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2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6-7-9
- 阅读权限
- 40
- 积分
- 848
- UID
- 30706
- 注册时间
- 2003-9-10
- 帖子
- 651
- 精华
- 0
|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恰恰是充分反映这些变化的媒体本身,改革的步伐却是如此的缓慢。许多媒体中人在中国媒体行业壁垒的“无间道”中行走,苦中作乐。只要你稍微参照一下中国媒体出版的规定,就会深刻感受到许多发生在媒体行业中的现象是如此之怪,甚至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现略举几例,供各位看官思考。
一怪:空前绝后的中美合资
1980年,美国IDG公司与当时的电子部情报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中国计算机出版服务公司,创办了《计算机世界》周报。这是一例典型的中外合资办报事件。或许是当时的主管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在改革开放伊始的灵机一动,从而造就了中国媒体行业上唯一一家、也是迄今为止经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外合资报刊出版机构。怀揣这张特殊的营业执照,IDG在中国媒体版图上长驱直入,先后出版了多份计算机类报刊,赚得盆满钵溢。而其在美国本土的老对手ZD和CMP,却不得其门而入,使IDG在中国独领风骚十几年。难怪IDG的创始人麦戈文不无得意地说:“媒体的利润来自想象力”。休矣,想象力是换不来利润的,在中国,是特权!。
二怪:暗渡陈仓的版权合作
明眼人都知道,市面上流行的国际品牌刊物,其背后大多有境外资金的支持。主管单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反党反社会主义,就不会有事。在中国媒体行业这种正道不畅走小道的环境下,大多数外国媒体公司无奈地选择了在版权合作的幌子下,通过七拐八拐的方式,将资金打入其在中国投资的公司的帐号上。这类公司五花八门,有信息技术公司、出版设计制作公司、广告经营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等,其法人代表有些就是其在中国媒体业务的负责人。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能:媒体运营。包括资金财务、人力资源、广告经营和内容编辑。其规模大的有几百人,办公面积一二千平方米,出版十多种报纸杂志,营业额上亿元。
三怪:张官李戴的刊号刊名
如果你不是媒体中人,就会发现你买的《舒适》杂志其实叫《化学清洗》;《新地产》杂志其实叫《中国轻工》(2004年改为《消费导刊》);《CASA》其实叫《品牌》。其因大概出自以下情况:出版者的刊号是租来的,在短时间内无法更名,原刊名没有一点价值,既不响亮又与内容不贴切,不可能被读者买帐的。于是只能在封面上做些小儿科式的处理:或用封套挡住原刊名,或用折页的方式做出双封面,或将原刊名在设计上极度弱化。总之,让你几乎难以发现原刊名,而在出版部门检查时却也说不出什么。
四怪:掩人耳目的北京编辑部
北京是中国媒体的中心。因刊号资源许多来自京外,而国家又规定不得异地办报办刊。于是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北京编辑部,其报刊注册地不过是个招牌,大多在唱空城计。赫赫有名的《经济观察报》的刊号来自山东,但其大本营实际就在北京,而在报纸上却只注明北京记者站。《时尚》系列杂志刊号不少是京外的,从《时尚》杂志(上下半月刊)的邮发代号就可知是来自广东地区的。但只要去看看时尚杂志社位于中粮广场的北京所在地,就会发现也是一个异地办刊的典型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