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查看: 67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现当代散文漫说--刘庭桂 [复制链接]

UID
88
注册时间
2000-12-21
帖子
114
精华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8-18 15:20: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现当代散文漫说
作者:刘庭桂

"落英缤纷"

    发生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给中国历史画上了灿烂的一笔,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于这个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恰如其分的评估,固然还有待历史的沉淀。但在散文领域,它的划时代性质的功绩,则是不争的事实。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契机,揭竿而起的现代散文创作,其鲜明的时代性可归举为两点:一是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让语言"活"起来;二是以现代人的眼光与思维书写现代社会,让思想"活"起来。
    这个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散文创作的第三次高峰,其依据是:
    1、杰出的散文作家风起云涌,层出不穷,而且,其脉流源源不绝。七十年代末有人发表过《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六十家",这个数字实在太保守了!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连周作人、林语堂这类不可抹杀的重量级大家竟也名不见"经传"。今天,如再要谱记现代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其数当在百人之上。
    2、堪称传世之作的散文作品,犹如春天的花圃,众葩竞放,争奇斗妍:有鲁迅的凝重犀利,有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有林语堂的玄机超脱,有朱自清的质朴清新,有谢冰心的柔丽隽秀,有徐志摩的华丽鲜明……真的是七宝楼台,令人目不暇接。
    3、最重要的一点是,用白话文写作的现代美文,以凌厉之势,终于稳住了阵脚,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一举推翻,奠定了此后近百年现当代散文的基业,它的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现当代散文繁荣昌盛的景况,真要描述,有四个字最为恰当,那就是:"落英缤纷"!

    伯仲双绝

    每当提及周氏兄弟--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不由得就想到他们所自的那片土壤。一座算不上恢宏的山阴小城,何以历代名家辈出?粗列一下,就有王充、王羲之、陆游、秋瑾、徐锡麟、鲁迅、周作人、蔡元培……真的是应了"地灵人杰"的那句老话么?
    就散文这个范围而言,鲁迅的笔力犀利无比,历来誉为"匕首和投枪",这似乎是绍兴师爷那种"刀笔"的良性传承;周作人的笔墨平和冲淡,使人联想起会稽无处不在的水--那总是安安静静、波澜不惊的水。
    鲁迅散文所表达的深刻思想,以及对中国传统社会剖析与批判的确当和彻底,是同时代作家群中无人可以与之比肩的。他的抒情散文集《野草》,更是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生、对人性的终极关怀的层面。不拘于人世具体事象的品评,而是面对生存与死亡锲而不舍地思考、扣问、追询,这是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标志。鲁迅本可以借此更上光辉的顶点,遗憾的是那个残酷的现实与险恶的处境限制了他,而且,过早地夺去了这位天才宝贵的生命。
    而周作人,当八十年代,作为"文物出土",其陈年著作拭去积尘,陆续公诸于世之后,人们才惊异地发现这另一种风味的散文,竟是那样舒卷自如,意趣澄迥,简直是明清小品的现代版。若用思想哲学与社会良知的天平衡量,周作人当然不可以与鲁迅同日而语;但仅就散文艺术的本体而言,周作人所达到的高度,用"炉火纯青"四字形容也不为过,这一点,连鲁迅都是心悦诚服的。
    "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最丰富最伟大"(《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周氏伯仲,共同展示了世纪初散文世界的夺目光辉。

    如画如诗

    快要一个世纪了,人们还是难以忘怀那"荷塘月色"的朦胧甜美,那"背影"的沉重辛酸……
    朱自清,一位以毫无矫饰,全赖本色创造了现代美文的散文作家。说他是现代散文之魂,恐怕也不能算是溢美吧。
    朱自清最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于,当一批封建遗老以轻薄的口吻讥笑白话文"鄙俚浅陋",属于"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时,是他,将白话文营造成那样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以无可否认的事实,赢得了满场的赞美之声,从而,有力地驳斥了那批顽固守旧派!鲁迅曾这样肯定其功绩:"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小品文的危机》),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向卫道者们"示威"的作用。
    朱自清的象征意义还在于,他以自己的散文创作,作为成功的范例,鼓舞了致力于新文学的同道,拓展了新文学创作的领地,起了"示范"的作用。请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一节描写:"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幅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明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一幅河上的夜景,就这样被作者表现得如画、如诗、如梦、如幻!
    在现代散文史上,朱自清功不可没。
    他的散文动人心弦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他能抓住一些细节,作极其精微的工笔描绘。仅这样说,还没有触及实质。实质是对细节的处理,有两条原则是必须遵循的:首先,这细节须有"代表性","只有当它能够象光线一样,立刻从黑暗中照出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现象的时候,它才有生存的权利,才是必须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其次,这细节一定要凝聚着作者全部真挚的感情。朱自清大量的优秀散文,确证了他在这两点上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因此,本来很平常的事,叙述语言也较平实,而在他的笔下却呈现为诗情画意,熠熠生辉,真可谓是"点铁成金"的高手。

    无法弥补的遗憾

    杨朔,是一位载誉一时,今天却遭遇冷落的散文作家。
    六七十年代,杨朔与另外两位散文作家,成为这一时期令人瞩目的三大名家。他的散文,大量编进了中学语文课本,并长期作为保留篇目。
    不必讳言,杨朔是有很强的诗人气质。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确也如此,他的散文总是飘逸着诗的氤氲之气。读起来,能领略出读诗的那份韵致。而这,正是杨朔散文的普遍性特征与优势。
    遗憾的是,经历了岁月的淘洗和对历史的反思,人们对杨朔的散文由起初的存疑,到见诸报端的议论,直至终于有了近乎一致的结论:粉饰太平的八股文!
    评价似乎过于苛刻,但认真地想一想,却又实在无法为作者辩解什么。
    当人民被"大跃进"的列车拖曳得疲如奔命时,作家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分明看见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引者按:指"人民公社")。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泰山极顶》)

    当人为的"大饥荒"造成神州大地哀鸿遍野时,作家又看到了什么呢?

    "如果你到我的故乡蓬莱去看海市蜃楼,时令不巧,看不见也不必失望,我倒劝你去看看这真实的海市,它比起那缥缈的幻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得多呢。"(《海市》)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没有多久,杨朔恰恰是在他所描绘得象海市蜃楼般的天国中被迫害致死的。
    杨朔散文的第二个致命伤是,结构布局,表现手法的程式化。"程式化"终究要导致艺术的损毁。所以,《荔枝蜜》之类的作品,倒真是成了中学生轻而易举为文的"范本"
    逝者长已矣,杨朔已无法亲自来弥补这个令人痛心的遗憾。而作为来者,人们须切切记取的教训是:第一,文要为人民而作,情要为人民而抒。背离了人民的人,也一定会被人民摒弃;第二,艺术家的要务是不断的超越。如果一旦连自己也超越不了了,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应该终止了。

    艰难的跋涉

    当代最有争议的散文作家,莫过于余秋雨了。
    余秋雨是以他的成名作《文化苦旅》步入散文作家行列的。
    当年,《文化苦旅》一经面世,便顿时"洛阳纸贵",蜚声海内外,在华文世界博得一致好评。
    可是,随着散文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的继出,作者声誉如日中天之时,评论也分化为两极。褒之者说:"这可是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展现了"大中华的散文气派","当代学者散文应从此获得一种得救的启示";贬之者说:余氏散文,在学问上"硬伤累累",在文笔上"矫情作秀"。毁誉的落差如此之大,为现当代文坛所少见。
    就文论文,平心静气地讨论余秋雨,应该承认他的散文至少在这样几个方面有独到之处:
    1、全息性的文化载体。余氏开始是从事戏剧理论研究的,之后扩展为审视和研究整体文化。以他的年纪,一方面承袭了老年学者的本族文化的深厚学养,一方面敏锐地收纳了外来文化中的新鲜成分。因而,他的散文融史学、哲学、文学、美学及其他文化品类于一炉,将昨天、今天、明天共置在一个平面上,给人以立体感,饱满感,新锐感。读他的散文,犹如怀着一种旅游的轻松闲适的心情,进入深邃沉重的历史隧道。
    2、情感化的人文沉思。学者散文当然得有书卷气。余氏散文的这种书卷气,不仅仅是来源于理性认知,而更多的是与情感活动交织在一起。例如《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作者在具体叙说了流放者种种苦难生涯之后,用他高妙的笔,轻轻点触读者的心灵:"由此我又想到,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地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于是,即使是严寒的历史冻土,也让人感到了暖意。
    3、独具一格的话语系统。散文是语言艺术,而且是对语言的质量要求仅次于诗歌的艺术。余氏的话语方式自成一体。他的文章绝无"陈言"与套话,笔锋清新而饱贮情感,从视角、思维、立论到语汇总能让人一新耳目。简要概括地说,便是典雅、亮丽、新锐,个人印记特别清晰。他的文章不署名也能辨出,这正是大家的文笔品格。
    尽管批评者的意见并非全无道理,但,对于跋涉中的开拓者,我们还是不要给他添加太多的人为的艰难为好。

    "小女人散文"别论

    "小女人散文"一词,是近年来才见诸报刊的。这种特别由性别划线命名的文体,此前似乎少有。
    女作家而写散文,历史上倒是屡见不鲜。南宋才女李清照,一篇《金石录后序》,将夫妻之间雅致的文化情趣渲染得鲜活如见;把国破家散的离乱惨相描述得欲哭无泪。至文末"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实令阅者不忍卒读,泪为之洒了。现代文坛,女性作家的散文更是蔚为大观:冰心、庐隐、凌叔华、苏雪林、谢冰莹、林徽因、张爱玲……哪一个名字不是铛铛作响,不让须眉?近十年来,散文舞台上更是女性作家唱起了主角。大陆的、港台的、异国华文界的,真是前所未有的热闹壮观,有人竟惊呼起来:阴盛阳衰!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散文这种直抒胸臆,紧贴人性,又不弃细末,洒脱自由的文体,应该是最适于发扬女性优势的。
    但"小女人散文"并不能等同于"女性散文"。
    这里须要玩味、深究的是这个"小"字。
    "小",不是"女人"的定语,而是"女人散文"的定语。
    这里的"小",含有更阴性,即更柔软、更纤细、更世俗化的一种审美心态,审美取向与审美情趣。
    "小"在题材选择上,有意规避巨大、辉煌、沉重,而刻意拣拾细小、凡俗、轻灵。
    "小女人散文"多与婚恋有关,与琐事有关,有的甚至逼近"隐私"的临界线。它传述的是一种纯属女性的心灵话语,是女性心灵世界向外界敞开的一扇独特的窗口。因而,在情感分量上常会呈现出"不能承受之轻"。
    有人以不屑的眼光看待"小女人散文",这有欠公允。
    首先,平凡的年代挤不出那么多的"辉煌",若把"辉煌"当作文学的唯一追求,必然重蹈"假大空"的覆辙。
    其次,阴柔、阳刚的共存与互补,是合规律的。承认一方,否认一方,只会造成文坛的倾斜与颠覆。
    再次,说软性文学,细小题材出不了伟大作品,也不见得。《少年维特之烦恼》算不上伟大么?《莎菲女士的日记》没有意义么?
    健康的文学环境应该给予"小女人散文"完好发育的一席之地。

    创伤与病态

    肉体受伤,会感到疼痛,于是,会呻吟,号叫,这是生理的反弹;心灵受伤,也会感到疼痛,同样会呻吟,号叫,或发之于声音,或形之于文字,这是心理的反射。
    "文革"刚被埋葬,首先破土而出的便是"伤痕文学"。散文中写得最惨烈、最催人泪下的一篇,是陶铸之女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文章写其父在一帮自称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宵小的围困之中,欲突不得,欲退不能的情状。虽笔墨无华,却感人至深。一代伟人的"英雄末路"让人扼腕叹息;浮云蔽日,人性扭曲的世道简直叫人愤而拍案!
    在歇斯底里的"革命"狂呼与粗陋不堪的"样板"展示之后,来读这类至理至情的文章,就象从污浊潮湿的暗室里走出来,登上高山,饱吸了一番新鲜空气似的,那么爽快!
    创伤,疼痛,号叫,这是顺乎人性的。它虽不象夜莺的鸣叫那样动听,但人们愿意接受这种"人"的声音。
    与此相反,人们厌恶的、拒绝的是病态的文字。
    趋炎附势,谄媚讨好,涂脂抹粉,贴金饰银的违心之作,固然是病态,不过,这股浊流已渐渐离我们而去。当前,值得注意的倒是一种"另类"的病态文学。
    一批被称作,也自诩为"美女作家"的写作群体,她们瞄准了一个"快乐"的主题,肆无忌惮地宣泄人的快意:
    她们把堕落当成享受;
    她们把抒情化为疯狂;
    她们的生命中没有道德,只有本能;
    她们大胆放纵到以"身体写作"而自鸣为"前卫";
    她们把性的放任描绘成"新人类"的最美图画;
    …………
    一句话,只有当人类返回兽群,才是她们的理想所归。我们真不愿看到这样的未来,也不敢设想这样的未来。
    不错,历史总是在不断解构中前行的,但用这种非人道的方法来解构现实,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是从根本上否定"人"。
    今天的当务之急是,疗治病态,挽救文学。

    散文创作的前瞻

    中国散文,从古代到现今,象一条永不断流,浩浩汤汤的大河。面对如此丰厚灿烂,活力无穷的艺术资源,不禁要想到一个问题:今后中国散文创作的走向究竟会怎样?
    对于散文,社会并不乏关注。《人民日报》在六十年代初,就开辟过"笔谈散文"的专栏,一九八六年新年伊始,又重开"我和散文"专栏。上海的《文汇报》也于一九八五年年末,在《笔会》版上专设"醉翁亭散文笔谈"栏目。这类举措,无不汇集了大批散文作家和研究散文的专家的高见。只是其中谈写作技法居多,关于散文本体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多有语焉不详。
    不久前,一位学界长者曾发出这样的慨叹:

    属于狭义的文学散文,包括大专文科生在内,不易学到手,流弊所及,或华而不实,或浓得化不开。远如先秦诸子之作,近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汪曾祺之所著,则非狭义散文所能范围,其思想与艺术亦非狭义散文所可同年而语。今有不少文科生,往往以抒情能手自命,而其说理、叙事则甚为稚拙,更遑论文采斐然了。

    此论良有以也!
    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进入,外国文论体系的借鉴,对发展我国新文学确有推进作用,但也由此使我国散文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遭到弃置冷落,把散文逼向了"纯粹美文"一途,引文所言"流弊",正是这一情状的严重后果。
    如今,该是到了散文又一次正本清源,自图复兴的时刻了。
    认真回顾我们那么精美富赡的历史遗产--中国散文精品独树一帜,中国散文理论博大精深,为什么还要捧着金饭碗乞讨呢?
    现代散文创作当然不应该重复历史的老路,但是将往昔的精华与现代的成果、当代的先进理论有机融合,拓宽与掘深散文创作的路子,则是完全可行的。
    新时代呼唤大气磅礴,黄钟大吕式的新散文;
    新时代呼唤弘发真理,张扬人性的新散文;
    新时代呼唤既有哲理光芒,又情意切切的新散文;
    新散文当然也不乏"美",但它首先是掷地能发出金石声,能震撼人心的晨钟暮鼓,而不是轻飘飘地随风飞扬的羽毛。
    新散文既能展现中华民族的宏大气派和固有特色,又能表达对光明未来的热切追求。
    当然,这种散文并非人人都能写得出来的,但它既然成为目标,就一定会有很多人朝它奔去,并达到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荣誉版主

踏遍青山

UID
16403
注册时间
2002-11-29
帖子
2665
精华
15
2#
发表于 2003-8-18 16:18:07 |只看该作者
不错,入门级科普读物。 有帮助。

谢楼主分享


不过其中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712
注册时间
2002-12-20
帖子
1943
精华
14
3#
发表于 2003-8-18 19:37:09 |只看该作者
新时代呼唤大气磅礴,黄钟大吕式的新散文;
新时代呼唤弘发真理,张扬人性的新散文;
新时代呼唤既有哲理光芒,又情意切切的新散文;

把散文两字切下来换成别的什么好象都成,说这么半天连什么叫散文都没说清楚,真不敢恭维,探讨散文的文字超不过余光中的就别大言不惭了,人家早说了几十年。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88
注册时间
2000-12-21
帖子
114
精华
0
4#
发表于 2003-8-18 20:34:48 |只看该作者
把散文两字切下来换成别的什么好象都成,说这么半天连什么叫散文都没说清楚,真不敢恭维,探讨散文的文字超不过余光中的就别大言不惭了,人家早说了几十年。


按您的逻辑,
探讨围棋的水平超不过李昌镐就不要大言不惭;
探讨足球的水平超不过巴西队就不要大言不惭;
...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来说,应该允许有不同层次的文字存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