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xu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日关系真相:1931-1945 [复制链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21#
发表于 2004-8-16 11:58:46 |只看该作者
5.8  东北军民浴血抗日

  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的东北共有三省、一个特别行政区,事变发生之
后,关东军可以说是按照预定的演习计划,在中国军队毫无抵抗的状况下, 
___________
3 可惜这个想法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考验,在近代史中,日本与俄罗斯两国对中国的侵略,不
但是连藉口都不需要有,而且还会一面侵略,一面否认。

第54页
一天之内就顺利攻占了辽宁大部分的地区,而接着吉林的代理主席熙洽向日
军自动投降,日军在三天之内也就完成了对吉林的占领,至于哈尔滨的东省
特区,早有汉奸张景惠作内应,只待苏联方面允许就可以接收,但是在日军
企图攻占黑龙江省时,才正式遭到中国军队有组织的抵抗。

  由于关东军一击成功占领辽宁,又有汉奸接应“接收”吉林与哈尔滨,
面对进一步的控制黑龙江省,则因为关东军的兵力不足,以及参谋本部不同
意出兵北满的压力,迫使关东军指使已经投降关东军的伪军张海鹏军阀,率
兵进攻黑龙江,不料受到黑龙江的于兆麟部反击,并且联络马占山部队,烧
毁了江桥铁路桥,击败了汉奸部队的进攻,关东军唯恐东北军抗日的英勇形
象,会积极带动东北百姓的抗日风潮,使得关东军决定直接介入。

  这时东北军第三旅的旅长马占山,已经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代理主
席,马占山在击败伪军的进攻之后,决定继续坚守江桥,而关东军则决定出
兵江桥,引发了关东军违抗参谋本部“临参命”的重大事故。结果马占山
部在江桥奋勇迎战关东军,同样给与关东军出乎意料之外的严重伤亡打击,
一度造成关东军极大地震撼,迫使本庄繁只有动员关东军所有的部队参战,
同时紧急向朝鲜军借兵助战,日军在十一月五日,对马占山发动前所未有的
陆空联合攻势,日军猛攻了半个月,最后马占山在缺乏后援与兵力不足的情
况下,只有后撤,但是却打响了日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起义旗号,激动了中
国人民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的民族主义热情,也暴露出关东军并非无敌的
“神话”。

  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变局,张学良当时唯一的军事布署,就是在
辽西的锦州,设立了临时的军政中心,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张学良下
令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以及辽宁省政府行署,同时把留驻
东北突围的部队集中锦州,张学良希望保有辽西,作为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
的基地,以及与关东军交涉的筹码。

  这种布署当然立刻激怒了关东军,关东军在十月八日,不顾东京军部的
反对,断然先以空军攻击锦州,然后集结军队,准备强行进攻。这些军事行
动造成国际社会对于日军强悍侵略的反感,因为攻击锦州的军事行动,日本
是既无护侨的藉口,也没有确保铁路利益的理由,因而完全显示出,九一八
事变是日本十足的侵略行为。

  因此日本的参谋本部,只有为此再度发出四道临参命,以控制关东军企

第55页
图占领锦州的行动,在临参命的压力之下(这回关东军不易为自己行动找到
辩护的藉口),关东军只有暂时停止进军,但是设法派遣投降日军的汉奸军
阀部队,前后三次攻击锦州,但是都被东北守军所击败,因此关东军对于辽
西的张学良据点,是几乎一筹莫展。但是到了十二月七日,日本政府与军部
都进行全面的改组,新的日本政府与军部,都决定支持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
的大政方针,因此日本正式从本土派遣大量部队进入中国东北,同时军部也
同意了关东军攻占锦州的计划。

  正当日军准备动员大军围攻锦州之时,南京的国民政府在空前的混乱与
斗争之下,进行改组,蒋介石被迫下野,由反蒋张的粤派人士孙科等人,主
导国民政府的政局,并由反蒋、张最力的陈友仁,担任外交部长,虽然新成
立的国民政府一连发出两道命令,叫张学良死守锦州,但是由于粤派的国民
政府,根本无法挽回财政混乱的危机,又不能有效地掌控军队,与张学良的
关系更是水火不容,因此张学良根本无意听从这个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所
下达“死守锦州”的命令。(其实当时没有一个地方势力愿意接受这个国民
政府的命令,就连上海的银行,也不敢接受它所发行的债卷)。

  在关东军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式对锦州发动攻击之后,东北军只在外
围进行局部的抵抗,张学良在确定粤派的南京政府,真的是无法也无力支持
东北军抗日之后,于次年元月二日下令,东北军自动弃守辽西,因此日军轻
取锦州,直逼山海关的华军防线。

  日军既然顺利攻占锦州,又得到苏联方面不干预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立
场宣示,这时已经得到日本本土大幅增援的关东军,再度挥军北上,以优势
的兵力,顺利地攻占了黑龙江省与哈尔滨市,整个中国的东北,就在一九三
二年一月底,完全地被日军占领了。只剩下不愿意成为日本奴役的东北军
民,自动自发的组织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与日军进行殊死
决战,表现出中国人豪勇的民族气节。他们也开始惊醒全国同胞,中国人需
要团结奋斗,以扭转可能亡国的考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22#
发表于 2004-8-16 11:59:27 |只看该作者
   弱国的奋斗与挣扎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六章



--------------------------------------------------------------------------------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政府可以说是陷入中枢无主的状
  态:要战没有实力、要和没有决心,四分五裂的国家、民穷财尽
  的政府、加上只知内战相残的军队、激动绝望的学生、兴风作浪
  的政客、卖国求荣的汉奸,中国真的能够面对进一步即亡国的挑
  战吗?从蒋介石的观点看来,中国唯一的机会,只能从死里求
  生,那就是设法忍辱负重、争取时间,统一与建设国家,然后设
  法组成一支有现代战力的军队,才能再与日本进行决战。但是在
  当时而言,这种想法却是不会被舆论所接受的,民情激动得现在
  就要与日本一决生死,“立刻抗日”更是当时所有割据势力,反
  对蒋介石进行统一与建设的护身符,使得蒋介石在准备抗日的努
  力上,增加了无数与不必要的困难。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于中日两国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分水岭事件,
由于日本政府不但无法控制少壮派军人违抗命令,而且还逐步地认同他们为
帝国开疆辟土所作的贡献,从此之后,日本演变成为一个由少数军人专政的
国家,从此国家失去了民主、和平,最后换得了亡国的历史结局。

  而中国却从九一八事变的惨痛打击之下,开始逐步的觉醒。中国社会的
各个阶层在受到这个危机的刺激之下,出现了死里求生的挣扎,从一个近乎


第57页
完全破碎与衰亡的局面,开始凝聚出一点国家认同的元气,慢慢的独立进行
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经历了极其艰苦的十四年,最后是熬过历史的浩
劫,获得了光荣的胜利。虽然中国的复兴立刻又受到英、苏、美强权的联手
阴谋出卖的打击,但是经历过抗日战争之后,她已经走出历史的最低点,开
始有了国家再生的能力。

6.1  中国分裂与衰弱而招来外患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一九三一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低迷的危机时刻
(要不然关东军的这几个少壮派军官,也不敢这样胆大妄为的侵略中国东北
了),当时的中国,分为两个国家,三个中央政府,十几个地方独立政府,
以及边陲地区(蒙古、新疆、西藏)实际上被外国幕后控制的局面。当时的
南京国民政府,真正能够直接掌控的地区不过是长江中下游几省的地区而
已,从清朝中叶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剥削,更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
步,在这种中国面临危急存亡之秋的时刻,日本军国主义正乘人之危的侵略
中国。

  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说是焦头烂额。
蒋介石一贯的主张是,只有先统一内部,才能完成建设与发展,这样才有能
力与帝国主义力量争取中国应有的权利。蒋以及绝大多数的国民政府领袖
们,虽然都多少的了解到东北局势已经出现危机,但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
连日本政府与军部,也无法控制住关东军的独断行动,史达林更是顺水推舟
的故意放任局势发展,因此国民政府对与东北所面临的危机,除了再三的交
待张学良不抵抗之外,并无进一步的准备与对策。

  事实上,当时的蒋介石,甚至没有把握能否解决关内分裂(中共与广
州)的危机,哪里还能有力量去对付关东军在东北的侵略与挑衅。基本上,
中国政府仍然认为,至少当时的日本政府方面,还没有立刻要以武力公然的
侵略中国的东北的准备,同时日本军部也一直担心苏联从背后突袭,因而不
愿在中国东北采取公然的军事行动。所谓不抵抗政策,原是针对杜绝关东军
的挑衅藉口而发的(并非当日本真正武力侵略东北时,仍不予以抵抗)。

  回顾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中国局势,刚刚结束民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内战之

第58页
后,张学良的“奉系”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内部,仅次于宁系(蒋介石)的军
政势力,于是造成粤系极大的不满与反弹。因此在一九三一年,国民党高层
派系,为了是否应该制定约法、实施训政的问题,再度爆发水火不容的政
争。这次政争激烈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见的,蒋介石竟然采取软禁党国元老胡
汉民的强硬手段,因而激起国民党中的粤、桂系统,正式的叛离南京国民政
府,而在广州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并且开除南京国民政府所有领导人的党
籍。他们特别愤恨张学良的迅速兴起,因此广州的国民政府,进一步的准备
联络其他割据的军政势力,再度发动讨伐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战。当时广州国
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竟然到日本进行活动,要求日本政府以军力,支
持广州政府讨伐南京国民政府。这种做法,虽然当时没有被日本政府接受,
但是给与日本政府相当大的鼓舞,认为中国事实上已经陷在分裂与亡国的边
缘了。

  在面临这种内战不息,与内斗不断的情形下,南京的国民政府可以说是
分身乏术,只能疲于应付各方的挑战,而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实际  
上只是地方型政权的南京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单独面对国际强权的侵
略。在这种的危机之下,经过紧急的商讨对策,南京政府只有决定不对日宣
战,而采取一面进行对日的交涉,一面诉之国联,要求国联能主持国际正
义。同时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之下,南京国民政府也立刻释放胡汉民,并且要
求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会商团结之道,以组成新的政府来共赴国难。

  国民政府决定不对日宣战,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中国,无论就军力与  
总体国力而言,中国根本就不是日本的对手。别说正规的战场作战是必败无
疑,就是长期的游击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中国一旦正式的对日宣战,结果  
必然是战败亡国。何况当时的日本政府也和关东军存有立场的分歧,日本政
府希望能够以外交方式与中国政府洽商解决之道,然后可以压制关东军的行
动。因此中国与日本原是准备进行交涉,以化解九一八事变的危机。

  但是无论在中国或是日本,都有不少军政领袖,认为九一八事变只是关
东军的强出头的争功表现,而不是政府主导的侵略政策,因此只要中国能够
在交涉的过程中,多让些利益给日本人,日本政府最终会压制关东军,不至
于就此直接占领中国东北。

  但是这种想法,很快地就被强大的政治压力所否决了。国内民意强烈的
激荡,认为中国绝对不能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任何的妥协与让步,因此”不  

第59页
撤兵、不交涉“成为中国舆论与政界的主流意见,迫使国民政府不敢进行中
日之间的直接交涉。而日本方面,关东军行动的空前胜利,已逐渐赢得军
部、民意甚至日皇的支持,所以日政府也无法与中国进行外交谈判,而放弃
已经占领中国东北的利益。

  当时的东北军之所以采取不抵抗策略,除了是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整体
国策指示之外,也有着实质生死利害的考虑,因为东北军主力在华北,负责
处理中原大战之后的善后工作,当时口服心不服的晋军阎锡山部、山东的韩
复渠部都与日本有联系,而剩下的西北军又与东北军有过惨烈战斗的私仇,
因此张学良就算想要紧急调兵出关应战,在中央方面是兵饷都无法支援,同
时谁也不敢保证,其他在华北不同派系的部队,会不会乘人之危的攻击东北
军后路,这就是张学良不能不顾忌的地方。

  张学良原先也一样认为,当时日本最终的目的,只是要扩大日本在东北
的利益,关东军的军事行动,已经超过日本政府与军部的指令,何况日本无
论如何都要考虑苏联的立场。所以只要部在东北与关东军正式开战,关东军
就没有作战的藉口,然后经由与日本政府交涉,达成利益的让步,最后关东
军还是会退兵的。张学良清楚地知道,目前自己既失东北的根据地,前途已
经危机四伏了,假如再把手上的一些部队拼光,那么自己以及东北军系,将
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6.2  外交无法挽回东北失地

  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在军事上是确立不宣战的方针(其实
也无兵可战),在外交上立刻兵分二路出击,财政部长宋子文与日本驻华公
使重光葵进行接触,同时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提出中国的紧急控
诉。宋子文与重光葵经过密集谈判之后,已了解日本政府也不赞成关东军的
行动,因此决定由中日双方派员组织一个代表团,直接到东北监督停火,然
后商议撤军的问题,这个方案已经被日本外相币原重喜郎所接受1。

  但是这时候中国国内的民意已经陷入激动与失控的状态,国人一致认为
日本若是不先无条件撤兵,中国根本没有与日本进行交涉的必要,激动的 
___________
1 假如中日双方继续的直接交涉下去,是否会达成进一步的协议以解决九一八事变?这是一
个历史上的问题。至少蒋介石在后来的检讨中,有过这样的想法。

第60页
学生冲进外交部殴打外加部长王正廷;舆论对于政府的不抵抗与对日本的交 
涉,都当成汉奸般的严厉批判,造成整个南京国民政府几乎为之瘫痪。“不
撤兵、不交涉”便成为民意强迫政府所接受的政策方针,造成当时政府中没
有人敢再谈与日本交涉的事,诉之国联变成当时国民政府唯一能做的选择。

  但是当时的国联,虽然在表面上是一个超国家的维护和平国际组织,但
是实际上确在几个国际强权的操控下,只能做些不切实际的表面文章,九月
二十一日,中国驻国联的代表施肇基提出中国的紧急控诉,二十二日国联
就做出要求中日双方停战撤兵的决议2,但是日本政府当时根本弄不清楚状
况,更控制不了关东军的行动,反正日本政府发表了所谓“不扩大”声明来
敷衍国联,因此这个决议根本发生不了任何的影响力。

  在日本不但不能控制关东军停战撤兵,反而坐视关东军扩大侵略的状况
下,国联在中国的要求下,于九月三十日再度作出决议,要求日本撤兵,但 
是在日本的要求下,加入了“中国需要能够确保日本侨民安全与南满铁路运
输”的前题,这样日本政府就可以辨称,中国无力保护日本在中国东北侨民
与铁路的安全,所以日本不但不能撤兵,还要继续增兵以护侨与护路。最后
国联看到日本实在是胡作非为、公然破坏和平进行侵略,才在十月十四日三
度决议,要求日本撤兵,这时候日本政府只有设法作出缓兵之计,由日本外
相币原在十月十九日提出中日直接交涉的五原则,以解决中国东北的问题。

  币原的五原则是:一、中日双方互不侵犯。二、相互尊重对方领土主权
完整。三、中国禁止排斥日货。四、中国负责保障日本在华侨民安全。五、
中国承认与日本之间的一切条约、义务。表面上看起来这五原则还算合理,
但是玄机就在于第五条--日本要想国民政府承认已经被宣告无效之“二十
一条”的效益,这是中国政府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条件。

  这时候,国民政府已经陷入重组的过渡状态,没有人能够当家主事,所
有的军政负责人,光是要应付十月二十七日,国民党四全大会的召开,有关
宁、沪、粤各派的内部纷争,就已经分身乏术,加上舆论的强烈批评,根本
没有人敢去负责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十一月起,激动与绝望的学生不但进
行罢课,而且到处冲击国民政府的机关,强占列车开向南京,向政府请愿,
要求“与日本宣战”,蒋介石与国民政府高级首长出面对学生解释政府的立,
___________
2 当然可以看出这个决议是非常的莫名其妙 ,中国根本没有进军,甚至没有抵抗,完全是日
军单方面的侵略,从哪来的双方停战与撤兵?

第61页
场,只得到更为强烈的嘲弄,十二月十五日,全国学生的请愿代表,极度不
满党政首长的解释,甚至在南京中央党部,围殴行政院副院长陈铭枢与教育
部长蔡元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23#
发表于 2004-8-16 12:00:27 |只看该作者
6.3  政府改组危机扩大 

  在民意的强大压力之下,广州的国民政府终于愿意与南京的国民政府进
行团结御辱的会谈,加上汪精卫的扩大会议派人马,三各派系在上海,各自
分别举行国民党四全代表大会,各自选出自己的人马,所有叛党与割据的份
子,又通通和稀泥的成为拼凑的“团结”政府,广州放弃国民政府的名号,
却在“西南政务委员会”的旗号下,继续保持独立状态。而在胡汉民的强烈
坚持蒋介石必须下台的要求下,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蒋决定辞去本兼
各职,而由广州的国民政府入主南京,负起对日交涉的重责大任。

  这时候,日本的若规礼次郎内阁,也因为无法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内外危
机而下台,而由犬养毅首相接任。犬养是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对于中国
的革命以及孙中山的理想,都相当的同情,与广州国民政府的一些重要领导
人,更是有着私人的情谊。因此国民政府在孙科主政,以及陈友仁出任外交
部长的情况下,中日双方进行了私下的“直接交涉”。

  当时陈友仁还非常乐观地认为,犬养将会尽力化解日本内部争议,最后
还是会以外交协议的方式归还中国东北。但就事实的发展而言,这时候日本
朝野都已经改变原先的观点,开始支持“胜利者”关东军的夺取中国东北行
动了(要记得日本是一个崇拜唯力的民族,谁的力大谁就有理。)因此在十
二月十七日,日本的国会正式通过嘉勉关东军的决议,当天日皇也正式核准
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绥靖行动”。因此就算是犬养毅真的有心想要约束军
方,这时候已经是心余力拙了。而日本的军方怀疑犬养毅与中国的关系,也
就更为排斥中日以外交解决东北的构想3。

  不管家不知家道的艰难,广州派的人马入主南京之后,才发现国库的空
虚,与国家的混乱。当时每个割据的派系人马都“高言”抗日,但事实上,
每个派系的人马都知道打不过日本,谁若是要当出头鸟,谁就成为权力斗争
的牺牲品。而当时中国财政的困难,更是超过广州派人马想象的程度,他们
___________
3 犬养毅在一九三二年的五月十五日,被少壮派军人刺杀身亡。

第62页
根本发不出粮饷,弄得公务员罢工,军队要哗变,这时候日本又在中国的金
融中心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直接威胁到南京的安全,国民政府仓皇迁都
洛阳办公,粤派的国民政府只有请辞,再度让蒋介石复出,来处理艰巨的国
事了。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政府可以说是陷入中枢无主的状态:要战没有
实力、要和没有决心,四分五裂的国家、民穷财尽的政府、加上只知内战相
残的军队、激动绝望的学生、兴风作浪的政客、卖国求荣的汉奸,中国真的
能够面对进一步即亡国的挑战吗?从蒋介石的观点看来,中国唯一的机会,
只能从死里求生,那就是设法忍辱负重、争取时间,统一与建设国家,然后
设法组成一支有现代战力的军队,才能再与日本进行决战。但是在当时而
言,这种想法却是不会被舆论所接受的,民情激动得现在就要与日本一决生
死,“立刻抗日”更是当时所有割据势力,反对蒋介石进行统一与建设的护
身符,使得蒋介石在准备抗日的努力上,增加了无数与不必要的困难。

  在当时,比较展露出希望的,就是一般国民自动自发出现的民族主义感
情,在马占山发动江桥抗日的反击之后,中国各地的民众,都自动自发的兴
起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国人在极度的穷困之中,设法慷慨捐输,东
北人民在不到半年之内,组成多达四十多个抗日组织,与日本关东军进行浴
血抗战,从南到北攻击关东军在东北各处的据点、切断日军的铁路运输、刺
杀卖国的汉奸,甚至数次进攻像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迫使日本动用五个
师团以上的部队,在东北各地进行屠杀式的镇压。

  东北义勇军的奋战成果,一度可以说是震惊中外,但是在苏联协助日本
封闭外援,以及日军进一步占领热河,切断关内的支援管道之后,东北的抗
日义勇军,终于在缺乏外援,没有武器与弹药的补给下,才逐渐地被日军所
压制住,但是仍有许多东北的热血青年,设法辗转入关,或是成为流亡学
生,或是投身军旅,成为抗日的先锋与烈士。而像“长城谣”等的爱国思乡
歌曲,更是激励起同胞爱国的民心士气。一部分的国人开始了解统一与建设
的重要,中国于是开始逐步走上团结与准备抗日的道路。但是日本对华的侵
略却是没有一刻停止过。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24#
发表于 2004-8-16 12:01:14 |只看该作者
   一二八事变的奋战迎敌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七章



--------------------------------------------------------------------------------


    日本为了替满洲国粉墨登场进行掩护,希望能够在上海挑起
  事端,以分散国际注意力。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的半夜,日
  军进入上海市区,对中国守军发动了攻势,十九路军立刻加以还
  击,“一二八事变”就这样在上海开打。虽然十九路军的装备落
  后,而且当时的粮饷不济,但是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热血的精神,
  激发着这些军人决定与日军进行一场血战。因此当日军还以为
  “支那兵是太监兵”之时,华军就以陈旧的武器、有限的火力、
  但是旺盛的士气与无畏的热血,给与入侵闸北的日军,迎头痛
  击。日军指挥官盐则幸一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的军队会进行浴血
  抵抗,迫使日军面对逆势的包围,因此他只有下令陆战队在吴淞
  登陆增援,在中国守军猛烈的反击之下,而无法登陆成功,另外
  一支的日军在江湾竟然遭到围歼的命运。


  日本关东军的少壮派军官,在中国东北悍然抗命而发动九一八事变之
后,居然能够赢得日本多数民意的支持,因而促成日本的政治结构发生激
变,少壮派军官从此实际上掌控了日本的政局发展方向。而由于关东军极欲
无中生有地完成“满洲国”独立大业,不希望国际社会过于集中注意力,观
察其粗劣炮制一个傀儡政权的伎俩,因此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联系


第64页
在上海的日本特务机关,设法在上海大都会,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社会的
注意力。

7.1  日本在上海制造冲突事端

  这时日本的海军,对于陆军顺利地攻占中国东北,赢得大笔的军费以及
全国的民意拥戴,相当羡慕,当然也希望能够藉机表现,以扳回一些颜面与
利益。因此海军对于在上海发扬皇军神威,特别感到兴趣,而日本的犬养毅
政府,已经完全受到军方与军国主义的民意牵制,对于上海的紧张局势,只
有完全信任与授权海军来处理。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中国的主要都会地区,在学生与工人阶层,都
发动了极强的反日运动,最令日本感到压力的,就是抵制日货的民间活动。
在九一八事变的三个月后,日本输往中国的产品,减少了近六〇%,使得日
本经济陷入更大的衰退危机之中;中国人民对于在中国境内耀武扬威的日本
人,也都表示愤慨与敌视。此时在中国境内的日侨与日本产品,都成为中国
人民排斥与攻击的对象,所以要想在国际的都会上海,制造中日冲突的火
苗,是非常容易的安排。

  在板垣的指令之下,由日本驻上海的武官田中吉隆与投靠日本的特务川
岛芳子1,操纵日本浪人共同设计一个中、日的民间冲突。一九三二年一月
十八日在上海的三友实业社门口,发生日本和尚遭暴徒攻击的事件,日方立
刻归罪为中国工厂自卫队的暴行。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日本在上海租界的侨
民(有许多是后备军人与浪人),马上组织了自卫队与后援会,擅自攻击与
火烧三友实业社,并且要求日军立即动员前往上海,对中国兴师问罪。

  而早已等待机会表现的日本海军,当然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大兴问罪之
师,一方面调派更多的海军与陆战队前往上海,一方面对上海市政府提出极
其无理的要求。这时上海市长吴铁城,在中央政府已经陷入不知谁在当家的
状态之下,只有设法委曲求全的答应日本所有的要求。不料日本方面的目
的,根本不在要求中国逞凶、赔偿、道歉,而是要想找个军事攻击中国的藉
口,希望能够在上海挑起事端,为满洲国粉墨登场进行掩护;另一方面也要
给海军机会来扮演“膺惩暴支”的英雄角色,不能老让其陆军专美于前。当
___________
1 日川岛是满族后裔,由日本人养大,在抗战胜利后,依法被处死。

第65页
时日本海军认为,说不定上海的中国守军,又是来个“不抵抗”,那么海军
也就可以拣个大便宜了。

7.2  十九路军奋勇抗日

  但是日本这次没有这种运气了。当时驻防上海的守军,是经过中央收编
广东的十九路军,这支部队并非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对于中央的命令也不会
完全言听计从。这时候的十九路军,真是鬼使神差地从江西苏区前线调防上
海,进行整休,指挥十九路军的将领是蒋光鼎与蔡廷锴,他们对于日军在东
北的侵略,可以说是敌忾同仇的恨之入骨,因此当日本海军又想在上海闹事
之时,当然就兴起守土有责的决心。十九路军的高层指挥官们,观察到日军
有可能在上海进行挑衅的意图,同时当时的国民政府又陷在改组的过渡状
态,因此便自己决定,假如日军真的在上海进行挑衅,他们绝对会给与反
击。这个护卫国土的决心,也得到十九路军部属的衷心支持。

  当时的粤派主掌的国民政府,可以说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本身无粮无
饷可发,到处借贷又无门,地方割据势力根本不听指挥,帝国主义的压力又
难以招架,内部还经常爆发内讧。当时蒋介石仍是在野的身份,对于南京国
民政府已经面临失控状态,日军又想在上海生事以便扩大冲突、威胁京畿,
而深感不安,因此指示军政部长何应钦,与十九路军“打招呼”,希望不要
与日军冲突,假如发生任何事端,都交由地方政府处理。

  这种低姿态的不抵抗政策,当然无法得到十九路军的支持。何应钦原本
干脆下令,准备调宪兵接替十九路军在上海市内的防务,不料日本海军却抢
先在一月二十八日的半夜,调兵进入上海市区,对中国守军发动了攻势,十
九路军立刻加以还击,“一二八事变”就这样在上海开打。

  原先日本海军对于自己的战斗优势,有着绝对的信心与把握,他们认为
南京的国民政府已经失去指挥部队的能力,蒋介石又不在职务上,中央军大  
部分仍在江西苏区作战,以及部分支援策应华北的局势,因此根本无法调军
救援上海,以日本陆战队的兵力来对付疲弱的十九路军,根本是牛刀小试,
绝对会一战功成,而能与关东军的胜利争锋比美。所以日本在上海的海军指
挥官盐泽幸一少将,在日军出动时曾狂妄地表示,日军只要四个小时,就可
以踏平上海的闸北。

第66页
  虽然十九路军的装备落后,而其当时的粮饷不济(已经两个月没有领到
钱了,其他的部队也差不多没有领到粮饷),但是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热血的
精神,激发着这些军人决定与日军进行一场血战。由于十九路军早有迎战的
准备,因此当日军还以为“支那兵是太监兵”之时,华军就以陈旧的武器、
有限的火力、但是旺盛的士气与无畏的热血,给与入侵闸北的日军,迎头痛
击。盐泽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的军队会进行浴血抵抗,迫使日军面对逆势的
包围,因此他只有下令陆战队在吴淞登陆增援,在中国守军猛烈的反击之
下,而无法登陆成功,另外一支日军在江湾竟然遭到围歼的命运。

  这种战果,大大振奋了所有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海内外的中国人慷慨
捐输,前往前线劳军与看顾伤兵,更有青年人报名参军以支援守军抗敌2。

7.3  日军在上海踢到铁板

  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国际化的大都会,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日,立刻惊动国
际社会,外国舆论开始对于中国守军的反击,充满了佩服与惊讶。而日军当
然是丢不起这个颜面,立刻下令撤换盐泽幸一,改由日本海军的第三舰队司
令野村吉三郎中将出任指挥官,继续向上海发动军事攻击。

  但是野村仍然低估了十九路军的战力,与中国人民热情支持华军的士气
效用,二月十一日,大批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飞机与舰炮的掩护下,猛攻蕴
藻滨、曹家桥,以包抄据守吴淞口的华军,但是在彻夜的激战中,中国军队
几乎是有死无退,在华军大胆地运用逆袭之后,几处重要的阵地是失而复得
得,日军根本无法在上海的作战中,取得胜利。

  这时日军连续在上海作战失利,使得东京的军部为之震动。军部必须要
立刻挽回皇军无敌的颜面,因此马上决定由陆军接管上海的作战,以第九师
团长植田谦吉中将率领陆军精锐,与增援的海、空军到达上海,更增派有名
的“久留米”旅团参战。植田到了上海,先设法安抚一下国际社会的不安,
表示日军的作战不会影响到大家的商业利益,日军的目的只是要中国军队撤
退,以“保护日本侨民的利益”,但其实植田只是为日本陆军部队的攻击行
动,增加一些准备时间而已。
___________
2 作者的先父是当时报名参军的热血青年之一,据先父说,还有当时来自东南亚的华人,不
但踊跃的捐助抗日经费,也有华侨青年离开学校与工作,兼程回国共赴国难,投入抗日作战。
可见只要中国决心抗日,所有海内外的华人,都是一心一德、义无反顾,来参与抗日行动。

第67页
  粤派主掌的南京国民政府,在一二八事变爆发之后,更是到了山穷水
尽、无力运作的地步,当然更无法挑起抗日的责任,最后只有宣布总辞。国
民党高层在紧急会商之后决定,重新启用蒋介石指挥军队,汪精卫负责政
务,胡汉民返回广州,国民政府先迁洛阳办公,以避免日军从上海沿江而
上,长驱直入防务空虚的首都。当日本开始向上海增兵之时,蒋介石也立刻
将自己的嫡系部队中央警卫师,编成八十七与八十八师,加上中央军校的教
导团与特种部队,组成第五军,由张治中将军率领,投入上海的战斗序列,
接防左翼防线,以支援十九路军作战。

  植田谦吉的任务就是在上海狠狠地“教训”一下中国的军队,因此在布
署大军完毕之后,于二月二十日,在海空军强大炮火掩护之下,在江湾与朝
行之间,由坦克支援步兵,发动中央突破的猛烈攻击。这场作战对中国军队
而言,是前所未见的三军立体攻坚战,但是十九路军的豪气干云,第五军更 
是蒋介石的王牌军,两支部队立刻联手反击日军的攻势,多处的阵地是浴血
的反复冲杀,日军绝对没有想到中国军队居然有如此强大的战力,在激烈的
争夺战中,日军并没有突破中国守军的阵地而达成任务,特别是在朝行争夺
战中,日军被八十八师逆袭,而遭到惨败。此时中、外的舆论兴奋与哗然,
中国的人民更是狂喜已极,国人支持军队抗日的情绪,因此达到了空前高涨
的地步。

  这下子日本政府可是陷入困境之中了,日本全国陆军只有十七个师团,
现在四个师团支援关东军,两个师团派到朝鲜,一个半师团在上海,再要调
兵就要影响到日本整体的防务了,所以日本现在只想赶快在上海做个军事的
了结。日军的参谋本部,不顾阵前易帅的兵家大忌,在二月二十四日,日皇
特别派遣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大将,恢复现役,出任新组成的“上海派遣
军”司令官,增派第十一与十四师团,以及飞行团加入上海战斗序列(这时
候几乎多达一半的日本军队,已经在中国执行任务了)。  

  这时重掌兵权的蒋介石,原本打算在必要时与日本大打一仗,因此立刻
开会商定,将全国划分五个防卫区,分别要求割据各路的将帅,团结抗日为
国效命。但是各方反应却是非常的复杂,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将帅们,仍在
计较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因为参加这场战争而有所损失,更不愿自己的军队调
离自己的地盘,也担心别股势力的部队会乘机袭击,因此反应冷淡,更无出
兵响应的实际行动与计划。

第68页
7.34  顾全大局之下中日停战 
  这种缺乏全国一致抗战的局面,迫使蒋介石真实的了解到冷酷的现实,
假如中国要想真的进行对日长期抗战,现在只能就要见好就收,以图凝聚共
识与发展实力。因为假如真的在目前这个阶段,把上海事变发展成为中日两
国的全面战争,那么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国,是既无兵、又无钱与日本作战
(当时中国连徵兵的制度都没有建立,当然也没有现代化的货币与税制),
而没有国家观念的各路诸侯,也可能会见风转舵,加入日本操控的傀儡组织
之中,中国最后只有面临亡国一途。

  在上海抗敌的中国守军,面对日军的大举增援,一再的电请国民政府增
加援军,但是蒋介石也到了无兵可调的困境,因为各路诸侯根本拥兵不救,
原本由蒋介石所主控的部队不过六十多个师而已,主力则是用在对刚刚在江
西建国的共军作战。在与共军对峙的国民政府部队,在奉命抗日而调动之
后,就会立刻就受到共军的尾随追击,因此根本很难抽调援军布阵。

  何况蒋介石发现日军已经决定准备见好就收,因此决定给日军一个下台
阶,而没有必要立刻以大军增援上海守军,只调动江西的蒋鼎文师、在河南
的胡宗南师,长途赶赴战场3,以及要杭州的上官云相师在纵深阵地集结待
命。 

  蒋介石的战略考虑以及调兵的困难,当然没有得到十九路军的同情。十
九路军眼见日军大举增兵,但是自己却没有办法得到更多战力的补充,因此
大为激动,强烈批评蒋介石拥兵不救。中国军队的将帅失和,增加了上海作
战的困难。蒋介石原本指示十九路军注意浏河的侧翼防守,但是十九路军根
本已经不把他的命令当成一回事了,十九路军忘了参战的第五军,其火力与
兵力都比自己要强,而在第二线的中央军也奉命抽调兵员,秘密补充十九路
军的阵亡缺额,一场十九路军与军委会之间的“误会战”,增加了整体协调
作战的困难。 
  日本的白川义则临危受命,负有“不能失败”的任务,白川大将对于迂
回作战有着高度的掌握,他的作战名言是,“只要能够迂回攻击敌人,就不
要正面攻击敌人”,因此他决定在表面上,仍然采取中央突破攻击,引诱中
___________
3 由于当时中国根本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长江水路又遭到封锁,因此等到增援部队到达
上海时,战事已经结束了,这又充分显示中国是全方位的落后,如何能够与日军进行全面的决
战?

第69页
国军队投入预备队,然后采取主力大迂回包围的战术,白川下令日军在海空
军强大火力的掩护下,从二月二十八日起猛攻江湾与朝行,然后在中国守军
投入预备队反击之时,就展现他迂回作战的本事,下令日军十一师团由崇明
岛直接在浏河附近登陆,迂回包抄中国守军的背后。结果华军在兵力没有得
到补充,火力又远远不及日军的状况下,无法兼顾浏河的侧背防线。十九路
军也没有与第五军做好紧密的联系,就抽调走防守浏河的部队,等到日军从
浏河进行侧翼登陆,迅速地发动迂回攻击,威胁到上海守军补给线的安全,
第五军再想紧急的调动八十七师的预备队袭击登陆的日军,已经迟了一步。
因此在三月二日,华军全线被迫进行撤退。

  这时候,国际强权国家担心战事扩大会妨碍到他们在上海的商业利
益,因此纷纷地介入调停,日本眼见满洲国已经炮制成功,也不想与国际社
会完全的决裂,而在上海的作战又不顺利,因此愿意接受停战。而国民政府
知道自己的实力仍然无法进行抗战,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援,因此也就同意
与日本签订停战协定。当然日本在这个停战协定中,必须退回原来的阵地--
但是日本仍然讨到一个便宜,就是中国的部队不得直接进入上海市近郊4。

  在上海签订停战协定之前,日本上海派遣军与上海日本的领事、侨民,
在四月二十九日,庆祝日皇裕仁生日(日本人叫天长节)的阅兵群众集会
中,遭到韩国反日志士尹奉吉的炸弹攻击,白川大将当场重伤致死,驻华公
使重光葵的一条腿被炸断,植田师团长的一双眼睛炸瞎,多名日本高级将校
与官员负伤,使整个日军的骄气为之震慑。

7.5  事变的分析与检讨

  一二八事变的上海浴血抗战,虽然中国方面以低姿态的和局收场,但是
中国军队在上海作战时的英勇表现,足以洗刷中国军队在东北不战而退的屈
辱,而一般的中国平民百姓,自动自发的热烈支持军队抗日的各种表现,开
始凝聚了民族主义的力量,这对于后来中国的政局与历史,发生极其重大的
影响。这场浴血抵抗,不但让中国人民感到骄傲与兴奋,也让国际社会对于
___________
4 可是中国负责签订停战协定国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长郭泰祺,不但被舆论批评得无法做人,
还被群情激动的学生围殴以致重伤住院。其实这个协定,已是自清朝以来,与日本军事冲突之
后,能够得到的最好条件的协议了,中国既没有割地,也没有赔款,就能让日军退出所占领的
长江出海地区。

第70页
中国军队抵抗侵略的决心与能力,出现刮目相看的正面看法。

  不过其中也有不利的结果,就是舆论过于同情十九路军的“孤军”抗
敌,因此强烈批评蒋介石的“拥兵不救”,更反对就此见好就收,而与日本
签订停战协定。这些可以说是见木不见林的看法,最终为十九路军发动“闽
变”而背叛国民政府留下伏笔。而广州方面的政府,甚至认为这是蒋介石与
汪精卫的卖国行为,有意打击与抹杀“粤军”的威信与表现,因此再一次酝
酿发动与南京政府分裂的行动。

  若从事实的真相来分析,十九路军坚持不待命就自动地奋勇抗敌,当然
表现出中国军人守土有责的英勇士气,否则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陷入低迷与
绝望的中国人心,在中国军队继续不敢抵抗的之后挫折,真的有可能会面临
分崩离析的状况。但是若是跟着当时的舆论,认为国民政府只要学十九路军
的“跟日本人拼了”的战法,就可以在上海击败日军,或是进一步收复东北
失地,甚至还有可以“远征东瀛”的高调,那就不但是天真,甚至是激情与
过于幼稚了。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在上海与日军浴血奋战,而初步战绩令人振
奋,但这只能够暂时挡住过度自大与“轻敌”的日军攻势而已。真正的要和
日军一决高下,以当时中国的军队以及中国的国力,还是相差得太远了5。

  但是当时政客与所谓舆论的批评下,蒋介石成为不肯支持十九路军“打
败”日军的“亲日”份子--只差点没有宣布他就是汉奸。事实上是,当时蒋
介石才刚刚在政府陷入危亡震撼之际复出,这时已经支离破碎的国民政府,
又在慌乱之中,刚迁到洛阳,蒋介石实在是既无充足的兵力可以调动,更无
足够的粮饷可发,一点维持政府运作的经费,以及安抚军队不要哗变的粮
饷,还是靠其舅子宋子文的关系,在上海的银行团中,软硬兼施地勉强给凑
出来的。假如蒋介石没有派遣精锐的第五军(那时蒋介石当时唯一能立刻调
动的中央军看家部队),及时地支援十九路军对抗日本的陆军攻势(第五军
兵力为五万,十九路军为三万,装备又以第五军为佳),那么上海的战局,
根本不待白川义则增援的大部队到达,十九路军就很可能会以惨败收场。

  而日军之所以会无法在上海一击而胜,当然是严重低估了中国军队反击
的决心与战力,等到日本正式组成兵力强大的上海派遣军之后,情势就不同
了。此刻蒋介石颁布了全国防御计划,但中国各地拥兵割据的领袖们,却无
人真正的听命派兵响应,那么蒋介石就算是能够再凑出几师的部队支援上海
___________
5 在后来的对日的长城作战中,就清楚的显示出这个事实。

第71页
作战,最多也只能再挺几天或是几星期而已,根本也是无济于大局,却徒然
给国家增加更多的危机。

  既然国际强权出面调停,日本也有意见好就收,蒋介石却仍然尽量的调
兵,在纵深阵地布署以防万一,因此从蒋介石的上海战略布局看来,他绝对
不是见死不救或是“不抗日”,更非因为十九路军不是中央嫡系部队就拥兵
不救(在上海血战的中央嫡系部队,要多于十九路军),而是蒋必须顾全大
局,若是在上海继续的再打下去,分裂与落后的中国,必然会吃大亏。但是
在当时,由于有心人是不断藉着十九路军事件,来攻讦蒋介石,更多的人便
误以为蒋介石不敢或是无心抗日,也更为加深了广州与南京之间分裂的心
结。

  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暂时的稳住了中国的民心士气,也增
加了国际社会同情中国的舆论,但是在战术上,却给日本增加了在城市作战
的经验与准备6,同是日军也秘密的加强在上海租界内的防御工事,构建出
中国军队火力无法破坏的要塞式据点。而在中国方面,则是误导了日后作战
准备的方向,以为中国军队在都会区作战中,可以占到死守的地利,而轻忽
了纵深作战的准备与布署,结果在以后的八一三淞沪会战(1937)中,中
国方面派出大军在上海市区与日军进行大规模决战,甚至企图逆袭日军阵
地,结果华军部队付出超过预期的死伤代价。
___________
6 因为当时日本陆军一直都以对苏联作战为假想敌,日军编制与战术的准备,是为在西伯利
亚大平原会战所设计的。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25#
发表于 2004-8-16 12:02:34 |只看该作者
   无中生有的满洲国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八章



--------------------------------------------------------------------------------


    满洲国的拼凑建立,是造成中日两国日后关系的发展,除了
  走向最后决战之外,无法达成任何外交妥协的基本原因。因为东
  北是中国的领土,任何一个中国政府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承认满
  洲国的;同时日本自有历史以来,也从来没有得到如此一块资源
  丰富的江山,所以日本政府是绝对不可能“舍得”放弃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演变到满洲国的出现,就已经注定中日之间最后的全
  面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了。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第二天,参与抗命与径自采取军事行动的关东军少壮
派军官,就忙着与前来宣达皇命、约束关东军行动的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建川
美次,进行如何处理事变之后政治部署的讨论。因为当时的关东均少壮派军
官与日本军部,对于经略中国东北,以至吞并整个中国的基本大陆政策,方
向虽然一致,但是有关发动军事行动的时间与占领中国东北的方式,仍然存
在着歧见。

8.1  临时起意的满洲国

  在侵略中国东北的时间上,关东军主张是在一九三一年,军部则是希望


第73页
能在一九三二年,结果,关东军不顾军部的约束,以近乎悍然抗命的方式,
在军部特使到达沈阳的当天,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在如何占领中国东北的方
式上,关东军主张直接治理,废省置县,由日本直辖的满蒙都督府统治中国
东北。而军部则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亲日的中国汉奸领袖,在东北出头维持
局面,因此关东军的少壮派军官板恒、石原、土肥原与军部特使建川,在沈
阳的日本领事馆内,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如何占领中国东北的历史性策略研
商。

  事实上,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关东军就已经迫不及待依照自己的占
领计划,派遣日本军政的人员,出任所占领地方的行政长官,例如日本关东
军的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就正式出任奉天(沈阳)市长,一群日侨也接
管了市政府,分别出任市政府的各级主管。这已清楚地暴露出九一八事变的
本质,就是关东军自导自演的侵略行动。因为当时日本政府还在搞不扩大方
针,它也没有宣布要占领中国的东北,就连关东军本身也不过表示其军事行
动,是为了护路安侨而采取自卫措施,因此如何会出现由关东军自己任命一
批日本人,出任中国领土的地方行政首长?土肥原出任奉天市长的消息,当
然引起日本军部与政府的惊讶,立刻去电要求关东军“自制”,因为日本所
有掩饰侵略中国的手法,就快要被关东军“吃相难看”的侵略行动,弄成一
场穿帮的闹剧了。

  而在建川与关东军少壮派军官长经过彻夜的政策辩论之后,在考虑到国
际环境的压力、东北人民的反抗、关东军兵力不足、需要一批汉奸帮忙等因
素下,石原莞尔终于卖建川学长一个面子(因为建川根本没有达成原先压制
关东军行动的特使任务),愿意放弃日本直接统治中国东北的计划,而建川
也做出妥协,不坚持指派一名汉奸领袖出头维持一个在形式上属于中国,但
事实上是亲日的傀儡政权。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接受由土肥原所提出折
衷的建议,决定推出一个由日本政府幕后操纵,但是脱离中华民国的主权架
构,而由满清逊帝溥仪所领导的独立政府1,并为它取了个名字,叫“满洲
国”(Manchukuo)。

  这个决定日本如何占领中国东北的历史性大计,就由这几名日本少壮派
军人私下讨论而决定了。根据这个计划的原则,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立刻
___________
1 因为土肥原刚刚从天津特务机关调到关东军司令部,而溥仪自从被逼离开故宫之后,迁居
天津日本租界,就经常与日本领事馆有所接触。

第74页
召开参谋会议,通过了更为详细的计划细节,然后呈请司令官本庄繁认可。
这时候司令官本庄繁,已是整个满洲事变的主导人物了,他立刻与朝鲜总督
宇恒一成,南满铁路总裁内田康哉协商,决定了所谓收拾满、蒙问题的三原
则:一、满蒙与中国分离。二、扶植中国亲日人士组织傀儡政府。三、日本
实际控制中国东北所有的军政与经济大权。

  这个计划由宇恒一成等人先带回日本进行沟通,日本新任犬养政府,就
派遣前陆相南次郎,到中国东北,了解关东军的政治安排。此时在关东军
“宣扬皇威”的大胜威势之下,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已经得到多数日本民意
的支持,日本军部与政府也就完全照章的接受了关东军的“满洲国”计划,
日皇裕仁因此还特别破例召见关东军高级参谋板恒征四郎,听取关东军所导
演的满洲国计划;在日皇的指示下,日本政府只有完全支持关东军司令官本
庄繁所提的“满、蒙三原则”。因此这个三原则完全主导了日本政府对中国
东北的政策立场,也成为建立满洲国这个“子虚乌有”国家的政策根据。

8.2  日本全力炮制的傀儡王朝

  甚至在日本政府还没有接受建立满洲国的政策之前,关东军就已经自己
动手推动这个政策,由土肥原与板恒分头开始行动。土肥原在十月二十七日
回到天津,进行“劫持”溥仪的计划。虽然在当时,日本外相币原曾经急电
日本驻天津领事馆,要求总领事桑岛设法阻止土肥原的计划,以免影响到日
本正与国联交涉的立场,但是当时单是以币原外相的力量,是不可能牵制得  
住关东军的决定了。土肥原在十一月二日与溥仪进行接触,使用所有威胁利 
诱的手法,以及欺骗耍赖的伎俩,要溥仪离开天津,到东北立国,溥仪在贪 
恋权位的野心支配下,于十一月十一日,化妆成为日本军人,在日本制造天
津动乱的掩护下,与日本特务潜离天津,乘船经营口在转赴旅顺,从此溥仪
就失去了一切的自由,沦为日本人操纵的政治傀儡。而板恒则立刻在关东军
内设立“自治部”,开始在各方面招纳汉奸,在中国的东北,大搞各种无奇
不有的独立自治运动,当然所有的独立与自治,其实都是日本人控制的傀儡
机构,而所有自治的组织机构,都开始大力地推动满洲国立国运动。

  虽然溥仪到了旅顺之后,就已经发现日本人的野心所在,根本不是诚心
帮助他重建满清王朝,而是把他当成“满奸傀儡”,但是他既然人已在关东

第75页
军的控制之中,要想不答应关东军的条件,也是到了身不由己的地步,因为
在当时,别说溥仪无力反抗关东军的意志,就连日皇、日本政府与军部,也
都要附和着关东军的意见行事,去无中生有地搞出个满洲国来,而关东军当
时甚至准备推出溥仪的弟弟溥伟,当作以防万一的“备胎”。

  于是溥仪、汉奸群,以及日本政府与军部,都在关东军的主导之下,配
合历史荒唐闹剧满洲国的上演。在一九三二年的三月一日,满洲国正式成
立,三月九日,溥仪先当满洲国的执政,一年后再继任皇帝,定都长春,改
名新京,年号康德。当时满洲国的汉奸领袖们,包括国务院总理郑孝胥,臧
式毅(原辽宁省长),熙洽(原吉林代省长),张景惠(原哈尔滨特区首
长)等。在满洲国成立的同时,溥仪也与关东军签下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
这些条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内,控制一切的军政、外交、交通与经济资源开
发的特权,一个莫名其妙的“国家”,就此由日本关东军一手导演,无中生
有的“独立”了。满洲国也就成为日本未来占领中国的政治统治范本,日本
即将要陆续在中国成立一系列的分裂傀儡国家。关东军绝对没有想到自己这
种政治创作的“天才”产品,后来会成为日本无法摆脱中国战略泥沼的致命
因素,最后日本除了走上亡国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

8.3  日本悍然拒绝李顿报告

  号称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的国联,在九一八事变后一连三次决议要求日本
撤兵无效之后,只有玩弄缓兵之计,自找个下台阶。国联在十二月十日与日
本政府达成协议,决定派遣调查团到中国东北,实际了解事件真相。而当国
联的调查团,由英国的李顿(Lord Lytton)率领,到达中国东北时,满洲国
已经由日本炮制下登场,日本政府竟然设法塑造自己“大仁大义”的国际形
象,说日本完全是为了支持中国东北人民要求独立自治的意愿,而出兵“义
助”溥仪成立满洲国。

  但是就在李顿调查团在东北进行活动之时,东北的抗日义勇军,仍然在
东北的各地,风起云涌般的与日本进行浴血作战;而东北人民也设法告知调
查团,九一八事变的真相以及人民真正的意愿,因此李顿调查团当然了解日
本军阀的野心与血腥的手腕,但是这个调查团也不敢开罪日本(当时日本已
经扬言要退出国联),又同时想为西方国家争取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因此在

第76页
一九三二年的十月,公布了一个自相矛盾、参杂了一部分真相与更多曲解事 
实的报告。这个报告成为人类历史上,又一个国际组织(不论其来头有多响
亮)无法主持正义的历史文献。

  李顿调查团的报告结论是,承认中国对于东北拥有主权,也发现九一八
事变是个预谋的军事行动,并且指出整个行动早已超出护路保侨的自卫范
围,甚至表示满洲国根本得不到东北人民的支持,全靠日本军队的护持。但
是这份报告竟然也包括赞赏日本在东北所作的各种“建设与贡献”(其实是
侵占、掠夺中国的资源与领土),以及同意日本在南满所拥有的各种特权,
认为中国抵制日本产品,准备收回日本的特权,都是造成日本发动军事行动
的起因。

  这个报告所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说是荒唐之极,它表示承认中国
拥有东北的空头主权,但是要求把中国东北的行政权,交给国际强权共管, 
让国际强权来共同开发与分享中国东北的所有资源(当然日本拥有较高的比
率)--真是不知道这种建议是根据何种道理或国际法?国联竟然这样对待中
国这个拥有主权的会员国,国联还能成为国际正义与和平的维护者吗?难怪
二次世界大战是无法避免了。

  里顿的报告,其实根本是反映西方国家对瓜分中国东北利益的兴趣而
已。国民政府当然表示不能接受,日本军部更是不可能吐出这个自己独占的
禁胔,而此时的日本政府,已经是日本军部的傀儡了。因此在一九三三年,
国联的十九国委员会通过李顿报告书、拒绝承认满洲国之后,日本干脆进一
步的宣布退出国联,自己张罗未来继续侵略中国的行动。

8.4  满洲国对中、日历史决战之影响

  满洲国的拼凑建立,是造成中日两国日后关系的发展,除了走向最后决
战之外,无法达成任何外交妥协的基本原因。因为东北是中国的领土,任何 
一个中国政府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承认满洲国的;同时日本自有历史以来,
也从来没有得到如此一块资源丰富的江山,所以日本政府是绝对不可能“舍
得”放弃满洲国,九一八事变演变到满洲国的出现,就已经注定中日之间最
后的全面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了。

  由于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而且制造了一个满洲国,破坏了国际强

第77页
权在中国的“利益均衡”原则,因此结下了日本在国际社会孤立的危机。当
时日本政府与军部最为担心的,就是苏联政府的态度,因为自从日俄战争之
后,日本政府很清楚地知道,日、俄迟早会在爆发一场决战。事实上,石原
等人决定夺取中国东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未来日俄决战的布局先取
得优势;而日本参谋本部当时多次动用临参命控制关东军在北满的行动,主
要原因也是担心苏联的军事干预。

  不料,史达林的布局更是高人一等,竟然一方面默许日本关东军的占领
整个中国东北,一方面又支持东北义勇军的抗日行动,虽然日本占领中国东
北,会给苏联在远东地区造成战略上的极大压力,但是史达林宁可牺牲这个
局部的战略利益,以换取中国与日本为此结下决战的历史情结,当然他也同
时设法将美国推向与日本发生冲突的方向。在一九三五年,苏联干脆把中
东铁路的利益卖给日本、完全放弃在北满的利益与驻军--让日本能够完完
全全控制满洲国,并可以放心南下侵略中国的中原--来换取日后日本与中
国、美国之间的冲突。史达林长期战略布局的狠毒,在当时的世界真是无人
能及。

  而美国一向主张列强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于日本占领中
国的东北,破坏各国在中国的利益均衡,自然感到不满。美国起先寄望日本
政府能够压制军部与关东军的军事行动,但是在日本制造满洲国之后,美国
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的国务卿史丁生(Henry L. Stimson)在一九三二
年一月七日,正式发表外交文件,指责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并且确立“不承
认主义”(nonrecognition doctrine),美国政府拒绝承认任何东北主权的改
变。但是其他的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在绥靖主义迷漫的状况下,虽然
不愿承认日本所控制的满洲国,但是也不敢得罪日本,都不愿公开支持美国
的这项立场。这样缺乏国际正义的政治现实,不但造成中国只有单独对日本
法西斯的侵略,进行孤军奋战,最终也给国际社会带来无法避免的世界大战
之危机。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26#
发表于 2004-8-16 12:03:21 |只看该作者
 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郑浪平著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九章



--------------------------------------------------------------------------------


      从大历史全程的角度而言,九一八事变是造成日本走向危
  亡,以及中国进入复兴的一个历史分水岭,关东军的抗命“成
  功”,使得日本军阀终于开始主导了日本的命运;而中国人民却
  因此觉醒,导致各种分崩离析力量的开始整合,最后形成一种不
  屈不挠的抗战意志,从此走上对抗日本强权侵略的道路。当时的
  中国是一个处于十八世纪形态、全方位落后的弱国,却要对抗日
  本这个二十世纪的先进强国 -- 但中国却以决不屈服、义无反顾
  的民族气概,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全人类的自由与民主,并做
  出了最大与最早的牺牲和奋斗,与最不朽的历史贡献,而这一切
  都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检讨九一八事变的内涵与影响,真可以说是人类近代历史上,最大战争
悲剧的起源,它是引导全球走向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因为在九
一八事变之后,东亚强权的日本,从此逐步地沦为由军人来控制大政方针的
国家,日皇与日本政府都逐步成为这些军阀的帮凶与傀儡。同时中国民族主
义的力量则开始复苏,逐渐地产生了巨大无比的能量,支撑中国完成了抗日
战争的胜利,成为近代中国复兴与国家认同发展之基础。西方国家因为没有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做出阻止日本的侵略行动,而失去了防止二次世界大


第79页
战爆发的先机,最后让全球人类付出无法弥补的历史代价。

9.1  关东军造成日本的亡国之祸

  虽然单就九一八事变的事实本身而言,并不是出于日本政府与军部的直
接计划与指挥,但是由于日本政府,早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以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看,关东军只不过是以自己“熟悉”的方式,提前掌
握最佳的时机,来执行日本的大陆政策而已。

  进一步的追溯九一八事变的史实,更可以清楚地得到结论,这是一个完
全由关东军自导自演的侵略行为,中国方面既没有破坏铁路、没有攻击日
军、更没有伤害日侨,因此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是完全的被侵略者。而苏
联的袖手旁观,也是让九一八事变,发展成为历史划时代悲剧的主因之一
(假如苏联为了保护它在东北亚的利益,而动以军事威慑的手段,那么关东
军恐怕就会遭到日本军部的制裁了)。

  对于中国来说,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侵略了她的东北,而日本国而言,
则是关东军控制了日本的政局。当时的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都对关东军的
“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任其胡作非为,最后的结果是,日本政府
与军部无法控制关东军的行动(甚至连至高无上的临参命都形同废纸),而
由其少壮派军官实际接管军部、控制大政。这个由野心军人支配的政府,最
后必然会使整个国家走上覆亡的道路。

  当然在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的情报分析的精确周密,以及行动计划的
大胆果决,可以说是一个军事行动上的“杰作”,关东军掌握了东北国防近
乎真空、指挥系统陷入瘫痪、作战准备与作战意志都缺乏的情报,而对中国
东北进行果断的攻击;同使关东军能够利用贪生怕死,爱慕权利富贵之辈的
人性弱点,引诱出一大群汉奸,附和一个满洲国傀儡政权,使得关东军在大
部分的状况下,能够不战而胜而占领中国东北各地。关东军的快速与细密的
军事行动,显示日军的训练良好、士气极佳,是一支现代化、强打击力的部
队。

  但是这也暴露出关东军的局限性,只知战术的运用,而妨碍了政略的布
局,因为占领中国东北这个观乎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性大事,竟然在没有政
府全盘主导、规划下,就贸然的自行发动作战,假如关东军遭到苏联进行军

第80页
事干预,或是受到中国军队倾全力的浴血抵抗,那么满洲事变的军事行动,
由于兵力的严重不足,又没有得到本土军力的支持,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历
史上重大军事冒进的失利。更为重要的是,关东军不了解对中国发动无理的
侵略(尤其在中华民族濒临危亡的时刻),会刺激中国长远历史所孕育的民
族生命力,因而爆发出团结抵抗的力量,虽然这个强韧的力量需要时间的发
展与成长,但是这个中国的血肉长城最终拖垮了日本。

9.2  可以不宣战,但是不能不抵抗

  检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我们要问的是,难道这个悲剧不能避免或是改
变吗?以日本方面而言,在事变前夕,当时无论是日皇、政府或是军部,都
已警觉到关东军的计划与野心,也曾经企图采取抑制的措施,但是由于决心
的不够强烈,以及行动的不够果决而告失败。

  因为假如当时的日本政府与军部,真的决心要想阻止关东军私下发动侵
略中国的战争,并且要维持日本是个体制正常的国家,那么就不应该仅是派
遣作战部长建川美次到关东军进行疏导与压制,而是应由政府与军部上奏日
皇,直接下达军令,将关东军少壮派的主事军官撤职或是调职回国,或是直
接下令给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命令他必须负起一切控制关东军行动的责任
(没有奉到赦令前绝对不能发动军事攻击 -- 这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军
事基本体制)。那么单就九一八事变的事件本身而言,应是可以避免爆发
的,但是日本政府虽然知道野心的军人,已经布下危机四伏的局势,却仍然
以低调处理,以至酿成历史大祸。

  就中国方面而言,当时的国民政府与东北军,假如对于日本的野心以及
结构的运作,有着历史的洞见,以及能够采取面对历史危机的勇气与决心,  
中国仍然可能在九一八事变中,设法维护领土与主权的完整,甚至可以避免
中日两国最终走上全面战争的危机之中。

  虽然当时中国的确是一个弱国,在单纯的军力上,更不可能是日本强权
的对手,但是由于九一八事变只是关东军单独的军事行动,因此当时的国民
政府与东北军领导人物,假如能够摒弃消极的心态,充分的掌握与运用积极
抵抗的战略,仍然是有机会可以改变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结果。

  由于蒋介石与张学良,在当时并无法充分了解到事变的关键所在,是日

第81页
本内部结构所面临的历史性危机,日本上下都陷入歧路彷徨的失控局面边
缘,最后竟然因为九一八事变,而走上任由少壮派军官决定日本命运的危机
深渊(当时连日本政府与军部,甚至日皇在内,也都没有料到这点)。蒋介
石与张学良都认为,当时的日本政府还不至于完全的被关东军“绑架”。关
东军虽然是有意在东北制造事端,但是若是没有奉到日本政府的命令,应该
不至于公然的侵略中国东北,所以严令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以避免给日
军得到扩大冲突的藉口。

9.3  不抵抗主义扩大了历史悲剧

  但是事实的发展是,日本政府与军部竟根本约束不了关东军的行为,中
国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不但无法避免战祸,反而引爆了日本军国主义更为
强烈的侵略凶性1,同时中国“和平”的表现,也没有办法争取到国际社会
的同情与支持。历史是一向如此的无情,国际社会虽然会“同情”弱国,但
是不愿“支持”无抵抗能力的弱国。

  其实,蒋介石要求张学良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其原先真正的用
意,应该只是约束东北军,在面对关东军的挑衅时,是尽量的采取回避的态
度,以避免给关东军找到扩大事端的藉口。但是国民政府没有想到的是,由
于这个名词不当的演绎与影响,而造成国民政府与东北军,完全没有进行守
土有责的军事准备。而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的行动,根本不是军事挑衅,而
是军事侵略与占领,在这种情形下,若还是继续的采取不抵抗主义,当然就
会为中国带来了日本后续的侵略灾难,真是一念运作之差,造成无穷的后
患。

  因此假如在当时,蒋介石与张学良得知东北危机酝酿与蔓延之前,就主
动积极的采取各种预防措施,而不是一味地重申不抵抗,那么九一八事变的
结果,应该会有很不一样的发展。当时蒋介石与张学良应该向政府相关部
门,以及守土有责的东北军,清楚地解释不抵抗主义的用意以及适用的范
围,只是约束东北军,不要轻易地与关东军挑衅而爆发军事冲突,但是国民
政府与东北军,仍然必须要应该有万一面临侵略时,各种军事、政治与外交 
___________
1 日本是一个“崇拜”力量、鄙视弱者的民族,中国的不抵抗,被视为懦弱的表象,反而更
让日本得寸进尺。  


第82页
的应变准备。

  张学良至少在六月左右,就已经得到事变迫在眼前的情报,因此张学良  
可以抢先将东北政府重要的财政储备与军事物资,全都调离关东军的南满铁
路势力范围附近,运往黑龙江、辽西甚至是关内(在九一八事变中,东北所
有的财政储备与军事建设物资,几乎完全被日本人接收),同时做好必要时
的军事反击与游击的作战准备(包括详细参谋作业的各种应战计划,以及游
击作战基地的纵深布署),并且动员与组织民众,准备反制日本对于东北可
能的侵略占领行动。

  而在九月,张学良更可考虑抽调部分的东北军精锐,回防东北,这样就
不至于在关东军发动攻击之时,轻易地让敌人大获全胜。国民政府也可以事
先与各国磋商,日本对中国东北可能的侵略问题,会严重地妨碍到各国在中
国的利益,这样各国政府会对日本施加压力。国民政府也必须主动先与日本 
政府进行直接的联系与交涉,这样可以增加日本政府与军部对于关东军行动
的约束能力。而在整编晋军与西北军的策略上,更可以以抗日为由,调度一
部分素质较优,民族主义较强的部队出关支援东北军对抗关东军。这样公开
处理与应变,将会让关东军的阴谋行动完全曝光,也就会受到更多的压力与
牵制。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27#
发表于 2004-8-16 12:04:24 |只看该作者
9.4  历史的后见之明   

  假如当时的东北军有了积极的预防措施与应变计划,同时军政主管不抱
消极的失败主义心理,而都能设法的恪尽职守,一旦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
时,东北军民,无论上下,早已有了应变与应战的准备,一方面能够集中其
一部的主力死守沈阳,进行军民一体合作的肉搏巷战(有如一二八事变的上
海作战),同时动员整个东北的军队与民众,依照事先的计划,沿南满铁路
进行全线的攻击与破坏,造成兵力单薄的关东军首尾无法兼顾,到处遇到有
计划的激烈反抗与破坏,根本无法一击得手。在这种情形下,关东军不但
无法获得意想不到的重大战果,反而到处受到围攻而连连告急,由于日本政
府与军部根本没有对中国作战的计划与准备,那么九一八事变就有可能成为
关东军失败的“蠢动”,而会遭到东京军部以及政府的严厉制裁。

  退一步而言,就算关东军遭到强烈的抵抗,无法一击成功的占领东北,

第83页
但是日本政府仍然决定增兵支持关东军,但由于东北的军方与民众,已有长
期游击战的准备,所以日本军队,还是要面对有组织与计划的全民作战反
制,这个代价之大,会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寻求外交解
决。而最糟的状况是最后一切的作战都失败了,但是有计划与有准备的反
抗,会给日本带来相当严重的元气消耗,也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民族主义精神
振奋,以及更多的团结与抵抗时间的准备。

  虽然,以中国当时的国力与局势而言,中国当然不能在九一八事变时,
因为维护东北的领土与主权,就与日本进行全面的战争,但有规划的局部抵
抗,则是必须与应有的做为,由于蒋介石与张学良,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危机
的整体性,因此采取了过度“不抵抗主义”的不当对策,而让日本关东军以
最低的代价攻占中国东北,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焰,最后造成中日两国
以及后来全球的军事危机,实在是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

  当然这种历史的后见之明,对于当时的蒋介石与张学良(包括当时的党
国元老以及各个派系与地方领袖在内)而言,或许都是有些强人所难了。因
为当时领导国民政府的蒋介石,事实上只是一个中国东南地区的领袖而已,
国民政府又经常处在战乱不息与自顾不暇的困境之中,他很难能够深入思考
东北的战略布局。而张学良则只是军阀子弟出身,年纪又轻,当时他能够为
了国家统一以及政府改革的缘故,带兵进入华北,就已经是非常可佩服的
了,要想让张学良负起对抗世界一级强权军力的责任,几乎是太重的责任。
当然假如张学良没有率兵入关,协助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中国,也许他就不得
不直接面对东北局势,而有较佳的反制布局了。

9.5  外交交涉需要有抵抗实力为后盾

  另外一个历史的疑问是,假如当时的国民政府,不顾民意的反日情绪压
力,坚持直接与日本政府交涉,是否也能挽回东北的沦陷?当事变爆发之时
的日本政府,的确是“不同意”关东军无理的占领中国东北,日本的军部也
想约束关东军犯上的军事行动,也许国民政府直接与日本政府交涉,在东北
的一些利益上,对日本让步,似乎是可以增加日本政府牵制关东军行动的筹
码,使得中国东北不至于沦陷。

  这在蒋介石后来的重要文献《敌乎?友乎?》当中,于某种程度上承认

第84页
了过失,认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应该抗拒民气反弹的压力,勇于承担决策责
任,而与日本政府进行直接交涉,让日本政府的温和派有力量压抑关东军,
或许能够挽回东北之失地。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行动完全是诉之国联,
使得当时的日本外相币原与后来的首相犬养毅,无法以外交来解决九一八事
变的历史危机。

  但是就事实的发展而言,恐怕中日双方直接的交涉策略,其成功的机率
仍然等于零,一方面是南京的国民政府根本无法抵挡国内激动民意的压力,
以及各种不同政治与军事集团的挑战,这些政治压力的主张是,日本不撤
军,国民政府就不能与日本进行交涉(事实上后来的粤派国民政府,是企图
与日本政府进行直接交涉,但是还是失败)。

  同时,日本政府也无法与国民政府达成任何协议,而压迫关东军退出所
占领的土地,根本的原因是,关东军在获得大胜之后,日皇、军部与民意,
都已经转向支持获得大胜的关东军,造成日本政府的运作危机。老实说,当
时日本政府比南京国民政府还要岌岌可危。除非是关东军在东北遭到军事占
领的严重困难(有如一二八事变的日军久战无功),或是关东军遭到重大的
伤亡损失,造成日本民意的逆转,日本政府还可能有机会出面与国民政府达
成协议,而这个可能性的前题是,国民政府与东北军,都有抵抗的准备与反
击,以及苏联摆出强硬的军事姿态,才能奏效。而只是单纯的外交直接交
涉,是不可能改变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以及后续的处理方式,都超过当时日本与中国政府
的预估与控制,日本政府无法控制军部,军部无法控制关东军,关东军无法
控制少壮派军官。中国政府与东北军,则是混淆了不抵抗政策的范围,在不
抵抗、就地抵抗与全面战争之间,无法妥当的拿捏,因此当关东军发起军事
行动时,没有完整的军事反击与外交准备。这对于当时处在疲于奔命的蒋介
石,以及年少得志、却重则难当的张学良而言,也许都超过他们当时的能力
所及(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这一点)。但是假如历史是一面镜子的话,我们是
在此强调,其实当弱国面对强权侵略的时候,并非完全不能采取有利于国家
的积极对策。

第85页
9.6  东北义勇军吹响了民族复兴的号角
  马占山率领的东北义勇军,不仅于江桥力挫伪军与关东军的兵锋,其自
发性的抗敌英勇行动,更是打响了中国民族主义复兴的发展心声 -- 虽然在
东北风起云涌的各种抗日作战,最后还是暂时的失败了,但是却已经显示出
中华民族的力量,开始复兴,不再像清朝末年那样,东北人民任由俄国与日
本军队的铁蹄,在这块白山黑水的富饶大地上予取予求。当然当时的中国,
还是无法以国家整体的力量来对抗敌人的侵略,但是人民却开始自动自发的
进行浴血抗战,广大的中国人民则是自动地捐输与参军,展现出改变中国历
史分裂与衰亡的新动力。这些发展开始影响到中国各个阶层,甚至使得中国
内部割据的派系力量,能在六年之后,克服一切的困难,而凝成一致抗日的
共识。

  接着在一二八事变上,十九路军的自动抗敌、中央军立刻跟进支援,是
可以发现国民政府反应的进步。在上海进行局部的浴血抗敌,是当时能够进
行的最佳策略,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一致的抗日共识与力量,与日本正式全
面作战。若率然与日本宣战,只有亡国一途。但是绝对也不能再采取不抵抗
主义,任由日本的毫无道理的侵略中国,这不仅会导致民心士气的土崩瓦
解,更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援。所以在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的英
勇抗日表现,当然永远值得中国人纪念与尊重。但是后来十九路军,却不幸
陷入一种“现在就跟日本拼了”的情结之中,而从此长远的影响到中国的政
治与民意 -- 许多人不但不了解当时蒋介石回避立刻决战、全力建军备战的
努力,反把近乎十恶不赦的“亲日”、“汉奸”等标签贴在蒋的身上。所幸
蒋介石仍然能够把持得住中国必须进行全面准备抗战的大政方针,他实在
是比同一时期日本的军政领袖,控制不住关东军的冒进(反而被牵着鼻子
走),更为高明的多。

9.7  苏联幕后的谋略与野心

  九一八事变的发展,之所以最终会任由关东军支配中日历史冲突发展的
方向,另外有一个不可低估的原因,就是苏联的保持低调,放任关东军在中
国东北进行占领的军事行动(这是我们已经再三强调的重点)。因为当时的

第86页
中国与日本政府都认为,苏联绝对不会坐视日本危及到苏联在中国“北满”
的利益,与在西伯利亚东部的战略安全(一九〇四年的日俄战争,就是为此
原因爆发)。但是史达林却有更为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他宁可暂时的牺牲
苏联在北满的利益给日本,而鼓励日本放手侵略中国,使得中日爆发历史决
战,这样必然是造成中日之间的两败俱伤,苏联就可以两面捡便宜,一方面
可以大举侵略残破的中国西北与东北,一方面可以乘日本战力疲惫空虚之际
给日军一次痛击,好报俄国曾败在日本手下的历史性耻辱。

  苏联意外的不干预,造成日军参谋本部的威信大失,关东军成功的以下
凌上,使日本政府失去控制军方威信的能耐,也造成中国政府不抵抗主义的
惨败。假如当时苏联摆出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已经严重的威胁到
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为此苏联甚至可能不惜一战(日本参谋本部就是为了担
心关东军进攻北满,而引起苏联的军事干预,因此才动用临参命不准关东军
进攻黑龙江的)。

  事实上,只要苏联摆出干预的姿态,那么关东军就不可能控制中国整个
的东北,最多只能拿下南半部的东北,那么关东军在面对中国在东北不断的
反抗之下,最后可能只有接受日本政府的出面交涉,由中国政府以东北的某
些利益给日本,以交换关东军放弃对中国东北的全面占领,因为当时关东军
的兵力不足,日本政府更是没有进行战争的准备与能力。

9.8  九一八事变的内涵与影响

  总之,从大历史全程的角度而言,九一八事变是造成日本走向危亡,以
及中国进入复兴的一个历史分水岭,关东军的抗命“成功”,使得日本军阀
终于开始主导了日本的命运;而中国人民却因此觉醒,导致各种分崩离析力
量的开始整合,最后形成一种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从此走上对抗日本强权
侵略的道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处于十八世纪形态、全方位落后的弱国,却
要对抗日本这个二十世纪的先进强国 -- 但中国却以决不屈服、义无反顾的
民族气概,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全人类的自由与民主,并作出了最大与最
早的牺牲和奋斗,与最不朽的历史贡献2,而这一切都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___________
2 中国可以在世界历史中昂首阔步,她为人类在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
是所有中国人要先清楚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才行!

第87页
  日本举国上下,因为九一八事变所获得的意外大胜,而开始陷入了军国
主义新的狂热之中,日本的军部,更是有如鲨鱼闻到血腥一般进入失控状
态,这开始影响到日本政府的领导人,跟着少壮派军方的政策前进,不顾日
本人民真正的安危福祉,以及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孤立,把侵略中国的大陆政
策,不惜以战争的代价,开始逐一加以实现。

  日本是具有历史性自卑情结的民族,几千年来,它渴望着超越中国而成
为世界级的强权。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因为几场战争暂时胜利的刺激,而
发展为狂妄自大的集体偏激心态。日本人民一向崇拜强者,关东军在九一八
事变的顺利成功后,就成为日本人民崇拜的对象,最后造成关东军竟有力量
支配到日本政府、军部、甚至日皇,去跟随他们大胆地扩张与侵略,最终不
能自拔的酿成历史的大祸。

  整个历史的悲剧是,中国方面越是委曲求全、百般迁就,国际社会越是
采取绥靖主义,日本侵略的凶焰就越发不可收拾。日本就这样贪得无厌的步
步进逼,直到迫使中国最终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挺身与日本进行一场强弱
悬殊的自卫抗战。中国唯一的力量,是来自民族主义的意志,不畏失败与牺
牲,一直坚持抗战到底,最后终于赢得了胜利!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28#
发表于 2004-8-16 12:05:03 |只看该作者
  热河与长城之战
 郑浪平著《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十章



--------------------------------------------------------------------------------


    第四军团东北军的万福麟部,从热河南部退到长城防线之
  后,奉命坚守喜峰口,以待西北军宋哲元部的二十九军增援接
  防。东北军在日军猛烈的攻击下,伤亡极其严重,但给予了宋哲
  元部一个缓冲的时间。二十九军在三月七日抵达喜峰口阵地,即
  刻遭到日军的猛攻,于是宋哲元利用喜峰口复杂的地形,大胆抽
  调兵力,从侧面夜袭日军,这是刚攻占喜峰口高地的日军,根本
  没有想到的华军作战方式 -- 竟然敢从侧面发动夜袭,而且是用
  短兵肉搏作战。在近身的肉搏战中,日军优势火力是无从发挥,
  反而是西北军的大刀比日军的刺刀管用,所以造成日军震撼性的
  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喜峰口大捷”。接着上阵的西北军刘汝明
  部,也在喜峰口西边的罗文峪防守战中,对日军发动成功的逆
  袭,造成日军严重的伤亡。


  日本的大陆政策,一直是把经营满、蒙,视为一体的。因此关东军在导
演设立满洲国之后,就把内蒙古东部、长城以北与东北连接的高原地区(当
时为热河省),当成控制东北的战略必争之地。由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在一九
二一年,先侵略了中国的外蒙古,因此红军可以由蒙古高原南下,威胁到满
洲国的左翼战略安全。因此关东军认为,只有同时控制热河高原,才能为满


第89页
洲国,增加战略腹地的安全空间:日军一方面可以阻断中国经热河地带,支
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通道,一方面日军在此地区,居高临下的威胁华北的战
略、政治与经济重镇北平与天津,以及为日本进一步制造“蒙古国”与“华
北国”,建立发展的桥头堡。

10.1  东北义勇军的浴血反抗

  因此在一九三二年三月一日,由关东军一手导演的满洲国成立之时,日
本就已经公开地把热河地区划入满洲国的领土之中 -- 这也等于日本公开的
昭告全球,它下一步侵略中国的目标,必然就是热河。

  而刚好在当年(一九三二年)的七月,在热河东部又爆发了“石本权四
郎事件”,石本是替关东军工作的雇员,带有关东军与热河军阀之间的联络
任务,他在七月十八日的旅途中,受到热河东部抗日民团的搜捕。此事件当
然立刻激怒了不可一世的关东军,立刻兴师问罪,发动部队攻击热河东部的
朝阳,并且使用空军飞机轰炸主要的热河城镇,关东军大有立刻准备进军热
河的姿态,整个华北局势也随之告急。

  不过当时的日本关东军,要想进一步的侵略热河,还是遭到实际的困难
考验,首先日本要先能控制住整个东北的局势。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
军阀的侵略激起了东北人民民族主义的反抗,自从马占山率部反击日军后,
东北人民不愿做日本统治下的汉奸与奴才,开始自动自发的组织各种各式的
义勇军,运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方式,反抗日本。满洲国成立之时起,中国东
北的抗日义勇军,更是风起云涌般的发展,在整个中国东北 -- 从辽东半岛
到黑龙江,都有抗日浴血作战。而一九三二年的夏季,正是东北抗日义勇军
发展到最为强大的时刻,当时接受指挥与支援的义勇军团体就有四十九个之
多,总人数约在三十多万人左右。

  虽然这些抗日义勇军,多半互不统属,更无现代化作战的装备与训练,
但是他们只是凭藉一腔爱国的热血,抱持绝对不愿接受异国统治的决心,就
这样自动自发的组织起来,反抗当时世界级的强权;他们不但在乡间发动游
击作战,更几度围攻沈阳、长春、通化、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东北
主要军政中心,也经常切断南满以及其他的主要铁路干线,当时觉醒与愤怒
的中国人民,没有袖手旁观而让东北义勇军孤军奋战,他们竭尽所能地慷慨

第90页
捐输,也同时不断利用机会传播中国民族主义,使得中国的国家意识与民族
认同,开始在四分五裂的情况之中发芽生长。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五日,立场比较亲华的首相犬养毅,竟然被日军的少
壮派军官在首相官邸加以刺杀,造成日本统治阶层的震惊。从此以后的日本
政府领袖,无人再敢设法与中国进行正常的外交关系运作,使得日本正式的
走上侵略中国的不归路。当时日本的元老重臣感到事态发展严重,因此在协
商之后,决定奏请日皇,召日本海军宿将斋藤宾组阁,当时日本元老重臣的
构想是,日本已经开始走上侵略中国的军事发展,因此需要由军方将领组
阁,以对抗各种内外的压力,而选择海军将领担任首相,也是希望利用海军
与陆军之间的矛盾,能够牵制逐渐失控的陆军力量。

  虽然关东军自己发动攻占东北的军事行动,令日本军国主义大为振奋,
但是由于关东军一再的抗命自重,已经造成日皇裕仁的不满,以及军部与政
府的不安,加上本庄繁虽然统领了大量增援的日军,但是却无法迅速、有效
的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之发展,而造成日军在中国东北面临陷入泥沼战的危
机。因此在日皇裕仁的指示下,日本新政府与军部协商,决定改组关东军,
一方面要控制关东军那种目无军令的强悍作风,以免政策稍有不合关东军构
想的地方,就会遭到关东军断然反抗 -- 不是先斩后奏的准兵变行动,就是
发动刺杀与政变的自杀式行动;一方面更是要增加与强化关东军的作战能
力,以期迅速的平服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反抗,并为可能的日俄军事冲突,进
行战略准备。

10.2  关东军改组后武藤信义出任司令官

  在日本政府与军方共同协商之后,由日本军部奉日皇之令,在一九三二
年八月八日,下令改组关东军司令部,加强军部对于关东军行动的直接控
制,同时把经略满洲国的所有军事、行政与经济大权,都直接付与关东军司
令部掌控,并且撤换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而该派在日军地位崇高,深受日
皇信赖的武藤信义大将,出任改组之后的关东军司令官。这时关东军所控制
的部队,已经多达五个师团与两个旅团,加上各种特种部队以及空军,占日
本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日本本土之外的最大军事力量,这是日本自
从日俄战争以来,最大的国外驻军行动,自然也消耗日本极大的国力。

第91页
  武藤信义不愧是日军的王牌将领,他接任关东军司令官之后,开始全力
集中运用优势兵力,以强势的火力与新式的战技,加上残忍绝伦的屠杀手
法,在满洲国中,实施先南后北,有秩序与方略的扫荡作战,因而对东北抗
日义勇军产生非常沉重的打击,由于义勇军在没有一致的指挥系统,没有补
给的后勤网路,更又没有足以攻坚的火力,以及现代化的作战技能(东北的
义勇军也不了解全民总体战的运作方式),当然不是改组之后的关东军对
手。因此到了一九三二年的年底,大部分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武器枪弹用
完,人员死伤惨重的状况下,逐一地被日军击败,而有少部分退到苏联所控
制的西伯利亚地区,然后辗转的经由新疆等地回国,继续的参与抗日。

  然而武藤信义发现,关东军要想完全肃清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就要封锁
中国关内经过热河以及山海关支援东北义勇军后勤的路线。所以在一九三二
年的年底,武藤就下令关东军,始把作战目标锁定热河。

10.3  中国再度爆发内讧

  反观中国方面,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于正在进行统一工作的国民政府
而言,不啻是一个超级的政治风暴冲击,当时的国民政府,正苦于内战的分
裂,以及财政的耗竭,哪里能够有力量迎战日本这个世界一等强权的侵略?
更糟的是,日本的侵略,给予各地割据力量一个反抗中央非常有利的藉口,
就是要求国民政府“立刻停止”统一的作战,而将力量转用于抗日。

  不过以事实而言,这个口号非常的动听,但是根本不切实际 -- 因为假如
中国基本的分裂与山头仍然存在,没有一个共同与互信的国家共识,以及统
一的军政与军令系统,她是不可能进行全面性作战的,而只是一个混杂拼凑
的“乌合之众”而已,经不起现代化作战的严厉考验。因此,要想抗日的前
题是加速统一,而非停止统一而接受各山头的拼凑组合。

  事实上,当时中国没有任何的力量,能够领导四分五裂的中国,来对抗
日本,粤派的国民政府,当家才不到一个半月,又得不到各个派系的支持,
差点没把整个国家给搞垮,在一二八事变的危机压力之下,只有紧急把烫手
山芋,再度的丢还给蒋介石。蒋介石一面设法勉强与日本达成上海停战协
议,一面在洛阳召开国难会议(仍然有许多派系拒绝参加)以重新组成政府
的领导阶层。结果是邀请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由蒋、汪合作,共同设法面

第92页
对日本的侵略。

  由于国际社会无力主持正义与和平,西方强权更是抱持着怯战与畏战的
心理,因此根本无法牵制与约束日本对于中国一再的侵略,而连日本政府本
身,也都要看东京军部的脸色行事,所以国民政府企图与日本政府直接交
涉,来维持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根本也行不通。所以当时蒋汪合作的国
民政府,是处在既不能战又不能和的状态,对日本的侵略,只有采取一面抵
抗,一面交涉的方式。抵抗无法阻止日本的扩大侵略,交涉也无法达到合理
的解决,唯一的作用,只是希望延长中日决战的时间,能够给与中国多一些
抗日的准备机会。

10.4  张学良面对着危机四伏的处境  

  而当时直接面对日本侵略热河压力的,还是东北军的负责人张学良,他
做梦也没有想到,日本政府真的会被关东军控制,而直接占领东北。因为张 
学良原先一直认为,只要中国能够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中国在东北的利益
上,多做一些让步,日本政府终于能够约束关东军,而把东北的主权还给中
国,因此自己所能做的是,设法与日本政府接触,同时尽量地不要刺激关东
军,避免给关东军有生事拖延的藉口,直到犬养毅首相被刺之后,张学良才
清楚地认识到,关东军实际上已经主导日本的大政方针,日本占领中国东
北,是不可能改变的既成事实。 

  在张学良等待日本局势澄清之时,政治现实的压力,由如排山倒海般的
涌到,东北军失去了发展的根据地,立刻就陷入危机四伏的处境,少了东北
的资源,张学良就没有足够的粮饷来支持他所统御的部队,这就成为华北军
政局势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而东北军正处在晋军与西北军夹击的危局之
间,这两支华北在地的部队,不会忘记东北军入关而结束了他们反抗国民政
府的“历史大业”,现在轮到他们等机会收拾东北军了。因此张学良需要非
常小心的保持华北军政力量的平衡,稍有不慎,整个东北军立刻就会粉身碎
骨的葬身在华北。

使用道具 举报

蓝鲸

你地!斯拉斯拉地有!

UID
20869
注册时间
2003-2-15
帖子
9642
精华
1
29#
发表于 2004-8-16 12:05:07 |只看该作者
分析了一些国民党的作战方略,有见地啊(哈哈哈哈)

不过当时国民党确实是人才济济
我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有90%的功劳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0#
发表于 2004-8-16 12:06:08 |只看该作者
  而同时张学良又不能不增加开支,来照应流亡在华北的东北军、政部属
以及青年学生,当时单是流亡在北平的东北大学青年,就多达数万人(东
北大学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所临时大学),这些经费的主要开支,全靠“少

第93页
帅”去设法张罗。张学良又幕后主持与支援在北平设立的“东北抗日救国总
会”,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总部”,以支援、照顾在东北旧部的抗日活动
(这些工作都必须由张设法拨出经费与人员来维持)。

  这时候,与张学良有着新仇与旧恨的汪精卫,开始利用机会对张展开报
复。因为汪精卫不会忘记少帅的派兵入关,打破了他一手策划的“扩大会议
派”反蒋的大计,汪更不会接纳一个地方军阀的儿子,竟然一夜之间,越过
自己等党国大老,而成为国民政府的第二号领导人。汪精卫于是企图安排自
己的人马,插手支援东北抗日救国组织的工作,当然被张学良识破而一口拒
绝了,汪又设法要求国民政府对张学良施加压力,派遣东北军进入热河布
防,以对抗日军的可能入侵,而张学良对与汪精卫是早有防范之心,当然认
为这是汪精卫的政治陷阱,更不满汪精卫插手华北的军事。

  而当时的张学良,的确陷在难以自处的彷徨时刻,假如东北军奋起抗
日,即使全部牺牲也是不可能打败日军、收复失地,而只会造成国民政府提
早抗日的危机;假如只求自保,又无法面对舆情的压力与历史的责任,因此
张学良越发地陷入依赖毒品来逃避现实,也更难打起精神,主动积极面对挑
战。当时张学良的体力衰弱,已经到了无法主持一次正规会议的状况,而经
常需要中断会议,进行吗啡的注射。此时东北军的缺乏支援与补给,更突显
出改组后关东军之精壮,就领导的层面而言,张学良当然更不是武藤信义的
对手了。

10.5  汪精卫离职所引发的政治风暴

  虽然在一九三二年年中之时,张学良一度设法振作,准备调兵遣将,对
抗日军进逼热河的军事压力。但是这些还没有健全国家民族观念的地方部
队,假如要想指挥得动他们,最为重要的是,就是能够拿到足够的粮饷,而
当时张学良在财政方面,却最是捉襟见肘,他想安抚东北军都有困难(九一
八事变之后,东北军一律减俸二〇%,表面上是纪念国耻的警惕,事实上,
也是财政的困难),要想调动其他原本与他有仇的部队,更是谈何容易。因
此华北部队中各种不安与不稳的现象,就纷纷地出现了。

  这时候,长期负责热河军政大权的是老牌军阀汤玉麟,这个军阀是当年
与张作霖称兄道弟的“绿林”人物,长于权利手腕的斗争,毫无国家民族观

第94页
念,只知纵容其家族暴虐横行,进行各种的搜刮聚敛,当地人民多有被“汤
老虎”逼上梁山的,因此热河的军政状况,非常的复杂多变。

  在军阀的辈分关系上,张学良算是其后生晚辈,虽然张学良明知要保热
河,就必须除去汤玉麟,但是汤玉麟早就做好政治上的“保险交易”,他与
关东军以及满洲国,明的、暗的都有挂勾。汤的一些部属,也早就有投靠关
东军,做好内应准备的。因此国民政府与张学良都曾设法要调动汤玉麟,但
是又十分顾忌万一弄不好汤会投日,最后在老前辈的张作相的调解下,张学
良接受了暂时拉拢汤玉麟的方法,利用他在热河的力量,来作为日军与东北
军之间的缓冲。

  当时张学良还天真地认为,既然中央一再地表示,非常重视热河的防
务,会优先支援东北军在热河抗敌的各种需要。因此张学良就在利用调兵遣
将的布防之际,在七月底,向国民政府开了一张防守热河,动员作战所需的
后勤帐单,希望政府能够增加军费,因为张学良失去东北的资源,要想维持
现有的军力,已经明显地遭到困难,假如要想接下热河防务,更是力不从
心。

  不料这正惹怒了汪精卫一肚子的怒火。汪原本就觉得他管不了张学良,
但又看不起他如此快速地升起(国民党的两广系统,对于东北军系统有着极
大的成见与反感,认为张学良支持蒋介石,破坏了他们反蒋的计划)。事实
上,当时汪精卫担任行政院长,根本也是一个责任极重的苦差事,外交与财
政的问题可以说是最为严重,几乎天天都要“拉警报”。当时汪正为了剿共
的经费张罗不出,而与蒋介石发生摩擦,因此汪干脆利用这个机会,借题发
挥的先大闹一番而求去。

  同时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的舆论一度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赖1”
的风潮,许多学者文人,个个都成为军事与政治的专家,每天报纸上都有这
些人物的高调之论。当时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防守热河,痛击日军,
是国防上的唯一选择。他们一直严词批评国民政府与张学良的懦弱怯战,不
能像十九路军一样奋起“打败”日军(国民政府当然不敢明讲十九路军终于
是会被日军“打败”的事实)。因此张学良迟迟没有出兵热河,就成为贻误
戎机的箭靶,真是到了人人都曰可杀的地步2。 
___________
1 其赖当耍赖、赖皮讲。
2 事实上,当时不负责任之文人论政的风气是,抗日是自己不必出钱,自己子弟不用当兵,
但是天天指挥政府去抗日,骂自己人内行,打日本人不敢。好像出兵不要粮饷,作战不要考虑
战略部署似的。

第95页
  因此,汪精卫在八月六日,突然公开发表措辞强烈的电文,痛责张学良
不知守土有责,只知藉机要钱要粮的聚敛无度,因此要求张学良辞职以谢国
人,自己也同时去职,以表示非为权力斗争。这通政治斗争的电报,立刻得
到大量舆论的附和,人人都加入痛责张学良的阵营,当然引爆了国民政府内
部严重的政潮,汪精卫离职使得国民政府也跟着总辞。张学良虽然试图为自
己的立场辩护,但是只更为露出他调度的困难,以及不受谅解的窘境,因此
张学良也跟着宣布辞职,这样在大敌当前之际,南京与北平,又陷入了严重
的政治斗争之中,军事运作当然形同瘫痪。

  这时候,只有靠蒋介石出来收拾残局,汪精卫原本就是干不下去了,因
此去意甚坚,蒋介石只有请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长。但张学良的辞职,立刻引
起华北各个军人派系的强烈反弹,他们既不满汪精卫的干预华北军事,更担
心张学良去职会使华北平衡的力量被打破。因此华北各军的将领,由宋哲元
领衔发出支持张学良的通电,蒋介石只有改组华北军政组织,由蒋介石自己
出任军委会华北军分会主任,但是蒋介石藉口无暇分身就任,仍请张学良代
理。经过这番的政治波折,中国军队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热河的布防,但是关
东军已经在东北,完成大部分的扫荡义勇军作战任务,而开始把军力南移热
河与辽西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1#
发表于 2004-8-16 12:07:32 |只看该作者
10.6  实力悬殊的热河之战

  就整个战略与军力的布署而言,热河之战,根本不需正式的接战,就已
经可以看出结局了。武藤信义大将所统领的关东军精锐,兵精粮足,士气高
昂,对于热河正进行有计划与大胆果决的作战准备,并且更积极进行政治上
的策反工作,找到不少的汉奸军阀作为内应,因此日军清楚掌握了热河军、
政局势的情报。

  而张学良虽然在形式上统领华北各军迎战,但是这些部队之间本有异
心,更是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国家民族共识,加上粮弹不足,训练不够,后勤
缺乏,号令不一,参战各军主要的关切焦点,还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存与利
益,对于命令,也自然各有自己的立场与打算,这种非现代化又非国家化的
杂牌军,根本不是威望不足的张学良所能调动自如的。不过在当时的华北,

第96页
除了张学良之外,也找不到更好的统帅,而蒋介石以及中央军仍然在陷在华
中与华南的几个战场上,根本无法分身。

  虽然在军力对比上是如此的悲观,不过在舆论与现实的压力下,国民政
府对于热河的防守,仍然有着期待,由于国民政府与东北军先前对于东北与
日本的局势发生误判,而在东北采取了不抵抗主义,使得东北近乎没有抵抗
下就沦陷,因此造成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最大的决策性错误,因此,国民政
府必须要在热河,有些奋战的表现才行。而在一二八的上海事变中,中国守
军英勇作战的表现,又让当时急切寻找好消息的舆论觉得,中国军队与日本
军队进行正面作战,并非完全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战果。这些纸上的“军事专
家”,以及靠煽动民意为奥援的政客们,制造出的一种错觉,就是只要逼国
民政府立刻在热河与日军作战,中国就是不赢,大概也输不到哪去。

  因此虽然蒋介石了解,此时的中国仍然不能因为热河的领土保卫战,而
与日本进行正式的决战,但是在热河,至少要打一场牺牲惨烈的抵抗战,以
减轻民意的压力。所以当日军开始有意部署攻击热河之时,蒋介石就三番两
次的急电张学良,要张学良设法调兵遣将,积极的准备进行热河之战,必要
时中央决定增援六个师的部队,支援热河保卫战。蒋介石实在希望张学良能
在热河有一番浴血抵抗的作为。

  由于张学良不战而丢掉东北,不但军政资源大部尽失,且东北军的威望
与军心都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因此更增加张学良调动在华北的各个山头部
队作战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张学良哪里敢再欢迎中央军的加入,而破坏
华北各个军系之间的平衡。何况到时候中央军会听谁的命令,才是一个更大
问题?假如张学良指挥不动中央军,那么东北军在华北的前途,就更加的岌
岌可危了,因此张学良就极力婉谢中央军北调,却希望中央给与热河布防充
足的后勤与军费的支持,但这是国民政府无力也不愿办到的。

  张学良面对强敌压境与后勤支援不足的困境,一种疑惧与保本的心理,
就左右着他迎战的决策。同时张学良对于热河局势未来的发展,也产生错误  
的判断:由于关东军并未藉着石本事件,扩大对热河的进攻,同时关东军也
在私下加强游说东北的部分将领,要求他们设法寻求中立或是靠拢,所以张
学良认为,日军仍忙于对付东北抗日义勇军,进攻热河的兵力恐怕不足,加
上日本也要顾及国际社会的压力,因此目前应有一段观望与缓冲的时间;而
且中国方面的部队既没有胜算的把握,日军暂时又无力威胁热河,那么目前

第97页
的策略最好是不要主动的刺激关东军,因此倒不如暂时留着两面派的汤玉
麟,正好可以作为东北军与关东军之间的缓冲。因为一旦中国的部队进入热
河,不但会有严重的后勤问题,也会改变目前的战略平衡,那么关东军就不
可能坐视中国军队在热河布防,这样必然会提早引爆双方的直接冲突。因此
张学良一直设法在拖延派兵进入热河的时间。

  不过关东军对于夺取热河,根本是有关占领满蒙成败的战略设计,因此
这已经是日本政府、军部以及关东军共同的政策目标,只待适当时机来临,
就必然会动手。在关东军开始调兵遣将、准备部署进攻热河之时,其驻扎在
山海关外围的部队,却抢先一步行动了。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晚间,日本榆
关铁路守备队队长落合甚太郎少佐,藉口关东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手榴弹攻
击,对中国守军提出了无理的要求,再要求不遂的情况下,于一月二日对中
国守军发动军事攻击。

  由于当时张学良担心东北军与关东军会在山海关发生直接的冲突,因此
只布防极少的部队在山海关阵地,名义上是一个团,实际是只有两个营而
已。而根据辛丑和约的规定,中国从山海关经天津到北平的铁路沿线,是不
准建筑防线,与增加驻军的。日军的攻击在遭到中国守军的反击之后,关东
军立刻就调动第八师团部队,以及日本空军与在渤海的军舰,以强大的联合
火网,猛攻戍守山海关阵地的东北军。在兵力与火力悬殊的情形下,东北军
惨烈的抵抗日军的攻势,但却无法扭转敌众我寡的劣势,山海关以及附近的
战略阵地,就都被日军占领了,这使得中国在热河的防线,出现了侧翼洞开
的危急状况。

  关东军新任司令官武藤信义非常清楚的知道,假如日军不能迅速地夺取
热河,而将中国军队逼到长城以南,那么东北的义勇军,就会继续有后援而
反抗满洲国与关东军;更为重要的是,当假想敌苏联发动攻击在东北的日本
部队时,日军需要有更为广大的战略纵深进行防卫反击。不过在当时,东京
的参谋本部仍然认为,关东军进攻热河的时间应该适当的延后,因此特别派
遣总务长梅津美治郎大佐前往东北,要求关东军谨慎从事。但是武藤坚持,
用兵就是要能大胆的出敌不意,由于武藤在日军中崇高的威望与地位,因此
参谋本部也就不再反对武藤的用兵计划,转而支持关东军在一九三三年年初
进军热河作战计划。

  这时的日皇裕仁,已经沉湎在日本帝国扩大版图,以及皇军神威无敌的 

第98页
热情之中,对于武藤的进军热河计划,当然是非常的高兴与赞成,因此立刻
颁布敕命,允许关东军进兵热河,成为日本正式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作战敕
令3。武藤大将在奉命之后,在一月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连发三道进军命
令,派遣第六、第八师团与第十四与三十三混成旅团,加上所招降的满洲国
的汉奸部队,总计八万多人,果断的向热河发动三路攻击。不过当时武藤所
奉的热河作战敕令,是只准关东军在热河地区之内进行作战,敕令特别规
定,关东军不得越过长城防线,进入中国的关内,以免国际社会对于日本造
成过多的压力。但是武藤的热河作战计划,却把作战重心,放在攻击长城与
威胁平、津。

  武藤的热河作战计划大体如下,他下令第六师团与满洲国的汉奸部队,
一面招安,一面奔袭攻占热河北与东部,在得手之后,然后立刻向南旋转直
切中国军队的长城防线。而第八师团与两个混成旅团,则是直接先进攻热河
南部的中国守军,然后就地南攻长城防线。由于日军的作战训练与装备,都
是为了在西伯利亚与俄军进行野战所设定的,因此非常适合在冬季酷寒的关
外作战,同时日军又首次使用空军配合作战,充分发挥了日军火力与机动力
的专长。而中国的守军,却只是由军阀改编的地方部队,根本没有大战线联
合作战的能力、装备或经验,更是根本没有见过飞机的火力攻击了。加上后
勤不足与政治斗争的问题,华军没有提早进入热河进行阵地布防,仓促之间
进入热河,当然只有挨打的份了。

  这时关东军在奉命进入热河之后,却未立刻发动攻势,反而在进行周密
的布署,以及准备后勤的支援。这种“缓进急战”的战法,迷惑了中国守军
的判断,以为日军兵力不足,不习惯在塞北高原冬季作战,需要集结更多
的兵力才能发动真正的攻势4,因此国民政府也大张旗鼓地发表保卫热河宣
言。

  当时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特别热心支援热河作战,在二月十八日,与张
学良等人亲自前往热河劳军,声明国民政府一定会在热河与日军打到底,而
且慷慨的带去一笔军费,甚至派出自己的亲军税警团前往热河。国民政府摆
出一副决心迎战的气势,宣称可以在热河有效防守三个月以上,因此当时中
___________
3 这回连中国是否“挑衅”与“威胁”日本的藉口都免了!直到今天,只要中国人继续对抗
日战争历史的全貌一知半解,日本就继续教导它的下一代,日军当时只是“进出”中国而已。
4 当时南京军委会估计,日军需要在热河投入六个师团,才能顺利地进行作战,如此势必要
再从本土增兵。

第99页
国的舆论大都认为,由一二八上海作战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绩来看,中
日之间的战力“其实”相差有限,所以对于热河之战,抱持了很乐观的期
待(殊不知中日两军的战力,若在真正的野战战场上对决,还是差得太远
了)。

  这时在各方面压力之下的张学良也打起精神,经过几番的讨价还价之
后,他将华北的各军,编组成八个军团迎战日军。由于张学良认为热河作战
只是一种苦肉计,以牺牲来换取同情与时间,根本就不认为华北的军队能够
守住热河,因此张学良仍然将各军的主力放在保卫平津:第一军团于学忠与
第二军团商震镇守滦东,第三军团宋哲元防卫通州,第四军团万福麟才进入
热河南部布防,第五军团就是汤玉麟的部队,第六军团由与汤有关系的东北
军老前辈张作相,混编东北军与支援的义勇军,防守热河中部,第七军团傅
作义在察哈尔待命,第八军团则是由中央军的杨杰在北平做为预备军力。

  整个华军的人数虽多达二十万人,但是战力与火力都严重不足,更是没
有统一的指挥与足够的后勤支援。张学良知道反正热河是绝对守不住的,他
的作战安排重点是要华军能够打一场还算过得去的防守作战,好对舆论有个
交待,因此大军不易深入热河布防,以免受到日军的切断与围歼,而以主力
保住平津。就华军的兵力布局而言,是南重北轻,主力都在河北边界而非热
河。

10.7  长城浴血抗战

  在这个时候,关东军已经静悄悄地在热河完成作战准备,兵力迅速的集
中到攻击位置,在完成了收买汤玉麟部属的最后交易价码之后,武藤信义下
令在热河与辽西的关东军,在二月二十三日发动全面攻势。由于热河人民多
年来,不堪汤玉麟的苛政剥削已久,因此在战争开始之后,热河百姓不但不
支持华军进入热河布防,反而发动抗暴的民变,造成关内北调的中国部队,
受到民团的攻击与破坏,难以在时限内完成布防。而中日两军在刚一接战
时,北部战线的汤玉麟部队,就立刻变节投降,跟着东部战线也同样溃退,
因此造成日军顺利地在三天之内,席卷热河北部与东部,然后立刻分兵三
路,直扑热河省会承德与热河南部的长城防线。

  而指挥第五军团的汤玉麟,在接到前线战败消息之后,立刻动员所有运

第101页
输车队,载运自己的私产与大量的鸦片弃城而逃,造成热河作战中国军队的
防线与士气全线崩溃;三月四日,日军仅以一百二十八名轻骑兵长驱直入,
就轻取省会承德,至此热河之战已陷入全面的混乱之中,参战各军只有先求
自保。建制比较完整的第四军团的万福麟部担心受到包围,接战之后立刻仓
惶的撤退到长城防线附近,而混杂编组的第六军团张作相部,也在压力之下
溃散。在一片的混乱的局势下,各个立场不同的部队是否接受日本收买而哗
变的谣言,更是有如风声鹤唳般的动摇了军心。

  这时候,整个华北已经进入面临日军席卷的危急时刻,华北各军将领以
及政治与社会民意领袖,立刻联名急电蒋介石,要求蒋介石兼程前往北平坐
镇指挥,否则华北局势势将糜烂崩溃,北平与天津都可能会不守了。

  而这时蒋介石在南方也是自顾不暇,他在江西剿共的中央军也正遭到败
绩,根本无法抽调大军北上,财政更是吃紧到与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闹翻。
但是在接到华北告急的情报之后,蒋介石只有急调二十五师关麟徽,第二师
黄杰,第八十三师刘戡,由徐庭瑶指挥,组成第十七军战斗序列,前往北平
与长城防线,支撑面临崩溃的地方山头部队。但是由于中国在热河的杂牌军
守军,根本不堪一击的溃败,激起了全国舆论一面倒的声讨,一股政治风暴
已经冲击到国民政府的整个军政结构,要求张学良下台负责,成为舆情一致
的“共识”。

  蒋介石原没有料到热河的战事,会出现如此快速变盘的局面,因此在接
到大局出现崩溃的急电之后,于三月九日匆匆的北上抵达保定,他立刻会晤
了张学良与华北其他军政领袖。张学良自知自己无力指挥全局作战,更无法
对于热河的溃败作出交代,只有请辞本兼各职,准备转到上海进行戒毒复
健,然后出洋考察。蒋介石立刻接受张学良的辞职,并且指派何应钦负责指
挥华北各军,沿长城防线进行抗日作战(这时东北军各部都能识大体,没有
因为张学良的离职而搞出花样,这以中国当时的地方军割据状况而言,是几
乎绝无仅有的表现)。

  武藤信义灵活地运用兵力,十天内就轻取热河之后,立刻决定依照计划
扩大战果,以乘机为华北分裂,创造有利条件;他也想要痛击北上增援的中  
央军,以为日军在上海作战不利,挽回更多的面子。因此武藤规划的作战目
标重点,不只在夺取热河,更是要进袭长城防线,特别是要狠狠的教训一下
蒋介石的中央军,以打散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所开始建立的威望与凝聚力。

第102页
  蒋介石这时在张学良完全的配合下,果断地改组华北守军的战斗序列,
由于援救热河已是不可能了,于是想在长城防线,给与日军攻势有效的遏
阻,而东北军即成为争取布防时间的前方“炮灰”了。何应钦下令增援的中
央军,于西北军宋哲元部、晋军商震部,跟在东北军之后,进驻地形险要的
长城关口,正式迎战日军的攻势。

  第四军团东北军的万福麟部,从热河南部退到长城防线之后,奉命坚守
喜峰口,以待西北军宋哲元部的二十九军增援接防。东北军在日军猛烈的攻
击下,伤亡极其严重,但给与了宋哲元部一个缓冲的时间。二十九军在三月
七日抵达喜峰口阵地,即刻遭到日军的猛攻,于是宋哲元利用喜峰口复杂的
地形,大胆抽调兵力,从侧面夜袭日军,这是刚攻占喜峰口高地的日军,根
本没有想到的华军作战方式 -- 竟然敢从侧面发动夜袭,而且是用短兵肉搏
作战。在近身的肉搏战中,日军优势火力是无从发挥,反而是西北军的大刀
比日军的刺刀管用,所以造成日军震撼性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喜峰口大
捷”。接着上阵的西北军刘汝明部,也在喜峰口西边的罗文峪防守战中,对
日军发动成功的逆袭,造成日军严重的伤亡,因此西北军一时声名大噪(大
刀队也被渲染成为中国抗日的无敌利器)。

  另外一只东北军王以哲部,则是奉命在古北口挡住日军的攻击,这是日
军攻击的主力所在,目标是直扑北平,而与中央军进行决战。抵挡日军前锋
的东北军从来就没有面对过如此正规作战的场面,在日军优势的陆、空联合
炮火攻击下,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但是仍支撑到让关麟徽二十五师在三月
十一日赶到古北口,占领阵地,而与日本第八师团主力接战。双方血战三昼
夜,战事之惨烈,前所未见,日军使用陆空联合攻势,特别是其长程巨炮的
火力,具有极大的杀伤力,造成华军所有的防御阵地几乎完全毁坏,师长关
麟徽负伤,全师的伤亡超过一半以上。

  日军几度组织敢死队进攻,才压迫伤亡惨重的华军二十五师,退到南天
门布防。这时由黄杰的第二师接替迎战,在南天门防线,与日军展开浴血作
战,这场作战维持了五天,由于全师伤亡极大,中央军的防线再度被迫南移
到新开岭,由刘戡部接防,日军继续猛攻。就这样中央军轮番接战,日军也
一再的增补兵力,双方力拼到五月十三日,由于中央军已经伤亡过重,而失
去战力,不得不全线撤退,日军的兵锋前缘,就直逼北平近郊的密云附近
了。 

第103页
  而正在此时,日军突然在四月二十日主动地从所攻占的滦东地区后撤,
这是因为日皇已经关切到关东军“违命”,擅自越过长城进入关内作战的情
况。裕仁在十九日接见参谋次长真崎大将,询问有关关东军为何会出现在关
内之后,迫使军部急电关东军司令官武藤,命其撤军。武藤当然不敢公然违
抗敕令,所以立刻将关东军从滦东调回关外。但是由于板垣征四郎企图策反
汉奸,制造华北自治的计划正在进行到紧要关头,因此急电关东军不能撤回
关外,否则整个策反计划将会功败垂成。最后武藤只有派遣关东军参谋长小
矶国昭中将,赶回东京,争取军部与日皇的同意与谅解,特准关东军在长城
“沿线”作战,已达成收买华北军阀,瓦解国民政府在华北主权的政略目
标。

  由于日皇裕仁对于关东军在热河作战的“伟大”胜利,是万分的高兴与
满意,因而亲自传谕,嘉奖日军在这次热河作战的英勇表现。裕仁完全忘记
了,这是对中国的公然侵略,日本根本没有对中国宣战,也没有任何的事变
籍口,就在中国境内大动干戈。同时他也批准了小矶国昭的长城“沿线”弹
性用兵方案,因此关东军很快又回到关内,再度对平、津形成包围。

  不过华军在长城防线的浴血作战,的确惊动了国际社会的注意,连一向
袒护日本的英国,都已抗议日军进入关内,已经影响到英国在滦东的煤矿利
益;美国更是一再知会日本,日军行动已经违背了门户开放政策。日本军部
更为担心的是,假如战火继续向南延伸,关东军将会受到苏联背后攻击的危
机,因此日本参谋本部在五月十八日,下达了“华北行动纲领”,要求关东
军要在六月底之前,必须结束在关内的军事行动,以抽调足够兵力,应付苏
联的军事压力,并且继续扫荡东北义勇军。

  所以关东军在确定板垣制造华北“自治”的工作,迟迟没有具体的果效
之后,也就同意与国民政府的代表黄郛协商,最后由交战的前线军队指挥
官,签订撤军的“塘沽协定”,日本取得控制滦东,与栽培汉奸政权的利
益,中国则是勉强地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2#
发表于 2004-8-16 12:08:43 |只看该作者
 热河与长城之战的检讨
 郑浪平著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十一章



--------------------------------------------------------------------------------


    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部队,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以
  及晋军,在长城进行之对日作战,是第一次各路军系的联合军事
  行动。虽然参战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绝对优势、现代化火力的猛
  烈攻势之下,个别作战的确是相当的英勇,同时也有很大的牺
  牲,但是却难以产生理想的战果。

    因此,长城抗日作战失败之后,中国的各个阶层,开始对于
  中日的历史决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必须要设法尽量的
  争取时间,结束内部的分裂与消耗,以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建
  设,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军队,否则中国迟早会被
  日本所鲸吞与蚕食而灭亡的。 


  热河与长城之战,可以说是日本连籍口都懒得制造一个,就明目张胆的
占领中国的领土的公然侵略行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明知无力在战场上御敌,
但是必须展现抵抗的决心,以维系民心士气,同时希望要日本付出一些侵略
的代价。虽然中日双方在热河的军事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是无论是
日本还是中国,都无意与无力,就此展开全面的战争,所以热河的作战,是
一个非常特别的局部作战。


第105页
11.1  中国军队首度联合抗日

  热河与长城之战,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继甲午战争之后,一场比较接近
正式的决战,这场作战清楚地证明,中日之间的国力与军力的差距,比甲午
战争之时还要更大。虽然中国军队的作战表现,相当的英勇,但是却不能改
变中国战力严重落后日军的事实。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与分裂的国家,
他正陷在危亡的历史危机之中,根本没有国家化与现代化的军队,可以对内
统一国家 -- 当然就更没有力量对外可以抵御外侮。造成中国军力不足的根
本原因是,中国内部的分裂、内战不休、国民缺乏国家的认同,使得中国没
有办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工业体制,来支持一支可以捍
卫领土与主权的军队,以对抗日本这种现代化国际级强权的侵略。这不是当
时任何一个军队或是政治的领导人,单凭其个人的决断与能力,就可以改变
的情况。

  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部队,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以及晋军,在
长城进行对日作战,是第一次各路军系的联合军事行动。而这些参战的中国
部队,无论从作战训练、编制、装备、指挥系统,都是各自为政的架构,加
上彼此之间仍心存猜忌,更难发挥整体作战的效果。虽然参战的中国军队,
在日军绝对优势、现代化火力的猛烈攻势之下,个别作战的确是相当的英
勇,同时也有很大的牺牲,但是却难以产生理想的战果。

  因此,长城抗日作战失败之后,中国的各个阶层,开始对于中日的历史
决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必须要设法尽量的争取时间,结束内部的
分裂与消耗,以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能够保家卫
国的军队,否则中国迟早会被日本所鲸吞与蚕食而灭亡的。

11.2  中国全方位落后是作战失败的原因

  若从战争的现场与过程而言,日军表现的战斗能力是相当的杰出,关东
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与参谋长小矶国昭中将,应该是居首功,因为他们指
挥日军的热河攻击作战中,表现出决断的胆识与充分谋略。关东军只运用有
限的兵力(两个师团加两旅团),却能充分地发挥灵活与集中的战术运用,
再配合使用策反中国军阀部队投靠的政略,以及首次使用飞机与强大炮火的


第106页
协同作战,使得日军能够在十天之内,就闪电般的顺利攻占了热河全境。虽
然日军在继续攻击长城防线的作战中,遭受到华军猛烈的抵抗,但是日军仍
然充分地掌握战场的主动,并给与中国军队相当严重的打击。

  而中国方面,张学良之所以无法在事先调动各军迎战,是由于当时他已
失东北根据地与大量的军政资源,国民政府里的汪派又只给压力,却没有实
质的助力;他所统领的华北各军,原本有着彼此对立的心结问题,无法在短
时间之内化解,因此对造成各部队对张学良的指挥,处处制肘与防范,也就
影响到张学良的战略企图心不足。张学良身体的状况也因为毒瘾的伤害,更
无法应付作战沉重的压力。

  然而就全盘大局的失利而言,又很难完全怪罪给张学良的失策。因为这
是中国自从清朝与外国军队作战以来,第一次的各地方部队协同作战1,仅
仅在两年多前,这些部队还是彼此相互厮杀的“敌人”。当时面临日军攻势
的张学良,既无足够的威望与能力应敌(那时他只有三十二岁,只是一个地
方军阀的继承人),更缺必须的后勤支援能力,因此他还能够压住华北各军
应战,就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等到战局大幅的逆转之后,张学良竟然能够
因为一句话,就自动地卸下兵权,东北军也没有因此出现哗变或是拒战的情
况,更是自从清朝末年以来,拥兵自重者近乎不可能的表现。

  不过热河与长城之战事前的中国舆情反应,可以说是对于中国国力与军
力的情形了解过少,因此对于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表现给与过于严苛的批
评,舆论把东北军骂成“不抵抗部队”,“一战就败”,而把西北军的喜峰
口之战,捧为国之干城。热河抗日作战的失败,对于浮夸的舆论与不切实际
的人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北平的“学者专家们”,这才开始深切的了
解到,中、日国力的差异,有着整个民族全方位的历史问题。日本不是由一
天而强盛,中国不是因一人而落败。

  其实这是当时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问题,不敢真正面对失败的原因,一定
要找一个替罪羔羊(东北军)泄愤,以减少每一个国民其实都应负起的历史
责任;而同时对西北军的喜峰口逆袭战果,作出过度的宣扬2,以证明是东
北军太差,而非中国军力的不行。事实上,当时东北军一样地在明知无法战
胜的状况下,对日军攻势进行浴血作战,只是因为张学良下野,政府与舆论
___________
1 甲午战争虽然在一个朝廷的指挥下,却只有李鸿章的北洋系部队参战。
2 例如“中国的兴登堡”,或是“大刀队灭尽东洋现代化部队”等言论。

第107页
又要找东北军当成替罪羔羊,因此缺少公正的报道,而其实西北军一样有其
脆弱的一面3。

  事实上,当时蒋介石无法亲自率军北上指挥压阵的原因,是因为国民政
府在江西刚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同时汪精卫在热河作战之前,
曾经亲访广州,当时广州政府领导人邹鲁就明白表示,假如蒋介石调兵北防
热河,广州方面不但不会协助或保持中立,而是会出兵攻击南京。中共在江
西、安徽、湖北等各地苏区的部队,更是从中牵制了国民政府军队的移动。
当时的国民政府,无论是派晋军、西北军或是东北军的其他将领,都更加难
以指挥中国的部队进行热河保卫战,甚至就连蒋介石亲率中央军与日本作
战,结果恐怕也是好不到那去。因为实情是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将领与部
队,能够抵挡武藤信义所指挥的关东军的攻势。

11.3  人心向背是战争的关键因素

  为什麽中国军队在一二八事变的上海,可以打得如此轰轰烈烈,东北的
抗日义勇军可以困扰无敌的关东军,而华军在热河与长城之战却是如此的不
堪一击呢?就历史的角度而言,关键在于民心士气的支持。因为当时无论是
在上海还是东北,人民都是热烈支持华军抗敌作战的,因此中国军队可以在
人民的支持下,越战越勇而有超水准的表现。但在热河的状况刚好相反,当
地的人民根本是利用机会反抗军阀“汤老虎”部队的虐政,因此华军在没有
得到人民主动支持的环境下,张学良无法派遣缺乏国家意识,以及没有足够
后勤的地方军队,事先进驻热河。在作战时,缺乏人民支持的部队,其战斗
表现,必然会在水准之下。

  而日军的训练、编组以及武器装备,在接近三十年来的重点配置,都是
为了在西伯利亚与俄军进行野战准备,因此比较不知如何应付城镇的攻坚与  
巷战,也不知如何面对人民起义的游击作战。日军在上海与东北地区的作
战,既有轻敌的问题,又需要时间调整适应,因此日军的作战表现也就在水
准之下。但是日军在热河之战,刚好得到日军最为优秀的将领指挥,又可以
充分发挥野战的能力,加上策反工作非常的成功,热河民团又有响应日军的
军事行动,所以关东军在热河的作战,当然是得心应手、大有表现。
___________
3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平津作战,就可以看出西北军宋哲元部的问题,也是非常的严重。

第108页
  在热河保卫战之前,当时中国的舆论界,一天到晚地把政客与“报纸军
事专家”的谬见,大量地加以渲染与散播 -- 这些见解,把一二八事变的中
国军队能够暂时的守住阵地,当成日军战力其实不足为惧的证明,把东北抗
日义勇军的风起云涌反击,当成关东军战力不过尔尔的事实,舆情当然就会
期待中国军队在热河再有杰出的表现,事实上,这些舆论可以说是爱国热情
有余,但是对于事实了解缺乏,只会影响到整个战略的布局,更造成了引爆
政潮的燃料库。

11.4  日军掌握作战的优势

  当然从战略对抗的角度而言,日军进兵热河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楚,攻占
热河,痛击华军,以切断关内对东北义勇军的支援,并且扩大华北分裂的局
势。但是中国军队的战略目标则并不清楚,张学良先是期望热河能够成为中
日两国的一个缓冲,以尽量的拖延双方冲突的时间,减少东北军的伤亡,蒋
介石则是把热河的保卫战,当成一场维护政局安定的牺牲打,作战目标不在
保住热河(因为根本也保不住),更不是就此进行中日全面的战争,而是要
给国人一个抵抗的交代,以安抚民心,同时能让日军多付出一些侵略的代
价,而稍知收敛。

  而关东军在武藤信义指挥下,犹如脱胎换骨般地发挥高超水准的战力,
一扫过去受困于东北义勇军的形象,也是出乎蒋介石与张学良的意料之外。
武藤信义只以两个师团加两个混成旅团的部队,就敢大胆地发动热河之战,
造成中国部队几乎措手不及的应战。中国方面则是由于军力的调度,特别是
后勤支援,有着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对于进驻塞北寒荒的热河作战,
本来就是有些应付舆论压力的消极作战。当时张学良真正的主力作战部署意
图,不在热河而是在长城沿线抗敌,以确保河北平津,热河反而成为陪衬的
作战,只要能有抵抗的表现就好。不料热河作战的表现过于差劲,造成华北
人心与军心的全面浮动,蒋介石只有在仓促之间北上,张学良负责请辞,蒋
临时重新布局,在长城沿线与日军作战。

  虽然当时各军在长城的作战,特别是中央军防守古北口到南天门的血
战,几乎是以全师牺牲为代价,西北军在喜峰口与罗文峪甚至出现成功的逆
袭,而东北军王以哲部、何柱国部与晋军商震部、傅作义部,在滦东也都有

第109页
相当英勇的抗敌牺牲,但是当时中国部队,根本对于现代新式的火力所知有 
限,在长城地区坚硬地形难以临时构建有效的防御工事,而日军使用空军与
重炮的优势火力,造成中国守军阵地几乎全毁,也就无法成功地对抗日军的
攻势。不过这系列的战斗,证明了中国军队的确敢于牺牲,不再是一支望敌 
溃散的“太监军”了4。

11.5  华军作战需要大幅改进

  不过就作战指挥而言,当时何应钦与杨杰的长城防御作战战略,实在是
过于的被动与呆板,只是强调各军死守险要阵地,而与日军进行浴血作战,
来展现中国军队流血与牺牲的精神,却没有在战场上发挥协同作战的功能,
更没有运用主动反击的战术,打击日军极其脆弱的后方与补给线,实在是相
当的失算。

  事实上,当时在长城防线的中国军队,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动防御,
一方面以部分军队,依据地形险要布阵防守,但是应抽调更多的兵力,采取
精锐编组,在长城沿线一些日军兵力薄弱的地带,主动地越过长城,利用复
杂的地形,深入日军的北侧反击敌军,甚至可以远征日军补给集中的后方据
点,进行大胆的敌后攻击与破坏,与包围日军的后方据点,而造成日军首尾
受敌的压力(因为当时日军在热河后方的兵力的确不足,军力几乎全都调到
长城正面攻击华军了),而不是让各军完全以被动的防御,等待日军强烈火
力来逐一击破。

  当然要实施这种机动防御,是需要有更好的部队协调,以及更为宽裕、
可资调动的兵力,同时也需要指挥官有足够的企图心、决策的胆识与能力。
这不但是当时何应钦与杨杰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中国军队直到武汉会战后
期,才开始懂得运用这种战术,在三次的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才真正灵活
的使用这种战术。

11.6  长城作战对日本侵华策略的影响

  日军在赢得热河与长城之战的胜利之后,当然成功的截断了中国支援东
___________
4 蒋介石在当时的日记中,对于长城抗敌的失败并无过度的意外与自责,反而说军队能够在
日军强大火力攻击下,死守力战不退,可以告慰总理孙中山先生在天之灵。

第110页
北义勇军的联结通路,使得义勇军在热河失守之后的短期间之内,因为进一
步的失去支援,大部分的部队被日军消灭,一部分则是退到苏联的境内,不
过仍然有少部分义勇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以游击战的方式一直坚持到抗战胜
利。东北义勇军自动自发的英勇作战精神,是在中国的近代史中,一个唤醒
了民族精神的历史事迹。东北义勇军的精神所兴起的一股抗日的共识,开始
成为凝聚中国统一与新生的力量,终于成为中国走出几世纪迷失的历史动
力。

  日军占领热河后,不但完成日本对于拱卫满洲国的战略,同时也为推动
“蒙古国”,找到一个理想的桥头堡,这时日本的侵略野心,简直已经到达
沸腾的地步。日军既已穿过长城,兵临平津,就进一步的积极制造事端,煽
动军阀与汉奸政客,以推动设立“华北国”。日本终极的战略目标,就是分
裂中国,然后加以宰割。

  不过,中国军队在热河与长城的作战与牺牲,多少让日军觉得,要想再
演出类似九一八事变那种近乎无抵抗的占领中国事件,是不可能的,因此日
本必须设法策动与扩大中国内部的分裂,然后再加以介入与利用,它才能顺
利的“征服”中国。所以日本在热河长城作战后,暂时停止全面的武装侵
略,对华开始采用武力压迫之下的政略行动,准备一块块地肢解中国。首先
上场的就是“蒙古国”的建立,以及“华北五省的自治”的推动。枪声未
息,谈判上的压力就已上阵。

  事实上,日本在谈判桌上的强横态度,绝对不减于在战场上的残忍手
法,不过中国只有见招拆招,国民政府多数采取息事宁人的退让政策,用尽
一切力量与日本周旋,才勉强换到了四年的准备时间(1933-1937)。而当日
本发现中国已经开始凝聚抗日的共识,以及有了一些建设与军事的成果之
后,就决定提前发动对中国全面的侵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3#
发表于 2004-8-16 12:10:11 |只看该作者
 兵临城下的塘沽协定
 郑浪平著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十二章



--------------------------------------------------------------------------------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政府最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就
  是与日本进行直接的谈判与交涉。因为当时日本的政局,在少壮
  派军人的主控之下,气焰之狂妄,根本是无理可谈,所谓的中日
  谈判交涉,只不过是让中国在会议桌上屈膝受辱而已。而当时中
  国的民气又沸腾已极,任何对日本让步的协议,都会被视为“卖
  国”的罪行,因此官员在议场中所受的内外压力,甚至大于在战
  场的指挥官。当时黄郛实在是在无可奈何的状况下,勉强同意蒋
  介石的请托而出面收拾华北残局。一九三三年五月三日,国民政
  府宣布,由黄郛出任北平政务处理委员会主任,统领华北的军政
  全局,负责与日本进行交涉。 


  由于日军迅速地攻占热河,同时击溃华军的长城防线,日本的大军就直
接兵临平、津重镇,日军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胜利,对于中国的华北与内
蒙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战略威胁。不过日本政府与日军也开始明白,日军任
何进一步的军事侵略,是必然会遭到中国的浴血反抗,中国不会像甲午战争
的时代,打了败仗就准备割地赔款。纵使中国军民的血肉长城,一时之间仍
然无法阻挡日军的侵略,不过却足以让日军付出可观的代价,日本若是要想
以继续动武的方式,来侵略与占领中国,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超过当时日

第112页
本所能负担的。何况日本还要担心苏联的立场,以及国际强权的反弹,所以
日军无意恋战,反而希望先见好就收。

12.1  中、日在战略对抗上的比较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情绪虽然因为侵略中国而上扬,但是还不足以让人
民支持全国立刻成为“全民皆兵”的地步,特别是扩大与中国的战争,日本
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更非当时经济低迷的日本所能承受。日本极缺作战的
重要物资如石油、钢铁、橡胶等资源,所以日本政府认为,它需要时间来培
养更为狂热的军国主义,日本也需要时间来消化已占领的中国领土,转化中
国的资源成为日本的国力。加上国际社会对于日本不断的侵略中国,准备独
占中国的利益,出现相当的不满与压力,所以日本不愿在长城作战之后,全
面的乘胜追击,而是希望将最终征服中国的战略,暂时的从战场移到谈判桌
上。

  当时日本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是,以和战交替互用的方式,逐步蚕食中
国,最终能全面的屈服她的抗日意志,让一个分裂的中国,接受日本的操纵
与支配,而使中国的资源,成为支持日帝国称霸世界的基础。日本的大陆政
策,就是要侵略中国,但它却不希望与中国进行全面的战争,认为只有步步
进逼,逐渐分割与蚕食她,才是上策。

  不过中国在热河长城作战之后,出现另外一波民族主义觉醒的意识--西
北军大刀队的搏斗(与十九路军在上海的拼斗),虽然能够激发中国人的抵
抗热血,却不能真正的打败日军的攻势。同样的,天险长城加血肉长城,也
不能阻挡日本军队对于中国的侵略。但是中国人的这些鲜血与牺牲,并没有
白白的浪费,一个凝聚中国民族主义力量的幼苗,正在中国人抗日的血泪的
灌溉之下,迅速地成长,曾是老大陈腐、分裂内讧的中国,开始在日本连串
的侵略之下,出现了团结与转变。

  当时,中国无法战败日本的基本原因,还不只是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不
足,也不是中国军队不够勇敢拼斗,而是更基本的关键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落
后与分裂的国家。中国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人民、政府、工业与军队,因此
她在总体的国力上,根本就不足以击败日本的强大优势,军队在战场上抗日
的失利,只是中国全盘落后、加上内战、分裂的必然结果 -- 中国人开始逐


第113页
渐知道危机的所在了。

  中、日战争是一场历史性的民族战争,其胜败的关键在于总体国力的强
弱,中国若继续陷在分裂与落后的状况之中,她就根本不可能有力量对抗日
本的侵略,中国若是立刻与日本进行全面战争,其结果很可能是亡国。但是
当时的中国,与其他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古文明民族不同的是,中国不愿接受
亡国的欺凌,中国人不肯成为亡国奴!因此中国就必须尽一切的力量争取时
间,以完成团结与建设。

  任何国家要想现代化,绝对不是一日可以完成的,中国若要复兴与现代
化,当然也是如此:她幅员庞大、人口众多,加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因此中
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凝聚共识,她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发展。现代化的战
争要有现代化的人民、社会、组织、经济与工业,才能组成现代化的军队--
唯有如此中国才能有实力来对抗日本的侵略。

  而中国要有这些现代化的社会与经济基础,至少要有几十年的时间培养
与发展,才能看到具体的成效。但是在日本疯狂的进逼下,中国被迫即使没
有做好作战的准备,也要开始反抗了。所以日本的决策者知道,绝对不能给
中国足够的时间来复兴国家与救亡图存,中、日两大民族的历史决战胜负,
就决定在时间的竞争上。

11.2  日本企图建立汉奸政权的失败

  一九三三年年初,武藤信义率兵进军热河的重点并不只在征服热河而
已,而更是直指华北,目的是要给中国人民一个“无法对抗日本”的事实打
击1。日本特别希望能够击溃国民政府之中央军,以离间华北的各个地方部
队对国民政府的支持。武藤认为让中国遭到前所未有之丧师辱国的惨败、打
垮中国的抵抗意志,这样才可以屈服华北,同时进而造成华中与华南的分
裂。

  因此当武藤信义调动关东军准备进军热河的同时,日本的“中国通”奉
天特务机关长板垣征四郎,立刻奉命转任天津特务机关长。板垣的计划是,
利用中国部队作战失利所引起的社会与人心动乱的当头,来利诱军阀与政
___________
1 日本的这个用兵政略,对于汪精卫等人产生了极大的观念影响,汪从此由抗日派逐渐变成
联日派。

第114页
客,他曾经企图利用段祺瑞、孙传芳与吴佩孚,但是都不得要领。(这真是
大大的出乎板垣的意料之外,中国人怎么会有官不做?)板垣只有跟张敬尧
与孙殿英等“三流”军阀联系,并且透过他们与东北军将领张作相,西北军
将领宋哲元都有所接触。板垣希望能够离间他们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然后
在华军的战线崩溃之时,由他们趁乱出兵反蒋,造成“华北独立”政府,届
时再运动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渠来响应就更有可能了。但是这次任凭
板垣用尽各种手段,都无法真正的策反这些原先与蒋介石有仇的军队,来公
然的反叛国民政府。而担任居中联络的汉奸张敬尧,又被爱国志士所刺杀,
因此板垣所有的策反计划全都落空,使得关东军在华北的军事行动,失去了
政略上的作用。

  同时国际社会已经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华北,破坏了各国在华利益的均
衡,出现了相当强烈的反弹。日本既不能一口就并吞中国,政略离间以瓦解
中国又没有达成,因此只有设法与中国停战,以集中力量消化所占领的东北
四省。日本军部于一九三三年五月八日,向关东军下达“华北应急方案”,
要求关东军在六月底之前,要与中国方面达成停战,然后撤军回到长城以北
地区。而在国民政府方面,汪精卫在张学良下野之后,重新复职,代理行政
院长宋子文因为热河之战输得太惨,自己无法兑现抵抗到底的宣言,只有请
假出国,进行广泛的外交联系活动。蒋、汪二人对于当前的局势,都有一个
共识,就是可以有条件的暂时接受屈辱,而尽量设法保全华北,以图国家的
建设与抗战的准备。

12.3  黄郛设法收拾残局

  不过问题是,国民政府方面当时并不知道日本政府与军部,已经决定在
华北停战。国民政府眼见日军突破了长城防线,兵临平、津,而蒋介石却正  
处在无兵可调与无财可用的窘境。蒋、汪只有设法请出与日本关系良好,也
是同盟会时代的革命老同志黄郛,让他设法与日本人谈判折冲。由于黄郛是
留日学人,精通日语与了解日本的文化与国情,曾在同盟会时代,热心参与
革命,后来在北洋政府任过要职,并且与蒋介石结为金兰,是蒋介石对日政
策的主要私人顾问,而他与日本当时的军政方面负责人,也有着不错的人际
关系。黄郛虽然已经退出政坛多年,但在国家陷入危亡震撼之际,蒋介石又

第115页
动之以金兰情,恳请他念在苍生而出山,他只好出面收拾华北的局势。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政府最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与日本进
行直接的谈判与交涉。因为当时日本的政局,在少壮派军人的主控之下,气
焰之狂妄,根本是无理可谈,所谓的中日谈判交涉,只不过是让中国在会议
桌上屈膝受辱而已(其实连日本政府官员,也不敢惹这些少壮派军人)。而
当时中国的民气又沸腾已极,任何对日本让步的协议,都会被视为“卖国”
的罪行,因此官员在议场中所受的内外压力,甚至大于在战场的指挥官。当
时黄郛实在是在无可奈何的状况下,勉强同意蒋介石的请托而出面收拾华北
残局。一九三三年五月三日,国民政府宣布,由黄郛出任北平政务处理委员
会主任,统领华北的军政全局,负责与日本进行交涉。

  日本策反华北军阀运动失败之后,如今由于黄郛的复出,日方又把希望
寄托在他的身上。因此日本想先给黄郛几个交涉成功的机会,以巩固他的地
位与影响力,然后再以各种威胁利诱的方式,软硬兼施的拉黄郛入伙,使他
成为日本分裂华北的汉奸领袖。所以日本就主动透露欢迎与黄郛进行停战交
涉的意愿。黄郛是先在上海与日军代表根本博进行接触,得知日军有意在华
北停战,他才决定北上,收拾残局。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部队在热河与长城作战的失败,同时动摇了政府脆  
弱的财政基础,由于银行团担心大局急转直下的全面恶化,因此不肯购买政
府债卷,而在宋子文于四月中出国之后,财政危机更为严重,全靠黄郛利用
他与银行团的关系,先设法为国民政府先借到两个月的周转金,否则军队与
公教人员又领不到粮饷了。银行团是希望天津海关的关税收入,做为政府还
款的担保2,因此黄郛的任务,不但是收拾华北残局,更是要保存平津,以
稳住国民政府的财政信用。

  但是谈判就要开始时,日军却决定利用机会,先给黄郛一个下马威,以  
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城下之盟,因此日皇裕仁批准了关东军在长城沿线的作战
计划,武藤信义立刻把握这个机会,在五月六日,下令原先后撤的日军,再
度的越过长城的关口,猛攻在滦东的华军。

  华军根本没有料到日军会退而复返,更没有想到在谈判即将开始时,日
军会加强攻击,加上华军已经力竭而不堪再战,因此滦东阵地连续失守,日
军席卷滦东各个军事重镇。五月二十一日,日军兵锋前缘突破香河,直逼北
___________
2 当时天津海关收入,约占国家关税收入的三成。

第116页
平外围的通州,炮声响彻北平全城,溃兵与难民接近失控状态,而在北平坐 
镇指挥军事的何应钦,已经下令将指挥部撤离北平,准备南下良乡与保定。
一时之间,平津的沦陷,几乎是迫在眼前的事实了。

12.4  极为苛刻的停战条件

  黄郛在这种危机关头,冒死匆匆地赶到北平(沿路还有“爱国志士”准
备刺杀他),这时北平已经是处在人心惶惶、兵荒马乱的危机状况,黄郛在
北平弃城前夕,设法再作最后的努力,与日本军方代表永津佐比重进行私下
的接触。其实当时日皇的军令是,不准关东军攻占北平与天津,因此日军兵
临城下,只是谈判的手法而已,但是黄郛与国民政府却根本不知道这个状
况,只知在日军的包围下,平津已经危在旦夕,为了阻止日军的攻城,必须
设法立刻接受日军极为苛刻的停战条件,否则华北即将沦陷,中国的政局也
将面临瓦解的危机。

  而当时的日本驻天津武官永津中佐,早已经奉命要在六月底之前,与中
国代表达成停战协定,因此他在五月二十二日晚上,突然派人与黄郛进行接
触与谈判,日本提出了停战条件,要求黄郛立刻承诺,黄郛在考量挽回大局
的情况下,只有急电蒋介石,要求中央决断是否接受。这时蒋介石与汪精卫
等人,特别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会议中大家都认为,只要能够暂时保全平
津,必须接受日本的条件,因此立刻致电黄郛,表示除了涉及东北四省的主
权之外,其他全都可由黄郛全权作主决定,与日本签订停战协定。蒋、汪二
人绝对会为协定的内容,共同负起历史责任(这是黄郛最为关切的重点之
一,他不愿意成为所谓“外交卖国”的千古罪人)。

  这样黄郛设法与日本少壮派军方代表周旋,用尽人际关系的运作,勉强
与日军达成了停战协定纲要,而实际的条约内容,则是于五月三十一日,交
由中日双方军队的指定代表,在塘沽签署生效,这就是所谓丧权辱国的“塘
沽协定”。这个协定要求,将中国领土滦东地区,划为中日停战地区,允许
日军掌控长城各个战略关口,中国军队不得进入停战区,但是允许日本实际
遥控滦东战略地区3,与取缔所有的排日组织与行动。为了减少中国舆论的
___________
3 这个地区的位置,就是相当于宋代“燕云十六州”的东南部,日军有效地控制此一地区,
中国在黄河以北,几乎就无险可守了。

第117页
反弹,中日双方并未完全的公布协议内容,以及进一步退让的口头承诺。日 
军在谈判桌上,即获大胜,对平津的包围与攻击才告停止。

12.5  黄郛力撑大局的困境

  在华北局势的兵荒马乱之际,黄郛运用个人关系的运作,与日方谈判而
稳住了濒临溃散的华北局势。日本之所以会突然与黄郛达成停战协定,其实
是它的两面策略,一方面避免日军全面地陷入中国战场,一方面是设下圈
套,先给黄郛交涉成功的机会,然后设法逼他逐渐地接受日本的政治计划,
而领导华北自治运动。但是黄郛坚决不肯就范,而是尽量与日本周旋,日本
则是不断地利用机会,制造事端,给黄郛带来没完没了的压力。

  而华北的宋哲元、韩复渠、阎锡山等军政实力人物,原本对于南京国民
政府有着旧仇,对于未来也有自己的打算与立场,所以并不是完全的认同与
支持国民政府。因此他们在日本的压力与利诱之下,经常有游走中、日之间
的政治举动,这对于无兵无财的黄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特别是是在一九
三三年年底,福建爆发了闽变,十九路军宣布独立,建立“中华共和国”,
华北的局势立刻受到了影响。

  当时华北的日军,认为闽变造成了蒋介石南北无法兼顾的窘境,所以日
军立刻籍机加强压力,推动华北自治;韩复渠等人更是热中“联省自救”,
并且与广州的分裂政府进行接触与唱和,他们强力要求黄郛宣布华北自治,
脱离南京国民政府,但是被黄郛巧妙的以政治手腕拖延了下来,同时蒋介石
以迅速的军事手段,敉平闽变,因此才没有进一步的造成中国再一次的分
裂。

  但是黄郛以一个文人,本身没有军队支持,又处在这种内外困难交错的
状况之下,其个人的名誉与家人的安全,更是经常地受到所谓“爱国志士”
的羞辱、威胁与攻击。他在不堪日本人一再的威逼之下,终于在一九三五
年,因为身心俱疲而完全退出政坛。黄郛成功地靠着个人的外交手腕,先将
华北政局稳定下来,再设法与日人周旋,完成沦陷的东北与中国的各种民间
之交流协定,更为中国抗日的大战略布局,争取到将近两年宝贵的准备时
间。。

  这里节录几段当时黄郛与蒋介石之间的电报,从电文中就可以知道,当

第118页
时处理日本侵略华北局势之艰难,而在谈判桌上的折冲,甚至比战场上的火 
拼,还要惨烈4。

  五月二十二日,黄郛在北平准备弃守前夕,向蒋介石报告的电文:

  “抵平五日,危疑震撼不可言喻,昨晚敬之兄(何应钦)召集军
  事会议,已决定在白河线进行最后抵抗。但平津若动摇,则前在
  沪所商定之六百万,事实上又成空话,(此为黄郛出面,与银行
  团商借国民政府的紧急周转金),财政如无新途径,以资接济,
  而维军心,则全部华北情形,将不知纷乱至何程度,应请中央预
  为注意。郛等进止,尤须请示,北平既入战区范围,政整会自无
  工作余地,现虽尚未成立,拟至必要时随军事机关转达,或即南
  旋面陈经过。如何盼复。”

五月二十三日,黄郛在最后关头与日方代表进行私人接触,经过彻夜的谈
判,终于日本达成停战草案之后,向蒋介石报告的另一电文: 

  “时局至昨日极险,军心不固,士气不振,内幕尤不堪闻问。日
  方决定本晨拂晓大举进攻。故一时不得已,预备军政两机关移驻
  平汉线,兄(黄郛)思平津一失,中央政局亦必动摇,财政无办
  法,粮饷之源绝。平汉、平绥、北宁、津浦各线之交通枢纽,尽
  落敌手,国土变色,地方糜烂,溃军且将波及豫鲁。种种不堪设
  想之后患,均意中事。且昨日已接精卫电略称:‘只要不涉及承
  认伪国、割让东四省问题,一切条件均可商定’。故于临出发移
  驻之前,思为最后之努力,事机迫切,闲不容发。未及事前电
  商,至为惶恐。好在交涉仅以停战为范围,条文加意审慎,当不
  致大受指摘。然兄(黄郛)泪内流,兄胆如裂,想吾弟(蒋介
  石)亦必能想象也。”

  就历史而言,签署塘沽协定,是暂时稳住了华北濒于崩溃的局势,使得
中央政府有时间进行安内与全面抗日之部署,但这个协定也给与日本公然侵
略华北一个法理与地缘的根据。而有心反对蒋介石的各个格局政治势力,当
然不会放过这个“罪证”。塘沽协定固然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有哪
___________
4 作者每次读到这些电文,都热血沸腾,誓愿中国不再受到如此的欺压。

第119页
个批评者能够站出来,告诉我们,在当时中国有什么实力来拒绝签约?而中
国又凭什么能与日本决战?

  由于汪精卫当时是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更是直接负起与日本交涉退
让的责任,因此后来从闽变的爆发,到国民党五全大会的刺杀汪精卫事件,
都是塘沽协定的后遗症。然而处在当时的局势,谁又能为国家争取到更好的
条件呢?真真是“恨”中国到了这个地步,许多的政客与军阀还不知奋斗与
团结5。
___________
5 其实,当时的中国正设法在全面的改变之中,可惜黄郛来不及看到中国英勇与坚韧的抗日
表现,与赢得最后历史性的胜利,而在一九三六年,因心力交瘁而过世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4#
发表于 2004-8-16 12:11:18 |只看该作者
  谈判桌上的折冲对抗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十三章



--------------------------------------------------------------------------------


    到了一九三五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成绩”是,占领了中国
  的东北、分裂了内蒙大部分地区,与特殊化了部分的华北。在这
  些地方,分别建立了由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蒙古军政府、冀东防  
  共自治政府,以及一个处于中、日之间,半自治状态的冀察政务
  委员会。在中日两国还没有正式开战之前,中国总计有一百五十
  万平方公里土地、五千万人口,受到日本的占领与控制。

    由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必须要在这种危急的局面之
  下,设法与时间进行竞赛,对内推动统一以加强建设,对外准备
  对抗日本的侵略行动。



  一九三三年四月,正当中日两军在长城沿线火拼之际,南京的国民政府
已经展开全球外交的政略攻势,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以特使身份,周游欧美
各国,寻求列强的支持合作与谅解。这时候的欧美列强,对于日本近乎穷凶
恶极的侵略中国,破坏各国在华的门户开放利益,已有所不满,加上中国的
浴血抵抗日军侵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些惊讶与敬佩,因此对华开始愿意
伸出一些援手。

  其实欧美各国已经担心,假如继续放任日本侵略中国,终有一天会使得
日本独霸东亚,而妨碍到列强的利益。因此对于宋子文的到访,都给与相当

第121页
礼遇的接待。宋子文成功地取得美国的棉、麦贷款五千万美元,以及英国退
回庚子赔款四百七十万镑,协助中国修建粤汉铁路,以连接华南与华中的交
通。国联也开始派遣一些经济、科技与农业的专家来到中国,协助中国进行
工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国的复兴与现代化,就此开始露出一线曙光。

13.1  日本天羽声明的蛮横立场

  不但如此,就连德国、意大利也愿意提供军事顾问、出售飞机以及武
器、装备给中国,以协助中国提升战力,甚至连苏联也开始与国民政府进行
军事互访。一时之间,国际舆论对于日本对华的不断侵略,都有相当的反
感,对于中国的发展也开始有些认识 -- 当时的中国,不再只是一个落后、
封闭与濒于瓦解的国家,而是一个极力挣扎奋斗、追求进步与现代化的国
家。同时各国对于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的浴血作战表现,也从口头的同
情,逐步发展到外交的支持与间接的军、经协助。

  中国的奋励图强,以及国际社会这种对她认同与友善的态度,使得她在
国力与军力上,开始快速的提升,因此日本政府开始感到紧张,它意识到这
是中国的“以夷制夷”之策,企图引进国际社会的力量,来抵消日本的独霸
中国企图。因此日本立刻展现霸权的蛮横嘴脸,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七日,日
本外务省的情报部长天羽英二,承外相广田弘毅的命令,悍然的发表干涉中
国主权的“天羽声明”。

  天羽声明中明白的指出,日本对中国有特殊的关系,同时维护东亚的秩
序与和平,乃是日本的使命,因此世界各国与中国的来往,绝对不能影响日
本在中国的支配性利益,否则日本政府有权加以抵制与反击;各国若是给予
中国军、经援助与借款,日本政府必定加以反对。日本政府的这个声明,根
本就是把中国当成其保护国看待。这种说法当然是没有任何的法理基础,纯
粹显示出日本强横霸道的野心,等于毫无法理原则的宣布“中国是日本的势
力范围”,公然要求国际社会同意,任由日本来宰割中国。

  天羽声明可以说是完全地违背国际的外交惯例与立场,展现出日本彻头
彻尾的帝国主义强横作风,根本就把中国当成它的保护国看待。国民政府当
然对此事件发表严厉的反驳。中国国民政府理直气壮地认为,中国是一个主
权独立的国家,拥有与世界任何国家平等互惠来往的权利,日本根本没有任

第122页
何理由,干涉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蒋介石更是在江西前线,对军队发
表演说,采取更为有力的回应 -- 蒋介石誓在十年之内,击败日本,不但收
复东北,还要包括台湾。

  日本的天羽声明,同样的激起国际社会更多的不满与反弹,国际社会认
为,中国既非日本的保护国,中国当然有权与任何一个国家进行交往,日本
绝对无权独占中国的利益。面对天羽声明,国民政府与国际社会对于日本进
一步侵略中国的行为,开始采取更为明显的对抗态度。

  日本在发表天羽声明之后,立刻对于华北的各个军政势力,进行威胁利
诱的工作。无论是河北的于学忠,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渠,察哈尔的
宋哲元,都先后受到日本极大压力。在一九三四年的秋季,华北大有脱离南
京国民政府之危机。这时候,黄郛以华北最高政治领导人的身份,利用高超
的外交手腕,在各种议题之中,成功的与日本周旋,缓和日本种种的挑衅,
并且疏导华北各个地方山头的分离力量。由于黄郛手上并无一兵一卒的直接
军力,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化解矛盾,与为中国争取宝贵的时间。

13.2  最后关头的抵抗心声

  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经过五次的动用兵力,终于在一九三四年十月,
完成对与江西南部以及长江中游地带共党苏区的攻战,接着中央军尾随红军
的“长征”,而正式进入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三省,这是自从民初袁世凯
时代以来,中央政府的军力首次进入大西南的腹地,这也是蒋介石的抗日计
划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基地所在。蒋既然在军事与政治上,有了如此重大的
成就,当然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更为接近一个中央政府的规模,也就更有实
力来控制地方割据势力,以及对抗日本侵略的压力了。

  因此虽然日本在华北,积极的推动分离运动,但是此时南京的国民政
府,已经非吴下阿盟的衰弱状况了。因此蒋介石在十月中旬,亲自飞往华北
各省,主动与华北各个地方势力的领袖会晤,并且特别派遣参谋次长熊斌,
携带中央的抗日战略计划,告知华北各军的领袖们,中央绝对有抗日的决心
与计划。幸而在此时,山西的阎锡山,立场表现得相当坚定,在他强力支持
中央的立场下,配合国民政府的实力增加,终于稳住了华北的局势。

  接着南京中央,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于南京召开国民党的五全大会,

第123页
进一步邀请华北与华南的地方势力领袖参加。国民政府展现了新的军政团结
势力,大会相当成功统和了国民党内部各个派系的抗日意见,蒋介石在十一
月十九日的大会上,代表国民党的中央,发表了“最后关头”的对日政策演
说。

  蒋介石在演说中,掷地有声地强调,假如中国真的被日本逼到退无可退
的最后关头,中国绝对会不惜代价抵抗到底。这是自从清朝以来,中国的领
导人,最为公开与最为正式的表达了中国在必要时,会对日本毫无止境的侵
略,进行作战到底的坚定立场,使得中国动摇的人心以及分裂的派系,开始
出现了凝聚的力量。蒋介石清楚的指出,假如日本人的侵略与欺凌,真的要
逼中国忍无可忍,中国人会在最后关头到临之时,拼了全民族的生命,也要
与日本人进行历史决战。

  事实上,日本独占中国利益的作风,在国际社会中已经面临遭到孤立的
危机,同时日本更加担心的是,自己在中国步步的侵略,迟早会引起苏联和
美国的军事反制,所以日本悍然的先片面废除华盛顿公约的海军造舰限制,
以及积极地在东北与内蒙建立战略腹地,都是准备进行第二次日、俄战争的
布署。日本对于一九三四年年底的华北分离运动,接近功败垂成,感到万分
的恼火,于是决定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在外交上主动采取怀柔的姿态,减
少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反弹,一方面决定由关东军与天津驻屯军出面,以军事
力量的恫吓,来推动华北自治方案,先将力量集中在河北与察哈尔两省与中
央分离,在推动华北山头的自治与独立。 

  这时候,日本人确定黄郛无意接受日本的操纵,因此日本人决定与他摊
牌,而黄郛则感到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同时身心俱疲,因此在一九三五年
一月,以养病为由,离开北平任所,之后就拒绝回任,只留下何应钦在北
平,通协华北各个地方的力量,而与日军周旋。 

  一九三五年的年初,日本表面上对南京的国民政府,主动进行一系列的
和缓外交,使得中日之间,一时出现了罕见的对话与接触,其实这是日本政
府和战的两面手法运用而已。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二
日,在国会发表中日亲善的演说,广田竟然公开的指出,日本今后将不会再
以武力威胁中国了。二月一日,蒋介石则透过属下的名义,发表了《敌乎?
友乎?》的历史性重要文件,全面的检讨中日之间的问题、歧异,希望中日
双方都能在最后危机爆发之前,进行相互的谅解与合作,日方相当重视这篇

第124页
文章所代表的立场,外表的反应是相当的友善。

  因此在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三日,国民政府进一步的颁布“敦睦中日邦
交”命令,压制中国境内各种民间的排日组织与活动。日本外相广田更在三
月一日,发表演说,愿意与国民政府进行直接的谈判,以全面的改善中日之
间的关系。而到了五月七日,中日决定提升双方的外交来往等级,建立大使 
级的关系,并且进行改善中日关系的历史谈判任务。这些的外交活动,在表
面上,给中日之间带来和缓的气氛,事实上,日本并未停止或是减缓对中国
的侵略行动。

13.3  何梅承诺与秦土协定

  正当中、日藉着外交管道,开始协商解决两国间的问题与危机之时,日
本政府同时通过了军部在华北进行军事恫吓的政策,并决定同时在河北与察
哈尔动手:日本在天津的驻屯军负责在河北寻衅,关东军则负责在察哈尔制
造事端。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一日,日本的天津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与日本驻
天津武官高桥,利用两名亲日的华文报纸社长,于五月三日在天津被刺杀事
件,对北平军分会负责人何应钦,发出严厉的通牒,日本称这个事件为“河
北事件”1。日本驻屯军竟然无理的指出,国民政府与东北军在河北地区,
进行各种反日的不友好行动,才发生这样的暗杀行动。因此日军提出了干涉
国民政府在河北地区主权的无理要求,包括要撤换河北生长于学忠以及其他
反日的地方行政首长的职务、关闭国民党在河北的党部以及国民政府的情治
机关,同时将中央军调离河北。日本的目的就是把河北脱离国民政府的军政
管辖,而达成河北的特殊化。 

  日本天津驻屯军少壮派军官的这项行动,当然得到日本政府与关东军的
支持,在交涉期间,不但天津的驻屯军举行军事演习的示威,关东军也动员
了三军的部队,在渤海与山海关一带进行演习,一时之间,大有不惜对华北
动武的架势,日本好像完全地忘记了日本政府不对中国实施武力威胁的“最
新保证”。

  一九三五年六月九日,日方提出最后通牒,何应钦在面对如此重大压力
___________
1 在战后的审判中,日本关东军供认,这两名亲日分子其实是日军刺杀的,目的是用来制造
事端的藉口。

第125页
之下,既然了解中央无法在此时与日本进行决裂的作战对抗,只有建议国民
政府对日方压力进行让步。六月十日,国民政府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商讨对
策。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实在也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授权何应钦在可能的范
围内,设法满足日本的各项要求,何应钦在当天下午通知高桥,中国方面对
于日本的要求,将完全的照办。

  不过蒋介石指示何应钦,不能以文字协定而留下记录(这会产生国内更
大的政争),只能在口头上,接受日本的要求。因此何应钦在六月十一日以
简短的文字,告知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华北军政当局同意日
本的各项要求,不料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却擅作主张,竟然自己拟定了文
件,加上更多的无理要求,称之为“觉书”,由高桥带给何应钦,要求何签
字盖章。这个做法当然遭到何应钦的拒绝,何并电告南京,国民政府自然同
意他拒签的立场。何应钦为了避免受到日本继续的施压,于十三日离开北平
南下,国民政府则动员部队在河南与陇海线待命。

  此时中日在华北的关系,一度陷入高度紧张的状态,不过由于东京的军
部,以及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对于日本只以军事威胁的姿态,就能迫
使中国在河北作出如此的让步,感到满意,因此下令见好就收,不得再借题
发挥。梅津于六月二十八日正式发布声明,宣称“河北事件”结束。日方称
中国对日本要求的让步为“何梅协定”。不过事实上是没有这个协定的文
件,只有中国接受日本要求的口头承诺2。

  正当日本驻屯军刚在河北“压何”得逞之际,关东军则在六月十一日,
藉口在察哈尔张家口地区的中国守军,检查日军人员证件而发生冲突,又采
取军事的高压的恫吓,要求驻扎在察哈尔地区的西北军宋哲元部,向日军谢
罪道歉,同时要求中国军队退出察哈尔长城以北地区,日方将此事件称为
“张北事件”。此时日本突然“又”决定,此一地区的大部分面积“应是”
满洲国的领土,同时日本准备支持蒙古人在这个地区搞独立,所以急于占领
这个地区。在日本关东军以军事威胁的高压下,国民政府最后也只有采取息
事宁人的立场,将察哈尔省长宋哲元调到河北接替东北军,并且由宋哲元的
部属秦德纯出面,与关东军旅团长的土肥原贤二,在六月二十七日,签下所
谓的“秦土协定”:中国方面同意撤退在察哈尔大部分地区的西北军,以及
___________
2 酒井隆擅自扩大事端,以自己制作的文件来欺压中国的代表何应钦,在日本投降之后,酒
井隆遭到中国军事法庭判决死刑。


第126页
关闭国民政府在当地的党政机构,也就是等于把察哈尔北部让给日本来导演
“蒙古国”的发展。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5#
发表于 2004-8-16 12:12:32 |只看该作者
  日本在一九三五年的六月,利用河北事件与张北事件,对华北发动军事
威胁,一举的得到了“何梅(口头承诺)协定”与“秦土协定”。这样在何
梅承诺中,日本强迫中央与东北军的力量退出河北省,以方便河北与国民政
府分离。在秦土协定中,日本等于控制了长城以北内蒙地区,以利制造蒙古
国的登场。这是南京的国民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把驻在察哈尔的西
北军调进河北接防东北军,把晋军的傅作义部,调往绥远地区,在内蒙的军
政重镇百灵庙,进行诱敌深入的战略部署。

  接着日本冈田启介政府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利用日本在河北与察哈尔对
中国交涉的“成就”,通过了两个历史性的对华政策方针:

一、是由外、海、陆三省联席拟定的“对支政策”,内容包括了外相广
  田的三个主要原则,一、中日亲善,也就是中国停止排日,不得与其
  他国家结盟。二、中日满经济合作,要求中国给与日本在中国各种的
  经济发展特权。三、是中日共同防共,日本利用防共成为干涉中国内
  政与外交的重要藉口。这个“广田三原则”,就成为日本对中国外交
  侵略的方针。

二、就是由陆相川岛义一所提出的“鼓励北支自主案”,下令日本驻华的
  关东军与驻屯军,充分利用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作为基础,全力推动
  华北五省自治,以彻底消除华北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向心力。

  这时日军对于河北的分离,几乎已经是志在必得,在中央军领导人何应
钦离北平南下,中央军与东北军也相继的依照何梅承诺撤离河北,河北就出
现力量真空状态,日本当然设法抓住这个机会,对刚接任平津卫戍司令的宋
哲元,施加压力,希望宋哲元能够同意日本人的政治设计,宣布河北脱离国
民政府而独立。宋哲元面对日方的强大压力之下,实在是难以应付(当时土
土肥原几乎每天几次的找宋哲元施压),宋只有一再急电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
石,要求南京赶快派出军政大员,北上处理日方的压力,否则他与二十九军
将难以独立承担河北的局面。一时之间,宋哲元可能在日本压力下,宣布河
北独立自治的谣言,已经成为日本每天预报的政治新闻。

第127页
13.4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缓冲组织

  这时南京国民政府也感到河北的事态非常的严重,国民政府在几经商量
之后,最后还是决定派遣何应钦再度北上,与日本方面周旋,国民政府于一
九三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正式撤销军委会北平军分会的组织,以减低日本的
压力,同时授权何应钦全权处理与日本的交涉,并且同意由宋哲元出任河北
的军政负责人。

  何应钦实在是受够了日本人的欺凌,但是在国民政府无人可派的状况
下,只有再度勉强上任。正当此时,日本方面又重施故伎的动员关东军与驻
屯军,在长城沿线进行扩大军事演习,摆出一幅逼宫架势,同时由关东军特
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再度出马,对宋哲元等人,一再的进行游说,并且摆出
高压,迫使宋哲元不得不发表华北自治的意见,使得华北再一次面临分离的
危机。

  幸而此时何应钦赶到北平,宋哲元则以生病为由,把与日本交涉的重
任,推给了何,土肥原眼见暂时无法逼宋哲元就范,只有拉拢殷汝耕等汉奸
政客,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划为停战地区的冀东地区,成立了所
谓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为河北局部“自治”的第一步。这是日本在
关内地区所导演与掌控的第一个汉奸傀儡组织,并作为日本建立华北国的地
区试点。

  重返北平的何应钦面对这种状况,在与西北军将领和地方军政领袖反复
协商之后,终于决定创设一个“冀察政务委员会”的特殊组织,来统领河北
与察哈尔的军政事务,这个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取法国民党两广派与南京分
裂的“西南政务委员会”名称与架构,以敷衍日本要求河北分离的压力。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主权属于中国,但是运作上,算是一个半独立状态的
政治组织,由宋哲元出任委员长,政务委员会包括西北军,以及地方军政领
导人,当然也有亲日的汉奸。何、宋的这个政治妥协设计,于十二月十一日
回报南京,得到国民政府勉强同意。而在日本方面,由于一方面没有真正动
员作战的准备与决心,一方面也是受到英美等国的外交强烈压力,因此日政
府虽然不满意河北没有正式的独立自治,但是还算可以接受河北与察哈尔已
经特殊化的发展。而日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从这个政务委员会下手,以推
动华北的分离运动。总之,日本的策略,就是非要把河北与察哈尔从中国分


第128页
裂出来不可。

13.5  日本导演的蒙古国登场

  日本在企图制造河北、察哈尔与中国分裂的时候,也开始同步推动“蒙
古国”的建立。因为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分列满蒙是侵略中国的基础,日
本既然在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并且于次年建立了
由日本操纵的傀儡满洲国,对于如何控制蒙古,也必然会积极的开始行动。

  事实上,苏联已经早先几步,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在外蒙古地区,大搞亲
俄的政治分离运动,造成外蒙古在一九一二年,曾经一度宣布从中国分离,
随后又在北京政府软硬兼施的操作下,回归中国。但是到了苏联共产党掌权
之后,藉口追击白俄政权的军队,而进入外蒙古,接着在一九二一年,苏联
乘着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内战状况之下,干脆主导外蒙古傀儡政权宣布独
立,当时中国根本就在奄奄一息的状况,那里有能力管到外蒙古的局势变
化,只有采取拒绝面对事实的不承认立场。

  从战略对抗的角度而言,日本非常担心苏联会从所控制的外蒙古,居高
临下包抄日本所控制的满洲国,所以日本军部指定关东军应该以满洲国为基
地,负责运作、控制内蒙古。而原来在所谓“满洲国”的西部地区,就包含
不少的蒙古部族,所以关东军就将他们组织起来,向西发展,在关东军攻占
热河之后,更是扩大包罗了蒙古的其他各部族,更为日本将设立蒙古国傀儡
政权而铺路。

  当时在内蒙地区,包含了蒙部五十三旗,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藩部领
土,这些蒙古部族,接受中国的号令,与汉人和平相处长达三百年。但是在
清末到民初,中国的衰弱与分裂,以及后来外蒙古的被俄国控制,都影响到
他们的对于中原的向心力。当时在这些蒙古的部族中,以德王最有政治发展
的野心。他眼看外蒙古“独立”,满洲国的分离,处处都证明中国已经处在
衰弱与分裂的状态,所以他决定把握机会,来建立自己的政治力量。德王一
方面与日本关东军接触,以取得奥援,一方面与国民政府谈判,要求建立自
治的蒙古政治实体,这时候的国民政府,只有设法安抚德王的要求,给予内
蒙部族高度的自治。在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国民政府在内蒙的军政中
心百灵庙,设立了“内蒙自治政务委员会”的机构,由德王出任秘书长,这

第129页
个机构负责统帅内蒙古各部族,并且实施相当程度的自主与自治。

  国民政府的这种做法,满足了相当多的蒙古部族的需要,但是对于想要
完全独立为王的德王而言,还是不够。他受到日本威胁利诱的影响,决定依 
赖日本的支持,来建立一个继承成吉思汗丰功伟业的“蒙古大元帅国”。德 
王绝对没有想到,日本之所以支持他建国,其实只是日本执行侵略中国之大
陆政策的一个步骤(征服满蒙),蒙古国如同满洲国一样,只是傀儡而已。

  在关东军攻占热河之后,它就经常的越过察哈尔的边界,继续扩张“满
洲过”的领土。察哈尔的多伦地区,是内蒙东部的重镇,因此关东军擅自决
定在多伦成立了侵略蒙古的据点,好在内蒙积极进行各种的军事与政治活
动。不过由于蒙古大部分的部族,已经与中国建立长达几百年的深厚关系,
对于日本的拉拢与胁迫,缺乏热烈的反应,因此日本在推动蒙古分离运动
上,得不到太多的效果。于是只有动用关东军与满洲国的军事力量直接介 
入,并且拉拢有野心的德王,作为日本建立“蒙古国”的傀儡人选。

  一九三五年五月三日,日本关东军与满洲国的蒙古相关官员导演下,伙
同德王等蒙古部族,在察哈尔的嘉卜寺,成立了内蒙军政府,由德王出任总
裁,当然这个内蒙军政府实际的军政运作,则是由日本关东军负责控制。但
由于德王所控制的领土,局限于内蒙的东部,而内蒙西部的各个蒙古部族,
仍然心向中国,因此他们决定摆脱德王的内蒙自治政务委员会,在绥远百灵 
庙另行建立自己的组织。这下可激怒了关东军,因此德王决定派遣军队,在
日军的支持下,入侵绥远,并其准备攻占百灵庙,以建立包括了全内蒙的蒙
古国。

  这样到了一九三五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成绩”是,占领了中国的东
北、分裂了内蒙大部分地区,与特殊化了部分的华北。在这些地方,分别建
立了由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蒙古军政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以及一个处于
中、日之间,半自治状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中日两国还没有正式开战之 
前,中国总计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五千万人口,受到日本的占领与
控制。这样的中国,还有希望与日本对抗下去吗?

  当时的中国仍然是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外蒙古早已被苏联控制,新疆
也在苏联支配的势力范围,西藏则是由英国在暗中经营。就是在中原地区,
也分裂成三个不同政令的政治实体,国民政府、苏维埃政府与西南政务委员
会。另外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半独立状态的省机构,形式上遥奉国民政府的


第130页
号令,事实上,所有的军政运作,都是由其军事首长掌控,有如唐朝末年时
代,各个拥有兵权的节度使,形式上拥有唐朝政府的名号,其实却是独立拥
兵的“藩镇”。内部四分五裂、外有强邻侵略,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实际状
况。由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必须要在这种危急的局面之下,设法与时
间进行竞赛,对内推动统一以加强建设,对外准备对抗日本穷凶恶极的侵略
行动。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6#
发表于 2004-8-16 12:13:49 |只看该作者
  中国在危机之中挣扎图强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十四章



--------------------------------------------------------------------------------


    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政府对于日本的侵略的一退再退,
  是基于一个非常远大的政略目标,就是为中国争取时间来统一内
  部、推动建设、建军备战,以准备抗日。当然国民政府知道,日
  本不会给中国这个时间,所以国民政府也随时准备“最后关头”
  时刻的到临,一旦中国被逼到无路可退的时候,她就会不惜任何
  代价进行这场维护民族生存的战争。  


  到了一九三五年,全世界都眼睁睁看着日本持续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
略,日本这种穷凶极恶的侵略做法,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早该到了忍无
可忍的地步,那么难道国民政府真的就这样永无止境的退让下去,直到日本
把中国完全灭绝吗?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就是这样的结局,从北宋到南宋,
中国对外敌的侵略,是几次挣扎着变法图强,几次企图出兵反击,但是最
终的结果还是一步步地挫败退让,一次次的割地赔款,最终完全的屈服与灭
亡。

  但是这次中国所面临的侵略,其历史处境,是要比最弱的宋朝时代还要
险恶(至少宋朝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强敌又比当时辽、金还要强大太多
(至少当时的敌人也使用相近的武器),难道现在的中国还能有比宋朝更好
的表现与结局吗?中国以无比的决心,向这个历史性的疑问发出了响彻大地

第132页
的回应--是的!中国不但在艰苦的环境下挺住了强敌的侵略,还与世界的
自由国家,共同创造了世界正义的胜利。这要归功于中华民族主义坚韧不拔
的力量,让中国人民愿意付出无比牺牲的代价,坚持决不屈服的奋战,终于
将中国由死中复生。

14.1  奋斗图强走出历史的困境

  当时中国的确没有军事力量,能与日本进行战场的较量,因此中国政府
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是,就是尽可能地以低姿态进行退让,以争取时间进行
统一建设。但是假如日本侵略中国的最后关头,一旦来临,中国无论是准备
好了没有,她都要与日本进行一场历史的决战,中国一旦与日本开战,就是
一场全面与长期的战争,中国建设法把日本卷进中国的战略空间之中,消耗
日本所有的作战资源。虽然日本可以设法在战役中接二连三地击败中国,但
是日本却无法在整个的战争中,使中国屈服。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是,持续地对中国进行局部的蚕食
性侵略,一步步地将中国分解控制,尽量避免与中国进行全面的与长期的战
争,因为这是对日本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假如蚕食不成,中、日之间一旦
爆发全面的战争,日本政府则是希望能够速战速决,打败中国而结束对华的
作战。

  所以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政府对于日本的侵略的一退再退,是基于
一个非常远大的政略目标,就是为中国争取时间来统一内部、推动建设、建
军备战,以准备抗日。当然国民政府知道,日本不会给中国这个时间,所以
国民政府也随时准备“最后关头”时刻的到临,一旦中国被逼到无路可退的
时候,她就会不惜任何代价进行这场维护民族生存的战争。

  当时中国的衰弱、分裂与落后,是一个数百年历史危机困境的表现,中
国无力战胜国力强大、团结一致的日本,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历史事实的问
题,绝非是中国可以在三年五载就能解决的。这是因为整个中国民族,在长
达两百年来的历史中,积弱不振,停留在一个封建、闭关于农业社会的衰
弱状态,所以她根本无法与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日本,进行正面的大
战。

  中国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工业架构,才能拥有一支

第133页
能够带有国家民族认同意识的现代化军队,来与日本军国主义架构下的现代
化武装力量,进行生死的搏斗。现代化的国家民族之战,其实是一场国家总
体力量的对决,从人民的素质、社会的结构、政治的制度、工业的生产到军
事的力量,都在进行竞赛,最后才能决定出一场胜负。

  翻开中国现代史,中国在清朝中叶以后,就走向衰弱、封闭、腐化与分
裂之中,加上全球的帝国主义利用机会,以其现代化的军力与工业技术,对
中国进行无所不用其极的侵略与掠夺,更让她陷在危亡的关头。虽然孙中山
先生与革命志士,以极大的牺牲,成功地推翻清朝政府,但是建立民国之
后,中国的政治权力,却进一步陷入军阀的手中。

  这些军阀只知道拥兵扩权,对内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无穷的私
欲,对外却卑躬屈膝,任由帝国主义为所欲为的剥削掠夺中国。因此在帝国
主义的眼中,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完整与可以正常运作的国家,她只是一个奄
奄待毙的民族而已。由于中国的领土广大、人口又多,帝国主义国家暂时吃
不下也摆不平如何瓜分中国的利益,因而改以“门户开放”的方式,来共同
压榨中国的利益。但是日本因为拥有地缘与文化接近的优势,企图独占中
国,进而推动其大陆政策,准备先将中国支解然后控制她一切的资源,做为
日帝国称霸东亚的本钱。

  不过,中国这个民族,有着近乎不可思议的重生能力。在她几千年的历
史之中,经过无数的历史浩劫与灾难,但是中国仍然能够每次浴火重生,成
为东亚的文明与战略大国。虽然当中国面对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变迁挑战,
出现了极大的彷徨与挣扎,同时在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更是濒临民
族生死存亡的边缘,但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放弃抵抗的一致--她在内外
交迫的危机之中,在民族主义的激励之下,竟然挺身奋斗,而且越挫越勇,
比起在东晋、南宋与清朝,那种越挫越馁终于亡国的历史,这股民族生命力
真是展现出奇迹般的光芒。

  当时负起中国民族复兴大任的,是南京的国民政府,而蒋介石所面临
的,是将整个中国处于灭亡危机之历史性考验,蒋介石所能设法做到的,第
一步就是要达到整个中国的统一与团结,才能对内加快建设,也才能对外战
胜列强的侵略。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中国一下子要  
克服的历史重担是如此的多,帝国主义对她的侵略与剥削是如此之凶狠(特 
别是日本灭亡全中国的计划),这些挑战与危机有如排山倒海般地涌到,几

第134页
乎在与中国的统一与复兴,进行时间的竞赛。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的中国,能否采取迁就各个割据势力的立
场,要求国民政府停止统一的“战争”,而保留分裂的现况,以外表的方式
联合,推动建设与抗日?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这种看法根本是不切实际
的。没有一个有实力的中央政府,就不可能有统一军政运作,来推动国家建
设,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每次要想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达成统一的共
识,最终的结果是,不但是谁也不服谁而不欢而散,而且往往会启动另外一
场新的内战。别说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势力,无法建立协商共识了,就连同
一主义的国民党,内部的分裂都无法摆平。

  因此以武力进行国家的统一,就成为中国复兴必须付出的代价。国家是
用武力造成的,国家最高主权的保障与行使,也需要武力的行使。事实上,
蒋介石尽量减少使用武力来进行统一,使得蒋介石在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
军政领袖,但实际上,还是无法以现代化制度来运作整个国家,或号令地方
山头完全接受中央指挥,进行抗日战争。在许多情况下,蒋介石必须要做出
妥协与权谋的运作,才能维持统一抗日的格局。这些历史事实,是很难以一
个统一、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与军事之观点来想象的。

14.2  设法结束分裂与内战

  在表面而言,国民党在一九二八年的北伐成功,好像中国就结束了自民
国成立以来的分裂,而进入了统一。事实上,并非如此。北伐的成功,只是
由南京的国民政府,取代北京的北洋政府而已,而中国的整个分裂与割据形
式,不但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发展。北伐成功是北洋政府的军阀派系的衰亡
与转型,同时国民党的势力,在膨胀之后,立刻出现新的分裂与内斗,也发
展出新的割据力量。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政令,真正只能在长江中下游的几省运作而已,其
他地区对于中央命令,有参照办理者,有阳奉阴违者,当然也有公然抗命
者。因此自北伐成功之后,中国仍然每年都有内战与冲突,规模与破坏力还
要更大,日本也就每年都设法利用中国内战的机会,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因此蒋介石抱持着“先安内,才能攘外”的最高政略方针,也是不得已
的选择。蒋介石尽量地设法以武力与政治手法,来统一国家。当时中国分裂

第135页
最大的力量,其一是来自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分裂,华北与西南对南京国民政 
府,形成两个半独立的势力。其二是共产主义所组成的苏维埃政府,完全不
承认当时所有的中国政治现状,要创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新国家。蒋介石 
把统一的主要目标,先放在围剿共产主义的分裂政府。

  蒋介石对于境内另外一个“中国”,前后发动五次的军事作战,直到一
九三四年十月,国民政府才终于击破共党的苏维埃政府与红军,在共军离开
江西于长江中游根据地开始“长征”之后,在西南长期与中央分裂的国民党
势力,也失去对抗的力量,而在一九三六年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指挥。蒋介
石更藉着追剿共军的机会,首次将国民政府的军政力量,带入川、黔、滇,
以及西北与华北的晋、陕、甘各省。一九三六年年底的西安事变之后,更是 
促成了国共合作,结合力量全力对抗日本的侵略。但是这个统一,并不彻底
与完全,仍然是形式大于实质,只是在形式上,大家比较肯有合作的共识而
已。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7#
发表于 2004-8-16 12:14:46 |只看该作者
  一九三七年,中国才终于勉强达成内部初步的统一,但是此时的中国,
仍然不是一个现代化、号令统一的国家,各地山头(例如河北、山西、山
东、四川、云南、广西、与中共)仍然仅是对外形式服从,对内实际做主的
局面,与中央的关系,也是处于可以讨价还价的状况。因此,国民政府的第 
一步,就是要积极地建立现代化的国家社会制度,没有这种制度作为基础,
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果,不会比甲午战争的结局为好。但是国民政府企图建立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经济、财税以及政治、军事制度的计划,就在内战持
续,外患不断的局势下,只能走一步就算一步的开始运作。

14.3  财政、金融与货币的改革

  拿破仑曾经说过:“决定战争成败的三大要素,第一是钱、第二是钱、
第三还是钱。”没有现代化稳健的财政基础,要想进行现代化的战争,以抵
御外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没有粮饷的军队,不但不会保家卫国,甚至会
造反劫掠。因此国民政府面对日本自从一九二八年的济南惨案的挑衅,一直
忍辱负重的原因之一,就是要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精神来理财练 
兵,国家才能达到足食足兵的境界。

  这段时期的国民政府,在理财上,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建立了现代化


第136页
的财政制度。北洋政府时代的国家财政,可以说是一笔烂帐的无底洞,国民
政府北伐之后,被迫接下这个财政的烂摊子。当时国民政府必须应付内战不
断的军费开支,债台高筑的外债,整军经武军队现代化的经费,以及投资在
教育、工业与农业上的费用,而负担这项改革任务的主要领导人是宋子文与
孔祥熙。

  国民政府在宋子文的努力之下,直到一九三〇年才开始引进政府的预算
制度,同年也才收回中国关税自主的权利;在次年,又正式废止清朝中叶以
来各省分立的厘金制度,这一系列的大变革,都是在内有阻拦,外有压力之
下完成的。接着国民政府整理与废除从清朝留下,经过各个军阀“发明”的
各种落伍与强加之税捐项目(名目高达一千七百多种),这样中国的财政才
能进入一个利于工商投资,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

  当时中国政府的预算支出,一九三〇年为四亿三千万元1,到一九三七年
增加到十一亿六千万元,而政府的岁入在一九三〇年为三亿三千万元,一九
三七年为八亿七千万元,政府的岁入成长相当的稳健,但是政府的支出的幅
度更是惊人(政府预算的赤字在七年里,由一亿多元,增加到三亿多元)。
政府预算的主要支出是军费与偿还债务,约占预算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沉
重的军费负担是因为中国的内战不断,以及准备抗日的建军,而债务是加上
必须偿还自从清朝以来,中国所积欠的各种外债与内偿,因此国民政府的预
算,一直是就在透支的状况,幸而中国有极高的民间储蓄率,才能长期挹注
这个财政上的缺口。

  而宋子文设法将多如牛毛的各种内外债务加以整理,制定偿债的计划,
因此大幅减轻了政府利息负担,从而建立政府的债信。国民政府从一九二七
年到一九三七年之间,政府总共所借的债务高达三十五亿六千万元,而偿还
的债务的总金额为三十一亿元,这些庞大的预算赤字全靠国民储蓄以及外资
流入来挹注。由于宋子文的财政运作手法高明,国民政府的债信评等不断的
提升,不但银行乐于借钱给政府购买公债,国民政府所发行的外债评等,在
国际市场中,竟然比日本的债卷还要高。

  在教育方面,国民政府仍然设法在不足的总预算中,投入教育、文化以
及建设的经费,一九三四年的教育文化预算金额为一千三百万元,建设经费
为七百万元,到了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的教育文化预算增为四千二百万
___________
1 本章所列金额数字的元,均为“银元”(后与法币等值),一元兑换0.3美元。

第137页
元,建设经费为五千四百万元。另外公营事业资金,也从零提高为二千九百
万元,这些经费的支出,若是和军费与偿债支出相比,虽然不成比例,但是
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成效。例如国民义务教育的入学比例,从一九三一年的十
七%,增加到一九三七年的四七%,中国开始大幅减少文盲的人数。另外大
学以上的高等教育,也维持量与质的增加,特别是实用的理、工学系发展很
快,从一九三二年起,国民政府对于教育经费,一直维持正常拨发,中外教
育合作基金,也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产生相当具体的奖励作用。

  民国建立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处在落后的农业时代,除了几个
对外通商的大都会,有些比较现代化的银行之外,其余全是钱庄与票号,很
难发挥现代化工商社会的资金调度功能,而宋子文首先在一九一六年的广州
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开始负责政府金融政策的运作,以及各种政府收
支的金融调度。由于宋的掌控得宜,才使北伐所需的军事费用,得到源源的
融通,成为国民政府北伐胜利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之后,当时中国境内的货币流通,仍然是以银元为
主、银两为辅的状态。由于各省又有自己所发行的货币,而流通最广的银
元,因为不同时期政府的发行,其含银的成色不一,而货币币值更是没有合
理的汇、兑标准,因此造成货币流通与兑换的困难,这对投资发展与工商交
易,都非常的不便。要想在这种混乱与落后的金融环境下,发展现代化的工
商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国民政府首先在一九三一年铸造新的银
元,宣布“废银两改银元”的政策,中国内部一切的财政税收与经济交易活
动,都以政府新铸的银元标准。这样货币有了统一的标准,不但税收运作方
便,也使得工商投资与经贸活动可以便利的运作。

  但是废两改元政策,随即遭到一九三三年全球银价波动的冲击,在国际
银价高涨的吸引下,中国白银大量的外流,引起金融市场货币流通不足的危
机。因此宋子文决定推行以外汇准备为基础的“法币政策”,以建立现代化
国家的货币制度。宋子文到英美等国政府游说,希望他们支持中国即将实施
的法币政策,因为中国实施现代化的法币政策,会有利于这些国家在华的经
贸与投资。不过日本则是强烈的反对,因为国民政府一旦拥有现代化国家调
度财政的能力,就更能因应对抗日本的战争的财政需要;各地的割据势力也
拒绝合作,因为他们担心中央政府有了通行全国的发钞权力,那么中国在经
济上,就完成了统一,国民政府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政府。

第138页
  不过宋子文仍然设法克服各种的困难,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宋又争
取到上海、江浙等的银行团支持,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排除万难,在国
民政府正式实施法币政策。法币的发行数量,是以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外汇数
额,作为发行的担保,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印制的钞票作为法币
(后来又增加农民银行的发钞权),以取代过去的银元。法币的发行,非常
顺利地受到整个社会的接受,因为工商业者早就期待中国应有现代化货币的
流通与兑换,社会大众也对国民政府稳定的权力基础产生了信心,这是中国
财政与经济现代化革命性的成功。这代表中国国民开始认同国民政府的统治
威信,也代表了国民政府有了足够的国内外信用,来维持货币币值的运作,
这样中国才能面对未来对日作战的财政与金融运作。

  中国法币改革的顺利,对日本而言是极大的震惊,因为这代表中国已经
有了一个人民支持与信任的中央政府,同时中国有了自主的财政与发展现代
化经济的基础,中国终于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发展时代了2。

14.4  振兴农业与发展工商

  民国以来,中国的农业仍然处在传统的架构之中。由于人口众多,农民
平均的耕地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根本不足以养活农家,因此农民收入有限,
农村经济凋敝。在沉重的农村借贷利息压力之下,农业现代化的投资几乎不
存在,而农村过多的劳动力,成为军阀部队以及地方性叛乱的主要根源所
在,直到一九三〇年代,国民政府才能开始有能力针对农业问题,进行实际
的投资与改革。

  国民政府先后成立农业复兴委员会以及农本局,以推广现代化的农业生
产技术,协助建立产销体系,并且鼓励普遍设立减轻农民借贷负担的农业合
作社,合作社的数目从一九三三年的五千三百三十五个,增加到一九三七年
的四万六千九百八十二个,相当改善了农民沉重的金融负担,与增进了农业
的生产。虽然中国主要的粮食与衣服等原料,仍然需要进口,但是到了一九
三六年以后,进口数量已经明显地减少,中国的农产品开始接近自给自足的
___________
2 许多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宋、孔两人,是利用与蒋介石的裙带关系,搜刮聚敛人民的血
汗钱财。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宋、孔两人早就是中国金融界中的
领袖,而也早就投身国民革命事业,成为国民党中的不可多得的政治与财经要员,他们为中国
建立了现代化的财政、金融制度,在预算调度、国际外交上,都对国家有极大的贡献。特别是
宋子文,经常与蒋介石进行预算与军费支出的激烈抗争。

第139页
目标。

  清朝以来,中国的工业发展,只是局限于沿海通商的港口,以及内地几
个交通要地而已,在中国五亿多人口之中,真正的劳工人口,只有一千多
万。当时中国工业结构的主体,主要是劳力密集的轻工业,就连多数的民生
工业产品,都要依赖进口,连自给自足的条件都不存在,至于与国防有关的
重工业,更是只有零星的发展而已。因为要发展现代化的工商业,主要条件
是需要安定与统一的政治环境、币值稳定的货币、受过基本教育的劳工,以
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这在当时的中国,不是刚刚开始具备条件,就是还
在形成条件之中。缺乏工业化的生产力,中国就无法在与日本的正面作战
中,取得战争与后勤的供应。

  国民政府在一九三〇年代,大力的推展交通建设,随着国民政府的军政
力量,开始进入西南地区之后,中国主要的交通干线以及通讯设备,才开始
有了初步的发展,国际列强也才开始愿意在中国进行大量的投资。中国直到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才终于达成粗略的交通干道,勉强地完成
连接中国主要的战略要地。国民政府基于未来战略设计的需要,因此将交通
建设的重点,放在拓展西南与西北的交通路线,以及连结华南与华东的铁路
运输,并且打通中国与苏联以及缅甸的陆路交通,成为抗日战争中,最为重
要的对外联络生命线。

  总之,中国从一九三六年以后,才由国民政府解决了多年内战的问题,
中国有了较为稳定的中央政府之后,理财练兵与教育建设,才有全面的规划
及复兴的活力,这样的国民政府才有了一个中央政府的架构,中国各地也才
逐渐地在实质上与精神上,形成一个国家整体的连系与运作。中国这时才能
勉强拼凑出与日本进行民族战争的架式。但是中国这个统一与现代化的发
展,实际只推展了二年左右,中日关系就走到了最后关头。

  七七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国根本在还没有完成准备的状况下,被迫与日
本进行历史决战。假如再给中国五到八年的时间发展,让中国的农业能够改
造,工业能够建立基础,社会能够产生更大的国家共识,现代化的军队能够
整编完成,那么中日战争应该就会出现极大不同的发展。当然日本更为了解
这一点,因此先发制人,提早引爆中、日全面战争,以摧毁中国刚刚开始的
凝聚力,也就成为日本在战略上的政策了。

  对于国民政府的军政领导人而言,抗日战争是一件相当逼不得已的选

第140页
择,由于在满清时代,一些日本军政人员,都曾经支持国民党(当时的同盟 
会)进行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而包括孙中山、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重要领
导人,都与日本有着相当深切的关系,因此他们极力希望日本能够在中国的 
复兴与发展上,给与助力而非阻力。他们也希望能够给与日本和中国合作的 
特权,以东方民族的团结,共同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压迫。无奈日本乘人之
危的野心太大,竟然扮演比西方帝国主义还要凶残的角色,决心灭亡中国,
因此多数的国民党领导人,除了抗日之外,也就别无选择了。

14.5  引进德国的军事编组制度

  革命军在一九二八年北伐克济南时,日本立刻出兵山东,在济南企图制
造中日战争的冲突并残杀中国军民。蒋介石为了中国统一的大业而忍辱退
让,但这个极大地羞辱却更促使蒋介石决心统一国家,抵抗日本的侵略,而
中国如何建立一个可御外辱的现代化军事力量,就成为他念兹在兹的目标。
蒋介石知道,假如日本继续的侵略中国,那么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爆发,绝对
无法避免,而中国要想在战场上与日军进行决战,那么自己那一套从日本学 
来的军事本领,当然不够用,因此决定采取学习当时全世界都推崇的德国军
事路线,希望藉着取法威震全球之普鲁士军队的组织与运作,来建设一支能
够抵御外辱的部队。当时德国正处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军人被限制运作的
时代,因此许多有志难伸的德军将才,愿意以顾问方式来华应聘,为国民政
府筹划建立现代化的国防。

  虽然早在一九二八年,蒋介石就聘请德国的军事人才,组成军事顾问
团,以供军事上的咨商,但是由于当时应聘的德国军方人员位阶较低,蒋介
石所需的也只是一些武器与战术上的咨询而已,因此并未进行整体国防的规
划。一九三一年以后,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对于中国的侵略
已经是明目张胆地在进行,加上中央军几次与中共的红军作战,进展都并不 
顺利,因此蒋介石决定提高德国军事顾问团的阶级。而在一九三三年德国
的名将、前国防部长史特列特将军(General Hans von Seeckt),出任顾问团
团长之后,德国军事顾问团,才为蒋介石进行中国全面国防的规划,虽然
史特列特在一年后因健康问题回国,顾问之职由其副手福尔肯豪森(General
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继任,继续协助蒋介石推动中国的国防建设,


第141页
福氏即成为影响国民政府建军以及作战决策最深的外国人士。

  德国军事顾问团相当肯定中国军人作战的勇气,以及刻苦耐劳的能力,
因此他们认为,由于中国的生产力不足,不能消耗有限的资源在大量国防人
事方面,当时中国各地的陆军总数,就有一百七十万人,多达一百八十个师
的编制,因此德国顾问建议,中国应该采取精兵制度,维持六十个常备师七
十万人,就足以应付日本三十八万常备部队的挑战,中国应该把国防经费,
重点摆在装备与精训陆军,以及全力发展空军,至于海军,由于经费实在不
足,只有暂时的维持沿岸防御。

  德国军事顾问团为中国所设计的抗日战略是以防御为主的“战线作
战”,基本上,中国在华北是以防守山西高原和黄河以北的防线,而将河北
与山东设为战区,如此可以牵制日本五个师团以上的兵力。德国顾问也认
为,一旦中日之间爆发全面战争,日军必然会设法攻击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以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与政治中心南京,以加速迫使中国签下城下之
盟。因此建议中国准备以上海为战争依托的阵地战,并且在上海--南京之
间,构筑两条现代化的工事防线,利用江南复杂的水道与湖沼地形,阻止日
军攻占首都南京,在此牵制日本三个师团以上的兵力。

  德国顾问判断,这样日本除了守卫本土、朝鲜与台湾的必须部队之外,
所有的常备陆军都已投入中国战区。只要中国坚持下去,日本这个资源有限
的国家,很难长期支持下去,到时美苏都有可能与日本爆发利益的冲突,而
卷入对日本的冲突,那么中国就可以乘机动员更多的后备部队,反击日本。

  德国军事顾问建议,在南京成立仿德编制的“教导师”,在训练成军之
后,分批的调训其他各师军士官,来学习教导师的编组运作,然后回去模仿
成军。蒋介石考虑中国当时的军政环境,发现无法依照德国军事顾问的建
议,裁撤大量的军队--因为这涉及到中国所有军政派系领导人的根本权力
与利益,何况国民政府也无法处理裁军之后的就业辅导。蒋介石认为六十师
的编制实在过于精简理想化,因此仍然决定暂时维持庞大的军队编制,同时
受限于财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只能进行有限的部队改编,准备先后成立三十
个整理师,三十个整编师,成为中国对日作战的军队骨干。蒋对于德国顾问
建议设立防线的工事投资,以及成立空军则是给与全力的支持。

  德国军事顾问也认为,中国军队应该利用国土的各种资源,建立自给自
足的国防军火工业,将现有的各种不同制式与规格的军用武器,加以整理规 


第142页
划,并且引进欧美先进的兵工厂设备,改良与仿制外国部队的各种常用武器
弹药,蒋介石委任愈大维等专家负责进行,中国逐步地开始建立自己部队所
需的基本军火工业,不过当时中国陆军装备最为缺乏的是火炮支援,以及各
种特殊技能的兵种装备,例如炮兵、通讯、医护、工兵与化学兵3。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8#
发表于 2004-8-16 12:15:43 |只看该作者
  基于长城作战的结果检讨,蒋介石特别重视空军的发展,因此给与空军
相当优先的支援,而空军的投资最为需要人才与资金,在日本的压力之下,
列强都不愿意帮忙中国建立空军,以免引起日本的反弹,当时全靠美国的退
役空军人才,帮忙国民政府草创中国空军,在国际军火市场中,设法引进一
些零星的军用飞机,成为飞机“大拼盘”。而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突
然表示愿意帮中国建立空军,免费派遣空军顾问到中国。结果这批意国空军
顾问,却胡乱地出主意,中国因而购买了许多根本缺乏战力的飞机,又破坏
了中国空军训练与发展的制度,不但浪费了中国非常有限的资源,也阻挠了
中国建立起一支一流空军的机会(意大利后来还在汪精卫的叛国中,扮演了
一个非常重要、穿针引线的角色)。

14.6  令日本忧虑的庐山军官训练班

  当时中国军队作战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高级将领人才的培训。平均一
位军长需要二十年以上的军旅生涯,不但要懂得战术战略,也要了解统兵御
将,同时也要有政治、历史、地理以及科学的修养。但当时位居这些职务
的,都是前清遗老极的人物,对于德国的军事制度与训练,无法完全的了解
吸收。因此蒋介石决定在一九三三年开办“庐山军官训练班”,大量调训各
个部队中的将校,以提高军官素质,并建立现代化国家与国防的共识。

  庐山军官训练班的主要目的,在让调训的高级军官能够对于现代化的战
术、战略更为了解,对于国家民族的历史与精神,也要有深刻的体认。蒋介
石综合日本、德国的现代化军事进阶教育,在引进戚继光、曾国藩等人的古
代军事思想,为中国的高层军事将领,讲解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之道。这种
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思想与体系的结合,代表了当时国家发展的特殊
___________
3 所有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之中,只有日本不断地在中国战场,对华军大量使用高杀伤力的
毒气(是日内瓦公约(Geneva Convention)所禁止使用的武器)--华军不但根本没有防护装
备,也无法以毒之毒的加以反击,这就是为什么日军会肆无忌惮地用化学武器残杀中国军队的
原因。日本必须为它对华这种凶残的罪行,主动负起更大赔偿的责任。但是在多数的中国人都
不知情的状况下,想要日本对此赔偿道歉根本不可能。

第143页
矛盾状态--中国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中国需要更
多的时间,才能设法融合这些矛盾,建立一套适合中国需要的体系。但是强
敌日本,绝对不会允许中国有时间完成体系的改革与融合,蒋介石只有自己
边学边教,摸索发展,一直在抢时间训练中国的军政领导人。因为中国即将
以落后日本百年的体制架构,准备迎接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在剿共的军事上,取得大幅的胜利,蒋介石立刻
指示陈诚,在武昌成立“军事整理委员会”,开始依照德国军事顾问的建
议,分三年依序进行陆军的整编与整理,预期每年先调训、整编二十个师。
这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大的军事整理计划,不过由于内外的压力仍在、国防
经费不足,这计划只能局部与有条件的实施,原定在一九三八年年底,初步
完成六十个师的整编计划。但是实际上,只完成了二十个师的形式整编,装
备与训练都还没有真正的落实,中日之间的历史大战,就在一九三七年全面
爆发了。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的威胁更是迫在眉睫下,蒋介石曾经断然决定,
不惜花费巨资,引进全套德式的陆军师装备,以组成三十万精锐的教导师部
队,但是由于日本出全力阻挠,又加上意大利(德国的盟国)从中设法破坏
这项重大的装备交易,使得德国的军事装备,只有部分运达,总共仅装备了
八万人。蒋介石又派遣宋子文、孔祥熙为特使,在列强之中进行友好访问,
不但洽商投资与经贸合作,同时也设法大量采购各种的军事装备4。由于庐
山军官训练班以及德国军事顾问团,对于中国的建军备战,产生了相当显著
的成效,原先中国的复杂不齐的军队,开始出现改变的现象,一只拥有现代
化国家意识的部队,开始在成形了。

14.7  新生活运动

  一九三四年,蒋介石又开始推动改造社会的“新生活运动”,开始以
“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为中国建立一个合乎现代化行为规律的社会。这
个运动引起日本极度的警觉,日本元老政治家阿部信行,公开地发表意见,
要求其朝野注意中国的转变,特别是整编军队,整理财政以及“新生活运
___________
4 这些做法,都要设法编列隐藏预算,以躲过日本强力的破坏与杯葛,但是竟然成为反蒋派
指责这是他“私用公款”的罪证之一。

第144页
动”之三项表现;连日皇裕仁都在中国驻日大使许世英呈递到任国书之时,
特别询问中国新生活运动的发展。最后日本人竟然施压,要求蒋介石停办
庐山军官训练班,蒋介石只好转往四川,改变形式,举办“峨眉军官训练
班”,调训四川与西南的军政领导人。

  为了因应中日未来难以避免的全面战争,充实兵员是一个重要的施政目
标,自从清朝以来,中国实施了三百年以上的募兵制度。民国初年的军队,
大多是农村无力营生的剩余人力来充数,因此素质不佳,训练不足与装备落
伍,社会上普遍轻视军人。国民政府为了充实兵员,希望能够减少常备兵
力,建立广大的后备兵役制度,因此先后建立国籍法与户政制度,然后在一
九三三年公布兵役法,规定在一九三六年正式开始实施征兵制度,以提高兵
员的质量与数量,在实施初期,就爆发了全面的抗战,政府只有采取徵、募
并行的方式,边做边改。结果这套粗糙的征兵制度,虽然在制度与运作上,
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副作用,但是在八年的抗战中,还是徵召出一千五百万
的补充兵参加战争。

  日本对于中国近乎贪得无厌的侵略,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当成日
本称霸东亚所必需的战略空间与资源基地。国民政府所有建军备战的准备工
作,都是在极度的压力与困难下设法进行,至于国际强权,上焉者是胆小怕
事,不敢也不愿主持正义;下焉者像苏联、法国,甚至希望中、日提前爆发
全面军事冲突,以减少它自己与日本冲突的压力与威胁。

14.8  以抗日为由的内部纷争

  当然更为不幸的是,中国内部竟然为了如何抗日,而扩大纷争,“抗
日”成为各股势力进行内战与分裂的“旗号”,在中国越是需要团结抗日的
情形下,中国越是出现了为“如何抗日”而产生的分歧:这包括了“何时
抗日”、“如何抗日”、“与由谁领导抗日”?中国的各个军政团体,不
但无法达成团结,甚至为此展开内战--南京的国民政府主张“攘外必先安
内”,中华苏维埃政府则主张“抗日必先反蒋”,两广的分离政府,竟然一
边引进日本军事援助,但一边却要求国民政府抗日。这样五花八门的抗日大
内斗,反而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由于落后的中国,需要长时间来完成这个攸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大计

第145页
(其实要是无任何准备,而立刻拼死抵抗日本,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因此
国民政府在面对日本的侵略与欺凌,必须采取近乎百般委屈的退让。但是这
种不能挺身抵抗的做法,又实在很难得到国人以及不同军政派系的谅解与支
持,然而这些强烈的反弹与来自内部的阻力,却直接影响到整个建国备战的
工作,使得许多准备与计划进行的走走停停。

  这和日本推动明治维新的过程刚好相反,日本在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压
力之下,决定以举国之力,推动建设与改革之时,除了在刚刚开始的时候,
曾遭到一些局部的叛乱与反对之外,日本可以说是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来
进行明治维新的改革大业,使得日本在三十年之内,改革就有了重大的成
就。接着能够一战威震华夏,再战击败强俄,日本迅速成为东亚的强国。而
中国却为如何团结、如何现代化、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就内斗成一团糟。
中日两国的发展模式,真是不可等量齐观5。

14.9  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焦土战略

  幸而到了一九三五年之后,国民政府终于可以勉强运作了,中央政府推
动的各项重大财经改革与军事整编都开始收到初步的成果,中国为准备面临
与日本进行民族存亡的历史大决战是向前迈出了第一步。在国民政府的各种
措施中,以国民政府的政令,终于可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通行(当然在一些
地方还是有条件的选择性运作),特别是在西南地区的川、滇两省,开始接
受中央的影响力,仍最具抗日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因为蒋介石选择未来抗战
的“大后方”,就准备设立在这两省之中。

  蒋介石与国民政府军政领导人的共识是,假如中国在无法完成准备的状
况下,一旦和日本进行全面抗战,她只能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大战略。因
此中国一定要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来实施这种战略。在蒋介石的日记中,曾
多次记载,在面临日本节节进逼的压力下,国民政府的力量,迟迟无法进入
大西南,而建立抗战所必需的战略后方基地,常让他半夜都无法入睡。在围
剿共军成功,共军被迫长征之后,国民政府第一次进入了西南,中国才有了
所急需的战略纵深,与对抗日本的战略空间。
___________
5 直到今天,海、内外的华人,还是最喜欢结派斗争,特别是为了如何加强团结的议题,更
要大斗特斗一番。

第146页
14.10   抗日准备的检讨

  国民政府除了在政治上达成统一之外,在财税改革以及推动法币政策
上,更是给予抗日作战,建立了极为重要的财政基础(打仗就是要花钱,而 
且是花大钱)。另外推动全国性的铁路、公路以及电讯建设,使得内陆能够
与沿海地区连接,也提升了战略支援的架构。而最后建立征兵制度,以及整 
编现代化的军队,都是抗日作战所不可少的基本准备。国民政府这股中兴的 
气势,才刚刚的凝聚出一些抗日的力量,就已经被日本看到中国的发展有
成,日本当然不能就此坐视中国完成统一与建设,因此,日本就决定加速的
侵略中国,给予中国更为直接与致命的打击。

  德国军事顾问的意见,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之前的战略准备,发生许多
重要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全面性的战略规划能力。不过由于
这些德国军事顾问,仍然受限于德国本位的军事经验,同时采用一次世界大
战中,战壕防线作战(Trench Warfare)的战略,因而造成一些国防资源的错
置与浪费,也影响到后来的全面抗日战争的效果6。因此德国军事顾问建议
国民政府以极其有限的资源,在中国的华北的黄河两岸与陇海铁路,以及华 
东的京沪与江南一带,进行大量的国防工事建设,结果这些耗资数千万元的
国防工事,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绝大多数都没有发挥真正的作战效果。
如果将这些可贵的经费,移在内地的兵工厂投资,以及增强部队攻坚火炮的
装备与训练,会发生更大作战的效果7。

  而中国直接购买德国制式武器的做法,也有些浪费,因为这些德式武器
并不十分适合中国兵的体型与战场环境,其实当时中国应该使用更多的经
费,在更为深入的西南内陆地区,营建更有效率的兵工厂与相关的工业,提
高部队火炮的装备与训练,另外加强部队通讯与医疗的投资,应该会对于抗
战实力,会更有实质与重大的帮助。

  此外德国顾问也低估了日本一旦与中国作战时,进行全国总动员的总兵 
力。日本的后备军人,多达四百万人,是常备兵力的十倍,因此德国顾问建
议,中国维持六十个师的精兵数量,是不足以因应中日作战之需要的。不过
蒋介石编制的华军部队,数量又过于庞大,在抗战开始时,中国的三军已经
___________
6 德军之攻势作战的战略思考,也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才边打边琢磨出来的,当
时欧洲国家的国防政策,都沉迷在建筑防线的思考之中。
7 抗日战争时,中国部队最为缺乏的装备,包括足够攻坚的重炮、步兵使用的轻型火炮及通
讯的装备,这种装备落伍的情况直接造成华军部队难以在战场上取得攻击的优势。

第147页
达到二百万,到抗战胜利时,竟然膨胀到六百万,兵员人数实在是过于偏
高,因此造成军队质量的大幅下降、财力的严重消耗,以及征兵过多的民
怨8。

  同时德国顾问建议中国部队的作战编组与方式,都过于德式正统化与正
规华,当时中国的军事文化尚未建立,军官与士兵的素质与训练仍然严重不
足,装备更是落伍,因此倒不如设计一套军民合作,就地取材的人民战争,
以充分利用中国能够进行消耗战的特性。

  在中日正式作战之后,日军在华北的战线,大体是在德国顾问的预料之
中,中国军队阻日军于陇海线以北,只是日军增加控制了山西高原大部分地
区。但是在华中战线上,日军则是一直深入到湖北与四川的交界,同时日军
也占领了华南沿海地区,几乎完全阻绝了中国外援的通道。不过日军所控制
的地区,最多只有带状区域,其余多数都只有据点与交通线而已。
___________
8 事实上,抗战时中国大量扩张军队编制,造成政府无力负担沉重军费的支出,军士官的待
遇是沦为近乎无给职的状况,士兵连吃饱都很勉强,武器与弹药也不足,士兵的营养、体能与
战技都难以达到应用的标准,也使得几乎每支部队都有吃空名的行规,才能维持周转。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39#
发表于 2004-8-16 12:17:45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内忧与外患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十五章



--------------------------------------------------------------------------------


    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复杂的变化,主要原
  因是,中日战争并非仅是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的交战而已,而是
  涉及到中国追寻自己生存与命运的斗争,以及国际强权对世界利
  益分配策略的大决战。中国内部的国共分裂与其导致的内战,更
  是影响到整个抗日战争--从准备到结束--历史发展的最重大事
  件。  


  在满清末年,中国内外可以说是情势汹涌:中国不断受到外来的侵略,
造成她一再签下丧权辱国与割地赔款的条约;同时中国的内部,又在封建政
权无能与腐败的双重打击下,使得国家面临了空前的历史危机与变局。
中国一方面出现救亡图存的奋斗,一方面也出现民族自信心的挣扎。经过多
次的革命运动,与历史脱节的满清政府,终于被推翻,但是中国人对于如何
治国与建国,却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民国成立之后,中国只是形式上算是一
个国家,事实上根本是个四分五裂的政府,最后权力落到军方实力派系的手
中,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当然国际强权也没有放过欺凌中国的机会,在
幕后支配各种军政势力,以大量的借款而取得剥削中国利益的机会。

第149页
15.1  民国初年中国严重分裂的危机

  不过,在这些不同的军政势力之中,最有组织与潜力的团体,首推国民
党与共产党。国民党来自孙中山先生之革命团体的结合,企图建设一个有
中国历史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则是来自苏联之“第三国际”(Third
International of the Communist Party,简称Comitern)的推动,企图在中国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同时,在侵略中国的国际强权中,又以苏联与日
本,对中国有着直接侵略与占领的野心与计划。这些国际强权不断地利用机
会,介入中国的内乱,以争取重大的利益,当时苏联对于中国全面的赤化,
有着特殊的急迫性,那就是要让中国成为苏联支配下的抗日炮灰。日本则希
望中国全面分裂而永远受其宰割,他当然非常担心苏联赤化中国,因为中苏
结合的赤色力量,将会导致日本的覆亡,所以日本更以防共为藉口,加速侵
略中国。

  若以历史的事实而论,抗日战争在整体的作战与外交上,是蒋介石所领
导的国民政府,负起主要的责任,但是在文宣、社运以及游击战方面,却是
由共产党影响整个的潮流。由于国际社会,故意地要降低中国对于反法西斯
作战的历史贡献,所以当时许多的外国学者与政客,总是想尽办法,诬蔑中
国没有抗日、对盟国毫无贡献,所以英、苏、美等强权可以出卖中国的利
益,以加速战争的结束。他们喜欢引用国民党说的“共产党没有抗日”,以
及共产党说“国民党没有抗日”的矛盾,而得到一个简洁的结论:国民党与
共产党都没有抗日。这当然使得中国的抗日历史事实,受到极大的扭曲。

15.2  国民党力图振兴中国

  国民党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领导政党,但是民国成立之
后,中国为军阀割据的北洋政府所控制,在一九二七年“北伐”之后,国民
政府才取代了北洋政府,在形式上负起领导中国的政治责任。虽然如此,直
到一九三六年之前,中国都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国家:内部的割据势力
形成山头与诸侯,外部强权的侵略占领着中国广大的领土,造成国民政府实
际上,只是统领长江中下游的共主政府而已。当时国民政府需要面对的历史
挑战是不断的内战割据,以及所有的外债赔款,加上苏联、日本等强权的侵

第150页
略威胁。

  面对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有着无限
的无奈与困难。当时中国正处在“国不国”的分裂与落后的状况,国民政府
无法与日本进行全面作战,因为一旦正式宣战,日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全
中国,所以国民政府只有设法忍辱负重的与日本的侵略周旋,以争取国家的
统一,与建设的推动。但是国民政府准备抗日作战的部署,却被人民认为国
民政府“不敢”对日作战:于是什么亲日、汉奸的帽子,都戴在国民政府的
头上。

  虽然国民政府许多领导人,都是留日的学人,也与日本政界有着一些个
人的关系,但是国民党并非是一个亲日的政党。就以蒋介石而言,他曾经在
日本求学,接受军事训练,不过蒋介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拥护者。假如说要
论蒋介石对国际社会的态度与倾向,应该是比较“亲美与崇德”,日本还没
有资格轮到被他崇拜的地位。国民党的一些领导人,曾希望中、日两国基于
文化、种族的接近,能够合作互利,共同抗拒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对
于日本的侵略,国民党的领导人同样感到不能接受。但实际的问题是:假如
要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历史的决战,中国必须先要有准备。这就是蒋介石与国
民党多数领导人的立场。国民党抗日的意志是经过事实验证的,要不然就不
会有后来中国孤军坚忍抗日作战的悲壮历史事迹,以及中国跻身成为全球四
强历史地位的光荣了。

15.3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

  而由苏联第三国际指导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其根本的主张是在中国推动
无产阶级专政,所以在本质上,是与日本右翼反共的军国主义,站在不共戴
天的地位。何况当时中国共产党还要保卫苏联的利益,因此更是要在抗日的
问题上,采取与苏联绝对一致的立场。所以中国共产党从头到尾,都是“主
张抗日”,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上,却又有极大的差异--抗日成为中国共产
党生存与发展的最佳手段与工具。国共两党的合作,固然促成了中国团结抗
日的形象,但是国共两党仍然各自留有对付对方的策略,以致在抗日的同
时,仍然有着相互斗争的地方,也分散了实力。

  就历史的发展而言,在共产主义开始发展的时候,不是中国选择共产

第151页
党,而是共产党选择了中国。因为在苏联成为共产主义国家之时,中国只是
一个封闭与落后的农业国家--她根本就没有工业化的社会结构,也没有资
本家与劳动阶级的对立矛盾存在,因此起初中国人对于共产主义的兴趣,多
数来自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中产阶级,人数极其的有限。

  但是苏联共党政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若要生存发展,最佳的战略布
署,就是设法让中国与印度赤化。以这两国土广民众的国家,作为颠覆西方
资本帝国主义的最佳桥头堡,列宁的名言:“从莫斯科经北京、加尔各答,
是到巴黎最近的道路”,正是这个战略的生动说明。何况苏联早已是食髓知
味,它继承了帝俄侵略中国的大东北与大西北的基业,建立了西伯利亚的战
略空间,更想进一步的控制中国的蒙古、新疆与东北。苏联共党当然不会忘
记,它与日本右翼的军国主义政府有着不共戴天的历史仇恨,以及为争夺东
北亚战略地位的利益冲突。

  所以苏联的共党政权,就在表面上,一再主动地对中国示好,列宁居然
慷慨地表示,要考虑归还帝俄时代对中国所侵略的土地,以及自动撤销帝俄
时代,对中国所取得的所有不平等条约1。苏联一方面在当时中国分裂的势
力之中,寻找利益代理人,曾经支持过西北军的冯玉祥,也设法与广州的国
民政府建立关系,更重要的是,苏联一方面也决定全力辅导成立中国共产
党,以在中国推动“无产阶级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十月成立于上海(这一年正是苏联正式并吞外
蒙古,准备建立傀儡政权“蒙古人民共和国”),当时正式的党员只有五十
三人,参与开会的代表也只有十三人,是由苏联的第三国际共党代表马林
(Maring)主控会议,推举陈独秀为总书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所主要关心的
议题,是如何在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与苏联共党共创一个全球性的无
产阶级专政之社会,而非从复兴中华民族与其历史之观点,进行建设富强之
中国的历史大业。

15.4  国共的合作与分裂

  不过由于中国当时并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的严
___________
1 当然这全都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列宁一上台,苏联就设法占领了中国的外蒙古(1921),
不但继续控制了中国东北北部,它参加八国联军向中国压榨的庚子赔款是一分都不还。另外,
所有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苏联从来一条都没有放弃过,同时它还继续侵略中国的新疆省。

第152页
重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很难利用劳工的力量,进行发展。因此在苏联第三 
国际的直接指导之下,中共主动与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多次的接触
与协商,希望能够达成国共合作,以加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而当时的国民 
党,正处在致力消灭割据军阀,对抗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剥削的时期,极需外
来的帮助,苏联以提供政党组织、运动群众、建立党军、提供经费与武器的
条件,在一九二三年与国民党达成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利用国民党
的党政军组织与架构,充实了共产党的党政军功能与力量,建立一个有全国
性军政力量的政党。

  也就是得到了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加入,国民党的党政军力量迅速的得
到强化,联俄容共之后的国民政府,组织力量大增,眼见军阀割据的势力,
已经面临人心厌倦,力量耗竭的崩溃地步,于是它决定在一九一六年发动统
一中国的北伐。国民党的军政力量,在北伐之中,出现了势如破竹的凌厉战 
果,打得军阀势力溃不成军,但是国民党内部,以及与共产党之间,也立刻
面临如何共处,以及如何处理所获得战果的大问题。

  到了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刚攻下长江以南的地区,其内部就爆发了宁汉
分裂的危机,同时也就引爆了国共间的重大历史冲突,国民党在南京的势
力,决定在当年的四月十二日采取清共的政策,接着在武汉的国民党也决定
与共产党分裂,国共之间的武装冲突也就无法避免。而在一九二七年八月一 
日,由中共人员主控的一些国民党部队,以朱德、贺龙与叶挺为首的军队,
在江西南昌发动兵变,与国民政府决裂,建立独立的武装部队。

  接着在八月七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全面清算陈独秀与
国民党合作的路线,而由瞿秋白出任中共领导人,宣布全面脱离国民政府,
而独立进行革命路线。之后中共各股的力量,设法在广东、湖南等地进行武
装革命,十一月十七日,由澎湃所领导之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海丰与陆丰地 
区,正式建立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从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内部,成
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与新的国家。

  由毛泽东在湖南首创的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转战于湖南、江西后,与
朱德的部队在江西井冈山会师,建立了红四军团,井冈山很快就发展成为中
共最大的军事与政治中心。而中共其他地区的军政力量,也开始在长江中游
与华南一带,纷纷成立工农红军的武装力量,最高达到十二个红军组织。这
些红军所到之处,都成立了以工农民武装革命为主的苏维埃政权,无论是


第153页
“红军”还是“苏维埃”政府,当然都是模仿苏联军政架构的泊来品。而中
国共产党的早期运作,更是直接受到苏联共产党第三国际的指挥。中国共产
党在中国境内成为另外一个新的“国家”,在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山区的江
西、湖南、福建、湖北、四川、安徽一带,非常迅速的发展,成为蒋介石所
领导的国民政府最大的威胁。

  在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中,一切的资本主义与其所代表的帝国主
义,都是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所要消灭的头号敌人。对于受到苏联直接支持
与指挥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当时的日本在日皇的封建主义、日本财阀的资本
主义与军人的军国主义组合之下,它成为一个极端反共的国家(同时日、俄
还有历史的仇恨与战略上利益的冲突),日本的军国主义既然是苏联最大的
威胁,当然也就成为中共的首号敌人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既然是第三国际中的成员,当然是要把“打倒日
本”,“保卫苏联”,视为政党重要的政略目标。因此初期的中国共产党,
由于其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以及与苏联共存共荣的关系等特性,必然是对
日本军国主义,采取坚决对抗的立场。但是其出发点,主要不是站在保卫中
国民族主义的立场,而是站在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并且是为了支持苏
联与日本的历史对决才采取抗日的政策。

15.5  中国共产党抗日策略的变化

  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震惊了整个中国,当
时控制苏维埃区的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非常清楚的抗日立场。但是当时中共
抗日的基本论点是,为了维护全球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捍卫苏联,因此要求
中国人民起来抗日,而其具体的行动内容是,要求中国人民推翻蒋介石的国
民政府,这样才能进行抗日。其后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更是号召军人
与群众,进行反国民政府的斗争,只有推翻国民政府,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的
政府,同时与苏联的力量结合,才能消灭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这是中国共
产党独立要推动抗日的时期。

  当时多数的中国人民,对于国民政府一再的忍辱负重,对日本的侵略退
让,已经失去了耐心,对于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抗日立场,也给与奇特的反
应,因为他们需要有人领导抗日,但是他们不懂为什么共产党的抗日,不是

第154页
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而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老实说,早期投入积极抗
日运动的人士,多数是中产阶级与学生,并不是无产阶级的“工农大军”,
多数的中国人,对于所谓苏维埃政府,更是摸不清真正的意义,所以真正响
应中共抗日号召的,人数相当的有限,但是让一般人对于共产党的激进抗日
立场,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抗日大政方针,在于“先反蒋,才
能抗日”,目标在于保卫无产阶级与苏联的利益。中共非常善于利用日本侵
略中国北方的各个机会,只要蒋介石必须抽兵北调,红军绝对尾随攻击中央
军与扩大地盘,根本不给国民政府任何机会,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动员兵力,
与日军作战。红军这种利用蒋介石抗日来打击蒋介石的做法,当然使得国民
政府认为,中共的红军是中国抗日最大的内忧,于是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
府的抗日政策,要求“先安内,才能攘外”。安内最大的目标就是要肃清红
军的力量,如此国民政府才能完成统一与推动建设,以培植中国的国力与日
本作战。

  中共在一九三三年的一月十七日,由毛泽东与朱德联名发表抗日宣言,
开始有了立场的转变,中共要求中国所有的政治与人民的力量(除了国民党
之外)与中共联合,对日本的侵略,进行坚决的抵抗,抗日不再是为了全球
无产阶级以及苏联的利益为前提。

  一九三四年四月十日,当时中国正遭到日军攻占热河,以及威胁平津的
危机之时,中共更进一步的发表宣言,清楚地强调,中共希望中国所有不同
的政治力量,都应团结起来(这时共产党要求的抗日力量,不再限于工农与
无产阶级了,也包括了国民党一部分的力量,但是要求国民党停止对苏区的
进攻),对抗日本的侵略。不过中共仍然没有放弃抗日反蒋的基本立场。蒋
介石也没有松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方针,在日军侵略的压力下,国共之间
的战争,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除了政权与意识形态之争外,对于如何抗
日,双方的立场也是完全对立的。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40#
发表于 2004-8-16 12:19:22 |只看该作者
15.6  中共的长征

  对于日本政府而言,最为担心的,正是中国的全面赤化,因为中国的土
广民众,一旦接受共产党的统治,并与苏联联合成为共同反日的力量,那么

第155页
日本绝对是无力招架,所以日本政府说什么也不能允许共产党的势力,在中
国发展成功。蒋介石若是积极剿共,日本政府还可以给国民政府一些喘息的
时间,假如蒋介石采取联苏容共的政策,那么日本政府只有对中国提前采取
断然的行动。

  到了一九三四年,在国共战争中,蒋介石开始明显地居于优势,当年十
月十四日,蒋介石的部队迫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于是中共中央
决定依照计划突围撤退,而进行“长征”,红军从江西经过湖南、广西、贵
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最后到达陕西北部,蒋介石的部队则一路的
追击围堵,顺带对沿路的诸侯,进行招安的工作,红军的实力在长征途中,
则是遭到了极大的损失。

  这时长征的红军,常以抗日为名,不断地发表声明,要求国民政府停止
内战,而对日本进行抗战。同时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开始了解,要继
续“抗日必先反蒋”的政策,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事,蒋介石已经成为中国实
力最大的军政势力领袖,假如中国要抗日,反而非要蒋介石领导不可了,所
以中共有必要改变策略。

  一九三五年的八月一日,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第三国际的代表王明,利
用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抗日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要求中国所有党派停
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之后中共又多次发表抗日的政策宣言,
都是要求中国内部团结,组成抗日的政府与军队,同时对于国民党政府也不
再完全的排斥。但是这些政策宣言,全都是向全中国社会发出的,中共并没
有直接与国民党进行联系。

  直到一九三六年八月十日,中国共产党终于正式的对国民党发出共同抗
日的电函,正式称国民党为贵党,承认蒋介石为国民政府的委员长,并且表
示同意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与国防政策,要求国民政府与中共进行抗日合作
的谈判。这时中共的策略,已经由“反蒋抗日”,大幅的转向,改成“联蒋
抗日”与“迫蒋抗日”了。

15.7  蒋介石的联苏的抗日策略

  由于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在五次围剿红军之后,终于获得重大的成效,
不但原先在长江中游与华南发展的几十万红军,在经过长征到达西北只剩下

第156页
几万人而已,同时蒋介石的军政力量也开始进入西南的战略腹地,这时(一
九三四年)蒋介石开始考虑到抗日的国际战略局势。因为中、日战争不仅是
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更是全球列强利益发展的全面冲突之一,要想赢得战
争,中国与日本都需要争取国际社会对自己有利的因素,特别是需要掌握到
战争资源的供应,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这时日本已经以“反共反苏”的政策,获得了德国与意大利的结盟支
持,而国际社会虽然多数同情中国的遭到日本的侵略,以及不满自己在中国
的利益遭到日本的危害,但是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敢与日本正面对抗,也不敢
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日建军计划。只有苏联因为与日本的矛盾,而会在某种程
度之下,“支持”中国抗日,以及德国因为担心中国全面偏向苏联,所以也
有限度地支持中国建军。

  蒋介石知道,中国只有完成统一与现代化之后,才能推动工业化与社会
改革,这个工程涉及到中国整个文化、社会结构的改革,根本不可能在短期
之内完成,因此中国若是与日本侵略者爆发全面的战争,中国一定要设法争
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既然当时英、美的绥靖政策,不能协助中国抗日,那
么存在于苏、日之间的重大历史矛盾,应有中国可以利用的地方。在一九三
五年,蒋介石开始运用不同的管道,希望能够与苏联当局沟通,以建立合作
抗日的策略。

  而苏联当然是要求蒋介石停止剿共,才愿意与国民政府谈判结盟抗日的
可能性。因此在一九三六年五月,国、共之间,终于开始了秘密的接触,彼
此商讨有关团结抗日的条件。蒋介石也开始安排放弃必须完全的安内、才能
抗日的政策,苏联则在等待国民政府容共之后,再谈支援中国抗日的条件。
所以反共的国民政府,最后也走上了“联苏、容共以抗日”的道路。

  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明确地提出团结中国所有不
同的军政力量,共同对抗日本,这种基于民族主义感情的文宣力量,深深吸
引着当时多数的爱国青年,造成中共能够迅速地以抗日策略,成功地控制了
学运与工运的各种组织。许多爱国的青年,就是因为共产党明确的抗日主
张,而投效共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并非认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
态2。在当时中国的舆论,以及社会的认知,多数都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坚决
___________
2 作者的先父就是其中的一位爱国青年,远从广东到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是林
彪)。

第157页
主张抗日的团体,而国民党则在瞻前顾后推托抗日的行动。因此要痛痛快快
的抗日,就要支持共产党。

  当时在抗日文宣技巧的模糊下,大家只看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而
没有看到苏联对中国蒙古与新疆的侵略,大家只看到国民党与日本的周旋而
不敢一战,而没有看到共产党对苏联侵略中国从来没有反对的批判。由于日
本侵略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成了中国必须对抗的强敌,可是苏联对中
国领土与主权长期、一贯的侵略,却没有受到中国应有的觉醒与防备--国
民政府联苏抗日的政策,反而受到中国社会普遍的支持。这只能说明中国所 
遭到的历史困境之险恶,中国无法顾到自己全面的利益,只能联合次要敌
人,对付主要敌人。

  历史的结果是,在中日爆发全面的大战之后,国民党为了抗日是拼掉血
本,共产党则在抗日战争之中,发展成为可以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的壮大实
力,苏联是白白捡到中国抗日的成果,并成功地使中国赤化,日本虽然是战
败国,但是仍然受到美国特殊的照顾与待遇。这就是为什么抗日战争成为中
国近代史中,最为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场战争,也成为关系中国命运发 
展最为深远的巨变。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