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41#
发表于 2008-8-7 23:05:25 |只看该作者
[1519]



袁崇焕去北京考进士了,不久之后,他就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以上句式重复四遍,就是袁崇焕同学的考试成绩。



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运气很好。



他的运气确实很好,因为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



明代的进士录取名额,大致是一百多人,是按成绩高低录取的,排到三甲第四十名,说明他差点没考上。



关于这一点,我曾去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看过,在袁崇焕的那科石碑上,我找了很久,才在相当靠下的位置(按名次,由上往下排),找到他的名字。



在当时,考成这样,前途就算是交代了,因为在他之前,但凡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如徐阶、张居正、孙承宗等人,不是一甲榜眼,就是探花,最次也是个二甲庶吉士。



所谓出将入相,名留史册,对位于三甲中下层的袁崇焕同志而言,是一个梦想。



当然,如同许多成功人士(参见朱重八、张居正)一样,袁崇焕小的时候,也有许多征兆,预示他将来必定有大出息。比如他放学回家,路过土地庙,当即精神抖擞,开始教育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虽然我很少跟野史较真,但这个野史的胡说八道程度,是相当可以的。



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1584)生人,据称此事发生于他少年时期,往海了算,二十八岁时说了这话,也才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先生是万历四十六年才跟明朝干仗的,按此推算,袁崇焕不但深谋远虑,还可能会预知未来。



话虽如此,但这种事总有人信,总有人讲,忽悠个上千年都不成问题。



比如那位著名的预言家查诺丹马斯,几百年前说世纪末全体人类都要完蛋,传了几百年,相关书籍、预言一大堆,无数人信,搞得政府还公开辟谣。



我曾研习欧洲史,对这位老骗子,倒还算比较了解,几百年后不去管它,当年他曾给法兰西国王查理二世算命,说:国王您身体真是好,能活到九十岁。


查理二世很高兴,后来挂了,时年二十四岁。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42#
发表于 2008-8-7 23:05:44 |只看该作者
[1520]



总之,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于是袁崇焕在家待业一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他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天还叫邵武,位于福建西北,在武夷山旁边,换句话说,是山区。



在这个山区县城,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很积极,丰功伟绩倒说不上,但他曾经爬上房梁,帮老百姓救火,作为一个县太爷,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容易的。



至于其他光辉业绩,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是个县城,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很难。



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接到命令,三年任职期满,要去北京述职。



改变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京城的就不说了,京察六年一次,每次都掉层皮。即使是外面天高皇帝远的县太爷,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茫茫沙漠,只要你还活着,轮到你了,就得到本省布政使那里报到,然后由布政使组团,大家一起上路,去北京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五档,好的晋升,一般的留任,差点的调走,没用的退休,乱来的滚蛋。



袁崇焕的成绩大致是前两档,按常理,他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回福建,升一级,到地级市接着干慢慢熬。



但袁崇焕的运气实在是好得没了边,他不但升了官,还是京官。



因为一个人看中了他。



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侯恂是个不出名的人,级别也低,但很擅长看人,是骡子是马,都不用拉出来,看一眼就明白。



当他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时候,就认定此人非同寻常,必可大用,这一点,袁崇焕自己都未必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的职务虽不高,却是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所以他随即写了封奏疏,说我发现了个人才,叫袁崇焕,希望把他留用。



当时正值东林党当政,皇帝大人还管管事,看到奏疏,顺手就给批了。



几天后,袁崇焕接到通知,他不用再回福建当知县了,从今天起,他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43#
发表于 2008-8-8 20:29:53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

    今天奥运会开幕,大家都看,我也要看,故今日休息。

    下周一照常更新,谢谢!

    祝奥运成功,祖国强大!

                                            当年明月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744#
发表于 2008-8-9 14:19:1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45#
发表于 2008-8-11 22:10:26 |只看该作者
[1521]



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无名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挑花扇》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



“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在一片哀叹声中,袁崇焕高高兴兴地走了,几个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晋,告了他的黑状,又几个月后,他见到了孙承宗。



且慢,且慢,在见到这两个人之前,他还遇见了另一个人,而这次会面是绝不能忽略的。



因为在会面中,袁崇焕确定了一个秘诀,四年后,努尔哈赤就败在了这个秘诀之上。



离开京城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



熊廷弼当时刚回来,还没进号子,袁崇焕上门的时候,他并未在意。在他看来,这位袁处长,不过是前往辽东挨踹的另一个菜鸟。



所以他问:



“你去辽东,有什么办法吗?(操何策以往)”



袁崇焕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战。”


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
已有 1 人评分银币 收起 理由
sock + 50 我很赞同

总评分: 银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46#
发表于 2008-8-11 22:11:34 |只看该作者
[1522]



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这是句十分简单的话。



真理往往都很简单。



正如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军事格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很简单,很管用。



一直以来,明朝的将领们绞尽脑汁,挖坑,造枪,练兵,修碉堡,只求能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其实要战胜天下无双的努尔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骑兵,只要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作为大明天朝的将领,对付辽东地区的小小后金,即使丢了铁岭、丢了沈阳、辽阳,哪怕辽东都丢干净,也要打。



所以就算萨尔浒死十万人,沈阳死六万人,也要攻。



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色,怎么能当缩头乌龟呢?



然而袁崇焕明白,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



他还明白,缩头的,并非一定是乌龟,毒蛇在攻击之前,也要收脖子。



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



抱持着此种理念,袁崇焕来到辽东,接受了孙承宗的教导。在那里,他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而与此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



天启五年(1625)十月,他所信赖和依靠的孙承宗走了。



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已无能为力。



然而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不撤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保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这里,默默学习,默默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会撤退,即使你们全都逃走,我也绝不撤退。



“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47#
发表于 2008-8-12 22:00:19 |只看该作者
[1523]



    但这个诺言注定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报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多抢点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把握。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公正地讲,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48#
发表于 2008-8-12 22:00:45 |只看该作者
[1524]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



    “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胜利之路



    努尔哈赤决定,要把眼前这座不听话的城市,以及那个敢调侃他的无名小卒彻底灭掉。



    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已确知,这是一座孤城,在它的前方和后方,没有任何援军,也不会有援军,而在城中抵挡的,只是一名不听招呼的将领,和一万多孤立无援的明军。



    六年前,在萨尔浒,他用四万多人,击溃了明朝最为精锐的十二万军队,连在朝鲜打得日本人屁滚尿流的名将刘綎,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现在,他率六万精锐军队,一路所向披靡,来到了这座小城,面对着仅一万多人的守军,和一个叫袁崇焕的无名小卒。



    胜负毫无悬念。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努尔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四大贝勒,还是明朝的高第、甚至孙承宗,都持相同观点。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毛泽东



     袁崇焕是相信光明的,因为在他的手中,有四种制胜的武器。



     第一种武器叫死守,简单说来就是死不出城,任你怎么打,就不出去,死也死在城里。



     虽然这个战略比较怂,但很有效,你有六万人,我只有一万人,凭什么出去让你打?有种你打进来,我就认输。



    他的第二种武器,叫红夷大炮。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749#
发表于 2008-8-13 02:12:41 |只看该作者
大炮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7950
注册时间
2008-6-1
帖子
696
精华
0
2750#
发表于 2008-8-13 04:15:59 |只看该作者
怎么还没连载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51#
发表于 2008-8-13 21:12:16 |只看该作者
[1525]



大炮,是明朝的看家本领,当年打日本的时候,就全靠这玩意,把上万鬼子送上天,杀人还兼带毁尸功能,实在是驱赶害虫的不二利器。



但这招在努尔哈赤身上,就不大中用了,因为日军的主力是步兵,而后金都是骑兵,速度极快,以明代大炮的射速和质量,没打几炮马刀就招呼过来了。



袁崇焕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用上了大炮——进口大炮。



红夷大炮,也叫红衣大炮,纯进口产品,国外生产,国外组装。



我并非瞧不起国货,但就大炮而言,还是外国的好。其实明代的大炮也还凑合,在小型手炮上面(小佛郎机),还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像大将军炮这种大型火炮,就出问题了。



这是一个无法攻克的技术问题——炸膛。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火炮,想把炮弹打出去,就要装火药,炮弹越重,火药越多,如果火药装少了,没准炮弹刚出炮膛就掉地上了,最大杀伤力也就是砸人脚,可要是装多了,由于炮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就会内部爆炸,即炸膛。



用哲学观点讲,这是一个把炸药填入炮膛,却只允许其冲击力向一个方向(前方)前进的二律背反悖论。



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不知道,袁崇焕应该也不知道,但外国人知道,他们造出了不炸膛的大炮,并几经辗转,落在了葡萄牙人的手里。



至于这炮到底是哪产的,史料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荷兰,有的说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还是飞利浦,都无所谓,好用就行。



据说这批火炮共有三十门,经葡萄牙倒爷的手,卖给了明朝。拿回来试演,当场就炸膛了一门(绝不能迷信外国货),剩下的倒还能用,经袁崇焕请求,十门炮调到宁远,剩下的留在京城装样子。



这十门大炮里,有一门终将和努尔哈赤结下不解之缘。


为保证大炮好用,袁崇焕还专门找来了一个叫孙元化的人。按照惯例,买进口货,都要配发中文说明书,何况是大炮。葡萄牙人很够意思,虽说是二道贩子,没有说明书,但可以搞培训,就专门找了几个中国人,集中教学,而孙元化就是葡萄牙教导班的优秀学员。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52#
发表于 2008-8-13 21:12:51 |只看该作者
[1526]



袁崇焕的第三种武器,叫做坚壁清野。



为了保证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喝到一滴水,袁崇焕命令,烧毁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将所有居民转入城内。此外,他还干了一件此前所有努尔哈赤的对手都没有干过的事——清除内奸。



努尔哈赤是个比较喜欢耍阴招的人,对派奸细里应外合很有兴趣,此前的抚顺、铁岭、辽阳、沈阳、广宁都是这么拿下的。



努尔哈赤不了解袁崇焕,袁崇焕却很了解努尔哈赤,他早摸透了这招,便组织了除奸队,挨家挨户查找外来人口,遇到奸细立马干掉,并且派民兵在城内站岗,预防奸细破坏。



死守、大炮、坚壁清野,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努尔哈赤手下的六万精兵,已经把宁远团团围住,突围是没有希望的,死守是没有援兵的,即使击溃敌人,他们还会再来,又能支撑多久呢?



所以最终将他带上胜利之路的,是最后一种武器。



这件武器,从一道命令开始。



布置外防务后,袁崇焕叫来下属,让他立即到山海关,找到高第,向他请求一件事。



这位部下清楚,这是去讨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么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无果,援兵是不会来的。”



袁崇焕镇定地回答:



“我要你去,不是讨援兵的。”



“请你转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



“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



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决心。



我没有朝廷的支持,我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没有上级的援兵,我没有胜利的把握,我没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



这就是我的决心。



正月二十四日的那一天,战争即将开始之前,袁崇焕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惊愕声中,向他们跪拜。



他坦白地告诉所有人,不会有援兵,不会有帮手,宁远已经被彻底抛弃。



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将坚守在这里,直到最后一刻。



然后他咬破中指写下血书,郑重地立下了这个誓言。



我不知道士兵们的反应,但我知道,在那场战斗中,在所有坚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气、坚定和无畏,没有懦弱。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53#
发表于 2008-8-14 21:22:58 |只看该作者
[1527]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带着轻蔑的神情,发动了进攻的命令,声势浩大的精锐后金军随即涌向孤独的宁远城。



必须说明,后金军攻城,不是光膀子去的,他们也很清楚,骑着马是冲不上城墙的,事实上,他们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战术系统,大致有三拨人。



每逢攻击时,后金军的前锋,都由一种特别的兵种担任——楯兵。所有的楯兵都推着楯车。所谓楯车,是一种木车,在厚木板的前面裹上几层厚牛皮,泼上水,由于木板和牛皮都相当皮实,明军的火器和弓箭无法射破,这是第一拨人。



第二拨是弓箭手,躲在楯车后面,以斜四十五度角向天上射箭(射程很远),甭管射不射得中,射完就走人。



最后一拨就是骑兵,等前面都忙活完了,距离也就近了,冲出去砍人效果相当好。



无数明军就是这样被击败的,火器不管用,骑兵砍不过人家,只好就此覆灭。



这次的流程大致相同,无数的楯兵推着木车,向着城下挺进,他们相信,城中的明军和以往没有区别,火器和弓箭将在牛皮面前屈服。



然而牛皮破了。



架着云梯的后金军躲在木板和牛皮的后面,等待靠近城墙的时刻,但他们等到的,只是晴天的霹雳声,以及从天而降的不明物体。



值得庆祝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俯瞰到了宁远城的全貌——在半空中。



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以可怕的巨响,喷射着灿烂的火焰,把无数的后金军,他们破碎的楯车,以及无数张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后是地府。



关于红夷大炮的效果,史书中的形容相当贴切且耸人听闻:“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



当第一声炮响的时候,袁崇焕不在城头,他正在接见外国朋友——朝鲜翻译韩瑗。



巨响吓坏了朝鲜同志,他惊恐地看着袁崇焕,却只见到一张笑脸,以及轻松的三个字:



“贼至矣!”



几个月前,当袁崇焕决心抵抗之时,就已安排了防守体系,总兵满桂守东城,参将祖大寿守南城,副将朱辅守西城,副总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焕坐镇中楼,居高指挥。


四人之中,以满桂和祖大寿的能力最强,他们守护的东城和南城,也最为坚固。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54#
发表于 2008-8-14 21:23:57 |只看该作者
[1528]



后金军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重大打击后,他们毫不放弃,踩着前辈的尸体,继续向城池挺进。



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这个选择不是太好,因为西边的守将是朱辅,南边的守将是祖大寿,所以守护西南面的,是朱辅和祖大寿。



更麻烦的是,后金军刚踏着同志们的尸体冲到了城墙边,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头,拼命不让人往上爬,只要皮厚硬头皮,冲上去就赢了。



可是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军惊奇地发现,除顶头挨炮外,他们的左侧、右侧、甚至后方都有连绵不断的炮火袭击,可谓全方位、全立体,无处躲闪,痛不欲生。



这个痛不欲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一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张地图,解了。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建筑学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应该画几个图,可惜我画得太差,不好拿出来丢人,只好用汉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让爬,比较厚道。



更猛一点的设计,是“凹”字型,敌军进攻此类城池时,如进入凹口,就会受到左中右三个方向的攻击,相当难受。

                       

这种设计常见于大城的内城,比如北京的午门,西安古城墙的瓮城,就是这个造型。



或者是城内有点兵,没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这么修城,杀点敌人好过把瘾。



但我查过资料兼实地观查之后,才知道,创意是没有止境的。



宁远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



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楼,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随便打,无所谓。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55#
发表于 2008-8-15 21:45:25 |只看该作者
[1529]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压根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一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开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枪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洞。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剑对着城墙猛劈,最终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之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一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射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枪、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开两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伤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凿开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就是垮不下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56#
发表于 2008-8-15 21:45:59 |只看该作者
[1530]



但袁崇焕很着急,因为指望老天爷,毕竟是不靠谱的,按照这个工程进度,没过多久,城墙就会被彻底凿塌,六万人涌进来,说啥都没用了。



当务之急,要干掉城下的那帮牛皮护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着,火枪没有用,如之奈何?



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城头上的明军突然想出了一个反击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如下步骤,先找来一张棉被,铺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扔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药,无论是材料,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一次,这次实验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第二次,因为其燃烧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两个字形容。(特别提示,该实验相当危险,切勿轻易尝试,切勿模仿,特此声明。)



明军把棉被卷起来,点上火,扔下去,转瞬间,壮观的一幕出现了。



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燃烧,开始四处飘散,漂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伴随着恐怖的大炮轰鸣声,一道火海包围了宁远城,把无数的后金军送入了地狱,英勇的后金工程队全军覆没。



这种临时发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万人敌”,从此,它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



战斗,直至最后一人



眼前的一切,都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万历十二年(1584),他二十五岁,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最终杀掉了仇人尼堪外兰,而那一年,袁崇焕才刚刚出生。



他跟随过李成梁,打败过杨镐,杀掉了刘綎、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当他完成这些丰功伟业,名声大振的时候,袁崇焕只是个四品文官,无名小卒。



之前几乎每一次战役,他都以少打多,以弱胜强,然而现在他带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兵力,势不可挡之气魄,进攻兵力只有自己六分之一的小人物袁崇焕,输了。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小本起家的天命大汗是不会输的,也是不能输的,即使伤亡惨重,即使血流成河,用尸体堆,也要堆上城头!



所以,观察片刻之后,他决定改变攻击的方向——南城。

-----------------------

各位朋友:

    周末休息,下周一恢复更新!

    周末愉快!

                                当年明月

                                          2008年8月15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57#
发表于 2008-8-18 21:48:54 |只看该作者
[1531]



这个决定充分证明,努尔哈赤同志是一位相当合格的指挥官。



他认为,南城就快顶不住了。



南城守将祖大寿同意这个观点。



就实力而言,如果后金军全力攻击城池一面,明军即使有大炮,也盖不住对方人多,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



好在此前后金军缺心眼,好好的城墙不去,偏要往夹脚里跑,西边打,南边也打,被打了个乱七八糟,现在,他们终于觉醒了。



知错就改的后金军转换方向,向南城涌去。



我到宁远时,曾围着宁远城墙走了一圈,没掐表,但至少得半小时,宁远城里就一万多人,分摊到四个城头,也就两千多人。以每面城墙一公里长计算,每米守兵大致是两人。



这是最乐观的估算。



所以根据数学测算,面对六万人的拼死攻击,明军是抵挡不住的。



事情发展与数学模型差不多,初期惊喜之后,后金军终于呈现出了可怕的战斗力,鉴于上面经常扔“万人敌“,墙就不去凿了,改爬云梯。



冲过来的路上,被大炮轰死一批,冲到城脚,被烧死一批,爬墙,被弓箭、火枪射死一批。



没被轰死、烧死,射死的,接着爬。



与此同时,后金军开始组织弓箭队,对城头射箭,提供火力支援。



在这种拼死的猛攻下,明军开始大量伤亡,南城守军损失达三分之一以上,许多后金军爬上城墙,与明军肉搏,形势十分危急。



祖大寿战败前,袁崇焕赶到了。



袁崇焕并不在城头,他所处的位置,在宁远城正中心的高楼。这个地方,我曾经去过,登上这座高楼,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城的战况。



袁崇焕率军赶到南城,在那里,他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



长久以来的训练终于显现了效果,在强敌面前,明军毫无畏惧,与后金军死战,把爬上城头的人赶了回去。



与此同时,为遏制后金军的攻势,明军采用了新战略——火攻。



明军开始大量使用火具,除大炮、万人敌、火枪外,火球甚至火把,但凡是能点燃的,就往城下扔。



这个战略是有道理的,你要知道,这是冬天,而冬天时,后金士兵是有几件棉衣的。


战争是智慧的源泉,很快,更缺德的武器出现了,不知是谁提议,拉出了几条长铁索,用火烧红,甩到城下用来攻击爬墙的后金士兵。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58#
发表于 2008-8-18 21:49:18 |只看该作者
[1532]



于是壮丽的一幕出现了,在北风呼啸中,几条红色的锁链在南城飘扬,它甩向哪里,惨叫就出现在哪里。



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后金的攻势被遏制了,尸体堆满宁远城下,却始终未能前进一步,直至黄昏。



至此,宁远战役已进行一天,后金军伤亡惨重,死伤达一千余人,却只换来了几块城砖。



然而战斗并没有结束。



愤怒至极的努尔哈赤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夜战。



夜战并不是后金的优势,但仗打到这个份上,缩头就跑,就是一个严肃的面子问题,努尔哈赤认定,敌人城池受损,兵力已经到达极限,只要再攻一次,宁远城就会彻底崩塌。



在领导的召唤下,后金士兵举着火把,开始了夜间的进攻。



正如努尔哈赤所料,他很快就等到了崩溃的消息,后金军的崩溃。



几次拼死进攻后,后金的士兵们终于发现,他们确实在逐渐逼近胜利——用一种最为残酷的方法:



攻击无果,伤亡很大,尸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如果他们全都死光,是可以踩着尸体爬上去的。



沉默久了,就会爆发,爆发久了,就会崩溃,在又一轮的火烧、炮轰、箭射后,后金军终于违背了命令,全部后撤。



正月二十四日深夜,无奈的努尔哈赤接受了这个事实,他压抑住心中怒火,准备明天再来。



但他不知道的是,如果他不放弃进攻,第二天历史将会彻底改变。



袁崇焕也已顶不住了,他已经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连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左手还负了伤,如果努尔哈赤豁出去再干一次,后果将不堪设想。



努尔哈赤放弃了,他坚持了,所以他守住了宁远。



而下一个问题是,能否击溃后金,守住宁远。



从当天后金军的表现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没有帮助,没有援军,修了几年的坚城,只用一天,就被打成半成品,敌人战斗力太过强悍,很明显,如果后金军豁出去,在这里待上几月,就是用手刨也刨下来了。



对于这个答案,袁崇焕的心里是有数的。



于是,他来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必定失守,还守不守?



他决定坚守下去,即使全军覆没,毫无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一个人。



军队应该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毛泽东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59#
发表于 2008-8-19 20:56:25 |只看该作者
[1533]



袁崇焕很清楚,明天城池或许失守,或许不失守,但终究是要失守的。以努尔哈赤的操行成绩,接踵而来的,必定是杀戮和死亡。



然而袁崇焕不打算放弃,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援军、没有粮食、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依然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四十二岁年前,袁崇焕出生于穷乡僻壤,一直以来,他都很平凡,平凡的中了秀才,平凡的中了举人,平凡的落榜,平凡的再次赶考,平凡的再次落榜,平凡的最终上榜。



然后是平凡的知县,平凡的处级干部,平凡的四品文官,平凡的学生,直至他违抗命令,孤身一人,面对那个不可一世、强大无比的对手。



四十年平凡的生活,不断的磨砺,沉默的进步,坚定的信念,无比的决心:



只为一天的不朽。



正月二十五日



以前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上天就不会放弃你。



绝境中的袁崇焕,在沉思中等来了正月二十五日的清晨,他终究没有放弃。



于是,他等来了奇迹。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五日,改变历史的一天。



努尔哈赤怀着满腔的愤怒,发动了新的进攻。他认为,经过前一天的攻击,宁远已近崩溃,只要最后一击,胜利触手可得。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战斗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式开始的。



第一轮进攻被火炮打退后,他看见勇猛的后金士兵们怂了。



无论将领们怒吼,还是威胁,以往工作积极性极高的后金军竟然不买账了,任你怎么说,就是不冲。



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出来打仗,说到底是想抢点东西,发发小财,现在人家炮架上了,打死上千人,尸体都堆在那儿,还要往上冲,你当我们白内障看不见啊。



勇敢,也是要有点智商的。



努尔哈赤是很地道的,为了消除士兵们的恐惧心理,他毅然决定,停止进攻,把尸体捞回来先。



为一了百了,他还特事特办,在城外开办了简易火葬场,什么遗体告别,追悼会都省了,但凡抢回来的尸体,往里一丢了事。



烧完,接着打。



努尔哈赤已近乎疯狂了,现在他所要的,并不是宁远,也不是辽东,而是脸面,起兵三十年,纵横天下无人可敌,竟然攻不下一座孤城,太丢人了,实在太丢人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760#
发表于 2008-8-19 20:57:00 |只看该作者
[1534]



所以他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争回这个面子。



不想丢人,就只能丢命。



面对蜂拥而上的后金军,袁崇焕的策略还是老一套——大炮。



要说这外国货还是靠谱,顶在城头上轰了一天,非但没有炸膛,还越打越有劲,东一炮“尽皆糜烂”,西一炮“尽皆糜烂”,相当皮实。



但是意外还是有的,具体说来是一起安全事故。



很多古装电视剧里,大炮发射大致是这么个过程:一人站在大炮后,拿一火把点引线,引线点燃后轰一声,炮口一圈白烟,远处一片黑烟,这炮就算打出去了。



可以肯定的是,如按此方式发射红夷大炮,必死无疑。



我认为,葡萄牙人之所以卖了大炮还要教打炮,绝不仅是服务意识强,说到底,是怕出事。



由于红夷大炮的威力太大,在大炮轰击时,炮尾炸药爆炸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座力,巨大到震死人不成问题,所以每次发射时,都要从炮签出一条引线,人躲得远远的,拿火点燃再打出去。



经过孙元化的培训,城头的明军大都熟悉规程,严格按安全规定办事,然而在二十五日这一天,由于城头忙不过来,一位通判也上去凑热闹,一手拿线,一手举火,就站在炮尾处点火,结果被当场震死。



但除去这起安全事故外,整体情况还算正常,大炮不停地轰,后金军不停地死,然后是抢尸体,抢完再烧,烧完再打,打完再死,死完再抢、再烧,死死烧烧无穷尽也。



直至那历史性的一炮。



到底是哪一炮,谁都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寒冷的一天,漫天的炮火轰鸣声中,有一炮射向了城下,伴随着一片惊叫和哀嚎,命中了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到底是谁,至今不得要领,但可以肯定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一个不重要的人,不会坐在黄帐子里(并及黄龙幕),也不会让大家如此悲痛(嚎哭奔去)。



对于此人身份,有多种说法,明朝这边,说是努尔哈赤,清朝那边,是压根不提。



这也不奇怪,如果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在一座孤城面前,对阵一个无名小卒,被一颗无名炮弹重伤,实在太不体面,换我,我也不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