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21#
发表于 2008-11-19 23:14:45 |只看该作者
[1642]



这个圈套分三个阶段,共三招。



第一招,开始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咬定,没有结案。



这个举动毫不明智,许多人被激怒,出来跟他对骂指责他



然而这正是温体仁的目的。



很快,奇迹就发生了,章允儒被抓走,崇祯的天平向温体仁倾斜。



接下来,温体仁开始实施第二步——挑衅。



他直接攻击内阁,攻击所有大臣,说他们结党营私。



于是大家都怒了,纷纷出场,驳斥温体仁。



这也是温体仁的目的。



至此,崇祯认定,钱谦益与作弊案有关,应予罢免。



第三阶段开始,内阁的诸位大人终于意识到,今天输定了,所以主动提出,让钱谦益走人,温体仁同志随即使出最后一招——辞职。



当然,他是不会辞职的,但走到这一步,摆摆姿态还是需要的。



三招用完,大功告成。



温体仁没有魔法,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奇迹,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胜,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秘密,崇祯心底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名字,叫做结党。



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无疑,而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结党。



崇祯登基以来,干掉了阉党,扶植了东林党,却没能消停,朝廷党争不断,干什么什么都不成,所以最恨结党。



换句话说,钱谦益有无作弊,并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结党,就必定完蛋。



事实上,钱谦益确实是东林党的领袖,所以在辩论时,务必不断挑事,耍流氓,吸引更多的人来骂自己,都无所谓。



因为最后的决断者,只有一个。



当崇祯看到这一切时,他必定会认为,钱谦益的势力太大,结党营私,绝不可留。



这就是温体仁的诡计,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通过这个圈套,他骗过了崇祯,除掉了钱谦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里,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场辩论的背后,真正的胜利者,是另一个人——崇祯。



其实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实力很强,从内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性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换几个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党,让你们明白,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干活!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22#
发表于 2008-11-20 21:37:35 |只看该作者
[1643]



当然明白人也不是没有,比如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



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已,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



消停了一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



画了一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



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水。



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乱的,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作弊、通敌、下课。



现在你应该明白,其实一点不乱,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



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



而这个推论,有一个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干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一下,其实意思很明白,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



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入阁。



温体仁入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最喜欢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应该的。



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压不住阵。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



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



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一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党,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什么皇上原本很生气,很愤怒,很想干掉你,但是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帮你说了很多好话,你才终于脱险云云。



这种先挖坑,再拉人,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为,虽很无聊,却很有效,钱龙锡很感动,千恩万谢。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23#
发表于 2008-11-20 21:39:03 |只看该作者
[1644]



周延儒走了,第二个上门问候的来了,温体仁。



温体仁的目的,大致也是邀功,然而意外发生了。



因为钱龙锡同志刚从鬼门关回来,且经周延儒忽悠,异常激动,温兄还没开口,钱龙锡就如同连珠炮般,把监狱风云,脱离苦海等前因后果全盘托出。



特别讲到皇帝愤怒,周延儒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时,钱龙锡同志极为感激,眼泪哗哗地流着。



温体仁安静地听完,说了句话。



这句话彻底止住了钱龙锡的眼泪:



“据我所知,其实皇上不怎么气愤。”



啥?不气愤?不气愤你邀什么功?混蛋!



所以钱龙锡气愤了。类似这种事情,自然有人去传,周延儒知道后,也很气愤——我拉你,你踹我?



温体仁这个人,史书上的评价,大都是八个字:表面温和,深不可测。



其实他跟周延儒的区别不大,只有一点:如果周延儒是坏人,他是更坏的坏人。



对他而言,敌人的名字是经常换的,之前是钱谦益,之后是周延儒。



所以在搞倒周延儒这件事上,他是个很坚定,很有毅力的人。



不久之后,他就等到了机会,因为周延儒犯了一个与钱谦益同样的错误——作弊。



崇祯四年,周延儒担任主考官,有一个考生跟他家有关系,就找到他,想走走后门,周考官很大方,给了个第一名。



应该说,对此类案件,崇祯一向是相当痛恨的,更巧的是,这事温体仁知道了,找了个人写黑材料,准备下点猛药,让周延儒下课。



不幸的是,周延儒比钱谦益狡猾得多。听到风声,不慌不忙地做了一件事,把问题搞定了,充分反映了他的厚黑学水平。



他把这位考生的卷子,交给了崇祯。



应该说,这位作弊的同学还是有点水平的,崇祯看后,十分高兴,连连说好,周延儒趁机添把火,说打算把这份卷子评为第一,皇帝认为没有问题,就批了。



皇帝都过了,再找麻烦,就是找抽了,所以这事也就过了。



但温体仁这关,终究是过不去的。



崇祯年间的十七年里,一共用了五十个内阁大臣,特别是内阁首辅,基本只能干几个月,任期超过两年的,只有两个人。



第二名,周延儒,任期三年。



第一名,温体仁,任期八年。



温首辅能混这么久,只靠两个字,特别。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折腾。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24#
发表于 2008-11-21 22:34:27 |只看该作者
[1645]



在此后的一年里,温体仁无怨无悔、锲而不舍地折腾着,他不断地找人黑周延儒,但皇帝实在很喜欢周首辅,虽屡败屡战,却屡战屡败,直到一年后,他知道了一句话。



就是这句话,最终搞定了千言万语都搞不定的周延儒。



全文如下:



“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



前半句很好懂,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



后半句很不好懂,却很要命。



今上,是指崇祯,所谓羲皇上人,具体是谁很难讲,反正是原始社会的某位皇帝,属于七十二帝之一,就不扯了,而他的主要特点,是不管事。



翻译过来,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皇上不管事。



这句话是周延儒说的,是跟别人聊天时说的,说时旁边还有人。



温体仁把这件事翻了出来,并找到了证人。



啥也别说了,下课吧。



周延儒终于走了,十年后,他还会再回来,不过,这未必是件好事。



朝廷就此进入温体仁时代。



按照传统观点,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代,在无能的温体仁的带领下,明朝终于走向了不归路。



我的观点不太传统,因为我看到的史料告诉我,这并非事实。



温体仁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只有一个原因——他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



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很精明强干。据说一件事情报上来,别人还在琢磨,他就想明白了,而且能很快做出反应。其次,他熟悉政务,而且效率极高,还善于整人(所以善于管人)。



最后,他不是个好人。当然,对朝廷官员而言,这一点在某些时候,绝对不是缺点。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温体仁还是个清官,不折不扣的清官,做了八年首辅,家里还穷得叮当响,从来不受贿,不贪污。



相对而言,流芳千古的钱谦益先生,就有点区别了,除了家产外,也很能挣钱(怎么来的就别说了),经常出没红灯区。六十多岁了,还娶了柳如是。明朝亡时,说要跳河殉国,脚趾头都还没下去,就缩了回来,说水冷,不跳了,就投降了清朝。清朝官员前来拜访,看过他家后,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你家真有钱。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25#
发表于 2008-11-21 22:34:48 |只看该作者
[1646]



温体仁未必是奸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温体仁的上任,对崇祯而言,不算是件坏事。就人品而言,他确实很卑劣,很无耻,且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但要镇住朝廷那帮大臣,也只能靠他了。



应该说,崇祯是有点想法的,毕竟他手中的,不是烂摊子,而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边关战乱,民不聊生,政治腐败,朝廷混乱,如此下去,只能收摊。



崇祯同志一直很担心,如果在他手里收摊,将来下去了,没脸见当年摆摊的朱重八(后来他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办到了)。



所以执政以来,他干了几件事,希望力挽狂澜。



第一件事,就是肃贪。



到崇祯时期,官员已经相当腐败,收钱办事,就算是好人了。对此,崇祯非常地不满,决心肃贪。



问题在于,明朝官场,经过二百多年的磨砺,越来越光,越来越滑。潜规则、明规则,基本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大家都在里边混,就谈不上什么贪不贪了,所谓天下皆贪,即是天下无贪。



当然,偶尔也有个把人,是要突破规则,冒冒头的。



比如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就是典型代表。



当崇祯下令整顿吏治时,他慷慨上书,直言污秽,而且还说得很详细,什么考试作弊内幕,买官卖官内幕,提成、陋规等等。为到达警醒世人的目的,他还坦白,自己身为言官,几个月之内,已经推掉了几百两银子的红包。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一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一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强烈,无奈,事都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一良的奏疏,并交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一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一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

-------------------------

各位朋友:

    周末休息,下周一恢复更新.

    祝大家周末愉快!

                                   当年明月

                                               2008年11月21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26#
发表于 2008-11-24 23:47:17 |只看该作者
[1647]



韩一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爽,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爽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太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一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一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兴趣,当即把韩一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一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一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崇祯怒了:你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竟然能写这封奏疏,胡扯!五天之内,把名字报来!



事儿大了,照这么搞,别说升官,能保住官就不错,韩一良回去了,在家抓狂了五天,憋得脸通红,终于憋出了一份奏疏。



很明显,韩一良是下了功夫的,因为在这份奏疏里,他依然没有说出名字,却列出了几种人的贪污行径,并希望有关部门严查。当然,他也知道,这样是不过了关的,就列出了几个人——已经被处理过的人。



反正处理过了,骂绝祖宗十八代,也不要紧。



这封极为滑头的奏疏送上去后,崇祯没说什么,只是下令在平台召集群臣,再次开会。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是很和谐的,崇祯同志对韩一良说,你文章里提到的那几个人,都已经处理了,就不必再提了。



然后,他又很和气地提到韩一良的奏疏,比如他曾经拒绝红包,达几百两之多的优秀事迹。



戏演完了,说正事:



“是谁送钱给你的!说!”



韩一良同志懵了,但优秀的自律精神鼓舞了他,秉承着打死也不说的思想,到底也没说。



崇祯也很干脆,既然你不说,就不要干了,走人吧。



韩一良同志的升官事迹就此结束,御史没捞到,给事中丢了,回家。



然而最伤心的,并不是他,是崇祯。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27#
发表于 2008-11-24 23:48:03 |只看该作者
[1648]



他不知道,自己如此坦白,如此真诚,如此想干点事,怎么连句实话都换不到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但要说他啥事都没干成,也不对,事实上,崇祯二年(1629),他就干过一件大事,且相当成功。



这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清理驿站。



所谓驿站,就是招待所,著名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先生,就曾经当过招待所的所长。



当然,王守仁同志干过的职务很多,这是最差的一个。因为在明代,驿站所长虽说是公务员,论级别,还不到九品,算是不入流,还要负责接待沿途官员,可谓人见人欺。



所以一直以来,驿站都没人管。



但到崇祯这段,驿站不管都不行了。



因为明代规定,驿站接待中央各级官员,由地方代管。



这句话不好理解,说白了,就是驿站管各级官员吃喝拉撒睡,但费用自负。



因为明代地方政府,并没有办公经费,必须自行解决,所以驿站看起来,级别不高,也没人管。



但驿站还是有油水的,因为毕竟是官方招待所,上面来个人没法接待,追究到底,还是地方官吃亏,所以每年地方花在驿站上的钱,数额也很多。



而且驿站还有个优势,不但有钱,且有政策——摊派。



只要有接待任务,就有名目,就能逼老百姓,上面来个人,招待所所长自然不会自己出钱请人吃饭,就找老百姓摊,你家有钱,就出钱,没钱?无所谓,你们要相信,只要是人,就有用处,什么挑夫、轿夫,都可以干。



其实根据规定,过往官员,如要使用驿站,必须是公务,且出示堪合(介绍信),否则,不得随便使用。



也就是说说。



到崇祯年间,驿站基本上就成了车站,按说堪合用完了,就要上交,但这事也没人管,所以许多人用了,都自己收起来,时不时出去旅游,都用一用,更缺德的,还把这玩意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捞点实惠。



鉴于驿站好处如此之多,所以但凡过路官员,无论何等妖魔鬼怪,都是能住就住,不住也宰点钱,既不住也不宰的,至少也得找几个人抬轿子,顺便送一程。



比如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云游各地(驿站),拿着堪合四处转悠,绝对没少用。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28#
发表于 2008-11-25 20:55:58 |只看该作者
[1649]



刘懋建议,整顿驿站,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减轻地方负担。



但问题是,怎么整顿。



刘懋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裁。



裁减驿站,开除富余人员,减开支,严管介绍信,非紧急不得使用。



按照他的说法,只要执行这项措施,朝廷一年能省几十万两白银,且地方负担能大大减轻。



崇祯很高兴,同意了,并且雷厉风行地执行了。



一年之后,上报执行成果,裁减驿站二百余处,全国各省累计减少经费八十万两,成绩显著。



不久之后,刘懋就滚蛋了。



这世上,有很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实际上不是,比如这件事。



刘懋同志干这件事,基本是“损人不利己”。国家没有好处,地方经费节省了,也省不到老百姓头上,地方吃驿站的那帮人又吃了亏,要跟他拼命,闹来闹去折腾一年,啥都没有,只能走人。



崇祯同志很扫兴,好不容易干了件事,又干成这副熊样,好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反正驿站有没有无所谓,就这么着吧。



事实上,如果他知道刘懋改革的另一个后果,估计就不会让他走了,他会把刘懋留下来,然后,砍成两截。



因为汇报裁减业绩的人,少报了一件事:之所以减掉了八十余万两白银的经费,是因为裁掉驿站的同时,还裁掉了上万名驿卒。



崇祯二年(1629),按照规定,银川驿站被撤销,驿卒们统统走人。



一个驿卒无奈地离开了,这里已无容身之所。为了养活自己,他决定,去另找一份工作,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



这个驿卒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伤心,但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



因为上面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祯四年(1631),辽东总兵祖大寿急报:被围。



他被围的地方,叫做大凌河。



一年前,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位置,成为蓟辽总督。



虽然老头已经七十多了,但实在肯靠谱,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视辽东,转了一圈,回来给崇祯打了个报告。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29#
发表于 2008-11-25 20:56:55 |只看该作者
[1650]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锦防线非常稳固,但锦州深入敌前,孤城难守,建议在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



这个报告体现了孙承宗同志卓越的战略思想。七年前,他稳固山海关,恢复了宁远,稳固宁远,恢复了锦州,现在,他稳固锦州,是打算恢复广宁,照这么个搞法,估计是想稳固沈阳,恢复赫图阿拉,把皇太极赶进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总兵祖大寿、副总兵何可纲。



在袁崇焕死前,曾向朝廷举荐过三个人,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他在举荐三人时,曾说过: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袁崇焕的意思是,我选了这几个人,工作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残杀,然后自杀。



这句话比较准,却也不太准。



因为袁崇焕还没死,赵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焕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死,逃了。



现在,只剩下了祖大寿和何可纲,他们不会自杀,却将兑现这个诺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残杀。



投降



带了一万多人,祖大寿跟何可纲去砌砖头了,砌到一半,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之所以来,也是不能不来,因为当他发现明军在大凌河筑城时,就明白,孙老头又使坏了。



如果让明军在大凌河站住脚,锦州稳固,照孙承宗的风格,接下来必定是蚕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亩地,站住了,明天再来,还是十亩,玩死你。



所以,他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准备拆迁。



但祖大寿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让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来,准备当钉子户。



然而,当皇太极气喘吁吁地赶到大凌河城下时,却又不动手了。



他只是远远地扎营,然后在城下开始挖沟。



皇太极很卖力,在城下呆了一个多月,也不开打,只是围城挖沟,挖沟围城,经过不懈努力,竟然沿着大凌河城挖了个圈,此外,他还很有诚意地找来木头,围城修了一圈栅栏。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鉴于此前他在宁远、锦州吃过大亏,看见城头的大炮就哆嗦,所以决定,不攻城,只围城,等围得差不多了,再攻。
已有 1 人评分银币 收起 理由
sock + 50 版面需要

总评分: 银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30#
发表于 2008-11-26 22:17:23 |只看该作者
[1651]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并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开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春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列阵迎敌。



大客户上门,皇太极自然亲自迎接,到阵前一看,傻眼了。



统帅张春是个不怎么出名,却有点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赶到大凌河,却摆出防守的阵势,收缩兵力,广建营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极来打。



因为就双方军事实力而言,跟皇太极玩骑兵对砍,基本等于自杀。摆好阵势,准备大炮,还能打几天。



这是个极为英明的抉择,可惜,还不够。



战斗开始,皇太极派出精锐骑兵,以左右对进战术,攻击张春军两翼。



但张春同志很有水平,阵势摆的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几轮下来,后金军队损失惨重。



在战场上,英明是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



进攻失败后,皇太极拿出了他的实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惨,皇太极决定,开发新技术,造大炮。



经过刻苦偷学,后金军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门,虽说质量如何不能保证,至少能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31#
发表于 2008-11-26 22:18:03 |只看该作者
[1652]



所以当巨大的轰鸣声从后金军队中传出时,张春竟然产生错觉,认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还派人去查,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敌人已经马刀换炮了。



但张春认定,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他亲自上阵督战,希望稳住阵脚。



这个愿望落空了。



为保证此战必胜,张春来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员猛将——吴襄。按原先的想法,吴将军是本地人,跟皇太极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况。



应该说,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吴襄到底了解情况,一看仗打成这样,立马就跑了。



这种搞法极其恶心,并直接导致了张春的溃败。



明朝四万援军就此覆灭,而城内的祖大寿,基本可以绝望了。



但绝望的祖大寿不打算放弃,他决定突围。



突围的地点,选在南城,据他观察,南城敌人最为薄弱。



按祖大寿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来,也就是试试。但他万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解决了一个贝勒。



几天后,祖大寿发动突围,与后金军发生激战。



围困南城的,是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此人属于大脑很稀缺,四肢很发达类型,故被称为后金第一猛将(粗人代名词),但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寿。



战斗非常激烈,祖大寿不愧为名将,带着城里的兵(并非关宁军)往死里冲,重创城南军队。



莽古尔泰感觉不对,便向皇太极请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迟迟不到,莽古尔泰只能亲自督阵,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挡住了祖大寿的突围,损失极为惨重。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



但皇太极压根不搭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抽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怂了,且越想越怕,连夜都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



皇太极倒也干脆,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后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32#
发表于 2008-11-27 20:50:05 |只看该作者
[1653]



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但祖大寿的情况并未改变,他依然出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劲心机,先是往城里射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禾烧,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尽其用。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开始跟皇太极联系。



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



皇太极知道城里很困难,很缺粮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寿很坚韧。



祖大寿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地思考,祖大寿做出了一个抉择,脱离苦海的抉择。



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进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反对——何可纲。



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辞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



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魔咒最终应验了。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33#
发表于 2008-11-27 20:53:40 |只看该作者
[1654]



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脱,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但他并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它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刻,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34#
发表于 2008-11-28 22:21:46 |只看该作者
[1655]



其实从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纲反对。



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杀了他。



只能这样。



于是何可纲死去了,祖大寿活下来,为了同一个目标。



事实上,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啥都没干,就说自己跑回来了,继续一心一意地镇守锦州,坚决打击皇太极。



但刚涮完人家,就不认账,实在太过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时候,还是按约定放了几炮,就当是给皇太极同志留个纪念,说声拜拜。



至于送信解释情况,说自己暂时无法下手,倒也并非客气,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的许多部下和亲属,还在皇太极那边,自己跑了,还不客气客气,就扯淡了。所以这几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我虽然骗了你,但你也消消气,别把事情做绝,将来没准还能合作。



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争议说祖大寿同志不是诈降,是真降,只不过回锦州后人手不足没法下手,所以才没干。



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很快,他就接受了锦州防务,镇守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没干。



袁崇焕终究没有看错人。



但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寿忽悠,也不是皇太极被忽悠,而是崇祯。



锦州守将,巡抚丘禾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虽然祖大寿没说实话,但他已多方查证,确认了祖大寿的投降,并且写成了报告,上报崇祯。



奇怪的是,报告送上去了,崇祯也看了,却没有任何反应,压根就没理这事,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最倒霉的反倒是孙承宗。他开始砌墙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服气,现在墙没砌好,就给人拆了,还收拾了施工队,于是又是一片口水铺天盖地而来,孙承宗比较识趣,一个月后就辞职走人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35#
发表于 2008-11-28 22:23:04 |只看该作者
[1656]



历经三朝风云,关宁防线的构架者,袁崇焕、祖大寿的提拔者,忠诚的爱国者,力挽狂澜的伟大战略家孙承宗,结束了。



但这并不是他的终点,七年之后,他将在另一个舞台上,演出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以最壮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



大凌河失陷了,皇太极走了,孙承宗也走了,这就是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的结果。



但还有一个结果,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也没有料到的。



而这个结果的出现,和袁崇焕同志有莫大的关系。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皮岛的局势很稳定,过了一年,就开始闹事。



闹事的根本原因,还是毛文龙,因为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致于他在岛上的时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汉人,还招满人。



毕竟不管汉人满人,都认钱,而且满人作战勇猛,更好用,加上毛文龙会忽悠,越招越多,许多关外的人还专程坐船来参军,到最后竟然有上千人。



但毛文龙死后,继任的人能力差点,没法控制局面,就兵变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后是将领互砍,最后总兵黄龙专程带兵上岛,才算把事镇住。



但这件事一闹,许多人都不想在岛上呆了。其中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里,还是个问题,这二位仁兄都是山东人,原先还是矿工,出来闯关东,现在闯不下去,一合计,还是回老家。



当然,回去挖矿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还是当兵合算,找来找去,听说登莱巡抚孙元化那里缺人,就去了。



孙元化,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学友,特长是炸药学、弹道学,简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据说这人不但精通物理、化学,还懂葡萄牙语,当年还上过葡萄牙火炮培训班,属于放炮专家。



当时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学试验(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带人跑过来,十分之高兴,当即就把人给收编了。



其实孙先生虽说致力于科学研究,也曾打过仗,之前还曾当过宁远副使,给袁崇焕答打过工,也见过世面。



可惜,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



他并不知道,所谓孔有德、耿仲明,属于有奶便是娘型,是典型的兵油子,给钱就开工,不给钱就打老板,招这么俩员工,只好认倒霉。

----------------

各位朋友:

    今天因为网络问题,更新没有如常,对不起。

    周末休息,下周一恢复更新。

                                  当年明月

                                           2008年11月28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36#
发表于 2008-12-1 19:53:23 |只看该作者
[1657]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位矿工兄弟还是很听话的,也服管,估计换了老板,也想好好干两天。



然而意外发生了。



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被人围攻,朝廷四处调援兵,孙元化归孙承宗管,孙承宗找他要兵,他就把孔有德派去了。



孔有德很听命,立马就出发,前去拯救祖大寿。



走到半路,意外的意外发生了。



因为此时已经是十月份(阴历),天开始下雪,孔有德估计是走得急了点,不知是粮食没带够,还是当兵的想开小灶,反正是几个人私自到老百姓家打猎,把人家里的鸡给吃了。



吃完了,被人发现了。



吃了就吃了吧,并非什么大事,大不了赔几只。



可问题是,当地的老百姓比较彪悍,且没说赔鸡,把人抓住以后,先修理了一顿,打得很惨。



消息传上去,当即炸锅,孔有德怒了,这还了得,后金军老子都没怕过,怕老百姓?二话不说,索性抢你娘的。



问题是,抢完了怎么办,毕竟大明是法制社会,犯了法,是要杀头的,所以孔有德破罐子破摔,反了。



孔有德同志原本是挖矿的,也没什么政治目标,更不打算替天行道,但既然反了,替天抢一把还是要的。



他带领部队,开始沿路抢劫。



此时,得到消息的孙元化急得不行,连忙找来山东巡抚余大成商量对策,谈来谈去,谈出一个结果——招安。



想出这么个招,原因在于他们认定,孔有德的反叛是出于误会,只要把他拉回来,安慰安慰,没准再给几只鸡,就能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如果追究起来,黑锅就背定了,趁着现在事情还不大,瞒报情况拉人回来,还能保住官位,所以不能动武,只能招安。



事实证明,瞒报注定是要穿帮的。



孙元化派出使者,找到孔有德,告诉他,赶紧归队投降,否则就什么什么。



孔有德很害怕,当即表示愿意投降,前往登州接受整编。



孙元化很满意,坐在城里等着孔有德,几天后,孔有德顺利到达登州,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城。



孙元化同志毕竟是知识分子,他并不知道,像孔有德这种兵油子,本没有道德观念,算是无赖,而能镇得住他的,也只有更无赖的无赖,比如毛文龙。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37#
发表于 2008-12-1 19:54:45 |只看该作者
[1658]



而孙专家最多也就是个技术员,对孔有德而言,不欺负是白不欺负。



还好守军反应快,立即出城迎敌。



但就战斗力而言,双方差距实在太大,登州城里的部队,平时最多也就打打土匪,跟从皮岛来的孔有德相比,只能算仪仗。



所以没过多久,部队就被孔有德军击溃,退回城内。



虽然失利,但大体还算不错,因为登州城有大炮,据城坚守,应该没有问题。



可惜孙元化同志疏忽了极为重要的一点——他忘记了一个人:耿仲明。



耿仲明还在城内,作为孔有德的铁杆、老乡、战友兼同事,如果不拉兄弟一把,是不地道的。



耿仲明很地道,所以他连夜打开了城门,放孔有德进城,登州沦陷了。



孙元化很有点骨气,听说叛军入城,就准备自杀,但手慢了点,导致自杀未遂,被俘。



孔有德到底是混社会的,讲点江湖道义,没有杀孙元化,只是把他扣作人质,同时,他又致信山东巡抚余大成,要求和谈。



好在余大成还比较清醒,知道事情闹大了,当即上报朝廷,登州失陷。



崇祯大怒,搞这么大的事,现在才来汇报,干什么吃的!



他马上下令,免去孙元化,余大成的职务,委派谢涟为信任登莱巡抚,接替孙元化,平定叛乱。



很快,孔有德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明白,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但他对孙元化似乎很有感情,到这份上,都没动他一根指头,竟然给放了。



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难得干了件好事,也能把孙专家害死。



因为这事从头到尾,孙专家的责任太大,所以孙元化千里迢迢投奔朝廷后,就被朝廷逮了,送到京城,审讯完毕,竟然判了死刑,拉出去砍了。



现在的孔有德很麻烦,他虽然占据了登州,但也就是个县城,且还在明朝腹地,上天没路,下地没门,渡海没船,基本是歇菜了。



但非常难得,孔有德同志很乐观,他非但没有走,还干起了大买卖,找来了当年的同事李九成、耿仲明,陈友时,还拉上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并广泛招募各地犯罪分子,扩编军队。



更搞笑的是,他们还组织政府,开始封官,封到一半,发现没有官印,还专门抓了几个刻印章的,帮他们刻印,很有点过日子的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38#
发表于 2008-12-2 20:51:46 |只看该作者
[1659]



当然,他们在百忙之中,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业——抢劫,原先只抢个把县,现在牛了,统筹抢劫,分兵几路,从登州开始,沿着山东半岛去抢,搞得民不聊生。



崇祯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但新任巡抚谢涟刚到任,就发现,在围剿孔有德之前,他必须先突围。



孔有德同志手下这帮兵,打后金军,只能算是凑合,但打关内这帮人,实在是绰绰有余,谢涟到达莱州之后,就被围了。



但孔有德攻城的水平明显是差点,双方陷入僵持,你进不来,我出不去。



朝廷倒真急眼了,听说新到的巡抚又被围住,立即增兵,两万多人,直奔莱州。



孔有德听说朝廷援兵到了,也不含糊,加班加点地攻城,现炒现卖,拉出了登州城里的大炮,猛轰城头,竟然轰死了新到任的山东巡抚(谢涟是登莱巡抚)。



谢涟虽说打仗没谱,还是比较硬的,死撑,等援兵来。



他等来的不是援兵,而是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消息。



围城的孔有德派出了使者,交给他一封信,信中表示,希望谢大人开恩,愿意投降。



听明白了,不是要谢大人投降,而是要谢大人接受投降。



这是个比较搞笑的事,深陷重围还没投降,包围的人倒要投降了,鬼才信。



谢涟信了,因为形势摆在眼前,朝廷援兵即刻就到,孔有德是聪明人,投降是他仅存选择。



他决定亲自出城,接受投降。



谢大人到底还是知识分子,他不知道,孔有德同志虽然是个聪明人,却是个聪明的坏人,从他反叛那天起,就没打算回头。



时候到了,孔有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亲自在城门迎接。谢巡抚很受感动,带着几个随从出城受降。



为示庄重,他还去找莱州总兵,让他一起出城。



总兵不去。



不但不去,还劝谢巡抚,最好别去。



跟谢涟不同,这位总兵,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比较了解兵油子的特点,认定有诈,坚持不去。



保住莱州,就此一举。



接下来的过程很有戏剧性,谢涟出城后,受到了孔有德的热情接待,手下纷纷上前,亲密地围住了谢巡抚,把他直接拉倒了大营。



一进去,就变脸了。



孔有德的打算是,先把谢巡抚绑起来,当作人质,然后又把随同的一个知府拉到城下,逼他传话,让里面的人投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39#
发表于 2008-12-2 20:52:35 |只看该作者
[1660]



这位知府表示配合,到城下,让喊话,就真喊了:



“我死后,你们要好好守城!(汝等固守)”



按常规,此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贼兵极其愤怒,残忍地杀害了知府大人。



但事情并非如此,因为知府大人固然有种,但更有种的,是那位不肯出城的总兵。



他听说巡抚被人劫了,知府在下面喊话,二话不说,就让人装炮弹,看准敌人密集地区,开炮。



敌人的密集地,也就是知府大人所在地,几炮打下去,叛军死伤惨重,知府大人也在其中,壮烈捐躯。



虽然巡抚够傻,好在知府够硬,总兵够狠,莱州终究守住。



但孔有德还是溜了,赶在援军到来之前。



这么闹下去,就没完了,崇祯随即下令,出狠招,调兵。



照目前情况看,要收拾这帮人,随便找人没有效果,要整,就必须恶整。



所以,他调来了两个猛人。



第一个,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浙江金华人,文官出身,但此人性格坚毅,饱读兵书,很有军事才能。



但更猛的,是第二个。



此时的山东半岛,基本算孔有德主管,巡抚的工作,他基本都干,想怎么来怎么来,看样子是打算定居了。



而且此时他的手下,已经有四五万人,且很有战斗经验,对付一般部队,绰绰有余。



所以派来打他的,是特种部队。



崇祯五年(1632)七月,明军先锋抵达莱州近郊,与孔有德军相遇,大败之。



孔有德很不服气,决定亲自出马,在沙河附近布下阵势,迎战明军。



他迎战的,是明军先锋。明军先锋,是关宁铁骑,统领关宁铁骑的,是吴三桂。



猛胜朱大典者,吴三桂也。



虽然按年龄推算,此时的吴三桂,还不到二十,但已经很猛,只要开战就往前冲,连他爹都没法管,对付孔有德之流,是比较合适的。



战斗的进程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杀鸡焉用牛刀。



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已经讲过了,这么多年来,能跟皇太极打几场的,也就这支部队。



而孔有德的军队,虽然也在辽东转悠,但基本算是游击队,逢年过节跟毛文龙出来打黑枪,实在没法比。



反映在战斗力上,效果非常明显。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40#
发表于 2008-12-4 17:56:33 |只看该作者
[1661]



孔有德的军队一触击溃,被吴三桂赶着跑了几十里,死了近万人,才算成功逃走。



原本孔有德的战术,是围城打援,围着莱州,援军来一个打一个。



但这批援军实在太狠,别说打援,城都别围了,立马就撤。



莱州成功解围,但吴三桂的使命并未结束,他接下来的目标,是登州。



被彻底打怕的孔有德退回登州,在那里,他纠集了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禄的所有军力,共计三万余人固守城池,他坚信,必定能够守住。



其实朱大典也这么想,倒不是孔有德那三万人太多,而是因为登州城太厚。



登州,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基地,往宁远、锦州送粮食,大都由此地起航,所以防御极其坚固。



更要命的是,后来孙元化来了,这位兄弟是搞大炮的,所以他修城墙的时候,是按炮弹破坏力来算。



换句话说,平常的城墙,也就能抗凿子凿,而登州的城墙,是能扛大炮的,抗击打能力很强。



更麻烦的是,孙巡抚是搞理科的,比较较真,把城墙修得贼厚且不说,还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扩建到海边,还专门开了个门,即使在城内支持不住,只要打开此门,就能立刻乘船溜号,万无一失。



所以朱大典很担心,凭借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没准一年半载还打不下来。



按朱大典的想法,这是一场持久战,所以他筹集了三个月的粮食,准备在登州城过年。



到了登州,就后悔了,不用三个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还是文化低,对于登州城的技术含量,完全无知。听说明军到来,跟耿仲明一商量,认为如果龟缩城内,太过认怂,索性出城迎战,以示顽抗到底之决心。



这个决心,只维持了一天。



率军出城作战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乱的李九成,他威风凛凛地列队出城,摆好阵势,随即,就被干掉了。



明军出战的,依然是关宁铁骑,来去如风,管你什么阵势不阵势,就怕你没出来,出来就好办,骑兵反复冲锋,见人就打,叛军四散奔逃,鉴于李九成站在队伍最前面(最威风),所以最快被干掉,没跑掉的全数被歼。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