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381#
发表于 2008-2-15 12:48:36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神仙姐夫

UID
5756
注册时间
2002-3-26
帖子
20215
精华
13
2382#
发表于 2008-2-15 12:56:31 |只看该作者
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安分的侵略者,他们或许残暴,或许强大,或许看似不可战胜,但终将被埋葬。
--------
扯淡,写着写着新闻联播的词儿就出来了
明朝前之元,后之清,和日本一样也是异族入侵,俩家在入侵阶段的所作所为绝对可以和三光政策媲美
可都成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383#
发表于 2008-2-17 02:41:29 |只看该作者
[1275]


        战争结束了,胜利也好,失败也罢,参战的主角们都有了各自的结局。



    两年后(1600),超级“忍者”德川家康终于发作,集结兵力,准备欺负丰臣秀吉的孤儿寡妇,死硬派小西行长当即联同石田三成等人,组成西军,出兵迎战。



    但滑稽的是,出于对小西行长、石田三成的极度憎恨,作为丰臣秀吉的铁杆亲信,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人当机立断,放下与德川家康之间的敌我矛盾,毅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内部矛盾中去,加入东军,跟小西行长玩命。



    而最搞笑的,莫过于岛津义弘,此人和丰臣秀吉关系本就不好,开战之初是德川家康的人,并奉命去帮助守城。结果城里的人未接通报,以为他是敌人派来忽悠的,不但没有开门,还对他放了几枪。



    换了别人,无非是回去找德川家康告一状,之后该干嘛还干嘛,可这位就不同了,二杆子精神再起,操着家伙连夜投小西行长去也。



    经过你来我往数个回合,这一大帮子人终于在日本关原碰上了,展开死磕,经过一天战斗,西军败退,小西行长战败后逃走,后又被擒获斩首,岛津义弘还是一如既往地跑了路,后来托人求情捡了一条命。



    丰臣秀吉创立的事业就此完结。



    但历史的惩罚并未结束,十五年后(1615),战火再起,在大阪夏季战役中,德川家康攻克了丰臣家的最后据点大阪城,丰臣秀吉的老婆孩子都死在城里,丰臣家族灭亡,断子绝孙。



    我不是报应论者,但这一次,我信。



    此后,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并建立了著名的德川幕府,他着力与明朝恢复友好关系,发展经济,颇有建树。



    朝鲜失去了李舜臣,却迎来了和平,回复了平静的生活,为纪念那些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宁和自由而牺牲的明军将士,朝鲜政府修建了大报坛,每年祭祀,以表示对明朝仗义相助的感激,并提醒后辈不忘报恩。



    现在,大报坛已经消失了,为什么消失,我不知道。


    明朝的大军得胜归来,万历并没有亏待他们,将领之中,麻贵升任右都督,陈璘和刘綎也升了官。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384#
发表于 2008-2-17 02:42:10 |只看该作者
[1276]


        当兵的也没白干,为表彰群众,据说万历从国库里拨出了八万两白银,作为对士兵的封赏,当然,具体到每个人的头上,一层扒一层,外加还有陈璘这样的领导,能分到多少,那就不好说了。但无论如何,也算够意思了。



    虽然在七年之中,曾有过无数的曲折,遇上许多的困难,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打赢了。



    所谓正义、邪恶、侵略、暴行,大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的胡扯,衡量战争的唯一且永远的准则,就是胜利,或失败。



    用黑暗的暴力维护了光明的正义,这正是明朝创立的不朽功勋。



    这场战争的最后结局大致如此,十分清楚,但有趣的是,几百年后,历史对于这场战争的评价,却十分之不清楚。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日本的史料表示,这是一场延续了战国光荣以及名将光辉的战争,虽然未必光彩(这一点,他们是承认的)。



    朝鲜(韩国)的史料则认为,这场战争之所以胜利,主要是因为李舜臣和朝鲜义军(无奈,政府军的表现实在太差),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当然是有的,但似乎也是比较次要的。



    而明朝方面……,基本没什么动静。



    现象是奇怪的,但原因是简单的,因为在明朝看来,这场战争,压根就不是什么大事。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谓的抗倭援朝战争,在史学界实在不算个啥,也没听说哪位专家靠研究这事出了名,即使在明代,它也只是万历三大征的一部分而已,史料也不算多,除了《万历三大征考》还算是马马虎虎外,许多细节只能从日本和朝鲜史料中找。



    说起来,也只能怪我国地大物博,什么事都有,什么人都出,就规模而言,这场战争确实不值一提,打了七年,从头到尾,明军的总人数不过四万左右,直到最后一年,才勉强增兵至八万,且打两个月就收了场,架势并不算大。



    而日本为了打这场仗,什么名将精兵之类的老本全都押上去了,十几万人拉到朝鲜,死光了再填,打到后来,国内农民不够,竟然四处抓朝鲜人回去种田,实在是顶不住了。



    朝鲜更不用说,被打得束手无策,奄奄一息,差点被人给灭了,国王都准备外出避难,苦难深重,自然印象深刻。



    相比而言,日本是拼了老命,朝鲜是差点没命,而明朝却全然没有玩命的架势,派几万人出国,军费粮食自己掏腰包,就把日本办挺了,事后连战争赔款都没要(估计日本也没钱给)。



    什么叫强大?这就叫强大。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385#
发表于 2008-2-17 02:42:47 |只看该作者
[1277]


在进行这场战争的同时,明朝还调兵十余万,围剿四川方向的杨应龙叛乱,在万历同志看来,这位叫杨应龙的土财主(土司),比丰臣秀吉的威胁更大。



基于以上理由,在宣传方面,明朝也是相当落后。战争结束后,在日本,明明表现不咋样的加藤清正、岛津义弘都被捧上了天,所谓“虎加藤”、“鬼石曼子”一波接一波的吹,从没消停过。



朝鲜方面,货真价实的李舜臣自不必说,死后被封公爵,几百年下来,能加的荣誉都加了,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至于明朝,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大致是这样的:



战后,刘綎、陈璘任职都督同知(从一品),算是升了半级。当然,也不是白升的,几个月后,这二位仁兄就被调去四川播州的穷山恶水,因为在那里,还有个杨应龙等着他们去收拾。



英勇献身的邓子龙也得到了封赏,他被追赐为都督佥事(从二品),并得到了一个世袭职位,给儿子找了个铁饭碗。



仅此而已。



但和李如松比起来,以上的几位就算不错了。这位仁兄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局,是朝鲜战争中最为杰出的军事天才。



可这位盖世英雄,死后不但没人捧,还差点被口水淹死第二遍。



说到底,都是言官惹的祸。



明代是一个开明的朝代,言官可以任意发言,批评皇帝,弹劾大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民主。



可是民主过了头,就有问题了,发展到万历年间,言官们已经是无所不骂,坏人要骂,好人也要骂,不干事的要骂,干事的也要骂,且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骂得就越响。



而李成梁十分符合这个条件,这位兄弟镇守边界数十年,权大势大,是最好的目标,外加他亏空贪污之类的事情也没少干,下台之后自然不招人待见,弹章堆得和山一样高,说什么的都有。



李如松自然也未能幸免,加上他在朝鲜风光一时,功勋卓著,就成了连带打击对象。最恶心人的是御史丁应泰,不但攻击他本人,连他的战绩也要骂,说平壤战役是小胜,日军死伤极少,碧蹄馆之战是大败,明军死伤极多。


这还不算,他居然检举朝鲜与日本串通,说李如松也有通倭嫌疑。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386#
发表于 2008-2-17 02:43:46 |只看该作者
[1278]


要按照他的说法和算法,明军的士兵估计都是死后从坟里刨出来的(一共也就四、五万人),日军都是拿白鸽的和平使者(死伤不多,就是要逃)。李如松应该算是双面间谍,明明和日军勾结,偏偏还把日军赶跑了。



这人不但无耻,还很无聊,弹劾一封接着一封,闹到最后,连不爱搭理人的万历也忍不住了,直接给他下了个革职令让他滚蛋。



然而,从根本上讲,封赏过少,弹劾过多的责任者并不是丁应泰,更不是万历,因为按照明朝的惯例和规定,像抗倭援朝这种规模的战役,带几万人出去打一场,封赏就这么少,弹劾就这么多,大家都习惯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虽然可笑,却很真实:



对明朝而言,这实在不是个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么大事,自然就没人管,自己不管别人当然也不管,加上那些无聊的言官泼脏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单全收,日本和朝鲜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说各话,于是,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争议、误解、谜团。



然而无论大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摧垮贪欲和邪恶,远赴他乡,进行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里,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知道有这样一场战争,有这样一群人,曾为了捍卫自由与正义,英勇奋战,毫无畏惧。



为了那些无比的智慧,无畏的勇气,以及无私的牺牲。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总兵麻贵率军凯旋归来,明神宗在午门接见了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厌其烦的程序仪式后,明神宗下旨,当众宣读大明诏书,通传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结束。



这是一封诏书,也是一个预言,因为在这份长篇大论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绝顶的官僚



在万历执政的前二十多年里,可谓是内忧不止,外患不断,他祖上留传下来的,也只能算是个烂摊子,而蒙古、宁夏、朝鲜、四川,不是叛乱就是入侵,中间连口气都不喘,军费激增,国库难支。



可是二十年了,国家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所有的困难,他都安然度过。



因为前十年,他有张居正,后十年,他有申时行。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35
精华
3
2387#
发表于 2008-2-17 22:12:47 |只看该作者
悲哀

大报坛消失的原因用大脚趾想都想得到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388#
发表于 2008-2-18 21:07:39 |只看该作者
[1279]


  若评选明代三百年历史中最杰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非张居正莫属。在他当政的十年里,政治得以整顿,经济得到恢复,明代头号政治家的称谓实至名归。



  但如果评选最杰出的官僚,结果就大不相同了,以张居正的实力,只能排第三。



  因为这两个行业是有区别的。



  从根本上讲,明代政治家和官僚是同一品种,大家都是在朝廷里混的,先装孙子再当爷爷,半斤对八两。但问题在于,明代政治家是理想主义者,混出来后就要干事,要实现当年的抱负。



  而明代官僚是实用主义者,先保证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混。



  所以说,明代政治家都是官僚,官僚却未必都是政治家。两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和评定指标各不相同,政治家要能干,官僚要能混。



  张居正政务干得好,且老奸巨滑,工于心计,一路做到首辅,混得也还不错。但他死节不保,死后被抄全家,差点被人刨出来示众,所以只能排第三。



  明代三百年中,在这行里,真正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混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当属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混迹朝廷四十多年,当过宰相培训班学员(庶吉士),骂过首辅(张璁),发配地方挂职(延平推官),好不容易回来,靠山又没了(夏言),十几年被人又踩又坑,无怨无悔,看准时机,一锤定音,搞定(严嵩)。



  上台之后,打击有威胁的人(高拱),提拔有希望的人(张居正),连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安然回家欢度晚年,活到了八十一岁,张居正死了他都没死,如此人精,排第一是众望所归。



  而排第二的,就是张居正的亲信兼助手:申时行。



  相信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个结论,因为在明代众多人物中,申时行并不是个引人瞩目的角色,但事实上,在官僚这行里,他是一位身负绝学,超级能混的绝顶高手。



  无人知晓,只因隐藏于黑暗之中。


  在成为绝顶官僚之前,申时行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具体点讲,是身世不清,父母姓甚名谁,家族何地,史料上一点儿没有,据说连户口都缺,基本属于黑户。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389#
发表于 2008-2-18 21:07:57 |只看该作者
[1280]


  申时行是一个十分谨小慎微的人,平时有记日记的习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今天我和谁说了话,讲了啥,他都要记下来,比如他留下的《召对录》,就是这一类型的著作。



  此外,他也喜欢写文章,并有文集流传后世。



  基于其钻牛角尖的精神,他的记载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然而奇怪的是,对于自己的身世,这位老兄却是只字不提。



  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而我是一个好奇的人,于是,我查了这件事。



  遗憾的是,虽然我读过很多史书,也翻了很多资料,依然没能找到史料确凿的说法。



  确凿的定论没有,不确凿的传言倒有一个,而在我看来,这个传言可以解释以上的疑问。



  据说(注意前提)嘉靖十四年时,有一位姓申的富商到苏州游玩,遇上了一位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便住在了一起。



  过了一段时间,女方怀孕了,并把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申时行。



  可是在当时,这个孩子不能随父亲姓申,因为申先生有老婆。



  当然了,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这似乎也不是什么违法行为,以申先生的家产,娶几个老婆也养得起,然而还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那位女子不是一般人,确切地说,是一个尼姑。



  所以,在百般无奈之下,这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被送给了别人。



  爹娘都没见过,就被别人领养,这么个身世,确实比较不幸。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个别人,倒也并非普通人,而是当时的苏州知府徐尚珍。他很喜欢这个孩子,并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徐时行。



  虽然当时徐知府已离职,但在苏州干过知府,只要不是海瑞,一般都不会穷。



  所以徐时行的童年非常幸福,从小就不缺钱花,丰衣足食,家教良好。而他本人悟性也很高、天资聪慧,二十多岁就考上了举人,人生对他而言,顺利得不见一丝波澜。



  但惊涛骇浪终究还是来了。



  万历四十一年(1562),徐时行二十八岁,即将上京参加会试,开始他一生的传奇。



  然而就在他动身前夜,徐尚珍找到了他,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你不是我的儿子。



  没等徐时行的嘴合上,他已把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包括他的生父和生母。



  这是一个十分古怪的举动。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35
精华
3
2390#
发表于 2008-2-18 22:36:47 |只看该作者
又开始讲黑暗的政治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35
精华
3
2391#
发表于 2008-2-18 22:41:53 |只看该作者

评论精选集[66]——东海长鲸和天下有雪

东海长鲸 发表:2008-02-18 10:30:49  

关于这场战争明朝内部的争议在此也不必细说。反正就是所谓官场游戏。不惜诽谤他人邀取正名者比比皆是。即便是在战场上:
李如松的勇气和私心、
刘大刀的智谋和不法、
陈璘的坚毅与固执、
麻贵的果敢和附庸
一切又似乎是当时的整个朝野世俗中的点滴在军队中的体现。
即便是一些中层军人:
骆尚志的愤愤不平
祖承训的“三逃”
郭梦征得沽名钓誉
杨元的鲁莽行事
同样也是世俗的写照。

至于底层的兵丁:
石门南军平壤获赏不公,鼓噪闹饷,结果被杀百余人。
岛山战役,兵士归逃途中抢入鲜人屋宅,纪律荡然无存。
泗川战役,马兵未战先逃导致后对步兵阵型大乱。
顺天战役,陆师观战导致水师损失。
这一类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但是不管如何,如同明月所说,这样一群称不上“精兵良将”的大明朝的军人来到了朝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说到底当兵为了啥,就是为了奉命打仗、奉命杀人,因此就这一点他们称得上是合格的军人。





天下有雪《明朝那些事儿》寻章摘句系列之六


下文全部寻章摘句,如果喜欢,请按照句后标注阅读正文篇章。
但愿没有曲解明月本意,旨在和大家从下面使人印象深刻的字里行间回顾下以前的篇章。

《明朝那些事》-摘录

1.东城城门外,是一条大河,波浪宽。于是日军麻烦了,要绕着城墙跑,只怕是没个头,要回头跑进城,估计明军不让,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百般无奈之下,只剩下一个选择——跳河。我记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北风那个吹……[1121]
2.然明军占据优势,且人多势众,但毕竟打了一天一夜,就算不领加班费,喘口气总还是要的,何况胜局已定,赏钱还没领,在这节骨眼上被打死,也实在有点亏。日军虽然人少,却敢于拚命,生死关头,什么都豁得出去。用今天的话说,这叫双方心理状态不同,所谓穷寇莫追,就是这个道理。[1121]
3.困兽是不好斗的,但只要把它放出来,就好斗了。[1123]
4.由于战前李如松命令不许抢人头,所以对于这一宝贵资源,明军并没有过于关注,也没有妥善保存,加上后来火攻水淹,不是烧成黑炭,就是冻成冰,要提取人头,实在有点困难。于是挑来拣去,只捞出一千来个,已经很不容易了。[1123]
5.说到底,还是鬼子们最实在,既然没人帮着数,就自己数。[1123]


6.小西行长被击溃之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一的行动——逃跑。[1124]
7.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便不依不饶,追着黑田长政不放,死赶活赶,还是赶上了,一通乱打,黑田长政毫无招架之力,带头逃跑。[1124]
8.孙子先生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此外,他还告诉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综合起来是这么个意思,打仗的时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击时,如果人数十倍于敌人,就围他,五倍,就攻他。[1225]
9.五万人攻五万人,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突出的,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1225]
10.有一种人是无所畏惧的,纵使寡不敌众,纵使深陷重围。[1227]

11.一般说来,换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国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把火铳之所以用纯铁打造,枪管突出,是因为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1227]
12.每次当我看到那些铁榔头的时候,都会不禁感叹:科学技术,那真是第一战斗力。[1227]
13.行动如期展开,在探听到查大受率军出发的消息后,诱敌的一千余名日军先行出发,前往马山馆,大军分为两路,偃旗息鼓,悄悄的过去,打枪的不要。[1228]
14.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太过嚣张,终究是要翻船的。[1229]
15.这位日军将领出场就很不一般,史料上说他是金甲倭将,先不说是真金还是镀金,穿不穿得动,敢扛着这么一副招风的行头上战场,一般都是有两下子的。[1229]
16.    对于这场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撒网捕鱼,鱼网破了。[1230]
17.    虽然事情不容易办,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日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日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乱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1231]
18.出征之前泼凉水,不出头,现在却又跳出来指手划脚,反正打仗的都是明军,不死白不死,人混账到这个份上,真能把死人气活了。[1231]
19.这么一来,事情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1232]
20.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1232]

21.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现款,拒收信用卡,赊账免谈。[1232]
22.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1233]
23.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一句话,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1233]
24.这就是说,明军从上到下,是万众一心,排除万难,要把忽悠进行到底了。[1234]
25.这位仁兄接到日军要求后,想也没想,就在军中随意找了两人,大笔一挥,你们俩就是使者了,去日本出差吧。现在忽悠你们,那是不得已,老子手里要是有兵,早就打过去了,还谈什么判?![1234]

26.日本和谈就此结束,简单概括起来,是一群稀里糊涂的人,在一个稀里糊涂的地方,开了一个稀里糊涂的会,得到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结论。可怜一代枭雄丰臣秀吉,风光一辈子,快退休了,却被两个粗人、一个混混玩了一把,真可算是晚节不保。[1235]
27.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在我看来,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1236]
28.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1236]
29. 一个混混,不远千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专程跑来插足国家大事,在我看来,这就是最纯粹的掺和精神。[1237]
30.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外交政治也是混,不过,绝不是他那个混法。如果胡混一气,是要掉脑袋的。[1237]

31.人已经到京城了,杀人灭口没胆,逃跑没条件,就算冲出国门也没处去——日本、朝鲜也被他忽悠了,要冲出亚洲,估计还得再等个几百年。[1237]
32. 而现在他才知道,公主是没影的,割让朝鲜是没谱的,通商是没指望的。日本唯一的选择,是从明朝皇帝那里领几件衣服和公章,然后收拾行李,滚出朝鲜,发誓永不回来。[1237]
33.具体说来,是想到哪说到哪,捡好听顺耳的讲,动不动就是“天朝神威”之类的标志性口号,反正千穿万穿,马屁不穿。[1238]
34.但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是后进之辈,在忽悠方面,小西飞却更进一步,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除了忽悠别人,还忽悠自己。[1239]
35.据说后来这事捅出去之后,加藤清正气得跳脚:明知册封不了的名单,你都不列我的名字?跟你拼了![1239]

36.而更值得夸奖的,是日本人的执着,特别是小西行长,明知和谈就是胡扯,册封就是做梦,仍然坚持从名单上划掉了自己政敌的名字,其认真精神应予表扬。[1239]
37.此人虽然是世袭侯爵,但一向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每天只想在家混吃等死,突然摊上这么个出国的活,心里很不情愿,但不去又不行,只好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路。[1240]
38.从参加人数和规模上说,这是一次空前,团结的大会。因为除了丰臣秀吉和王公大臣,大小诸侯外,德川家康也来了。作为丰臣秀吉的老对头,这位仁兄竟然也能到场,充分说明会务工作是积极的,到位的。[1241]
39.全读吧,要被收拾;不读,不知什么时候被收拾。[1242]
40.有些事不能随便混,有些事不能混。[1243]

41.所谓皇帝一发火,部长亦白搭,不服不行。[1243]
42.而且当时的明朝,并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觉得打死人家几万人,怎么说也该反思反思,懂点道理。谁知道这帮人的传统就是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直到今天,似乎也没啥改进。[1244]
43.杨镐这个人,实在有点搞。所谓搞,放在北京话里,就是混;放在上海话里,叫拎不清;放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叫无厘头。[1244]
44.戴罪,本来就说明这人不怎么行,竟然又送到朝鲜立功,看来真把日本人当土匪了。[1244]
45.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折腾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折腾中去,是不可能的。[1244]

46.大致就是这么回事。算起来,估计只有神仙,才能守住。[1245]
47.麻贵很理解杨元,却仍然杀掉了他,因为他要用这个人的脑袋,去告诉所有人:这场战争,不胜,即死![1246]
48.从技术角度讲,打仗是个水平问题,能打就打得赢,不能打就打输。[1246]
49.但手下就这么点人,全带出去死拼,拼未必有效果,死倒是肯定的。琢磨来琢磨去,麻贵决定:打埋伏。[1247]
50.明军进攻之时,加藤清正正在西江浦扛砖头修工事,而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最慢,只有更慢。[1249]


51.在修筑工事和城楼方面,加藤清正是个十分合格的包工头,工作认真细致,日本国内的许多坚固城池,都出自他的手笔。而岛山营,正是他的得意之作。[1250]
52.因为此时明军处境不佳,日军却更惨,基本上算是山穷水尽,城内没有水源,只能喝雨水,粮食吃光了,石头又不能啃。打仗还能提提神,不打就真没办法了。[1251]
53.这个厚道的老好人,这个连买根白菜都要付现钱的统帅,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暴露出了他最致命的弱点。[1252]
54.从某种意义上讲,撤退就是逃跑,但两者间是有区别的:撤退是慢慢地跑,有组织地跑,而逃跑的主要内容,只有跑。[1253]
55.开打前可以随便嚷嚷,可要真打起来,那就痛苦了。双方各出奇谋,什么阴招狠招都用出来,全都往死里掐,如果双方实力差距大,当场掐死了还好,赔款割地,该干嘛就干嘛。最恶心人的,就是死掐偏掐不死,你能打,我也不差。但凡遇到这种情况,双方都头疼,要不打吧,死了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钱,这笔帐找谁算?更何况,还有一个面子问题。[1253]

56.而在此期间,锦衣卫也来凑了把热闹。事实证明,这帮人除了当特务,干间谍也有一套,探明了日军的虚实和实际兵力,并提供了大量情报。[1254]
57.自幼出入军营,吟诗作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每天见惯砍砍杀杀。有这样优良的家庭教育打底,刘珽很早就体现出了武将的天赋。[1255]
58. 刘大刀不但手里的家伙实在,人也很实在,说砍就砍,从不含糊。[1255]
59. 之后他挥舞大刀,听从祖国召唤,哪里需要就往哪里砍,全国各地都留下过他的身影。[1255]
60.如果评选被忽悠次数最多的将领,小西行长排第二,没有人敢排第一。这位仁兄不但多次被忽,还举一反三,加上了忽人的行列。按说以他在这一行的资历,是不会再相信这类话了。[1257]

61.日本人的性格特点是一根筋,而九洲地区则将此传统精神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论是做买卖还是打仗,都很实诚,绝不偷奸耍滑,作战时一定在前,撤退时必定垫背,其勇猛顽强连丰臣秀吉也望而生畏。[1257]
62.更值得称道的是,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民风犹存。比如说黑社会,经过多年改良,而今在东京干这行的,全都是西装革履,讲究秩序,遵纪守法,连收保护费都讲纪律,从不随意捣乱。[1258]
63.所谓突围,其实就是逃跑。岛津义弘最绝的地方就是,他打仗不含糊,逃跑也很厉害,不但逃得准,而且逃得快,专往敌军结合部跑,一眨眼就没影。[1258]
64.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现在打拼已过,七分到手,接下来的是三分。[1259]
65. 算起来,不听招呼的各类人等,只要在陆地上,他都灭过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连海上的品种,他也没有放过,海贼、海盗、乃至于倭寇,都在他的消灭范围之内。[1260]

66. 纵观全诗,捧人是为了挖墙角,挖墙角也就是捧人,浑然天成,前后呼应,足可作为关系学的指定教材,写入教科书。[1262]
67. 这一军事部署,在今天的军事教科书里,叫做囚笼战术;在街头大婶的口中,叫关门打狗。[1263]
68. 自十月中旬起,陈璘开始改行,干起了海盗。率军多次扫荡,见船就抢,抢完就烧,把朝鲜沿海搞成了无人区。他干得相当彻底,以至于某些朝鲜船队由此经过,也被抢了。[1263]
69. 因为麻贵同志虽然姓麻,却很难被麻痹。毕竟在明朝政府混了几十年,什么阴谋诡计都见过了,日本人在这方面,还处于小学生水平。[1264]
70. 明军知道,日军不知道明军知道。在千钧一发的局势中,战场迎来了最后的宁静。无论如何,双方都已确定,生死成败,只在顷刻之间。[1264]

71.只能指望岛津义弘了,他相信,关键时刻,这位二杆子是会拉兄弟一把的。[1265]
72. 在这个世界上,笨人的第一特征,就是自认为聪明。[1267]
73.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没能领到回航的船票。[1267]
74. 四百对十二,于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虽然李舜臣是少有的水军天才,此战也必败无疑,除非奇迹发生。但事实告诉我们,奇迹,正是由天才创造的。[1268]
75. 在战场上,军队的侧翼是极其脆弱的。一旦被敌方袭击,很容易被拦腰截断,失去战斗能力,其作用类似于打群架时被人脑后拍砖,是非常要命的一招。[1269]


76. 没有敌船,没有炮火,似乎也不是自爆,看着空无一人的水域,岛津义弘第一次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有鬼不成?![1269]
77. 当然了,关于这东西,我也就了解这么多。相关细节,如引爆及防水问题本人一概不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玩意确实能响,能用。[1270]
78. 然而岛津义弘用实际行动证明,作为日本二杆子的优秀代表,他并不白给。[1270]
79. 虽然许多年后,面对拿火枪的英军,手持长矛,目光呆滞的清军几乎毫无抵抗之力,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几百年前的明军,却有着先进的思维、创意,以及登峰造极的火器。[1272]
80. 然而邓子龙回答:“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然后,他整装正容,在那艘燃烧的战舰上,坚持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坚守自己的岗位,无论何时、何地。在他看来,这是他应尽的职责。从军四十余年,一贯如此。[1272]

81.此时的明军已不再需要指挥,当他们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怒火被彻底引燃之时,勇气和愤怒已经成为了最为伟大的统帅。[1273]
82.在战场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胜负,因为只有胜利者的故事,才能流传下来。[1274]
83.但要说日军毫无亮点,那也是不客观的。要特别提出表扬的,就是岛津义弘同志,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逃跑本领可谓举世无双,在抛下无数垫背、送死的同胞后,他终于逃了出去,虽然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几十余条破船和几百名士兵。[1274]
84.活该,死了也该。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无论此时,或是三百四十年后,历史都用事实告诉了我们相同的道理: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安分的侵略者,他们或许残暴,或许强大,或许看似不可战胜,但终将被埋葬。[1274]
85.朝鲜失去了李舜臣,却迎来了和平,回复了平静的生活,为纪念那些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宁和自由而牺牲的明军将士,朝鲜政府修建了大报坛,每年祭祀,以表示对明朝仗义相助的感激,并提醒后辈不忘报恩。现在,大报坛已经消失了,为什么消失,我不知道。[1275]
桥梁 18:57:09
86. 所谓正义、邪恶、侵略、暴行,大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的胡扯,衡量战争的唯一且永远的准则,就是胜利,或失败。用黑暗的暴力维护了光明的正义,这正是明朝创立的不朽功勋。[1276]
87.说起来,也只能怪我国地大物博,什么事都有,什么人都出,就规模而言,这场战争确实不值一提,打了七年,从头到尾,明军的总人数不过四万左右,直到最后一年,才勉强增兵至八万,且打两个月就收了场,架势并不算大。[1276]
88. 相比而言,日本是拼了老命,朝鲜是差点没命,而明朝却全然没有玩命的架势,派几万人出国,军费粮食自己掏腰包,就把日本办挺了,事后连战争赔款都没要(估计日本也没钱给)。什么叫强大?这就叫强大。[1276]
89. 明代是一个开明的朝代,言官可以任意发言,批评皇帝,弹劾大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民主。可是民主过了头,就有问题了,发展到万历年间,言官们已经是无所不骂,坏人要骂,好人也要骂,不干事的要骂,干事的也要骂,且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骂得就越响。[1277]
90. 然而无论大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件事情: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摧垮贪欲和邪恶,远赴他乡,进行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里,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知道有这样一场战争,有这样一群人,曾为了捍卫自由与正义,英勇奋战,毫无畏惧。为了那些无比的智慧,无畏的勇气,以及无私的牺牲。
91.这是一封诏书,也是一个预言,因为在这份长篇大论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1278]

=============================================
以上言论不代表海浩和转贴者的观点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神仙姐夫

UID
5756
注册时间
2002-3-26
帖子
20215
精华
13
2392#
发表于 2008-2-19 01:22:31 |只看该作者
张居正政务干得好,且老奸巨滑,工于心计,一路做到首辅,混得也还不错。但他死节不保,死后被抄全家,差点被人刨出来示众,所以只能排第三。

---
去了这俩字吧
地球人都知道已经刨出来了,哦,准确的说,是TNT炸出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35
精华
3
2393#
发表于 2008-2-19 10:20:42 |只看该作者
差点指的是明朝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016
注册时间
2006-4-10
帖子
367
精华
0
2394#
发表于 2008-2-19 11:51:55 |只看该作者
转贴的,哪个闲得发慌写这么长?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395#
发表于 2008-2-19 21:00:33 |只看该作者
[1281]


        按照现在的经验,但凡考试之前,即使平日怒目相向,这时家长也得说几句好话,天大的事情考完再说,徐知府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开口,实在让人费解。



        然而我理解了。



        就从现在开始吧,因为在你的前方,将有更多艰难的事情在等待着你,到那时,你唯一能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



        这是一个父亲,对即将走上人生道路的儿子的最后祝福。



        徐时行沉默地上路了。我相信,他应该也是明白的,因为在那一年会试中,他是状元。



        中了状元的徐时行回到了老家,真相已明,恩情犹在,所以他正式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归入徐家。



        辛苦养育二十多年,而今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再认父母,收获的时候到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父亲拒绝了这个请求,希望他回归本家,认祖归宗。



        很明显,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无奈之下,徐时行只得怀着无比的歉疚与感动,回到了申家。



        天上终于掉馅饼了,状元竟然都有白捡的。虽说此时他的生父已经去世,但申家的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地把他迎进了家门。



        从此,他的名字叫做申时行。



        曲折的身世,幸福的童年,从他的养父身上,申时行获取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经验,并由此奠定了他性格的主要特点:



        做人,要厚道。



        然后当厚道的申时行进入朝廷后,才发现原来这里的大多数人都很不厚道。



        在明代,只要进了翰林院,只要不犯什么严重的政治错误,几年之后,运气好的就能分配到中央各部熬资格,有才的入阁当大学士,没才的也能混个侍郎、郎中,就算点背,派到了地方,官也升得极快,十几年下来,做个地方大员也不难。



        有鉴于此,每年的庶吉士都是各派政治势力极力拉拢的对象。申时行的同学里,但凡机灵点的,都已经找到了后台,为锦绣前程做好准备。



        申时行是状元,找他的人自然络绎不绝,可这位老兄却是巍然不动,谁拉都不去,每天埋头读书,毫不顾及将来的仕途。同学们一致公认,申时行同志很老实,而从某个角度讲,所谓老实,就是傻。


         然而事情的发展证明,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396#
发表于 2008-2-19 21:01:01 |只看该作者
[1282]


        要知道,那几年朝廷是不好混的,先是徐阶斗严嵩,过几年,高拱上来斗徐阶,然后张居正又出来斗高拱,总而言之是一塌糊涂。今天是七品言官,明天升五品郎中,后天没准就回家种田去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台洗牌是家常便饭,世事无常,跟着谁都不靠谱,所以谁也不跟的申时行笑到了最后。当他的同学纷纷投身朝廷拼杀的时候,他却始终呆在翰林院,先当修撰,再当左庶子。中间除了读书写文件外,还主持过几次讲学(经筵),教过一个学生,叫做朱翊钧,又称万历。



        俗语有云,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晃十年过去,经过无数清洗,到万历元年,嘉靖四十一年的这拨人,冲在前面的,基本上都废了。



        就在此时,一个人站到了申时行的面前,对他说,跟着我走。



        这一次,申时行不再沉默,他同意了。



        因为这个人是张居正。



        申时行很老实,但不傻。这十年里,他一直在观察,观察最强大的势力,最稳当的后台,现在,他终于等到了。



        此后他跟随张居正,一路高歌猛进,几年内就升到了副部级礼部侍郎,万历五年(1577),他又当上了吏部侍郎,一年后,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的爹死了,虽说他已经获准夺情,但也得回家埋老爹。为保证大权在握,他推举年仅四十三岁的申时行进入内阁,任东阁大学士。



         历经十几年的苦熬,申时行终于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层。



         但是当他进入内阁后,他才发现,自己在这里只起一个作用——凑数。



        因为内阁的首辅是张居正,这位仁兄不但能力强,脾气也大,平时飞扬跋扈,是不折不扣的猛人。



        一般说来,在猛人的身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当敌人,要么当仆人。



       申时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很明白,像张居正这种狠角色,只喜欢一种人——听话的人。



        申时行够意思,张居正也不含糊,三年之内,就把他提为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从一品)。



        但在此时的内阁里,申时行还只是个小字辈,张居正且不说,他后头还有张四维、马自强、吕调阳,一个个排过去,才能轮到他。距离那个最高的位置,依然是遥不可及。



       申时行倒也无所谓,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不在乎再等十年。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35
精华
3
2397#
发表于 2008-2-20 09:13:40 |只看该作者
当他的同学纷纷投身朝廷拼杀的时候,他却始终呆在翰林院,先当修撰,再当左庶子。中间除了读书写文件外,还主持过几次讲学(经筵),教过一个学生,叫做朱翊钧,又称万历。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35
精华
3
2398#
发表于 2008-2-20 23:14:59 |只看该作者

1283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不用等十年,一年都不用。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了。



    树倒猢狲散。隐忍多年的张四维接班,开始反攻倒算,重新洗牌,局势对申时行很不利,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他是张居正的亲信。



    在这关键时刻,申时行第一次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混功”。



    作为内阁大学士,大家弹劾张居正,他不说话;皇帝下诏剥夺张居正的职务,他不说话;抄张居正的家,他也不说话。



    但不说话,不等于不管。



    申时行是讲义气的,抄家抄出人命后,他立即上书,制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还分了一套房子,十倾地,用来供养张居正的家属。



    此后,他又不动声色地四处找人做工作,最终避免了张先生被人从坟里刨出来示众。



    张四维明知申时行不地道,偏偏拿他没办法。因为此人办事一向是滴水不漏,左右逢源,任何把柄都抓不到。



    但既然已接任首辅,收拾个把人应该也不太难,在张四维看来,他有很多时间。



    然而事与愿违,张首辅还没来得及下手,就得到了一个消息——他的父亲死了。



    死了爹,就得丁忧回家,张四维不愿意。当然,不走倒也可以,夺情就行,但五年前张居正夺情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远不如张居正,且不想被人骂死,张四维毅然决定,回家蹲守。



     三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此时,老资格的吕调阳和马自强都走了,申时行奉命代理首辅,等张四维回来。



    一晃两年半过去了,眼看张先生就要功德圆满,胜利出关,却突然病倒了。病了还不算,两个月后,竟然病死了。



    上级都死光了,进入官场二十三年后,厚道的老好人申时行,终于超越了他的所有同学,走上了首辅的高位。



    一个新的时代,将在他的手中开始。



取胜之道



    就工作能力而言,申时行是十分卓越的,虽说比张居正还差那么一截,但在他的时代,却是最为杰出的牛人。



    因为要当牛人,其实不难,只要比你牛的人死光了,你就是最牛的牛人。



    就好比你上世纪三十年代和鲁迅见过面,给胡适鞠过躬,哪怕就是个半吊子,啥都不精,只要等有学问、知道你底细的那拨人都死绝了,也能弄顶国学大师的帽子戴戴。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399#
发表于 2008-2-20 23:15:49 |只看该作者
[1284]


       更何况申时行所面对的局面,比张居正时要好得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万历也十分欣赏这位新首辅;其次,他很会做人,平时人缘也好,许多大臣都拥戴他;加上此时他位极人臣,当上了大领导,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不过,只是似乎而已。



    所谓朝廷,就是江湖。即使身居高位,扫平天下,也绝不会缺少对手。因为在这个地方,什么都会缺,就是不缺敌人。



    张四维死了,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已经出现在他的面前。



    而这个敌人,是万历一手造就的。



    张居正死后,万历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没人敢管他,也没人能管他,所有权力终于回到他的手中。他准备按自己的意愿去管理这个帝国。



    但在此之前,他还必须做一件事。



    按照传统,打倒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把他彻底搞臭,消除其一切影响,才算是善莫大焉。



    于是,一场批判张居正的活动就此轰轰烈烈展开。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吃亏最大的是言官。不是罢官,就是打屁股,日子很不好过,现在时移势易,第一个跳出来的自然也就是这些人。



    万历十二年(1584)三月,御史丁此吕首先发难,攻击张居正之子张嗣修当年科举中第,是走后门的关系户云云。



    这是一次极端无聊的弹劾,因为张嗣修中第,已经是猴年马月的事,而张居正死后,他已被发配到边远山区充军。都折腾到这份上了,还要追究考试问题,是典型的没事找事。



    然而事情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个设计周密的阴谋。



    丁此吕虽说没事干,却并非没脑子,他十分敏锐地察觉到,只要对张居正问题穷追猛打,就能得到皇帝的宠信,



    这一举动还有另一个更阴险的企图:当年录取张嗣修的主考官,正是今天的首辅申时行。



    也就是说,打击张嗣修,不但可以获取皇帝的宠信,还能顺道收拾申时行,把他拉下水,一箭双雕,十分狠毒。



    血雨腥风就此而起。



    申时行很快判断出了对方的意图,他立即上书为自己辩解,说考卷都是密封的,只有编号,没有姓名,根本无法舞弊。



    万历支持了他的老师,命令将丁此吕降职调任外地,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道谕令的下达,才是暴风雨的真正开端。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35
精华
3
2400#
发表于 2008-2-20 23:17:45 |只看该作者

1284

更何况申时行所面对的局面,比张居正时要好得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万历也十分欣赏这位新首辅;其次,他很会做人,平时人缘也好,许多大臣都拥戴他;加上此时他位极人臣,当上了大领导,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不过,只是似乎而已。



    所谓朝廷,就是江湖。即使身居高位,扫平天下,也绝不会缺少对手。因为在这个地方,什么都会缺,就是不缺敌人。



    张四维死了,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已经出现在他的面前。



    而这个敌人,是万历一手造就的。



    张居正死后,万历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没人敢管他,也没人能管他,所有权力终于回到他的手中。他准备按自己的意愿去管理这个帝国。



    但在此之前,他还必须做一件事。



    按照传统,打倒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把他彻底搞臭,消除其一切影响,才算是善莫大焉。



    于是,一场批判张居正的活动就此轰轰烈烈展开。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吃亏最大的是言官。不是罢官,就是打屁股,日子很不好过,现在时移势易,第一个跳出来的自然也就是这些人。



    万历十二年(1584)三月,御史丁此吕首先发难,攻击张居正之子张嗣修当年科举中第,是走后门的关系户云云。



    这是一次极端无聊的弹劾,因为张嗣修中第,已经是猴年马月的事,而张居正死后,他已被发配到边远山区充军。都折腾到这份上了,还要追究考试问题,是典型的没事找事。



    然而事情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个设计周密的阴谋。



    丁此吕虽说没事干,却并非没脑子,他十分敏锐地察觉到,只要对张居正问题穷追猛打,就能得到皇帝的宠信,



    这一举动还有另一个更阴险的企图:当年录取张嗣修的主考官,正是今天的首辅申时行。



    也就是说,打击张嗣修,不但可以获取皇帝的宠信,还能顺道收拾申时行,把他拉下水,一箭双雕,十分狠毒。



    血雨腥风就此而起。



    申时行很快判断出了对方的意图,他立即上书为自己辩解,说考卷都是密封的,只有编号,没有姓名,根本无法舞弊。



    万历支持了他的老师,命令将丁此吕降职调任外地,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道谕令的下达,才是暴风雨的真正开端。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