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81#
发表于 2008-12-29 21:23:05 |只看该作者
[1696]



无论是务农、读书、从商、世家、打工,就算假设全都干过,可以确定的是,都没干好。





为什么没干好,没人知道,估计是运气差了点,最后只能去从军。



从军在当时,并非什么优秀职业,武将都没地位,何况苦大兵。



当兵,无非是拿饷。可是当年当兵,基本没有饷拿,经常拖欠工资,拖上好几个月,日子过得比较艰苦。



但奇怪的是,张献忠不太艰苦。据史料记载,他的小日子过得比较红火,有吃有喝,相当滋润。家里还很有点积蓄。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而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有计划外收入。



而更奇怪的是,他还经常被人讹,特别是邻居,经常到他家借钱,借了还不还,他很气愤,去找人要,人家不给,他没辙。



这是更为奇怪的一幕,作为手上有武器的人,还被人讹,只能说明,这些计划外收入,都是合法外收入。



据说,张献忠先生除了当兵之外,还顺便干点零活,打点散工,具体包括强盗、打劫等等。



这种兼职行为,应该是比较危险的,常在河边走,毕竟要湿鞋。张献忠同志终于被揭发了,他被关进监狱,经过审判,可能是平时兼职干得太多,判了个死刑。



关键时刻,一位总兵偶尔遇见了他,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求了个情,把他给放了。



应该说这位总兵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张献忠确实是个人才,造反的人才。



据说平时在军队里,张献忠先生打仗、兼职之余,经常还发些议论,说几句名人名言,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等。



而他最终走上造反道路,是在崇祯三年(1630),那时,王嘉胤造反,路过他家乡,张献忠就带了一帮人,加入了队伍。



张献忠起义的过程,是比较平和的,没人逼他去修长城,他似乎也没掉队,至于爹妈死光,毫无生路等情况,跟他都没关系,而且在此之前,他还是吃皇粮的,实在没法诉苦。



所以这个人造反的动机,是比较值得怀疑的。



参加起义军后,张献忠的表现还凑合,跟着王嘉胤到处跑,打仗比较勇猛,打了一年,投降了。



因为杨鹤来了,大把大把给钱,投降是个潮流,张献忠紧跟时代潮流,也投了降。



当然,后来他花完钱后,顺应潮流,又反了。
已有 1 人评分银币 收起 理由
sock + 50 我很赞同

总评分: 银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982#
发表于 2008-12-30 10:37:5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83#
发表于 2008-12-31 00:08:02 |只看该作者
[1697]



此后的事情,只要是大事,他基本有份。三十六营开会、打进山西、打进河南、被人包围、向王朴诈降、又被人包围、向陈奇瑜诈降,反正能数得出来的事,他都干过。



但在这帮头领里,他依然是个小人物,总跟着别人混,直至这次会议。



他驳斥了许多人想逃走的想法,是很有种的,但除了有种外,就啥都没有了。因为敌人就在眼前,你要说不逃,也得想个辙。然而张献忠没辙。



于是,另一个人说话了,一个有辙的人:



“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



李自成如是说。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万历三十四年生人。



比较凑巧的是,李自成跟张献忠,是同一年生的。



而且这两人的身世,都比较搞不清楚,但李自成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根据史料的说法,他家世代都是养马的。在明代,养马是个固定职业,还能赚点钱,起码混口饭吃,生活水准,大致是个小康。



所以李自成是读过书的,他从小就进了私塾,但据说成绩不好,很不受老师重视,觉得这孩子没啥出息。



直到有一天。



这天,老师请大家吃饭,吃螃蟹。



当然,老师的饭没那么容易吃,吃螃蟹前,让大家先根据螃蟹写首诗,才能开吃。



李自成想了想,写了出来。



老师看过大家的诗,看一首,评一首,看到他写的诗,没有说话。



因为在这首诗里,有这样一句话:一身甲胄任横行。



这位老师是何许人也,实在没处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因为在短暂犹豫之后,他说出了一个准确的预言:



你将来必成大器,但始终是乱臣贼子,不得善终!



但李自成同学的大器之路,似乎并不顺利,吃过饭不久,他就退学了,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



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李自成决定,先去打基础,但问题是,他家并不是农民,也没地,种地估计是瞎扯,所以他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给人打工。



这段时间,应该是李自成比较郁闷的时期。因为他年纪小,父亲又死了,经常被人欺负,有些地主让他干了活,还不给钱,万般无奈之下,他托了个关系,去驿站上班了。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84#
发表于 2008-12-31 00:08:29 |只看该作者
[1698]



李自成的职务是驿卒,我说过,驿站大致相当于招待所,驿卒就是招待所服务员,但李自成日常服务的,并不是人,而是马。



由于世代养马,所以李自成对马,是比较有心得的,他后来习惯于用骑兵作战,乃至于能在山海关跟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出个平手,估计都是拜此所赐。



李自成在驿站干得很好,相比张献忠,他是个比较本分的人,只想混碗饭吃。



崇祯二年,饭碗没了。



我说过很多次,是刘懋同志建议,全给裁掉了。



刘懋认为,驿站纰漏太多,浪费朝廷资源,李自成认为,去你娘的。



你横竖有饭吃,没事干了,来砸我的饭碗。



但李自成还没有揭竿而起的勇气,他回了家,希望打短工过日子。



我也说过很多次,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六年,西北灾荒。



都被他赶上了,灾荒时期,收成不好,没人种地,自然没有短工的活路。此时,李自成听说,有一个人正在附近招人,去了的人都有饭吃。



他带着几个人去了,果然有饭吃。



这位招聘的人,叫做王左桂。



王左桂是干什么的,之前也说过了,作为与王嘉胤齐名的义军领袖,他比较有实力。



当时王左桂的手下,有几千人,分为八队,他觉得李自成是个有料的人,就让他当了八队的队长。



这是李自成担任的第一个职务,也是最小的职务,而他的外号,也由此而生——八队闯将。



一年后,王左桂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攻打韩城。



他之所以要打这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韩城的防守兵力很少,而且当时的总督杨鹤,没有多少兵力可以增援,攻打这里,可谓万无一失。



判断是正确的,正如之前所说的,杨鹤确实没有兵,但他有一个手下,叫洪承畴。



这次战役的结果是,洪承畴一举成名,王左桂一举完蛋,后来投降了,再后来,被杀降。



王左桂死掉了,他的许多部属都投降了,但李自成没有,他带着自己的人,又去投奔了不沾泥。



不沾泥是个外号,他的真名,叫做张存孟(也有说叫张存猛)。但孟也好,猛也罢,这人实在是个比较无足轻重的角色,到了一年后,他也投降了。



然而李自成没有投降,他又去投了另一个人。这一次,他的眼光很准,因为他的新上司,就是闯王高迎祥。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985#
发表于 2009-1-1 00:00:37 |只看该作者
新年到来的时候顶一贴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86#
发表于 2009-1-1 18:30:55 |只看该作者
[1699]



这是极其有趣的一件事,王左桂投降了,李自成不投降,不沾泥投降了,他也没投降。



虽说李自成也曾经投降过,比如被王朴包围,被陈奇瑜包围等等,但大体而言,他是没怎么投降的。



这说明,李自成不是痞子,他是有骨气的。



相比而言,张献忠的表现实在不好。



他投降的次数实在太多,投降的时机实在太巧,每次都是打不过,或是眼看打不过了,就投降,等缓过一口气,立马就翻脸不认人,接着干,很有点兵油子的感觉。



史料记载,张献忠的长相,是比较魁梧的,他身材高大,面色发黄(所以有个外号叫黄虎),看上去非常威风。



而李自成就差得多了,他的身材不高,长得也比较抱歉,据说不太起眼(后来老婆跑路了估计与此有关),但他很讲义气,很讲原则,且从不贪小便宜。



历史告诉我们,痞子就算混一辈子,也还是痞子,滑头,最后只能滑自己。长得帅,不能当饭吃。



成大器者的唯一要诀,是能吃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原先我不信,后来我信,相当靠谱。



李自成很能吃亏,所以开会的时候,别人不说,他说。



第八队队长,不起眼的下属,四处寻找出路的孤独者,这是他传奇的开始。



他说,一个人敢拼命,也能活命,何况我们有十几万人,不要怕!



大家都很激动,他们认识到,李自成是对的,到这个份上,只能拼了。



但问题在于,他们已经被重重包围,在河南呆下去,死路,去陕西,还是死路,去山西,依然是死路,哪里还有路?



有的,还有一条。



李自成以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无畏的勇气,指出那条唯一道路。



他说,我们去攻打大明的都城,那里很容易打。



他不是在开玩笑。



当然,这个所谓的都城,并不是北京,事实上,明代的都城有三个。



北京,是北都,南京,是南都,还有一个中都,是凤阳。



打北京,估计路上就被人干挺了,打南京,也是白扯,但打凤阳,是有把握的。



凤阳,位于南直隶(今属安徽),这个地方之所以被当作都城,只是因为它是朱元璋的老家。事实上,这里唯一与皇室有关的东西,就是监狱(宗室监狱,专关皇亲国戚),除此以外,实在没啥可说,不是穷,也不是非常穷,而是非常非常穷。
已有 1 人评分银币 收起 理由
sock + 50 我很赞同

总评分: 银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87#
发表于 2009-1-1 18:31:35 |只看该作者
[1700]



但凤阳虽然穷,还特喜欢摆谱,毕竟老朱家的坟就在这,逢年过节,还喜欢搞个花灯游行,反正是自己关起门来乐,警卫都没多少。



这样的地方,真是不打白不打。



而且进攻这里,可以吸引朝廷注意,扩大起义军的影响。



话是这么说,但是毕竟洪承畴已经围上来了,有人去打凤阳,就得有人去挡洪承畴,这么多头领,谁都不想吃亏。



所以会议时间很长,讨论来讨论去,大家都想去打凤阳,最后,他们终于在艰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领悟了政治的真谛,想出了一个只有绝顶政治家,才能想出的绝招——抓阄。



抓到谁就是谁,谁也别争,谁也别抢,自己服气,大家服气。



抓出来的结果,是兵分三路,一路往山西,一路往湖广,一路往凤阳。



但这个结果,是有点问题的,因为我查了一下,抓到去凤阳的,恰好是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没话说了。



但凡是没办法了,才抓阄,但有的时候,抓阄都没办法。



真没办法。



抓到好阄的一干人等,向凤阳进发了,几天之后,他们将震惊天下。



在洪承畴眼里,所谓民军,都是群没脑子的白痴,但一位哲人告诉我们,老把别人当白痴的人,自己才是白痴。



检讨



很巧,民军抵达凤阳的时候,是元宵节。



根据惯例,这一天凤阳城内要放花灯,许多人都涌出来看热闹,防守十分松懈。



就这样,数万人在夜色的掩护下,连大门都没开,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凤阳城。



慢着,似乎还漏了点什么——大门都没开,怎么能够进去?



答:走进去。



因为凤阳根本就没有城墙。



凤阳所以没有城墙,是因为修了城墙,就会破坏凤阳皇陵的风水。



就这样,连墙都没爬,他们顺利地进入了凤阳,进入了老朱的龙兴地。



接下来的事情,是比较顺理成章的,据史料记载,带军进入凤阳的,是张献忠。



如果是李自成,估计是比较文明的,可是张献忠先生,是很难指望的。



之后的事情,大致介绍一下,守卫凤阳的几千人全军覆没,几万多间民房,连同各衙门单位,全部被毁。



除了这些之外,许多保护单位也被烧得干净,其中最重要的单位,就是朱元璋同志的祖坟。
已有 1 人评分银币 收起 理由
sock + 50 我很赞同

总评分: 银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88#
发表于 2009-1-5 18:10:17 |只看该作者
[1701]



看好了,不是朱元璋的坟(还在南京),是朱元璋祖宗的坟。



虽说朱五一(希望还记得这名字)同志也是穷苦出身,但张献忠明显缺乏同情心,不但烧了他的坟,还把朱元璋同志的故居(皇觉寺)也给烧了。



此外,张献忠还很有品牌意识,就在朱元璋的祖坟上,树了个旗帜,大书六个大字:“古元真龙皇帝”



就这样,张献忠在朱元璋的祖坟上逍遥了三天,大吃大喝,然后逍遥而去。



事大了。



从古至今,在骂人的话里,总有这么一句:掘你家祖坟。



但一般来讲,若然不想玩命,真去挖人祖坟的,也没多少。



而皇帝的祖坟,更有点讲究,通俗说法叫做龙脉,一旦被人挖断,不但死人受累,活人也受罪,是重点保护对象。



在中国以往的朝代里,除前朝被人断子绝孙外,接班的也不怎么挖人祖坟,毕竟太缺德。



真被人刨了祖坟的,也不是没有,比如民国的孙殿英,当然他是个人行为,图个发财,而且当时清朝也亡了,龙脉还有没有,似乎也难说。



朝代还在,祖坟就被人刨了的,只有明朝。



所以崇祯听到消息后,差点晕了过去。



以崇祯的脾气,但凡惹了他的,都没有好下场。崇祯二年,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还没怎么着,他就把兵部尚书给砍了,现在祖坟都被人刨了,那还了得。



但醒过来之后,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做检讨。



请注意,不是让人做检讨,而是自己做检讨。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如皇帝犯错误,实在没法交代,就得做检讨。这篇检讨,在历史上的专用名词,叫做“罪己诏”。



崇祯八年(1635)十月二十八日,崇祯下罪己诏,公开表示,皇陵被烧,是他的责任,民变四起,是他的责任,用人不当,也是他的责任,总而言之,全部都是他的责任。



这是一个相当奇异的举动,因为崇祯同志是受害者,张献忠并非他请来的,受害者写检讨,似乎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不难理解,几句话就明白了。



根据惯例,但凡出了事,总要有人负责,县里出事,知县负责,府里出事,知府负责,省里出事,巡抚负责。



现在皇帝的祖坟出了事,谁负责?



只有皇帝负责。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89#
发表于 2009-1-5 18:10:41 |只看该作者
[1702]



对崇祯而言,所谓龙脉,未必当真。要知道,当年朱元璋先生的父母死了,都没地方埋,是拿着木板到处走,才找到块地埋的,要说龙脉,只要朱元璋自己的坟没被人给掘了,就没有大问题。



但祖宗的祖宗的坟被掘了,毕竟影响太大,必须解决。



解决的方法,只能是自己做检讨。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相当高明的方法。自从皇帝的祖坟被掘了后,上到洪承畴,下到小军官,人心惶惶,唯恐这事拿自己开刀,据说左良玉连遗书都写了,就等着拉去砍了,既然皇帝做了检讨,大家都放心了,可以干活了。



当然,皇帝背了大锅,小锅也要有人背,凤阳巡抚和巡按被干掉,此事到此为止。



崇祯如此大度,并非他脾气好,但凡是个人,刨了他的祖坟,都能跟你玩命,更何况是皇帝。



但没办法,毕竟手下就这些人,要把洪承畴、左良玉都干掉了,谁来干活?



对于这一点,洪承畴、左良玉是很清楚的,为保证脑袋明天还在脖子上,他们开始全力追击起义军。



说追击,是比较勉强的,因为民军的数量,大致有三十万,而官军,总共才四万人。就算把一个人掰开两个用,也没法搞定。



好在,还有一个以一当十的人,曹文诏。



为保证能给崇祯同志个交代,崇祯八年六月,曹文诏奉命出发,追击民军。



曹文诏的攻击目标,是十几万民军,而他的手下,只有三千人。



自打开战起,曹文诏就始终以少打多,几千人追几万人,是家常便饭。



但上山的次数多了,终究会遇到老虎的。



曹文诏率领骑兵,一口气追了几百里,把民军打得落花流水,斩杀数千人。



但自古以来,人多打人少,不是没有道理的。



跑了几百里后,终于醒过来了,三千人而已,跑得这么快,这么远,至于吗?



于是一合计,集结精锐兵力三万多人,回头,准备跟曹文诏决战。



崇祯四年起,曹文诏跟民军打过无数仗,从来没输过,胆子特大,冲得特猛,一猛子就扎了进去。



进去了就再没出来。



民军已走投无路,这次他们没打算逃跑,只打算死拼。



而曹文诏由于太过激动,只带了先锋一千多人,就跑过来了。



三万个死拼的人,对一千个激动的人,用现在的编制换算,基本相当于一个人打一个排,能完成这个任务的,估计只有兰博。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990#
发表于 2009-1-6 18:31:59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2991#
发表于 2009-1-6 18:34:43 |只看该作者
兰博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920
注册时间
2002-5-23
帖子
980
精华
0
2992#
发表于 2009-1-6 21:57:10 |只看该作者
今天来了三趟还没更新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93#
发表于 2009-1-6 23:16:56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03]



曹文诏不是兰博,但他实在也很猛,带着骑兵冲了十几次,所至之处,死伤遍地,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斩杀敌军几千人。



眼看快到晚上,杀得差不多了,曹文诏准备走人。



这并非玩笑,曹总兵是骑马来的,就算打不赢,也能跑得赢。



在混乱的包围圈中,他集结兵力,发动突击,很快就突出了缺口,准备回家洗澡睡觉。



当时场面相当混乱,谁都没认出谁,在民军看来,跑几个也没关系,所以也不大有人去管这个缺口。



但关键时刻,出情况了。



曹文诏骑马经过大批民军时,有一个小兵正好被俘,又正好看见了曹文诏,就喊了一句:



“将军救我!”



当时的环境,应该是很吵的,有多少人听见很难说,但很不巧,有一个最不该听见的人,听见了。



这个人是民军的一个头目,而在不久之前,他曾在曹文诏的部队里干过。



作为一个敬业的人,他立即对旁人大喊:



“这就是曹总兵!”



既然是曹总兵,那就别想跑了。



民军集结千人,群拥而上围攻曹文诏。



曹文诏麻烦了,此时,他的手下已经被打散,跟随在他身边的,只有几个随从。



必死无疑。



必死无疑的曹文诏,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诠释了勇敢的意义。



面对上千人的围堵,他单枪匹马,左冲右突,亲手斩杀数十人,来回冲杀,无人可挡。



没人上前挑战,所有的人只是围着他,杀退一层,再来一层。



曹文诏是猛人,猛人同样是人,包围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伤势越来越重,于是,在即将力竭之时,他抽出了自己的刀。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他举刀自尽。



曹文诏就这样死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很勇敢。



无论如何,一个勇敢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崇祯极其悲痛,立即下令追认曹文诏为太子太保,开追悼会,发抚恤金,料理后事等等。



从某个角度讲,曹文诏算是解脱了,崇祯还得接着受苦,毕竟那几十万人还在闹腾,这个烂摊子,必须收拾。



所以,曹文诏死后不久,崇祯派出了另一个人。



当时的局势,已经是不能再坏了,凤阳被烧了,曹文诏被杀了,皇帝也做了检讨,原先被追着四处跑的民军,终于到达了风光的顶点。

[ 本帖最后由 毛毛虫 于 2009-1-6 23:18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94#
发表于 2009-1-6 23:17:14 |只看该作者
[1704]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将领,包括左良玉、洪承畴在内,都是畏畏缩缩,遇上人了,能不打就不打,非打不可,也就是碰一碰,只求把人赶走,别在自己防区里转悠,就算万事大吉。



对此,诸位头领大概也是明白的,经常带着大队人马转来转去,有一次,高迎祥带着十几万人进河南,左良玉得到消息,带人去看了看,啥都没说就回来了。



照这么下去,估计高迎祥就算进京城,大家也只能看看了。



然而一切都变化了,从那个人到任时开始。



对这个人,崇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给了一个绝后而不空前的职务——五省总督。



这个职务,此前只有陈奇瑜和洪承畴干过,但这人上来,并非是接班的,事实上,他是另起炉灶,其管辖范围包括江北、河南、湖广、四川、山东。



当时全国,总共只有十三个省,洪承畴管五个,他管五个,用崇祯的说法是:洪承畴督师西北,你去督师东南,天下必平!



这个人就是之前说过的第四个猛人,他叫卢象升



对大多数人而言,卢象升是个很陌生的名字,但在当时,这是一个相当知名的名字,而在高迎祥、李自成的嘴里,这人有个专用称呼:卢阎王。



就长相而言,这个比喻是不太恰当的,因为所有见过卢象升的人,第一印象基本相同:这是个读书人。



卢象升,字建斗,江苏宜兴人。明代的江苏,算是个风水宝地,到明末,西北打得乌烟瘴气,国家都快亡了,这边的日子还是相当滋润,雇工的雇工,看戏的看戏。



鉴于生活条件优越,所以读书人多,文人多,诗人也多,钱谦益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但除此外,这里也产猛人——卢象升。



所谓猛人,是不恰当的,事实上,他是猛人中的猛人。



但在十几年前,他跟这个称呼,基本是八杆子打不着,那时,他的头衔,是卢主事。



天启二年(1622),江苏宜兴的举人卢象升考中了进士,当时吏部领导挑中了他,让他在户部当主事。



据史料说,卢主事长得很白,人也很和气,所以人缘混得很好,没过两年,就提了员外郎,只用了三年时间,又提了知府。



到崇祯二年,卢象升已经是五品正厅级干部了,就提拔速度而言,相当于直升飞机,而且卢知府人品确实很好,从来没有黑钱收入,群众反应很好。



总之,卢知府的前途是很光明的,生活是很平静的,日子是很惬意的,直到崇祯二年。

[ 本帖最后由 毛毛虫 于 2009-1-6 23:18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95#
发表于 2009-1-6 23:18:26 |只看该作者
[1705]



这年是比较闹腾的,基本都是大事,比如皇太极打了进来,比如袁崇焕被杀死,当然,也有小事,比如卢象升带了一万多人,跑到了北京城下。



当时北京城下的援兵很多,有十几路,卢象升这路并不起眼,却是最有趣的一路,因为压根没人叫他来。



卢象升是文官,平时也没兵,但他听说京城危急,情急之下,自己招了一万多人,就跑过来了。



明末的官员,是比较有特点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推卸责任,能不承担的,绝不承担,能承担的,也不承担,算是彻头彻尾的王八蛋。



卢象升负责任,起码他知道,领了工资,就该办事。



但遗憾(或者是万幸)的是,卢象升同志没能打上仗,他在城下呆了一个多月,后金军就走了。



当然,这未必是件坏事,因为以他当时的实力,要真跟人碰上,十有八九是个死。



但这无所事事的一个月,却永远地改变了卢象升的命运,因为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一个叫袁崇焕的统帅,如何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囚犯。



这件事情,最终影响了他的一生,并让他在九年之后,做出了那个关键性的抉择。



朝廷的特点,一向是能用就使劲用,既然卢知府这么积极,干脆就让他改了行。



崇祯三年,卢象升提任参政,专门负责练兵。



当时最能打仗、最狠的兵,除辽东,就是西北,这两个地方的人相当彪悍,战斗力很强,敢于玩命,就算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投降,是明朝主要的兵源产地。



卢象升练兵的地方是北直隶,就单兵作战能力而言,算是二流。



然而事实证明,只有二流的头头,没有二流的兵。



明朝的精锐部队,大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袁崇焕的兵,叫做关宁铁骑,洪承畴的兵,叫做洪兵,而卢象升的兵,叫天雄军。



就战斗力而言,明末的军队中,最强的,当属关宁铁骑,天雄军的战斗力,大致排在第三(第二还没出场),比洪兵强。



据高迎祥和李自成讲,他们最怕的明军,就是天雄军。



比如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强,但都是骑兵,冲来冲去,死活好歹都是一下子,但天雄军就不同了,比膏药还讨厌,贴上就不掉,极其顽固,只要碰上了,就打到底,不脱层皮没法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73
注册时间
2001-4-7
帖子
6369
精华
9
2996#
发表于 2009-1-6 23:18:54 |只看该作者
[1706]



天雄军的士兵,大都来自大名、广平当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所以如此强悍,只是因为卢象升的一个诀窍。



两百多年后,有一个人使用了他的诀窍,组建了一支极为强悍的部队,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曾国藩。



没错,这个诀窍的名字,叫做关系。



和曾国藩的湘军一样,卢象升的天雄军,大都是有关系的,同乡、同学、兄弟、父子,反正大家都是熟人,随便死个人,能愤怒一堆人,很有战斗力。



但这种关系队伍,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冲锋的时候,一个人冲,就会有很多人跟着冲,但逃跑的时候,有一个人跑,大家也会一起跑。



比如曾国藩同志,有次开战,就遇到这种事,站在后面督战,还划了条线,说越过此线斩,结果开打不久,就有人跑路,且一跑全跑,绕着线跑,追都没追上,气得投了河。



卢象升没有这个困惑,因为每次开战,他都站在最前面。



事实上,卢先生被称为卢阎王,不是因为他很能练兵,而是因为他很能杀人——亲手杀人。



之前我说过,卢象升长得很白,但我忘了说,他的手很黑。



卢象升是个很有天赋的人。据史料记载,他天生神力,射箭水平极高,长得虽然文明,动作却很粗野,每次作战时,都拿着大刀追在最前面,赶得对方鸡飞狗跳。



他最早崭露头角,是一次激烈的战斗。



崇祯六年,山西流寇进入防区,卢象升奉命出击,对方情况不详,以骑兵为主力,战斗力很强,人数多达两万。



卢象升只有两千人,刚开战,身边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就一头扎进了敌营。



他的这一举动,搞得对方也摸不着头脑,被他砍死了几个人后,才猛然醒悟,开始围攻他。



卢象升的大刀水平估计相当好,敌人只能围住,无法近身,万般无奈,开始玩阴的,砍他的马鞍(刃及鞍)。



马鞍被干掉了,卢象升掉下了马,然后,他站了起来,操起大刀,接着打(步战)。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骇人听闻了,卢象升就这么操着大刀,带着自己的手下,把对方赶到了悬崖边。



没办法了,只能放冷箭。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97#
发表于 2009-1-8 01:07:02 |只看该作者
[1707]



敌人的箭法相当厉害,一箭射中了卢象升的额头,又一箭,射死了卢象升的随从。



这两箭的意思大致是,你他娘别欺人太甚,逼急了跟你玩命。



这两箭的结果大致是,卢象升开始玩命了。而且他玩命的水平,明显要高一筹。



他提着大刀,越砍越有劲,几近疯狂(战益疾)。这下对方被彻底整懵了,感觉玩命都玩不过他,只好乖乖撤退,以后再没敢到他的地界闹事。



虽然卢象升的水平很高,但在当时,他还不怎么出名,也没机会出头,然而帮助他进步的人出现了,这人的名字叫做高迎祥。



崇祯七年,高迎祥等人跑出了包围圈,就进了郧阳,郧阳被折腾得够呛,巡抚也下了课,这事说过了。



但这件事,对卢象升而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为接替郧阳巡抚的人,就是他。



如果高迎祥知道这件事情的后果,估计是死都不会去打郧阳的。



卢象升是个聪明人,聪明在他很明白,凭借目前的兵力,要把民军彻底解决,是绝不可能的。



作为五省总督(后来变成七省),他手下能够作战的精锐兵力,竟然只有五万人,但在这几省地界上转来转去的诸位头领,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有好几万人,总计几十万,还满世界转悠,没处去找。



但他更明白,彻底解决民军的头领,是绝对可能的。



民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大都是文盲,全靠打头的领队,只要把打头的干掉,立马就变良民。



而在所有的头头里,最有号召力,最能带队的,就是闯王。



强调,现在的闯王是高迎祥,不是李自成。



在所有的头领中,高迎祥是个奇特的人,他的奇特之处,就是他一点也不奇特。



明末的这帮头领,都是比较特别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有个性。



但凡古代干这行的,基本是两种人,吃不上饭的,和混不下去的。文化修养,大都谈不上,所以做事一般都不守规矩,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军队也是一样,今天是这帮人,没准明天就换人了,指望他们严守纪律,按时出操,没谱。



但高迎祥是个特例,他没什么个性,平时不苟言笑,打赢了那样,打输了还那样。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98#
发表于 2009-1-8 01:07:26 |只看该作者
[1708]



许多头领打仗,明天究竟怎么走,不管,也懒得管,打到哪算哪。



高迎祥的行军路线,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表明路标,引导部队行进。



更吓人的是,高迎祥的部队,是有统一制服的——铠甲。



一般说来,盔甲这种玩意,只有官军才用(费用比较高,民军装备不起),大部都是皮甲,而高迎祥部队的盔甲,是铁甲。



所谓重甲骑兵,就是这个意思,更吓人的是,他的骑兵,每人都有两三匹马,日夜换乘,一天可以跑几百里,善于奔袭作战。



就这么个人,连洪承畴这种杀人不眨眼的角色,看见他都发怵。打了好几次,竟然是个平手。



所以一直以来,高迎祥都被朝廷列为头号劲敌。



卢象升准备解决这个人。



当然,他很明白,光凭他手下的天雄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他上书皇帝,几经周折,要来了一个特殊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祖宽。



祖宽,不是祖大寿的亲戚,具体点讲,他是祖大寿的佣人。



但祖大寿同志实在太过厉害,一个佣人跟着他混了几年,也混出来了,还当上了宁远参将。



其实对于祖宽,卢象升并不了解,他最了解的,是祖宽手下的三千部队——关宁铁骑。



作为祖大寿的亲信,祖宽掌管三千关宁军,卢象升明白,要战胜高迎祥,必须把这个人拉过来,必须借用这股力量。



现在,他终于成功了,他认定,高迎祥的死期已然不远。



此时的高迎祥,正在为攻打汝宁做准备,还没完事,祖宽就来了。



高迎祥到底是有点水平,他从没见过祖宽,但看架势,似乎比较难搞,毅然决定跑路。



但他之所以跑路,不是为逃命,而是为了进攻。



高迎祥的战略思想十分清晰,敌人弱小,就迎战,敌人强大,就先跑路,多凑几个人,人多了再打。



一年前,曹文诏就是被这种战法报销的。



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陕州,在这里,有两个人正等待着他——李自成、张献忠。



民军最豪华的阵容,也就这样了,高迎祥集结兵力,等待着祖宽的到来。



以现有的兵力,高闯王坚信,如果祖宽来了,就回不去了。



祖宽果然来了,也果然没有回去,因为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又跑路了。



高迎祥的这次选择,是极为英明的,因为祖宽过来的时候,队伍里多了个人——左良玉。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999#
发表于 2009-1-10 00:20:32 |只看该作者
[1709]



    高迎祥的这套策略,对付像王朴那样的白痴,估计还是有点用的,但祖宽这种老兵油子,那就没招了,他立马看穿了这个诡计,拉上了左良玉,一起去找高迎祥算帐。



    接下来是张献忠先生的受难时间。



    其实这事跟张献忠本没有关系,只是高迎祥让他过来帮忙,顺道挣点外快,可惜不巧的是,碰上了硬通货。



    跑路的时候,根据惯例,为保证都能跑掉,是分头跑的,高迎祥、李自成是一拨,张献忠是另一拨。



    所以官军的追击路线,也是两拨,左良玉一拨,祖宽一拨。



    不幸的是,祖宽分到的,就是张献忠。



    我说过,祖宽手下的,是关宁铁骑,跑得很快,所以他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追上了张献忠,大破之。

  

    张献忠逃跑了,他率领部队,连夜前行,一天一夜,跑到了九皋山。



    安全了,终于安全了。



    然后,他就看到了祖宽。



    估计是等了很久,关宁军很有精神,全军突击,大砍大杀,张献忠主力死伤几千人,拼死跑了出去。



    又是一路狂奔,奔了几百里,张献忠相信,无论如何,起码暂时是安全了。



    然后,祖宽又出现了。



    我说过,他的速度很快。



    此后的结果,是非常壮观的,用史书的话说——伏尸二十余里。



    张献忠出离愤怒了,而这一次,他做出了违反常规的决定,比较有种,回头跟祖宽决战。



    是的,上面这句话是不靠谱的,张献忠先生从来不会违反常规,他之所以回头跟祖宽决战,因为在逃跑的路上,遇上了两个人——李自成、高迎祥。



    人多了,胆就壮了,张献忠集结数万大军,在龙门设下埋伏,等待祖宽的到来。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00#
发表于 2009-1-10 00:21:00 |只看该作者
[1710]



张献忠的这个埋伏,难度很大,因为祖宽太猛,手下全是关宁铁骑,久经沙场,“发一声喊,伏兵四起”之类的场景,估计吓不住,就算用几万人围住,要冲出来,也就几分钟时间。



面对困境,张献忠同志展现了水平,他决定,攻击中间。



利用突袭,把敌军一分为二,分而击破,这是唯一的方法。



单就质量而言,他的手下实在比较一般,但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有数量,就有质量,他集结了十倍于祖宽的兵力,开始等待。



不出所料,祖宽出现了,依然不出所料,他没有丝毫防备,带领所有的兵力,进入了埋伏圈。



张献忠不出所料地发动了攻击,数万大军发动突袭,不出所料地把关宁军冲成了两截。



接下来,就是出乎意料的事了。



他惊奇地发现,虽然自己的人数占绝对优势,虽然自己出现得相当突然,但从这些被包围的敌人脸上,他看不到任何慌张。



其实张先生这一招,用在大多数官军身上,是很有效果的,对关宁军,是无效的。这帮人在辽东,主要且唯一的工作,就是打仗,见惯大场面,所谓伏兵,无非是出来的地方偏点,时间突然点,队伍分成两截,照打,有啥区别?



特别是祖宽,伏兵出现后,他非但没往前跑,反而亲自断后,就地组织反击,而他手下的关宁军,似乎也没有想跑的意思,左冲右突,大砍大杀,战斗从早上开始,一直打到晚上,伏兵打成了败兵,进攻打成了防守,眼看再打下去就要歇菜,撒腿就跑。



前后三战,张献忠损失极为惨重,死伤无数,被打出了毛病,据说听到卢象升、祖宽的名字就打哆嗦。



河南不能呆了,他率领军队,转战安徽。



相比而言,高迎祥、李自成的遭遇,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只有更惨,没有最惨。



高迎祥第一次遇见卢象升,是在汝阳城外。



据史料记载,当时他的手下,有近二十万人,光是营帐,就有数百里(连营百里),浩浩荡荡,准备攻城,看起来相当吓人。



而他的对手,赶来救援的卢象升,只有一万多人。



其实一直以来,官军能够打败民军,原因在于官军骑马,而民军只能撒脚丫跑。



但高迎祥是个例外,我说过,他的军队,是重甲骑兵,而且每人有两匹马,机动性极强,而卢象升手下能跟他打两把的,只有关宁铁骑,且就一两千人。



更麻烦的是,当卢象升到达汝阳的时候,军需官告诉他,没粮食。



没粮食的意思,就是没饭吃,没饭吃的意思,就是没法打仗。



一般说来,军中断粮一天,军队就会失去一半战斗力,断粮两天以上,全军必定崩溃。



卢象升的军队断粮三天,没有一个逃兵。



这个看似没有可能的奇迹,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卢象升的一个举动——他也断粮。



他非但不吃饭,连水都不喝(水浆不入口),此即所谓身先士卒。



所以结果也很明显——得将士心,同仇敌忾。



其实很多时候,群众是好说话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粮食,而是公平。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