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01#
发表于 2008-11-10 20:32:03 |只看该作者
[1629]



明末是一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



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卖国贼。



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02#
发表于 2008-11-10 20:32:33 |只看该作者
[1630]



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



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



“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



都解开了。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



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



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干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



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绯闻丑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



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0634
注册时间
2004-11-24
帖子
897
精华
0
2903#
发表于 2008-11-11 15:48:18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04#
发表于 2008-11-11 20:08:59 |只看该作者
[1631]



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05#
发表于 2008-11-11 20:09:57 |只看该作者
[1632]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英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抽签



对袁崇焕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然,未必会更好。



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发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



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



就是他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06#
发表于 2008-11-12 23:16:59 |只看该作者
请   假  条

各位朋友:

    因为明月今天很忙,故今天请假一天,请大家谅解。

    明日恢复更新。

                                           小管

                                                2008年11月12日
------------------------
不用等了,洗洗睡吧。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07#
发表于 2008-11-12 23:17:20 |只看该作者
评论精选集[100]——不发更新发评论



新浪网友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明史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
这个结论,足以把袁拉下"民族英雄"的神坛了.最后那句最传神.
----------------------------------------------------------------------------
明月写这些既是批评了老袁的能力,也是保护了老袁,意思是明朝亡了,其实也没老袁什么责任。
那明朝完了,谁是责任人?如果有很原因造成明朝亡了,那么谁该负相对最大的责任?
一句 “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是不是明朝亡定了?那为什么在这里写的不交代一下,老百姓此时已是水生火热之中了,明月想怎么处理崇祯呢?试目以待。
(2008-11-01 21:50:14)  

来源:(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8]





新浪网友

明月, 我是你的粉丝之一. 但是在一个问题上, 对你有意见. 因为几个很明显的问题憋了我很久很久, 却从没有听你老弟分析过:

1) 同样是北京保卫战,为什么于谦版大获全胜,而袁崇焕版却被人打的满地找牙?
   是皇太极远远强于也先?清兵远远强于瓦剌兵?还是末期的明军远逊于先期的明军?
   毕竟,第一次北京保卫战的明军都是一些不入流的队伍,而第二次中有关宁铁骑这样的王牌?

2) 明军的神机营到那里去了?
    朱棣打败瓦剌,李如松痛击日本,明军在武器上的优势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什么打清兵时,就再也没有见到了?

3) 同样是对付骑兵,朱棣的“要你命三板斧”战术为什么不再奏效?
   须知马的速度不会比200年前增加多少,而武器却可能比200年前先进许多!

4) 为什么关宁铁骑只有9000?是什么原因?关宁不满万,满万无人敌?
    如果没有记错,徐达攻打太原的时候,骑兵的数量应该不少于5万。
   
明末的一曲曲悲歌始终萦绕在心中,不弄明白这几个问题,实在是有所不甘!!!
(2008-10-31 21:35:15)




无所居士    我是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忠实读者,从始至今,没有漏过一篇,文章吸引了我,但到了现在的崇祯,我认为明月有失偏颇,我认为崇祯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一开始能扳倒魏忠贤,并不说明他有多厉害,只是阉党内部瓦解,不得人心,天怒人怨。终其一朝,他扼杀了我大明多少能臣干将,温体仁,周延儒等奸臣能够左右朝政,不正说明其昏庸之极吗?
    崇祯接手的确是一个烂摊子,但明实亡于万历之说不可取,崇祯之时朝政并非不可为!逮捕袁崇焕,临阵换将,兵家大忌也!崇祯最大的也是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识人的眼光、没有用人的气量,没有纳谏的气度,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用人不专,疑神疑鬼,更调频繁,惩处随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及至魂归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贤显然让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这样,他的自信就慢慢变成了自负,进而变成了刚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亲为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事事乃亡国之象。其中错杀袁崇焕更是愚蠢之极。明史 ·袁崇还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便无人可以收拾。因此,当崇祯三年农民起义声势明显壮大后,明王朝从此便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但是,思宗好像从来都不会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之后,他又密令孙传庭在崇祯十五年(1642)杀死了李自成的同乡贺人龙——一名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颇为悍勇的将领。据说,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说:“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可见,思宗的多疑、擅杀,真是在自毁长城!!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6]

------------------------------

以上评论,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小管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08#
发表于 2008-11-12 23:18:20 |只看该作者
评论精选集[101]——继续发评论





tang

终于看到了明月的分析,感觉比较深刻。看《崇祯传》时觉得樊树志分析没如此清晰,上面直说阉党余孽借袁兴大狱以牵扯钱龙锡,幕后黑手是温和周。
温和周是奸臣是没有疑义的,在政治上比崇祯老练。温比较清廉,崇祯一直认为他“朴忠”和“无党”。
    在政治中,党争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味倾轧不虑国事就要亡国了。明朝诸公一味对人不对事,相互攻击,党同伐异,敌人支持的我一定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一定支持。国难当头,还内斗如此,“臣的确都为亡国之臣”,但崇祯也是亡国之君,因为他的能力的确无力回天,可能还加快了明朝的灭亡时间。
    崇祯的兵部尚书大都是蠢材。梁廷栋和张凤翼畏罪自杀(清军进入不敢应战),杨思昌畏罪病死(襄阳沦陷)陈新甲被杀(松山惨败的罪人)。如此,明朝焉能不灭。
(2008-11-07 11:52:27)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6]



新浪网友

初中时连嘉靖是不是明朝的都不知道。课本以及什么课外读物上说袁崇焕是民族英雄,我也认为他是民族英雄。高中读开始读金庸的小说,很不喜欢袁承志,一个十三点,不像男人(纯属个人见解,不要攻击俺)。但只知道崇祯是个意气用事不会治国安邦的急脾气。之后读了《李自成》(姚雪垠)认为明朝的失败是政府的极端腐败,崇祯的极度自负。这样我可能被称之为袁粉。
    大学后,渐渐不关心什么历史了,小说也很少读。研究生阶段实在没办法,专业所限,开始攻读明史。对于以往明朝皇帝都是混蛋的看法大有改观,透过我能掌握的资料,感觉明朝皇帝还可以,几个有性格,几个有爱好,也有几个敬业的。崇祯嘛,肯定对用人方面有欠缺,但是还是很适合做一个政治家的,搞阴谋也有一套,只是生错了时候,袁崇焕嘛我同意现在当年明月的看法,基本是有功有过,能力不足,死的有些冤,但还是能力不足,不杀也不能用了,民族英雄嘛也称不上。
    对于满清,我认为没有民族会甘愿受异族统治,300年了,汉人也把他们同化了,但是当时的斗争肯定很惨烈,仇恨当然不能延续。

但是我们要还历史一个明白,每个统治的民族都会为自己民族根本利益着想,满人不会先照顾汉人,康熙虽好,但是满人的皇帝,对汉人我感觉真不一定比杨广强。
(2008-11-06 22:18:57)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6]

新浪网友

不过估计王守仁先生也没想到,他的到来对这场叛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起码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到底有多大。

在听到王守仁前来征讨的消息后,领导叛乱的两个首领当即达成了共识--投降。

明月的很多描写方式都能给人带来一种边看边笑的喜悦,但沉淀在心中是一种感动,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只是体现在出几本书上吧,更体现在做人和健康的心上。
(2008-11-11 12:30:04)  

来源:(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30]

---------------------

以上评论,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小管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09#
发表于 2008-11-12 23:19:48 |只看该作者
评论精选集[101]——继续发评论





tang

终于看到了明月的分析,感觉比较深刻。看《崇祯传》时觉得樊树志分析没如此清晰,上面直说阉党余孽借袁兴大狱以牵扯钱龙锡,幕后黑手是温和周。
温和周是奸臣是没有疑义的,在政治上比崇祯老练。温比较清廉,崇祯一直认为他“朴忠”和“无党”。
    在政治中,党争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味倾轧不虑国事就要亡国了。明朝诸公一味对人不对事,相互攻击,党同伐异,敌人支持的我一定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一定支持。国难当头,还内斗如此,“臣的确都为亡国之臣”,但崇祯也是亡国之君,因为他的能力的确无力回天,可能还加快了明朝的灭亡时间。
    崇祯的兵部尚书大都是蠢材。梁廷栋和张凤翼畏罪自杀(清军进入不敢应战),杨思昌畏罪病死(襄阳沦陷)陈新甲被杀(松山惨败的罪人)。如此,明朝焉能不灭。
(2008-11-07 11:52:27)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6]



新浪网友

初中时连嘉靖是不是明朝的都不知道。课本以及什么课外读物上说袁崇焕是民族英雄,我也认为他是民族英雄。高中读开始读金庸的小说,很不喜欢袁承志,一个十三点,不像男人(纯属个人见解,不要攻击俺)。但只知道崇祯是个意气用事不会治国安邦的急脾气。之后读了《李自成》(姚雪垠)认为明朝的失败是政府的极端腐败,崇祯的极度自负。这样我可能被称之为袁粉。
    大学后,渐渐不关心什么历史了,小说也很少读。研究生阶段实在没办法,专业所限,开始攻读明史。对于以往明朝皇帝都是混蛋的看法大有改观,透过我能掌握的资料,感觉明朝皇帝还可以,几个有性格,几个有爱好,也有几个敬业的。崇祯嘛,肯定对用人方面有欠缺,但是还是很适合做一个政治家的,搞阴谋也有一套,只是生错了时候,袁崇焕嘛我同意现在当年明月的看法,基本是有功有过,能力不足,死的有些冤,但还是能力不足,不杀也不能用了,民族英雄嘛也称不上。
    对于满清,我认为没有民族会甘愿受异族统治,300年了,汉人也把他们同化了,但是当时的斗争肯定很惨烈,仇恨当然不能延续。

但是我们要还历史一个明白,每个统治的民族都会为自己民族根本利益着想,满人不会先照顾汉人,康熙虽好,但是满人的皇帝,对汉人我感觉真不一定比杨广强。
(2008-11-06 22:18:57)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6]

新浪网友

不过估计王守仁先生也没想到,他的到来对这场叛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起码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到底有多大。

在听到王守仁前来征讨的消息后,领导叛乱的两个首领当即达成了共识--投降。

明月的很多描写方式都能给人带来一种边看边笑的喜悦,但沉淀在心中是一种感动,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只是体现在出几本书上吧,更体现在做人和健康的心上。
(2008-11-11 12:30:04)  

来源:(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30]

---------------------

以上评论,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小管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0#
发表于 2008-11-12 23:20:46 |只看该作者
评论精选集[102]——想评就评



新浪网友

明月写督师部分没有写好,看他的口气,好像督师死了活该一样。对督师使用了过高的道德标尺,对毛文龙,孙承宗,猪油煎等人又使用另外的尺度。
对吊死鬼崇祯那个瘪三吹水太多了,什么成熟政治家,老练政治家,吹水也不能太无耻。他不过是个相当于现在初中毕业生那样的年纪,由于血统的关系,做了皇帝,由于小时候教育没有跟上,加上政治环境的恶劣,养成多疑的性格,又由于身处权力巅峰,这样的王八将坏事都做尽了,看他说什么“君非亡国之君”将罪过都推给下面的人了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我之见,明月并非贬低袁督师,也无意捧高崇祯,只是对二人的极其的惋惜罢了.
先说崇祯,把明朝覆亡的责任全部推到他身上是绝对不客观的,比之秦始皇,你能说统一全国是他一个人的功绩吗?乃积六世之余烈也!!!而崇祯,积了他前几任的颓势,国家本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若不是牛人张居正,可能早就破产,(虽然张某人也干了件极不厚道的事,毁书院,灭心学,否则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好要早个好几百年),崇祯比之天启,正德,万历肯定是不差的,如让崇祯接的是弘治的班呢?明朝的中兴之君太少!何况老朱家的明朝的制度还有几大根本的弊病 (此处不列举)
再谈袁督师,实在另人扼腕叹息啊!!!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驱除鞑虏,守我河山),但并不是一个真正大公无私的人(驱除异己,任人唯亲),更不是象王守仁,胡宗宪那样为大义而去小利的人.我看明月对袁督师的叙述与评论,我总在想,如果换作是王守仁,他会怎么做,我敢肯定的说,肯定比他做的更好,即便是胡宗宪,也会比他做的更好,因为他们都懂得为了最高的理想与目标,他们会对现实作暂时妥协,而袁督师压根不会这么去考虑问题,他不懂得知行合一,所以说他虽有坚定信念,但缺乏大智慧,虽然历史曾给予他成为一级重要人物的机会(明月语),但他的智慧程度,他的个性注定了他只能是个二级

--------------------------

这位网友说的很好但我有几点不太赞同,首先如果是老王或是老胡当年就已经随大部队退回关内了,知道关宁防线的作用吗?没有关宁防线的后果是狠狠严重的。
不要以为袁不懂政治,他对他的结局是早有预料的,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作出一些让一些普通人很难理解的事情就是,就是一个泼胆汗的精神,老胡他知道自己很可能要遭,那又怎么样,他依然不能改变他自己的结局,还有袁的对手比老王和老胡强得多,还有你说(驱除异己,任人唯亲),
(2008-11-11 14:53:07)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0]





晋源

很喜欢《明事》这本书,写的很精彩。

但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低了点。袁崇焕出现时明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特别是是木匠和人妖的共同努力下。但袁督师以拯救国家为难为己任,虽然是文人出生,任凭一腔热血和优秀的指挥才能感染并征服了辽东将士的心,宁远大捷正是他信念和坚持的体现,重创努尔哈赤,在明朝军心动荡时及时的稳定了军心,并逐渐树立了辽东军军威,可以说他就是整个辽东军的军魂!然而,袁崇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他刚愎自用(擅杀毛文龙),有时有些不识实务(不知道崇祯的意图),就如明月所说,战术指挥上是非常优秀的,但在战略制定上是让人遗憾,他不是一个好帅才,但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将才!(有些人说袁是汉奸,真想扇他两巴掌)袁督师生不逢时,大明朝国运日下,阉党乱搅,木匠治国,每次看到这里时都为明朝叹口气,如果有一个明君,处理好内政,留给明朝的资本并不差,孙承宗、袁崇焕,够了,你还想要什么,一个运筹帷幄,一个指挥若定,满清能入关吗?

    无奈,袁崇焕要面对的是20岁的崇祯,还有狡猾的皇太极。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我一直认为),执着的崇祯固执的杀了袁崇焕。我认为,袁崇焕5年平辽是夸大了点,但有袁崇焕在,至少满清很难做大!袁崇焕的死,动了明军最强主力辽东军的军心,傻傻的崇祯似乎觉得这个还不够,偏要将袁崇焕的头颅在军中传看,心理战很彻底,以至后来的劝降者都以此为最强说服材料,忠如袁督师尚如此,尔等何求?!再往后者,辽东军以整支整支的军队投降,这真的让人震惊,这与袁崇焕的死不无关系。
    袁崇焕死了,3千多刀,行刑时人争啖其肉!痛心,还是痛心,忠城落得如此下场!
   
    袁崇焕,英雄。虽5年平辽难,但拒满清于关外足以!
   
(2008-11-10 19:55:08)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0]

新浪网友
不用替明月担心,他明末党争看得多了。现在这点黑白之争,小菜。

我一直在想,如果明朝没有被清朝取代,那么近代中国的落后历史有没有可能改写。我思考下来的结果是不知道。我的体会,文人至上的文官体系,虽然在中华千年历史中有他巨大的功绩,到西方文艺复兴开始,就变得落后于时代了。如果文官传统不变,明朝,或者华夏文明的落后还是必然的。最终的命运还是等西方殖民主义者来敲门。除非,商人能取得政治权利。但是中国的社会能不能自然演化到那一步,对此我非常悲观。即便什么资本主义萌芽,要想撼动儒家千年政治传统,似乎不现实。

清朝,在这件事情上,起到的是更负面点的作用。把一件坏事变得更坏。但这个朝代在当中到底要负到多大的责任,历史的假设谁也不知道了。
(2008-11-12 01:47:09)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2]


新浪网友
总算是把袁崇焕看完了,一路跟来,明月辛苦的写,我也辛苦的追。辛苦明月。
在看正文的时候,偶尔也把评论看了,这段时间其实是看评论看的累,双方你来我往,争吵得不亦乐乎。看到大家争的面红耳赤,估计如果争吵双方在生活中真实见面,可能是要真的抡起拳头就要上。
从进入明末,当年明月就有一句话,大意是:“孙承宗,是一个没有争议的民族英雄;袁崇焕是一个有争议的民族英雄。”我想这就已经很能说明当年明月的观点了。可是看客却是激动得不得了,争吵同时,一会儿这派觉得当年明月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写,就不高兴了,就说当年明月太主观,水平太低,不过如此,占有和使用的史料太少;一会儿那一派又觉得当年明月和他们的观点不太一样,也不舒服了,就说楼主是江郎才尽,是墙头草,说楼主你可不要被评论所左右;搞了半天,人家当年明月费了很大的力,得出了一个虽然不是首创,但是的确是下了功夫思考出来的结论。这下又来一伙儿人说人家当年明月两头不讨好,还奉劝当年明月不要被评论所左右。
我看到这些评论,真是觉得好笑。
回想看看吧,当年明月写袁崇焕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后面他的舞台剧(也不知道是不是)〈明〉的推出时间来看,你我这些看客一天到晚无聊的在评论里折腾来折腾去的时候,人家还在忙〈明〉的编剧呢,他当年明月有你我这些人这么多空时间来看这些闹哄哄的评论吗?
再说了,记得前几天有个朋友的评论里提到,每天能到博客里看的人有多少?〈明朝那些事儿〉的更大受众是实体书的读者,实体书上有这些吵架的评论吗?到博客里看文章的,一天无非5到10万人,退一步来说,到博客里看文章的,又有多少要看评论?一个二个的吵得个脸红脖子粗,至于吗?
综合看当年明月写袁崇焕,别的我不敢胡乱揣测,但是至少有一点,从每天的更新来看,人家是用自己的心在思考,是在认真的写作。
从连载一开始到现在,有多少历史的迷雾,有多少纷争,作者都是在占有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作出了他认为到目前为止相对正确的判断。
仅仅对这一点,就应该向当年明月致敬,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倒是这里的所谓管理员,最近那么多吵架的,清理得不太及时啊。
(2008-11-11 21:54: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评论,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_小管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1#
发表于 2008-11-13 20:39:51 |只看该作者
[1633]



这一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一年前崇祯同志的一个错误决定。



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必须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2#
发表于 2008-11-13 20:41:50 |只看该作者
[1634]



崇祯同志的首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下课的原因不外务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内阁刚成立,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一个人,必定能够入阁。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别是崇祯年间,十几年里,文臣无数,光内阁大臣就换了五十个,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历史的,估计也不认识,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苏州常熟人,万历三十六年进士,名人,超级名人。



钱谦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关于这个人的是是非非,以后再说,至少在当时,他就很有名了。



因为他不但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且是东林党的领导。阉党倒台,东林上台,理所应当,朝廷里从上到下,基本都是东林党,现在领导要入阁,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连钱谦益自己都认为,抓阄只是程序问题,入阁只是时间问题,洗个澡,换件衣服,就准备换单位上班了。



可这世上,越是看上去没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3#
发表于 2008-11-14 21:58:13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5]





作弊




钱谦益入内阁,一般说来是没有对手的,而他最终没有入阁,是因为遇上了非一般的对手。




在崇祯十余年的统治中,总共用过五十个内阁大臣,鉴于皇帝难伺候,下属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光荣下岗。




只有两个人,能够延续始终,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两个人,一个是周延儒,一个是温体仁。




虽然二位兄弟在历史上的名声差点(奸臣传),但要论业务能力和智商,实在无与伦比。




不幸的是,钱谦益的对手,就是这两位。




之所以要整钱谦益,不是因为他们也在吏部候选名单上,实际上,他们连海选都没入,第一轮干部考察就被刷下来了。




海选都没进,为什么要坑决赛选手呢?




因为实在太不像话了。




海选的时候,钱谦益的职务是礼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礼部左侍郎,温体仁是礼部尚书。




同一个部门,副部长入阁,部长连决赛都没进,岂有此理。




所以两个岂有此理的人,希望讨一个公道。




在后世的史书里,出于某种目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归类都是奸臣,也就是坏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至少在当时,这两位坏人,都是弱势群体。




在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极大,内阁和六部,大都是东林派,所以钱谦益基本上算是个没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温部长和周副部长认为,让钱副部长就这么上去,实在太不公平,必须闹一闹。




于是,他们决定整理钱谦益的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破绽,七年前的破绽。




七年前(天启元年)




作为浙江乡试的主考官,钱谦益来到浙江监考,考试、选拔、出榜,考试顺利完成。




几天后,他回到了北京,又几天后,礼部给事中顾其中上疏弹劾钱谦益,罪名,作弊。




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4#
发表于 2008-11-14 22:00:25 |只看该作者
[1635]





作弊




钱谦益入内阁,一般说来是没有对手的,而他最终没有入阁,是因为遇上了非一般的对手。




在崇祯十余年的统治中,总共用过五十个内阁大臣,鉴于皇帝难伺候,下属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光荣下岗。




只有两个人,能够延续始终,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两个人,一个是周延儒,一个是温体仁。




虽然二位兄弟在历史上的名声差点(奸臣传),但要论业务能力和智商,实在无与伦比。




不幸的是,钱谦益的对手,就是这两位。




之所以要整钱谦益,不是因为他们也在吏部候选名单上,实际上,他们连海选都没入,第一轮干部考察就被刷下来了。




海选都没进,为什么要坑决赛选手呢?




因为实在太不像话了。




海选的时候,钱谦益的职务是礼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礼部左侍郎,温体仁是礼部尚书。




同一个部门,副部长入阁,部长连决赛都没进,岂有此理。




所以两个岂有此理的人,希望讨一个公道。




在后世的史书里,出于某种目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归类都是奸臣,也就是坏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至少在当时,这两位坏人,都是弱势群体。




在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极大,内阁和六部,大都是东林派,所以钱谦益基本上算是个没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温部长和周副部长认为,让钱副部长就这么上去,实在太不公平,必须闹一闹。




于是,他们决定整理钱谦益的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破绽,七年前的破绽。




七年前(天启元年)




作为浙江乡试的主考官,钱谦益来到浙江监考,考试、选拔、出榜,考试顺利完成。




几天后,他回到了北京,又几天后,礼部给事中顾其中上疏弹劾钱谦益,罪名,作弊。




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5#
发表于 2008-11-14 22:01:19 |只看该作者
[1636]




明代考完,如果没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处级(举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学毕业,如果没有意外,且运气好点,基本能有工作。




明代的进士考试,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大概是一百五十多人,现在高考,每年两次,每次录取名额……




所以总体说来,明代的进士考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高级公务员选拔。




只要考中,学历有了,工作有了,连级别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挤破头,怕挤破头,就要读书,读不过,就要作弊。




鉴于科举关系重大,明代规定,但凡作弊查实,是要掉脑袋的。但由于作弊前景太过美妙,所以作弊者层出不穷,作弊招数也推陈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为四种。




最初级的作弊方式,是夹带,所以明朝规定,进入考场时,每人只能携带笔墨,进考场就把门一锁,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才给开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比如把毛笔凿空,里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砚台里面夹藏,更牛一点的,就找人在考场外看准地方,把答案绑在石头上扔进去,据说射箭进去的也有。面对新局面,朝廷规定,毛笔只能用空心笔杆,砚台不能太厚,考场内要派人巡逻等等。




这是基本技术,更高级一点的,是第二种方法:枪手代考,明朝的同学们趁着照相技术尚未发明,四处找人代考。当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证上,还加上了体貌特征描述,比如面白,无须,高个等等。




以上两项技术,都是常用技术,且好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流传至今,且发扬光大。今日之大学,继承前辈遗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钱,有办法的,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买考题。




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考题,只要知道考题,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题的考官,都是重点对象。




但问题是,明代规定,知情人员如果卖题,基本是先下岗再处理。轻则坐牢,重责杀头,风险太大,而且明朝为了防止作弊,还额外规定,所有获知考题人员,必须住进考场,无论如何,不许外出。




所以在明朝,卖考题的生意是不好做的。




虽然买不到考题,但天无绝人之路,有权有势的同学们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此招一出,必定上榜——买考官。




不过,这些考官并不是出题的考官,而是改题的考官。


————————————————————


各位朋友:


   
周末休息。下周一恢复更新。


   
祝大家周末愉快!


                           
当年明月


                                      
2008年11月14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6#
发表于 2008-11-17 23:44:38 |只看该作者
[1637]



是的,知不知道题目并不重要,就算你交白卷,只要能搞定改题的人,就能金榜题名。



但问题是,给钱固然容易,那么多卷子,怎么对上号呢?



最原始的方法,是认名字,毕竟跟高考不同,考试的人就那么多,看到名字就录取。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此以后,试卷开始封名,实行匿名批改。



但作弊的同学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有的做记号,有的故意在考卷里增大字体,只为对改卷的考官说一句话:我就是给钱的那个!



这几招相当地有效,且难以禁止,送进去不少人,面对新形势朝廷不等不靠,经过仔细钻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



具体方法是,所有的考卷收齐后,密封姓名,不直接交给考官,而是转给一个特别的人。



这个人并非官员,他收到考卷后,只干一件事——抄。



所有的考卷,都由他重新抄写,然后送给考官批改,全程由人监督。



这招实在是狠,因为所有的考卷,是统一笔迹,统一形式,考官根本无从判断,且毫不影响考试成绩,可谓万无一失。



综上所述,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没有尽头的,同学们为了前途,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到明代,斗争达到了高潮。



高潮,就发生在天启元年的浙江。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监考程序非常严密,并实行了统一抄写制度,按说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偏偏就出了问题。



因为有人破解了统一抄写制度。



虽然笔迹相同,试卷相同,但这个方法,依然有漏洞,依然可以作弊。



作弊的具体方法是,考生事前与考官预定密码,比如一首唐诗,或是几个字,故意写在试卷的开头,或是结尾,这样即使格式与字迹改变,依然能够辨别出考卷作者。



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叫钱千秋的人,买到了密码。



密码是七个字——一朝平步上青云。按照约定,他只要将这七个字,写在每段话的末尾,就能平步青云,金榜题名。



事情非常顺利,考试结束,钱千秋录取。



这位钱同志也相当守规矩,录取之后,乖乖地给了钱,按说事情就该结了。



可是意外发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7#
发表于 2008-11-17 23:44:57 |只看该作者
[1638]



因为这种事情,一个人是做不成的,必须是团伙作案,既然是团伙,就要分赃,既然分赃,就可能不匀,既然不匀,就可能闹事,既然闹事,就必定出事。



钱千秋同志的情况如上,由于卖密码给他的那帮人分赃不匀,某些心态不好的同志就把大家都给告了,于是事情败露,捅到了北京。



但这件事情说起来,跟钱谦益的关系似乎并不大,虽然他是考官,并没有直接证据证实,他就是卖密码的人,最多也就背个领导责任。



不巧的是,当时,他有一个仇人。



这个仇人的名字,叫做韩敬,而滑稽的是,他所以跟钱谦益结仇,也是因为作弊。



十年前,举人钱谦益从家乡出发,前往北京参加会试,而韩敬,是他同科的同学。



在考场上,他们并未相识,但考试结束时,就认识了,以一种极为有趣的方式。



跟其他人不同,在考试成绩出来前,钱谦益就准备好当状元了,因为他作弊了。



但他作弊的方式,既不是夹带,也不是买考官,甚至不是买密码,而是作弊中的最高技巧——买朝廷。



买考题、买考官都太小儿科了,既然横竖要买,还不如直接买通朝廷,让组织考试的人,给自己定个状元,直接到位,省得麻烦。



所以在此之前,他已经通过熟人,买通了宫里能说得上话的几个太监,找好了主考官,考完后专门找出他的卷子,给个状元了事。



当然,办这种事,成本非常巨大。据说钱同志花了两万两白银,按今天的人民币算,大致是一千二百万。



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还要作弊,可见作弊之诚意。



两万白银,买个官也行了,钱谦益出这个价,就是奔着状元名头去的,但他万没想到,还有个比他更有诚意的。



在考试前,韩敬也很自信,因为他也出了钱,且打了包票,必中状元。



可是卷子交上去后,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他的卷子被淘汰了。



淘汰是正常的,要真有水平,就不用出钱了。



可问题是,人找了钱出了,怎么能收钱不办事呢?



韩敬在朝廷里是有关系的,于是连夜找人去查,才知道他的运气不好。偏偏改他卷子的人,是没收过钱的,看完卷子就怒了,觉得如此胡说八道的人,怎么还能考试,就判了落榜。



落榜不要紧,找回来再改成上榜就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8#
发表于 2008-11-18 22:13:53 |只看该作者
[1639]



韩敬同学毕竟手眼通天,找到了其他考官,帮他找卷子重新改。



可是找来找去,竟然没找到。后来才知道,因为那位考官太讨厌他的卷子,直接就给扔废纸堆里了,翻了半天垃圾,才算把卷子给淘回来。



按常理,事已至此,重新改个上榜进士,也就差不多了,但韩敬同学对名次的感情实在太深,非要把自己的卷子改成第一名。



但名次已经排定,且排名都是出了钱的(比如钱谦益),你要排第一,别人怎么办?



关键时刻,韩敬使出了绝招——加钱。



钱谦益找太监,出两万两,他找大太监,加价四万两,跟我斗,加死你!



四万两,大致是两千四百万人民币,出这个价钱,买个状元,无语。



更无语的,是钱谦益,出了这么多钱,都打了水飘,好在太监办事还比较地道,虽然没有状元,也给了个探花(第三名)。



花这么多钱,买个状元,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要知道,状元不光能当官,还能名垂青史。自古以来,状元都是最高荣誉,且按规定,每次科举的录取者,都刻在石碑上,放在国子监里供后代瞻仰(现在还有),状元的名字就在首位,几万两买个名垂青史,值了。



但钱谦益同志是不值的,虽说也是探花,但花了这么多钱,只买了个次品,心理极不平衡,跟韩敬同学就此结下梁子。



韩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虽然加了钱,买到了状元,却并不知道得罪钱谦益的后果。



因为钱同学虽然钱不够多,关系不够硬,却很能混。进朝廷后没多久就交了几个朋友,分别叫做孙承宗、叶向高、杨涟、左光斗。



概括成一句话,他投了东林党。



万历末年,东林党是很有点能量的,而钱谦益也并不是个很大方的人,所以没过几年搞京察的时候,韩敬同志就因为业绩不好,被整走了。



背负血海深仇的韩敬同志,终于等到了现在的机会,他大肆宣扬,应该追究钱谦益的责任。



但是说来说去,毕竟只是领导责任,经过朝廷审查,钱千秋免去举人头衔,充军,主考官(包括钱谦益)罚三个月工资。



七年之后。



在周延儒和温体仁眼前的,并不是一起无足轻重的陈年旧案,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 本帖最后由 毛毛虫 于 2008-11-18 22:28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19#
发表于 2008-11-18 22:14:28 |只看该作者
[1640]



在很多史书里,这都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段落,强大且无耻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组成了恶毒的同盟,坑害了无辜弱小的钱谦益。



我觉得,这个说法,如果倒转过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首先,温体仁和周延儒无不无耻,还不好讲;钱谦益无辜,肯定不是。



温体仁之所以要整钱谦益,是个心态问题。



他是当年内阁首辅沈一贯的门生,钱谦益刚入伙的时候,他就是老江湖了,在朝廷里混迹多年,威信很高,而且他还是礼部部长,专管钱谦益,居然还被抢了先,实在郁闷。



周延儒则不同,他是真吃亏了,且吃的就是钱谦益的亏。



其实原本推选入阁名单时,排在第一的,应该是周延儒,因为他状元出身,且受皇帝信任,但钱谦益感觉此人威胁太大,怕干不过他,就下了黑手,派人找到吏部尚书王永光,做了工作,把周延儒挤了。



其次,在当时朝廷里,强大的那个,应该是钱谦益。他是东林党领袖,一呼百应,从上到下,都是他的人,温体仁周延儒基本算是孤军奋战。



当时的真实情况大致如此。



形势很严峻,但同志们很勇敢,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温体仁、周延儒擦干眼泪,决定跟钱谦益玩命。



周延儒问温体仁,打算怎么干。



温体仁说,直接上疏弹劾钱谦益。



周延儒问,然后呢?



温体仁说,没有然后。



周延儒很生气,因为他认为,温体仁在拿他开涮,一封奏疏怎么可能干倒钱谦益呢?



温体仁没有回答。



周延儒告诉温体仁,先找几个人通通气,做些工作,搞好战前准备,别急着上疏。



第二天,温体仁上疏了。



就文笔而言,这封奏疏非常一般,主要内容是弹劾钱谦益主使作弊。也没玩什么写血书,沐浴更衣之类的花样,也没做工作,没找人,递上去就完了。



然后他告诉周延儒,必胜无疑。



周延儒认为,温体仁是疯了。



辩论



事情的发展,跟周延儒想得差不多,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崇祯也震惊了,决定召开御前会议,辩论此事。



辩论议题:浙江作弊案,钱谦益有无责任。



辩论双方:

正方,没有责任,辩论队成员:钱谦益、内阁大学士李标、钱龙锡、刑部尚书乔允升,吏部尚书王永光……(以下省略)



反方,有责任,辩论队成员:温体仁、周延儒(以下无省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20#
发表于 2008-11-19 23:13:58 |只看该作者
[1641]



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六日,辩论开始。



所有的人,包括周延儒在内,都认定温体仁必败无疑。



奇迹,就是所有人都认定不可能发生,却终究发生的事。



这场惊天逆转,从皇帝的提问开始:



“你说钱谦益受贿,是真的吗?”



温体仁回答:是真的。



于是崇祯又问钱谦益:



“温体仁说的话,是真的吗?”



钱谦益回答:不是。



辩论陈词就此结束,吵架开始。



温体仁先声夺人,说,钱千秋逃了,此案未结。



钱谦益说:查了,有案卷为证。



温体仁说:没有结案。



钱谦益说:结了。



刑部尚书乔允升出场。



乔允升说:结案了,有案卷。



温体仁吃了秤砣:没有结案。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场。



王永光说:结案了,我亲眼看过。



礼部给事中章允儒出场



章允儒说:结案了,我曾看过口供。



温体仁很顽强:没有结案!



崇祯做第一次案件总结:



“都别废话了,把案卷拿来看!”



休会,休息十分钟。



再次开场,崇祯问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里?



王永光说: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



章允儒出场,回答:现在没有,原来看过。



温体仁骂: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结党营私!



章允儒回骂:当年魏忠贤在位时,驱除忠良,也说结党营私!



崇祯大骂:胡说!殿前说话,竟敢如此胡扯!抓起来!



这句话的对象,是章允儒。



章允儒被抓走后,辩论继续。



温体仁发言:推举钱谦益,是结党营私!



吏部尚书王永光发言:推举内阁人选,出于公心,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钱龙锡发言: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李标发言:没有结党。



崇祯总结陈词:推举这样的人(指钱谦益),还说出于公心!



二次休会



再次开场,钱龙锡发言:钱谦益应离职,听候处理。



崇祯发言:我让你们推举人才,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今后不如不推。



温体仁发言:满朝都是钱谦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让我告老还乡。



崇祯发言:你为国效力,不用走。



辩论结束,反方,温体仁获胜,逆转,就此完成。



史料记载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这是一个圈套,是温体仁设计的完美圈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