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21193
注册时间
2003-2-22
帖子
6638
精华
8
2461#
发表于 2008-3-12 23:54:59 |只看该作者
作者背景介绍一下?
Some people see things as they are and ask ‘why?’ I dream of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ask ‘why not?’” - Robert Kennedy

Do what you love, fuck the rest!

我的微博
Copywrong 2002-2009, no right reserved.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0
注册时间
2000-12-22
帖子
1082
精华
0
2462#
发表于 2008-3-13 22:43:03 |只看该作者
作者的背景就是除了明朝那些事儿一书。
为了下载而下载
为了沟通而聊天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2
精华
3
2463#
发表于 2008-3-14 09:32:23 |只看该作者

1319

几天后,礼部尚书李长春也上疏了。对这位高级官员,万历也没客气,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谁知没多久,吏部尚书蔡国珍、侍郎杨时乔又上疏抗议,然而这一次,万历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实在骂不动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终于出面调停,向皇帝认了错,并希望能够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却是错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万历,一看见这个老冤家,顿时恢复了战斗力,下书大骂: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内阁大学士,不但不居中缓和矛盾,反而封还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见我发怒,你又说你有病在身,回家休养!国家事务如此众多,你在家躺着(高卧),心安吗!?既然你说有病,就别来了,回家养病去吧!”



王家屏终于理解了申时行的痛苦,万历二十年(1592)三月,他连上八封奏疏,终于回了家。



这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较量,大臣的一句话,可能毫无作用,万历的一道圣旨,却足以改变任何人的命运。



然而万历失败了,面对那群前仆后继的人,他虽然竭尽全力,却依然失败了,因为权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当它面对气节与尊严的时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们暂时休息了。接班的赵志皋比较软,不说话,万历正打算消停几天,张位又冒出来了。



这位次辅再接再厉,接着闹,今天闹出阁讲学,明天就闹册立太子。每天变着法地折腾皇帝,万历同志终于顶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须想出对策。



考虑再三,他决定去找一个人,在他看来,只有这个人才能挽救一切。



万历二十一年(1593),王锡爵奉命来到京城,担任首辅。



王锡爵,字元驭,苏州太仓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岁,赴京赶考,遇见申时行,然后考了第一。



几天后参加殿试,又遇见了申时行,这次他考了第二。



据说他之所以在殿试输给申时行,不外乎两点,一是长得不够帅,二是说话不够滑。



帅不帅不好说,滑不滑是有定论的。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2
精华
3
2464#
发表于 2008-3-14 09:32:43 |只看该作者

1320

自打进入朝廷,王锡爵就是块硬骨头。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大家上书闹,他跑到人家家里闹,逼得张居正大人差点拔刀自尽。吴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场下吵,他跑到场上哭。



万历六年,张居正不守孝回京办公。大家都庆贺,他偏请假,说我家还有父母,实在没有时间工作,要回家尽孝,张居正恨得直磨牙。



万历九年,张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顾。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反攻倒算开始,抄家闹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脚,这个时候,他说:



“张居正当政时,做的事情有错吗?!他虽为人不正,却对国家有功,你们怎能这样做呢?!”



万历十三年,他的学生李植想搞倒申时行,扶他上台,他痛斥对方,请求辞职。



三年后,他的儿子乡试考第一,有人怀疑作弊,他告诉儿子,不要参加会试,回家待业,十三年后他下了台,儿子才去考试,会试第二,殿试第二。



他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



所以在万历看来,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锡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负众望,到京城一转悠,就把情况摸清促了。随即开始工作,给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说,目前情况十分紧急,请您务必在万历二十一年册立太子,绝不能再拖延了,否则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压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万历没敢再随便找人修电脑,专程派了个太监,送来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锡爵刚打开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内容是这样的:



“看了你的奏疏,为你的忠诚感动!我去年确实说过,今年要举行册立大典,但是(注意此处),我昨天晚上读了祖训(相当于皇帝的家规),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句训示:立嫡不立长,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现在年纪还不大,万一将来生了儿子,怎么办呢?是封太子,还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违背了祖训,如果封太子,那就有两个太子了,我想来想去,想了个办法,要不把我的三个儿子一起封王,等过了几年,皇后没生儿子,到时候再册立长子也不迟。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违背祖制,也能把事办了,很好,你就这么办吧。”



阶级斗争又有新动向了,很明显,万历同志是很动了一番脑筋,觉得自己不够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来了,还玩了个复杂的逻辑游戏,有相当的技术含量,现解析如下。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2
精华
3
2465#
发表于 2008-3-14 09:33:33 |只看该作者

评论精选集[70]——再论言官

[匿名] 小灰狼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18]》发表:2008-03-12 23:51:47   
按说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不就图个官当吗

但是读明月的文章后,觉得万历年间的这些大小官员,似乎骨气有点过了头。一个皇帝当政时有一两个硬骨头不奇怪,但是一下子冒出那么多人不怕丢官,不顾前车之签,硬是要和皇帝对着干的人,简直是不可思议。

他们真的是出于为国尽忠,以江山社稷为出发点才和皇帝对着干,还是各人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就算他们不怕丢官,难道不怕皇帝一气之下砍他们的头,他们凭什么对皇帝的脾气把握得这么准?

期待在明月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匿名] 新浪网友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18]》发表:2008-03-13 10:15:58  


其实是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斗争

文官们不怕死,也不过是为了争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罢了。

民主和专制,这东西需要辩证的看。
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拉克,显然民主走不通。因为两大派别人口差距的存在,全民公投的办法绝对行不通。
看看萨达姆的专政,看看今日的民主。
就知道民主和专制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匿名] 飞雪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18]》发表:2008-03-13 01:47:38  删除

当读到群臣与皇帝博弈时,觉得心里感触很多,
试问明朝之后还有几人敢挑战皇权、君权,看看现如今电视屏幕的清朝臣子,铺天盖地地跪倒在地,一句一个奴才,可悲啊。现在的官场能有几人坚持道义。他们很执着,也许放在现在看来是顽固的一群人,但是他们为了坚持原则,官位俸禄甚至性命都可以不要。这才是中华的精神,有骨气,有性格,只可惜啊,崇祯本可以中兴明朝的,却阴差阳错亡国了,从此被落后的民族所统治,清兵屠戮义士不知多少,文字狱所杀文人又不知几何,从此中国之精神萎靡不振。本来明代的军事很先进的,火器装备不输于任何国家,但清朝建国后又退回到了冷兵器时代,从此愈发停滞不前。
感谢明月,对你只有景仰了....
继续支持你



[匿名] 新浪网友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18]》发表:2008-03-12 22:44:04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急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
正因为此,明代的言官普遍作风是,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词唯恐不夸张,往往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关心的并非所论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耸人听闻,一举成名。通过骂皇帝、骂众臣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
  
看看明朝的名臣,哪一个没有被这些言官“骂”过,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等,大明帝国如果没有他们,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
  
这些言官骂别人,同时也被人不断地骂。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总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罢官后还要骂你,活着骂你,死了还要骂你,好像不把你搞臭,就显不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崇祯时期,明朝危机重重,明代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袁崇焕照样被“骂”,直至被凌迟处死后,骂声还在继续。清军入关后,南明小王朝还有几十万军队,还有半壁江山,但那些言官不是专心对付来势汹汹的敌人,还在继续“骂”,继续“内讧”,到了这个程度,明朝只有灭亡的份了。
  
明亡于万历皇帝的说法由来已久。大家之所以有此观点,缘于万历皇帝30年怠政,表现有所谓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执政前10年是明朝一个辉煌的瞬间,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万历为何突然要“六不做”呢?也是被言官骂成这样子的。
  
敢于骂皇上,直接骂,毫不留情地骂,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突出。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万历皇帝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五毒俱全的、一无是处的皇帝。在我们看来,这不是进谏,简直就是人身攻击、诽谤侵犯名誉。但万历皇帝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
  

[匿名] 新浪网友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18]》发表:2008-03-12 22:46:32

张居正死后,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大人物已经没有了,剩下的不是混日子的就是闹事的。如果言官不是这么闹,不是闹出那么多党派来,说不定明朝还能拖延个三五年的。但根据这个情况来看,明朝不亡,实在是天理不容!

明朝的言官大坏于嘉靖后期,主要是因为嘉靖在大礼议事件中对反对派打击太过。为了明哲保身,实干者都变成了空谈者。而嘉、隆、万三朝的皇帝怠政,又给了言官们滋长的大好空间,其中又以万历为甚。言官们甚至以骂皇帝为风尚,争先恐后,完全不担心皇帝会算账。当然,你要说是“非君”自然也可以,但我实在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他们并不是看清楚了君主集权的罪恶,而仅仅是为了投机和邀名。

但是话说回来,明朝的言官虽然嚣张,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明代的君主集权。甚至连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比如万历想立自己喜欢的妃子郑贵妃所生的次子做太子,结果和大臣们闹了十来年,最终还是屈服在言官的“利嘴”下立了宫女出身的王恭妃生的长子。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儒家礼制方面的东西,要知道郑贵妃实在不是什么好人,外戚一旦嚣张,对朝廷便会有很大影响,相比而言,出生微寒的王恭妃就没有这个嫌疑了。而清朝,言官基本上就是个点缀,拍马屁磕头都来不及,哪还管什么正事呢?
-----------------------------------------

以上言论,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小管,也不代表海浩和摩登大圣的观点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神仙姐夫

UID
5756
注册时间
2002-3-26
帖子
20215
精华
13
2466#
发表于 2008-3-14 09:44:26 |只看该作者
明亡于万历
清毁自乾隆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最年轻版主

UID
36678
注册时间
2004-4-30
帖子
44669
精华
12
2467#
发表于 2008-3-14 11:23:32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猴哥 于 2008-3-14 09:44 发表
明亡于万历
清毁自乾隆

猴哥万岁!
爱多美丽 充满香气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2
精华
3
2468#
发表于 2008-3-14 14:16:22 |只看该作者
猴哥是崇祯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知音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69#
发表于 2008-3-14 23:41:12 |只看该作者
[1321]


        按老规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儿子),可是皇后又没生儿子,但皇后今天没有儿子,不代表将来没有。如果我立了长子,嫡子生出来,不就违反政策了吗?但是皇后什么时候生儿子,我也不知道,与其就这么拖着,还不如把现在的三个儿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时再不生儿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总算对上对下都有了交代。



    王锡爵初一琢磨,就觉得这事有点悬,但听起来似乎又只能这么办,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让皇长子拜皇后为母亲,这样既是嫡子又是长子,问题就解决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个儿子一起封王,到时再说。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使用。



    上当了,彻底上当了。



    清醒了一辈子的王大人,似乎终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跳入了一个陷阱。



    事实上,万历的真正目标,不是皇长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欢郑贵妃,喜欢朱常洵,压根就没想过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长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闹了,事情也就办成了。



    至于所谓万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废话,万历同志这辈子,那是经常地万不得已。



    总之,王锡爵算是上了贼船了。



    万历立即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并命令王锡爵准备执行。



    经过长时间的密谋和策划,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万历突然下发圣旨:



    “我有三个儿子,长幼有序。但问题是,祖训说要立嫡子,所以等着皇后生子,一直没立太子,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特将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将来有嫡子,就立嫡子,没嫡子,再立长子,事就这么定了,你们赶紧去准备吧。”



    圣旨发到礼部,当时就炸了锅。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没听到风声,实在太不正常,于是几位领导一合计,拿着谕旨跑到内阁去问。



    这下连内阁的赵志皋和张位也惊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显,这事就是王锡爵办的。消息传出,举朝轰动,大家都认定,朝廷又出了个叛徒,而且还是主动投靠的。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70#
发表于 2008-3-14 23:41:31 |只看该作者
[1322]


        所有人都知道,万历已经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儿子压根就是没影的事。所谓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来,王锡爵你混了几十年,怎么看不出来?分明就是同谋,助纣为虐!



    再说皇帝,你都说好了,今年就办,到时候了竟然又不认账。搞个什么三王并封,我们大家眼巴巴地盼着,又玩花样,你当你耍猴子呢?!



    两天之后,算帐的人就来了。



    光禄寺丞朱维京第一个上书,连客套话都不说,开篇就骂:



   “您先前说过,万历二十一年就册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着,忽然又说要并封,等皇后生子。这种说法,祖上从来就没有过!您不会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戏被戳破了,万历很生气,立即下令将朱维京革职充军。



    一天后,刑部给事中王如坚又来了:



    “十四年时,您说长子幼小,等个两三年;十八年时,您又说您没有嫡子,长幼有序,让我们不必担心;十九年时,您说二十年就册立;二十年时,您又说二十一年举行;现在您竟然说不办了,改为分封,之前的话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说的话,我们该信那一句?”



    这话杀伤力实在太大,万历绷不住了,当即把王如坚免职充军。



    已经没用了,什么罚工资、降职、免职、充军,大家都见识过了,还能吓唬谁?



    最尴尬的,是礼部的头头脑脑们,皇帝下了圣旨,内阁又没有封还,按说是不能不办的。可是照现在这么个局势,如果真要去办,没准自己就被大家给办了。想来想去,搞了个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办,但同时也举行册立太子的仪式。



    方案报上去,万历不干:三王并封,就为不立太子,还想把我绕回去不成?



    既然给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没啥说的了。礼部主事顾允成,工部主事岳元声,光禄寺丞王学曾等人继续上书,反对三王并封,这次万历估计也烦了,理都不理,随他们去。



    于是抗议的接着抗议,不理的照样不理,谁也奈何不了谁。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这才突然发觉,还漏了一个关键人物——王锡爵。



    这事既然是王锡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头,也只能拿王锡爵开刀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71#
发表于 2008-3-16 22:12:38 |只看该作者
[1323]


    先是顾允成、张辅之等一群王锡爵的老乡上门,劝他认清形势,早日解决问题。然后是吏部主事顾宪成代表吏部全体官员写信给王锡爵,明白无误地告诉他:现在情况很复杂,大家都反对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过去是不行的,



    王锡爵终于感受到了当年张居正的痛苦,不问青红皂白,就围上来群殴,没法讲道理,就差打上门来了。



    当然,一点也没差,打上门的终究来了。



    几天之后,礼部给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声一行五人,来到王锡爵办公的内阁,过来只干一件事:吵架。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还算不错,史孟麟首先发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驳,有理有节,有根有据。



    事情到这儿,还算是有事说事,可接下来,就不行了。



    因为王锡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个烂事,根本就没法辩,心里理亏,半天都不说话。对方一句句地问,他半句都没答,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了:



    “你们到底想怎么样?”



     岳元声即刻回答:



    “请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别无商量!”



     接着一句:



    “皇上要问,就说是大臣们逼你这么干的!”



     王锡爵气得不行,大声回复:



     “那我就把你们的名字都写上去,怎么样?!”



     这是一句威胁性极强的话。然而岳元声回答的声音却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写在最前面!充军也好,廷杖也好,你看着办!”



     遇到这种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锡爵也没办法,只好说了软话:



    “请你们放心,虽然三王并封,但皇长子出阁的时候,礼仪是不一样的。”



     首辅大人认输了,岳元声却不依不饶,跟上来就一句:



    “那是礼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谈话不欢而散,王锡爵虽然狼狈不堪,却也顶住了死不答应。



    因为虽然骂者众多,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找到他的死穴。



    这事看起来很简单,万历耍了个计谋,把王锡爵绕了进去,王大人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锡爵先生,虽然人比较实诚,也是在官场打滚几十年的老油条,万历那点花花肠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将计就计。



    他的真正动机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长子的地位固定下来,然后借机周旋,更进一步逼皇帝册立太子。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72#
发表于 2008-3-16 22:13:26 |只看该作者
[1324]


    在他看来,岳元声之流都是白颈乌鸦,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骂,准备忍辱负重,一朝翻身。



    然而这个世界上,终究还是有聪明人的。



    庶吉士李腾芳就算一个。



    李腾芳,湖广湘潭人(今湖南湘潭)。从严格意义上讲,他还不是官,但这位仁兄人还没进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锡爵的秘密。



    他的这封信,是当面交给王锡爵的,王大人本想打发这人走,可刚看几行字,就把他给拉住了:



    “公欲暂承上意,巧借王封,转作册立!”



    太深刻了,太尖锐了,于是王锡爵对他说:



   “请你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李腾芳接下来的话,彻底打乱了王锡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对的。但请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册立还要延后,你还能在朝廷呆多久?万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办不成这件事,负责任的人就是你!”



    王锡爵沉默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计划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这个错误。因为在这个计划里,还有最后一道保险。



    李腾芳走了,王锡爵没有松口,此后的十几天里,跑来吵架的人就没断过。但王大人心里有谱,打死也不说,直到王就学上门的那一天。



    王就学是王锡爵的门生,自己人当然不用客气,一进老师家门就哭,边哭还边说:



   “这件事情(三王并封)大家都说是老师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师有灭门之祸啊!”



    王锡爵却笑了:



    “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乱说的。我的真实打算,都通过密奏交给了皇上,即使皇长子将来登基,看到这些文书,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这就是王先生的保险,然而王就学没有笑,只说了一句话:



   “老师,别人是不会体谅您的!一旦出了事,会追悔莫及啊!”



    王锡爵打了个寒战,他终于发现,自己的思维中,有一个不可饶恕的漏洞:



    如果将来册立失败,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拥立长子的密奏,必然会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长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头。因为长子登基,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犯不着感谢谁,到时,三王并封的黑锅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结论是:无论谁胜利,他都将失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73#
发表于 2008-3-16 22:14:27 |只看该作者
评论精选集[72]——与明朝无关的评论


[匿名] 火焰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24]》发表:2008-03-15 16:49:26

是谁奠定中国近代的版图-----以正视听!

很多人被网上许多错误言论蒙蔽!以为是满清奠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让大家看看真实的满清!在这里先感谢那些真正奠定中国版图的国民革命军和人民解放军的烈士。领土问题远的有秦汉隋唐明,近的要感谢国民革命军和人民解放军。         
    满清于1792年进西藏消灭了那里的蒙古势力,使其版图达到了近1300万平方公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那是我们国家版图的最终确定。到底实际情况如何,这些新加入的土地真的从那一刻起就是我们的领土了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应先搞清楚什么才是古代中华民族和古代中国,现在居统治地位的说法是“地域中国论”和“血统中国论”,但这两种理论的逻辑漏洞实在太大,完全是为了某种现实需要而生搬硬套的,当然也被某些心怀叵测的人钻了空子,所以只有“文化中国论”才是合理的。所谓“文化中国论”就是以文化为唯一标准,中华文化就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以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为辅的文化总体,中华民族是完全接受中华文化和承认中华文化主体地位的民族,中华民族居主导地位的地区就是中国的版图。任何土地和少数民族国家我们都应以此为判断标准。   
   我们先来看满清是不是中国的王朝,这个问题远比判断蒙元的中国问题复杂的多,因为满清的中国化行为和非中国化行为都非常多。他的中国化方面已被我们的主流媒体多方报道,这里不再说了;而他还有很多非中国的方面,如圈地运动和抑制孔孟等等,现在各历史论坛有很多贴子在讨论这个问题。总之,满人一方面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汉人,以防止他们像蒙古人一样被汉人赶走;另一方面又怕自己变成汉人,像鲜卑人一样被汉人和平演变。那满人何时整体成为中国的公民呢?那是辛亥革命后开始的。下面着重讨论满清在边疆地区的政策、制度,这集中体现了满清统治者的非中国化行为。其他更多的行为本文不在论述。



[匿名] 火焰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24]》发表:2008-03-15 16:49:59


在满清,边疆地区是指非汉族聚居区,就是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台湾,因云南在明朝就已经有汉人大批移民了,满清只是在续延明朝的政策,所以本文不再论述。      
    先说东北。建州女真起源于朝鲜,更早追溯到贝加儿湖以北的荒原。居住没有定所。时而游荡在东北原始森林中。后来他们的部落首领猛哥铁木耳在朝鲜杀人越货被朝鲜军队打击,在明朝初年窜入东北。在入关前控制了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在内的所有东北土地,很多人说东北地区作为陪嫁在清兵入关后正式加入的中国,真的是这样的吗?东北南部在2000年前就被汉族中的燕国开发,唐朝,明朝在黑龙江流域都有主权,建州分裂分子努尔哈赤窃取东北后,几乎将当地的汉族杀尽,史称 “大杀辽民”。清兵在入关后20年内消灭了反清势力后,于康熙7年正式实行不让汉族人进东北开发的禁令,最初阶段禁令执行的并不严格,可到了乾隆5年就下令全面禁止汉人出关。满人目的何在?核心目的就是保住满族人的发源地使其不被汉化,一旦在中原的统治瓦解,就像蒙古人一样回老家。不过,清代特别是乾隆后期人口压力特别大,大批无地汉人以各种方法进入东北,到嘉庆年间辽宁的汉人实际上就已恢复到明朝的水平了。满人就退而求其次,全力禁止汉人进入黑、吉地区,直到1853年才开始部分解禁,到1884年开始全面解禁,并在东北地区建三省,承认了东北的汉化。因此可以说,直到19世纪中叶,东北地区(主要是黑、吉地区)才算正式成为中国的版图,而且这是汉人自己努力的结果,不是满人送的礼。至于满清解禁的原因,首先是因无力禁止汉人北迁,被迫承认眼前事实;然后是因太平作乱,希望以此增加税收;最后是迫于俄国入侵的压力,只好移民实边。满清的禁令危害非常大,首先是它严重影响了黑吉地区的开发,然后是直接导致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丧失,特别是后者。在1853年俄国勘探队进入黑龙江北部时,竟发现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居然只有不到两万居民,而且其中大部分是还不知北京在哪里的部落居民;而且没有驻军,最近的军营是在爱辉的不到一千人的、装备极差的部队。结果俄国人只用两年的时间就从本土迁来两万居民,造成了俄国人多于中国人的局面。然后俄国人就在英法的帮助下迫使满清承认现状,这时才想到移民实边已经晚了。
---------------------------

此评论与明朝无关,是小管在整理评论时候发现的。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也不代表本人和海浩社区的观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74#
发表于 2008-3-16 22:15:16 |只看该作者
评论精选集[73]——读者反响

[匿名] 叶空荼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24]》发表:2008-03-15 16:47:35  

每天可以看到明月的博客更新真的是一件太快乐的事,我老是害怕看到明朝连载完的那一天,那会不会有我终于看完金庸的那种天下无雪的寂寞感觉呢?但是这样想又太自私了,明月那么辛苦那么坚持差这么多资料才可以写出这样好看的文,明月也应该休息一下的,这几天再看司马迁传,为明月感到幸福,司马迁的历史同样精彩绝伦,然而他是多么的寂寞,多么的心惊胆战,还好明月,你有这么多的人热爱着你的文,我想,很久很久以后,明朝会有《史记》的地位的!!!
历史真的可以很好看

[匿名] freeman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23]》发表:2008-03-15 16:39:30   

谢谢明月!感谢您把历史如此生动的展现给我们!让我这种从小看到历史就头痛的女孩会如此痴迷的爱上历史!
[匿名] 新浪网友 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24]》发表:2008-03-15 15:23:43  

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却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真的很悲哀,我为万历感到悲哀.他的悲哀有两点原因.一是他自身的原因,小时候被张居正和冯保及他老妈管的没有了一点自己的空间和喜好,长大后他的性格有叛逆但是也有服从,他很矛盾.所以他一次又一次的屈服.如果他能像他的爷爷一样搞政治,说不定就能也搞成功了---立朱常洵为太子.另一方面,帝国注重文人,所以文官集团的力量不仅强大而且复杂,他们这群人大约有两万人,控制着帝国的各个部门,皇帝要依靠他们来统治帝国,而文官所读的孔孟又造成了他们以道德标榜自己并要求他人也这样,他们的性格很固执,代表人物就是海瑞那个偏执狂.所以他们可以不管一切的上疏,那怕挨打丢官流放,甚至掉脑袋.皇帝在这样一群人面前,如果不够强势,就只有屈服了.所以我为万历感到悲哀.而在几百年后,他也是被后人掘墓的明朝第一个皇帝,生,悲哀,死亦悲哀.
-----------------------------
以上观点,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也不代表本人和海浩社区的观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75#
发表于 2008-3-16 23:16:10 |只看该作者
[74]——中场搅拌机看“争国本”

    最近,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已经写到争国本了。看到那些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获得一官半职的士大夫们,为了立太子的事情,居然可以不要官位,不要金钱,不要前途。贬官的,罚工资的,充军的,都有。但是那些官员们竟然还是不顾一切的往前冲,根本不怕,很是舍得辛苦得来的一切!
    简单说下争国本。万历皇帝,有个长子,但是生育这个长子的女人是他荷尔蒙分泌比较多的时候遇到的。因此他并不喜欢这个女人,所以也不喜欢这个女人生的长子。倒是相当喜欢一个叫郑贵妃的女人生育的儿子。当然是由于他喜欢郑贵妃,所以才喜欢郑贵妃的儿子。
    在君主集权的社会里(注意,明朝不是封建社会),立个接班人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牵涉到江山的千秋万代。而明朝的在这方面的制度就是立嫡长。所谓“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按照这个制度,就应立那长子,但是万历不愿意,想立自己喜欢的女人的儿子为接班人。这个其实好理解,那个时代又不根据是否过了英语四级发接班证。自然是喜欢谁就想立谁,人之常情,换了你我也多半走不出那圈圈。
    但是令我惊讶的是那些明朝的士大夫们,他们并没有去迎和皇帝的意愿,没有口口声声声的,奴才遵命,而是舍得身家性命去和实力远胜于己的皇帝去搏斗。
    刚开始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很不能理解。但是通过这几天阅读当年明月的更新,我觉得有些眉目了。
    明帝国接班人立长不立幼,这是规定,是制度,是从明建立开始就建立的制度。当然这个也是这个国家几千年来一直到明朝不同社会类型所采取的基本制度。明朝的士大夫们他们学习的儒家教材,一直强调的就是这些正统的观念。他们在这个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的王朝做官,牧民,靠的就是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依的就是这在他们看来亘古不变的制度!在明朝,这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之前的成祖选接班人的时候就已经凸显过一次,那一次,文官集团也是作出了相当牺牲,才保住了长子的地位。
    也就是说,与皇帝搏斗,反对皇帝废长立幼的满朝文官们。其实是在维护一种制度,一种关于接班人的制度,一种已经用了几千年,并且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
    在今天,在北京举行奥运会的年代里生活着的人们,对此有很多理解,很多不同的看法。昨天(3月13日)整理的那些评论里,就有很多网友,表达着不同的观点。比如说文官们是为了自身利益,是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的。我是不太赞同这个观点的,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有相当多的惟利是图,但是不代表在明朝那个时代人们都是惟利是图的。而且退一步来说,那些士大夫牺牲自己一个,保全整个集体的利益,也不失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吧?
    我认为,面对失去荣华富贵的危险而依然前仆后继的明朝士大夫们,他们是用自己的利益在维护君主集权时期的接班人制度。有的网友说,其实就后来那个长子即位以后形成的宦官专权来看,还不如让万历喜欢的郑贵妃的儿子来试一试呢。
   看见这个评论,我不得不想起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并且至今还没有完结的ATM机盗窃案,我逛了一些法律论坛,看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对那案件的评论,他们都认为,那案子,合法不合理!我自己对法律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也认为是那一审的判决是合法的。而很多网友认为,这对那个当事人不公平,不合理,非常不合理,理由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我要说的是,遵从法律办事,也许当年制定的法律在今天来看不一定那么合理,但是既然是法治,就应按照已经有的法律来判断和执行。尽管,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这更好的办法!
    明朝士大夫的观念也应该是这样的,他们不管接下来当皇帝的人是谁,不管那个人是白痴,还是人精,他们只管这个接班人的出现,应该符合相应的程序,应该从已经有的制度出发,只有程序合法了,才能说其所承载的其他东西的好坏,倘若这个程序都不合法了,那就从一开始就错了。所以,从个案而看,也许郑贵妃的儿子当皇帝要比长子当皇帝干得好,但是在明朝几百年的制度当中,有不有皇帝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已经形成了相当了得文官制度,文官制度完全可以保障这个帝国的正常运行。所以哪怕长子是弱智,但是只要不是白痴和神经病,都应该拥立长子的。这才是在遵从制度!如果郑贵妃的儿子智商要比长子高,或者是长的要帅,形象更好。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人将来作为君王,可能更有效的治理国家。但是这却违反了根本的制度,因为就是为了一个个体的正义,而毁灭了正义的根本。为了一个个体而破坏帝国赖以生存的接班人制度,那才是极端可怕的。
    所以我觉得这些不顾一切的士大夫,他们在还是要顾一样东西的,那就是制度!虽然是君主制下的制度,但是在那个时代,在那种环境教育出来的士大夫,他们认为那就是最好的制度,就应该维护!
    以前看“好熊”的文章里说,制度,只有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
    网络上到处都是要求制度在先的呼声,为什么在具体的事情面前就迷糊了呢?

    呵呵,说的不到位,欢迎拍砖!
------------------------------------------
文章来源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 ... 1&Key=900334779
------------------------------------------
此评论不代表当年明月的观点。也不代表本人和海浩社区的观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2
精华
3
2476#
发表于 2008-3-16 23:50:54 |只看该作者
结论是:无论谁胜利,他都将失败!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77#
发表于 2008-3-17 22:00:00 |只看该作者
[1325]


    明知是赔本的生意,还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锡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万历二十一年二月,他专程拜见了万历,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这下万历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现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个人背黑锅,怎么够意思?



    “你要收回此议,即无异于认错,如果你认错,我怎么办?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挟持?”



    话说得倒轻巧,可惜王大人不上当:你是皇帝,即使不认错,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样,我是大臣,再跟着淌混水,没准祖坟都能让人刨了。



    所以无论皇帝大人连哄带蒙,王锡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没办法,大臣不支持,内阁不支持,唯一的亲信跑路,万历只能收摊了。



    几天后,他下达谕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两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册立长子。”



    可是大臣们不依不饶,一点也不消停,接着起哄,因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儿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装什么蒜?



    万历又火了,先是辟谣,说今年已经见过皇后,夫妻关系不好,纯属谣传,同时又下令内阁,对敢于胡说八道的人,一律严惩不怠。



    这下子王锡爵为难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凑热闹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来想去,一声叹息:我也辞职吧。



     说是这么说,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为经历了几次风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这群疯子面前,一丝不挂十分危险,身前必须有个挡子弹的,才好平安过日子。



    于是王锡爵惨了,大臣轰他走,皇帝不让走,夹在中间受气,百般无奈之下,他决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谈。



    可是皇帝大人虽然不上班,却似乎很忙,王锡爵请示了好几个月,始终不见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数全用上,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见到了万历。



    这是一次十分关键的会面,与会者只有两人,本来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种动机(估计是想保留证据),事后王锡爵详细地记下了他们的每一句话。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78#
发表于 2008-3-17 22:00:54 |只看该作者
[1326]


    等了大半年,王锡爵已经毫无耐心:



    “册立一事始终未定,大臣们议论纷纷,烦扰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决断,大臣自然无词。”



    万历倒还想得开:



    “我的注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样,人家说什么不碍事。”



    不碍事?敢情挨骂的不是你。



    可这话又不能明说,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内情,偏要大吵大嚷,我为皇上受此非议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为难之处,要平白受这份闲气?”



    球踢过来了,但万历不愧为老运动员,一脚传了回去:



    “这些我都知道,我只担心,如果皇后再生儿子,该怎么办?”



    王锡爵气蒙了,就为皇后生儿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闹腾了足足半年,到现在还拿出来当借口,还真是不要脸,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这话几年前说出来,还过得去,现在皇子都十三岁了,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从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岁都去读书了,何况还是皇子?!”



     这已经是老子训儿子的口气了,但万历同志到底是久经考验,毫不动怒,只是淡淡地说:



    “我知道了。”



    王锡爵仍不甘心,继续劝说万历,但无论他讲啥,皇帝陛下却好比橡皮糖,全无反应,等王大人说得口干舌燥,气喘吁吁,没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痴痴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



    谈话是完了,但这事没完,王锡爵回家之后,实在是气不过,一怒之下,又写了一封胆大包天的奏疏。



    因为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威胁:



    “皇上,此次召对(即谈话),虽是我君臣二人交谈,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晓,若毫无结果,将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绝,也无济于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和你谈过话,别以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没给我一个结果,此事必将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这是硬的,还有软的:



    “臣进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颇有名声,现在为了此事,被天下人责难,实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锡爵是真没办法了,可万历却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对着干,当即写了封回信,训斥了王锡爵,并派人送到了内阁。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为他虽为人刚正,却是个厚道人,从来不跟皇帝闹,可这一次,是个例外。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2
精华
3
2479#
发表于 2008-3-18 09:28:07 |只看该作者
可怜的大臣  可怜的皇帝......................

要是像英国一样搞君主立宪民主制多好,管他皇帝是谁当!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480#
发表于 2008-3-18 21:34:49 |只看该作者
[1327]


        因为当太监送信到内阁的时候,内阁的张位恰好也在。这人就没那么老实了,是个喜欢惹事的家伙,王锡爵拆信的时候,他也凑过来看。看完后,王锡爵倒没什么,他反而激动了。



    这位仁兄二话不说,当即怂恿王锡爵,即刻上疏驳斥万历。有了张位的支持,王锡爵浑似喝了几瓶二锅头,胆也壮了,针锋相对,写了封奏疏,把皇帝大人批驳得无地自容。



    王锡爵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万历虽然顽固,却很机灵。他之所以敢和群臣对着干,无非是有内阁支持,现在王大人反水了,如果再闹下去,恐怕事情就没法收拾,于是他终于下圣旨:万历二十二年春,皇长子出阁读书。



    胜利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临了,王锡爵如释重负,虽然没有能够册立太子,但已出阁读书。无论如何,对内对外,都可以交代了。



    申时行没有办成的事情,王锡爵办成了,按说这也算是个政绩工程,王大人的位置应该更稳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明代的大臣很执着,直来直往,说是册立,就必须册立。别说换名义,少个字都不行!所以出阁读书,并不能让他们满意,朝廷里还是吵吵嚷嚷地闹个不停。



    再加上另一件事,王锡爵就真是无路可走了。



    因为万历二十一年(1593),恰好是京察年。



    所谓京察,之前已介绍过,大致相当于干部考核,每六年京察一次,对象是全国五品以下官员(含五品),包括全国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属、以及京城的京官。



    虽然一般说来,明代的考察大都是糊弄事。但京察不同,因为管理京察的,是六部尚书之首的吏部尚书。收拾不了内阁大学士,搞定几个五品官还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每隔六年,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就要胆战心惊一回。毕竟是来真格的,一旦京察被免官,就算彻底完蛋。



    这还不算,最倒霉的是,如果运气不好,主持考核的是个死脑筋的家伙,找人说情都没用,那真叫玩的就是心跳。



    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这次京察,就是一次结结实实的心跳时刻。因为主持者,是吏部尚书孙鑨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