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查看: 2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则故事,不知有没有启发 [复制链接]

UID
15006
注册时间
2002-11-6
帖子
1246
精华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4 17:57: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发生在深圳补鞋青年身上的故事
文章提交者:随便说说 加贴在 心灵驿站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张五常

  在广州、在深圳,在中国比较自由开放、比较繁盛的闹市街道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少女坐在路旁替顾客补鞋。男的补鞋青年也有,但比女的少。我在深圳8个地点点数的总结果是男的24个、女的35个。

  我要把这些补鞋的青年归纳入我对中国经济研究的一部分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他们年轻,大约在16岁至20岁之间而人数又相当多触发了我的好奇心。第二,补鞋不是擦鞋,不是几个小时就能学会的服务。当然,补鞋算不上是一门高深的专业,但它总算是一技之长,是一种要花时间学习才能争取到的知识资产。在计划经济制度中,知识投资一向都乏善可陈。但这些在街头补鞋的青年显然是不需政府资助而自己投资的;我想,这种难得而重要的现象,是值得研究的吧。

  几年前,我在深圳访问了一对补鞋的男女。据他们说,在中国各地街头以补鞋为业的青年大部分来自浙江省的黄岩县。这个县以针织工艺驰名,很多孩子从小就掌握家传的针织技巧。自1980年后,中国比较开放了,离开家乡出去闯天下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在县里操农业工作的时间就不多,而其他的粗活,每月所能赚到的只不过是人民币20元至40元。所以,黄岩县的长辈就想出一个主意教孩子们学补鞋,然后让他们离开家乡到处赚钱,帮补家计。

  有了针织根底的孩子,学补鞋要6个月;没有根底的要学1年。补鞋的主要工具是一部可以手提的车机。这车机最初售价是人民币100元,但后来买的人多,产量增加,成本下降,价值就跌至70元。黄岩县的青年学了一技之长后就带备了车机及其他小工具远离家乡去谋生。据说,远在黑龙江或新疆一带,也有他们的踪迹。

  补鞋的青年在深圳的收入听说比其他地方好,但到那里的手续办起来比较困难,而近年来批准的机会更少了。在深圳补鞋的收入每月大约是人民币300元,这比乡间的收入高出大约8倍。除了食宿衣着费用(每月约100元),材料及杂费(每月50元),还有就是工商局及居委会每天都会派员来收费。收费起初每天5角,现已升至每天一元五角了。比对之下,这是一项很大的征收费了。没有资本家的“剥削”,却来了一些比马克思笔下的资本家还要厉害的征收“机构”,是目前中国制度改革下的讽刺。

  除了一切费用开销,每个补鞋青年每月可寄大约80元至100元回家。据说,黄岩县有很多新建的房屋是靠这些青年资助的,为了证实这一点,我本想到黄岩县走一趟,但因事忙作罢。

  补鞋的青年尤其是那些少女,由于年纪太小,家长们要他们成群结伴才可离乡远行。在广州或深圳,他们前呼后拥、互相照顾。其中有表哥表妹的都同操这个行业。我在深圳访问的那个少女,是与五个女同伴一起租一个房间住的。除了雨天外,她们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时至下午6时。她们吃的午饭是些粗饼或面包,而晚饭也是仅可充饥的面食而已。她们蓬头垢面,留下烈日与尘沙侵蚀过的痕迹,手皮粗厚,四肢擦伤的地方不计其数,反映街头干粗活并不好过。但她们坚持说比以前快乐得多,显出敬业乐业的精神,令我深感佩服。

  在深圳补鞋的主要季节是冬天。夏天的凉鞋是补不了的。所以,炎夏快来时,补鞋的青年纷纷回乡,帮着做农村收割的繁忙工作。

  中国采取比较自由的经济政策后,补鞋行业随之而兴。上述是其中补鞋青年男女一个故事的大略。但故事的含义远比故事的本身重要。

  我一向认为中国人的先天智慧及刻苦耐劳的本领决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然而,无论是学术的成就、生活的水平……中国的表现实在使中国人无地自容。说什么因为人口太多、资源短缺,其实都是一些毫无实证的借口,老早给香港及日本的例子推翻了。大约一年前,史丹福大学的胡佛学院一位很负盛名的高级研究员,从美国到香港来搜集资料约我会面,为的是要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美洲、欧洲、东南亚各地,中国人都能出人头地,成就屡见经传,但偏偏在中国本土却是那样没出息?”这问题似深实浅,我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制度是什么?”浅的答案往往有深的含义。补鞋少女的故事不仅证实了我们的观点,而且那“证实”足以令人震惊。试想:单是让这些青年有一点走动的自由、一点择业的自由,他们的收入在几个月之间就增加了8倍!这是翻三番,不是翻两番。

  两年多前我发表了一篇题为《与木匠一席谈的联想》的文章,指出从大陆偷渡来港的青年,有了自由,学到了一门木工的技艺,几年之间收入激增24倍。我又指出,不管我们用什么因素来为这升幅打折扣,余下来的增长率还是十分惊人。补鞋少女的故事,证明了收入激增不一定是要跑来香港才可能办到的。

  我在其他文章里也曾指出,在中国的制度改革下,国民总收入的迅速增长,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劣迹,史无先例,稍加改革,收入增长以倍数计不足为奇。中国近几年来每年百分之十强的增长率,从乐观的角度看足以雀跃,但从悲观的角度看,却反映出制度改革之不足。说什么“过热”、“过速”,要缓慢下来,实在有点“口出大言”,因为这些说法通常是用以描述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的现象。

  补鞋少女在几个月间收入增加8倍,是否例外,难以肯定。但究竟多少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收入的激增是自由发展及劳力私产化的效果。为什么中国几十年来高举着为人民谋福利之旗,却一直没想到自由发展能带来的好处?以中国人的智慧,为什么连这样浅的道理都没想到?要把大地主、资本家清算、杀头,是一回事,但中国的青年又犯了什么罪呢?这些问题,令人思之惘然。

  我曾提到,作为一项知识投资,补鞋的确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补鞋青年毕竟是下了注,作了投资(得到了一门专业,算是人才,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些青年(或他们的父母)要到近几年才在知识投资上打主意?答案也是浅显之极,经济开放,使他们看到知识投资有利可图,于是很快就作了决策。比较深入一点的经济学解释,就是自由择业意味着人力资源是私产,加上产品可在市场出售,收入可独享,知识投资就增加了。

  中国在文革期间把知识破坏殆尽,以致目前人才短缺的难以形容,这点,中国的执政者是知道的。然而,可能还不知道,劳力一旦变为私产,知识投资就一日千里!劳力资产是这样,其他资产也是如此。令人惋惜的还是墨守成规,坚持其他资产应为国有。另—方面,劳力资产的知识投资,是会严重地受到其他合作的资产之一“非私有”的不利影响。假若中国把其他资产像补鞋青年的劳力一样,界定为私有,知识投资会更加彰显。这是可以断言的。

  一年多前,—份杂志访问我,言谈间使我想起而且提到孩童时代在中国抗战期间的不幸遭遇,我还因此谈到,1986年在芝加哥大学一次高手云集的聚会中,我应邀作农业经济的主讲。当时我走到台上,战战兢兢地打开文稿正要朗读时,突然间想起早年在广西农村结交的但早已不知下落的小朋友,我把文稿推开,说:“我今天能站在这里是很荣幸的。但我要你们知道,当你们在亚洲的农村里看到茅舍前那些烂泥地上打滚的孩子,我曾经是其中一个。假若他们有我的机会,他们今天也可能站在这里的。”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听到了补鞋少女的故事,想起40多年前在中国结交的朋友,知道他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他们应有的一点机会,我不能不站起来,老老实实地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UID
39697
注册时间
2004-10-16
帖子
1456
精华
0
2#
发表于 2005-1-14 18:15:05 |只看该作者
这种文章写短些比较好

使用道具 举报

蓝鲸

你地!斯拉斯拉地有!

UID
20869
注册时间
2003-2-15
帖子
9642
精华
1
3#
发表于 2005-1-14 18:32:28 |只看该作者
改革开放的好处显而易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