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81#
发表于 2006-9-27 16:44:08 |只看该作者
424
社稷为重,君为轻,和国家比起来,你朱祁镇不算啥,但问题在于你得给个准消息,死了开追悼会,活着咱们再想办法。



太后和皇后当然希望他还活着,但大臣们就不一定了。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大臣们的意见应该是:皇帝死了比活着好。



朱祁镇,你还是死了吧,反正这一次把你祖宗的面子都丢光了,你死后我们好重新立一个皇帝,简单方便,别又搞出个建文帝来,折腾几十年。



有的时候,皇帝的命也是不值钱的。



虽然很残酷,但这是事实。



朱棣为了建文帝的消息足足等了二十一年,但朱祁镇的大臣们是幸运的,他们只等了一天。



正当大臣们盘算着这个问题时,有人前来通报,一个叫梁贵的锦衣卫(千户,随同出征)有要事禀报,也正是这个梁贵,带来了确定的答案。



皇帝陛下还活着。



人质



朱祁镇确实还活着。



在大军崩溃的时候,他的侍卫不是战死,就是早不见了踪影,人人只顾得上自己逃跑,也先士兵的喊杀声,被砍杀士兵的惨叫声汇成一片,小小的土木堡一下子变成了人间地狱。



朱祁镇虽然没有识人之明,却不是个窝囊废。



他失去了二十万大军,失去了大臣和侍卫,也失去了随身的所有财产,却保留了一样东西:



大明皇帝的尊严



在这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他没有像其它人一样四散奔逃,而是安静地坐了下来,

等待着决定自己命运时刻的来临。



此刻陪伴着朱祁镇的,是一个叫喜宁的太监。



不过,他可不是个好人。



一个瓦剌士兵发现了盘膝而坐的朱祁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



出乎这位士兵意料的是,这个坐着的人根本就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



这位瓦剌士兵万万想不到,已经一盘散沙,只顾逃命的明军中居然还有这样的一个沉着镇定的人,自己手持利刃,张牙舞爪,这个人手无寸铁,却镇定自若,他顿时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于是他举起了手中的刀,决定杀了这个人。



这一刀如果砍了下去,倒是省事了。



但就在此时,他的哥哥赶到了,这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看到此人有如此气度,便阻止了他,说道:“这个人举止特别,不是一般人。”(此非凡人,举动自别)。



他随即请 朱祁镇先生去见也先的弟弟——赛刊王。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82#
发表于 2006-9-27 16:44:44 |只看该作者
425
刊王是瓦剌的高级人物,世面也算见得多了,但这位被俘的大明天子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朱祁镇见到赛刊王后,也没有和他说客套话,居然先给他出了一道三选一的选择题。



“子额森(也先)乎? 伯颜帖木尔(也先之弟)乎?赛刊王(猜对了)乎?”



赛刊王大惊失色,俘虏见得多了,但这样的真没有见过。派头实在不是一般的大,胆量也确实过人,他也拿不定主意了,只好跑去找他的领导——也先。



也先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他认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大明的皇帝,于是便让两个见过朱祁镇的部下去看,并最后证实了他的猜想。



一场争论就此展开。



七十多年前,蒙古贵族们被赶出中原,数十万大军被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打得落花流水,才流落到了茫茫草原大漠。也先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但他已拥立了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为大汗,继承了皇室正统,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蒙古人。



虽无家恨,却有国仇。



也先首先发言,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对众人说道:“我以前不断向上天祷告,希望大元有朝一日能统一天下,现在果然应验了,明军被我打败,天子也在我手!”



此时,一个名叫乃公的人说道:“上天把仇家赐给我们,杀掉他吧!”



我查了很多史料,也不知此人到底是个什么身份,估计是个无名小卒,他说这句话可能无非是想凑个热闹,拍个马屁而已,可是这个马屁实在拍得不是地方。



要知道,高级贵族谈话,哪有小人物说话的份,就如同电视剧里的黑社会谈判,大哥还没有开口,小弟就先跳出来,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小弟都不会有好下场,这次也不例外。



听到这句话,另一个重量级人物——朱祁镇选择题中的第二选择伯颜帖木尔开口了,他大怒,跳出来对也先说:“这人是什么东西,哪里有他说话的份!”



然后他用一个字打发了这位乃公:“滚(去)!”



处理完这位小弟后,伯颜帖木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的话很长,大致意思是,打仗这么乱,大明皇帝居然没有死,这说明上天还没有抛弃他,而且大明皇帝对我们一直都还不错,如果也先大人主动把皇帝送回去,能得个好名声,岂不是更好?



众人纷纷点头,也先同意他的看法,并把朱祁镇交给伯颜帖木尔看管。



史料记载如此,但我认为,这其中有一大半是胡扯的。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83#
发表于 2006-9-28 15:43:35 |只看该作者
426
伯颜帖木尔和某些蒙古贵族不愿意杀朱祁镇,自然是历史的真实,但如此描述,就有点问题了,在这场争论中,看不到真正的反对意见,满篇仁义道德,很明显夹杂着后代史官的人生理念和思想。



也先虽然文化不高,但权谋手段还是懂得一些的,他既然与大明开战,就说明双方之间没有什么情分可谈,他又不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所谓的好名声,他又怎么会在乎呢?



在我看来,事实应该是这样的:



也先:现在怎么处理朱祁镇呢?



伯颜帖木尔:杀掉他可能没有什么好处吧,不如留着他。



也先:留着他干什么?



伯颜帖木尔:真笨,皇帝在手里,还怕没有好处吗,可以带着他去要赎金,还可以带着他去命令边关守军开城门,天下就是我们的了!



于是众人纷纷点头,也先同意他的看法,并把朱祁镇交给伯颜帖木尔看管。



事实证明,这一推测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后来的数年中,也先玩的也就是这几招。



从此,俘虏朱祁镇就成为了人质,而也先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绑匪集团的头目。



根据绑匪集团内部安排,朱祁镇由绑匪第二把手伯颜帖木尔看管,但估计这位二当家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朱祁镇是个有着特殊才能的人。



朱祁镇的才能,就是他的人缘。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一些人,让我们一见如故,感觉温暖,如沐春风,这种气质往往是天生的,我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而朱祁镇正是一个这样的人。



年仅二十三岁的朱祁镇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他虽然身为皇帝,却对身边的下人很好,对大臣们也是礼遇有加,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并不过分。



正是他的这种特质,使得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被敌人俘虏的窘境中,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阴影下,在异国他乡的茫茫大漠里,朱祁镇始终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态度,即使对自己的敌人也是有礼有节,时间一长,连看管他的蒙古士兵和军官都心甘情愿为他效力。



其中甚至还包括二当家伯颜帖木尔。



而朱祁镇的这种能力作用还不限于此,甚至在他回国后被弟弟关押起来时,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任他驱使,为他出力。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84#
发表于 2006-9-28 15:44:26 |只看该作者
427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病症叫“斯得哥尔摩症候群”,这个名称来源于一起抢劫案,案件中的被劫人质一反常态,居然主动掩护枪匪逃走,阻拦警察,让很多人不解。



这个现象是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的:人质在强大的压力和威胁下,会倾向于服从控制自己的一方,这也正是为什么人质会服从配合绑匪的原因。著名的战争影片《桂河桥》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群被日军俘虏后,积极配合日军军事行动,患上“斯得哥尔摩症候群”的人。



可是 朱祁镇先生却开创了历史,他创造了“土木堡症候群”,在他的这种能力的影响下,绑匪竟然会主动站在人质一边!此后伯颜帖木尔不但数次要求释放朱祁镇,还主动为其争取皇位,每每看到这些记载,都让我目瞪口呆。



这真是一种可怕的能力。



忠诚与背叛



朱祁镇固然是个有亲和力的人,但很明显,他的亲和力并不是无往不胜的,至少对那位叫喜宁的太监就没有作用。



在朱祁镇被带走后,喜宁就迫不及待地抛弃了他的主人,投降了也先,现在看来,当初他守在朱祁镇身边,实在是别有企图,更为可恶的是,他还不断为也先出谋划策,并告知边关的防守情况,为蒙古军队带路,活脱脱就是一幅汉奸嘴脸。



也正是这个喜宁,主动向也先提出,现在京城空虚,可以立刻进攻,必可得中原。



估计这位太监与大明有仇,或是本来就是卧底,除此之外,实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动机。



也先雄心勃勃,在他看来,有了喜宁出谋划策,一统天下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



由于喜宁的背叛,朱祁镇身边没有了人照顾,于是也先为大明天子另外挑选了一个仆人,这个人叫袁彬,也是在大战中被俘虏的。



也先不会想到,他的这个随意的决定却给了朱祁镇极大的支持,在后来的岁月里,袁彬用他的忠诚陪伴着朱祁镇,并最终等到了自由的那一天。



而此刻以心腹自居,得意洋洋的喜宁也没有料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死在这个叫袁彬的人的手里。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绑匪也先开始实行绑架的最后一个步骤:通知人质家属。



这是一件十分紧急的事情,当年没有电话,必须要找人去报信,而且这一次绑架比较特殊,报信的人必须加快速度,如果晚了的话,可能会出现“撕票”的情况。



所以他释放了一个叫梁贵的俘虏,让他赶紧回去报信,务必在对方“撕票”之前,把消息送到。



这也算是个举世奇闻,绑匪竟然怕“撕票”?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2
精华
3
485#
发表于 2006-9-28 15:55:16 |只看该作者
这哥们是老易的学生吧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86#
发表于 2006-9-29 21:17:05 |只看该作者
428
千真万确,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皇帝还是容易立的,大明王朝的子孙繁衍速度是很快的,排队等皇位的人足以从东直门排到西直门。如果不赶紧,万一新立皇帝,手上的这个活宝就不值钱了。



于是,大明王朝的精英们就此得知:他们的好皇帝还活着。



这就麻烦了。



死了最好,死了可以重新立一个,失踪也不错,起码可以先立个皇帝,把事情解决完,等到一切走上正轨,即使前皇帝最终沿途乞讨回来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



可是现在的情形恰恰是最差的一种,人不但活着,还做了绑匪的人质,明目张胆地找你要赎金。



钱不是问题,要钱给你就是了,问题是即使给了钱,人也不一定能回来,如果让也先尝到了甜头,他可能会每年过年都会来要一次,就当是压岁钱。拿钱后又不放人,你要是敢不给,就是不顾皇帝死活,舆论压力也是顶不住的。



然而这并不是最麻烦的,更大的问题在后头。



由于王振一味想靠人数压倒也先,所以他出征时带走了京城三大营的全部兵力和北方明军的精锐,此时的北京城中,所剩兵力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而且士气低落。也先击溃了明军主力,必然会借助余威攻击北京城。照目前的情况看,凭借着这点兵力是很难抵挡住对方的攻势的。



而且也先进攻的时候必然会带着他的人质朱祁镇,作用很简单——当人盾。



其实朱祁镇的真正作用不在于他是皇帝,而在于所有的守军都知道他是皇帝!



不知道也就算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也先手中的这个人是皇帝,而也先很清楚这一点,只要把大明皇帝放在他的队伍里,明军投鼠忌器,自然不敢真打,万一有哪个不长眼的在乱军中把皇帝打死了,那可就是灭族的罪过。



守也守不住,打也不能打,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办法。



大明王朝即将陷入绝境。



怒吼



大臣们在思考着对策,他们毕竟经验多,阅历丰富,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冷静下来,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后宫就不同了,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下子震晕了钱皇后,在女人看来,自己的丈夫是最重要的, 于是她立刻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也先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



人回来了吗?当然没有。



也先好不容易抓到这么个稀世珍宝,还指望着慢慢收地租,吃利息,怎么可能把人送回来!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87#
发表于 2006-9-29 21:18:18 |只看该作者
429
于是他耍了流氓,钱收了,人不放,表示这些还不够,要宫里接着给。



后宫哪里还有钱呢,钱皇后虽然姓钱,但也变不出钱来,于是只好每天哭天抢地,以泪洗面。



没经验就是没经验啊。



后宫干了蠢事,大臣们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们已经自顾不暇。眼看蒙古军队就要攻入北京,万事无头绪,人心惶惶,贪生怕死的倒是占了多数,很多人主张南迁。



这倒也怪不得他们,怕死是人的本性,不过这些怕死一族最担心的,倒不单单是自己的性命,还有他们的前途。



他们主张南迁,其实是有着私心的,在他们看来,北京可能保不住了,朝廷如不迁都,很有可能玉石俱焚,而如果南迁,即使半壁江山丢了,自己还是可以接着当官。



至于国家社稷,那实在是比较次要的事情。



这种情绪一直缠绕着文武百官,很多人也已经准备好包袱,南迁令一下马上就走。



但不管自己怎么打算,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还是走不成的,于是怕死一族做好了准备,要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提出建议,一定要让皇帝同意南迁。



在这些逃跑派中,有一个人叫做徐珵。



此时的徐珵正跃跃欲试,他将在第二天提出自己南迁的建议,而且他很有自信,自己的建议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



因为他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第二天到来了。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



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在这一天被决定。



早上,朝会正式开始,由暂代皇帝执政的朱祁钰主持。



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朝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处理眼前的诸多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逃还是战。



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战则可能玉石俱焚。



朱祁钰初掌大权,十分紧张,他迫切地等待着群臣提出建议。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出他的意料。



这些文武百官们上朝之后,竟然什么也不说,只是嚎啕大哭,整个朝廷哭成一片。

搞得朱祁钰手足无措,呆若木鸡。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这些大臣们都有同事亲属在这次战乱中死去,而且好好的一个国家搞到如此地步,实在也让人心寒,多日的痛苦终于在朝会上得以发泄,算是哭了个痛快。



于是,这场关键朝会以痛哭拉开了序幕。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海象

问佛

UID
31121
注册时间
2003-9-28
帖子
3895
精华
0
488#
发表于 2006-9-29 22:19:04 |只看该作者
哭吧哭吧,这段事写的真拖沓
无趣,自己玩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2
精华
3
489#
发表于 2006-9-29 22:51:12 |只看该作者
于谦该出场了!!!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90#
发表于 2006-9-30 13:34:05 |只看该作者
430
哭了一阵之后,大臣们渐渐恢复了理智,毕竟伤心总是难免的,活着的人还要应付眼前的难题。目前最关键的就是讨论朝廷是走还是留的问题。
      
        徐珵首先发言,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因为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永远是自己的荣华富贵。
      
        徐珵大声说道:"我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
      
        这似乎是算命先生的说法,在座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不是三岁小孩,徐珵怎么会愚蠢到把所谓天象当成理论依据呢?他的这套理论又能说服谁呢,不是自取其辱吗?
      
        可是奇怪的是,徐珵本人却洋洋得意,认定大家都会相信他。他到底凭什么如此自信呢?
      
        这其中还是有原因的。
      
        徐珵,吴县人(今苏州,姚广孝的同乡),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正统十二年(1447)任侍讲学士,大家知道,所谓侍讲学士是个翰林官,如果不是博学之士是当不了的。而翰林院里往往书呆子多,每天只是不停地读圣人之言,四书五经,可是这位徐珵却是工作休闲两不误,除了经学理学外,他还有自己的个人爱好--阴阳术数之学。
      
        前面提到过,所谓阴阳术数之学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兵法、算命等,可以说,这门学问如果钻研透了,倒也确实能出人才。著名的阴谋家姚广孝就是研究这个的,不过徐珵和姚广孝有所不同,姚先生研究的主要是前面三项(天文地理兵法),徐珵却偏偏挑了第四项(算命)。
      
        算命这玩意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准不准我们不好说,但只要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仍旧存在,它就会不断延续下去。
      
        徐珵就是一个有志于研究算命的人,他经常主动给人家算,虽说他不收钱,只是凭兴趣义务劳动,不过他经常算不准,所以人们也不大信他。
      
        似乎上天想要挽救他的算命名声,在不久之后,这位失败的算命业余爱好者却对当时的一件重要事件做出了准确地判断。
      
        这件事情就是土木堡之败。
      
        在明英宗亲征前,他夜观天象,大惊失色,跑回家对老婆说:"我观天象,此战必败,到时瓦剌军队攻来就来不及了。你赶紧回老家躲躲吧。"
      
        可是徐先生的算命水平连他的老婆都不相信,对他的这一忠告,人们只是笑笑而已。
      
        所以当土木堡之败的消息传来后,徐珵除了对自己的将来命运的担忧之外,还有几分高兴。
      
        "都不信我,现在信了吧!"
      
        这件事情最终也挽救了他的算命威望,所以此刻他才能够如此有底气地说出那一番话。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大明王朝的五个关键词:
      
        军队惨败 皇帝被俘 京城空虚 人心惶惶 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91#
发表于 2006-9-30 13:35:45 |只看该作者
431
这件事情最终也挽救了他的算命威望,所以此刻他才能够如此有底气地说出那一番话。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大明王朝的五个关键词:



军队惨败 皇帝被俘 京城空虚 人心惶惶 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这一幕似乎似曾相识,不错,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发生过极其相似的情况。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 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



如果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相隔三百多年的两个朝代,境况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败不久,都是京城空虚,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 而且此时的大明境况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的皇帝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于谦。



当然,当时的于谦并不是什么拯救者,对于还是婴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吃奶。



由于家庭环境不错,于谦有着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



说老实话,像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出书呆子的,但于谦似乎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于谦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此举比较眼熟),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于谦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



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在我看来,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的行为举止的承诺。



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



他将从此告别自己的家,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聚汇、气象万千的北京。



前路艰险,但于谦却毫无怯意,他明白,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在等待着自己,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到了。



于谦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遥望前路漫漫,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



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



不学腐儒酸!



于谦,天下是广阔的,就此开始你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5032
注册时间
2005-5-25
帖子
16864
精华
10
492#
发表于 2006-9-30 13:36:44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是完呀?
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朝你的方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93#
发表于 2006-9-30 13:48:4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晓儿 于 2006-9-30 13:36 发表
什么时候是完呀?


现在讲到我画红线的位置......你看看下面还有多少个...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1436-1449; 天顺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钰 (景泰 1450-1456)

(8)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庆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检 (崇祯 1628-1644)

[ 本帖最后由 短袜 于 2006-9-30 13:54 编辑 ]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2
精华
3
494#
发表于 2006-9-30 13:52:10 |只看该作者
兵部侍郎是什么级别?国防部副部长还是参谋总长?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95#
发表于 2006-9-30 13:55:26 |只看该作者
国防部副部长吧....兵部尚书说是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96#
发表于 2006-10-8 16:45:07 |只看该作者
432
清风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于谦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



年仅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于谦也成为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



这当然与朝中有人赏识他是分不开的,而着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杨”。



像杨士奇、杨荣这种久经宦海的人自然是识货的,于谦这样的人才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对于谦升迁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满,而杨士奇却笑着说:“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奇才不奇才,栋梁不栋梁, 也不是杨士奇说了算的,只有干出成绩,大家才会承认你。



于谦就此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过他估计也没有料到,这一去就是十九年。



在这十九年中,于谦巡抚山西、河南一带,他没有辜负杨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业业,在任期间,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为难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还十分清廉。



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可是于谦却大不相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一个贪,一个不贪,矛盾就此产生了。



于是正统六年(1441),一直看于谦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把这位巡抚关了起来,结果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王振完全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于是王振退让了,他放出了于谦。



这件事情也让王振了解到,于谦这个人是不能得罪的。后来于谦官复原职,王振连个屁都不敢放,可见王振此人实在是欺软怕硬,纯种小人。



在牢里仍然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仍然坚持了他的原则,清廉如故。



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



估计他本人也想不到,这个无意间的回答竟然变成了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颂。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 于谦先生版权所有,特此注明。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97#
发表于 2006-10-8 16:48:16 |只看该作者
433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的顶头上司正是邝埜。



邝埜是一个十分正派的人,在其任间,他与于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人合作无间,感情深厚。



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估计于谦会熬到邝埜退休,并接替他的位置,当一个正二品的大官,死后混一个太子太师(从一品)的荣誉称号,明史上留下两笔:于谦,钱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应该也就是这样吧。



对于于谦和邝埜自己而言,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错,可是历史不能假设,邝埜不会退休,于谦也不会这么平淡活下去,惊天动地的正统十四年终究还是来到了。



之后便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内容,贸易纠纷、边界吃了败仗、太监的梦想、愚蠢的决策、苦苦的劝阻、一意孤行、胡乱行军,最后一起完蛋了事。



于谦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但他无能为力,他也曾陷入极端的痛苦,邝埜是一个好上司,好领导,他给了自己很多帮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牺牲在远征途中的命运可能本来应该属于自己。



不要再悲痛下去,是应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英雄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就连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得到这个称号。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岂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



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



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



何解?待我解来:



我们都曾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时常梦想着将来一展抱负,开创事业,天下之大,任我往来!



但当你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你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从来不会如同你所想的那样去进行。



于是人们开始退缩,开始畏惧。



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于是有人沉沦,有人消极。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那当然值得祝贺。



但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



被人打才会知痛!被人骂才会知辱!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98#
发表于 2006-10-9 20:08:39 |只看该作者
434
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这个称号,并不单单属于那些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事实上,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因为即使你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度日,但当你年老回望往事时,仍然可以为之骄傲和自豪。



在那个困难的时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选择,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这就是我所认为真正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是选择战胜他,还是躲避他。



人生的分界线就在这里,跨过了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这一步就是懦夫!



于谦不是天生的英雄。



至少在正统 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个早晨之前,他还不能算是个真正的英雄。



虽然他为官清廉,虽然他官居三品,手握大权,但这些都不足证明他是一个英雄。



他还需要去显示他的畏惧和战胜畏惧的力量。



于谦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从他怒斥朱高煦到不买王振的帐,他一直都很强硬,似乎天下没有他怕的东西。



但这次不同,作为代理兵部事务的侍郎,他要面对的是瓦剌的大军和城内低迷的士气。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国家的重担已经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必须谨慎处理,一旦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于谦十分清楚,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



那么战呢,说说豪言壮语自然容易,但瓦剌攻来的时候,用语言是不可能退敌的。万一要是指挥失误,大明王朝有可能毁于一旦。



是战是逃,这是个问题。



面对如此重担,如此巨责,谁能不犹豫万分,谁能不心生畏惧!



于谦也是人,也会畏惧,但他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为他能战胜畏惧。



他并非天生就是硬汉。



从幼年的志向到青年的科举,再经过十余年的外放生涯,直到被召回京城,担任兵部侍郎,他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平步青云,也曾被人排挤,身陷牢狱,几乎性命不保。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一直在磨练着他。



也正是在这一天天地磨练中,他逐渐变得坚毅,逐渐变得强大。



强大到足以战胜畏惧。



邝埜临走时期冀的目光还在他的眼前,到了这个时候,他应该站出来挽救危局。



可是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也先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还有类似徐珵这样只顾着自己的逃跑派煽风点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



这是一团乱麻,一盘死棋。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于谦最终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国家兴亡,我来担当!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499#
发表于 2006-10-9 20:10:42 |只看该作者
435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
      
        他接着说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散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
      
        但此时的于谦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因为此时他那瘦弱的身躯已经承担起了国家兴亡的重担。
      
        在八月十八日的这个早晨,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他的不朽传奇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八月十九日
      
        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必须说明的是,这位兵部侍郎虽然是个与军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算是书生上阵。
      
        话虽如此,书生上阵未必就不行,南宋的虞允文就是以文官的身份组织战争,并最终在采石击败金完颜亮数十万大军的。
      
        于谦虽然是文官,但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时候看课外书打下的基础。
      
        所以说,课外读物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于谦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时,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撇开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说,军事上的压力就实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几匹像样的好马也找不着。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和退休人员。
      
        这倒也罢了,关键在于士气不振,一流部队被抽调出去作战,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侥幸逃回来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然会把敌人描述得极为厉害。
      
        城内的二流部队听到这些前辈们的议论,自然心里害怕,在他们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长了好几个脑袋,怎么也打不死。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没有信心,朱祁钰也不算是个胆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也没有了主意,虽说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个败仗,朱祁钰也是很有可能改变主意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
      
        于谦在听完属下的汇报后,沉思不语,仔细研究过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
      
        "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
      
        1、 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 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 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
        4、 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可以看到,这些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或是后勤部队。
      
        主力部队去了哪里?
      
        全埋在土木堡了。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500#
发表于 2006-10-10 17:10:08 |只看该作者
436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了,要想保卫京城,只能靠这些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



京城人口众多,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囤积运输大量的粮食。



虽然目前京城内的粮食还充足,但要是被长期围困,这个算盘就不好打了。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很多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仓米数百万”。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但大臣们似乎并不想用这些粮食,甚至主张把通州粮仓烧掉。



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粮食不用,为何要烧掉?



要知道大臣们并非脑袋进了水,实在是因为这些粮食看得见,用不成。



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和京城还是有着相当一段距离的,通州粮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却很难运进京城,因为如果要安排民工运输,耗用大量人力不说,还很危险。



当时也先的骑兵部队已经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而运输却需要很长时间,没准在运输过程中,对方的骑兵已经攻了进来,一旦也先军队突破紫荆关,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粮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军粮,所以要运输粮食,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



可现在这个局势,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还有多余的人去护卫粮食呢?



这是一个难题,看来除了一把火烧掉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问题就此解决,通州的粮食将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



看到了吧,这就是水平。



所谓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问题摆在眼前,能否处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谦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即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



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