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查看: 2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3.16.06.Capote.2005.XviD.AC3.iNT-MoMo 卡波特 [复制链接]

UID
49045
注册时间
2005-12-3
帖子
1759
精华
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8 00:05: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 3/DVD/03.16.06.Capote.2005.XviD.AC3.iNT-MoMo/
复制代码






◎译  名 卡波特
◎片  名 Capote
◎年  代 200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传记
◎语  言 英语
◎字  幕 英文/韩文
◎IMDB评分 7.9/10 (8,015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379725
◎文件格式 XviD + AC3
◎视频尺寸 640 x 272
◎文件大小 2CD 2 x 49 x 15MB
◎片  长 114 Min
◎导  演 贝内特·米勒 Bennett Miller
◎主  演 Philip Seymour Hoffman .... Truman Capote
      Catherine Keener .... Harper Lee
      Clifton Collins Jr. .... Perry Smith
      Chris Cooper .... Alvin Dewey
      Bruce Greenwood .... Jack Dunphy
      Bob Balaban .... William Shawn
      Amy Ryan .... Marie Dewey
      Mark Pellegrino .... Richard Hickock
      Allie Mickelson .... Laura Kinney
      Marshall Bell .... Warden Marshall Krutch
      Araby Lockhart .... Dorothy Sanderson
      Robert Huculak .... New York Reporter
      R.D. Reid .... Roy Church
      Rob McLaughlin .... Harold Nye
      Harry Nelken .... Sheriff Walter Sanderson



◎简  介 

剧情:
  1959年11月15日,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座小镇里发生了一起血案,一个四口之家被残忍杀害。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举国上下都在关注这起血案的侦破。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到堪萨斯写报道整个案件的纪实文章。就这样,卡波特与助手哈泊开始了他们细心的调查,意图从当地人身上找出藏在这起谋杀案背后的故事。很快,卡波特被他所调查出来的真相惊出一身冷汗,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与杀人犯之一佩里·史密斯建立了深刻的友谊。
  从第一次看到史密斯开始,卡波特就敏感地察觉到面前的这个人有不简单的故事。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看见佩里·史密斯,就象卡波特对他长年的助手兼好友哈珀·李所承认的那样:他和史密斯是在同一个房子里长大的孩子,只不过他有机会从前门出去,而年轻的史密斯却只能选择后门,然而一直沉堕到底。在面对杀人犯史密斯的时候,卡波特流露出他最真实的人生背面:曾经面临过的被遗弃、被嫌恶的内心的恐慌,儿时经历所造成的孤独和脆弱可能导致的万劫不复。他在与史密斯交谈的过程中,清楚的意识到从来没有得到过他人关爱的对方在变成冷血的杀人者之前,很早就被社会遗弃。这一点,让他对史密斯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卡波特是异常矛盾的。他既渴望把史密斯的人生写成一本成功的小说,同时又由于史密斯和他相似的童年经历而生出对后者的同情。史密斯因为得知书名被取为《冷血》而感觉受到了卡波特的背叛,而卡波特尽管用安慰的话来说服他继续帮助自己写完书,却最终拒绝为史密斯再次上诉以取消绞刑。
  随着卡波特的书接近完成,行刑的日子越来越近,卡波特才意识到,所经历的这一切将永远改变自己,走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相关影评:

《卡波特》:拷问复杂人生:
  影片《卡波特》是索尼公司出品的一部文艺小品,其人物原型杜鲁门·卡波特是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精英,他撰写的小说《第凡尼的早餐》以及《冷血》都被搬上银幕。电影《卡波特》虽然冠以作家的大名,但并不是笼统地叙述卡波特的短暂一生,而是重现卡波特创作《冷血》前后的一些点点滴滴。和他的作品相比,卡波特的个人生活远非圆满完美,也许,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生活,成就也销毁了身为作家的卡波特。
  卡波特不完美的生活从他的童年开始,他出生于1924年的新奥尔良,17岁的母亲年幼无知,所以卡波特刚生下来就被寄养在阿拉巴马州的亲戚家,直到9岁的时候才被改嫁到纽约的母亲及有钱的继父正式收养。异样的遭遇使卡波特敏感、反叛而早熟,他从小就立志写作,高中毕业后,他决定不上大学,而是去著名的文学刊物《纽约客》杂志做小工。慢慢地,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短篇小说“米里亚姆”(Miriam)得了欧·亨利奖,也为他赢得了出版商的注意,随后他出版了几本较有反响的小说集。作为一个公开的同性恋,他写作之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社交,在纽约名流圈里聚会的生活细节被他写进中篇小说《第凡尼的早餐》里,此书获得文坛内外的充分肯定,显示了他作为重要小说家的实力。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希望创造出一种文体,能够把他的小说技巧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结合在一起。
  《冷血》则是美国纪实文学的一个高峰,也是卡波特的生命分水岭。之前的卡波特在写作上走的是上坡路,虽然吃力,但也一直不停地在往高处行进。1959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一件发生在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凶杀案引起了卡波特的强烈兴趣。他邀请儿时的伙伴,女作家哈珀·李同行(后来李发表了著名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花大量的时间采访调查,做了六千多页的笔记。期间,他常常与已经定罪、并被判绞刑的杀人犯之一的佩里·史密斯深谈,使卡波特对佩里的悲哀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层了解,特别是他们相似的被父母抛弃的童年遭遇,让卡波特又生出一种超出友谊之外的同情和爱怜,这情景使卡波特陷入一种绝望的困境:一方面,作为一个作家,他必须冷血地期待佩里和同伙早日上绞刑架,因为只有他们死后他的故事才能圆满结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社会这样冷酷地处死一个从小在恶劣环境中长大、倍受欺凌的悲惨生灵是多么地不公平不道德,而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卡波特是有能力替佩里请位好律师,争取上诉不被绞死的。但最终还是卡波特的写作占了上风,佩里这个杀人犯成了他书中一位最具个性的人物,他亲自目睹了佩里的绞刑。
  历经六年的杰作《冷血》问世后,并在全国各地造成轰动效应。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纪实文体,既具有时效性、可读性,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它也成了涉及犯罪心理学,美国中西部心脏地带的民风民情等多方面的经典。
  《冷血》之后的卡波特开始沉醉于声名娱乐:举办盛大的化妆舞会,在电视上频频露脸,不停地透露自己下一步写作计划,却没有东西出来,并且公开承认酗酒吸毒的嗜好。卡波特构想自己的另一部巨著是刻划上流社会的荒淫生活,但一篇暴露名人隐私的短篇不仅让文评家失望,也使他从此被纽约名流圈除名。此后,再也写不出高质量的作品,卡波特的生活开始迅速下滑。1984年,离他的六十岁生日仅有一个月,卡波特因酗酒过度而身亡。临终前,他拒绝去医院,他宁愿平静死去。
  影片《卡波特》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卡波特这一传奇形象。孤独的卡波特在堪萨斯以冷色调的摄影呈现,与繁华喧嚣纽约中谈笑风生的名人形成强烈对比,他的人格分裂也呼之欲出。在2006年1月7日公布的美国电影评论人协会奖中,《卡波特》以12票对11票的一票优势击败《暴力史》获得最佳影片奖,在《卡波特》中饰演作家卡波特的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此前,霍夫曼还凭借精湛的表演,无可争议地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剧情类)的殊荣。作为第78届奥斯卡奖典礼开始前的一匹黑马,《卡波特》不仅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还获得了最佳导演等4项大奖提名,能否爆冷击败《断背山》、《晚安好运》等热门影片最终捧得小金人而回,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他胸有成竹地走出那个房间时,他对卡波特的理解已远远超越了所有书籍、录音带、录像带。
  素有好莱坞“金牌配角”之称的菲利普·霍夫曼,用他精湛的演技,彻底让人们记住了这张脸。日前,他因主演影片《卡波特》中的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一角,一举摘得第63 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肥仔小生”的形象一直使他没有扶正的机会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属于这样的一类演员—他们的演技实实在在地冲击着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始终记不住他们的名字,甚至他们的长相。就像霍夫曼,看过《卡波特》的人,都会指着他说:“对对,就是他,在《天才瑞普利》里扮演那个被瑞普利用一个石膏像砸烂脑袋的那个家伙,虽然只有短短几个镜头,可是,他阴暗的表情,历历在目。”
  霍夫曼生于纽约,毕业于纽约大学戏剧专业,尽管有着扎实的舞台剧表演经验,但是“肥仔小生”的形象一直使他没有扶正的机会。他通常只在影片中担任第二男主角或配角,例如在成名作—《一举成名》中饰演一位同性恋场记。类似的怪异角色还包括: 色情小说家、异装癖者、打猥琐电话的无聊人、监守自盗的赌博成瘾者等等。这些边缘人物形象使很多人相信了他的实力,认为他是当今好莱坞40 岁以下的最佳男演员之一。
  事实上,好莱坞也一直没有忘记他,《卡波特》里的卡波特,俨然就是一个可以让霍夫曼畅快发挥表演潜力的角色。

花四个月理解卡波特其人:
  电影《卡波特》讲述了1959 年美国堪萨斯州一宗真实灭门案发生后,著名作家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约,倾尽6 年时间取证采访,写成了传记文学《冷血》(《In Cold Blood》) 一书。在这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中,卡波特与其中一名叫佩里·史密斯的凶手之间,慢慢建立起了类似于友谊的微妙关系。
  《冷血》一书中,卡波特本人采用了“非虚构小说”的新型体裁,对罪犯的描述超越了大众道德的范畴,将他们也描写成有血有肉、有着不幸遭遇的人物,因为他对他们倾注了太多的感情色彩,而备受当时舆论的争议。这段经历也最终葬送了卡波特本可以更加辉煌的作家生涯。他59 岁时因用药过度而猝死,潦草地结束了一生。
  在接拍该片之前,霍夫曼花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反复地观看有关卡波特的一些纪录片,他说,这是让他迅速了解卡波特的最直观的材料。虽然卡波特晚年生活荒淫糜烂、酗酒成瘾,但是霍夫曼并不带着别人的成见去理解他,当他终于胸有成竹地走出那个房间时,他对卡波特的理解已远远超越了所有书籍、录音带、录像带。

阴冷不张扬地将卡波特演得入木三分:
  霍夫曼尽管也对卡波特的所思所想产生一些疑虑,但是他尽量告诫自己,影片的主旨不是为了洗刷杀手的罪行,而是为了体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因为沉溺太深而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游走的痛苦经历。这是一个典型好莱坞式的剧情:一个惊天血案、一个执着的调查者、一个有头脑的罪犯、一段道德之外的纽带、一个宿命的归宿。霍夫曼倾尽他阴冷不张扬的表演,将卡波特演得入木三分。
  霍夫曼自己也承认,当他第一次看《卡波特》剧本时,汗毛直竖,但是,卡波特命运的悲剧和宿命最终战胜了他对角色本身的疑虑。拍摄过程中,霍夫曼完全沉浸在角色中,甚至足不出户,他说:“电影是一项非常耗费体力而且需要全情投入的工作,如果跑到一半时突然乱了节奏,非得重新起跑来找到感觉。拍完电影后,我马上回家,马上忘掉卡波特。”
  霍夫曼可以忘掉卡波特,观众呢?在被霍夫曼带上了这列停不下来的、开往未知命运的列车后,除了背脊发凉,还连带把这个长着圆圆脸的霍夫曼,一起印在了脑中。



Title ********************************************

  Capote (2005)

  General Info *************************************

  - Source .......... Capote.PROPER.DVDR-MPTDVD
  - Ripper .......... MoMo
  - Release Date .... 16/03/2006
  - Genre ........... Drama/Biography
  - Runtime ......... 114 min
  - Language......... English

  Video Info ***************************************

  - Video Bitrate ... 1,236 Kbps Avg
  - Video Codec ..... XviD 1.1.0
  - Frame Rate ...... 23.976 Fps
  - Resolution ...... 640 x 272 (2.35:1)

  Audio Info ***************************************

  - Audio Bitrate ... AC3 5.1ch 448 Kbps
  
  Subtitles ****************************************

  - English/Korean

  File Info ****************************************
  
  Capote.2005.XviD.AC3.iNT.CD1-MoMo.avi (700M)
  Capote.2005.XviD.AC3.iNT.CD2-MoMo.avi (700M)
  
  Url Info *****************************************
  
  http://us.imdb.com/title/tt0379725/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