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21#
发表于 2009-1-23 00:31:57 |只看该作者
[1726]



一个比孙传庭更可怕的对手,即将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与之前的洪承畴、曹文诏、卢象升不同,他并非一个能够上阵杀敌的将领。



他是统帅。



崇祯九年(1636),阿济格率领大军打进来时,崇祯非常紧张,但最紧张的人并不是他,而是张凤翼。



张凤翼,时任兵部尚书,他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按惯例,如果京城(包括郊区)被袭,皇帝会不高兴,皇帝不高兴,就要拿人撒气,具体地说,就是他。



更要命的是,崇祯老板撒气的途径,是追究责任,具体地说,是杀人,比如七年前,皇太极打到京城,兵部尚书王洽就被干掉了,按照这个传统,他是跑不掉的。



但张部长还算识相,眼看局面没法收拾,就打了个报告,说清军入侵,是我的责任,我想戴罪立功,到前方去,希望批准。



崇祯当即同意,打发他去了前线。



但张尚书到前线后,似乎也没去拼命,每天只干一件事——吃药。



他吃的,是毒药。



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毒药,吃了不会马上死,必须坚持吃,每天吃,饭前饭后吃,锲而不舍地吃,才能吃死。



对于张尚书的举动,我曾十分疑惑,想死解腰带就行了,实在不行操把菜刀,费那么大劲干甚?



过了好几年,才想明白,高,水平真高。



如果自杀,按当时的状况,算是畏罪,死了没准抚恤金都没有,但要上阵杀敌,似乎又没那个胆,索性慢性自杀,就当自然死亡了,还算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该享受的待遇,一点不少,老狐狸。



这兄弟不但死得慢,算得也准,清军九月初退兵,他九月初就死,连一天都没耽误。



他死了,也就拉倒了,可是崇祯同志不能拉倒,必须继续招工。



但榜样在前面,岗位风险太高,说了半天,也没人肯干。



左右为难之际,崇祯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很孝顺,曾三次上书,请求让自己代替父亲受罚,那是在他决心处罚杨鹤的时候。



他还清楚地记得这个人的名字——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崇祯见到杨嗣昌时,很忧虑。



局势实在太差,民军闹得太凶,清军打得太狠,两头夹攻,东一榔头西一棒,实在难于应付,如此下去,亡国是迟早的事,怎么办?



杨嗣昌只说了一句,一句就够了:



“大明若亡,必亡于流贼!”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22#
发表于 2009-1-23 00:32:35 |只看该作者
[1727]



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句话实在准得离谱。



按照杨嗣昌的说法,清军或许很强,但短时间内,并没有太大威胁,但如果不尽快解决民军,大明必定崩溃。



简单地说,就是先解决内部矛盾,再解决外部矛盾。



为了实现这个意图,杨嗣昌还提出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在历史上的名字,是八个字: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四正,包括湖广、河南、陕西、凤阳,六隅,是指山东、山西、应天、江西、四川、延绥。简单地说,这个优秀计划的大致内容,是一部垃圾电影的名字——十面埋伏。



它的大致意思是,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战区,四个主要,六个次要,只要发现民军出现,各地将联合围剿。简而言之,就是划定管辖范围,在谁的地方出事,就让谁去管,出事的主管,没出事的协管。



听完杨嗣昌的计划,崇祯只说了一句话:



“我用你太晚了!”



对于这句话,朝廷的许多大臣都认为,是彻彻底底的胡扯,无论是杨嗣昌,还是他的那个什么十面埋伏,都是空口白说,毫无价值,在他们看来,杨嗣昌同志将是第三个被干掉的兵部尚书。



然而他们错了,如果说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够拯救危局,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杨嗣昌。



两年后,只剩十八个人的李自成,和束手投降的张献忠,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所有的转变,都从这一刻开始,魏忠贤、清军入侵、民变四起,朝廷争斗,紧张,痛苦,毫无生机,但始终未曾放弃。



或许崇祯本人并不知道,经过长达八年暗无天日的努力,他即将迎来大明的曙光。



放他去!



崇祯死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臣误我!



对于这句话,大多数人认为,是在推卸责任。



但考证完崇祯年间的朝政,我认为,这句话比较正确。确切地说,给崇祯打工的这帮大臣,除部分人外,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混蛋,一种叫混帐。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痛苦,第一种是身居高位者,第二种是身居底层者,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很多。第一种人叫崇祯,第二种人叫百姓。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23#
发表于 2009-1-23 00:33:08 |只看该作者
[1728]



而最幸福的,就是中间那拨人,主要工作,叫做欺上瞒下,具体特点是,除了好事,什么都办,除了脸,什么都要。



崇祯每天打交道的,就是这拨人,比如崇祯三年(1630)西北灾荒,派下去十万石粮食赈灾,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就只剩下五万,到地方,还剩两万,分到下面,只剩一万,实际领到的,是五千。



这事估计是办得太恶心了,崇祯也知道了,极为愤怒,亲自查办。



案情查明:先动手的,是户部官员,东西领下来,不管好坏,先拦腰切一刀,然后到了地方,巡抚先来一下,知府后来一下,剩下的都发到乡绅手里,美其名曰代发,代着代着就代没了。



结合该案,综合明代史料,崇祯时期的官员,比较符合如下规律:脸皮的厚度,跟级别职务,大致成反比例增长。



这是比较合理的,位高权重的,几十年下来,有身份,也要面子,具体办事的就不同了,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好欺负的,就往死了欺负,能捞钱的,就往死了捞,啥名节、脸面,都顾不上,捞点实惠才是最实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积累,那是血淋淋的。



而且这拨人,还有个特点,什么青史留名、国家社稷,那都太遥远了,跟他们讲道理,促膝谈心都是没用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吃硬不吃软。教育没有用的,骂也没有用,往脸上吐唾沫都没用,相对而言,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把唾沫吐到眼里,再说上一句:孙子,我能治你!



比如当年追查阉党,就那么几个人,研究来研究去,连亲手干掉杨涟的许显纯,都研究成过失杀人,撤职了事,还是崇祯亲自上阵,才把这人干掉。



再比如这事,案发后,崇祯非常生气,下令严查,查到户部,户部研究半天,拉出来几个人,说是失职,给撤了,准备结案。



崇祯生气了,重装上阵,找出来几个主犯,杀了,剩下的,充军。



总之,崇祯年间的朝廷,是比较混账的,而带头混账的,是温体仁。



温体仁这个人,历史上的评价不高:奸臣,彻头彻尾的奸臣。



我之前说过,温体仁是个很有能力的人,精明强干,博闻强记,善于处理政务。



所以综合起来,温体仁先生的最终评价应该是,一个很有能力、精明强干、博闻强记、善于处理政务的彻头彻尾的奸臣。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3024#
发表于 2009-1-24 23:43:2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25#
发表于 2009-1-25 03:40:09 |只看该作者
[1729]



温体仁,是个很复杂的坏人,复杂在无论你怎么看,都会发现,这是个真正的好人。



在工作中,温体仁是个很勤劳的人。据史料记载,他兢兢业业,每天从早干到晚,很能工作,别人几年干不了的事,他几天就能搞定。



在生活中,他是廉政典范。据说他当首辅时,给他送礼的人从门口排到街上,等几天,他一个都不见,所有的礼品都退,退不了的就扔,比海瑞还海瑞。



在处理与同事间的关系上,他非常谦虚,从不说别人坏话,而且很能听取他人意见。比如有个叫文震孟的人,是他的晚辈,刚入内阁,他却非常尊敬,遇事都要找来商量,一点架子没有。



综上所诉,温体仁同志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工作上、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事,评定应为优秀。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温体仁同志的评定问题,进行鉴定:



在工作中,他反映敏捷,很有能力,但历史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坏人,没有能力,是不行的。



在生活上,他严格要求自己,不受贿赂,是因为他的仇人太多,要被人抓住把柄,是很麻烦的。



在跟同事相处时,他确实很和善,比如对文震孟,相当地客气,但原因在于,文震孟是崇祯的老师,后台很硬,而且当时他正在挖坑,等着文老师跳下去。



如果纵观温体仁的经历,可以发现,他有个历史悠久的习惯——整人。



崇祯二年(1629),他跟周延儒合谋,整垮了钱龙锡,进了内阁,过了几年,他又整垮了周延儒,当了首辅,又过了两年,他整垮了前途远大的文震孟,维护了自己的地位。



而且他整人的方式相当地高明。比如文震孟有个亲信,因为犯了事,要受处分。顺便说句,这人的事比较大,按情节,至少也是撤职。



文震孟和皇帝关系好,名声很好,势力很大,且刚进内阁,对温体仁而言,是头号眼中钉,但面对如此难得的整人机会,他毅然放弃了,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帮忙找了人,只给了个降职处分,很够意思,文震孟很感激。



大坑就是这样挖成的。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26#
发表于 2009-1-25 03:40:28 |只看该作者
[1730]



温体仁很清楚,崇祯是个眼睛不揉沙子的人,处分官员,是只有更重,没有最重,如果从轻处理,皇帝大人是不会答应的,肯定会加重,而文震孟同志比较正直,脾气也大,肯定要跟皇帝死磕,下场是比较明显的。



事情如他所料,皇帝大人听说后,非常震怒,把那人直接撤职,赶回家种田了,而文震孟不愧硬汉本色,跟皇帝吵了好几天,加上温体仁煽风点火,竟然也被免了。



其实这些倒无所谓,在道上混的,整个把人,搞点阴谋,也没什么,这种事,当年张居正也没少办,之所以是奸臣,是因为他不办事。



崇祯登基以来,干过很多事,平乱、抗金、整顿,忙完这边又忙那边,而温体仁上台以来,就只干一件事——个人进步。



为了个人进步,他很精明,坑了钱龙锡,坑了周延儒,坑了文震孟,坑了所有的挡路或可能挡路的人。



为了个人进步,他除了精明外,有时还很傻——装傻。



有一次,崇祯把他找来,有件事情要问他的看法,温体仁当即回答:不知道。



崇祯随即追问,为何不知道。



温体仁回答:臣本愚笨(原话),只望皇上圣裁。



为了个人进步,他很团结同志,很合群,为了整倒钱龙锡,他拉拢了周延儒,两人齐心合力,还把钱谦益同志送回了家。



当然,为了个人进步,他有时也不合群,很孤独,比如他对老朋友周延儒下手时,很干脆,没有丝毫犹豫,整人太多,多年家里鬼都不上门,还经常跟崇祯说,我不结党,所以孤独。



明明很阴险,很狡猾,很恶心人,还动不动就说我很耿直,我很愚蠢,很能促进食欲。



能人,兼职奸人,最奸的能人,是奸人,最能的奸人,还是奸人。



鉴定完毕。



在当时朝廷里,只是混过几年的,大致都知道温体仁同志的本性,换句话说,都知道他是个奸人。



可是知道没用,因为温体仁先生是个能干的奸人,而且深得皇帝信任,谁都告不倒,时人有云:崇祯遭瘟(温)。而且他本人心黑手狠兼皮厚,在朝廷混了多年,就快修炼成妖了,实在无人可比。



俗语有云,占着茅坑,不拉屎。客观地说,在内阁大臣的位置上,温体仁的行为并不符合这句话,确切地说,他占着茅坑,只拉屎。



外敌入侵,内乱不止,诚此危急存亡之秋,温体仁同志孜孜不倦,为了自己而奋斗,整人、挖坑,忙得不亦乐乎,如果让他继续折腾,大明可以提前关门



但不知是气数未尽,还是坟里的朱重八发威,天下无敌的温体仁,终究还是等来了敌人——一个他曾战胜过的敌人。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3027#
发表于 2009-1-29 23:08:25 |只看该作者
休息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8043
注册时间
2008-10-8
帖子
435
精华
0
3028#
发表于 2009-1-30 13:59:52 |只看该作者
追呢。追也很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29#
发表于 2009-2-4 01:08:12 |只看该作者
[1731]



自打辩论会上掉进温体仁的大坑,被赶回家,钱谦益已经在家呆了八年。八年里,除了看人种地(他是地主),主要的娱乐,就是写诗。



这些诗大都收入他的文集,可以找来看看,心理效果明显,心情好时看,可以抑郁,心情不好时看,可以去自杀。



诗的主要意思,基本比较雷同,什么我很后悔,我要归隐,我白活了,我没意思,反正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是走了黑道。



毕竟家里蹲了七八年,有点怨气很是正常,但钱谦益同志还是说错了,他走的黑道,还没有黑到头。



崇祯十年(1637),在家看人种地的钱谦益突然听说,有一个叫张汉儒的当地师爷,写了份状子告他。



要知道,钱大人虽说在上面混得很差,但到地方,还是比较恶霸的,小小师爷闹事,容易摆平。



然而没过几天,他就迎来了几位从京城来的客人——几位来抓他的客人。



在被押解的路上,钱谦益才搞明白,原来那位师爷的状子,是告御状。



这个世上,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但凡斗争,就有谱,包括政治斗争。一般说来,把对手弄到偏远山区,回家养老,也就够本了,没必要赶尽杀绝,但这事,也因人而异,比如温体仁,就是个没谱的人。



要么是他太过得意,或者太恨钱谦益,总之他没打算按着谱走,某天突然心血来潮,想起在那遥远的江南,还有个没被整死的钱谦益。



没整死,就往死里整。



但他毕竟位高权重,如果要自己动手,传出去实在太丢面子,而且容易留下把柄,所以他决定,借刀杀人。



他借到的刀,就是张汉儒。



之所以找到张汉儒,因为这人是个衙门师爷,小人物,无论如何,跟内阁首辅,都是扯不上关系的,而且张师爷长期在法律界工作,对拍黑砖之类的工作非常熟悉,且乐此不疲。



果然,接到工作指示后,张师爷连夜工作,写出了一份状子。



所谓小人物,在写状子这点上,是不恰当的。当年大人物杨涟告魏忠贤,总共二十四条大罪,而张师爷告钱谦益的罪状,有五十八条。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30#
发表于 2009-2-4 01:08:34 |只看该作者
[1732]



这五十八条罪状,堪称经典之作,包括贪污、受贿、走私、通敌、玩权、结党,总而言之,只要你能想到的罪状,他都写了。



但钱谦益倒没怎么慌,因为这份状子写得实在太过扯淡,都赶回家当老百姓了,还贪污个甚?玩权、掌控朝政,基本就是胡话,崇祯这么精明的人,是不会信的。



可是他到北京,就真慌了,因为他在朝廷的朋友告诉他,他的罪状,皇帝已经批了,即将定罪。



其实钱谦益同志应该有点思想准备,要明白,温体仁是首辅,所有的公文,都是他票拟的,底下送上来,他签个字,皇帝都未必看,要收拾你小子,小菜。



钱谦益不愧是当过东林党领导的,虽然回家消停几年,威望依然很大,他被抓过来,很多人出面,什么给事中、郎中、尚书,包括大学士,都帮他说话,说他很冤枉,情节很曲折。



全无作用,皇帝知道了,也没理。



因为温体仁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八年前,兵强马壮的钱谦益,没能干过势单力孤的温体仁,是因为温体仁同志精通心理学。



他很清楚,说话人再多都没用,说了能算的只有崇祯,而崇祯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拉帮结派,帮忙的人越多,就越坏事。都八年了,钱大人还没明白这个道理,实在毫无长进。



所以外面越是起哄,皇帝就越不买账,钱谦益同志的脑袋,就离鬼头刀越来越近。



温体仁已做好庆祝准备,等待着钱谦益被杀的那一天。



对此,钱谦益颇有共识,他虽在牢里,消息很灵通,感觉事情不太对劲,就亲自写了几封信,托人直接交给皇帝,为自己辩解。



但结果很不幸,皇帝大人压根没看,很明显,他对钱谦益同志,是比较厌恶的。



钱谦益终于走到了绝路,帮忙没用,辩解没用,找皇帝都没用,找什么人似乎都没用了。



等着他的,只有喀嚓一刀。



有句俗语:万事留一线,将来好见面。这句俗语,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没必要逼人太甚。



被逼得太甚的钱谦益,在阴暗的牢房里,终于使出了杀手锏。



关于钱谦益同志,之前介绍的时候,漏了一点,这位仁兄除了是东林党的头头外,还有个关系——他中进士的时候,录取他的老师,叫做孙承宗。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31#
发表于 2009-2-4 01:08:54 |只看该作者
[1733]



孙承宗同志,大家都很熟悉了,很有本事,除了能打仗外,也能搞关系,魏忠贤在的时候,都拿他没办法。



但问题是,孙承宗已经退休好几年了,说话也不好使,让他出面,估计也很麻烦。



钱谦益并没有幻想,他所以找到孙承宗,只是希望孙老师帮他找另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曹化淳。



曹化淳,是知名人士,我依稀记得,在金庸的小说《碧血剑》里,他是个死跑龙套的,且跑过好几回。



但在崇祯十年的时候,他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崇祯的亲信。



在当时,能跟温体仁较劲的,也就只有他了。



但问题是,这位太监同志跟温体仁无仇,钱谦益也并非他的亲戚,犯不上较这个劲。



但钱谦益认定,这个人,能帮他的忙,救他的命。



凭什么呢?



就凭十年前,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其实这篇文章,跟曹化淳并没有丝毫关系,但钱谦益相信,看着这篇文章的份上,曹化淳是会帮忙的。



因为这篇文章是王安的墓志铭。



我讲过,很久以前,魏忠贤是王安的亲信,但我没有讲过,当时王安的亲信,还有一个曹化淳。



这似乎是个比较复杂的关系。大致是这么回事。



钱谦益去找曹化淳帮忙,因为他曾经帮王安写过墓志铭,而曹化淳是王安的亲信,所以看在死人的面子上,多少要帮点忙。外加他的老师孙承宗,面子比较广,托他出面,还有点活人的面子,死人活人双管齐下,务必成功。



成功了。



曹化淳得知消息,非常吃惊,加上这人跟着王安,还有点良心,感觉温体仁太过分,就答应帮个忙。



当然,找完了人还得听消息,钱谦益找了个人,天天去朝廷找人打听情况,连续找了三天,都没人理会,毫无消息,第四天,他得到准确的口信:可安心矣。



可安心矣的意思,就是这事已经搞定,收拾行李,准备出狱。



钱谦益也是这么理解的,他相信曹化淳已经解决了一切。



曹化淳原本也这么认为,他上下活动,估计再过几天,事情就结了。



可是偏就没有结。



因为温体仁又来了。



温首辅以为钱谦益必死,没想到过了几天,竟然连曹化淳都折腾进来了,这样下去,事情就黄了,既然干了,就干到底,所以他决定,连曹化淳一起整。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32#
发表于 2009-2-4 01:09:17 |只看该作者
[1734]



他先散布消息,说钱谦益跟曹化淳合伙,然后还找了个证人,让他出面,指证钱谦益给曹化淳行贿,最后为万无一失,他还请了假。



每次但凡要整人时,温体仁就会请假,回家呆着,这意思是在我请假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我既不知道,也不在场,事完了,拍拍屁股再去上班。



其实对温体仁而言,钱谦益死,还是不死,都没多大关系,反正就政治地位而言,钱地主已经是个死龙套。



可做可不做的好事,最好做,可做可不做的坏事,最好不做。可惜,温体仁同志没有这个觉悟。



在他看来,钱谦益已经是个平民,而袒护钱谦益的曹化淳,不过是个司礼太监,作为内阁首辅,要办这两个人,是很容易的。



可惜他不知道,曹化淳这个人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因为曹化淳非但是太监,还有特务背景,他原本在东厂干过,到司礼监后,跟现任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是哥们,关系很铁。



而今温大人竟拿他开刀,实在是搞错了码头。曹公公勃然大怒,立刻跑到东厂,找到王之心,商量对策,毕竟温体仁老奸巨猾,无懈可击,要彻底搞倒他,必须想个办法。



商量半天,办法有了。



先去找皇帝,主动报告此事,说事情很复杂,后果很严重,于是皇帝大人也震惊了,下令严查,事情闹大了。



接下来,就是去抓人,温体仁是没法抓的,但张汉儒一干人等,随便抓,抓回来,就直接丢进东厂。



据说东厂的刑罚,总共有上百种,花样繁多,能够让人恨自己生出来,比什么测谎仪好用多了,所以但凡丢进这里的人,都很诚实。



张汉儒之流,似乎也不是什么钢铁战士。按史料的说法,进来的头天晚上,曹化淳去审了一次,就审出来了,除了交代本人作案情况外,连幕后主使温体仁先生的诸多言行,也一起交代了。



曹化淳拿到口供,立马就奔了崇祯,崇祯看过之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了四个字:



“体仁有党!”



这四个字的意思,用江湖术语解释:温体仁,是有门派的。



崇祯是不喜欢门派的,作为武林盟主,任何门派他都不喜欢,像温体仁这种人见狗嫌的家伙,虽然讨厌,但用着放心。



然而这件事清楚地告诉他,温体仁同志也有门派,虽然门派比较小,但再小都是门派。



然后,他拿来了一封奏疏。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3930
注册时间
2006-4-19
帖子
1633
精华
0
3033#
发表于 2009-2-4 10:15:10 |只看该作者
这个还不错,可惜有没有txt版本的啊?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34#
发表于 2009-2-6 00:37:22 |只看该作者
[1735]



这封奏疏是温体仁的辞职信,按照他的传统,为了彻底表示自己的清白,他写了这封文书,说自己身体不好,估计也帮不了皇帝了,希望让自己回家养老。



类似这种客气信件,崇祯也会客气客气,写几句挽留的话,然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然而这一次,在这封奏疏上,他只写了三个字。



奏疏送到温体仁家时,他正在吃饭,他停了下来,等待着以往听过许多次的客套话。



然而这一次,他只听到了三个字——放他去。



放他去的意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滚、快滚、从哪里来,滚哪里去。



据说当时就晕了过去。



温体仁终于倒了,这位聪明绝顶的仁兄,从顶上摔了下来,他落寞地回了家,第二年,死在家乡。



明代最后的一位权奸,就此落幕,确实,最后一个。



天才的计划



温体仁下台,最受益的人,应该是杨嗣昌。我查了一下,他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兵部尚书,温体仁是六月走人的,按照温先生的脾气,像杨嗣昌这种牛人,不踩下去,是不大可能的。



温体仁走了,杨嗣昌来了,不久之后,他就将进入内阁,实践自己天才的计划。



按照杨嗣昌的计划,要实现十面张网,现在的人是不够的,必须再增兵十二万,



要增兵,就得给钱,按杨嗣昌的算法,必须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以上。



这个计划极为冒险,因为这笔钱杨嗣昌是不出的,崇祯也是不出的,唯一的来源,只能是找老百姓要,具体说来,就是加租。



比如原先你一年交一百多斤粮食,全家还能丰衣足食,张献忠、李自成打过来的时候,你可能会出门看热闹,然后回家吃饭。然后官府告诉你,加租,每年交两百斤,结果全家只能吃糠,再打过来的时候,你就会出门,帮李自成叫声好,让他们往死里打,帮你出口气。



再后来,官府告诉你,再加租,每年交四百斤,结果全家连糠都没法吃,不用人家打上门,你就会打好包袱,出门去找闯王同志。



为了搞定西北民变,崇祯已经加过几次租了,如果再加,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很多大臣坚决反对。



但是崇祯仍旧同意了,因为他相信,杨嗣昌的计划,能够挽救危局。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35#
发表于 2009-2-6 00:37:45 |只看该作者
[1736]



最后,杨嗣昌说,要实现这个计划,我必须用一个人。



崇祯同意了。



杨嗣昌推举的这个人,叫熊文灿。



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布政使、两广总督。



杨嗣昌之所以推举熊文灿,只是因为一个误会。



不久前,两广总督的熊文灿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崇祯的一名亲信太监来到广东探访,干啥不知道,虽说来意不明,但对这种特派员之类的人物,熊总督心里是有数的,专程请过来吃饭。



既然是吃饭,就要喝酒,吃饱喝足,再送点礼,这位太监也很上道,非常高兴,一来二去,也就熟了。



既然是熟人,也就好说话了,双方无话不谈,从国内形势到国际风云,什么都说,但只有一件事,熊总督始终没有套出来。



你到底来干什么的?



几天后,这位太监要走,熊总督决定再请他吃顿饭,最后套口风。



这顿饭吃得很满意,双方临别,喝得也多,喝着喝着,就开始说起民变的事。



熊总督估计是喝多了,外加豪气干云,当时拍着桌子大喝一声:



“诸臣误国,如果我去,怎么会让他们闹到如此地步(令鼠辈至是哉)!”



他万没想到,有个人比他还激动。



太监立即站了起来,他流露出多年卧底终于找到同志的表情,热烈地握住了熊总督的手,说出了熊总督套了很多天,都没有套出来的话:

“我到这里来,就是来考察你的!回去我就禀报皇上,让您去平乱,除了你,谁还能扫清流贼!(非公不足办此贼)”



酒醒了。



熊总督到底是多年的老官僚,听到这话,当时酒就醒了,脑筋急速运转后,凭借二十余年的功底,立即提出了五难,四不可。



所谓五难,四不可,大致就是九个条件,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熊总督才能勉为其难地上任。



大致说来,这就是一篇公文,就算让专职秘书写,也得写个一天两天,熊总督转眼就能完工,实在用心良苦。



然而太监也并非凡人,只用一句话,就打碎了熊总督的如意算盘:



“你放心,这些我回去都会禀报皇帝,但如果皇帝都答应,你就别推辞了。”



就这样,熊总督的一片报国之心穿越上千里路,来到了京城。



崇祯知道了,杨嗣昌也知道了,在那遥远的南方,有一个叫熊文灿的忠义之士,愿意为国付出一切。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36#
发表于 2009-2-6 00:38:10 |只看该作者
[1737]



当然了,熊总督的那些条件,自然不在话下,关键时刻,有人肯上,就难能可贵了,怎么能够吝惜条件呢?



所以在这关键时刻,杨嗣昌提出了熊文灿,而崇祯也欣然同意了,他们都相信,他能圆满实现这个天才的计划。



于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熊总督接到了调令,他即将前往中原,接替无能的前任总督王家桢。



熊文灿原先的辖区,是广东、广西两个省,而他现在的辖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按说,他应该很高兴,高兴得一头撞死。



两广总督,虽说管的都是不发达地区,盗贼也多,但好歹图个平安,也没人来闹,现在这五个省,动辄就是几十万人武装大游行,且都是巨寇、猛寇,没准哪天就被抓走,实在比较刺激。



但既然来了,再跟皇帝说,其实我是忽悠您的,那天是喝多了,估计也不行,想来想去,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后世有很多人,对熊先生相当不屑,说他没有能力,没有气魄,但在我看来,熊总督并没有那么不堪。他自幼读书,当过地方官,也到过京城,还出过海(出使琉球),见过大世面,总体而言,他只有两样东西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虽说熊文灿能力比较差,比较怕事,比较没有打过仗,但他能够升到两广总督,竟然是靠一项军功。



这项军功的具体内容是,他搞定了一个许多人都无法搞定的人,此人的名字,叫郑芝龙。



郑芝龙,是福建一带的著名海盗,有个著名的儿子——郑成功。



熊总督招降郑芝龙后,又用郑芝龙干掉了其他海盗,成功搞定福建沿海,最终搞定自己,获得提升。



但熊总督长年以来的表现有目共睹,骗得了上级,骗不了群众,所以他去上任的时候,许多人都认定,熊总督是壮官一去不复返了。



崇祯十年(1637)十月,熊文灿正式来到湖广上任,迎接他的,是下属左良玉。



刚开始的时候,左良玉对熊总督还比较客气(没摸清底细),过了几天,发现熊总督黔“熊”技穷,除了天天开会,啥本事都没有,索性就消失了。没办法,像熊总督这种熊人,左总兵是看不上的。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37#
发表于 2009-2-6 00:38:29 |只看该作者
[1738]



熊总督也急了,他本不想来,来了,将领又不听使唤,自己手下的兵力,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人,又要完成业绩,无奈之下,只好使出老招数——招抚。



当时在他的辖区里,最大的两股民军,分别是张献忠和刘国能。其中张献忠有九万人,刘国能有五万。



熊文灿决定招抚这两个人。



虽然在朝廷混得还行,但论江湖经验,跟张献忠、刘国能比,熊总督还是很傻很天真,他不知道这二位的投降史,也不了解黑道的规矩,更何况,他的兵还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要想招降,是很困难的。



但熊总督最头疼的问题,还不是上面这些,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发通知。



因为张献忠和刘国能从事特殊行业,平时也没住在村里,以熊总督的情报系统,要找到这两个人,似乎很难,情急之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熊总督派了几百个人,以今日张贴医治性病广告之决心,在村头乡尾四处贴告示,以告知朝廷招安之诚意。



对此,左良玉嗤之以鼻,连杨嗣昌听说后,也只能苦笑。



总之,在当时,熊总督在大家的眼里,大约是个笑话,笑完了,就该滚蛋了。



然而这个笑话,却以一种无人可以预料的方式,继续了下去。



过了不久,熊总督就得到消息,民军的同志们找来了。



先找上门的是张献忠,他表示,自己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很想投降,很想为国效力,但鉴于投降程序很麻烦,所以需要准备几天。



这是鬼话。



类似这种话,张献忠说的次数,估计他自己都数不清,这也是张头领看熊总督是生人,专程忽悠一把,要换了洪承畴、卢象升等一干熟人,拉出去就剁了。



但张献忠派人上门,除了逗人玩,还有客观原因。



自打崇祯九年围剿风暴以来,经济形势是一天不如一天,高迎祥垮台了,众多头领环境都不好,随时可能破产裁员,包括李自成在内。



高迎祥死后,孙传庭就放出了话,只要搞定了李自成,他就退休回家。



李自成在陕北对付洪承畴,已经很吃力了,又来了这么个冤家,两下夹攻,连吃败仗,没办法,陕西没法呆了,只好掉头进了四川。



偏偏年景太差,又赶上杨嗣昌开始搞十面埋伏工程,只能接着往前跑,前有追兵,后有堵截,实在没办法,只能以掩耳盗铃之势窝在原地,动弹不得。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38#
发表于 2009-2-9 01:45:38 |只看该作者
[1739]



环境如此,张献忠混得也差,留个后路是必要的,所以找到了熊总督,当然,投降是不会的,先谈条件,过几年实在不行了,再投降。



但他万没想到,过几天,他就会乖乖投降。



因为几天后,一个消息传来,刘国能投降了。



刘国能,外号闯塌天,在当时的诸位头领中,他大概能排到前五名,是个相当棘手的人物。



他得知熊总督招降的消息后,也找上门来,表示自己虽兵强马壮,但是很想投降,鉴于投降程序很麻烦,需要准备几天。



其实刘国能同志的台词,跟张献忠的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他准备了几天,就真的投降了。



崇祯十年(1637)十一月,刘国能率五六万大军,向仅有一万人的熊文灿投降,服从改编。



小时候,我读《水浒传》的时候,曾经相当厌恶宋江,觉得他替天行道,开始造反,很是英雄,最后却又接受招安,去征讨方腊,很是狗熊,同样的一个人,怎么前后差别那么大呢?



后来我才明白,造反的宋江,和招安的宋江,始终是同一个人。



为什么要造反?



造反,就是为了招安。



当年的宋江,原本是给政府干活,而且还有职务,根据水浒的说法,日子过得很不错,除了拿工资,还勾结黑社会(如晁盖等人),吃点外快,还经常结交江湖兄弟,给钱从不小气(宋江:你当及时雨的名号是白给的?),只是一时手快,在被检举之前,干掉了自己的小妾,所以才被迫流落造反。



刘国能的情况比较类似,跟张献忠不一样,他原本是读过书的,据说还有个秀才的功名,但后来不知一时冲动,还是懵懂无知,竟然造了反,好在运气不错,这么多年没被干掉,还混得不错。



但造反这活,混得不错是不够的,毕竟工作不太稳定,危险性大,刘国能又是个比较孝顺的人,希望在家孝敬父母,所以趁此机会,准备投降,换个工作。



刘国能这一投降,就把张献忠吓懵了:投降,还有抢生意的?



眼看问题严重,他立即派出使者,去找熊文灿,表示近期就投降了。



但是熊总督也硬气了,没有盛情挽留,反而表示,关于投降的问题,还要研究研究,才确实是否接受。



原本投降是供不应求,现在成了供大于求,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麻烦了。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039#
发表于 2009-2-9 01:45:58 |只看该作者
[1740]



但张献忠不愧是在朝廷里混过的,非常机灵,立刻转变思路,决定,送礼。



而且张献忠明智地意识到,熊总督的道行很深(两广总督是个肥差),单是送钱估计没戏,所以他专程找了几件古董玉器(反正是抢来的),派人送了过去,只求一件事,让我投降。



捞钱之余还有政绩,如此好事,对熊总督而言,不干就不是人。他马上接受了投降,并且命令张献忠等人就地安置。



张献忠投降的时候,手下有七八万人,而他的驻地,在谷城(今湖北谷城)。



消息传来,崇祯极为高兴,认定熊总督是旷世奇才,大加赞赏。



杨嗣昌也很高兴,高兴之余,他提出了一个想法。



客观地讲,这是个比较阴险的想法,以致于后来很多人认为,如果照这个想法办了,天下就消停了。



这个想法的具体内容,是让张献忠在投降之前,办一件事——打李自成。



这就好比黑帮团伙,每逢拉人入伙的时候,都要让新人干点缺德事,比如砍人放火之类,专用术语,叫沾点血,今后才好一起干。



但崇祯同志实在很讲道义,他表示人家刚来投降,就让人干这种事,似乎有点过分,所以也就这么算了。



对崇祯的信任,谷城的张献忠先生如果毫无感动,那也是很正常的。作为投降专业户,他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再造反,以及造反之后,什么时候再投降。



实际情况,似乎也是如此,崇祯十一年(1638)十月,张献忠同志已经难能可贵地投降了十个月,很明显,他也不打算打破自己以往的投降记录,开始私下联系,蠢蠢欲动。而以熊总督的觉悟,估计只有张先生的砍刀砍到他的枕头上,才能反应过来。



然而,就在以往场景即将重播之际,一个消息,彻底地打乱了张献忠的计划。



三个月前,陕西的李自成呆不下去,跑到了四川,刚到四川时,李自成过得还可以,后来洪承畴调集重兵围剿,他就退往山区,双方僵持不下,李自成瞅了个空,又跑回了陕西。



以往每次李自成跑路的时候,洪承畴都礼送出境,送出去就行,确保他别回来,并不多送,但这次李自成发现,洪承畴开始讲礼貌了。
guodl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3040#
发表于 2009-2-9 22:47:31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