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65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09-3-20
- 阅读权限
- 210
- 积分
- 18466
- UID
- 3080
- 注册时间
- 2001-9-22
- 帖子
- 14089
- 精华
- 3
|
- 12.13.03.The.Art.of.Piano.2001.DVDRip.iNT.Xvid-WRD.钢琴的艺术
复制代码
原 片 名:The Art of Piano
中 文 名:钢琴的艺术
出品年代:2001
IMDB链接:N/A
IMDB评分:N/A
文件格式:XviD + AC3
文件大小:2CD 37 x 20MB + 37 x 20MB
影片长度:108 Mins
对白语言:英语
字幕语言:外挂英文/法文/德文
内容简介:
钢琴的艺术————20世纪伟大钢琴家》(Art of Piano:GreatPianists of 20th Cenˉtury)是我最近买到的最珍贵的一张DVD,这样一份珍贵档案的面世实在是钢琴音乐爱好者的福气。能亲眼目睹柯托(Alfred Cortot),米开兰杰利(A.B. Michelangeli),齐弗拉(Cziffra)等人的演奏,对我们来说是真真正正的人间至宝。
现在说什么今不如昔,钢琴演奏,virtuoso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听起来似乎都是陈词滥调,但从乐坛整体的氛围,以及“时代气息"来看,20世纪早期的确是最为光辉灿烂的时刻。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因为弹错音而受到责备,柯托和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的错音都不少,曾任波兰总理的帕德雷夫斯基(Paderewski)也一样,说起来,这个传统大概是从19世纪的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开始的。不在意错音不只是洒脱那么简单,还是他们那恣意狂放的风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钢琴演奏的最高境界,一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要大汗淋漓,摇头晃脑兼手舞足蹈,恨不得拿自己的身体当节拍器,这一派的代表包括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波里尼(M.Pollini)等人;而另外一种则希望做到“身如磐石”(傅雷语),作指挥千军万马而气定神闲状,代
表人物是米开兰杰利,施纳贝尔(Arthur Schnabel)等等。个人以为两派中以后者境界更高,最好的例子就是这张DVD中米开兰杰利那一段,虽然所弹的只是一首斯卡拉蒂奏鸣曲,纯技巧上讲只是跑跑手指头工夫而已,但米氏就是可以把它弹出炫技的感觉,他在琴凳上坐下,仰起头,略带轻视地把眼睛下压看了看键盘,然后开始演奏,的确是身如磐石,但一切的轻重起伏、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一分不可增减。
这里牵涉到的问题是,在古典音乐诠释过程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任何有歌唱或是乐器演奏经验的人都知道,当唱/弹/拉到情绪高涨的时刻,如果不能“煞住车",轻则技巧失误,重则出现“过犹不及”的演奏/唱效果。最近在听几首张国荣和黄耀明的歌,一比较就高下立判,从我听过的这几首来看,张国荣与他在《阿飞正传》中的形象一样,是个把持不住自己的人,其注册商标式的“坠音”往往会用得过了头,令人
不舒服。而在我偏爱的那首达明一派的《皇后大盗》中,唱到副歌部分的两句“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两句如此摄人魂魄的旋律时,黄耀明能够做到“心”如磐石,阵脚丝毫不乱,只是平平淡淡地“呈现”出这两句,这才是最高段的唱法。“身如磐石”之所以胜过手舞足蹈,道理大概就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