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才头上的“紧箍咒” [复制链接]

UID
21773
注册时间
2003-3-4
帖子
2750
精华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15 20:03: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对于“人事档案”的理解,新加坡人和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在新加坡人的观念里,这只不过是一份求职履历,到了录取后,便成为人力资源部门掌握雇员学历、职历、表现及职务调动的记录。离职时,这份记录还保留在原来的公司。

  当然,你申请另一份差事,自己可以再搞张履历表,把证件再递交上去,新公司的人事部门,会建立另一份的档案,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中国人的档案观念就不同了,传统上中国的档案管理,是“人随档案走”,档案不动,人也走不成,一个人想跳槽换环境,原单位不帮你把档案转过去,你便被“卡”在那儿动弹不得。有人把档案比喻为中国人的“紧箍咒”。

  掌管档案的人,无疑是“生死判官”,假设他想公报私仇,死死捏住某个想脱离的员工,那个倒霉者,会被“卡”到动弹不得,眼前大好机会也就白白失去。因此,不少人为了一纸档案,不知磨破多少脚皮,还得送上多少的“好处”!

  不久前南京大学进行全球招聘,吸引了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前来一试身手,但北大博士应聘南大却不敢声张。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大博士说,他确实不敢让现在的单位和身边人,知道应聘南大的事。

  这名北大博士的个人档案,被锁定在任教的某著名高校,他同时在某律师事务所兼职。因为某些原因,那所高校不会轻易放他走,如果他执意到南大应聘,很可能档案被封死,没有档案随身,就无法和南大签合同。

  按南大的说法,被聘用的教授,要和学校签个3年合同。据知,没有档案的人,落户南大会有不少麻烦,如编制能不能进学校、工资待遇如何算、以及将来子女如何入学等。北大博士称,这些顾虑让他不得不“遮遮掩掩”。


应聘者偷偷摸摸如做贼


  类似北大博士的“偷偷摸摸”,去应聘的近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其他名牌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和学者,都是瞒着单位和周围的人。有个中科院的博士还和南大订下君子协定,要求南大一定要为他保密,这和“海外兵团”应聘者,不为档案所累的洒脱,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在中国高层人才的流动,环境仍不够宽松,档案牵涉到的人事、工资、养老保险等,仍是许多人最大的顾虑。

 一名长期从事人事管理的专家认为,要打破档案束缚人才流动的现状,关键要档案管理社会化。个人档案不该被某一个单位捏在手里,档案可以落在人才市场或人事代理部门,单位可以用人或解聘,但不能“卡”住人。


档案“压死人”


  从另个角度看,随着中国的入世、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发达,档案“压死人”的现象相对有所缓解,除了机关、国企和事业部门,档案还有些“紧箍咒”的作用,社会上已经出现“档案管理商业化”的趋势。

  去年底在上海国际档案管理信息展览会上,一家来自美国的“档案管家”,还与中国同行同场抢生意。据业内人士说,这是现身中国档案管理市场的首个“洋管家”。

  “洋管家”抢滩上海,已引起上海同行的高度警觉。一些多年从事档案管理的行家说,实际上,上海许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社会团体,也同样存在档案商业化管理的需求。

  看来,用档案来“牵制人才、打击异己”的时代,将一步步退出历史的舞台,人才必须自由泅泳于市场的“大海”,他们的能力和抱负,方能真正施展开来,好比拿下“紧箍咒”的孙猴子,必定更加的海阔天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