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641#
发表于 2008-6-23 22:33:34 |只看该作者
[1455]



当代善率军来到锦州城下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是个结结实实的黑锅。



首先锦州非常坚固。在修城墙方面,孙承宗很有一套,城不但高,而且厚,光凭刀砍斧劈,那是没指望的,要想进城,没有大炮是不行的。



大炮也是有的,不过不在城下,而在城头。



其实一直以来,明朝的火器水平相当高。万历三大征打日本的时候也很经用,后来之所以荒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万历前期,皇帝陛下精神头足,什么事都愿意折腾,后来不想干了,天天躲着不上朝,下面也开始消极怠工。外加火器工作危险性大,吃力不讨好,没准出个安全事故,是很麻烦的。



孙承宗不怕麻烦,他不但为部队添置三眼火铳等先进装备,还购置了许多大炮,尝试用火炮守城。而锦州,就是他的试点城市。



虽然情况不妙,但代善不走寻常路,也不走回头路,依然一根筋,找人架云梯、冲车往城里冲。



此时的锦州守将,是赵率教。应该说,他的作战态度是很成问题的,面对着在城下张牙舞爪,极其激动的代善,他却心平气和,毫不激动,时不时在城头转两圈,放几炮,城下便会迅速传来凄厉的惨叫声,在赔上若干架云梯,若干条性命,却毫无所得的情况下,代善停止进攻。



虽然停止进攻,但代善还不大想走,他还打算再看两天。



可是孙承宗似乎是不欢迎参观的,代贝勒的屁股还没坐热,就得到一个可怕的消息,一支明军突然出现在自己的侧翼。



这支部队是驻守前屯、松山的明军,听说客人来了,没赶上接风,特来送行。



在短暂慌乱之后,代善恢复了平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有信心击退这支突袭部队。



可他刚带队发起反击,就看到自己屁股后面烟尘四起:城内的明军出动了。



这就算是腹背受敌了,但代善依然很平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很有信心。



然后,很有信心的代善又得知了另一个消息——宁远、中前所等地的明军已经出动,正朝这边来,吃顿饭的功夫也就到了。



但代善不愧是代善,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非常自信,镇定地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判断:快逃。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642#
发表于 2008-6-23 22:34:51 |只看该作者
[1456]



可是来去自如只是一个幻想,很快代善就发现,自己已经陷入重围。明军毫不客气,一顿猛打,代善部伤亡十分惨重。好在来的多是骑兵,机动力强,拼死往外冲,总算奔出了条活路,一口气跑上百里,直到遇见接他的二贝勒阿敏,魂才算漂回来。



此战明军大胜,击溃后金军千余人,战后清点斩获首级六百多颗,努尔哈赤为他的试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孙承宗督师辽东的几年里,双方很有点相敬如宾的意思,虽说时不时搞点小摩擦,但大仗没打过,孙承宗不动,努尔哈赤不动。



可是孙承宗不动是可以的,努尔哈赤不动是不行的。



因为孙大人的任务是防守,只要不让敌人进关抢东西,他就算赢了。



努尔哈赤就不同了,他的任务是抢,虽说占了挺大一块地方,但人都跑光了,技术型人才不多,啥产业都没有。据说有些地方,连铁锅都造不出来。孙承宗到辽东算出差,有补助,还有朝廷送物资,时不时还能回去休个假,努先生完全是原生态,没人管没人疼,不抢怎么办?



必须抢,然而不能抢,因为有孙承宗。



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形象代言人——山姆大叔。这位大叔的来历就不说了,他的具体特点是面相端正,勤劳乐观,处事低调埋头苦干,属于那种不怎么言语,却特能干事的类型,是许多美国人争相效仿的楷模。



孙承宗就是一个山姆大叔型的人物,当然,按年龄算,应该叫山姆大爷,这位仁兄相貌奇伟(画像为证),极富乐观主义精神(大家都不干,他干),非常低调(从不出兵闹事),经常埋头苦干(参见前文孙承宗业绩清单)。



刚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压根瞧不起孙大爷,因为这个人到任后毫无动静,一点不折腾,什么一举荡平,光复辽东,提都不提,别说出兵攻击,连挑衅斗殴都不来,实在没意思。



但慢慢地,他才发现,这是一个极其厉害的人。



就在短短几年内,明朝的领土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关外的一亩三分地,到宁远,再到锦州,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收复了辽东近千里土地。

更为可怕的是,此人每走一步,都经过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趁你不注意,就刨你两亩地,每次都不多占,但占住了就不走,几乎找不到任何弱点。



对于这种抬头望天,低头使坏的人,努尔哈赤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大踏步的前进,自己大踏步地后退,直到天启五年(1625)十月的那一天。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643#
发表于 2008-6-24 08:36:35 |只看该作者
孙承宗是不是死得太早了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644#
发表于 2008-6-25 00:25:10 |只看该作者
[1457]



幕后



这一天,努尔哈赤得到消息,孙承宗回京了。



他之所以回去,不是探亲,不是述职,也不是做检讨,而是彻底退休。



必须说明的是,他是主动提出退休的,却并不情愿,他不想走,却不能不走。



因为他曾无比依赖的强大组织东林党,被毁灭了。



关于东林党的覆灭,许多史书上的说法比较类似:一群有道德的君子,在无比黑暗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一群毫无道德的小人,最终失败。



我认为,这个说法,那是相当的胡扯。



事实上,应该是一群精明的人,在无比黑暗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另一群更为精明的人,最终失败。



许多年来,东林党的失败之所以很难说清楚,是由于东林党的成功没说清楚。



而东林党的成功之所以没说清楚,是由于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



这不是顺口溜,其实一直以来,在东林党的兴亡之中,都隐藏着一些不足为人道的玄机,很多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说。



凑巧的是,我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对于某些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不足为人道的玄机,有着很难说清楚,不足为人道的兴趣。



于是,在查阅分析了许多史籍资料后,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



东林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强大,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过于强大。



万历四十八年(1620),在杨涟、左光斗以及一系列东林党人的努力下,朱常洛顺利即位,成为了明光宗。



虽然这位仁兄命短,只活了一个月,但东林党人再接再厉,经历千辛万苦,又把他的儿子推了上去,并最终控制了朝廷政权。



用正面的话说,这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意志顽强,坚持到底。



用反面的话说,这是赌一把,运气好,找对了人,打对了架。



无论正面反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林党能够掌控天下,全靠明光宗死后那几天里,杨涟的拼死一搏,以及继任皇帝的感恩图报。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绝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一般而言,只要皇帝说话,什么事都好办,什么事都能办,可是明朝实在太不一般。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645#
发表于 2008-6-25 00:25:28 |只看该作者
[1458]



明朝的皇帝,从来不是说了就算的,且不论张居正、刘瑾、魏忠贤之类的牛人,光是那帮六七品的小御史、给事中,天天上书骂人,想干啥都不让,能把人活活烦死。



比如明武宗,就想出去转转,换换空气,麻烦马上就来,上百人跪在门口痛哭流涕,示威请愿,午觉都不让睡。闹得你死我活,最后也没去成。



换句话说,皇帝大人连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定,你让他帮东林党控制朝政,那是不太现实的,充其量能帮个忙而已。



东林党掌控朝廷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打败了朝廷中所有的对手,具体说,是齐、楚、浙三党。



众所周知,东林党中的许多成员是没有什么博爱精神的,经常耍二杆子性格,非我族类就是其心必异,什么人都敢惹,搞了几十年斗争,仇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三党,前仆后继,前人退休,后人接班,一代代接茬上,斗得不亦乐乎。



这两方的矛盾,那叫一个苦大仇深。什么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只要是个机会,能借着打击对手,就绝不放过,且从万历十几年就开始闹,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就实力而言,东林党势头大,人多,占据优势,而三党迫于压力,形成了联盟,共同对付东林党,所以多年以来此消彼长,什么京察、偷信,全往死里整。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不大,这么多年了,谁也没能整死谁。



万历末年,一个人来到了京城,不久之后,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他加入了其中一方。



他加入的是东林党,于是,三党被整死了。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然而,正是这个小人物的到来,打破了几十年的僵局,这个人名叫汪文言。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那是正常的,如果你了解,那是不正常的。



甚至很多熟读明清历史的人,也只知道这个名字,而不清楚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东西。



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事实上,为查这位仁兄的生平,我吃了很大苦头,翻了很多书,还专门去查了历史文献检索,竟然都没能摸清他的底。



在几乎所有的史籍中,对于此人的描述都只有只言片语,应该说,这是奇怪的现象



对于一个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而言,介绍如此之少,是很不正常的,但从某个角度讲,又是很正常的。



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物,往往喜欢隐藏于幕后。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646#
发表于 2008-6-25 08:23:41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647#
发表于 2008-6-25 22:00:33 |只看该作者
[1459]



汪文言,安徽人,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不是秀才,他没有进过考场,没有当过官,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对于这位老百姓,后世曾有一个评价: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



汪布衣小时候情况如何不太清楚,从目前的材料看,是个很能混的人,他虽然不考科举,却还是当上了公务员——县吏。



事实上,明代的公务员,并非都是政府官员,它分为两种:官与吏。



参加科举考试,考入政府成为公务员的,是官员。就算层次最低、底子最差的举人(比如海瑞),至少也能混个县教育局长。



可问题在于,明朝的官员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一个县里有品级,吃皇粮的,只有知县(县长)、县丞(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几个人而已。



而没有品级,也吃皇粮的,比如教谕(教育局长)、驿丞(县招待所所长),大都由举人担任,人数也不多。



在一个县里,只有以上人员算是国家公务员,换句话说,他们是领国家工资的。



然而一个县只靠这些人是不行的,县长大人日理万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手下还要有跑腿的,偷奸耍滑的,老实办事的,端茶倒水的。



这些被找来干活的人,就叫吏。



吏没有官职、没有编制,国家也不给他们发工资,所有收入和办公费用都由县里解决,换句话说,这帮人国家是不管的。



虽然国家不管,没有正式身份,也不给钱,但这份职业还是相当热门,每年都有无数热血青年前来报考,没关系还当不上,也着实吸引了许多杰出人才,比如阳谷县的都头武松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榜样。



这是因为在吏的手中,掌握着一件最为重要的东西——权力。



一般说来,县太爷都是上级派下来的,没有根基,也没有班底,而吏大都是地头蛇,熟悉业务,有权在手,熟门熟路,擅长贪污受贿,黑吃黑,除去个把像海瑞那种软硬不吃的极品知县外,谁都拿这帮编外公务员没办法。



汪文言,就是编外公务员中,最狡猾,最会来事,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汪文言的官场生涯,是从监狱开始的,那时候,他是监狱的看守。



作为一名优秀的看守,他忠实履行了守护监狱,训斥犯人,收取贿赂、拿黑钱的职责。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648#
发表于 2008-6-25 22:00:54 |只看该作者
[1460]



由于业务干得相当不错,在上级(收过钱的)和同僚(都是同伙)的一致推荐下,他进入了县衙,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开展自己的光辉事业。



值得表扬的是,此人虽然长期和流氓地痞打交道,不光彩的事情也没少干,但为人还是很不错的,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朋友。但凡认识他的,就算走投无路,只要找上门来,他都能帮人一把,江湖朋友纷纷前来蹭饭,被誉为当代宋江。



就这样,汪文言名头越来越响,关系越来越野,越来越能办事,连知县搞不定的事情,都要找他帮忙。家里跟宋江一样,经常宾客盈门,什么人都有,即有晁盖之类的江洋大盗,又有李逵之流的亡命之徒,上门的礼仪也差不多,总是“叩头就拜”,酒足饭饱拿钱之后,就甘心做小弟,四处传扬汪先生的优秀品格。



在无数志愿宣传员的帮助下,汪先生逐渐威名远播,终于打出县城,走向全省,波及全国。



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只是一个县衙的小人物,直到有一天,他的名声传到了一个人的耳中。



这个人叫于与立,时任刑部郎中。



这位于郎中官职不算太高,但想法不低,经常四处串门拉关系,他听说汪文言的名声后,便主动找上门去,特聘汪先生到京城,发挥特长,为他打探消息。



汪先生岂是县中物,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准备到京城大展拳脚。



可几个月下来,汪文言发现,自己县里那套,在京城根本混不开。



因为汪先生一无学历,二无来历,档次太低,压根就没人搭理他。无奈之下,他只好出钱,去捐了个监生,不知找了谁的门路,还混进了太学。



这可就真了不得了,汪先生当即拿出当年跑江湖的手段,上下打点,四面逢源,短短几月,上至六部官员,下到穷学生,他都混熟了,没混熟的,也混个脸熟。



一时之间,汪文言从县里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京城的风云人物。



但这位风云人物,依然还是个小人物。



因为真正掌控这个国家权力中枢的重要人物,是不会搭理他的,无论是东林党的君子,还是三党的小人,都看不上这位江湖人士。



但他终究找到了一位可靠的朋友,并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进入了这片禁区。



这位不计较出身的朋友,名叫王安。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649#
发表于 2008-6-25 22:13:55 |只看该作者
有潜质啊~~~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650#
发表于 2008-6-27 00:51:52 |只看该作者
[1461]



    要论出身,在朝廷里比汪文言还低的,估计也只有太监了,所以这两人交流起来,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当时的王安,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虽说是太子朱常洛的贴身太监,可这位太子也不吃香,要什么没什么,老爹万历又不待见,所以王安同志混得相当不行,没人去搭理他。



    但汪文言恰恰相反,鞍前马后帮他办事,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除了女人,什么都给了。



    王安很喜欢汪文言。



    当然,汪文言先生不是人道主义者,也不是慈善家,他之所以结交王安,只是想赌一把。



    一年后,他赌赢了。



    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的那个夜晚,当杨涟秘密找到王安,通报老头子即将走人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个人在场——汪文言。



    杨涟说,皇上已经不行了,太子应立即入宫继位,以防有变。



    王安说,目前情形不明,没有皇上的谕令,如果擅自入宫,凶多吉少。



    杨涟说,皇上已经昏迷,不会再有谕令,时间紧急,绝不能再等!



    王安说,事关重大,再等等。



    僵持不下时,汪文言用自己几十年官海沉浮的经验,做出了一个判断。



    他对王安说:杨御史是对的,不能再等待,必须立即入宫。



    一直以来,王安对汪文言都极为信任,于是他同意了,并带领朱常洛,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了皇宫,成功即位。



    这件事不但加深了王安对汪文言的信任,还让东林党人第一次认清了这个编外公务员,江湖混混的实力。



    继杨涟之后,东林党的几位领导,大学士刘一璟、韩旷、尚书周嘉谟、御史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



    就这样,汪文言加深了与东林党的联系,并最终成为了东林党的一员——瞎子都看得出,新皇帝要即位了,东林党要发达了。



    但当他真正踏入政治中枢的时候,才发现,局势远不像他想象的那么乐观。

  

    当时明光宗已经去世,虽说新皇帝也是东林党捧上去的,但三党势力依然很大,以首辅方从哲为首的浙党、以山东人给事中亓诗教为首的齐党、和以湖广人官应震、吴亮嗣为首的楚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三党的核心,是浙党,此党的创始人前任首辅沈一贯,一贯善于拉帮结派,后来的接班人,现任首辅方从哲充分发扬了这一精神,几十年下来,朝廷内外,浙党遍布。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651#
发表于 2008-6-27 00:52:16 |只看该作者
[1462]



    齐党和楚党也不简单,这两个党派的创始人和成员基本都是言官,不是给事中,就是御史,看上去级别不高,能量却不小,类似于今天的媒体舆论,动不动就上书弹劾兴风作浪。



    三党分工配合,通力协作,极不好惹,东林党虽有皇帝在手,明里暗里斗过几次,也没能搞定。



    关键时刻,汪文言出场。



    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后,汪文言判定,以目前东林党的实力,就算和对方死拼,也只能死,没得拼。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东林党的这帮大爷都是进士出身,个个都牛得不行,进了朝廷就人五人六,谁都瞧不上谁,看你不顺眼也不客套,恨不得操板砖上去就拍。



    汪文言认为,这是不对的,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必须转变观念。



    由于汪先生之前在基层工作,从端茶倒水提包拍马开始,一直相当低调,相当能忍,所以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会来事,朋友和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秉持着这一理念,他拟定了一个计划,并开始寻找一个恰当的人选。



    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梅之焕。



    梅之焕,字彬父,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吏科给事中。



    此人出身名门,文武双全,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朝廷阅兵,他骑匹马,没打招呼,稀里糊涂就跑了进去,又稀里糊涂地要走。



    阅兵的人不干,告诉他你要不露一手,今天就别想走。



    梅之焕二话不说,拿起弓就射,九发九中,射完啥也不说,摆了个特别酷的动作,就走人了(长揖上马而去)。



    除上述优点外,这人还特有正义感,东厂坑人,他就骂东厂,沈一贯结党,他就骂沈一贯,是个相当强硬的人。



    但汪文言之所以找到这位仁兄,不是因为他会射箭,很正直,而是因为他的籍贯。



    梅之焕,是湖广人,具体地说,是湖北麻城人。



    明代官场里,最重要的两大关系,就是师生、老乡。一个地方出来的,都到京城来混饭吃,老乡关系一攀,就是兄弟了。所以自打进入朝廷,梅之焕认识的,大都是楚党成员。



    可这人偏偏是个东林党。



    有着坚定的东林党背景,又与楚党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好,这正是那个计划所需要的人。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1087
注册时间
2004-12-13
帖子
1596
精华
0
2652#
发表于 2008-6-27 15:03:58 |只看该作者
哦噻,好长,好累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653#
发表于 2008-6-27 20:13:14 |只看该作者
[1463]



汪文言认为,遇到敌人,直接硬干是不对的,在操起板砖之前,应该先让他自己绊一跤。



三党是不好下手的,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把三党变成两党,就好下手了。



在仔细衡量利弊后,他选择了楚党。



因为在不久之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虽然张居正大人已经死去多年,却依然被人怀念,于是朝中有人提议,要把这位大人从坟里再掘出来,修理一顿。



这个建议的提出,充分说明朝廷里有一大帮吃饱了没事干,且心理极其阴暗变态的王八蛋,按说是没什么人理的,可不巧的是,提议的人,是浙党的成员。



这下就热闹了,许多东林党人闻讯后,纷纷赶来骂仗,痛斥三党,支持张居正。



说句实话,当年反对张居正的时候,东林党也没少掺合,之所以跑来伸张正义,无非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提议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三党提出的,就是错的,对人不对事,不必当真。



梅之焕也进来插了句话,且相当不客气:



“如果江陵(指张居正)还在,你们这些无耻小人还敢这样吗?”



话音刚落,就有人接连上书,表示同意,但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支持他的人,并不是东林党,而是官应震。



官应震,是楚党的首领,他之所以支持梅之焕,除了两人是老乡,关系不错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死去的张居正先生,是湖广人。



这件事情让汪文言认识到,所谓三党,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动动手脚,就能将其彻底摧毁。



所以,他找到了梅之焕,拉拢了官应震,开始搞小动作。



至于他搞了什么小动作,我确实很想讲讲,可惜史书没写,我也不知道,只好省略,反正结论是三党被搞垮了。



此后的事情,我此前已经讲过了,方从哲被迫退休,东林党人全面掌权,杨涟升任左副都御史,赵南星任吏部尚书,高攀龙任光禄丞,邹元标任左都御史等等。



之所以让你再看一遍,是要告诉你,在这几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是一个沉默的男人。



这就是东林党成功的全部奥秘,很明显,不太符合其一贯正面光辉的形象,所以如果有所隐晦,似乎可以理解。



东林党的成功之路到此结束,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讲下一课:东林党的失败之路。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654#
发表于 2008-6-27 20:13:35 |只看该作者
[1464]



在我看来,东林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大、狂妄,以及嚣张,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如果要在这群人中寻找一个失败的代表,那这个人一定不是杨涟,也不是左光斗,而是赵南星。



虽然前两个人很有名,但要论东林党内的资历跟地位,他们和赵先生压根就没法比。



关于赵南星先生的简历,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从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时代开始,他就是东林党的领导,原先干人事,回家呆了二十多年,人老心不老,又回来干人事。



一直以来,东林党的最高领导人(或者叫精神领袖),是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顾宪成、邹元标以及赵南星。



顾宪成已经死了,天启二年,邹元标也退休了,现在只剩下了赵南星。



赵先生不但在东林党内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在政府里,也占据着最牛的职务——吏部尚书。一手抓东林党,一手抓人事权,换句话说,赵南星就是朝廷的实际掌控者



但失败之根源,正是此人。



天启三年(1623),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是京察年。



所谓京察年,也就是折腾年。六年一次,上级考核各级官吏,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万历年间的几次京察,每年搞得不亦乐乎,今年也不例外。



按照规定,主持折腾工作的,是吏部尚书,也就是说,是赵南星。



赵南星是个很负责的人,经过仔细考察,列出了第一批名单,从朝廷滚蛋的名单,包括以下四人:亓诗教、官应震、吴亮嗣、赵兴邦。



如果你记性好,应该记得这几位倒霉蛋的身份,亓诗教,齐党首领,赵兴邦,浙党骨干、官应震、吴亮嗣,楚党首领。



此时的朝政局势,大致是这样的,东林党大权在握,三党一盘散沙,已经成了落水狗。



很明显,虽然这几位兄弟已经很惨了,但赵先生并不干休,他一定要痛打落水狗。



这是一个很过分的行为,不但要挤掉他们的政治地位,还要挤掉他们的饭碗,实在太不厚道。



更不厚道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楚党还曾是东林党的同盟,帮助他们掌控政权,结果官应震大人连屁股都没坐热,就被轰走了。



这就意味着,汪文言先生连哄带骗,好不容易建立的牢固同盟,就此彻底崩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655#
发表于 2008-6-29 21:27:09 |只看该作者
评论精选集[83]——落叶可知归的评论



落叶可知归

世上奴隶有两种,
    一种是屈服于他人的暴力,对于他们同情多于厌恶,因为他们在绝望的情况下选择了生存,而生存是一种本能。
    一种是屈从于他人的煽动,对于他们,我个人厌恶多于同情,因为他们看得懂字,听得懂话,却偏偏干些稀奇的事,这连本能都不是。
    在煽动中自愿做道德与民族主义的“功狗”,不管主人态度,不计后果怎样,见谁咬谁。
    在煽动中自愿搏个“愚忠”的名号,不做思考,不分黑白,见个不同意见者就骂。
那些企图搞民族分裂,以给中国惹麻烦为己任的人连骨头钱,跑腿费都不用出,就把这些狗,这些人打发掉,自己享受成就感去了。
    国歌写得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面对暴力,敢于反抗不怕牺牲,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勇气。
    面对煽动,静心思考重视未来,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
    我早预见,这些年对于满清文化的过多正面宣传必然引起一些非议,而其害却多应归于娱乐产业,不知为什么,他们似乎没别的可说,没别的可写,没别的可拍。(此处似有转移阵地之嫌。)
    却不料,文革过去几十年,新生的一代中依旧不乏煽动者与被煽动者,而这两“者”的智慧却未见成长。
    中国的历史太长,很多不够吸引眼球的评论早被人遗忘了,其中一条是太史公曾说,匈奴与汉朝人同属炎黄子孙。
    证据八成他是没找到,当时没有专业考古,他本人也是在“古”里,却写了这样的话,用意不敢浅评。
    同是一国人,同称“中华民族”,不愿“同流合污”者,找那些制定现在国家民族政策的老大们探讨探讨吧。
    历史之所以有乐趣,原因之一就是,它常常是无解的,才值得多做推敲。
    搞不清楚为什么总有人花了3分钟上了某某不一定靠谱的网站,看了某某不一定靠谱的记录,听了某某不一定靠谱的评论,就感觉自己已经解决了历史某某一定不靠谱的谜。

可怜的是明月先生,写写文章,赚赚外快,想没想到自己这块地闹出这么多是非。

愿骂者多骂,练练打字,全不在乎。
愿顶者少顶,省省力气,多多思考。
(2008-06-27 21:48:41)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4]

------------------------------

以上评论,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小管



              评论精选集[84]——历史被铭记,被历史铭记




公孙扬眉   2008年6月27日 00:03

    2008年春节,我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因为欲罢不能。
    说来惭愧,我是那么晚才真正开始了解这部书,虽然同在广东省,也曾去过几次顺德。
   
    明月君在写这些事儿的时候,或许为了兴趣,为了爱好,后来变成义务和责任,每天笔耕不辍,勤勤恳恳。
    历史的长河将会淘尽每一个人的伪装,面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明月君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度和人品。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对明月君最恰当的评价。
    明月君书写历史,也将被历史所铭记。
    明矾,很透明,无意纷争,但当受到不平等的攻击、污染,必将奋起反抗,维护我们的家园。



《明朝这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么好,而是以足够有趣的笔法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还原了历史的原貌。明月君推动了广大读者对明史的了解,对那个广开言路的朝代的热爱。
    可以说,如果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现在的明矾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肯定不是现在这样,一定还是沉溺在电视连续剧里面。



所以,明月君的这部书,不应该只被认为是散文或者小说,或者其他。他产生的影响,是对人们关于明朝那个朝代的印象的一个思想变革。
看过明月君的书的人,再看电视剧,很有可能会有抵触情绪,明月君的人品,也让明矾相信他所书写的,出去主观的调侃,大部分就是历史真相,
认为电视剧不符合历史真相,人为的编造的,在历史上估计也没有发生过这种尴尬的现象。
以前我总是在想,出国有什么好,没有亲戚朋友,不能打拖拉机、麻将、斗地主,后来才渐渐明白,到了那个阶层,自然会有相应的境界,例如去环球旅行,等等。
所以,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来看明月君的书,看电视能够产生快乐,也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我没有看这部书,我会认为朱瞻基就是个蟋蟀皇帝,不知道于谦是这么真的值得名垂青史的人,只知道解缙才思敏捷不知道他的悲惨下场,只听说过徐文长智斗地主而不知道出谋划策智灭海盗,原来李时珍这么伟大,以为海瑞真的就是最伟大的人,只知道袁崇焕不知道孙承宗,认为东林党都是光明磊落而被阉党打击而无法报国之人……

师者,所以传业授道解惑者也。
    因为相信你,所以也就相信你所写的历史。
    请原谅我的浅薄与肤浅。
    明月君,你改变了我对明朝历史的认识,是对我思想上的一次变革。

    就这样写下去吧,别辜负。

------------------------------

以上评论,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小管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656#
发表于 2008-6-30 21:11:57 |只看该作者
[1465]



赵大人在把他们扫地出门的同时,也不忘给这四位下岗人员一个响亮的称号——四凶。为此,他还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四凶论》,以示纪念。



跟着这四位一起走人的,还有若干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三党成员、落水狗。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既然赵大人不给饭吃,就只好另找饭馆开饭了。



就在此时,一个人站在他们面前,体贴地对他们说,在这世界上,赵南星并不是唯一的饭馆老板。



据史料记载,这个人言语温和,面目慈祥,是个亲切的胖老头。



现在,让我们隆重介绍:明代太监中的极品,宦官制度的终极产物,让刘瑾、王振等先辈汗颜的后来者,比万岁只差一千岁的杰出坏人、恶棍、流氓地痞的综合体——魏忠贤。



魏忠贤,北直隶(今河北)肃宁县人,曾用名魏进忠。



对于魏公公的出身,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的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另一种说,他的父母都是街头玩杂耍的。



说法是不同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无论农民或杂耍,都是穷人。



家里穷,自然就没钱给他读书,不读书,自然就不识字,也没法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小孩不上学,父母又不管,只能整天在街上闲逛。



就这样,少年魏忠贤成为了失学儿童、文盲、社会无业游荡人员。



但这样的悲惨遭遇,丝毫没有影响魏忠贤的心情,因为他压根儿不觉得自己很惨。



混混的幸福



多年前,我曾研习过社会学,并从中发现了这样一条原理: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



虽然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渣、败类、计划生育的败笔,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能成为一个混混,是极其光荣且值得骄傲的。



因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混,对于这些人而言,打架、斗殴、闹事,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抢小孩的棒棒糖和完成一座建筑工程,都是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没有任何区别。



做了一件坏事,却绝不会后悔愧疚,并为之感到无比光辉与自豪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坏人,一个纯粹的坏人,一个坏得掉渣的坏人。



魏忠贤,就是这样一个坏人。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657#
发表于 2008-6-30 21:12:18 |只看该作者
[1466]



根据史料记载,少年魏忠贤应该是个非常开朗的人,虽然他没钱上学,没法读书,没有工作,却从不唉声叹气,相当乐观。



面对一没钱、二没前途的不利局面,魏忠贤不等不靠,毅然走上社会,大玩特玩,并在实际生活中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性格(市井一无赖尔)。



他虽然是个文盲,却能言善辩(目不识丁,言辞犀利),没读过书,却无师自通(性多狡诈),更为难得的是,他虽然身无分文,却胸怀万贯,具体表现为明明吃饭的钱都没有,还敢跑去赌博(家无分文而一掷百万),赌输后没钱给,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依然无怨无悔,下次再来。



混到这个份上,可算是登峰造极了。



然而混混魏忠贤,也是有家庭的,至少曾经有过。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娶了老婆,后来还生了个女儿,一家人过得还不错。



但为了快乐的混混生活,魏忠贤坚定地抛弃了家庭,在他尚未成为太监之前,四处寻花问柳,城中的大小妓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家里仅有的一点钱财,也被他用光用尽。



被债主逼上门的魏忠贤,终于幡然悔悟,经过仔细反省,他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所有——还有个女儿。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卖掉了自己的女儿,以极其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为了还清赌债。



能干出这种事情的人,也就不是人了,魏忠贤的老婆受不了了,离家出走改嫁了。应该说,这个决定很正确,因为按当时情形看,下一个被卖的,很可能是她。



原本只有家,现在连家都没了,卖无可卖的魏忠贤再次陷入了困境。



被债主逼上门的魏忠贤,再次幡然悔悟,经过再次反省,他再次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所有,事实上,还多了件东西。



只要丢掉这件东西,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太监。



这并非魏忠贤的个人想法,事实上在当地,这是许多人的共识。



魏忠贤所在的直隶省河间府,一向盛产太监,由于此地距离京城很近,且比较穷,从来都是宫中太监的主要产地,并形成了固定产业,也算是当地创收的一种主要方式。



混混都混不下去,人生失败到这个程度,必须豁出去了。



经过短期的激烈思想斗争,魏忠贤树立了当太监的远大理想,然而当他决心在太监的大道上奋勇前进的时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要当一名太监,是很难的。
已有 1 人评分银币 收起 理由
sock + 50 感谢长期的坚持....

总评分: 银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9819
注册时间
2003-1-25
帖子
12351
精华
14
2658#
发表于 2008-7-1 01:24:26 |只看该作者
这东西害人,常常看通宵。。。

看着看着就舍不得睡觉~~~

下到手机里躺在床上看,在机器上面总看不进去
我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659#
发表于 2008-7-1 19:41:17 |只看该作者
更新真慢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660#
发表于 2008-7-1 23:49:09 |只看该作者
[1467]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做太监,是迫于无奈,是没办法的办法。



现在,我要严肃地告诉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监,是一份工作,极其热门的工作,而想成为一名太监,是很难的。



事实上,太监这个职业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一个极其简单的原因——宫里只有女人。



由于老婆太多,忙不过来,为保证皇帝陛下不戴绿帽子(这是很有可能的),宫里不能进男人。可问题是,宫里太大,上千人吃喝拉撒,重活累活得有人干,女的干不了,男的不能进,只好不男不女了。



换句话说,太监其实就是进城干活的劳工。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地点,是皇宫。



既然是劳工,就有用工指标,毕竟太监也有个新陈代谢,老太监死了,新太监才能进,也就是说,每年录取太监比例相当低。



有多低呢?我统计了一下,大致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而且哪年招还说不准,今年要不缺人,就不招。



对于有志于踏入这一热门行业,成为合格太监的众多有志青年而言,这是一个十分残酷的事实,因为这意味着,在一百个符合条件(割了)的人中,只有十到十五人,能够成为光荣的太监。



事实上,自明代中期,每年都有上千名符合条件(割过了),却没法入宫的太监(候选)在京城等着。



要知道,万一切了,又当不了太监,那就惨了。虽说太监很吃香,但归根结底,吃香的只是太监的工资收入,不是太监本人。对于这类“割了”的人,人民群众是相当鄙视的。



所以众多未能成功入选的太监候选人,既不能入宫,也不能回家,只能在京城混。后来混得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京城社会治安的稳定,为此,明朝政府曾颁布法令: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阉割。



我一直相信,世事皆有可能。



太监之所以如此热门,除了能够找工作,混饭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权力。



公正地讲,明代是一个公正的朝代。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哪怕是八辈贫农,全家只有一条裤子,只要出个能读书的,就能当官,就能进入朝廷,最终掌控无数人的命运。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条道路虽然公正,却不平坦。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