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查看: 57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为什么要行善更要求慧 [复制链接]

UID
32269
注册时间
2003-11-15
帖子
3054
精华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 12:17: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为什么要行善更要求慧


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无内涵的思想是空的,无概念的直觉是盲的。”(Thoughts without contents are empty, intuitions without concepts are blined.)笔者认为行善的道理很类似,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善行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智慧的善行是盲目的。”一个人如果仅能空口说白话,讲述如何行善,却始终做不出具体的善行,那么这些道理讲得再好也不过只是空谈,效果便很有限。

    反之,一个人如果只知行善却缺乏智慧的引导,那么他的善行便往往是暂时的、冲动的、盲目的,不仅效果不彰,而且还可能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结果不仅无益众生,反而造成了恶业。因此“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一再强调“知识即道德”(Knowledge is virtue.)。认为德行必须建立在知识(或智慧)的基础上,这样才不会发生偏差或弊病。最近笔者曾听到某些慈善团体,经常定期发动会员募捐,然后到慈善机关布施,每次布施的金额都非常庞大,动辄数百万元。这种热心行善的精神非常令人敬佩,然而非常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团体的一些负责人却认为他们长期行大善的结果,上天必将赐给他们一笔数千万的大财富,因此经常都在求神赐明牌和找明牌,并且鼓励他们的会员踊跃签大家乐和**,以便接受这些财富后用来建道场。直到目前,这些天赐大财富不仅尚未签得,很多会员却已经为此“扛龟”了数百万。此外有些平常很热心布施行善的人,脾气却非常刚烈固执,经常与同事闹意见,在家里也经常与太太或家人争吵,对子女也动辄加以打骂,对父母更不知道孝顺。

    有些人平常很认真做善事,一旦有事,却不断去问神、相命和改运,花了很多冤枉钱,结果也解决了不了问题。有些善心人士在拜拜时,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竟不惜杀鸡买鱼,用非常“丰沛”的牲礼来祭拜,事后又烧了一大堆的金银冥纸。有些人一天到晚到各处去听经拜佛,却不知道在家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敬奉自家堂上的两尊活佛——父母……这种只知道捐款行善,却全然不知如何修持,如何用慈悲心来善待家人及其他众生,甚至屡屡犯戒,这种缺乏智慧的“行善”实在令人不胜感慨和叹息。

    因此行善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行善,避免造业,进而获得快乐和解脱的智慧,更是不可忽视。笔者这几年来参阅了不少佛经善书,听过不少的演讲和录音带,深深感到佛法浩翰无边如大海,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贵智慧和经验,这些智慧经验并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落伍,反而因为社会风气的日益败坏,道德民心的日渐堕落而显得弥足珍贵,发人深省,而益发值得国人的借镜。笔者由于学识和能力非常有限,无法将这些宝贵的智慧悉数加以详述,仅能将其中比较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故事寓言、譬喻或对话等等加以举隅,以供自勉和读者的参考。虽然这些智慧经验仅是挂一漏万,根本谈不上完整,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果能够对这些宝贵的智慧加以细细体会,并且时时刻刻以此提醒自己,作为今后言行举止,待人处世和安身立命的指针,相信必有相当的助益。

    △ 有人在祗树给孤独园问佛陀:“请问什么是最犀利的剑?什么是最剧毒的药?”

  佛陀答说:“恶口骂人是最犀利的剑,因为它最能刺伤人的心。贪心是最剧毒的药,因为它最能败坏一个人的意念而无药而解。”

  “世界上什么人获益最大?谁损失最多?”

  佛说:“布施的人获益最大,因为上天会加倍奉还他的善行。贪心和知恩不报的人损失最多,因为不仁不义的人将永远被人所唾弃。”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人是什么?什么东西最容易破坏友谊?”

  佛说:“行善的人力量最大,因为它可以培养各种美德,而最令人厌恶的是做坏事,因为它会令人掉入堕落的深渊。同时嫉妒和自私最容易破坏人间的友谊。”

  “什么是世界上最殊胜的东西?如何才能得到?”

  佛说:“福德和智慧乃是世上最殊胜的东西,因为只要两者兼备,不仅可以使人脱离轮回,超越三界,还可以助人离苦得乐。不过一个人必须布施、守戒、勇猛精进,最后才能得到福德和智慧。”

    △ 有一次佛陀对一个外道开示因果的道理:“你看前面那一个村落的农夫,如果在春天不去耕田和播种,而只是天天在神前祈求赐给他们丰收,你想秋天来时,他们会丰收吗?”对方答:“不可能的,因为不先耕耘播种,则不论如何求神,荒土上是不可能长出丰硕的作物的。”“答得好,再请问你,如果农夫在春天很认真地耕种、灌溉、施肥、除草,但并没有求神恩赐,将来会不会因此就没收获呢?”“我想他在秋天仍然会有收获的。”“再请问你,一个人如果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且也不去运动,这个人家境会变好吗?身体会健康吗?”“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这就对了,事实上世间一切的人和万物都无法违背上述自然的因果法则,因此每一个人都应相信‘人定胜天’,自己的命运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千万不可以迷信邪说邪见。

    △ 有一次佛陀向弟子开示:“伽弥尼!如果你把大石头丢进河中,而岸上有许多人虔诚地祈求天神使这一大石头浮起,你想可能吗?”弟子答:“不可能。”佛陀便说:“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做了大坏事,即使大家都祈求天神赐福给他,这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坏人不仅要受法律的制裁,死后也会坠入地狱受到应有的刑罚。”“我再问你,如果你把油倒在河上,许多人祈求天神使这些油下沉不浮在水面,可能吗?”“不可能。”佛陀说:“你说得对,一个人如果经常为善,则谁也不能害他,使他堕落,因为行善可以使人得到尊敬和喜爱,死后也会上天堂享福。由此可知行善的人将来会升天,为恶之人会下地狱,这些都是因果的法则,绝对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变的。”

    △ 菩萨有三种典型:第一种是悲增菩萨——富有慈悲心,但没有智慧,一心只想救人和度人,然而由于不知如何救度众生,结果自己也没能得到解救或解脱。正如一个人不会游泳,却一心想下水救人,结果人没能救起,自己也跟别人同归于尽,因此自己应当先具备智慧,学会救人的技术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第二种是增智菩萨——这一种与前面刚好相反,只想求得智慧以便自救自度,不想救度别人,因此只知独善其身,喜欢隐居在深山丛林,闭门自修。这些人最多只能修成阿罗汉,不能成佛。佛陀认为这些人只知有己,不知利他,乃是“焦芽稗种”实不足取。第三种乃是悲智常运菩萨——这一种能同时重视慈悲与智慧,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正如鸟具两翅,人具两脚,两者兼顾并重均衡发展,而成为中道圆满,福慧双修之菩萨。这种修持方式最为可取。

    △ 有一次佛陀看到一位八十岁的老翁,还在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别墅,丝毫不知道无常即将降临其身。佛陀对于这一老者的愚痴非常怜悯,就前往拜访老者,要提醒他珍惜生命多种福田。没想到这位老者见到佛陀后,一再表示要监督工程进行,非常繁忙,无暇与佛多谈。佛再告诉他,人生有些事比建屋享受还要重要,希望他能拨空听一下,老者仍然表示现在很忙,以后有机会再听。佛陀第三次再提醒他,这些重要的事如果现在不听,将来恐怕就不容易听到,希望老者能拨十分钟听他说法。没想到老者就面呈愠色,表示很不耐烦,随即就离佛而去巡视工地。佛陀无奈地感叹一声便慢慢离开而去,不料十分钟后,这位老者便因建造中的大屋梁忽然坠下而当被压死,家属们立即嚎啕大哭,非常悲伤。佛陀对于这位老者再三不愿拨空闻佛法,以致无法适时逃过一劫,心中至感惋惜与悲痛。在回家途中,有一些外道遇见佛陀,便问佛从何而来,佛乃告知刚才往访富翁,富翁不愿拨空闻法,以致难逃一劫之经过。这些外道聆听之后,对佛陀的慈悲及佛法的宝贵,至为感佩,纷纷向佛顶礼拜谢。佛陀随即向弟子开示:“愚者牛饮不知茶味,智者品茗一闻即知。学道也与此相似。”

    △ 宋朝大儒朱熹,有一次曾任福建崇安县知县,在这期间曾被一个刁民设计而错判一个盗葬墓地案件。事后发现真相,朱熹非常懊恼后悔,乃焚香向天祝祷:“此地若发,是有地理,此地不发,是有天理。”不料事后在一夕之间,天降大雨,雨水如注,该刁民所侵占的“绝佳”风水地,旋即被破坏摧毁,面目全非,成一潭浊水。由此可知福地唯有福人才能享用,无德之人虽然费尽心机,巧取豪夺,而一时占有,但也绝对无法由此获益。因此“地理”不如“人理”,“人理”不如“天理”,“天理”不如“人心”。因此“人心”还是最重要。一个人如能具备正知正见,发慈悲心认真行善,广植“福田”,将来必可获得真正的福报。如果舍此不由,只想寻找龙穴宝地,企图藉“好地理”来发展家业,庇荫子孙,则不啻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不问自得。

    △ 韩国一位著名的禅师元晓大师,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发人省思的话:“我曾经尽一切的力量(包括神通)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甚至集一百个神通力也无法阻止无常的来临,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世间的无常是无法避免的。”花会凋谢,人会生老病死,美丽佳人会年华消逝,财富权势如过眼云烟,随时变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些无常的现象,任何力量都无法加以改变。有不少人企图运用神通力来阻止无常的发生,结果均徒劳无功。例如:印度琉璃王攻打释迦族时,目犍连曾运用神通将数百名男女置于钵中,放在天上,以便延续释迦族后代。战后将钵收回打开,钵中所有的人无一幸存,只剩血水。佛陀虽具六大神道,却也罹患严重的背痛和胃病,而且在八十岁的时候就涅槃(去世),号称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连后来也被仇敌杀害身亡。可见“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离“因果”。因此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诚实作人,随时注意修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这样才是正确的智慧的作为。千万不要想用旁门左道,抄捷径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作为我们的信仰或作事的指针,否则到最后发现错误时就“再回头己百年身”,这时就会后悔莫及,而己付出的代价也就未免太大了。

    △ 奉献自己的财物、时间、力量和爱心去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表面上是付出给予,然而他所得到的回馈却是金钱所绝对无法买到的感受──内心觉得非常充实和愉快,这便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富足。一个人如果在物质上或财富方面很匮乏,但是如果能发心行善,纵然布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也可以在精神上感到很富足,成为一位“贫中之富”的人。一个财力丰裕的富翁,如果也能发慈悲心尽量去帮助社会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则其内心也必定感到很充实,精神上感到很富足,那么他也会成为一个“富中之富”的人。一个人唯有在精神上感到富足,才可以说是真正富足和快乐的人。反之,如何精神方面感到很空虚和苦闷,则不管拥有多少财富,住着豪华的别墅,开着进口的名车,吃着山珍海味或满汉全席,穿着名贵华服和钻饰,也会觉得这些一切都索然无味,毫无意义,甚至觉得非常无聊、孤独和痛苦。这些人便是典型的“富中之贫”。世界上最可怜和最痛苦的人乃是“富中之贫”及“贫中之贫”的人。亲爱的朋友,你想选择成为那一种人呢?

    △ 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都了解,念佛的目的并不是在求福消灾(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佛本身也不能消定业,公然违反因果的定律),而应该在以佛心来代替凡心(凡夫的心是贪嗔痴慢疑等等),使人心光明清净。所以念佛不应只是口念,而应心中常以佛为榜样,随时学习佛的大慈大悲心去救众生,使自己能提升境界,将来能成圣成佛才有意义。因此长时间念佛的人,如果心态始终未改,仍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气,那么念佛便毫无意义。正如一个人如果整天诵读国父遗嘱几百遍,却不效法国父的精神去爱国救民,是一样的荒唐。我们知道,佛经是要我们去实践的,去身体力行的,而不是要念的(试问究竟是念给谁听?给佛听还是给自己听?每天需要念那么多遍吗)。如果每天都能虔诚地,全神贯注地念佛几分钟,是否要比心不在焉,只求每天要念几百遍,更有意义?因此念佛应该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提醒以便警惕自己和检讨自己的一个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在使自己成佛达到佛的境界。因此不应该将手段当作目的,而忘记了原来的目的。笔者发现有不少人,为了念佛每天都牺牲了睡眠,放弃了很多该做的家务及与家人聚会的时间,甚至也因此不再参加布施行善和替大家服务的活动,每天只是想在佛堂念佛几千遍,诵经几百次。结果夫妻的感情与家人的关系反而愈来愈疏远,孩子也由于疏于督导管教而造成了不少的问题,此外又减少了布施的活动而影响了福报。因此我们不仅要“念佛”、“礼佛”、“研佛”,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去“学佛”、“成佛”,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做法和应有的态度。

    △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佛命他将水倒掉,再问他:“这个盆叫什么盆?”儿答:“这是洗足盆。”佛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水洗米洗菜吗?”“没有人会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说:“对。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你如果不改错误的言行,就如同这盆。”佛陀说后又用脚将该盆踢到远处,问罗睺罗:“我现在踢掉这个盆,你觉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盆。”佛陀说:“对。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不学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别人也就不会刻意去爱惜他。”佛指着被踢翻而覆盖着的盆子对罗睺罗说:“现在覆盖的盆子能装下水吗?”“不行。”佛陀说:“你现在正如这个盆,心口均不清净,屡说妄语,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指有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爱。”罗睺罗受到佛陀一连串的教训后,异常羞愧,随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后决心痛改前非。后来佛陀赞叹罗睺罗乃“密行无碍第一”。

    △ 香港一位小姐很小就因为家庭的关系而信了一个宗教,然而长大后对于很多的世事及人生的遭遇,都由于无法应用自己信仰的教义加以圆满的解释而常常心生疑问,始终无法释怀。有一次在无意中听到一位佛教法师的演讲,这位法师对于因果的道理阐述得非常精辟透彻,使她觉得心生欢喜,十分折服,后来也就毅然改信佛教,成为佛的三宝弟子。没想到改变信仰后不久,她的眼睛竟发生了毛病,虽然不断地到处求医,后来竟不幸日益恶化,终于完全变成盲目。许多过去的教友听到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前往探望,而且在有意和无意中强烈地暗示她,这是背叛宗教信仰后教主给她的惩罚,因此大家都几乎异口同声地希望她赶快悔悟,放弃佛教早日恢复对原来宗教的信仰。然而这位小姐却冷静而坚决地告诉这些教友:“我的眼睛虽然已经变盲,然而我的心却不盲,我的双眼会变盲一定是有原因的,这原因与我信仰什么宗教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再盲目地相信宗教。我认为相信佛教是令人心安理得的,我不仅不会放弃佛教,将来更希望能进步加以深入研究,以便获得解脱和心灵的充实。”

    △ 有一次一个外道对佛陀大声辱骂,非常无礼,然而佛陀均始终保持沉默,不加反驳。事后一位弟子就忍不住问佛陀,刚才有人骂您,您为什么都相应不理,不回一句话呢?佛这时反问弟子说:“如果有人送礼给你,而你不愿接受,那么这些礼物要怎样处理呢?”弟子说:“这时送礼的人就会把礼物带回去。”佛说:“对。如果有人骂你,你保持静默,不加反驳,那么这些骂人的话无疑的就由骂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时候沉默乃是最好的抗议。”又有一次佛与弟子走到市场看到一个卖鱼的摊位,佛就命阿难将鱼下面的垫草拿起来,并要他闻闻是什么味道。阿难说:“这个闻起来好腥臭。”他们后来又走到一家檀香的袋子,并且要他闻闻看是什么味道。阿难闻后就说:“这个闻起来好香哦。”这时佛就向众弟子说:“一个物品如果与鱼接触便会有腥臭,如果与檀香接触便会有香味,虽然这些接触为时很短,然而却会立即产生完全不同的味道。人在选朋友的时候也一样,近朱者赤,近墨则黑。一旦与恶人相处,立即便会受到恶的感染;反之,与善知识相处,也会立即受到善德的薰陶,因此一个人在交友方面实在不能不慎重呀!”

    △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印度社会中阶级最高的祭司僧侣)问佛陀说:“人一生下来便属于不同的阶级,可见众生并不平等,可是您一再强调众生平等,那么这种矛盾的现象,您如何自圆其说呢?”佛随即回答说:“你虽然是贵族,比社会上其他的人似乎更为幸运,不过我想请问你,你是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一点因果的报应?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一点定业?如果你做了好事或坏事,将来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样,都要接受报应?你的肉体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样常常会有病痛?将来是否一样会死?你一旦造了业,会不会因为你是贵族就可以受到上天特别地赦免而消除?”这位婆罗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异常佩服,就向佛陀顶礼答谢,并且皈依了佛教。

    △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佛陀:“请问世尊,您一生中所有的教化能否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说明?”佛说:“可以,我所有的教化可以用一句话,‘一切都不可执著’来说明。”所谓执著即愚痴,无理的固执自己的见解或习性,使自己无法变通,无法客观和虚心,以便接受各种善知识,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自然界中有些动物非某种食物不吃,例如蚕非桑叶不吃,猫熊非箭竹不吃,无尾熊非某一种油加里的叶子不吃,结果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就说了一句非常令人深省的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佛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正果。”由此可知妄想(对未来的想象)及执著(对过去的想念)是妨碍。此外金刚经上亦一再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个人如果要有效地破除各种成见,分别心、人我心、众生心、寿者心,不动辄认为你是外道我是正信,这个有用,那个没有用,一切唯我独尊,我的最好……那么最好的方式便是充实智慧,因为智慧乃是消除执著与业障的最佳利器。正如点灯便可以驱除千年的黑暗,业力一如稻草垃圾,只要点一把火即可将之燃烧净尽,是同样的道理。

    △ 什么是智慧?名作家林清玄曾将它做一个很好的说明,他说智慧依字面的涵意是:正如“日”照大地,产生光明,使人“知”道世间一的真象、真谛、真理、是非、善恶、正邪、真假、美丑、性质和分野,使人的“心”对于各种“非”礼“非”我“非”善“非”德的事务能加“三”思,并能断然加以劝止,不再继续沉迷,而能回头是岸弃邪归正。此外还能深切地了解世间最重要的道理:①一切无常,②人身难得,③因果循环,④轮回痛苦。且能够以戒为师,时时刻刻注意身、口、意的修持,不断精进,如此终必获得无上的智慧。

    △ 佛陀认为世间各种的知识学问均为“有漏学”,而佛法乃是“无漏学”,因为前者的知识,如物理、化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科学或社会人文的研究,虽然林林总总,内容很丰富,然而却非全然有益于人类或众生。因为它们一方面在造福人类,而另一方面也在为害人类或误导人生(虽然为害或误导的程度并不彼此相同)。然而佛法或佛教的知识却是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从内心获证的知识,与世间的知识大多由外在现象所归纳而得的结果不大相同。佛法强调慈悲、利他、净心、因果、无常、万法唯心造……使人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喜悦,因此是世人最值得开发、运用的智慧宝藏。

    △ 佛陀曾经对弟子开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应该以慈悲心和感恩心来加以孝顺,使父母感到快乐和安慰。因为父母生我、育我,费尽无数的心血,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因此必须认真报答父母的恩惠,千万不可忤逆父母,否则便是罪大恶极。……我回忆过去世时,曾经做过天帝、国王乃至现在成佛,我所以有这种福报,实在都是过去无数前世中诚心孝顺父母的功德所累积得来的。因此你们要记住——孝顺是做人最大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其道理也在此。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其罪过也最大,佛教中最严重的所谓五罪第一个便是杀父母,犯五逆罪的人死后必然要下地狱。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孝,则不管做了其他什么布施或善事,都往往无法弥补因不孝所造成的罪业。

    △ 《六祖坛经》上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内容,很值得吾人的参考:佛陀说西方净土世界,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里。如身犯十大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痴顽)与八大邪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者,西方便显得很远。人如能先除十恶,即行十万里,后除八邪即再行八千里。每一心念如果都不离开本性,所作所为也都很公平、正直,则至西方极乐世界便易如弹指,要见阿弥陀佛也在一刹那间。反之,口说修行但心中仍有十恶之心,佛如何能迎你至西方呢?总之,若能了悟心不执著,顿除妄念之法门,则“见西方只在刹那”;如果不领悟这个究竟法门,只想依靠念佛求得往生,则路遥如何得达?因此“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苦口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能处处助人,做有益社会之好事),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由这些开示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万法唯心造”,“为善为恶,成圣成凡,天堂地狱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心生慈悲者必登天堂,心生嗔恨者必堕阿修罗,心生贪欲者必堕饿鬼道,心生愚痴者必堕畜生道,心生嗔恶者必堕地狱”。

    △ 最近回国演讲,提倡身心灵整体健康的医学家雷久南博士,曾经表示:宇宙是一大圆圈,你放出去什么,将来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你要别人善待你,你首先就要先喜欢别人。你如果伤害了别人,将来别人也会回来伤害我们。因此佛教因果报应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所以一个人如果希望将来有很好的福报,现在便应该赶快种善因,做善事,将来才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然而要如何做善事才好呢?佛教常称布施有三种:财施(用财物助人),法施(劝人为善净化民心),无畏施(安慰别人,使人不生惶恐)。此外,星云法师的建议也很值得参考,他说:“布施法门多,初品金钱与物质,中品发心力供养,上品随缘说好话,上上品恭敬与欢喜。”如果仅仅是出钱或捐献物品救助别人,这种善行就比较属于较低的层次;如果能进一步发慈悲心去救人,为行善而行善,不在沽名钓誉,则更为可贵;如果能随时劝人为善,鼓励别人上进学好,则功德更大(所以教师是行善机会最多的行业);如果能经常保持一个慈悲欢喜与尊重别人的心,随时对人作“语言的布施”(打招呼、问候),“容颜的布施”(含笑、慈颜、注目),“身行布施”(带路、代劳等),“心意的布施”(对人同情、同乐),则是最上乘的善事。

    △ 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由于深具智慧和辩才,因此极受学生的爱戴。不过不幸却娶了一个凶悍泼辣的太太,学生常常为此替他感到委曲。苏氏有一次听到后就向学生说:“一个人如果娶到一个美丽而温柔的太太,那是他前生修来的福报,如果所娶到的是一个凶悍泼辣的太太,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这有什么不好呢?”学生听后很疑惑连忙问他这是什么道理,苏氏答称:“一个人如果有一个蛮不讲理的太太,那么这是他修身养性培养耐心的最佳机会,因此,如果对这样的人都能够加以容忍,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人不能加以容忍呢?”一个人如果能够对自己的任何遭遇,都能够用幽默的态度泰然处之,并且加以“善解”,只想到好的、有利的、积极的一面,而不要只注意坏的、不利的、消极的另一面,那么不仅不会怨天尤人,大发脾气,而且还可以化阻力为助力,化逆境为增上缘,使自己更具成熟和智慧。老子著名的寓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便是最好的例证。最近有一位法师常向信徒表示,如果有人骂你,你不仅不应该生气或与他争议,反而应当好好谢他才是,原因是人家骂你是替你消灾,而佛寺消灾一次的费用大都是五百元,因此以后凡有人辱骂你,你都应该向对方说:“谢谢你替我省了五百元。”另有一位法师常勉励信徒说,如果一个碗有了一个缺口,我们在使用时不要看缺口,只要看其他完好的大部分,那么我们也会认为这个碗仍然是圆的。笔者有一同事,每天均由高雄驾车来嘉义上班,笔者很惊讶地问她,这样不会很累吗?没想到她竟很轻松地表示,她每天这样上班,不仅不会感到累,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享受,因为她每天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好好欣赏一些音乐及某一法师演讲的录音带,现在她对佛学有相当地认识,事实上都要归功于每天这样的上下班。由此可见,如果凡事都能加以“善解”或“善用”,则一般人所谓的“业障”或“逆境”都可以获得超越而成“境界”或“顺境”。

    △ 元晓大师有一次因战乱与同伴一齐逃难至一个偏僻乡下,时已黄昏,两人又饥又渴,只好找了一个小庙暂时栖身。他们看到神案前的供桌上有几个糕饼之类的祭品,由于饥饿难忍,只好合掌向神佛禀告,然后两人就拿起这些祭品狼吞虎咽。后来觉得十分口渴,同伴又觉得肚子开始发痛,大师乃外出寻找水源,不久在蒙眬的月光下发现树林中有一个水池,大师连忙用钵取水,然后直奔回庙。同伴喝后不断称赞此水极为甘美,非常清凉舒畅。次日两人醒后,再度前往取水,他们探索不久便发现昨晚取水的水池,两人非常高兴,不料刚要取水时,无意中发现池中浮有一个腐烂的尸体,身上布满了蠕动的蛆,两人当场愣住,在惊吓之余,立即将昨夜所喝进之水悉数吐出。大师受此刺激,立即开悟“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同样的水,有时被人认为清凉甘美赞不绝口,有时却被人厌恶弃绝,大倒胃口。可见一切众生对世间一切在的事物或现象的好恶均为自己的心念所决定,也受心念的转动而变化。换言之,“心”常随“境”而转,外境无常自心也随着变幻无常,人生的各种苦恼大都由此而生。因此人如果能够由禅定而得到智慧,并重显如如不动的宝贵自性,领悟外境的一切都是缘起缘灭的幻景和无常的本质,则心不再受外境所迷,也不受世间名利荣辱所惑,如此必能了却生死,断绝烦恼,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 佛经上有一则“金丸打雀”的故事。一个大富翁的儿子喜欢用黄金铸造的弹丸去打鸟狩猎,许多人无不认为这是极端奢侈浪费,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愚痴行为。然而一般人却不知道自己也经常犯有“金丸打雀”的错误。我们知道,人间最宝贵的并不是黄金钞房地产,也不是名利地位权势,而是生命和时间。因为前者如果失去了我们还有机会赚回来,但是后者一旦失去便永远无法挽回,纵然有再多的财富,再大的权势,也无法使过去的加以复返。因此生命和时间是我们最应当珍贵爱惜的宝贝。然而一般的众生却很少能够爱惜时间,反而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地随意浪费和虚掷,完全不知道应早日清醒,做一些有益社会众生的事,实在令人十分惋惜。陶渊明曾经为此写了一首令人警惕的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普贤菩萨亦常常用一句偈来提醒生命的可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圆瑛法师曾向弟子勉励,修行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他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据说印光法师在自己的精舍从不挂佛像,只挂一个很大的“死”字,目的在时时警惕自己,一定要认为修行,不可浪费时光,否则一旦无常来临,就要后悔莫及。有一位法师常常提醒弟子说:“世界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定要赶快去做,第一个便是孝顺,第二个是行善。”许多人都认为现在父母健康还好,来日方长,以后再来孝顺不迟。此外又常常认为自己现在能力还有限,等到将来赚了大钱再来回馈社会,帮助别人。其实这种“等以后再说”的态度,往往会令人后悔莫及。我们应当把握现在当下的时刻立即开始去做,去实践,倘能如此,则我们的生活将立刻充满了喜悦和温馨,我们的生命也将立刻脱胎换骨“立地成佛”。倘不如此,凡事蹉跎犹豫,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旦无常来到,那么就必然要悔之已晚,抱憾终身了。

    △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即告示世人: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细菌),人是一个大虫窟(肉体内有几十种寄生虫),人出生前须经十个月的怀胎,宇宙间除地球外尚有三千大千世界(外太空含无数忆万的星球),这些说法现在都被最近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所一一加以证明,确实有此事实,实在令人不胜惊异和佩服。此外佛陀又具备六大神通,能知过去五百世及今后五百世的因果,甚至更为遥远的过去和未来,都能了如指掌。因此无异地具有至高无上的,而且也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伟大智慧,因此实在值得我们的珍惜和重视。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陀为救度众生,不断地以最诚恳、最坦白、最真实、最慈悲的方式来弘扬佛法,以便使愚痴的众生能早日脱离烦恼的大海,而登上快乐的彼岸。“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佛法既然如此的宝贵,我们更应当好好地加以认真研学,深切体会,而且努力加以实践才是。最后笔者想引述一些佛教法师开示之名言以供自修自励和共勉。

    △ 人要惜福,知福,再造福,还要惜缘,知缘,再造缘。
    △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消福,福尽苦来。
    △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善恶无明界,但存一念间。
    △ 老时病痛均是壮时做来,衰时迹象均是盛时所造。
    △ 圣者先机而发,智者见机而作,愚者失机而悔。
    △ 自助而后人助,人助而后天助,唯人助天助究竟不如自助。
    △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 心被境所转是凡夫,如不被转或能转境,则是佛。
    △ 世间好话佛说尽,不听佛言何言可信?
    △ 一个人再大的罪过都抵不过一个“悔”字,因此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
    △ 酒是穿肠毒物,色是刮骨钢刀,财是肇祸根苗,气是下山虎豹。
    △ 世上最毒之物只能毒人肉体,三毒(贪嗔痴)却能毒人法身,能除三毒是为阿罗汉。
    △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被无常吞,离开因缘法,开悟永无期。
    △ 达摩东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工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 不要小看故事的作用,一分钱的蜡烛可以帮人找到一枚遗失的金币。
    △ 要改变别人(很难而且易生苦恼),不如改变自己(看得开放得下),先摆平自己(的心)才能摆平所有外在的一切。
    △ 有苦才有乐,才知乐,故烦恼即菩提,有污泥才有净洁的莲花。
    △ 能统领百万大军者不能称本领,能控制自己的本性者才是本领,能控制自己的心像如如不动的大地,不管逆境或顺境均能一心不乱,而且具平等心者才是真本领,才是佛菩萨。
    △ 具备菩萨慈悲心的人有三无—— 普天之下无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普天之下无有我不能爱的人,普天之下无有我不能信任的人。
    △ 好汉不怕天来磨,不遭人嫉是庸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UID
48625
注册时间
2005-11-17
帖子
808
精华
2
2#
发表于 2010-11-1 22:48:57 |只看该作者
哇!丰富呀!
简单是美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