飞过海洋去打仗。他父亲留给他的只是记忆,就象是相册中的老照片。他父亲的死迫使他面对荒凉的现实,尽管他不愿这样去做。Pink于是开始为自己筑墙以免自己再次受伤。电影中有这样一段灰暗的场景:Pink和他母亲在操场上,他母亲让他自己玩。敏感的小Pink发现所有的小孩都有父亲陪在身边玩,于是他走向一位父亲让他把自己抱到转椅上,当那个男人抱他时,Pink脸上的欢乐显而易见,因为他找到了一位父亲。但这种快乐很快就消失了,因为那个男人把自己的孩子从转椅上抱下来后就走开了。Pink跟着他走想拉他的手,但他只是让Pink滚开,还问Pink他的父亲在哪里。失望的Pink只能自己跳上一个秋千拼命荡起来。其实这是小Pink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失去了父亲。
“墙上的另一块砖(II)”是专辑中最有名的一首歌,它继续讲述Pink在英国上学时的生活。许多人认为这首歌是Pink想要颠覆英国的教育制度,但其实并非如此,它所强调的是教育不能抹煞个性。当孩子门(童声)唱“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时他们不是针对整个教育制度,而是想表明他们不需要老师教他们怎样去思考,不需要受思想上的控制,也不想因犯了小错而被讥笑。教育不是产品的模子。在电影中,所有的学生戴着相同的无表情的面具以同样节奏的步伐走向一个绞肉机,既不回头也不朝两边看。机器中有不停敲打的铁锤,看上去像军队一样整齐划一而且十分有力。经过绞肉机后,所有的孩子都被榨干了灵与肉,从绞肉机另一端出来的是一群行尸走肉。由于老师的专制,Pink又在墙上加了一块砖。
尽管从歌词方面来看,Pink是想要自杀,但实际歌曲的内涵并非如此。Pink 并没有用死亡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只想在迷墙后隐居起来。在最后一声“再见”结束时,整首歌也就结束了,不向与它相对应的“Outside The Wall”(墙外),歌词部分结束了但音乐仍在进行。这其实表明了Pink想要离开他周围的人的决心。“再见,残酷的世界”是专辑及电影前半部分一个绝妙的总结。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Pink正在找寻它那巨大的精神迷墙上的裂缝。
这首歌是《The Wall》专辑中;最难分析的一首,因为它只有一句歌词:“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这是被囚禁在墙内的Pink在呼唤墙外的人。在电影中,Pink一直在狠劲地撞墙,希望能够解脱出来,但正如“Hey You”中所唱的那样:“这只是幻想,正如你所见到的,迷墙已筑得太高,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解脱……”在4句充满压抑感的“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后,响起一段用木吉它演凑的乐段,间或还有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穿插期间。我以为这是The Wall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摇滚乐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Pink真正需要的并非是推倒他的精神迷墙,而是过一种正常而平静的生活。读者们一定还记得在“Don’t Leave Me Now”一曲中Pink所显示出的疯狂的精神状态,实际上他很脆弱,也很痛苦。其实过平静而平凡的生活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渴望会愈来愈强烈。
这首歌相对容易分析。歌词基本上就是说明了一切,并没有什么隐晦。人们质疑的最多的一句是“those swollen hand blues”,为什么 Pink会有一双肿胀的手呢?有人认为当“swollen hand”布鲁斯被唱过之后,它所指的可能是Pink用针筒注射的方式吸毒,因为这通常会引起手部肿胀。然而我认为这也可能是指Pink小时候生过的那场大病,这在“Comfortably Numb”一曲中亦有所提及,说他的手“肿得像两只汽球”。由于妻子的离去,Pink正经受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每次给你打电话,总是没人在家。”事实上,无论他怎样竭力去挽救两人的感情,他的妻子已不可能再回到他身边,尤其是当Pink知道了妻子另有恋人之后。Roger Waters用很忧郁的嗓音去演绎此歌,让人动容。我的一位朋友说这首歌是他在此专辑中最喜欢的,因为其中包含某种“深层次的情感回响”,但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描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一位看似拥有一切的男人其实却一无所有。Pink是一个“明星”,他那“明星”的身份给了他财富、力量,但也给他带来过多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借助性与毒品来麻醉自己。他拥有这一切,但他意识到这一切对他而言其实毫无意义。而事实上,成千上万的摇滚明星面临着和他同样的问题。于是他开始退缩,去追寻一种孩提时代才可能拥有的纯洁的爱,这种爱排斥物质世界的干扰,排斥占有的欲望,是一种单纯的、无私的情感付出。我想这是非Waters的本意。“Nobody Home”实际上是一个隐喻,暗指Pink已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在“Nobody Home”中,那部在“One Of my turns”一曲中出现过的电影《The Dambusters》再度出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Pink所受精神折磨的根源其实还是战争。
Vera是二战期间一名著名的歌手,在欧洲尤其是英国颇受欢迎。“We’ll Meet Again”(我们会重逢)是她的成名作之一,其中有一句歌词便是“我们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重逢”。这首歌是Pink童年时代幻想的一个剪影,但也是下一首歌“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把男孩子们带回家)的引子。
21. 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 把男孩们带回家
把男孩子们带回家
把男孩子们带回家
别让孩子们一个人呆着,不,不
把男孩子们带回家
“Bring the Boys Back Home”是继“Vera Lynn”之后又一首与战争有关的歌。在电影中,人们在车站同从二战中幸存下来的亲友一齐唱这首歌。令人感到悲伤的是,年青的Pink虽然知道他的父亲已阵亡,但仍然在车站无望地搜寻父亲的身影,在歌中,人们认为所有的战士都应该活着回到亲人的身边,妻子不能没有丈夫,母亲不能失去儿子,孩子不能离开父亲……
“The Show Must Go On”是电影中的另一首歌,这是一首Pink剖析自己心理状态的短歌。此歌的前两段可以在封套中找到,但在电影中却听不到。Pink讲述了自己在筑迷墙之时所没有意识到的东面。“我不想让他们带走我的灵魂……”然后他又想是否他已变得太老或一切为时已晚?他是否已无力去摧毁这堵墙从而继续过正常人的生活?Pink甚至怀疑这一切是否已不值得尝试,因为死亡的阴影总是跟随着他。Pink决定“演出必须继续”。“演出”在这里暗喻着Pink的生活。
“In the Flesh”(这首歌歌名中没有问号)把我们带到了Pink的演唱会中。不象专辑中前一首”In the Flesh?”,这第二首“在母体中”并非是关于孩子的出生的,它的主题是Pink成人后的生活。它反映了人们是怎样盲目和愚蠢地追随偶像的,而偶像们又是怎样滥用他们的号召力。在歌中,Pink告诉他的听众:“Pink一点都不好,他呆在旅馆房间里。”换句话说,老Pink已经走了,躲在墙后的年轻的Pink成了个独断专横的人。为了验证歌迷们对他的“忠心”,Pink命令人们把所有他看不顺眼的人推到墙上。但在一点必须指出,Roger Waters本人及Pink Floyd乐队都不支持种族歧视。这首歌的本意只是讽刺了那些盲目祟拜偶像的人,其中亦有自嘲的意味。Pink本是一个极其厌恶战争的孩子,但他却在此歌中摇身一变成为希特勒式的独断者,显然是Waters在对此进行嘲讽和鞭挞。我们知道,Pink的父亲死在战场上,他的妻子弃他而去,最终他找到一个安静的场所以便潜心进行创作,但周围的人又逼着他上台演出。Pink 的一腔怒气无处发泄,于是他冲着听众发火,说一些疯狂和违反自己本意的话。这本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waiting For the Worms”是专辑中第三首亦最后一首有关战争及暴政的歌曲。此歌功颂德开始时Pink说没人能触摸到墙后的他,他请路过的人不要管他。这表明Pink已经放弃找寻逃离他这个自己为自己建造的监狱的方法的努力。Pink十分平静地“坐在墙后的碉堡中”,等待虫子们的到来,等待知识、经验的来临,以解答他心中的疑问。“我在墙后与世界隔离”,Pink得到了他所需要的绝对隔离,那正是他在筑墙时希望得到的东西。然而直到他真正得到了这种孤独感,他才真正理解了“Isolation”这个词的含义。从这点上来看,Pink确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崇拜者们的面前,他大呼小叫,命令他们干这干那。正因为他名声很响,所以他才有这么做的“权力”。“等待打开沐浴器点燃烤炉”,这句歌词指的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希特勒用毒气杀死600万名犹太人的事。从此歌的引申意义来看,Pink似乎亦是造成他父亲死亡的原因之一。
在此歌中,Pink放下了他盛大凌人的架子,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已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说他想回家,想要离开这场演出;他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Pink之所以还未自杀,还呆在他自已建造的牢房中,原因就是他想搞清楚他是否是一个罪人:建造了自已的墙,对周围的人和事麻木不仁,成为一个独裁者。他想知道是否他是唯一该受到指责的人。似乎Pink 到此时才开始逐渐恢复了一些人性,这一点将在下一首歌“The Trial”(审判)之中被讨论到。在电影中,Pink坐在一间卫生间里,读着他那本小黑皮本子里记着的一些诗。如果你仔细地听,你会听到在读(或在“唱”)“Do you remember me? How we used to be? Do you think we should be closer?”(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我们的从前吗?你认为我们还能变得更为亲近吗?)这几句其实是Pink Floyd另一张专辑《The Final Cut》(最后一刀)中“Possible Pasts”(可能的过去)中的歌词。许多人认为《The Final Cut》是《The Wall》专辑的延续,而其中很多歌的意境都是与Pink相关的,就象标题歌曲“The Final Cut”,我以为其中的主人公就是Pink,在电话铃响起之时,他正想用刀子割开自己的腰部。“我用颤抖的手握住小刀,准备这样去做……但是电话铃响了,我终于没有落下这最后一
刀”。Pink也唱了一些别的歌,象Roger Waters的个人专辑《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hiking》(搭便车的好处与坏处)中的几句歌词也曾出现在《The Wall》专辑中.
曲目
1.A Wishful Way(向往的道路)
2.Soldier (士兵)
3.Sometimes (有时候)
4.A Faker (一个骗子)
5.Animal Fazenda (可怕的动物)
6.When I think of you(我想你的时候)
7.She (她)
8.Fragile Inside(内部的脆弱)
9.Try to (飞行)
10.Swim (游泳)
国内乐队发行的全英文专辑,女主唱嗓音超棒!强烈推荐!!
专辑中收录有“跳房子”乐队创作编排的共十首歌曲,其中有简约的专辑同名曲“A Wishful Way”,潮湿的“Soldier”,酸涩的“When I think of You”,以及曾收录于《摩登天空4》并大获好评的“Animal Fazenda”,各异的曲风,精巧的编配与完美的演唱注定了这张唱片的价值。早在专辑发售之前,“跳房子”早已获得众多好评,被认为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在国内乐队中,跳房子绝对是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