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61#
发表于 2008-12-18 19:54:26 |只看该作者
[1679]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别是曹文诏,由于他率领的关宁铁骑,每人都有两匹马,骑累一匹就换一匹,机动性极强,民军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来跑去,没能跑出去。



经过两个月的僵持,双方终于在镇原附近的西濠决战,史称西濠之战。



整个战役的过程,大致相当于一堂生动的骑兵训练课。刚开打,还没缓过劲,曹文诏就率军冲入了敌军,乱砍乱杀,大砍大杀,基本上是怎么砍怎么有。



砍完了,退回来,歇会,歇完了,再冲进去,接着砍。所谓如入无人之境,大致就是这个状态。



民军的阵脚大乱,与此同时,洪承畴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连同贺虎臣的宁夏兵,王承恩的甘肃兵,发动总攻,敌军就此彻底崩溃。



此战,民军损失近万人,首领杜三、杨老柴被生擒(曹文诏抓的)。



残余部队全部逃散。



通常状态下,都打残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畴不肯拉倒,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是必须的。



神一魁的四个头领,抓了两个,还剩两个——红军友、李都司。



这个艰巨的任务,由曹文诏接手,他率领自己的两千骑兵,开始了追击。



接下来,是曹文诏的表演时间。



面对曹文诏的追击,几万军队几乎无法抵抗,连战连败,死伤近万,主要原因,还是曹文诏太猛。



曹总兵是见过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军他都没怕过,打半业余的民军,自然没问题。每次进攻,他都带头冲锋,打得民军头目胆战心惊,时人有云:“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却是不全面的,因为曹总兵不但玩硬的,还玩阴的。



在追击的路上,曹文诏的手下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叫李宫用的敌军将领,



按日常惯例,处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诏想了想,对手下说,放了这个人。



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并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



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
已有 1 人评分银币 收起 理由
sock + 50 我很赞同

总评分: 银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62#
发表于 2008-12-18 19:55:31 |只看该作者
[1680]



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



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一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



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应该说,伏兵还是有点作用的,受到突然袭击,曹文诏的部队被打乱,曹文诏被冲散。



李都司估计是读过史书的,至少看过淝水之战,他当即派人在军中大喊:曹文诏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号,鉴于曹文诏不知被冲到哪去了,所以这个谣言很有点用,明军开始动摇。



然后,曹文诏就开始辟谣了,不用话筒,用长矛。



精彩表演开始,按史书上的说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



拿着长矛,左冲右突,单枪匹马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然后,大家都看见了他。



遇上这么个人,谣言是不管用了,伏击也别扯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败,僵尸蔽野”。



数过来,这应该是第二次大败了。但对于洪承畴和曹文诏而言,还没完。



残余部队的残余继续逃跑,曹文诏继续追击,然后是大败、复大败,又复大败。一路败到平凉,李都司终于不用败了,洪承畴杀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头领,最终无人幸免。



但到这份上,曹总兵还没消停,他继续追击残敌,竟然追到了甘肃、宁夏,连续几战,把残敌赶尽杀绝,至此,神一魁的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西北之内,反军所剩无几。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就此结束。他们的戏份,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注定只是个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龙套并没死,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头头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63#
发表于 2008-12-19 21:53:59 |只看该作者
[1681]



但鉴于陕西、甘肃打得太狠,他们跑到了山西。



虽说是半业余组织,但吃了这么大的亏,总结总结经验是应该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将王自用的号召下,所有剩下来的民军领袖,聚集在一块,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检讨教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顺便再选领导。



其实也不用选,一般这种事,都是论资排辈。经过群众推举,王自用以资历最多,工龄最长,顺利当选新任头头。



鉴于曹文诏、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当时去开会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队,史称“三十六营”。



跟以往一样,这三十六位头目,有三十六个外号,大致如下:



紫金梁、闯王、八大王、曹操、闯塌天、闯将、扫地王、黑煞神……



就外号水平而言,跟水浒传还没在一个档次上,梁山好汉们的文化程度,估计是够格的,什么急先锋、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现代的流行用语,相比而言,扫地王之类的外号,实在让人不知所谓。



而且就人数而言,也差点,水浒好汉们,总共是一百单八个,这次只有三十六个,也就够个天罡。



但在某一点上,他们跟梁山好汉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议的相似。



你应该还记得,梁山好汉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盖。



然而晁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后来他被人给挂了。



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样,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当时的首领,后来倒没被人挂,自己挂了。



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五位,外号你要不知道,那就对个号吧:

闯王——高迎祥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终点太远了,从起点说起吧。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64#
发表于 2008-12-19 21:56:31 |只看该作者
[1682]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一般说来,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



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没书读,也得找工作,长大以后,左良玉去当了兵,小兵。



他的成长经历,跟曹文诏类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诏好,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混到了都司。



顺便说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65#
发表于 2008-12-19 22:00:54 |只看该作者
[1683]



天启年间,他还是个小兵时,有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人。



当时的左良玉,实在没啥特点,谁都瞧不上,但这个人算是例外。看见左良玉后,惊为天人,说他很好,将来很强大,就说了几句话,建议朝廷给他提了个游击。



这位慧眼识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还记得他,因为天启二年,他还曾经提拔过另一个人——袁崇焕。



按侯恂的说法,左良玉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但事情跟他所说的,似乎还是有点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祯元年,还是个小人物。



但不负侯恂所望,左良玉终究还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较特别。



这事之前也提过,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尽,袁崇焕来收拾残局,收拾来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给收拾了。



当兵的没拿到工资,才兵变,左良玉有工资,自然不参加,但手下的兵哗变,他负领导责任,就这么被赶回了家。



回家呆了几天,又回来了。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又把他召了回来,去打关内四城,就是在那里,他开始暂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



恰好,这段时间侯恂也混得不错,顺道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客观地讲,左良玉同志的进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侯恂是个眼光很准的人。袁崇焕,他没有看错;左良玉,也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给人下套挖坑,此外,他个人的战斗技术也相当厉害。



除作战外,左良玉还有点个人技术,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凡响。



先在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然后在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最后到了武安,被大败之。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农民军全歼,他自己带着几个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来,实在很没有名将风采。



不过不要紧,就算名将,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何况还有个不会发挥失常的名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66#
发表于 2008-12-19 22:03:35 |只看该作者
[1684]



曹文诏的发挥从未失常,对于皇帝的信任,他很感动。



猛人被感动,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猛打,猛杀。



崇祯六年(1633)二月,文诏开始攻击。



他追击的敌人,有二十万,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无须怀疑,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曹文诏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他的追击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对手——上天龙。



上天龙究竟是谁,就别问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诏手下的第一个首领。



上天龙手下,有上万人,摆好阵势,曹文诏率军冲锋。



这位兄弟抵抗的时间,也就是那一冲的瞬间——一冲就垮。



垮得实在太快,所以头头也没来得及跑,就被曹文诏杀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县。



孟县,离太原没多远,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这个外号,是很有点哲学意味的,毕竟在世上,也就是个混。但曹文诏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告诉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难的。



双方在孟县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诏的六倍。



六十倍都没用。



曹文诏毫无费力,就击溃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没跑掉,被曹文诏斩杀



当时的太原,算是民军的天下,因为这里是三十六营首领,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带混。



曹文诏来后,就没法混了。



在他到任几个月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台、盂县、定襄、寿阳贼尽平。”



曹文诏实在太猛,他连续作战,连续获胜,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但凡跟他作战的,基本都撑不过一天。此后,他又在太谷、范村、榆社连续发起攻击,“贼几消尽。”


  其实打到这个份上,就算够意思了,但曹文诏是个比较较真的人,非要干到底,因为那个最终的目标,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诏是明白人,他知道,就凭对方这二十多万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动,让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连续攻击,关于这段时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大致是时间、地名、斩杀人数——曹文诏斩杀的人数。



短短十五天内,曹文诏率军七战七胜,打得紫金梁到处乱跑。先到泽州、再到润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诏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胜。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诏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

各位朋友:

    周末休息,祝大家周末愉快!

                         当年明月

                                  2008年12月19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967#
发表于 2008-12-19 23:11:44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有来啦,居然没有人顶,我来顶起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920
注册时间
2002-5-23
帖子
980
精华
0
2968#
发表于 2008-12-20 12:12:28 |只看该作者
越看越来劲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69#
发表于 2008-12-22 22:23:35 |只看该作者
[1685]



一个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经损失了近三分之一,这么下去,实在赔不起了。



于是他做出决定,分兵。



紫金梁现在的想法是,曹文诏再猛,也没法分身,分兵之后,就看运气了,谁运气不好,被逮着,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这么办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营之一)去武乡,过天星(三十六营之一)去高泽。



关于结局,史书上记载如下:“文诏皆击败”



到底怎么办到,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们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没命了。



曹文诏是山西总兵,山西是没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直隶(河北),另一个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里,他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个想法再次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曹文诏同志是很负责的,别说中国河南,就算欧洲的荷兰,估计照去。



在曹文诏的追击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亏,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济源,终于解脱了。



人死了,就解脱了。



所幸,他还算是善终,在被曹文诏干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祯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营联盟宣告结束。



紫金梁结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将是一个更为强大的人。



合谋



当然,对当时的起义军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一晚上功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


  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众位头领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体的地点,是河南怀庆。



河南怀庆,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区,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钻山沟,是个好地方。



于是,崇祯六年(1633)六月,山西、陕西的民军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还算凑合,虽说曹文诏经常进来打几圈,但时不时还能围个县城,杀个把知县,混得还算凑合。到崇祯六年六月,来这里的民军,已经有十几万人。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70#
发表于 2008-12-22 22:24:00 |只看该作者
[1686]



但好日子终究到头了,因为另一个猛人,来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的时候,最能打的两个,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诏。

就军事天赋而言,两人水平相当,也有人说,左良玉还要厉害点,之所以打仗成绩不好,说到底还是个人员素质问题。



曹文诏率领的,是关宁铁骑,所谓天下第一强军,战斗力极强,打起来也顺手。



但左良玉估计是跟袁崇焕关系不好,来的时候,没有分到关宁铁骑(大多数在祖大寿的手上),只能在当地招兵。



这就比较麻烦了,倒不是说当地人不能打仗,关键在于,参加民军闹事的,大都也是当地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苦人家,闭只眼就过去了,官军也好,民军也罢,都是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最能打的,自然是辽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彪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地。



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一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971#
发表于 2008-12-23 09:31:4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72#
发表于 2008-12-24 00:42:57 |只看该作者
[1687]



下面,我们介绍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一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三只手(这个……);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一个相当可怕的消息。



按规定,但凡跨省调动,应该指认一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最高指挥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帐,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的少,估计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一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一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一状,一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辙。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73#
发表于 2008-12-24 00:43:45 |只看该作者
[1688]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穿的衣服都打着补丁,也不好色(估计没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利,尽承担义务。这样的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很可怜。



可怜的崇祯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诏调到大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毕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这么多,要有两个曹文诏,这事就结了。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崇祯是有准备的,但当进攻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准备不足。



皇太极进攻的兵力,大致在八万人左右,打宁远没指望,但打大同还是靠谱的。



自进攻发起之日,一个月内,大同防线全面击破,各地纷纷失守,曹文诏虽然自己很猛,盖不住手下太弱,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击破周边地区后,皇太极开始集结重兵,攻击大同。



大同是军事重镇,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就兵力对比而言,曹文诏手下只有两万多人,而主力关宁铁骑,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崇祯也玩命了,在他的调派下,吴襄率关宁铁骑主力,日夜兼程赶往大同,参与会战。



曹文诏也确实厉害,硬扛了十几天,等来了援兵。



皇太极眼看没指望,抢了点东西也就撤了。



崇祯七年(1634)的风波就此平息,手忙脚乱,终究是搞定了。



但曹文诏同志就惨了,虽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为最高指挥官,责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里有人帮他说几句话,才捞了个戴罪立功。



但皇太极这次进攻,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既不是抢了多少东西,杀了多少人,也不是让曹总兵被黑锅,而是那个包围圈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机会将民军彻底抹杀。



这是第一次。



事实证明,那个包围圈相当结实,众位头领人多势众,从九月被围时起,就开始突围,突了两个月,也没突出去。



到十一月,连他们自己都认定,完蛋的日子不远了。



当时已是冬季,天气非常地冷,几万人被围在里面,没吃没喝,没进没退,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



然而不要紧,还有压箱底的绝技,只要使出此招,强敌即可灰飞烟灭——投降。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74#
发表于 2008-12-24 20:55:51 |只看该作者
[1689]



当然了,投降是暂时的,先投降,放下武器,等出了圈,拿起武器,咱再接着干。



但你要知道,投降也是有难度的。



为顺利投降,他们凑了很多钱,找到了京城总兵王朴,向他行贿。



没有办法,因为你要投降,还要看人家接不接受你投降。为了共同的目标,适当搞搞关系,也是应该的



而且按很多人的想法,首领们应该是很穷的,总兵应该是很富的,事实上,这句话倒过来说,也还恰当。比如后来的张献忠,在谷城投降后,行贿都行到了朝廷里,上到大学士、下到知县,都收过他的钱。



人不认人,钱认人,这个道理,很通用。



问题在于,参与包围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行贿王朴呢?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充分说明,诸位头领的脑袋,是很好使的。



只能行贿王朴,没有别的选择。



因为王朴同志,是京城来的。



在包围圈的全部将领中,他是最单纯的,最没见过世面。



王朴同志虽然来自京城,见惯大场面,但西北的场面,实在是没有见过,而在这群头领面前,他也实在比较单纯。



他知道,打仗有两种结果,投降就投降,不投降就打死,却不知道还有第三种——假投降。



他也不知道,在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头领,都有投降的经历,且人均好几次,某些层次高点的,如张献忠,那都是投降的专业人士。



再加上无知单纯的王总兵,也有点不单纯,还是收了头领们的钱,他还算比较地道,收钱就办事,



崇祯六年(1634)十一月十八日,首领们派了代表,去找王朴(钱已经送过了),表示自己的投降诚意,希望大家从此放下屠刀(当然,主要是你们),立地成佛。



王朴非常高兴,他的打算是完美的,受降,自己发点财,还能立功受奖,善莫大焉。



他随即下令,接受投降,并催促众首领早日集结队伍,交出武器。



当然他并没有撤除包围,那种蠢事他还是干不出来的。



但既然投降了,就是内部矛盾了,没必要兴师动众,可以原地休息,要相信同志。



你要说王朴没有丝毫提防,那也不对,他限令头头们十日之内,必须全部缴械投降。



不用十天,四天就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75#
发表于 2008-12-24 20:57:12 |只看该作者
[1690]



二十四日,十余万民军突破王朴的防线,冲出了包围圈。



大祸就此酿成。



鉴于所有的军队都在搞包围,河南基本是没什么兵,所以诸位头领打得相当顺手,很是逍遥了几天。



也就几天。



十二月三日,左良玉就追来了。



包围圈被破后,崇祯极为恼火,据说连桌子都踹了,当即下令处罚王朴,并严令各部追击。



左良玉跑得最快。



之所以最快,倒不是他责任心有多强,只是按照行政划分,河南是他的防区,如果闹起来,他是要背黑锅的。



摆在面前的局势,是非常麻烦的,十几万民军涌入河南,遍地开花,压根没法收拾。



左良玉收拾了,他收拾了河南境内的所有民军——只用了二十天



实践证明,左总兵是不世出的卓越猛人,他率领几千士兵,连续出击,在信阳、叶县等地先后击溃大量民军,肃清了所有民军,从头至尾,二十天。



左良玉同志工作成绩如此突出,除了黑锅的压力,以及他本人的努力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他所肃清的,只是河南境内的民军,那些头领的主力,已经跑了。



跑到湖广了,具体地点,是湖广的郧阳(今湖北郧阳)。



我认为,他们跑到这个地方,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跟河南接壤的几个省份,陕西是不能去的,洪承畴在那里蹲着,而且这人专杀投降的,去了也没前途。



山西也不能去,虽说曹文诏调走了,但几年来,广大头领们基本被打出了恐曹症,到了山西地界,就开始发怵,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要去。



那就去湖广吧。



最早进去的是高迎祥和李自成,且去的时候,随身带着几万人。郧阳巡抚当时就晕菜了,因为郧阳属于山区,平时都没什么人跑来,也没什么兵,这回大发了,一来,就来几万人,且都是闹事的。各州各县接连失陷,完全没办法,只好连夜给皇帝写信,说敌人太多,我反正是没办法了,伸长脖子,等着您给一刀。



这段日子,对高迎祥和李自成而言,是比较滋润的,没有洪承畴,没有曹文诏,没有左良玉,在他们看来,郧阳是山区,估摸着也没什么猛人,自然放心大胆。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这里是有猛人的,第四个猛人。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76#
发表于 2008-12-26 01:20:48 |只看该作者
[1691]



说起来这位猛人所以出山,还要拜高迎祥同志所赐,他要不闹,估计这人还出不来。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此人正式露面之前,高迎祥和李自成就跑了。



具体跑到哪里,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几个省乱转悠,看准了就打一把,其余头领也差不离,搞得中原各省翻天覆地,连四川也未能幸免。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只能用狠招了。



崇祯七年,崇祯正式下令,设置一个新职务。



明代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就此登场。



在此之前,明代最大的地方官,就是袁崇焕,他当蓟辽督师时,能管五个地区。



光荣的记录被打破了,因为这个新职位,能管五个省。



这个职务,在历史中的称谓,叫做五省总督。包括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权力极大,也没什么管辖范围,反正只要是流贼出没的地方,都归他管。



职位有了,还要有人来当,按照当时的将领资历,能当这个职务的,只有两个选择:A:洪承畴,B:曹文诏。



答案是C,两者皆不是



任职者,叫做陈奇瑜。



陈奇瑜,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御史、给事中,后外放陕西任职。



在陕西,他的职务是右参政,而左参政,是我们的老朋友洪承畴。



但为什么要选他干这份工作,实在是个让人费解的事。



就资历而言,他跟洪承畴差不多,而且进步也慢点,崇祯四年的时候,洪承畴已经是三边总督了,他直到一年后,才干到延绥巡抚,给洪承畴打工。



就战绩而言,他跟曹文诏也没法比。



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他,但无论如何,偏就是他了。



所以对于这个任命,许多人都有异议,认定陈奇瑜有背景,走了后门。



但事实上,陈奇瑜并非等闲之辈。



崇祯五年的时候,由于民军进入山西,主力部队都去了山西,陕西基本是没人管,兵力极少。



兵力虽少,民变却不少,据统计,陕西的民军,至少有三万多人。



这三万多人,大都在陈奇瑜的防区,而他的手下,只有两千多人。



一年后,这三万多人都没了——全打光了。



因为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作为大刀都扛不起来的文官,陈奇瑜同志有一种独特的本领——统筹。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77#
发表于 2008-12-26 01:21:18 |只看该作者
[1692]



他是一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善于谋划、组织,而当时的民军,只能到处流窜,基本无组织,有组织打无组织,一打一个准。



凭借着突出的工作成绩,陈奇瑜获得了崇祯的赏识,从给洪总督打工,变成洪总督给他打工。



对于领导的提拔,陈奇瑜是很感动的,也很卖力,准备收拾烂摊子。



这是一个涉及五个省,几十万人的烂摊子,基本上,已经算是烂到底了,没法收拾。



陈奇瑜到任后,第一个命令,是开会。



各省的总督、总兵,反正是头衔上带个总字的,都叫来了。



然后就是分配任务,你去哪里,打谁,他去哪里,打谁,打好了,如何如何,打不好,如何如何,一五一十都讲明白,完事了,散会。



散会后,就开打。



崇祯七年(1634)二月,陈奇瑜上任,干了四个月,打了二十三仗。



全部获胜。



陈奇瑜以无与伦比组织和策划能力告诉我们,所谓胜利,是可以算出来的。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



陈总督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倒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而在于,他打这些胜仗的目的。



打多少仗,杀多少人,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再打一仗,把所有人都杀光。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把所有的首领和民军,都赶到一个地方,并在那里,把他们全都送进地府。



他选中的这个地方,叫做车厢峡。



车厢峡位于陕西南部,长几十里,据说原先曾被当作栈道,地势极为险要。



所谓险要,不是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



此地被群山环绕,通道极其狭窄,据说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扔石头,一扔一个准。



更要命的是,车厢峡的构造比较简单,只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没有其他小路,从出口走到进口,要好几天。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进了里面,要么回头,要么一条路走到黑,没有中场休息。



几万民军,就进了这条路。



这几万民军,是民军的主力,据说里面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



为什么走这条路,没有解释,反正进去之后,苦头就大了去了。



陈奇瑜的部队堵住了后路,还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射箭、扔石头,没事还放把火玩,玩了十几天,彻底玩残了。



想跑是跑不掉的,想打也打不着,众头领毫无办法,全军覆没就在眼前,实在熬不住了。



使用杀手锏的时候到了。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78#
发表于 2008-12-27 02:17:19 |只看该作者
[1693]



我说过,他们的杀手锏,就是投降,准确地说,是诈降。



没条件,谁投降啊?

             ——春节晚会某小品



很有道理,很现实,但在这里,应该加上两个字:



没条件,谁让你投降啊?



所以在投降之前,必须先送钱,就如同上次送给王朴那样。



于是头领们凑了点钱,送给了陈奇瑜。



然而陈奇瑜没有收。



崇祯没看错人,陈奇瑜同志确实是靠得住的,他没有收钱。



麻烦了,不收钱,我们怎么安心投降,不,是诈降呢?



但事实证明,头领们的智商是很高的,他们随即使出了从古至今,百试不爽的绝招——买通左右。



陈奇瑜觉悟很高,可是扛不住手下人的觉悟不高,收了钱后,就开始猛劝,说敌人愿意投降,就让他们投降,何乐不为?



陈奇瑜没有同意。



陈奇瑜并不是王朴,事实上,他对这帮头领,那是相当了解,原先当延绥巡抚时,都是老朋友,知道他们狡猾狡猾地,所以没怎么信。



我之前曾经说过,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所谓近似猛人的猛人,就是非猛人



他跟真正的猛人相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拿破仑输掉滑铁卢战役后,有人曾说,他之所以输,是因为缺少一个人——贝尔蒂埃。



贝尔蒂埃是拿破仑的参谋长,原先是测绘员,此人极善策划,参谋能力极强,但凡打仗,只要他在,基本都打赢了,当时,他不在滑铁卢。



但最后,有人补充了一句:



如果只有他(贝尔蒂埃)在,但凡打仗,基本都是要输的。



陈奇瑜的弱点,就是参谋。



和贝尔蒂埃一样,陈总督是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他很会参谋,很能参谋,然而参来参去,把自己弄残了。



军队之中,可以没有参谋,不能没有司令,因为在战场上,最关键的素质,不是参谋,而是决断。



陈奇瑜同志只会参谋,不会决断。



面对手下的劝说和胜利的诱惑,他妥协了。



陈奇瑜接受了投降,在他的安排下,近五万民军走出了车厢峡。



其实陈奇瑜也很为难,既要他们投降,又不能让他们诈降,要找人看着,但如果人太多,会引起对方疑虑。为了两全其美,他动脑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每一百降军,找一个人看着,监督行动。





注意,是一个人,看守一百个人。



想出这个法子,只能说他的脑袋坏掉了。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79#
发表于 2008-12-27 02:18:02 |只看该作者
[1694]



跟上次不同,这次张献忠毫不拖拖拉拉,很有工作效率,走出车厢峡,到了开阔地,连安抚金都没拿,反了。



我很同情那些看守一百个人的人。



事情到这里,就算是彻底扯淡了,崇祯极为愤怒,朝廷极为震惊,陈奇瑜极为内疚,最终罢官了事。



了事?那是没可能的。



各路头领纷纷焕发生机,四处出战,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烽烟四起。



估计是历经考验,外加焕发第二次生命的激动,民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原本是被追着跑,现在个把能打的,都敢追着官兵跑。比如陕西著名悍将贺人龙,原本是去打李自成,结果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还围了起来,足足四十多天,断其粮食劝他投降,搞得贺总兵差点去啃树皮,差点没撑过来。



到崇祯八年(1635),中原和西北,基本是全乱了,这么下去,不用等清兵入关,大明可以直接关门。



好在崇祯同志脑子转得快,随即派出了王牌——洪承畴。



在当时,能干这活的,也就洪承畴了,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手狠且心黑,对于当前时局,他的指导思想只有一字——杀。



杀光了,就没事了。



就任五省总督之后,他开始组织围剿,卓有成效,短短几个月,民军主力又被他赶到了河南,各地民变纷纷平息。



接下来的程序,应该是类似的,民军被逼到某个地方,被包围,然后被逼无奈,被迫诈降。



所谓事不过三,玩了朝廷两把,就够意思了,再玩第三把,是不可能的。



洪承畴已经磨好刀,等待投降的诸位头领,这一次,他不会让历史重演。



是的,历史是不会重演的。



这次被逼进河南的民军,算是空前规模,光是大大小小的首领,就有上百人,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罗汝才、刘国能等大腕级人物,都在其中。民军的总人数,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三十万。



为了把这群人一网打尽,崇祯也下了血本,他调集了近十万大军,包括左良玉的昌平兵,曹文诏的关宁铁骑、洪承畴的洪兵,总而言之,全国的特种部队,基本全部到齐。



但凡某个朝代,到了最后时刻,战斗力都相当之差,但明朝似乎是个例外。几十年前,几万人就能把十几万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几十年后,虽说差点,但还算凑合。



和以往一样,面对官军的追击,民军节节败退,到崇祯八年(1635),他们被压缩到洛阳附近,即将陷入重围,历史即将重演。



但终究没有重演。



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开了个会。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80#
发表于 2008-12-29 21:22:47 |只看该作者
[1695]



开会的地点,在河南荥阳,故史称“荥阳大会”。



这是一次极为关键的会议,一次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会议。



参与会议者,包括所有你曾经听说过,或者你从未听说过,或者从未存在过的著名头领。用史书上的说法,是“十三家”和“七十二营”。



家和营都是数量单位,但具体有多少人,实在不好讲。某些家,如高迎祥,有六七万人,某些营,兴许是皮包公司,只有几个人,都很难讲,但加起来,不会少于二十五万人。



当然,开会的人也多,十三加上七十二,就算每户只出个把代表,也有近百人。



简而言之,这是一次空前的大会,人多的大会。



根据史料留下的会议记录,会议是这样开始的,曹汝才先说话,讲述当前形势。



形势就别讲了,虽说诸位头领文化都低,还是比较明白事情的,敌人都快打上来了,还讲个屁?



有人随即插话,提出意见,一个字——逃。



此人认为,敌人来势很猛,最好是快跑,早跑,跑到山区,保命。



在场的人,大都赞成这个意见。



然后,一人大喝而起:“怯懦诸辈!”



说话的人,是张献忠。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人,万历三十四年出生。



历史上,张献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夸他的人实在不多,骂他的人实在不少。



反映在他的个人简历上,非常明显。



但凡这种大人物,建功立业之后,总会有人来整理其少年时期的材料,而张献忠先生比较特殊,他少年时期的材料,似乎太多了点。



就成分而言,有人说,他家世代务农;有人说,他家是从商的;也有人说,他是世家后代;还有人说,他是读书出身;最后有人说,他给政府打工,当过捕快。



鉴于说法很多,传说很多,我就不多说了,简单讲下,这几种说法的最后结果:



务农说:务农不成,歉收,去从军了。



从商说:从商不成,亏本,去从军了。



世家说:世家破落,没钱,去从军了。



读书说:读书没谱,落第,去当兵了。



打工说:没有前途,气愤,去当兵了。



史料太多,说法太多,但所有的史料都说,他是一个不成功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