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35502
注册时间
2004-3-24
帖子
20544
精华
2
461#
发表于 2006-9-17 20:09:40 |只看该作者
太子党导致?
结婚,结得太早,经不起风霜。
结婚,结得太迟,英雄迟暮。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凤城土著

UID
4059
注册时间
2002-1-16
帖子
6007
精华
8
462#
发表于 2006-9-17 21:03:05 |只看该作者
所以说政治不是什么好玩的东西!
侠心交友,素心做人。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63#
发表于 2006-9-18 16:16:36 |只看该作者
406
等到三杨发现他站在外面,让他进来招呼他坐的时候,他都会表现得受宠若惊,好像能够和三杨说话就是自己前世修来的福分一样,他的这些举动使得三杨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人。
      
        然而在他谦恭的表象之下,却不断地拉帮结伙,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利用司礼监的权力安插自己的侄子王山为锦衣卫同知,并广结党羽,控制朝臣。
      
        这位王山先生听说自己的叔伯发达了,远来投奔,得此高官,十分得意,但如果他知道在七年后,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恐怕打死他也不会来当这个官了。
      
        三杨可以应付过去,但那个老太婆是应付不过去的,隔那么几天,王振总要被拉过去骂一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王振没有办法,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辈是他所对付不了的。
      
        只能等她老人家自然死亡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正统七年(1442)十月,历经四朝的张太祖太后离开了人间,王振夺权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此消散。
      
        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而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也已年老多病,回天无术了。
      
        王振的机会来了。
      
        他从此大权独揽,广结同党,不但控制了锦衣卫,还收了很多属下,其中不乏饱学之辈,圣人门徒,而要论最无耻的一个,莫过于工部侍郎王祐。
      
        这位王祐先生曾经有一次到王振家中探望。在明代,大臣们都留有胡须,而王振没有胡须(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当他见到王祐时,才发现这位大臣也没有留胡须,便问他原因。
      
        王祐先生是这样回答他的:(以下内容可能引发呕吐,请先做好思想准备)
      
        "老爷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留呢?"
      
        在我看来,王祐先生真正达到了无耻无界限的境界,无耻到祖坟上都冒青烟。
      
        正是有了这些无耻之徒的帮助,王振在朝廷内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排除异己,利用杨士奇儿子杀人的事件,攻击他教子无方,最终打垮了这位四朝老臣,之后他又陆续诬陷户部尚书刘中、祭酒李时勉等不服从他的大臣,并把他们赶出了京城。
      
        此时的王振,内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帮忙,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风光无限,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有权势的太监。
      
        大权在手的王振并不满足,他决定做一件前人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64#
发表于 2006-9-18 16:17:08 |只看该作者
407
五十年前,朱元璋先生为了防止今天王振现象的出现,特地在宫门口立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碑,铸上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可是正所谓人走碑凉,谁写的,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管,有没有人执行,到了王振当权,这块碑文就被当成了贴在墙上没人管的奖状,再也无一人理睬。
      
        大家不理,王振却不一样,他总是觉得这玩意太刺眼,于是便命人移走这座碑。
      
        如果老朱还在,他一定会把王振这小子抓起来,剐上三千刀再让他死,可时代不同了,也实在不行了。
      
        大家第二天上朝,看见开国皇帝的手迹突然没有了,却都保持了集体沉默,他们都知道是谁干的,到最后却成了打死我也不说,打死我也不管。
      
        朝政如此,多言何用?! 
      
        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一个人就不买他的帐,而这个人也实在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正统六年(1441),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无法再训斥王振,三杨也无能为力,王振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所有外地巡抚官员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银财宝,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一下,表示对这位死太监的尊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人从山西巡抚回来,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一瓶。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人关了起来。
      
        王振是一个做事偏激的人,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人,他是不会留情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人干掉。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人似乎很有背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帮他说话,连朝中重臣杨士奇等人也为他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绝,否则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对付的)
      
        一贯整人到底的王振终于意识到,这个人虽然权位不高,却很不简单,是不能"人道毁灭"的,于是他一反常态,放了这个人(不放也不行)。
      
        此人也确实厉害,他被整得很惨,却一句软话也没有说过,一直痛骂王振,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坚持和他对抗到底。大有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气势。
      
        这位硬骨头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谦。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太少了。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0288
注册时间
2003-8-28
帖子
3896
精华
0
465#
发表于 2006-9-18 17:21:39 |只看该作者
啥时候发个word文档,免得我copy手酸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66#
发表于 2006-9-19 17:06:48 |只看该作者
408
掌握朝政,统领群臣虽然威风,但这并不是王振的最终目的,事实上,王振并不只是一个贪财贪权的人,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负。

        王振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像自己的这位偶像一样,横扫千军,锐不可当。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

         虽然自己以前只是个文人(现在是太监),但却十分向往率军出征的威风凛凛,而先辈郑和的丰功伟业也不断鼓励着他。

         太监就不能横刀立马么?立给你们看看!

         这下问题严重了。

         一个人如果饥饿就会去找东西吃,因为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经吃饱了呢?那么他就会四处闲逛,找点事情干,反正闲着也闲着。

         如果一个吃饱的人又找不到什么好事干,他可能就会去干坏事,实现自我价值。

         王振大概就属于后两种情况。

         他已经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权和钱都有了,这位死太监也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应该说,有这样的志向是好的,但问题关键在于这位有志太监本身的素质如何。

         就如同一个贪官污吏,平日只是贪污受贿,这样的恶行固然让人愤慨,但这并不是他们作恶的最高境界。

         所谓作恶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没有这样的才能,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硬要去干一些所谓的好事。

         这才是恶人中的极品。

         王振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品,他明明是个不成器的教书先生,明明是个投机的死太监,明明是个贪图权位的小人,这些我们都不计较了。但他现在居然要把自己往军事天才,战争英雄上面靠,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偏偏当时的时局给了他这样一个不要脸的机会。

敌人出现

         我们前面说过,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有个好儿子,这话确实不假,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从此开始了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

         事实证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有本事的,仅仅过了六年,脱欢就击败了瓦剌的其它部落,统一了瓦剌,成为了瓦剌独一无二的首领。

         之后,他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并开始攻击阿鲁台。

         由于当年被朱棣打得太惨,阿鲁台元气不足,在与瓦剌的战斗中被击败,宣德九年(1434),阿鲁台被脱欢击败,并最终战死于大漠之中,这位曾与永乐第一名将朱棣周旋几十年的风云人物就此结束了一生。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67#
发表于 2006-9-19 17:08:38 |只看该作者
409

脱欢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的梦想绝不局限于做一个太师,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复大元的天下,重新占据中原,但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可是明朝并没有因此得到和平,因为替代他的,是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也先。

         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强悍,也更加聪明,短短几年之内,他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

         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而也先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整日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绪之后,他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明朝。
  
         虽说也先进攻明朝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来,引起这场冲突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钱。

         蒙古人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交换,另一种是抢劫。

         在朱棣的那个时代,蒙古人更多采用第二种方法,来得快又方便,但经过朱棣的几堂军事教学课,以及拳脚刀剑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渐意识到,继续抢下去会亏本的。

         而且在抢劫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抢几匹布,可出去几次都遇不上(人家不可能准备好了让你抢),蒙古人虽然善战,但并不是打不死。他们也只有一个脑袋,而抢劫是刀头舔血的行当,随时可能完蛋。为几匹布就把命丢了,实在不划算。

         于是,在此之后,蒙古开始走第一条道路——和平发展之路。

         他们开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但蒙古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不要忘记,虽然他们不搞农业和手工业,但他们也有畜牧业,蒙古部落家家户户都养马,养羊,发财致富之道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蒙古部落开始大量放牧,生意也越做越大,贸易的形式以朝贡为主,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经常带着牲畜千余头,皮毛几千张,浩浩荡荡地来做生意,随行的还有使者,在我们的印象中,使者应该只有一两个人,不过蒙古部落派来的使者人数却要加个千字——一两千人。

         从古至今,估计没有哪个国家派外交使节会一下子派出上千人,而这些所谓的使者实际上是蒙古的小商小贩,他们都是赶着自己的牛羊马来做搞对外贸易的。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68#
发表于 2006-9-20 19:14:17 |只看该作者
410~411
如果就这样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错,毕竟各取所需,而且明朝总是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每年都是贸易顺差。

         因为手工业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而且也不用多少成本,从史料分析,当时的明朝政府也确实有抬高物价的嫌疑,各种瓷器、纺织品的价格确实有些偏高,但蒙古人也只能全盘接受。

         道理也很简单,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你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不愿意就散伙!

         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没有纺织品,没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

         然而这看似对明朝而言一本万利的生意中,却隐藏着危机。

         到了也先时期,由于需求量大,朝贡贸易剧增,本来一年只做一次生意,渐渐发展到一年数贡,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人,牲畜皮毛和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东西来换,由于数量过大,明朝政府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现货供应。

         明朝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掉入了一个贸易陷阱,看似不懂贸易的蒙古部落实际上十分精明。

         明朝政府终于发现,蒙古部落选择这些牛羊作为贸易品是有着很深的考虑的,因为放牧牛羊对于这些游牧民族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放牧所需的人工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什么工作可干,自然也不需要统计误工费。而牛羊吃的是草,这些都是天然资源,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当年,草原沙漠化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牛羊养大后,直接送到明朝来交换东西,一头牛可以换到很多明朝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明朝的出口产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迟早会供不应求,这样下去,国家怎么得了。

         而也先也以自己统一蒙古的声威和武力为后盾,玩了几招阴招。

         他用劣质的马匹冒充好马,索要更高的价格,此外,他还改组了自己的使者队伍,在其中塞入了大量强盗小偷,搅扰沿途居民,到了后来,他派去的那几千人几乎就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抢劫的盗匪。

         蒙古部落的这一倾销行为让大明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满,某些大臣便有意搞点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蒙古肉制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个人推行这一政策最为积极,相信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人竟然是王振。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1]


         王振本来就是个只顾自己,不管国家的人,他怎么会这么积极呢?

         原来在此之前,也先每次来做生意,都会给王振行贿,然而时间一长,也先把这茬给忘了。

         于是王大人突然之间愤怒起来,命令核实使者人数,然后一下子减去了应付金额的五分之四。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实,是个奸商,但人家毕竟还是讲信用的,牛羊还是送给你了,而王振却一下子成了外贸稽查员,竟然几乎全部没收,连发票也不给。

         也先被彻底激怒了。

         原本只是用武力威胁,在此基础上再干点奸商的勾当,无非是想捞点好处,然而这次被王振稽查队抓住了要害,狠狠地罚了一次款,也先血本无归。

         本来就跃跃欲试,想搞点名堂的也先终于坐不住了,这次的事情让他找到了借口,他擦亮刀剑,备好马匹,准备发动攻击。

         三十五年前,祖父马哈木就是被眼前的这个庞大帝国所击败,现在复仇的机会到了!

         烽烟再起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69#
发表于 2006-9-21 16:52:01 |只看该作者
412~413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帅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数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3]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多益善,实在是太难了。

        要说明原因,就必须从什么是战争说起。

        事先说明,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绝对不是要介绍那些让人头疼的政治性质,阶级本质。我们要讲的是战争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搏斗。

        因为如果我们把战争的所有外表包装脱去,就会发现:

        战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架斗殴。

        下面,我会借用经济学中的模型理论(先预设基本框架,不断增加条件的经济分析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从两个人讲起,相信大家也有过打架的经历,而两个人打架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单挑”实际上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比对方高大,比对方强壮,凑巧还练过武术(最好是搏击,套路不怎么管用),那么胜利多半是属于你的。

        现在我们把范围扩大,如果你有两个人,而对方还是一个人,那你的赢面就很大了,两个打一个,只要你的脸皮厚一点,不怕人家说你胜之不武,我相信,胜利会是你的。

        下面我们再加一个人,你有三个人,对手还是一个人,此时,你就不用动手了,你只要让其余两个人上,自己拿杯开水,一边喝一边看,临场指挥就行。

        就不用一个个的增加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千个人,对手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呢?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反而不会获得胜利。因为做你对手的那个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还很乐观,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你占优势。

        然而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如果你有一千个人,对手也有一千个人,你能赢吗?

        你可以把一千个人分成几队去攻击对方,但对手却可能集中所有人来对你逐个击破,你能保证自己获得胜利吗?

        觉得棘手了吧,其实我们才刚开始。

        下面,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一百,你有十万人,对手也有十万人,你怎么打这一仗?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70#
发表于 2006-9-23 04:41:27 |只看该作者
414~415
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且不说你怎么布置这十万人进攻,单单只说这十万人本身,他们真的会听你的吗?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这十万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方言不同,习惯不同,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从,即使愿意,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里面还有外国友人(比如朝鲜),那你还得找几个翻译。
      
        这就是指挥的难度,要想减低这一难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广汉语和普通话了。
      
        要是再考虑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会十分头疼,这十万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对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让他前进,他可能理解为后退,一来二去,你自己都会晕倒。
      
        很难办是吧,别急,还有更难办的。
      
        我们接着把这十万人放入战场,现在你不知道你的敌人在哪里,他们可能隐藏起来,也可能分兵几路,准备伏击。而你自己要考虑怎么使用自己这十万人去找到敌人并击败他们。
      
        此外,你还要考虑这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住宿问题,粮食从哪里来,还能坚持多少天。
      
        脑子有点乱吧,下面的情况会让你更乱。
      
        你还要考虑军队行进时的速度、地形、下雨还是不下雨,河水会不会涨,山路会不会塞,士兵们经过长时间行军,士气会不会下降,会不会造反,你的上级(如果有的话)会不会制约你的权力,你的下级会不会哗变。
      
        你的士兵有没有装备,装备好不好,士兵训练水平如何,敌人的指挥官的素质如何,敌人的装备如何,敌人的战术是什么,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败仗怎么撤退,打了胜仗能否追击等等等等。。。。。。
      
        事实上,战场上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明白,别说带十万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带十万人出去转一圈,旅个游,能平安无事地回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可能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挥的人数加上十倍,一百万人,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已经不是一百万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万个麻烦,是真正的灾难。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5]
      
        从十万到一百万,你的人数增加了十倍,但你的问题却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一百万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不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是傻瓜,你怎么控制一百万个人,让他们去听从你的指挥呢?
      
        军事指挥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挥的人数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挥的人数越多,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顶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种境界,它代表着指挥官的能力已经突破了人数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顶,无论是十万、还是五十万、一百万,对于指挥官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
      
        因为这种指挥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远只有一个人,命令前进绝不后退,命令向东绝不向西。
      
        同进同退,同生同死。
      
        这才是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带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军神。
      
      
        以上就是模型的构建过程,相信大家应该对战争和人数及指挥能力的关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个模型是理想化的,我们在此还要补充两种特殊情况。
      
        首先,这个模型设定的是普通的人,不包括特异功能人士,如郭靖、杨过、张无忌等人,能够突破地球引力,一跳十几米,穿墙入室,身负如乾坤大挪移之类的绝学,一个能打几百上千个。
      
        如果你手下有一千人,而对手果真是上述传说人物中的一个,那你还是快逃吧,不但是因为对方身负绝学,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方是正面入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据剧情限定,他就是睡着了你也打不过他的,你才几斤几两,敢和大侠对着干?剧情限定好了,他是稳赢的。
      
        其次,双方装备不能过于悬殊,比如对方拿火枪,你拿板砖,就算人再多一倍,估计也是没用的。 
      
结论
      
        总之,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稳赢,实际上现在某些街头斗殴的人也开始注意战术方法了,他们也时不时来个半路偷袭,前后夹击之类的把戏。
      
        可见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带几十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国人口全带出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而像白起、韩信、陈庆之、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宗南,手下长期拥兵数十万,却一直被只有几万人的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黄埔同学最后给他下了一个定义--"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他从前不过是个小小的学官,还是个学艺不精的学官,后来还成了宦官,然而这位身残志不坚的仁兄居然一下子当上了二十万人的统帅(实际统帅权在他手中)。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71#
发表于 2006-9-23 15:17:07 |只看该作者
416~417

在这短短的几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惊天霹雳般的消息后,顿时炸了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于主管官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除了这些人外,兵部的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
      
        邝埜,宜章人,永乐年间进士出身,他为人清廉,十分正直,对于王振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这次他上书反对,正是他一贯以来正派品行的表现,不出所料,他的反对也被驳回,但这并不是他劝阻行为的结束,事实上,作为一个从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作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了决定:
      
        邝埜陪同出征,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决定挽救了大明帝国的国运。
      
        与他们相比,其余两位辅政大臣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三杨已经死了,胡濙没有什么能力,而真正应该起作用的张辅却一言不发。
      
        这就太不应该了,张辅率军平定安南,曾身经百战,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举动的危险性,此人是四朝老臣,王振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如果要争论起来,王振可能还不是他的对手,但年老心衰的张辅却令人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虽然一言不发,虽然明知危险,但张辅最终还是与皇帝一起出发远征,不是作为指挥官,只是作为一个陪同者。
      
        你把儿子交给我,我就陪他走到底吧。
      
        大臣们乱成一团,各有各的打算和行动,皇帝也有,皇帝也是人,在出差之前,他也要交接好工作,告别亲人,这才能打好包袱上路。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7]
      
      
        朱祁镇现在就面临着这两项工作,他首先把国家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应该说朱祁镇是一个品行温和的人,他和他的弟弟关系也十分的好,而他的弟弟也十分规矩,对于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不贪心,比如说--皇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祁镇放心地将国家大权交给了他。
      
        然而朱祁镇不明白的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会变化,人也是会变的
      
        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权威和特权后,他就无法再忍受失去它们的痛苦。
      
        权力在带给人们尊严的同时,也会带给他们自私。
      
        交待完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去向自己的妻子--钱皇后告别。
      
        正统七年(1442)对大明王朝而言并不是个好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夺取了国家大权,但这一年对于朱祁镇本人而言,却是幸福的。因为就在这一年,他迎娶了自己的皇后钱氏。
      
        自古以来,几乎是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后,而且皇后的人数只会多不会少。事实上,皇后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从武则天到慈禧,她们在历史中担任的戏份绝不比某些男主角少,当然,更多的皇后则是默默无闻,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也有一些皇后因为她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权谋手段被载入史册,名留青史。
      
        这位钱皇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名字一直流传下来,为后人传颂
      
        但她与历史上的那些权后们不同,她不是靠自己的权术阴谋、政治手段让人们记住她的。
      
        她凭借的是最为简单也最为真诚的东西--感情。
      
      
        她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历代的史官,于是她的事迹就此流传下来,并感动了更多的人。
      
        所以在之后的篇章中,我们也会讲述这位不平凡的女人,讲述她的不朽传奇。
      
        一个女人的传奇,因真情而不朽。
      
        皇后与皇帝之间有真的感情吗,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在这位钱皇后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纯真的感情。
      
        在那三千佳丽的深宫中,无数阴谋诡计每一天都在不断上演,为了争宠、争权,原本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会变得比男子更加阴狠毒辣,有的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骨肉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武则天)。
      
        但这决不是说她们可恨,可憎,事实上,在我看来,她们是一群可怜的人。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72#
发表于 2006-9-24 19:54:14 |只看该作者
418~419

在那权力决定一切的世界中,有了皇后和宠妃的名分,有了权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消除所有的感情和同情心,变得冷酷无情。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在我看来,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自私,而是自保。
      
        而在我们后人眼中,所谓后宫就是一笔算不清的烂账,争宠、夺位、争嫡周而复始,不厌其烦,乌烟瘴气。
      
        这位钱皇后,就是乌烟瘴气的后宫中盛开的一朵莲花。
      
        朱祁镇十分喜爱他的这位原配夫人,也十分照顾她,钱皇后并非出生大富大贵之家,懂得生活不易,即使在做了皇后以后,她也没有习惯养尊处优的生活,只是尽心尽力对待自己的丈夫,还经常动手做些针线。而朱祁镇数次要给她的亲戚封侯,都被她推辞。
      
        在很多人看来,皇后衣食无忧,母仪天下,做针线不过是消遣。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如果钱皇后知道,几年以后,她竟然会用自己的针线手艺做活去换取东西,不知会作何感想。
      
        总而言之,这个皇后并不一般,她不要官,也不要钱,除了一心一意对自己的丈夫,她似乎没有其他的要求。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她对朱祁镇的感情是真实的,经得住考验的,在她眼中,这个叫朱祁镇的人的唯一身份只是她的丈夫,无论朱祁镇是皇帝,还是俘虏,或是被自己的亲弟弟关押的囚徒,这个身份始终没有变过。
      
        在朱祁镇向他告别,准备出征的那个晚上,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这位妻子会像所有普普通通的出征士兵的妻子一样,嘱托自己的丈夫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并说出那句曾被说过无数次,但仍然值得继续说下去的话:
      
        "我会等你回来的"。
      
出征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
      
        不顾无数人的阻拦,王振执意出征,他要去寻找梦想的光荣。
      
        与他一同出征的,有很多堪称国家栋梁的文官武将,他们包括: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承父爵)、内阁成员曹鼎、内阁成员张益、兵部尚书邝埜等等,全部名单很长,就不单列了,总之,朝廷的文武精锐很多都随行而去。
      
        能够活着回来得很少。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9]
      
        此时的朱祁镇也不会知道,他的传奇经历就要开始了。对于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兴奋经历。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会错的,亲征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客观地讲,朱祁镇对这次即将到来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绝不在他,因为他不过是个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且过于容易相信别人的一个年轻人而已。
      
        王振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暂时不说责任在谁,其实就在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几百里外的大同已经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争的地点在阳和,这一战以明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完全体现出了也先军队的强悍,因为明军是有备而来,且得到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仍然不是也先军队的对手。
      
        除了全军覆没外,领军大将宋瑛也被阵斩,随军的太监郭敬还算聪明,躲在草丛中装死,才最终逃过一劫。
      
        只有一个人逃了回来,这个人叫做石亨,也是大军的主将。
      
        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也先杀死,本人也落荒而逃,这对于一个指挥官而言,是最大的侮辱,但石亨是幸运的,在不久之后,他将有机会亲手拿起武器,为死去的同胞复仇。
      
        战胜的也先已经打扫了战场,养精蓄锐,等待着对手的到来。
      
        而对于这一切,尚在梦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终天真地认为,只要大军出发,看见敌人,一拥而上,就能得到胜利。
      
        二十万大军就在这个白痴的引导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前方等着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在阳和差点被干掉的郭敬已经逃回来,并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
      
        看着郭敬那惊魂未定的眼神和体态,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
      
        "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
      
        但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真正震惊了本就是无胆小人的王振。
      
        他汇声汇色地向王振讲述了那从前的战斗故事,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战败时的惨况。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着建功立业。其实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骗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个小人,一个懦夫。
      
        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0743
注册时间
2004-11-30
帖子
612
精华
0
473#
发表于 2006-9-24 22:33:27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一段,索然无味,太监的故事,果然是没有下边的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74#
发表于 2006-9-25 18:14:40 |只看该作者
420~421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21]

天降大雨,二十万大军行进更加困难,士气极其低落,士兵们怨气冲天,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也没用了,老老实实地走吧。



八月十日,经过艰难跋涉,军队到达宣府,眼看大军就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但也就在此时,一直尾随而来的也先终于看清了这支明军的真实面目,经过数次试探,他已经明白,只要发动攻击,必定能够击败这个所谓的庞然大物。



在躲避及尾随了一个月后,也先这只黔虎终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击。



所幸的是,明军发觉了也先的这一企图,立即派出主力部队骑兵五万余人进行阻击,统帅这支军队的人是朱勇。



朱勇的父亲朱能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就如同张辅的父亲张玉一样,但朱能和张玉的不同之处在于,张玉的儿子张辅也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但他的儿子不是。



朱勇带领着五万大军自信地出发了,他虽然是负责后卫工作,但其实他的兵马要多过也先两倍,因为据可靠情报,也先只有两万骑兵。这也正是朱勇自信的根由所在。



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



具体经过就不用多说了,只说结果吧:



“鹞儿岭中伏死,所率五万骑皆没。”



五万人中了两万人的埋伏,全军覆没,这充分地说明了朱勇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



不过在我看来,死在鹞儿岭的五万大军还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是奋战而死的。

他们没有死在土木堡,没有死得那么窝囊。



消灭了朱勇,通往胜利的道路终于打开了,也先的前面,是一片毫无阻拦的坦途。





土木堡



虽然朱勇指挥不利,但他的军队还是为皇帝陛下争取到了三天时间。



三天救命的时间,但也仅仅只有三天。



八月十日从宣府出发,明军用三天时间赶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入怀来,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



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个人反对。



这个人还是王振。



他如同以往一样,找到了一个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一点也不高尚。



“我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时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待!”



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都犯错误,类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实在是天下少有。



对于这位司礼监先生,我已经无话可说,抛开他的恶行,单单他的愚蠢和无知,就足以让他遗臭万年,为万人唾骂。



一个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于被骂,而在于骂无可骂。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4656
注册时间
2005-5-8
帖子
608
精华
0
475#
发表于 2006-9-25 20:09:21 |只看该作者
天崖上贼火的一个帖子,后来就没见下文了,
居然还有人在这里帖阿,明月好像早没见踪影了
心情似阳光,生活有雨露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988
注册时间
2001-4-6
帖子
2916
精华
0
476#
发表于 2006-9-26 13:05:47 |只看该作者
明月去博客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77#
发表于 2006-9-26 15:52:43 |只看该作者
早就搬sina的blog了.....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78#
发表于 2006-9-26 16:25:14 |只看该作者
422
就这样,明军失去了最后一个脱困的机会。



也先终于赶到了,他擦干了朱勇在他刀上留下的血迹,准备再次大开杀戒。



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突然发动攻击,明军促不提防,全军败退,但由于人数众多,也先不敢过于深入,明军于是趁此机会结成紧密队形,并挖掘壕沟,准备长期作战。



据我估算,也先此时的兵力应该不止两万,应该在五六万左右,但即使是这样的兵力,他也无法击溃固守的明军。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溃败



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来使臣,表示愿意和谈,王振十分高兴,立刻派出曹鼎参与和谈,此时,似乎是为了表示诚意,也先的军队已退去。



面对这种情况,熟知兵法的兵部尚书邝埜冷静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也先军队的诡计,不能轻信,应该固守待援。



也就在这个时刻,王振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充分地使用了自己的愚蠢,犯了最后一个错误。



“大军立刻越出壕沟,马上转移!”



在正统十四年的这次军事行动中,王振以错误开头,用错误结尾,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即使明知自己的愚蠢和无知,也能够发扬厚颜无耻地精神,充耳不闻,真正做到了把错误进行到底。



李景隆,你在天之灵想必也不会再寂寞,因为一个比你更愚蠢,更白痴,更无知的人已经出现了,而这个人马上就会来陪伴你。



不出邝埜所料,大军出发仅三里,已经消失的也先军队就出现了,“铁骑揉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



经过长期奔波,被王振反复折腾得士气已经全无的二十万大军终于到达了极限,并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崩溃。



彻底的崩溃,二十万大军毫无组织,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将,大学士,还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



说起逃跑,实在是个技术工作,除了看准方向外,还要有充足的体能作底子,这下子平日不劳动的大臣们遭了殃,因为也先的士兵们在屠杀这件事情上做得相当彻底,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进士及第(曹鼎是状元)还是进士出身,马刀之前人人平等。



四朝老臣张辅曾横扫安南,威风无比,也于此战中被杀,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此外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502
注册时间
2004-3-24
帖子
20544
精华
2
479#
发表于 2006-9-26 16:26:14 |只看该作者
很好,小二大大的好
结婚,结得太早,经不起风霜。
结婚,结得太迟,英雄迟暮。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80#
发表于 2006-9-26 16:26:24 |只看该作者
423
财产损失也很严重:



“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



二十万大军崩溃,五十余位大臣战死,他们本不该死,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个该死的人终于死了。



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之中拼杀,他明白,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自己也将死于此地。



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二十万大军就此溃灭,只是因为一个人的错误指挥。



可惜他没有死在我的手里。



似乎是上天要满足他最后的心愿,不久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中找到了这个人。



这个人的特征也很明显,他是太监,没有胡须。



于是樊忠赶上去扯住了惊慌失措的王振,用手中铁锤捶烂了他的脑袋。



“吾为天下诛此贼!”



杀得好!杀得痛快!



可惜太晚了。



尾声



正统十四年(1449) 九月十二日



“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近日于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十三日



“臣宣府总兵杨洪报:于土木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



力挽狂澜



在怀来城内的守将亲眼见到了这一幕惨剧,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快马加鞭回去报信,一天之后(八月十六日),京城的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



天塌了。



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已经不堪一击。



后宫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团,大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跳脚却又没有办法,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



姜还是老的辣,此时吏部尚书王直站了出来,他明确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也是当前必须先解决的首要矛盾:



皇帝是生是死?



是啊,乱成了一团,把皇帝给忘了,要知道,这确实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兵没有了可以再召,大臣死了可以再考,其实皇帝死了倒也没有什么,再立一个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得先确定朱祁镇先生是不是真的死了,万一把他当成死人注销了户口和皇籍,另外立了皇帝,过两天他自己屁颠屁颠地回来了,你还要脑袋不要?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