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xu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日关系真相:1931-1945 [复制链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61#
发表于 2004-8-16 12:44:29 |只看该作者
第270页
23.5  日军对南京进行全面攻势

  当时日本的华中方面军,除了派一〇一师团在上海警戒,抽调第十一师
团与台湾旅团到台湾集结,准备攻打广州,其余的部队,全都参与对南京的 
作战,松井石根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是,在正面是采取三路进攻,另外在南
北进行大迂回包抄的作战,由上海派遣军的第九师团、第十六师团,担任对 
南京东北与正东的攻击,第三、十一师团担任助攻的预备队;而第十军的一 
一四师团与第六师团,担任对南京的南面攻击。这两只日军从太湖的南北两
岸,同步对南京发动攻击, 空军与海军加入助攻,日军的十八师团与国崎支
队,更先期进行迂回攻击。日军部队沿着长江北岸包抄浦口,以及直扑安徽
的芜湖,先对南京外围,已经形成包围的态势。

  正当华中方面军完成对南京的攻击布阵之时,日本大本营突然发表人事
命令,免除松井石根大将兼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职务,而由朝香宫亲王鸠
彦王中将出任,这样就架空了松井石根直接控制军队行动的权利,鸠彦王匆
促的走马上任,对于部队更是缺乏管制的能力,为了表现出十足的“亲王官
威”,他对于日军下达相当放纵的作战命令。

  松井石根此时又因为肺病复发,是在病床上指挥作战的,更增加了日军
的将校,各自为政彼此竞争而不受约束的态势。而奉命攻击南京的日本军 
队,早已绕过太湖两岸,逼近到南京城外围的攻击发起线了。这些拥有绝对
优势战力的日军,在五天之内,就势如破竹的攻到南京城的外围,南京已经
开始遭到三面包围攻击之后。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日军进一步的由南京外围防线,攻到南京城
边,松井石根明知南京守军已无战力,因此他决定给与南京守军一个投降的
机会,要求唐生智在十日与日军接洽弃城的投降计划,表面上是不希望南京
受到炮火的摧毁,其实是希望公开展示中国军队在南京不战而降的耻辱,以
动摇中国继续抗战的意志。 但是唐生智既然决心准备死守,当然拒绝日军的 
招降,为了表现自己的决心,唐生智下令守军集中控制所有的渡江船只,准
备进行全军殉城的背水一战。于是松井石根下令日军,以最猛烈的炮火,进
行全面攻击,务必在最短时间之内攻下南京。

第271页
23.6  南京守卫布置失当

  勉强拼凑而成的南京卫戍部队,既缺后勤支援,又没有充裕的作战兵
力,面对日军的绝对优势攻击,仍然尽全力死守反击,在紫金山、雨花台、
汤山与中山陵一带的奋勇作战,使得日军遭到相当程度的伤亡。不过这种武
器与工事都不足的死守作战,只能激怒志在必得的日军、迟滞日军攻击得手
的时间而已。唐生智既不准守军主动出击,又没有纵深阵地的部署,更没有
掌握预备队以进行逆袭作战,只让部队死守阵地,而寻求壮烈的牺牲。激
烈的战事进行到十二日,劣势的守军阵地就多处遭日军突破,由于没有预备
队的逆袭支援,阵地出现了混乱残破的现象,大量的伤患根本无人后送医
疗,通讯与后勤系统更是乱成一团。

  这时候蒋介石也知道南京的防卫作战已经非常的危急,于是在十二月十
一日,先通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以电话命令唐生智从南京撤退,接
着蒋介石还不放心,亲自连下两道手令,要求唐生智相机率军撤出南京,以
免守军全遭覆灭。但是原本表态要决心死守的唐生智,在接到事关部队生死
存亡的重大撤退命令之后,却没有即时地进行撤军参谋作业,一直拖到十二
日下午五时,才匆促召开卫戍军事会议,军情被延误了超过二十四小时。这
个重大的错误,是造成南京的撤退行动出现严重混乱的主因之一。

  在这场临时的卫戍军事首长会议中,有些部队的指挥官,未能出席会
议,唐生智突然宣布奉命撤退,真是令大部分的将领都感到事出突然,在仓
促的状况之下,根本难以掌握局面与行动的变化。唐生智还要求所有与会将
领共同副署撤退命令,以分担责任。而撤退令原本规划只有司令部直属部队
与三十六师直接渡江撤退,其他负责城防的部队,则各自掌握突围的方式后
撤;至于撤退之前,如何破坏重要军政设施,更是缺乏完整的计划。

  但是在会议最后下达结论时,唐生智突然又作出表示,假如突围撤退有
困难的部队,也可以设法渡江撤退,但他完全没有计算过渡江船只的运输能
力。其实撤退的参谋作业要比进攻更为精细,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唐生
智如此拖延与草率地下令撤军,自己又率先仓皇地离开司令部,无法掌握与
各个部队继续的通讯,结果造成了南京守军陷入撤退的混乱之中。

  在宣布撤退命令之后,司令部的守军匆促与草率地破坏南京城内主要的
建筑物,但是由于根本缺乏完整的计划,象全国最大的金陵兵工厂,中央政 

第273页
府的各个部会建筑,就完整的留给日军接收。十二日入夜之后,南京城内火
光冲天、浓烟密布,这时候已经流言四起,南京就已经出现撤退前人心涣散
的乱象。此时唐生智的意志已经动摇,并没有监督设备的破坏与管制部队的
撤退,就慌忙逃往下关渡江。

  守卫南京的部队在主帅提前失去联系的状况下,只有各自为政,有些部
队还不知道已经下令撤退,有些部队则出现溃散的情况,这是撤退时最大的
禁忌,没有统一、完整的计划与步骤,会造成部队退却的全面失控。因此除
了六六军(军长叶肇)仍在保持掌控下,突围而走之外,大部分的守军与逃
难的人民,开始大量盲目地涌向下关。但是先前大部分的渡江船只已被集中
管理,唐生智“忘了”解除这道命令,而且在对岸的中国守军,还奉命对于
渡江的船只是“格杀勿论”,唐生智撤退时又没有下令解禁。因此江边涌到
了太多撤退的部队,渡江的船只当然严重不足,造成现场是一团混乱,在日
军的追击炸射之下,中国部队自相践踏而死伤狼藉。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62#
发表于 2004-8-16 12:48:38 |只看该作者
23.7  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

  十二日夜间,日军已经发现华军的阵地动摇,南京城内起火,以及抵抗
力量的涣散,因此知道中国军队已经决定弃城撤退。日军一方面准备大军进
城的攻击,一方面则是飞报东京日皇,表示华中方面军随时将会攻占南京。
这消息传出之后,日本举国欢腾,台湾的皇民更是被迫彻夜不眠,要为皇军
攻占“支那”首都的历史时刻,举行提灯游行发表忘我的效忠。

  从十三日凌晨开始,日军就正式攻入南京城的街道,一面扫荡“残败
军”,一面就开始不分对象的烧杀掳掠,其景象之残忍恐怖,有如世界末日
的临到。但是在日本东京的皇宫之前,却出现了八十万日本人聚集的庆祝大
会,日本人民载歌载舞的热烈庆祝日军攻占了中国首都,这是日本国两千六
百年来,想都不敢想的“伟大”时刻,日本政府认为,既然攻占南京,这回
中国除了投降屈服之外,已经不可能再有作战与抵抗的意志了。

  事实上,在日军正式进入南京之前,中国军队已经奉命撤退,而停止有
组织的军事抵抗,更没有展开全面浴血的巷战,照理说南京应该不会遭到战
火严重的破坏,军民的死伤也应该有限。但是日军进入南京城时,所展现的
空前残暴行为,几乎是到了完全没有人性、匪夷所思地步,许多外国外交与

第274页
慈善机构,都震惊于日军可怕的暴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现场记录。

  当时华中方面军的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竟然无力管束部属;上海派遣
军的司令官鸠王彦中将,根本就故意放手让部属“大干一番”;第十军的柳
川平助中将,也是采取同样的态度。日军在南京的十几万部队,竟然只配属
一百多人负责军纪的宪兵部队。因此从指挥官,师团长,一直到所有的士官
兵,或是以命令指示,或是放纵的方式,让日军尽情表达他们对于南京中国
人民的残忍与践踏,好像只有表现这种禽兽般的超级暴虐行径,才能展现日
本军力的优越性,与能够震慑住中国人的反抗意志,发泄与扭转日本二千多
年来对于中国的自卑心理。

  审视日军对于整个南京烧杀掳掠的事实记录,就清楚知道,并非只在
刚刚入城之时的那几天,因为军队交战而出现失控与误杀的局面。事实上,
在十二月十七日,日本华中方面军招待记者,举行日军正式征服南京的盛大
仪式之后,日军照理已经完全控制了南京,军纪与秩序应该可以恢复了。但
是日军在南京这种对于平民毫无人性与军纪的烧杀,仍有如瘟疫继续的蔓
延,并主要由担任南京警备部队的日军十六师团进行。十六师团对于南京平
民继续的残杀施暴,竟然一直延长了三个月左右!直到松井石根等将领被调
回日本,日军大本营干脆撤销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以及第十军的战斗序
列之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才稍微有所收敛。

  因此,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既非是浴血巷战所产生的伤亡(因为根
本没有组织性的巷战),也不是少数军纪失控日本军人的个别放纵行为(是
遍及整个南京城内外,以及延长达三个月),根本就是日军从上到下、绝对
是故意放纵的禽兽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大屠杀”,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可以
为日军的这些禽兽行为进行辩护。面对日军在南京军纪完全失控的危机,日
军大本营最后被迫彻底撤除整个华中方面军所有的战斗序列之后,才得以控
制住3。

  根据事后的统计,总共超过三十万以上的中国军民(这还是比较保守的
估计),在南京被屠杀,八万妇女遭到强暴,所有南京的文物与财产,完全
被日军劫掠一空,其中以日本第十军的第六师团(谷寿夫)、上海派遣军的
第十六师团(中岛今朝吾),在师团长的鼓励与纵容之下,在南京留下人类
___________
3 这是日军大本营最为离奇的做法,竟然将这支拥有攻占南京之特殊历史光荣的日军战斗序
列部队,完全加以撤除。这一点就充分的暗示,日军大本营其实清楚知道,这支部队,犯下了
无可饶恕的历史罪行。

第275页
历史上,最为恐怖以及无法原谅的屠杀记录。虽然日军这些将领,都在战后
的东京与南京战犯审判中,遭到公正的法律制裁(包括松井石根、武藤章、
谷寿夫全都被判死刑),但是当时负有重大指挥责任的鸠彦王却被美国因政
治理由,故意地被放过。

  因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上千真万确的恐怖历史事件,有无数的人证与
事证,经过国际社会的“东京大审”与中国政府的“南京审判”所确定,绝
对是铁证如山,也绝对没有任何可以原谅与辩护的藉口。它是日本对于中国
侵略暴行的一个巅峰的浓缩记录,也是人类历史中,不能忘记的暴行记录。
在中国的首都南京,日本军人曾经从上到下地犯下集体屠杀、强暴与劫掠的
暴行,日本至今不愿面对这个历史,日本就没有资格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
员,因为否认这种历史上千真万确的暴行,就是否定了对人性最基本的尊
重,是绝对毫无人性认同的做法。

23.8  日军战术成功但政略彻底失败

  在南京保卫战之中,日军进攻战术的运用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前线作
战部队不待继续进军的命令,就已经掌握战场的先机,以独断的方式,抢先
尾随追击中国部队,空军飞机更是不断炸射,让中国的部队无法进入防御阵
地,也无法整编与恢复有组织的作战。接着在发动全面攻击时,更是多路齐
进,海空进行协同作战,日军以强大的军力进行中央突破,同时派遣快速部
队对南京外围进行迂回的包抄。日军攻击南京的前线部队,无论是战场反
应,以及战术的应用,都可说是达到一流的水准,也就造成在日军正式发动
攻击的十三天之内,就攻占了中国的首都南京。

  但是在政略的层面而言,日本进攻南京,却犯下了重大的错误。这场作
战是由前线的部队引导整个战争的发展,大本营只能跟着追认而已。事实
上,原先日本的战略设计,是希望能够籍着战争的打击,来逼中国让步与屈
服,成为支援日本大东亚战争的“保护国”,而非要全面占领与灭亡中国。
因为日本真正要准备决战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苏联,所以日军大本营原来
并无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但是在前线军队的请战压力之下,大本营却被迫
放弃原则,支持进攻南京的行动。而在日军攻占南京之后,统帅更无法阻止
部队纵兵大掠南京,这种不给中国留下和谈余地,硬要攻陷中国首都南京,

第276页
并且展开空前残酷的屠杀与掳掠的做法,当然是让国民政府,绝对不可能与
日本以和谈来解决两国的战争了。日本进攻南京之“失控作战”,犯了日本
想要迅速结束战争的政略与战略的大忌。

  原本日本政府所提的和谈条件,在十二月二日由蒋介石所召开的高级军
事首长会议之中,几乎得到与会所有人的同意,认为可以一试,以疏解中国
所受到的战场挫败。因为中国当时急需进口武器、训练新兵,与重新布阵的
时间,因此国民政府转告负责和谈调停的德国大使陶德曼,中国愿意在这个
原则下,与日本进行和谈。但是由于日军快速地攻占南京之后,日本军部的
立场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军部认为中国首都已被攻克,中国已无和谈的筹
码,因此立刻推翻了原先和谈的条件,增加了中国无法接受的条款。而日军
在南京的空前暴行,更是造成中国政府方面,无法与日本进行谈判的压力。
如此一来,中国政府根本不能与日军停战,中国人民也不可能支持和谈。

  所以日本攻战中国首都,以及对中国人民所施行的残暴行为,不但不能
达成速战速决的目的,反而使得中日战争无限的延长,这是日本侵略中国之
整个战略的危机所在。日本开始不知如何结束中日战争,只有将有限的战力
逐渐地消耗在中国的战略空间之中,因而它就越发感到自己在对美、苏大决
战之准备上的不足,最后日本只能以先发制人的方式突袭美国,铤而走险的
掀起太平洋战争,而最终战败亡国。这种由前线部队主导整个战争决策的方
式,终于成为日本整个战略布局的致命伤了。

23.9  中国决心继续作战到底

  而蒋介石坚持防守南京的主张,原来也是政略的考虑优于作战的考量。
唐生智已在蒋介石身边多年,参与诸多重要的军政决策,而临危出任没有人
愿意接的重任,当然是由其个人的勇气与决心。但是唐生智过度强调“牺牲
殉国”的作战指导原则,根本就不符合国家之持久抗日的战略指导原则,也
不符合当时战场作战的需要。当是抗日作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是设法在激烈
的抵抗中,仍要保全战力,以达到维持长期作战的目标。唐生智叫疲弱的华
军,在临时的防御工事内,采取极为僵化与呆板的死守,即不准主动出击以
扰乱日军的攻势部署,又没有掌控预备队进行防御决战,兵力原本已经不
足,防守的正面又太广,当然容易让日军攻破防线。

第277页
  唐生智这种没有战略考量的战场部署,实在是军事才能极差的表现。而
部队撤退没有事先详细的安排,全城撤退与破坏重要设施的规划又不周密, 
更显出他军事指挥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唐生智在接到撤退命令之后,还犹豫
观望,坐失安排撤退的良机,等到局势已乱,自己却草率慌乱的先行逃走, 
完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管道,这些都是造成南京撤退混乱的原因。至于唐生 
智本人狼狈地丢弃部队而离去的责任,蒋介石在事后并没有特别追究。

  南京的背水阵式,并非完全不宜防守,只要兵精粮足,是可以一战的,
当年太平天国就苦守南京达五年之久。而在淞沪会战之后,残破的华军极待
整补,因此很难再打出精采的保卫战。唐生智肯临危受命,固然是心志可
嘉,但是其能力与体力都不足以担当这个责任,虽然这场战争,无论如何都
是要以失败收场的,不过唐生智过于偏重“殉城”的战法,没有想到适当保
持全军的战力才是中国抗日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

  当时南京的防卫计划,应该先有灵活的部署,提前以小部队出击,让日 
军过早展开攻击阵式,以减轻攻击集中的力道,然后部署纵深防卫的部队,
更要有足够的预备队可以进行逆袭。特别是对于撤退的方式与路线,以及必
须破坏的重要建筑与装备,都要事先详细规划,这样南京保卫战就不致于落
到最后慌乱失控的地步。

  日军攻占了南京,并且以无法想象的残忍手法来对付中国的军民,但这
种历史上空前的暴行,不仅无法屈服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反而更为激起整个
中国民族的悲愤。中国人不怕死,也不怕凌虐,中国人即使真正的打完最后
一发子弹、流光最后一滴鲜血,也绝对不会对侵略者屈服与投降。虽然首都
被日军攻占了,但是中国仍然决定继续作战下去,日军内部则必须立刻面对
下一步要如何走的事实,最后日本还是一步步地陷入中国的战略陷阱之中。

  对于蒋介石而言,抗日的战略已非常的明显,中国可以丢掉首都,但是 
中国不会停止抗日,中国将继续引诱日军深入其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即使
这代表着更多的中国军民要牺牲,更多的领土遭到摧残与占领,但是中国决
心抗日到底。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63#
发表于 2004-8-16 12:49:32 |只看该作者
郑浪平着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第二十四章


时间:一九三八年三月中到同年五月底


从一九三八年的三月二十五日,日军第十师团进攻到台儿庄阵地,进行到四月七日,日军整个溃败退出台儿庄,总共是十三天十二夜。中、日两军在台儿庄及附近的阵地之中,进行多重包围与反包围的厮杀,在台儿庄内,更是到了逐街、逐房、逐门、逐窗的战斗,日军几度增援,曾经控制了台儿庄四分之三的地区,并且一度准备渡过运河,冲向徐州,但是华军拼死不退,孙连仲将军亲自下令守城的部队,即使全员战死,也绝对不能撤退。同时他也将司令部移往前线,表示必要时自己与司令部也将投入战场作战。  




--------------------------------------------------------------------------------


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地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它位於华北与华中之间的交通枢纽,也是从黄海进入中原地区的孔道。当时的津浦铁路与陇海铁路在此交会,大运河也在附近穿过。之前,蒋介石在德国顾问建议之下,曾在附近构筑国防工事,但是在中日全面的大战之后,日本却犹豫着,是否要进攻徐州。日本军部在攻占中国首都南京,以及华北的各个重镇之后,国内正在面临新的政治动荡,日本也在等待一个根本不会发生的事件,中国政府会接受日本的投降要求,时间对中国的恢复战力极其重要,而日军却因非非之想而坐失良机。

一九三八年年初,日本军部还没有计划进攻徐州的具体计画,并不是日本认为徐州的战略地位不够重要,而是日军大本营当时还不想陷入中国宽阔战略空间的泥淖中。可是日本的华北方面军,却有强烈进一步深入中国作战的企图心,希望军部能够批准它全力出击的愿望。华北方面军的希望是,最好是大本营能增加其兵力,让它能出动大军,沿平汉线从北而南一直攻到武汉,以切断中国东西两部的联系。否则至少要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以联络华北与华中的日军占领区。因为华北方面军,对於中日全面大战之后的战局发展,有着极强的企图心与极大的失落感。

原先华北方面军以为,中日的决战,将在河北爆发,华北方面军有充足的准备,可以围歼华军,一举迫使中国屈服。但是蒋介石却把决战地点,移到华东,让华中方面军拣到决战的机会,并且攻占中国首都南京。而华北方面军不但连助攻的机会都没有,还要抽调两个半师团去支援华中方面军作战。本来华北方面军还想有些战场的表现,不料一个防苏作战的待命指令,更让华北方面军毫无发挥的馀地。寺内寿一大将白白看着华中方面军取得攻占南京的重大胜利荣誉,因此是越发按捺不住, 於是向大本营力陈华北方面军准备深入中国的作战构想。

24.1 会战前日本军方的战略构想
但是当时在日本的大本营中,仍然有着中日战争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论。不扩大派认为,日本已经攻占了中国的内蒙与华北大部分地区,同时控制了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中国最为精华的地区与战略重镇,都在日军的手中,但是日军规模已经扩大了三倍,同时将九○%以上的军力,都投入了中国战场(包括关东军在内),若要继续深入中国,开辟新的作战目标,那么日本真的已经有些难以为继的压力。

--------------------------------------------------------------------------------
  
在中国方面而言,一九三七年年底,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第一个最为低迷的危机时刻。中国在与日本进行全面战争的五个月之后没有向日本屈膝,的确是叫国际社会为之侧目相待,但中国也付出了极其沈重的代价   

--------------------------------------------------------------------------------
  


但是当时在日本的大本营中,仍然有着中日战争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论。不扩大派认为,日本已经攻占了中国的内蒙与华北大部分地区,同时控制了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中国最为精华的地区与战略重镇,都在日军的手中,但是日军规模已经扩大了三倍,同时将九○%以上的军力,都投入了中国战场(包括关东军在内),若要继续深入中国,开辟新的作战目标,那么日本真的已经有些难以为继的压力。

假如日本还要保持军力对付美苏的话,日本必须要适可而止,至少要暂时的按兵不动,等待与中国内部的政治变化,然后再进行协商,设法解决与中国战争的问题。因此徐州是绝对不宜再派兵攻击,此外不扩大派认为,就算是日军能够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铁路,让北平与南京铁路相连,不但对於日军对於中国的控制力量,所增有限,反而要派出大兵驻守铁路沿线,造成日军战力进一步掉入中国的泥淖之中。日军若是真的要南北相连,还不如使用海运,又安全,又低廉。

但是在日军扩大派的意见是,经过华东与华北一系列的战争,中国的军力与工业能力均已残破,所以日本最多只要再派出「几个联队」的的兵力,追击扫荡中国战场,那么中国只有投降一途。因此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铁路,是必要的战场巩固与扫荡,何况攻占徐州,也有利於日军沿陇海铁路与淮河流域,深入威胁中国的战略中心武汉。当然照例的是,两派的争论仍没有结论。

由於日本华中方面军的上海之战,的确打得伤痕累累,而攻占南京,又发生狂暴失控的屠杀军纪问题,因此华中方面军,对於进一步的进攻中国,暂时已经有些气馁。何况日本大本营正在调查华中方面军,在南京屠杀的军纪责任与问题,所以华中方面军对於进攻徐州,甚至是武汉等目标,暂时都缺乏积极的兴趣。

军部中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论,华北方面军与华中方面军对於继续深入中国作战不同的立场与看法,使得日本大本营感到问题严重与无所适从。於是在一月十一日特别召开御前会议,在军事上,决定暂时停止扩大在中国的作战规模,日军大本营指示华北方面军攻克济南、青岛之后,只能往南建立安全防线即可。华中方面军则攻克南京、芜湖之后,只能扩大江北的防卫圈,日军在中国战场,没有奉到新的敕令之前,不得再做战线的扩张。在政治上,日本政府是期待中国内部因为战力与国力的受创,会导至中国的内斗,甚至会将蒋介石逼倒,因此日本政府最好暂时的等待中国内部的政治变化。

在中国方面而言,一九三七年年底,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第一个最为低迷的危机时刻。因为在华北与华东双线的作战,中国是以血战力拼的方式,勉强的得到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中国在与日本进行全面战争的五个月之后,仍然坚决的抵抗下去。中国没有在三个月内向日本屈膝,的确是叫国际社会为之刮目相待,同时日本付出了十几万伤亡的代价,以及几十亿元的战费支出。中日之战对於日本的人员与财物的耗损,已经超过了日俄战争。

但是同样的是,在中国方面更付出了极其沈重的代价,中国北起内蒙的包头,包括太原、北平、天津、济南、青岛,南到上海、南京、杭州等重镇,都被日军所占领了。中国政府主要的工业基地与对外经贸的口岸,都被日军攻占,影响到中国主要的财政收入关税与盐税,失去了主要的来源。在军事方面,大部分拥有较为现代化装备的中央军以及地方精锐部队,也都受到非常严重的耗损,需要进行大量的整补。

--------------------------------------------------------------------------------
  
日本没有想到,蒋介石居然会回绝日本的和谈条件,因此日本政府在盛怒之馀,干脆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发表了不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进行任何交涉的正式声明   

--------------------------------------------------------------------------------
  



因此,根据熟悉中国军事最高机密与内情的德国军事顾问福尔肯豪森,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对德国大使陶德曼表示,假如中国军队装备能够得到补充,那么他认为中国勉强可以再支持六个月,他建议蒋介石应该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而陶德曼大使对中国战力的估计,比福尔肯豪森还要悲观,美国的情报估计认为,中国的后勤支援,最多只有四个月而已。当时外国驻华的情报与军事人员,也都认为,国民政府即将承认失败事实,而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64#
发表于 2004-8-16 12:50:22 |只看该作者
日本没有想到,蒋介石居然会回绝日本的和谈条件,因此日本政府在盛怒之馀,干脆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发表了不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进行任何交涉的正式声明,日本政府的意思非常的明显,就是假如中国要想与日本谈和,那么中国内部必须先将蒋介石推翻,日本为了坐待这个时机的蕴酿与来到,因此日本举行大本营的御前会议,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看中国方面将由谁出面来收拾残局。

但是日本的华北方面军可沈不住气了,特别是西尾寿造所统帅的第二军,更是觉得不满,因为原先华北方面军认为与华军决战的重点,应该是在第一军主攻的平汉铁路沿线,因此在津浦铁路作战的日本第二军,是负责右翼的助攻与合围。不过由於华军主力没有在平汉铁路集结,日本第二军就没有机会展现战力,而更为意外的是,由於山西的战局扩大发展,造成日本第一军的主力进入山西,协助第五师团作战,第二军就成为方面军的掌控的预备队兵力,因此不能沿津浦路深入的攻击华军,只能停留在黄河以北地区待命战备,以防苏联对日军的进攻。

直到华中方面军顺利的攻占南京,冰雪又封住西伯利亚的交通,苏联军队并未出现集结的威胁,这样日本的第二军才解除预备队的待命状态,因此西尾寿造要求方面军允许第二军,进攻山东半岛。而在日本原先的对华作战计划中,攻占山东半岛,也是一个主要的战略目标,因为山东半岛离日本九州只是一水之隔,又与满州国的辽东半岛遥遥相望,是防苏的战略纵深要地,事实上,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就一直想要接收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所有利益,这次日本绝对不能放过对山东的占领。

24.2 韩复渠不战而弃守山东
所以当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寺内寿一,要求大本营准许华北方面军,渡过黄河,进攻山东半岛。大本营看到华中作战目标已经接近达成,苏联军队又没有集结的活动,於是准许寺内寿一派遣华北方面军,渡过黄河进攻山东半岛,於是寺内寿一下令日本的第二军西尾寿造,指挥日本的两支钢军,第五、与十师团越过黄河,进攻山东, 当时指挥第五师团的是板垣征四郎,指挥第十师团的是矶谷廉介,两人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交情深厚,又爱互争锋芒。这两支日军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渡过黄河,顺利的进入山东,更不战而攻克济南之后,立刻分兵二路,第十师团沿津浦铁路南下,第五师团向胶济铁路东进,形成一个钳形攻势。

当时中国方面在山东最高的军政长官,是前西北军中首席战将韩复渠,他在一九二九年,中原大战爆发之前,背叛西北军而投效中央,由於韩拥有强大的兵力,因此国民政府就地招安,让韩出任山东的最高军政首长,由於韩拥兵自重,日本又把山东视为国民政府不得直接干预的地区,韩复渠在山东,可以说是处在半独立的状态,政策立场经常游走在日本与国民政府之间,经过多年的经营,韩复渠已经累积了可观的实力,这时韩复渠出任第五战区的副司令长官,以及第三集团军的总司令,统率三个军的兵力,待命防守山东。

韩复渠本来对於国民政府的号令,就是经常采取应付与利用的立场,他一直不脱军阀割据的心态,他认为无论中日之战的结果,是由谁当政,自己拥有实力才是最为重要,因此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他尽量的设法保持实力,以坐山观虎斗的心态,避免卷入战端,只在河北山东交界的地区,对日军进行过侧击,得手之后立刻又退兵。

--------------------------------------------------------------------------------
  
日军在十二月中旬开始对山东发动攻势,韩复渠未经抵抗就下令部队后撤,使得日军如入无人之地,顺利的渡过黄河,韩复渠自动放弃济南、日军在无抵抗状态下,於十二月二十六日顺利的占领济南。   

--------------------------------------------------------------------------------
  



在韩看来,蒋介石在华北失去了河北与山西,在华中失去京沪地区,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几乎耗尽,这正是自己保存实力,在关键的变局,发挥权力制衡的重要时刻,因此韩并不积极的在山东进行布防备战,反而是在山东进行大量的搜括,将可以带走的各种资产,全都先运往河南的南阳,然后自己指挥部队,一路退却待机而动。

日军在十二月中旬开始对山东发动攻势,韩复渠未经抵抗就下令部队后撤,使得日军如入无人之地,顺利的渡过黄河,韩复渠自动放弃济南、日军在无抵抗状态下,於十二月二十六日顺利的占领济南。西尾下令日军第五师团沿胶济铁路,急攻烟台与青岛,日本的海军陆战队也在青岛登陆夹击,而第十师团沿津浦铁路南下,追击韩复渠撤退的主力部队,因而指向鲁南,逐渐逼进徐州北部。

虽然韩复渠一再的接到第五战区李宗仁的军令,甚至军委会蒋介石的急电,要求韩务必在津浦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进行防御作战,绝对不可不战而退。但是韩复渠竟然完全置之不理,一路的不战而退,让日军喜出望外的一路追赶,因此在山东作战的日军认为,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已经崩溃,蒋介石失去了号令部队作战的权威。

韩复渠的公然违抗军令,大摇大摆的率军大撤退,造成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震怒与恐慌,因为韩完全不予抵抗,就让日军轻易的就穿过山东全境,直逼第五战区的司令部徐州,如果不能制止韩复渠的这种公然抗命的行为,李宗仁如何还能指挥第五战区的其他部队作战?

而蒋介石也看到韩复渠的这种作法,会造成整个中国军队的抗日意志瓦解,於是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在开封召开紧急的战区军事首长会议,决定以军法审判韩复渠,由军统局干员在会场逮捕韩复渠,送到武昌进行军事审判,结果以抗命与率军逃亡罪枪决韩复渠,蒋介石的这个果决的行动,重振了低迷的军心与士气。(韩复渠在法庭上大胆抗辩,丢掉济南有什么罪?蒋介石不也丢掉南京,幸好蒋介石在极端不利的状况下,仍然在南京布阵迎敌,否则假如蒋介石不战而弃守南京,别说韩不服,其他各路诸侯都有样学样,蒋介石何以号召军民,继续抗日?)

虽然韩复渠连续的不战而退,使得日军顺利的深入鲁南,兵锋直接威胁徐州,日军的大本营却严令华北方面军,不得越过临城、枣庄与临沂的禁制线(刚好在台儿庄北面),但是一路势如破竹的第五与第十师团,却恨不得一举直捣徐州,攻占第五战区指挥部,日军根本就不相信华军会认真的反抗,更别提是否会发生孤军深入,而受到华军包围的问题。不过他们也不敢公然的违背大本营的军令,只有在鲁南暂时勒兵观望。

24.3 第五战区的战略部署
这时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李宗仁,的确有其胆识过人之处,因为华军在南京撤守之后,战力与士气都处於低潮时刻,战区内受李宗仁指挥的,只是一些装备与战力都低的地方部队而已。不过在蒋介石接受李宗仁等将领的建议,以军法处决韩复渠,将山东的部队交给孙桐萱指挥之后,李决定运用战区内的军队,采取主动反击、南守北打的战略指导方针,这样才能诱使日军陷入战略被动的状态,而让中国部队能够恢复作战意志。

--------------------------------------------------------------------------------
  
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对於华军的作战方式,提出改进的措施,要求华军的作战,必须尽量地机动与灵活,减少与日军正面的交火,多多利用中国宽阔的战略空间,进行后退包围的作战方式   

--------------------------------------------------------------------------------
  

特别的是,中国再生战力恢复之快,也超乎所有军事专家的估计。孔祥熙在欧洲的活动,大有成效,他成功的争取到欧美民生用品与军火供应合约,并且在国际军火市场中,也买到大量的装备,令千方百计要想切断中国外援的日本政府,为之气结,加上苏联适时地提供了飞机与军火给中国,这些支持作战与民生的物资,源源不绝的大量运到香港,湛江、河内、新疆,然后转运到中国的各个战区,开始补充中国部队的作战所需的装备。而中国内部也开始搬迁一部分的军火与民生工厂等设备,到大西南的抗战基地,进行生产,此时购自欧洲以及来自苏联的作战飞机,也很快的成军作战。
而从京沪战场退到安徽与江西的华军部队,虽然重装备全失,人员死伤的数目也很大,但是这些部队仍然保持着极强的民族主义精神,并且誓为战死的战友复仇,在得到人员与装备得到部分的补充之后,以克难的精神,又开始重新的恢复战力。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对於华军的作战方式,提出改进的措施,要求华军的作战,必须尽量地机动与灵活,减少与日军正面的交火,多多利用中国宽阔的战略空间,进行后退包围的作战方式,并且为了增加日军维护补给线的沈重负担,各种的敌后游击战,更是开始有系统的展开。

这时蒋介石不愿日军就此盘据华北与华东的精华区,而要准备继续的诱敌深入,以进一步的消耗与分散日军的战力,蒋介石看到,若是能先将日军的主力,朝向津浦铁路方向吸引移动,是可分散日军的兵力,并且增加武汉地区部队的整编时间,因此蒋介石下令第五战区部队,对於在山东的日军,进行一系列的反击战,同时设法守住淮河以南的防线,以南守北攻的战略,来因应一九三八年年初的战局。

由於日本华中派遣军在京沪会战中的战力消耗极大,同时又因军纪问题,正在面临改组的命运,因此对於继续深入攻击中国军队的意愿不高,不过在攻占南京之后,基於守江必须先守淮的战略观点,派出第十三师团,渡江沿津浦路北上,扫荡淮河以南的华军,北上的日军在渡过明光河之后,就遭到李宗仁指挥的广西与东北军队的逐次伏击,与后退包围的作战。

日军第十三师团一路上遭到相当严重的损失,虽然最后在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日攻占蚌埠,但是日军已经无力渡过淮河而继续的北上。而日军十三师团遭到华军顽强抵抗以及灵活反击的情报,竟然没有受到日军指挥系统的重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指标,代表华军的作战意志仍然旺盛,同时作战方法也大有改进。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65#
发表于 2004-8-16 12:52:27 |只看该作者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三日,日本大本营下令撤消华中方面军所有的战斗序列,包括上海派遣军以及第十军的组织, 另外改设华中派遣军,由俊六大将出任司令官。这代表大本营对於松井石根无法控制部队的烧杀掳掠,严重败坏日本军纪的集体严惩,松井石根虽然立下击溃上海华军,以及攻克中国首都的大战功,但是不但并未获得高升与重用,反而从此退出现役,显见日军对於南京大屠杀是相当的知情的,甚至参与连战斗序列的番号,都予以撤销,但是日军大本营对於参与南京大屠杀的将领,也无可奈何。

蒋介石眼看日本的华中部队,正在遭到改组与整肃,因此判断华中方面军在短期内不可能会有重大的作战任务,因此下令李宗仁,放胆的在北线的鲁南地区,对日军进行各种的反击战,以诱使华北方面军大胆的轻进南下。而日本的第二军对於自己在华北战场,一直没有机会充分地发挥战功,加上它在进攻山东之后,华军根本就不战而退,因此日本第二军显出相当的焦躁与轻敌。

在山东的日军部队,一再的受到华军反击之下,又遭到不少的损失,自然怒不可遏的要对华军进行报复。因此第二军旗下的第五与第十师团,要求华北方面军允许他们向南攻击华军在鲁南的基地。华北方面军同意第二军进攻扫荡的建议,也认为日军不能画地自限遭到华军一再的反击,因此向大本营争取到给予第五与第十师团攻击鲁南的许可。不过大本营仍然划出日军南下的禁制线,不得超过临城到临沂的前线,因此第五与第十师团在奉命出击之后,立刻朝向徐州北部,形成左右两翼的钳形攻势。

特别是日本第五师团在中国的战场,可以说是闷了一肚子的气,从在华北的南口开始,经过平型关、忻口作战,不但非常不顺利,而且损失很大。就连进攻青岛的任务,也落在海军陆战队之后,造成日本的海陆两军,差点没有在青岛爆发枪口相向的冲突,最后还是惊动了大本营,才摆平这场自家人的海、陆阋墙之争。加上第五师团还不断地受到华军的反击而遭损失,因此在接到可以南进还击的命令之后,立刻率军往南猛攻,完全没有考虑可能孤军深入的危险。


24.4 临沂序战
李宗仁抓到日军南攻的战争时机之后,立即派遣庞炳勋部,先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以诱敌深入,先挡住日军第五师团的正面攻击,然后迅速调派张自忠将军的第五十九军,兼程驰援临沂。张自忠治军一向刚烈严明,在冀察政务委员会任职期间,与日本人进行各种的周旋,曾受到不少的怀疑、批评与委屈,因此张在从北平脱困,重掌握兵权之后,对日作战就特别的勇猛。

张自忠部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一带,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最快的速度,兼程向临沂方向增援,由火车将五十九军运到距离临沂还有一百八十公里的峄县。此时日军也掌握到张自忠部的动向,但是日方估计,五十九军最快也要三天的时间,才能从峄县赶到临沂,所以日军认为可以抢先击溃在临沂弹尽援绝的庞炳勋部,然后再以逸待劳地反击张自忠部,因此日军估算张自忠部不但不能及时赶到临沂成为救援军,反而成为送上门来的「找死军」。

但是张自忠却率领五十九军进行日夜并进的急行军,这是吃苦耐劳与豪气干云的西北军特质,在军长的一声令下,竟然能够在一日一夜之内,提前赶到临沂。因此五十九军在敌方完全没有预备的状况下,就有如从天而降般地猛攻日军第五师团背侧,庞炳勋部更是将士用命地从阵地反击,日军绝对没有想到华军竟然会进行这种内外夹攻的拼命打法,因此在三月十四日到十八日的临沂决战中,日军第五师团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师团长板垣仅以身免,其私人物件都被华军掳获), 造成日军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只有先撤退回莒县以困守待援。(当时日军虽以超过一百多辆的卡车,满载阵亡的日军尸首匆促地奔逃,但战场上仍然遗留了不少的死尸。日军一向非常重视同袍尸首的处理,不是危急到没有办法,通常都会设法带回焚化,将骨灰带回日本。)

--------------------------------------------------------------------------------
  
张自忠的援军,以急行军的速度,有如从天而降般地猛攻日军第五师团背侧,庞炳勋部更是将士用命地从阵地反击,日军绝对没有想到华军竟然会进行这种内外夹攻的打法,日军第五师团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造成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   

--------------------------------------------------------------------------------
  



正当日军第五师团因为大胆轻进,而在临沂遭到华军围攻之时,日本的第十师团,也同时在左翼沿着津浦铁路南下,形成对徐州的左翼攻势,并牵制攻击第五师团右翼的华军。三月十四日,日军第十师团先进攻滕县。面对日军左右呼应的钳形攻势,李宗仁所指挥的兵力有限,他优先将部队东调救援临沂,左翼西线只有先调川军一二二师王铭章部在滕县进行抵抗。李宗仁一方面急电蒋介石,请求派出驻在河南东部的中央军汤恩伯第二十军团,驰援华军左翼,蒋介石立刻答应。

但是由於华军的运动速度太慢,又被日军阻挡在临城,使得救援滕县的时间还是迟了,王铭章部的川军,无论在人数、装备与火力,都与日军相差过於悬殊,在遭到日本第十师团强大火力猛攻,以及空军的协同攻击之下,川军奋勇血战,但是整个被日军优势炮火猛轰,整个阵地化为灰烬,三月十七日,阵地被日军突破,师长王铭章力战身亡。但是滕县之战,为李宗仁的调兵遣将,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这时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已经赶到徐州,立刻在徐州北部的台儿庄阵地,进行布防,而汤恩伯的部队,也渡过大运河,开始与南下的日本第十师团,进行接战。



--------------------------------------------------------------------------------



日军第十师团的指挥官矶谷廉介中将,根本就不把华军的兵力放在眼里,他所率领的第十师团,是一支重装备的机械化部队,又拥有空军协同支援作战的能力,他在攻占滕县之后,又攻克临城,这是日军大本营给华北方面军的南下禁制线。 但是矶谷判断李宗仁手边的部队不足, 可以调动的部队, 已经先在右翼与板垣的第五师团缠上了,所以他决心大胆深入,越过临城与枣庄前线,准备直捣徐州,一举攻占华军第五战区司令部,好为自己建立一个显吓无敌的战功,所以他命令第十师团继续全速南下,根本不接受大本营设给日军在鲁南作战的禁制线。

这时候,鲁南战局的重心,移到左翼的津浦铁路,矶谷的部队原本可以沿着津浦铁路,由济宁南下,直接冲向徐州,但是矶谷在得知右翼的板垣部受到围攻的重创,以及孙连仲部又在东边的铁路支线,向日军发动诱敌攻击,因此造成矶谷的部队,先向东旋转,再向南沿着铁路支线顺势攻击。三月二十五日,日军第十师团已经进攻到台儿庄的华军阵地。矶谷认为日军只要攻占台儿庄,渡过运河,就可以直指中国的第五战区司令部徐州,同时也可以减轻左翼第五师团所受到的压力。
--------------------------------------------------------------------------------
  
在攻击上,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是一支战力旺盛的队伍,在阵地防守上,更是会进行决死抵抗的部队。   

--------------------------------------------------------------------------------
  



但是矶谷低估了孙连仲部作战的韧性。第二集团军从卢沟桥事变之后奉命驰援华北战场,在与日军几次的大型接战之中,都表现得可圈可点,在攻击上,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是一支战力旺盛的队伍,在阵地防守上,更是会进行决死抵抗的部队。因此李宗仁要求孙连仲部在台儿庄附近布下袋形的防御阵地,以吸引日军的攻势,然后下令装备与火力较隹的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在外围进行运动战,当日军的攻势在台儿庄受到阻挡之后,立即设法由外线进行包围,攻击日军的背侧,形成以内外夹攻的方式围歼日军。

24.5 台儿庄血战十三天重挫日军
当时孙连仲在台儿庄的口袋阵地的部署,是以三十一师池峰城部,防守台儿庄主阵地,三十师与一一○师在台儿庄以西,二七师与独立四十四旅在台儿庄以东,分别建立阵地。这样日军一旦攻入台儿庄,就会陷入华军的口袋阵地之中。此时,蒋介石也充分地掌握到这场作战的重要性,於三月二十七日,亲自率领军委会的高级参谋白崇禧与林蔚等将领,前往徐州视察战局,并且设法调动所有能够动用的部队,前往徐州的第五战区增援,准备给予孤军深入的日军重大的一击。
这时日军却对於华军在台儿庄的布阵,缺乏真正的情报掌握,还以为只要日军运用优势火力狠打,华军就会溃败。蒋介石特别将将刚刚到手的一五五公厘巨炮以及反坦克炮,运到台儿庄前线作战,甚至出动空军,炸射日军(数量当然极其有限,巨炮只有九门而已,飞机也只出动了几个架次),但是这对於华军而言,帮助实在极大,因为华军面对日军优势的火力与坦克的打击,几乎是束手无策的挨打,现在有了可以让日军遭到压制的火力,士气大振,华军先后击毁日军几十辆攻坚的坦克,因此得以守住台儿庄的阵地。

--------------------------------------------------------------------------------
  
汤恩伯眼见矶谷把日军一波波的投入台儿庄战场,正是李宗仁所期待的口袋战术运作。汤恩伯的部队就是负责收紧口袋,切断日军补给线的主力,只要日军补给线一旦遭到切断,所有在台儿庄作战的华军,立刻就会蜂涌而出的进行里外合击   

--------------------------------------------------------------------------------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66#
发表于 2004-8-16 12:53:12 |只看该作者
台儿庄的血战,从一九三八年的三月二十五日,日军第十师团进攻到台儿庄阵地,进行到四月七日,日军整个溃败退出台儿庄,总共是十三天十二夜的血战。中、日两军在台儿庄及附近的阵地之中,进行多重包围与反包围的厮杀,在台儿庄内,更是到了逐街、逐房、逐门、逐窗的战斗,日军几度增援,曾经控制了台儿庄四分之三的地区,并且一度准备渡过运河,冲向徐州,但是华军拼死不退,孙连仲将军亲自下令守城的部队,即使全员战死,也绝对不能撤退。同时他也将司令部移往前线,表示必要时自己与司令部也将投入战场作战。

正当中日两军在台儿庄进行阵地争夺的殊死战之时,在台儿庄北部外围的战线上,正是汤恩伯部伺机而动的机会,他眼见矶谷把日军一波波的投入台儿庄战场,正是李宗仁所期待的口袋战术运作。汤恩伯的部队就是负责收紧口袋,切断日军补给线的主力,只要日军补给线一旦遭到切断,所有在台儿庄作战的华军,立刻就会蜂涌而出的进行里外合击,准备把日军予以围歼。三月二十八日,汤恩伯下令部队开始对深入台儿庄的日军,进行合围。

直到这时候,矶谷廉介才大惊失色地发现,自己的部队,已经深陷华军的包围之中,在台儿庄附近的阵地,华军攻势异常的勇猛,日军部队已遭华军的分割攻击,情况对於日方非常的不妙。在这种危急的状况下,矶谷只有向华北方面军发出求救的电文,华北方面军是绝对没有想到南侵的日军,在大胆的越过禁制线之后,无论是左右两翼的部队,竟然双双的都遭到败仗的打击。而日军大本营更是对於华北方面军不听号令,深入华军阵地,遭到包围而感到震怒,但是却不得不追认事实,要设法支持深入华军阵地的日军。

先前在右翼板垣的第五师团部队,败退到莒县,在得到酒井旅团的支援,正准备向临沂进行反攻,同时由於李宗仁低估日军在右翼的威胁,突在三月二十日,抽调张自忠部向东支援台儿庄战斗。 当张自忠部队刚刚向东调走, 日军的板垣师团就立刻反扑临沂,差点击溃华军阵地,张自忠只有发挥在战场的独断指挥判断,直接向军委会请示,而又将部队紧急回防临沂。中日双方的军队正在临沂打成难解难分之际, 日本另外的援军本支队由青岛赶到,板垣认为这是报仇良机,准备非在临沂大破张自忠部不可。

但是这时在左翼矶谷第十师团已经面临被围歼的危机,因此日本华北方面军越级直接指挥本支队, 命其不得投入临沂作战,立刻要以全速向西转进,以解救矶谷的部队, 板垣力争无效,三月二十九日, 本支队奉令以急行军方式脱离临沂向西转,经向城朝台儿庄阵地急攻,日军一下子就冲到汤恩伯部的侧背,这下子差点把汤恩伯部给反包围起来。因此汤恩伯当机立断地重新打开口袋,命令五十二军向东移动,让本支队进入台儿庄战场。由於本支队奉十万火急的军命救援矶谷,没有注意到汤恩伯部的移动,以为自己已经打通矶谷部受困的危机。受困的日军在得到支援之后,立刻发动逆袭,台儿庄各处阵地都遭到日军强烈的反攻,孙连仲部陷入苦战之中。

--------------------------------------------------------------------------------
  
李宗仁在四月七日下令所有参战的华军,掌握日军溃退的战机,全力反击扫荡。一时之间在鲁南地区,华军是四面合击,日军是拼命地奔逃,日军死亡的人数超过一万六千人,是日本皇军自明治维新成军以来,在战场上最大的一场败仗。   

--------------------------------------------------------------------------------
  



这时候李宗仁也大感意外,不知汤恩伯为什么没有顶住日军的增援部队,而让在台儿庄的华军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他急得亲自找蒋介石,要汤恩伯部立刻再投入战斗。蒋介石也了解战局变化的严重性,假如孙连仲部的阵地被日军击溃,使得日军攻克台儿庄,那么第五战区的整个局势将会一败涂地。因此他立刻亲自以电话找到汤恩伯,叫汤部立刻投入战斗。这时候汤恩伯的部队,已经在日军的后侧方,掌握到攻击的优势,在蒋介石亲自的严令之下,立刻下令部队分成三路,猛攻日军,这时候支援台儿庄的日军才发现,原来自己又落入华军的再包围之中。

四月六日, 本支队发现情势对自己不利,为了避免自己的部队遭到华军的围歼,因此立刻决断地独自向北撤退,而在台儿庄指挥作战的日军濑启谷部,眼见日本援军突然后撤,而华军又再度合围,知道假如日军再恋战下去,恐怕会全军覆没,因此只有当机立断,烧毁所有的重装备与补给,然后全力突围而逃。而李宗仁在四月七日下令所有参战的华军,掌握日军溃退的战机,全力反击扫荡。一时之间在鲁南地区,华军是四面合击,日军是拼命地奔逃,日军死亡的人数超过一万六千人,是日本皇军自明治维新成军以来,在战场上最大的一场败仗。

24.6 徐州会战
日军在台儿庄与临沂所遭到的挫败, 不但震动了华北方面军,更让日本的大本营感到震惊。日军大本营根本没有料到华军竟然能在战局最为低迷的时刻,会如此快速的凝聚战力,对日军展开诱敌深入的包围作战,而且获得如此优异的战果。毫无疑问的,日本皇军终於遭到建军以来的第一场重大的败仗。

--------------------------------------------------------------------------------
  
这时候,日军大本营已经无法再考虑战略上深入与分散的问题了,日军必须立刻设法击败华军,以挽回「皇军无敌」的声誉。   

--------------------------------------------------------------------------------
  


这时候,日军大本营已经无法再考虑战略上深入与分散的问题了,日军必须立刻设法击败华军,以挽回「皇军无敌」的声誉。同时日军大本营掌握到中国正在将超过六十个师的部队,源源投入徐州战场的情报。这是蒋介石是希望李宗仁能够掌握胜利的战机,扩大战果。因此日军大本营匆促的在一九三八年四月七日决定,下令在中国的所有日军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徐州会战,一定要在徐州捕捉到华军主力,予以围歼。

日大本营以八十号大陆命,发出徐州会战的作战命令,动员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的主力,投入这场战斗。同时还下令关东军派军支援,由於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与华中派遣军俊六大将的位阶平行,谁也不会接受对方的指挥,因此只有紧急派遣大本营的作战部长桥本群少将,率领参谋本部的参谋军官,在济南成立大本营派遣班,组织包括华北与华中日军的参谋军官,进行徐州会战的作战协调工作。

当然负责徐州会战的日军,是由华北方面军担任主力攻击,由於蒋介石同时在山西南部发动华军的牵制作战,使得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的部队一再地告急,无法抽调更多的部队参战,因此由关东军抽调的部队,直接支援华北方面军的徐州会战。华北方面军立即整补第五与第十师团部队,在台儿庄北方附近的阵地,进行诱敌拘束的作战,以吸引华军的继续攻击。

然后日军以主力第十八师团,配合关东军的第三、十三两个混成旅团的精锐,沿津浦路的济宁南下,进攻徐州西部。并以第一军的第十四师团,由荷泽渡过黄河,准备在远方截断陇海铁路向西的交通,在一一四师团抵达战场之后,立刻接防第十师团,由第十师团参加第十八师团围堵华军西方撤退的通路。大本营认为徐州是华北方面军的战区,因此规划由华北方面军的部队攻占徐州。

--------------------------------------------------------------------------------
  
李宗仁此时缺乏旺盛的企图心,不敢利用稍纵即逝的战机,运用优势的兵力,对日军残部,进行加强的猛烈打击  

--------------------------------------------------------------------------------
  

而华中派遣军则负责由南向北进攻,第十三与第九师团强渡淮河,北攻徐州,主力是指向经由宿县,而扑向徐州西方的陇海铁路要站砀山,准备和华北方面军的主力在此会师,以达成切断华军西撤通路、在徐州附近围歼大量华军的战略目标,而华中派遣军为了争功,特别又增派第三师团以及两个支队北上,直逼徐州,此外,日军又出动陆战队在登陆连云港,日军对於徐州,进行了三面包围,并且急攻徐州的西部,日军的作战计划是非常的明显,就是要以南北夹击的作战方式,将作战的重点放在截断华军与西方连络的交通补给线,然后在徐州西方,成功的围歼蒋介石刚刚完成整补的华军。

蒋介石对於华军在徐州的作战,几乎是动员一切支援的力量,放手给李宗仁运作指挥。在华军不负众望的取得台儿庄作战胜利之时,蒋介石认为这正是掌握战机,扩大痛击日军的机会,因此将手边能够用上的部队,都调到徐州战场,在最高峰时达到三十四个军,八十九个师,总兵力超过五十五万人。蒋介石并且一再的去电,要求李宗仁,大胆用兵,彻底扫荡战场,并且攻击受困待援的日军,打击前来援救的日军先头部队。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67#
发表于 2004-8-16 12:53:55 |只看该作者
但是此时李宗仁却一味的敷衍蒋介石,将五十万大军在徐州附近像排兵棋般的安顿起来,既无强烈攻击的企图,也无认真扫荡的动作,李宗仁此时缺乏旺盛的企图心[1],不敢利用稍纵即逝的战机,运用优势的兵力,对日军残部,进行加强的猛烈打击,一直等到日本的大军源源到达徐州外围,对华军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李宗仁在五月十七日才一声令下,整个司令部与所有华军全部西撤。此时掩护撤退的是由张自忠与刘汝明部担负重任,刘汝明部在萧县一带伏击日军第九师团的北上,对日军造成重大伤亡。由於华军掩护得法,撤退的决断又十分的清楚,所以大军能够顺利的退出日军的包围。五月十九日,日军的华中派遣军的十三师团部队,首先攻入徐州空城,又令一心想争功的华北方面军大感挫折。

李宗仁是独断决定由徐州撤退之后,才告知蒋介石这个决定的,而蒋介石仍要求李宗仁,至少能够率军从徐州由东向西攻击日军,蒋则亲自到郑州指挥部队,由河南向东攻击日军。但是李宗仁根本不理会蒋介石的命令,只下令全速的撤军,日军虽然布下天罗地网,要想在徐州西方的附近,捕捉华军主力,但日军判断华军的撤退路线,只能经陇海铁路向西退却,因此南北进兵的日军主力会师计划,都是以截断陇海铁路,防止华军向西方撤退为首要目标。但是当时的华军多数是由西南方向,绕过日军的背后,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退出战场,日军虽然攻击到一些分散的队伍,但是却没有包围到华军的主力部队,日军的整个徐州会战攻击,可以说是扑了个空。

虽然日军没有在徐州附近完全合围华军的作战,但是日军却没有放弃这个企图,日军的第十四师团渡过黄河的目的,就是在陇海铁路的更西段,对逃出徐州包围圈的华军,进行再攻击。但是蒋介石在接应李宗仁部队西撤的作战中,也有准备,当时蒋介石特别把中国唯一的一支德式装甲机械化二○○师,以及二七军桂永清部, 都调到开封以东,交给第一兵团指挥官薛岳掌控[2] 。蒋介石原本希望李宗仁能够动用充裕的兵力,由东向西,攻击日军包围圈的侧后方,而由薛岳指挥大军由西往东攻击,两军能够成功的会师。

24.7 围攻土肥原师团
但是李宗仁不能配合,就仓皇的放弃徐州,五月二十日,薛岳东进的部队刚好碰上了渡河南下的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因此薛岳立刻就进行围歼土肥原的部队准备,
--------------------------------------------------------------------------------
  
土肥原作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原来是要包围华军的,竟然会被华军所包围,但是由於补给线遭到切断,自己陷在华军的攻击圈中,因此整个战斗差点失控。  

--------------------------------------------------------------------------------
  
下令六四军、七四军为东路军,七一军与二七军为西路军,预备采取东西夹击的打法。但要想吃掉土肥原的部队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日军第十四师团是日军一支机械化甲种师团,拥有装甲坦克以及机动的巨炮,是日本第一军驰骋华北的先锋军。不过薛岳决心要拿下土肥原的部队,在兰封与仪封之间,华军包围了孤军深入的土肥原部,两军一路的进行阵地争夺激战,土肥原的后方补给线被华军切断。
日本华北方面军闻讯也是大惊失色,担心第十四师团会出现「第二个台儿庄」的败绩,因此以空军全力支援第十四师团作战,并且进行大量的空投补给,土肥原作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原来是要包围华军的,竟然会被华军所包围,但是由於补给线遭到切断,自己陷在华军的攻击圈中,因此整个战斗差点失控。

但「中国通」土肥原究竟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临危不乱,竟然大胆地把主力向西突击,猛攻兰封。(当时多支日军部队都在东方的徐州追击撤退的华军)。以最隹装备的部队防守兰封的桂永清部,根本没有料到受到包围的土肥原部会向西攻击。因为按照常理推断,土肥原部应该向东突围,以与在徐州外围作战的日军会师,桂永清一时竟然慌了手脚,将自己的主力南移,改以龙慕韩八八师守兰封。土肥原部是发动死里求生的反击,攻势极猛,八八师眼看桂永清都不愿接战,他的部队更不是对手,因此在遭到日军猛攻之后,没有死守兰封就撤退。这样一来,土肥原突破了华军的包围。

薛岳大怒,要求蒋介石立刻查办作战不力的将领,结果八八师长龙慕韩被枪决,桂永清被撤职,薛岳重新部署华军,继续围攻土肥原部,七十一军於五月二十七日再度攻克兰封,而将土肥原部再度的围困。但是整个战局已经有了改观,日军的主力在扫荡徐州之后,开始自西追击,一方面是解土肥原部的包围,一方面是要追击更多的华军部队。而奉命据守归德的第八军黄杰,却在日军的攻击下,很快的丢掉阵地,造成日军向西急进的态势,这时候华军不但不能围歼土肥原部,反而要担心自己被日军所包围了 [3]。

日军对於徐州会战没有捕捉到华军主力,可以说是万分的恼火,加上土肥原部两次被华军围攻的告急,更是让皇军脸上无光。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一怒之下,免除了老有意见的第一军长香月清司的职务,改由方面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接任。这时候华北方面军的第二军可以说更是无地自容,因此当日军发现华军在陇海铁路上,又有撤退混乱的现象时,西尾寿造於是决定,无论如何日军都要全力追击突围的华军,以挽回一些日军的颜面。

於是西尾下令日军沿陇海铁路向西追击撤退的华军,而没有遵守大本营的作战命令指示,在陇海铁路北方保持警戒,结果日军沿陇海铁路追击华军,大有直扑郑州,席卷中原的态势。因此在华军将领多方的建议下,蒋介石同意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由华军破坏黄河大堤。六月八日,大堤破坏成功,黄河大水淹到日军追击的第十八与第十四师团(不过当时中国方面是把责任推给日军,说因为日军的轰炸,造成大堤的崩裂),在黄淮平原上,泛滥的大水到处浸泡,又造成日军布阵的一团混乱,补给也发生困难,迫使日军只好放弃追击。结果日大本营不得不整顿军纪,撤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以及参谋长铃木率道。

24.8 台儿庄与徐州会战的检讨
台儿庄大捷,其实包括了中日两军在山东南部东西两翼的作战,华军先后在临沂与台儿庄获胜,所以更为确实的说法应是鲁南大捷,
--------------------------------------------------------------------------------
  
徐州会战是一个被华军掌握战机所诱发的一个意外军事作战,这个会战彻底的改变了日本对华作战的战略构想。从徐州会战之后,日军在战略的主导能力上,开始完全的失控,速战速决的战略成为空想,日本逐步地陷入中国的战略空间陷阱之中。   

--------------------------------------------------------------------------------
  
而让日本皇军遭到成军以来第一次战场作战的失败。检讨日军的这场大败仗,以日军战斗的观点而言,可以说是输得相当 的轻敌与大意,最初日军的进逼徐州外围作战,根本是日军大本营所不同意的作战行 为。日军大本营特别下达华北方面军南下的禁制线,是在徐州以北百公里之外,所以 徐州会战是一个被华军掌握战机所诱发的一个意外军事作战,这个会战彻底的改变了日本对华作战的战略构想。
日军不是因为徐州战略地位重要,要打通华北与华中战区,因而准备进攻徐州,而是因为华北方面军的不服军令约束,以轻敌的心态,孤军深入,结果在台儿庄遭到惨败,迫使日军大本营别无选择的动员所有的军力,仓促的发动徐州会战,但是日军仍然没有捕捉到华军的主力。

因此,从徐州会战之后,日军在战略的主导能力上,开始完全的失控,速战速决的战略成为空想。日本逐步地陷入中国的战略空间陷阱之中,日军只有继续发动武汉会战以及华南攻略作战,将日军绝大部分的部队,都投入了中国的战场,这时日本既不能击败中国,又不能退出中国,迫使日本最后铤而走险,发动太平洋战争。

华军很快就能从华北与华东战场的挫败之中,恢复作战的士气与部分的战力,的确是出乎日军以及所有军事专家的意料之外的。在刚开始的时候,第五战区只有少数的地方部队活动,根本没有引起日军的重视,但是蒋介石却能灵活的掌握战机,了解华中的日军正在面对军纪调整与士气低迷的状况,无法从南方有力的支援华北方面军作战,而入侵山东的日军,又犯了轻敌的态度,因此运用少数兵力,在山东南部主动攻击日军,造成日军的强烈反应,终於不顾大本营的约束,擅自的派军深入鲁南。

而李宗仁能够大胆的在鲁南部署部队,迎击日军的钳形攻势,并在台儿庄设下口袋阵地,是相当杰出的指挥布局,当然蒋介石全力支援李宗仁的作战,把军队迅速的调进战场,并且还亲自前往前线督战,更是将帅密切配合的战场杰作。而在徐州作战的华军,无论是地方部队还是中央军,都展现出合作无间的精神,更是中国自从满清中叶以来的首次杰出表现。其中以孙连仲、庞炳勋、张自忠、汤恩伯、刘汝明等部队,战术运用灵活,作战表现勇敢,因此战绩最为辉煌。事实上,华军在此战线上,是同时获得两场胜利,华军在台儿庄与临沂两处,可以说是左右开弓,先后击败日军左右两翼的钳形攻势,使日军遭到前所未有的败绩。

当然整个作战华军赢得也相当的辛苦与艰险,特别是在四月五日,日军几乎突破孙连仲部队在台儿庄的防线,假如日军真的突破这个防线,那么华军的第五战区司令部徐州,就将会受到日军的攻击,华军将以惨败收场,幸好华军守住了阵地,汤恩伯军团又合围成功,结果当然是日军遭到了重大的挫败。

不过李宗仁在处理后半段的作战之时,就显得缺乏作战的企图心。当时蒋介石把更多的大军调给李宗仁指挥,希望李能够掌握战机,充分扩大与发挥战果,但是李宗仁却突然出现消极保守的心态。如此一来,局势很快的就逆转,集结如此庞大的部队,又没有积极的攻势作为,那么反而成为日军猎杀围歼的目标。幸而李宗仁一旦发现局势恶化,立刻果断的决定撤退,决心既强,计划又有足够弹性,因此多数华军能够安然撤出,避免遭到日军的包围,但是这种仓惶的撤退,对於华军部队而言,仍造成很大的疲劳与损失。

虽然在台儿庄大捷中,西北军与川军出力很大,但是绝对不能认为中央军袖手旁观,事实上,蒋介石在掌握到作战时机之后,立刻调动自己王牌的中央军全力参战,自己也亲自到前线督战,而没有任何的保留(蒋介石的中央军,早已在淞沪会战与华北战场上,力拼到损失惨重的地步)。此外,认为黄河决堤是阻止日军由北而南直扑武汉的说法,也与事实不符,因为黄河平时水流量很小,黄泛区多半时间也没有什么大水,渡河并非困难之事。事实上,日军若是沿平汉铁路南下,根本是绕过黄泛区西方,日军没有直攻武汉,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没有这个决策的胆识与远见,一直想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就可以打败中国。

而日军在台儿庄与徐州会战的挫败, 实在是源於结构上的老问题,日军前线带兵长官的位阶与权力,都要大於参谋本部的参谋,因此日军部队在战场上的独断做为,往往根本推翻或是危及了日军全面的作战计划。华北方面军纵容部队越过禁制线攻击,日军大本营根本既不知情,也无法控制,等到日军遭到严重的挫败,大本营只有跟着设法收拾残局。就像日军大本营在济南临时设立的指挥作战中心,负责人只是少将军阶,别说要指挥华北与华中日军的司令官了,就连师团长的地位都比他高,这样如何能够确实执行大本营的作战命令?

--------------------------------------------------------------------------------
  
日本最大的问题是,日军根本没有全面占领中国的实力与决心,只能盲目的希冀中国会丧失抵抗意志而屈服,结果中国决心抵抗到底,日本也就失去了战略的自主性,而最终走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绝路。   

--------------------------------------------------------------------------------
原来日本企图围歼徐州的华军,是一个相当有企图心的战略攻击计划,但是日军仍然犯了低估华军作战能力的错误,在徐州宽广的地区,投入了二十五万的日军部队,仍然出现兵力不足以构成包围圈的现象,对於当时的日军而言,这已是其动员部队的极限。同时日军过於自信的判断,认为华军只能利用陇海铁路西退,因此日本将拦截的主力,全都放在裁断这条铁路的交通线上,而大部分的华军却从日军的背后,向西南方撤走,使得日军在徐州企图围歼华军主力的计划再次落空。於是日军又在匆促之中,决定全面深入中国,进行汉口攻略的作战计画。

由台儿庄大捷所意外引发的徐州会战,完全的改变了日军大本营对中国的战略指导能力,从此日军失去了在中国战区的战略主导方向,一步步的陷入中国广大的战略空间。日本最大的问题是,日军根本没有全面占领中国的实力与决心,只能盲目的希冀中国会丧失抵抗意志而屈服,结果中国决心抵抗到底,日本也就失去了战略的自主性,而最终走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绝路。对於日军而言,徐州会战是日军陷入中国战略泥淖的「不回归点」,日军明知这是一个泥淖,但是却无力自拔,自投罗网了。

22.9 参考资料
黄仁宇「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蒋纬国编「抗战御侮」,黎东方「细说抗战」,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以及王辅「日军侵华战争」。


--------------------------------------------------------------------------------


附注:
[1] 李宗仁的坐失良机,据说令当时的德国军事顾问福尔肯豪森急的几乎要「扯断了头发」。
[2] 薛岳的能力此时已被看好与器重,正成为华军在战场上指挥大部队作战的一颗新星。

[3] 薛岳亦要求蒋介石惩处失职将领,黄杰因此遭到撤职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68#
发表于 2004-8-16 12:54:42 |只看该作者
  战略泥沼的武汉会战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二十五章



--------------------------------------------------------------------------------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六日,日军终于攻占了中国的地缘与战
  略的心脏武汉三镇。此时日本的全国上下,对于日军能够攻克武
  汉,可以说是再次陷入举国同欢的境界,日本人民连续几天几夜  
  地狂欢,来祝贺皇军无敌与中国落败,因为他们误以为,日军在
  攻克武汉之后,中国即将向大和民族完全的屈服。

    但是日本人错了,中国没有因为武汉的陷落,而向日本屈
  膝,反而是日本陷入了中国战略空间的泥沼之中,从此日军必须
  要维持从东京到武汉两千多公里的补给线,而消耗掉日本有限的
  国防与经济资源。中国从此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与优势的地位,
  虽然她的工业地带与对外联络通道都遭到切断或摧毁,使得中国
  即将面对更为艰苦的生活,但是中国军民却决心以无比坚忍的力
  量,熔成钢铁的意志,来继续面对这场历史的大决战。中国人是
  决不屈服的。



  日军在攻占徐州之后,已经面临一个严酷的事实,就是中国的战略空间
太大,中国抗日作战的意志极强,中国虽遭到严重的战场挫败,但是蒋介石
就是不肯屈服,因此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指导原则,根本就失去了作用。在
这种情形之下,日本在国策上面临了非常重大的选择:一则以极大的决心,

第302页
与中国进行谈和,以撤出在中国的日军,减少战争实力的消耗;要不然么就
要全面地动员,继续深入中国的内地,以攻占中国更多的领土、截断中国对
外的交通补给线,以及摧毁中国所有的抵抗意志与作战力量。

25.1  日军和战举棋不定

  但是在此关乎国家民族安危兴衰的选择时刻,日本却犯下了致命的重大
决策错误,其政府既没有谋取“和平解决”中国问题的决心,又不能采取孤
注一掷、全面击溃中国的作战动员。日本政府在攻占南京之后,对于如何解
决中国事变的问题,在军部与政府之间,产生了极大的摩擦,最后日本国
内,几乎要闹出兵变与政潮冲突。日军于台儿庄作战受挫,更是擦枪走火地
引爆了徐州会战,日政府根本无法控制军方的扩大作战行动。前线日军主动
扩大作战的行动,不但没有打垮蒋介石政府,反而推倒了日本近卫文磨的内
阁。

  最后在元老重臣与军方将帅出面斡旋之下,日本政府在一九三八年五月
中旬进行改组,由宇垣一成出任外相、板垣征四郎出任陆相。由于宇垣对于
压抑军部扩张,有着极强手腕的记录(大正日皇时代,日本的裁军政策,就
是出自宇垣),同时他与国民政府的首长,包括蒋介石、张群等人在内,都
有彼此相识之交情,所以日本希望能够藉着宇垣入阁,而以谈判方式解决中
国事变。

  宇垣认为,中国不可能会在武力的攻击下,向日本屈服,因此中日两国
不妨以和谈来代替作战,才能解决日本面临的战争泥沼危机。宇垣是得到近
卫首相内阁支持其和谈以解决战争的想法后,才答应出任外相的职务。因此
他就职之后,立刻透过外交的管道1,与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张群接触,准
备积极推动与中国的和谈。

  但是出任陆相的板垣,拥有中国战场作战的实际经验,又是发动九一八
事变的少壮派首谋。虽然他个人曾经支持石原莞尔的见解,不要在卢沟桥事
变之后,与中国爆发全面的战争,但是此时他却充满着在中国作战不利的挫
折感,同时反映着前线军方将校求胜与报仇的意志。板垣刚由前线(作战不
___________
1 事实上,到此时中日之间不但没有正式的宣战,也没有正式的断绝邦交,中国驻日本大使
也还在东京任所工作,直到一九三八年八月之后,中国驻日大使才回国。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
日,中国才对日本绝交宣战。

第303页
利)的师团长,高升陆相的职务,可以说是相当的位高势孤,所以他必须要
讨好军方,以争取军部与前线高级将校的支持,因此必须让日军在中国战
场,能够有更多作战建功的机会,就成为他的政策基调。板垣出任陆相之
后,立刻就与军方的主战派,结成一股新的扩大中国战争的军方力量,而将
参谋本部中,传统是侧重防苏,并不希望日军深入中国作战的势力就被压制
了下去。

  因此,宇垣提倡以和谈方式化解中日战争危机的构想,很快就遭到日本
军方主战派多数人的反对。这些主战的日本军官们,在侵略中国的作战中,
可以说是已经骑虎难下,也杀红了眼,因为他们一直相信,也一直的教导日
本人民,中国没有真正抵抗的能力与意志,“皇军无敌”更是他们要继续维
持下去的神话。虽然,目前在中国战场所有的事实,已经在否定他们的看
法,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人敢面对现实。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这些日军的主
战派,竟然也没有完全孤注一掷的勇气,不敢不惜一切代价、全面动员日本
所有的力量,在战场上彻底地击败中国;反而想在扩大占领中国之后,进行
“以战养战”的政略。在军方全力要求扩大战争的压力下,宇垣在和谈建议
还没有付诸实施前,就被迫辞职了,日政府希望以和谈方式,结束中国事变
的想法,也很快地随着消失了。

25.2  中国决心保卫武汉

  徐州会战结束之后,蒋介石随即于一九三八年六月五日发出华军保卫武
汉的指令。自从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之后,指挥华军作战的神经中枢 --- 国
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 --- 就是设在武汉,支持国防与军火工业生产的设备,
也设在此地。由外地输入,中国所急需的军火与民生物资,则是来从广东与
新疆运送到武汉进行分配。武汉已经成为中国之战略与人心的抗日司令部。

  不过当时蒋介石却只剩下极其有限的资源,来进行武汉会战。因为中国
的税收与工业精华地区,都已落在日军的手中,华军的精锐也在多场战争
中,伤亡极大。补充征募的新兵,不但人数不足,体能与素质更差,也缺乏
任何的军事训练,只是老百姓而已(很大的比例仍是文盲);军队急需之重
武器装备更是只能选择性地补充而已(正规军若是没有这些武器,与民团的
战斗能力,也就相差不远了)。新败的华军部队,经过七拼八凑的克难方

第304页
式,勉强凝聚的一些战力,又在徐州会战中,消耗了不少,因此面对着武汉
会战,华军真得全靠民族主义的作战意识来撑住局面了。这时在国民政府的
决策层面,一些首长已经有了希望与日本和谈的想法,但是蒋介石却抗拒这
些压力,决心继续的诱敌深入,进行武汉会战。

  日军大本营在徐州会战中扑空,没有达到围歼华军主力的目标之后,很
快的就作出两项深入中国作战的战略决定,一是汉口攻略,一是广东攻略。
一九三八年的六月十五日,日本大本营在御前会议中,正式决定发动这两个
作战。这代表日军终于要陷入中国的战略泥沼,当然也就代表着中国有更多
的地方与更多的人民,要承受这场战争浩劫的杀伤与破坏。不过当时日军大
本营却“盲目”的认为,只要日军攻占武汉与广东,中国“应该”就会向日
本投降了。

  事实上,不只是日军,就连当时的德国军事顾问,对于华军能否有能力
继续作战,也产生了疑问。因为在日本政府强大的压力之下,德国的希特勒
政府终于决定,在一九三八年四月停售军事装备给中国,并且要求所有的德
国军事顾问在当年七月离华,这对于华军正面对武汉会战之重大关头而言,
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过去华军作战的重装备,以及作战的布阵,都得到德国
的协助,现在一切都要靠自己了。日军因而乐观的估计,中国继续作战的能
力,随时都有枯竭的可能。国民政府的领导人,在进行武汉会战的规划与参
谋作业时,则立刻要面对战士缺乏、后勤不足,以及主要外援断绝的严厉挑
战。华军真能够自己面对指挥百万部队,在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与日军
进行这场大会战的考验吗? 

  不过,日军大本营的汉口攻略作战计划中,对于攻克武汉,以结束与中
国的战争,仍然抱着很高的期望2。同时日军仍希望在汉口攻略的作战中,
进行一次大战略的包抄与围歼,彻底歼灭掉蒋介石的野战军,以增加日军逼
和的筹码。 

  虽然日本大本营对于汉口攻略,可以说是志在必得,但此时日本对于整
个战略演变的控制能力,在徐州会战之后,已经接近崩溃了。日军能够很确
定它一定能够攻克武汉,但是日本根本无法知道,在攻克武汉之后,华军的
主力能否被歼灭,以及中国会不会就此停止抵抗。日本当然更没有想清楚,
___________
2 其实中国破坏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深入追击,就已经展现出中国抵抗到底的决心,中国
宁可让黄河泛滥自己的领土,也不要接受日军的占领与屠杀。

第305页
日本一旦深入武汉,它从此就要面临全面的战略被动了。

  日军攻掠武汉的作战行动,早就是中国统帅部最为注意的战情发展,在
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最为担心的日军战略部署,就是日本在全面战争开始
后,集结主力由河北沿平汉铁路直冲武汉,以破坏、阻止中国军政中心迁往
大西南,进行长期抗战的战略。还好日军在开战将近一年之后,才开始计划 
进攻武汉。但是日军仍然没有想到使用由北而南,切断中国东西联系的战
略。

  当时对于如何进攻武汉,日军大本营与前线的部队,也有着不同的争
论,日本的华北方面军,建议由华北方面军主控作战,以主力部队,大体上
沿平汉铁路,由北向南的进攻武汉。这个方案的战略构想,将以九十度的方
向,颠倒中国战线的正面,又能迂回包抄中国防线的布置,应该是一个较佳
的作战方案,但是作战的路途较远,所需兵力较大,同时后勤补给运输的困
难更为复杂。

  而日本的华中派遣军要求,由华中派遣军负责主攻,作战路线是沿长江
由东向西进逼武汉。这个方案的战略构想平庸,但是沿途是中国的精华地
区,同时后勤支援作业可以利用长江水道,日军可以“节省”不少兵力投入
与物力支援。

  这时日军大本营照例无法作出果断的裁决,不但因为日军大本营没有一
个拥有远见威望与魄力的最高指挥官,同时大本营的参谋军官们,对于前线
拥兵将帅们的意见,也不敢太唱反调3。因此参谋本部提出了折衷方案,进
攻武汉的日军部队,先沿淮河由东向西进攻平汉铁路的武胜关之后,然后再
沿平汉铁路向南旋转,攻略武汉。 

  这样让华北与华中的日军指挥官们都可以满意,同时日军因为刚发动了
不成功的徐州会战,其主力多在淮河一带,可以就近集结与整补。但是这个
方案,却受到淮河严重泛滥的影响,日军无法顺利沿淮河进行攻击的行动,
加上日军对于这支远征军的后勤支援,发生交通、运输不足之困难。更令大
本营头疼的,是由谁指挥这支部队作战。这时在东北中苏交界的图们江附
近,突然爆发了日苏间的“张鼓峰事件”,虽然没有扩大成为日俄之间全面
的战争,但是却给日本极大的压力。日本大本营几经考虑之后,决定向苏联
___________
3 试想当时日本政府的陆相板垣征四郎,只有师团长经历而已,如何敢压制华北方面军司令
官寺内寿一大将,或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大将的建议?

第306页
让步,仍然发动武汉攻略,但是调整了作战序列,进攻武汉的作战,由华中
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负责指挥,华北方面军则留控一些部队,作为防苏作战
的左翼战略预备队。

25.3  日军对武汉发动钳形攻势

  日本大本营修改作战计划后,在七月四日发布日军攻略中国武汉的战斗
序列,日军共分兵两路,准备以钳形攻势进攻武汉。南路由华中派遣军的第
十一军冈村宁次中将负责,统帅日军第六、九、二七、一〇一、一〇六师
团,以及四个支队和特种作战部队,总兵力十五万人,在九江集结,然后沿
长江南北两岸进攻武汉,北岸的军队直攻武汉,南岸军队负责包抄粤汉铁路
的贺胜桥与咸宁,以截断武汉华军的南下退路,最后再合围在武汉的中国野
战军。

  北路军由原华北方面军的第二军东久迩宫亲王稔彦王中将负责,第二军
改由华中派遣军统一指挥,统帅日军第三、十、十三、十六师团,以及特种
作战部队,总兵力十二万人,在合肥集结。由于淮河泛滥,不方便军事作
战,因此进攻路线向南修正,沿着大别山由东向西进攻,在攻克平汉铁路之
后,再向南旋转切入武汉,与南路日军会师,以对武汉的华军进行合围4。

  另外华中派遣军控制四个师团作为预备队,以及三个飞行团的支援兵
力、一个海军舰队,兵力为十四万人。两支日军以南北平行运动的钳形攻
势,直扑武汉,但是以兵力与支援而言,日军进攻的重点是放在南路的长江
作战上。

  这时蒋介石为了在武汉迎击日军,特别设立了武汉卫戍司令部,由陈诚
出任司令,在长江南岸再设立第九战区,司令官也由陈诚出任,统帅了薛
岳的第一兵团,张发奎的第二兵团,主力集结在鄱阳湖以西地区的长江南
岸,在侧翼迎击日本第十一军的攻势,而对抗沿大别山与长江北岸进攻的日
军之责任,蒋介石仍然交给第五战区的李宗仁负责(李因病而由白崇禧代理
前半段的指挥)统帅孙连仲的第三兵团负责在大别山御敌,李品仙统帅的第
四兵团则在长江北岸抵抗日军的攻势。
___________
4 冈村宁次指挥之“南路”日军(沿长江而上)又分为南岸、北岸两股,宜稍注意而不要与
“北路”(沿大别山攻击)的日军混为一谈。


第308页
  蒋介石这次的作战指导方针,更为明确地接近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构
想,就是设法在日军进攻的沿途,不断地进行抵抗,并且进行后退包围以及
侧翼的伏击,但是不到必要时,不进行主力、正面的决战。因此武汉会战的
主战场不在武汉城市的保卫战,而在武汉外围的消耗战,华军作战的目的在
争取消耗日军,而非击败日军或是真正的保卫武汉。就战略指导的层次而
言,中国方面的表现真是进步神速。 

  而日军大本营知道这次深入武汉作战,主要是扩大日军在中国的控制空
间,将国民政府逼到地方边陲地区,同时摧毁蒋介石的再生战力补充路线,
如此可以方便建立汉奸政府,达成日本“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由于负责
南路进攻的日军,需要从徐州附近调回作战部队,同时要在九江集结之后,
才开始进攻武汉,因此需要在一个月以前,现在长江南北两岸进行序战准
备。至于在北路担任攻击武汉的日本第二军,参战的各个部队,本来就在淮
河与黄河之间,在合肥集结是非常方便的,因此就先进行整训,等待攻击发
起的时机。 

  负责在南路进攻的日本第十一军,在大本营还没有下达汉口攻略的作战
指令之前,就已先在六月十二日,抢先登陆安庆发动了序战攻势,然后十一
军兵分两路,具有两栖作战装备的波田支队领军,沿着长江水道西上,在华
军部队换防与接应不当的情形下,轻易地一举击破江防重镇马当要塞,接着
迅速穿过彭泽,准备直逼九江;另外一支在江北的日军第六师团(稻叶四
郎),则在长江北岸的陆路,不断地向东突进,沿着潜山、太湖、直攻黄
梅。由于日军在汉口攻略开始的江南序战之时,作战意外地顺利,因此日方
甚至认为,只要一个月,就可以攻下武汉。这个轻敌的想法,又要让日军付
出极大的代价。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69#
发表于 2004-8-16 12:55:42 |只看该作者
  南路的日军指挥官冈村宁次,知道指挥这场会战,对于自己前途的关系
非常重大,他不但希望能够首先攻克武汉,更想能够漂亮的在攻克武汉之
时,歼灭华军大部分的主力。因此冈村宁次把攻克武汉的决战目标,放在长
江南岸,因为他知道华军第九战区的主力兵团,就在九江与南昌之间布防。
假如自己能够在此歼灭华军部队,就可以大胆地迂回攻击粤汉铁路上的贺胜
桥一带,截断华军从武汉南撤的通路,从侧后方包抄武汉。事实上,冈村宁
次也是有些担心,假如自己的部队沿着长江一路的深入武汉,会给留在江西
的华军部队,有机会侧击自己的补给线。这正是陈诚与薛岳的作战计划,逼

第309页
日军必须分散兵力,防范在江西集结之华军的企图。


25.4  庐山的死亡阵地

  七月二十二日,冈村宁次的部队,突击登陆长江南岸的九江附近据点姑
塘,与华军爆发激烈的战斗,华军的第四军、五十二军、六十四军、六十六
军早有反击的准备,中日双方在星子到德安地区爆发空前的激战。日军第一
○六师团,被钉在金官桥阵地,日军无论如何的猛攻,都无法突破华军阵
地。华军在造成日军大量的伤亡之后,仍然坚守不退,这时冈村宁次大感震
惊,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的下令日军,毫无限制地大量使用毒气进攻华
军,但是纵然如此,日军仍然无法攻克德安,也无法顺利沿着长江南岸,朝
向武昌进攻5。

  冈村宁次因此再调日军一○一师团,在星子登陆,企图侧击华军阵地,
但是华军的七十军军长李觉,率部固守庐山的险峻地形,发挥血战不退的作
战意志,在长达四十一天的作战中,不管日军用尽一切的手段,当然包括毒
气、飞机轰炸与炮舰的火力支援,就是无法突破华军阵地,反而造成进攻日
军近乎歼灭性的损伤。冈村被迫再调第九师团支援作战,但是仍然无法打开
战事的僵局。日军在江西北部的长江沿岸,已经陷入死亡阵地的僵持局面:
日军三个参战的师团,都打到近乎失去继续作战能力的状态,这三个师团需
要补充的兵员,甚至超过了原有的建制。

  在中日两军队阵之时,长江地区正好发生严重的瘟疫,不但日军受到感
染,华军更是因为普遍的缺乏医药,病死的战士极多6。

  不过南路日军在长江北岸的战事却进展较大,日军第六师团一路进攻,
终于在八月三日攻克黄梅。这时白崇禧眼见长江北岸的日军过于深入,于是
出动华军攻击日军的后方补给线,准备包抄第六师团。白崇禧指挥华军第七
军 (张淦) 、第十军 (徐源泉) ,在八月二十七日攻克日军后方的潜山与太
___________
5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当时中国军队,十之八九的作战装备只有步枪与手榴弹等轻武器,
根本没有任何对付化学战的防护装备。面对毒气攻击,唯一的办法是以毛巾泡水,掩住口鼻,
这种做法当然不能抵挡日军的化武攻击,因此每当日军以毒气攻击华军之时,战场状况是极其
悲惨的,常常整个阵地就成为了尸骨堆积场。
6 当时中国所有的本钱,都已放在购置军火上,枪甚至比人重要,士兵勉强有饭吃而已,根
本谈不上营养,在野战部队中,医药几乎等于没有(除了"红药水"以外),在这种几乎无法
想像之艰苦状况下,中国的守军,生病、发烧、呻吟,却又没有医药的照顾,但他们仍然在每
场战斗中,尽力地保卫自己的国土。


第310页
湖,然后下令江北的华军,围攻在黄梅集结的日军第六师团,准备造成另外
一次的台儿庄大捷。

  这次白崇禧的战略布局虽然高明,但是华军兵力的运用,却没有充裕与
足够的筹码(当初李宗仁得到了蒋介石倾全国军力的支援,现在白崇禧却面
对华军在全线激战,已经没有重兵可以投入的情况);更为不利的是,长江
对于华军是障碍,对于拥有绝对优势海军的日本而言,却是救命的动脉。白
崇禧虽然成功地切断日军第六师团的后路,但是日军却由长江支援、补给第
六师团。冈村宁次更非等闲之辈,他立刻调动三个支队,加入第六师团,以
进行反击战,因此华军被迫后撤。

  日军于是乘胜追击,对于江北的战略要地广济发动攻击。广济之战进行
了八天八夜,整个阵地在中日两军之间,也是几度易手,最后才在九月六
日,被日军攻占。这时攻占广济的日军与沿江西上的日军,开始两面合围田
家镇。华军在此设有江防的要塞阵地,但是这个要塞在设计的时候,发生严
重的错误 -- 只考虑到迎击由长江一面的作战需要,而在侧后的防御上,几
乎没有任何坚固的防御设计。华军在江防要塞上,对于正面进攻的日军,产
生极大的杀伤力,但是当日军从广济迂回攻击田家镇之时,整个要塞就无法
发挥应有的防御功能。日军第二十七师团,此时又先攻克了田家镇南岸的对
应阵地,因此田家镇终于在九月二十九日,中国守军在弹尽援绝之下,被日
军所攻陷,于是沿长江进攻武汉的南路日军已经打开了通往武汉的大门,不
过日军的攻击力量,也到了暂时无法继续作战的地步。

25.5  万家岭大捷

  由于冈村宁次对于在鄱阳湖口的作战,一直无法击败薛岳与张发奎的部
队,仍然感到不安,于是决定要在江西北部捕捉与歼灭华军薛岳的主力。冈
村宁次一面继续对德安战线,施加正面的压力,一面出动军队,先猛攻右翼
的瑞昌,然后向南旋转,迂回深入地突进,企图包抄华军德安战线的后方,
以围歼在此力战不退的守军。但是负责迂回攻坚任务的日军第一○ 六师团,
却在九月三十日,在瑞昌西南方的万家岭迷路,因而立刻受到薛岳部队主力
的包围。

  这次薛岳决心完歼这支单独深入的日军,因此立刻调动华军部队,由吴

第311页
奇伟指挥第四军(欧震)、二九军 (李汉魂)、六十六军 (叶肇)、七十四
军(俞济时)发动联合攻势,设法围歼第一○六师团。中日双方在万家岭
血战十四日,其中以七十四军 (俞济时) 担纲,牺牲最大,特别是五十八
师(冯圣法),更是打到全员上阵的地步,最后连军长俞济时都亲率警卫营
支援作战,而受困的日军一○六师团,一直无法打开战线缺口;外围的日本
援军受阻,也无法打破包围圈驰援。因此日军一○六师团逐渐感到弹尽援绝
地威胁,被华军围在几公里方圆的阵地之中,几乎已经遭到华军的围歼了。  

  万家岭战局的发展,不但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注意,甚至引起日皇裕仁
直接地关切,因为日本自从建军以来,还没有遭到整个师团被围歼的败绩。
在日皇、军部以及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高度关切之下,冈村宁次当然更是想
尽一切的办法,来设法救援一○六师团,但是仍然无法达成任务。这时华中
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只有亲自介入指挥,他不但把所有能出动的空军,都派
到万家岭上空,支援与掩护受困的一○六师团,并且紧急出动所有华中派遣  
军所控制的预备队,组成三个支队,不惜一切代价地投入战场,以救援被困
的日军。

  事实上,被华军包围的日军一○六师团长淞浦淳六郎中将,几度已经到
了准备焚烧军旗,并且要切腹自杀的最后关头。中日两军在万家岭决战的最
后两天当中,都分别组织了上百组的敢死队,进行最后的短兵相接的战斗。
日军华中派遣军甚至组织了两百人的军官团,空降到日军一○六师团的阵地
给予支援。

  最后一方面是淞浦个人命大,几次华军突击队都在其阵地前擦身而过,
一方面是华军已经没有更多的预备队兵力来投入作战,因此他才在最后的千
钧一发之际,被日本的援军救出。总计冈村宁次为了要消灭在江西集结的华
军部队,让日军的第九、一○一、一○六师团,都打到了失去作战能力的地
步,必须进行全师团的整补。华军的抵抗意志竟是如此坚强,更是让日军为
之震惊与困惑。

25.6  富金山的恶战

  而负责从北路进攻武汉的日本第二军,在日军攻略汉口的战略规划中,
原先只是助攻的任务,但是司令官稔彦王中将却有国人的企图心,他准备采

第312页
取后发先至与攻难于易的高明战略。北路日军按兵不动,就有更充足的时间
进行集结与准备。直到八月二十二日,南路日军已经打得昏天黑地之时,日
本第二军才开始沿大别山向西进攻。虽然这里的地形险阻,并不适合大兵团
的运动与作战,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华军在此的兵力,也就最为薄弱,这点
是被日军料中了。

  由于第五战区代理长官白崇禧认为日军进攻武汉的主力,是沿长江两岸
发动攻击,同时他又想围歼深入的日军第六师团,因此华军的重兵南调长江
北岸,在大别山的孙连仲,实在没有多少部队布防。一旦日军发动攻势,白
崇禧才发现日军之大胆企图心,竟然要走地形复杂的地区进攻,于是急调大
军支援孙连仲。幸而镇守前线的七十一军宋希濂部,在富金山凭险设置阵
地,面对装备极其精良的日军第十三师团的进攻,仍然血战不退。

  尤其是七十一军第三十六师的陈瑞河部,根本就在十天十夜的富金山血
战之中,几乎打光了所有的弹药,造成进攻的日军第十三师团,死伤高达一
万多人。日本第二军司令官实在无法想像华军是如此地顽强,只有急派第十
师团加入战斗,但是仍然无法突破华军的富金山阵地。连日本的报纸都奇
怪,究竟镇守这个阵地的华军是何方神圣,日军两个师团合力围攻,都无法
打开战局。日军死伤累累,造成全军需要大量的补充兵员,才能继续地发动
作战。

  最后华军终于退出阵地,因为华军仍是血肉之躯,在日军持续猛攻下,
弹药枪炮也都有用完的时刻。但是华军富金山阵地之战,却给孙连仲调度兵
马迎战,争取到准备的时间,日军在攻占华军富金山阵地之后,同样的分兵
两路,北路进攻固始、潢川、罗山,南路进攻商城与沙窝。日军仍是没有想
到华军的作战是如此英勇,日军每攻一处阵地,都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
其中以宋希濂部坚守固始、张自忠部血战潢川,孙震部力战罗山,都令日军
受到很大的损失。不过由于华军在此区的兵力究竟是最弱的,同时作战的战
线也最短,因此日军第二军,终于朝切断平汉铁路的作战目标接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空军,又在此一阶段的战役中,有着不少杰
出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苏联支援的飞机与志愿队到达,虽然在数量与质量
上,中国空军仍然处于极大的劣势(当时苏联的E型战机功能,远低于日军
的零式战机),但是由于华军的战志极高,因此还能屡次对日军发动攻击,
沿长江炸毁几十艘以上的军舰,击落数百架的日本飞机,其中单是在一九三

第313页
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日皇生日的当天,武汉上空爆发空前激烈的空战,中国
空军一举击落日机二十九架,自己只损失了五架。因此武汉地区的居民,经
常可以看到中日空军在上空决战的镜头,全球的新闻媒体,也为中国空军以
寡击众的表现而喝彩。

  苏联援华的"正义之剑"飞行志愿军,在中国的领空上,总共也有近百 
人的牺牲,这算是苏联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最大的贡献。另外苏联也先后
卖给中国价值两亿五千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可以说是苏联利用中国军民的生
命,拖住日军的"回报"。至于苏联原本有意出兵与日军作战的口头成诺,
在立法院长孙科两次亲访莫斯科之后,仍然是毫无下文。史达林是何等的精
明,他要的是中国拖住日本,而不是要支援中国以击败日本。史达林要日本
战力弱化到无法与苏联一战,他更要利用中国因战争而残破不堪的时机,继
续地侵略中国7。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0#
发表于 2004-8-16 12:56:51 |只看该作者
25.7  日军攻陷武汉空城

  不过居于优势的日军,终于步步进逼到武汉决战的外围阵地,原本陈诚
在武汉四周,投入相当的兵力,一直在赶工,准备建筑相当复杂的防御工
事,若是有足够的兵力与战力投入,应该可以进行一场激烈的都市保卫战。
但是由于华军已在武汉外围的战斗被过度地消耗,因此没有有效的力量防卫
武汉(否则又要重演以急需整补的残兵防卫南京的故事)。蒋介石这次并不
坚持要力守武汉。加上日军在几天前,在广东登陆,切断了中国主要的战略
物资进口基地,武汉无法继续成为战略物资进口的转运中心,战略地位也就
不再那么重要了。

  由于在北路的日军,在十月十二日顺利的进占信阳,而守军胡宗南部溃
败,向西退向南阳,而没有向南的武汉方向退守,造成武汉北方的防线出现
兵力的空虚,这时日本第二军既然切断了平汉铁路,日军若是迅速地向南旋
转,可以沿着平汉铁路南下发动攻击,对武汉华军的北方防线,形成了明显
的侧后威胁8。

  这时,在武汉坐镇指挥的蒋介石,也感到武汉面临日军攻占与包围的危
___________
7 以侵略中国之"成果"与野心而论,苏联(继承帝俄)是最在行了,尚无能出其右者。
8 胡宗南所留下的战线缺口,造成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愤怒与震惊,因为这样会立刻
危及武汉的安全,但是胡宗南有蒋介石做为"后台",李宗仁也拿他无可奈何。

第314页
机,在陈诚等人的极力建议之下,蒋介石同意,在华军兵力已经面临耗竭的
状况下,不宜在武汉本身进行决战,以避免防守武汉的华军遭到日军的围歼
攻击。

  而日本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对于日本第二军已经攻到武汉北方的
消息,简直比李宗仁还要震惊,因为冈村宁次一直将主力放在围歼长江南岸
的华军,而与华军发生激烈的缠斗,死伤惨重,所有进军武汉的攻势受阻,
现在在眼见北路的第二军,已经攻占信阳,可以快速沿着铁路南下汉口,很
可能会比第十一军先攻占武汉。

  此时,冈村宁次为了自己能够赢得首先攻占武汉的历史威名,就顾不得
从南方包抄武汉的作战计划了,他立刻调整第十一军的作战方针,不再以主
力对武汉南部进行迂回攻击,以截断华军退却的路线,而直接由长江北岸直
扑武汉。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也希望是由自己的嫡系部队攻占武汉,
因此冈村命令在长江北岸的日军第六师团,立刻兼程急进、进攻武汉空城。
这次田俊六当然是严令第六师团,必须完全遵守军纪,不能在武汉重演南京
的烧杀掳掠。

  为了要争功,冈村宁次要自己统帅第十一军部队,抢先拿下武汉,而没
有对华军,进行分进合击的长距离包围作战,结果使得防守武汉周围阵地的
华军,得以顺利地由平汉、粤汉铁路以东地区撤出。在十月二十六日,日军
第六师团进入长江北岸的汉口,同日,台湾旅团攻入长江南岸的武昌,日军
终于攻占了中国的地缘与战略心脏武汉三镇。但是日军并未照原计划形成包
围作战、切断华军的撤退路线,因此华军主力仍然可以保持完整建制退出武
汉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溃散的局面。同时这次华军撤退之时,对于武汉
的重工业与军火工厂,都做了较有系统的破坏,才不至于将在武汉的建设大
量地"资敌"。

  此时由于日本自己认为,只要日军攻占武汉,中国势将屈服,因为日军
估计,日本攻占武汉与广东之后,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国防工业生产、百分之
八十的关税与盐税收入、百分之六十的粮食生产,都被日军接收,无论怎样
计算,国民政府都不会再有力量,能够继续抵抗日军了。

  就是在这个"合理"的推测之下,日本的全国上下,都一致认为,日军
一旦攻克武汉,中国的最后抵抗力量,势将瓦解,"支那"失败与投降,将
是必然的结论,日本终于可以等待中国屈辱地投降。所以日本政府与人民,

第315页
在攻占武汉后,可以说是再次陷入举国同欢的境界,日本下令台湾全岛鸣放
汽笛庆祝,许多台湾人民更是伤心地认为,中国在武汉会战的失败,将使他
们永无脱离日本统治的一天。

  因此日军攻克武汉之后,在日本各个地区,人民出现前所未有的慷慨捐
输与踊跃从军之热潮,连慰安妇的组织,都名额爆满;单是寄往战争英雄冈
村宁次的情书,就多达十几万份,因为日本政府人民"肯定"地认为,日军
既然攻克武汉,同时封锁了中国对外主要的交通路线,国民政府被迫迁到西
南边陲地区,已经不复再有中央政府的版图与实力了,加上中国没有工业生
产、又无法输入武器与军火,如何还能够与日军继续地对抗下去呢?所以中
国除了向日本投降之外,已无其他的选择。

  为此,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指出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已经成为一
个边区地方政权,日本将与有意求和的中国政治势力,完成中、日、满亲善
的和平条约。日本政府与人民,就等着中国的使节,再度屈辱地出现在日本
境内,诚惶诚恐地任日本予取予求,这种发自日本千年对中国自卑情结的内
心情感,把日本人民推向了忘情与兴奋的历史高峰。这是二千六百年以来,日
本历史上无法想像的伟大时刻。

  但是日本人错了,中国并没有因为武汉的陷落,而向日本屈膝,反而是
日本陷入了中国战略空间的泥沼之中,从此日军必须要维持从东京到武汉二
千多公里的补给线,而消耗掉日本有限的国防与经济资源。中国从此在战略
上取得了主动与优势的地位,虽然她的工业地带与对外联络通道都遭到摧毁
与切断,使得中国将要面对更为艰苦的生活,但是中国军民却决心以无此坚
忍的力量,熔成钢铁的意志,来继续面对这场历史的大决战。中国人是决不
屈服的。

  华军自从武汉撤退之后,有计划地将大量军队,留在武汉以东地带,继
续进行游击作战,这就造成在武汉日军的后方极大之战略威胁。日军在武汉
成为孤军深入的态势,要部署大量的兵力,来维护日军漫长的补给线,从此
中日之间的作战,日军只能控制主要据点与交通联络线,最多再加上一些重
兵把守的带状地区而已。

  在日本上下热烈庆祝日军攻占武汉之时,大本营却陷入了完全无力感的
状态,因为到了这时候,日军大本营才开始明白,自己已经掉入了中国的战
略陷阱之中。日本难以片面与迅速地结束中国事变,日本所有的国力与战

第316页
力,就要这样逐渐消耗在中国战场之中,进不得、也退不得。最糟的是,日
本还不能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个错误,所有日本为了寻求支持战争的资源,终
于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而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25.8  武汉会战的检讨

  日军发动武汉会战,虽然在战场的作战上,大体仍然表现优异,但是日
军在战略上,却仍然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日军始终低估华军的作战意志,因
此没有集结更为优势的兵力,以围歼华军的野战军作为日本作战的主要目
标。事实上,若是日军能够将原先准备攻略广东的二十三军,也调到武汉会
战中,这支部队或是沿大别山快速进攻华军阵地,提早切断平汉线,由北向
南包抄武汉;或是先进攻南昌,再穿过萍乡进攻湖南长沙,包围武汉南方,
都会对华军造成更为震撼性的打击,并达成围歼华军野战军的作战目标。


  当然陈诚若是能够把镇守武汉,一直在拼命赶做防御工事的四个军兵力
(这些工事,最后根本就一点功用都没有发挥),大胆调出交给薛岳灵活运
用,也许华军能够在江西北部成功围歼日军的整个师团;或是给白崇禧使
用,也可能给日军一度困在江北的第六师团更大之打击。当然若是第三战区
能够发挥更为旺盛的攻击企图,多威胁长江的航运,日军在武汉会战中,都
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日军的作战优势,来自现代化的工业与社会的结构,无论在兵员补充与
装备更新上,都有非常先进的运作系统,因此日军的战力不但能在几次战役
后,继续保持、甚至能提高。华军最大的困难,则是中国落后的工业与社会
体系,别说作战装备坏一件、就少一件,就连兵员的补充,也因役政系统的
落后,根本无法跟上军队的需要,补充的人员数量既不足,质量也低落,新
兵更是没有经验与训练,如何能用半兵半民的部队,去抵抗拥有现代化组织
与强大火力的日军?

  在武汉会战中,华军在战略的运用上,却充分地掌握了主导的上风9,
但是在战场的层次,仍是败多胜少的局面。以战力与国力而言,中国落后日
本两个世纪之久,但是以谋略而言,日本却无法运用战力与国力的优势,击
___________
9 此时已经没有德国军事顾问的协助,而是中国的军方领袖,首次单独指挥与调派大军,在
如此宽广的战线上作战。

第317页
败中国。中国所凭藉的,全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主义精神,以血肉之躯去
抵挡侵略者的现代化武器(在大别山与庐山的山麓,留下了无数的英雄血
迹),这种悲壮的牺牲,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动人的光荣。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1#
发表于 2004-8-16 12:58:14 |只看该作者
25.9  中国决定牺牲到底也不屈服

  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是日本没有办法迫使中国放弃继续作战的意
志,这时的华军,已经是更为独立地作战。德国的军事顾问撤离了,外国购
买的军火减少了,主要国防工业的基础全遭到摧毁,中国迁移到西南的工
厂,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总数只有四百五十家左右,勉强可以维持西南军
民的日常所需,但是根本不能支持激烈战争的消耗。当时中国所能生产的步
枪子弹,每个月为一千五百万发,平均每个士兵只有四发子弹,更别说其他
的重武器装备与支援,更是少之又少了;士官兵们的军服破烂、缺乏医药与
保健照顾,甚至严重的营养不良等问题。中国的部队拖着瘦弱的病体,拿着
有限与落后的武器,在外援几乎断绝的情况下,中国还能、还要打下去吗?

  日本人不相信中国还能坚持下去,欧美国家不相信中国还能打下去,中
国人却以血汗与牺牲,坚忍的写下了历史光辉记录。中国人决定牺牲到底打
下去的钢铁意志10,让日军是完全不知所措。在日本人民庆祝完武汉攻略之
后,才发现高兴得太早了,中国的政府与军民,仍然继续抗日战争,反而变
成日本政府不知道该如何结束这个战争了。

  日军攻占了武汉,不但没有让中国屈服,自己反而陷入了中国的战略空
间之中,日军为了维持从东京到华中之间漫长的补给线,所必须耗费的资
源,就已经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已经无力再深入中国发
动更重大攻势了。日军在中国境内的战略延伸,因此大体就维持着到武汉会
战为止的战线。这个两军战略僵持的局面,直到一九四四年日本发动一号作
战的攻势,才被打破。在这段时间之内,日军比较具有重大的战略攻势成
就,只有攻克南昌与宜昌而已。

  同时,在武汉会战之后,中国原有的各路诸侯部队,也因为原有的兵员
消耗过剧,必须接受由国民政府统一的征兵补充,同时大量扩充的军校学生
___________
10 当时世界各国若是领土与军力已经损失至此,照例都是投降,而到海外再组织流亡政府,
只有中国是打到底。

第318页
毕业之后,也开始在个个部队任职。因此中国大部分的军队,从此都开始国
家化(除了中共的部队以外),虽然在部队的最高层,也许还看到这些地方
诸侯担任领导职务,但是部队的结构与人员,都已经不再是传统地方派系所
主导的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2#
发表于 2004-8-16 12:59:17 |只看该作者
  中国对外通路的争夺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二十六章



--------------------------------------------------------------------------------


    整个中日战争中,一个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是否能及早
  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国苏联切断的国际通路。由于同盟国反攻缅
  甸、打通西南对外通路的计划,一再遭到英国反复的拖延,中国
  就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以装备华军成为可以在战场上主动  
  攻击日军的劲旅。即使如此,中国仍选择苦撑到底、牺牲一切也
  不屈服的继续抗战,可是在得到最后胜利的同时,也耗尽了国家
  一切的元气。中国在战后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到战胜国应有的权
  利与光荣,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卖,都与她在战时无法得到应有
  的援助,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关系。



  在武汉会战之后,中日两国的作战,陷进了战略僵持的局势,双方既然
无法在战场上分出输赢,那么两国最后决定性胜负的关键,就转移到战略资
源运输通路的争夺上了。谁要是能先截断对方供应战略资源的通路,谁就是
战争最后的赢家。因此日本决定要尽一切的力量,来切断中国的对外通路,
只有如此,中国才有可能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战略目标,一是
深入中南半岛与印度洋,切断中国西南方的对外通路;二是与苏俄(日本原
来的世仇)完成了一个利益交换的协定,让史达林(所谓反法西斯同盟国中
的一员)自动配合日本切断中国经新疆通中亚的西北通路。

第320页
26.1  对外通路决定战争的胜负关键

  在抗日战争的时期,中国仍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弱国,特别是在中国西
南的抗战后方基地,根本没有作战所必需的工业结构与能源供应。因此,中
国需要从外国输入维持作战的必要资源 --- 最主要的是石油、军火原料与各
种零件的进口,这是支撑中国继续武力抗日的基本条件。若这个供应线一旦
被完全的切断,中国就无法继续抵抗日本了。

  同样的,日本本国的战争资源也非常有限,其作战成败关键,亦在于维
持物资供应路线的通畅,以输送石油、钢铁、橡胶,与各种金属等战略物资
回到本土。根据史料的分析,当西方国家终于在一九四一年,决定停止对日
出售这些原料之后,日本除了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外,已别无选择。后来
以中国为基地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开始有效的威胁到日本从南洋到本土间
战略资源的海上通路之后,日本只有再孤注一掷地发动“一号作战计划”
(Operation Ichi-Go),企图消灭中国华南的空军基地,以确保日本通往南阳
航道的安全1。

  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岂只中、日如此,德国、英国、苏联,也
全都一样:作战国若无法维持战争资源进口路线的畅通,战争就不可能持续
下去了,当德国被迫放弃所占领的东欧油田之后,纳粹武力的失败,就是必
然之结果。英国与苏联全是靠美国提供的作战资源才能打下去,因此盟国维
护大西洋与北冰洋航运畅通的防潜作战,实际上是同盟国在欧洲作战胜负的
关键所在。

26.2  日本进攻广东

  日军在一九三八年四月到六月间的徐州会战扑空之后,日本大本营在惊
怒交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匆促决定改变日军对华之速战速决
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一反过去日本对华战争中,尽可能将事变控制为局部
性作战之战略布局。在六月十五日,日大本营会议断然决定,发动日军的汉
口攻略计划,准备深入中国的武汉地区作战。
___________
1 以战争的观点而言,假如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就立刻终止向日本大量出
售石油、钢铁、橡胶等战争原料,日军很快地就会在中国战场失去了战力。日军不但在中国必
须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恐怕也无法攻占武汉及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它更是没有力量发
动太平洋战争。

第321页
  日军汉口攻略的主要战略目的,是要攻占中国在武汉的作战指挥中心
(当时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心 -- 军委会设在武汉,而当时举国一致的口
号是发挥武汉抗日精神),并大量歼灭中国的野战军,以迫使国民政府最后
退守西部边区,因而退化成为一个失去战力的地方性政权。日方估计,武汉
作战完成之后,一方面国民政府很可能向日本政府乞和,二方面就是日本可
以更方便在中国的精华区,另外扶植与操纵傀儡政府,达成日本“以战养
战”的新战略。

  日本政府亦认为,要想迫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全向日本屈服,至少
还要实际上切断中国所有外源输入的通道,特别是截断来自西方国家的军备
进口才行。因此日本大本营在决定日军进攻武汉的同时,也计划在适当的时
机,攻略华南的广东,以切断中国当时最急需的国外军火与民生必需品之进
口。因为在上海沦陷之后,中国最为重要的军火与民生必需品,多数是从香
港与广州的港口转运到内地与前线。日军在徐州会战之时,已经发现,中国
军队战力复原的速度超过日方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在国际军火市
场中,买进了大量的装备。

  事实上,日军大本营早在一九三七年年底决定进攻南京之时,就有进攻
广东、切断中国华南海港对外联络的作战计划。当时日军大本营已经抽调了
三个师团的兵力,组成第五军的战斗序列,在台湾集结,准备进攻广东的对
外口岸。但是日本也知道,一旦正式进攻广东,切断广东与香港的交通,将
会严重影响到英法两国的利益,而会遭到它们强烈的反对,因此日本也有在
可能的范围内仍以低姿态来减少国际强权的反弹的考虑。不料在一九三七十
二月十二日,日军飞机误袭美国与英国在长江巡航护侨的船舰,因而造成美
国与英国政府的联合强烈抗议。日本政府不愿引爆英美集团更为强烈的反
对,因此临时撤销第五军战斗序列之广东攻略计划,因而眼睁睁地看着中国
从香港与广东,源源运进了几千万元的军事装备。

  因此,日军大本营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五日的御前会议中,由裕仁日皇
亲自裁示大本营,再攻掠武汉的同时,应该策划攻掠广东。这对于兵力有限
的日军而言,造成了另外一次战略布局的错误。日军为了同时准备进攻广东
的兵力,特别设立第二十一军的战斗序列,抽调日军第五、十八、一〇四师
团,参加广东作战。因此日军在武汉会战中,少掉了多达三个师团的兵力,
使得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几个主要战场上,缺乏更为优势的兵力,而无法进

第322页
行包围或是歼灭华军的决战。日军最后只是攻克了一座武汉的空城,赔上的
却是整个日军在中国战场战略主动的地位。

  在日军开始集结准备进行广东攻略的时候,蒋介石却低估了日军进军华
南的决心,因此当相关的情报显示,日军可能在华南发动攻势的集结之时
(这是美英法等国才有些紧张,将日军在华南海域的活动情报,主动地告知
国民政府),蒋介石仍误认为,日军当时正在全力进行武汉作战,因此不可
能分兵进攻广东。由于华军在武汉会战需要更多的支援部队,蒋甚至还进一
步从广东抽调部队,以支援武汉,因此国民政府在广东的防务,只剩下了三
个军,可以说是兵力已经不充足;而广东的军政最高负责人余汉谋,也没有
设法运用有限的兵力,设计对抗日军入侵的作战策略,所以广东的防务可以
说是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 

  日本第二十一军战斗序列,由大本营调台湾军司令官古庄干郎中将出任
指挥官,统帅第五师团(安藤利吉)、十八师团(久纳诚一)、一〇四师团
(三老俊雄),以及第四飞行团及海军舰队,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从
香港附近的大亚湾登陆。日军登陆后几乎没有遭到华军坚强的抵抗,就一路
直逼省会广州,余汉谋除了向蒋介石发出告急的电报之外,并没有充分灵活
的运用其有限的兵力来御敌。 

  由于余汉谋本人并没有经过真正的大阵仗,作战计划上缺乏了主动的精
神,加上粤军的主力,早已多数北调支援华中战场,余汉谋却还将手边有限
的兵力做分散与被动的防御部署,使得华军在广东的防线被拉得既长又薄
弱,根本无法形成有力的防御态势。可是当时广东民众在抗日的问题上,一
向自视极高,粤军在华东与华中的作战也非常出色,因此百姓民气高扬,认
为假如日军胆敢进犯,广东人绝对要使日军“死得最为难看”,当年十月在
广州举行的保卫广东之十万群众火炬游行,气象真是豪气干云。 

  但情绪激昂的民意必须有缜密的计划配合方能成事,否则只能集结一群
乌合之众。不幸余汉谋根本没有把这些抗日心切的百姓,组成有效的军事力
量,反而白费心力去应付各种民众的集会,到处高呼口号,在真正能够发挥
抗日力量的重要作战组织上,却是缺兵、缺粮,也没有结实的设立好防御阵
地,甚至连与日军进行游击战的规划都没有。广东的防务既是这样的不切实
际,如何能在抗日作战中真正有所表现2?
___________
2 以此时作者的先父正在广东,眼见这种“打高空”的抗日表现,非常之着急与失望,最后断
然决定北上延安,报名中共的“抗日军政大学”,参加有组织、训练的抗日作战。

第323页
  因此,在广东登陆的日军,以集中的兵力对华军的阵地,进行快速的进
攻后,很轻易地就突穿与割裂了华军的防线,几天之内,日军就攻到了广州
附近,对它形成了战略的包围。余汉谋眼看大事已不可为,只有不战而退出
广州(后来余汉谋为此败笔而受革职留任的处分)。日军于是在一九三八年 
十月二十一日,轻松地攻克了广州,也一并切断了华南主要对外口岸的交
通。

  日军陷广州之后,就等于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主要对外的交通联络动
脉,因此造成了国际社会相当的震惊。各国普遍的认为,广东一失守,中国
已经失去进口的直接通路,因此未来很难得到其所需的作战资源了,又因为
中国大后方西南地区的工业非常落后,根本无法生产足够的作战资源来支持
对日作战,因此中国将会很快的对日屈服。

  广东的失陷,对于中国抗日的社会人心,以及国际社会的观点影响也很
大,甚至影响到美国考虑暂停协商对华的桐油贷款。这时候,德国与意大利
因为与日本结盟反共的关系,已经先后停止出售军事装备给中国,并且承认
了满洲国、撤回军事顾问与终止外交关系。因此中国只能从国际军火市场
中,设法弄到一些武器与作战、民生必须的医药产品,从越南的河内或是缅
甸的仰光,经云南进口到大西南。 

  日本眼见攻占广东之后,中国还能从海南岛、越南等地,以分散作业方
式,进口支援其作战的必要物资,因此日决心攻占海南岛,甚至威胁越南。
于是日军频仍出现在南中国海,而开始直接威胁到美国在菲律宾、法国在中
南半岛及英国在马来西亚的利益了。此时这些国家才开始认真考虑,日本侵
华战争的扩散已经严重破坏了亚洲的战略结构,以及影响各国在亚洲之利
益,所以这些国家开始考虑是否要停止出售战略物资给日本3。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军完成武汉攻略与广东攻略之后,中日的全面战
争的态势,就从中国采取战略防御的初期,演变成为中、日战略僵持的局
面。大体上双方的战线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没有重大的变动,这种对峙的
僵局,直到一九四四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计划时才被打破。

  一九三八年年底,日本全国共有三十四个师团,其中只有近卫师团留守
日本本土,一个师团驻守朝鲜半岛,其余的部队,全都在中国战场,其中有
___________
3 一九四〇年,日军利用法国在欧战的惨败,乘机进军越南,切断了中国经越南北部的对外
通路,这就成为后来美、日两国交涉的重点所在。

第324页
八个师团属于关东军,战略任务是防苏,其余的二十四个师团,则在中国的
关内进行作战任务,这种兵力极端不平衡的配置,严重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与
战力。日本将自己陷在泥沼之中,迟迟无法结束中国事变,但又要面对美、
苏的压力,这自然迫使日本迟早会设法作出更大的军事冒险。

  日本动员了所有可用的兵力,深入中国进行武汉作战,仅勉强地达到了
下列的结果:日本封锁了中国的海岸线,同时也控制了中国主要的大都会与
工业地带,但是日军在广大的中国领土之中,只能控制点与线,以及少数的
带状地区,日军在补给路沿线必须配置之部队(以维持运输线之安全)的总
数,甚至接近日军在前线作战兵力的数目。

  华军最为特别的战略,是在中、日的战线之后,仍然留置了大量的兵
力,对日军的补给线以及汉奸政府,都造成重大的威胁。在日军战线后方的
游击战,中国共产党部队的发展,比国民政府更为灵活且有弹性,日军为了
清剿这些华军游击队的活动,经常是劳师动众、颇有伤亡,但是收效却非常
的有限。

  由于中国的海岸线此时已被日本完全封锁,于是打开后方国际通路的努
力,就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后期的成败关键所在。日本固然是要设法全力切断
中国的对外通路,以逼迫中国屈服,但是令人感到寒心的是,英、苏两个盟
国一刻也没有放过中国,在打通中国对外通路的计划上,大玩其政略阴谋,
使得援助中国的通路,迟迟不通,中国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作战资源,最后
甚至连保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实力都不存在了。

26.3  英、苏两国的战略阴谋

  虽然,在中日战争初期,国际社会中曾经比较公开支持中国抗日的是苏
联,它甚至多次传出将与中国并肩作战的讯息,而在中国整个抗日战争中,
苏联在前后三年内,总共提供中国两亿五千万美元的军火信用贷款(当然是
中国要连本金带利息来偿还的)、售与中国可以装备三十个陆军师的火力以
及一千架的战机,都是从新疆经甘肃进口;另外苏联派有军事顾问与飞机志
愿大队,到达中国参战,目的是收集日军作战的战术与装备的情报。而当时
中国最为希望的,是苏联能够与日本正式作战,以减轻中国所受到的压力,
但是苏俄则设法不断拖延与欺哄中国,所谓俄国将对日作战的计划,从头到


第325页
尾都是空话。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3#
发表于 2004-8-16 13:01:31 |只看该作者
  因为史达林支持中国抗日的战略目标,是绝对不希望全力武装中国以致
于打败日本的侵略,苏联只是希望中国能够拖住日本,让中、日的国力都受
到大量的消耗,这样苏联才能轻易地从中日战争中,获得最高的利益,一方
面日本的战力被中国严重的消耗,而无力威胁苏联,一方面中国受到日军严
重的打击,使得中国民穷财尽、再起内战,苏联可以轻易地继续扩大对中国
的侵略。要知道几百年来,对中国最有侵略野心与部署的就是俄国,继承帝
俄的苏联怎会让中国发展强大,又怎能放过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史达林先
利用中国抗日以消耗日军的战略,然后再回手介入分裂与弱化中国的手法,
真可以算是及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策略精华之大成,更是标准的一石二
鸟的谋略。

  精明强悍的丘吉尔,他认为自己对英国的历史使命,是在二次世界大战
之后要全力使不列颠仍维持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规模,特别是必须保留它
在亚洲的殖民地,并且要继续操控英方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基于这个大政略
的前提,实力已大不如前的英国,不但要设法阻止中国在战后的复兴与强
大,更要加速中国内部的政治分裂与内战,以防止中国将来成为亚洲各民族
国家抗拒西方殖民主义的领袖。邱吉尔当然非常注意苏联对中国的一举一
动,因此他很快地就活学到了史达林侵略中国的诀窍,并以青出于蓝的手
法,加以翻新应用。英国在战争期间一再对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施加压力,要
求美国只能给与中国战区最低限度的支持与援助,目标就是让中国还能有力
量抵抗日本的侵略,以将日军陷在中国的战略泥沼之中,但却绝对不能给与
中国充裕的援助,以免中国能击败日本的主力而于战后得到复兴;在美援华
的同时,还要设法制造中国内部的矛盾,并培养中国内部的分裂势力,这样
纵使中国可以战胜日本,但是分裂的中国仍然无法成为亚洲的强国。

  一九四二年初,英国先是轻率地放弃了对其缅甸殖民地的防守,中国的
西南对外通道因而被切断。随后这个中国的“盟友”,又想尽所有千奇百
怪、反复无常的藉口,在盟国反攻缅甸、打通滇缅公路的行动计划中一再的
玩弄策略,以离间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英国的亚洲战略,就是设法让中
国在精疲力竭的边缘中挣扎,而不肯真正出力帮助中国(但却要求中国尽力
帮助它来防守缅甸),早日打通滇缅公路。因而中国在抗战最艰苦的关键时
段里,一直无法从对外通路中,获得充裕的作战资源供应,中国的国力因而

第326页
加倍的消耗殆尽,自然就“确定”了战后的中国不可能强大复兴起来,于是
英国就可以放心,继续在亚洲维持其殖民主义的利益。

  因此苏俄与英国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立场,一直是采取既联合又斗
争的战略手法,当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候,他们会给中国一点最低的援助,以
防止中国放弃抗日的意志;但是一旦中国要有所振作,他们就会立刻卡住中
国的命脉。故此中国当时真正要面对的历史挑战,不只是日本正面的侵略而
已,同时在背后,还要面对英苏这两个各怀鬼胎、继续进行侵略中国的“盟
友”。

  美国的立场则是处在“夹缝”之中,一方面美国是希望每个受到帝国主
义与殖民主义侵略的国家,都能在国际社会正义的支援下,有力反抗侵略者
的迫害。不过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极看重其在亚洲的商业与战略利益。在
中国艰苦抗战的初期,美国仍然依照美日通商条约,大量的供应日本生产军
备与弹药的原料,以及提供日军飞机、坦克在中国战场上所不可或缺的燃料
与石油。结果使得日本的战争机器,能够在中国领土全速运作 -- 当然日本
的军国主义最后也把美国当成其攻击的目标。




26.4  苏联切断中国的作战生命线

  中国抗日战争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就是以中国人民与
国土的损失,换取等待国际社会加入并肩对日作战的时间。这个战略的着眼
点,是中国一旦获得世界其他国家参与共同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之后,她就可
以结束孤军抗日的不利状况,并可获得盟国的作战资源协助,而将华军战力
彻底地提升,以有效地全面打击日军,成为盟国当中的主力部队。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由于中国对外的通路,被日本与苏联所分别切
断,盟国又一再地玩弄打通国际通路的策略,迟迟没有将作战资源,运到华
军的手上,结果虽然是中国与盟国共同参加反法西斯作战,但是她一直没有
办法得到盟国所应许要供应的援助,因此中国军队也就无法展现应有的作战
能力。

  日本虽然切断了中国通往海岸的所有通路,但是由苏联经中国西北进入
关中与四川的通路,仍足以输入中国抗日所需的物资,但是此时史达林已经
看出中国民族的坚忍毅力,因此史氏已知道中国绝对会不屈不挠地与日本奋

第327页
战到底。一九四○年德国在欧洲发动闪电作战成功之后,史达林估计纳粹德
国随时可能会对苏发动攻击,所以开始担心日本是否会利用机会,与德国合
作,联手东西夹攻苏联。史达林于是与日本进行交涉,愿意以停止援助中国
抗日为条件,换取日本与苏联签订中立友好条约。一九四一年六月,日、苏
两国就以一纸 "日苏中立条约",完全切断了中国西北经苏的外援通路。于
是中国能够获得外来石油与军火原料支持的唯一孔道,就只剩下由云南通缅
甸的公路而已了。

  当然站在苏联自己的国家利益而言,它为了避免遭到德国与日本的两面
夹攻,以停止援助中国来换取减轻日本的军事威胁,是可以勉强理解的做
法。但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事实已经没有
多余的战力可以对苏联进行作战。一九四二年六月,日本又攻克缅甸北部,
完全切断了中国对外的通路,中国战区可以说是面临了弹尽援绝的生死关
头。此时的苏联,实际已经没有日本威胁的后顾之忧,但是这个 "盟国",
却坐视中国面临作战力量全面耗竭之危机,不但自己不肯援助中国,更不
准盟国借道苏联援华,造成中国最后只能靠极其有限的驼峰 (the Hump) 空
运,来支持六百万抗日部队的需要,苏联存心要置中国于死地的企图就非常
明显了4。史达林的作法很简单,只要中国失去力量,那么就非常方便苏联
对华的继续侵略。日本有了苏联这个红色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凶,当然就可以
说是助益太大了。

  苏联切断盟国援助中国的主要交通路线,对于中国整个作战能力的影
响,甚至超过了日军对华军在所有会战中之打击。因为就算是中国遭到原子
弹的轰炸,其历史的结局,也不会比苏联切断中国对外交通路线所造成的不
利影响,更为深远。苏联切断了中国的对外通路,使得中国必须完全依赖盟
国反攻缅甸的计划,丘吉尔因而可以上下其手玩弄中国,也引爆了中国与英
国甚至美国的摩擦与冲突,因而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后的历史命运。
而多达六百万的中国军队,就在近乎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足够的作
战装备、没有医疗后勤,甚至连基本的衣食供应都常有问题 (中国的处境虽
___________
4 共同对抗法西斯轴心国的责任,就是同盟国在作战上相互支援与共同进退,中国在极端的
劣势下为整个盟国挡住了日军的兵锋,尤其苏联因此不必双线作战,而蒙受了极大的利益(如
果国民政府决定与日和谈或向日屈服,让日本能及早结束中国事变,日军早就会进一步攻击与
威胁苏联在西伯利亚东线的战略要地了)。制造战争的理由原本就是日本(或任何侵略者)
的专长,若不是日军被中国的侵略泥沼陷住而无力分身,一纸日苏中立条约只不过是张废纸罢
了!

第328页
是这样恶劣,但她仍然继续苦撑了四年,坚决不肯向日本屈服,反把日本拖
垮,最后赢得了胜利)。

  整个中日战争中,一个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
本以及盟国苏联切断的国际通路。由于盟国反攻缅甸、打通西南对外通路的
计划,一再遭到英国反复地拖延,中国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以装备华
军成为可以在战场上主动攻击日军的劲旅。即使如此,中国仍选择苦撑到
底、牺牲一切也不屈服地继续抗战5,可是在得到最后胜利的同时,中国也
耗尽了国家一切的元气。中国在战后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到战胜国应有的权
利与光荣,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卖,都与她在战时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有
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关系。

  虽然中国处在这种极其恶劣的危机状况之中,但是国民政府仍然以团结
共抗法西斯的战略为重,中国不但在山穷水尽的情形下坚忍到底,拖住了日
军百万以上军力,而且还设法冒着自己后方基地遭到日军攻击的危险,将从
驼峰空运所得到物资的百分之八十,都用来支援在华的盟国空军,以空中轰
炸来重创日本的运输船队,形同截断了日本通南洋的战略物资航路,造成日
本总体战力滨临崩溃,但却也为中国惹来了日军最后孤注一掷反扑的沉重打
击。中国为世界的反法西斯作战,用尽了超过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所能付出
的一切力量,但盟国却几乎没有实质地帮助中国建立起反攻日军的军力,也
丝毫没有放过对中国的暗算 -- 这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如何残酷对待
中国的历史真相。
__________
5 蒋介石并且完全不接受日本屡次向中国提出的停战条件,尤其到了后期,日本事实上给中
国之条件是越来越有利。但蒋介石一直遵守同盟国之间的协定,从来没有单独与日本进行停战
的谈判,可是英、苏、美在出卖中国的阴谋上却表现的非常理所当然,事后连一丝的懊悔都没
有。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4#
发表于 2004-8-16 13:03:04 |只看该作者
从和平运动到叛国结局的汪精卫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二十七章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汪精卫在刚开始,所谓曲线救国的政
  治路线,或许有其理想性的策略安排,特别是汪本人在开始与日
  本接触时,也无意自愿成为汉奸。但是汪精卫最大的错误,是根  
  本不了解日本人崇拜强者与“鄙视”弱者的特殊心理。一旦他要
  依赖日方的力量来建立政权,那么日本人就会完全把他当成傀儡
  看待,也就使得汪精卫最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了。在持守
  国家民族的大义上,历史的考验是非常严酷的,所谓曲线救国的
  做法,最终断送了汪精卫在中国所有的历史地位。



  日本政府眼见无法以速战速决的战略,迫使中国屈服投降,只有改变战
略方针,使用“以战养战”的策略,也就是要设法将中国人当成日军作战的
炮灰,同时搜刮中国所有的资源,来维持日本侵略的开支。为了达成以战养
战的策略,日本就必须设法培养以华制华的汉奸政权。

第330页

27.1  皇民与汉奸

  事实上,日本对于侵略中国,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认知前题,那就是日本
有一种非常自以为是的“确信”,就是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缺乏团结与
共识之待毙的民族,中国人最多的心力,都会摆在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讧之
中,内斗里非要拚得你死我活不可。同时日本人也认为,当时的中国贫穷又
落后,定会有许多的人,禁不起威胁利诱,而会成为与日本进行合作、出卖
民族的打手。所以日本的军政领袖均认为,只要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在
遭到几场严重的败仗之后,中国人就会放弃团结一致长期抗日的暂时共识,
而会争相的投靠日本;中国人最多会有短期激情的反抗,绝对没有长期抗战
的能耐。

  这就是日本人认为中国的民族劣根性 -- “一盘散沙”与“五分钟热
度”,所以并不担心中国会以长期抗战,让日本陷入战略泥沼的原因。因为
当时日本的“中国通”,的确已找到不少忘却国家民族大义,设法投靠日本
权势与利益的汉奸,这些汉奸们在日本的武力、压力与利益的引诱之下,争
先恐后的出现,甘心为日本效力并奴役中国。

  而满洲国、蒙古国与冀东反共自治政府的成立与汉奸们的投靠,也都是
很令日本相信,中国已经是一个没有民族主义的国家了。这个全面落后的中
国,又失去了民族主义的共识,哪里还能与先进的日本国,进行历史的决战
呢?日本已经建立将中国大分八块的“构想”,以利其操控宰割。一个分裂
的中国,正是日本能够强盛的历史机遇。

  的确,由于当时的中国,即缺乏自我认同的国家共识,也更无对抗日本
侵略的国力,在尚未做好准备之前,中国就要孤独地面对世界级强权的全力
打击,其中的困难与考验,实为人类史上一个民族国家所面临之最为严重的
难关与考验了。因此这不是每一个的中国人,都能熬过这种比地狱还要艰难
的过程,有人撑不下去,有人半路变节,也有人承受不了荣华富贵的引诱,
而出卖自己的良知与民族。因此在无数中国人以鲜血与泪水支持的抗日史实
中,也有部分人背弃了国家民族的大义,成为投靠日本的汉奸。

  但是日本人还是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低估了中国的民族性。因为一旦
中国退到忍无可忍的阶段,那么中国民族主义的力量就会发出无可想象的历
史能量,支持全体的中国人,不惜付出一切的代价,来面对历史的危机。这

第331页
个力量之巨大,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无法抗衡的力量。邱吉尔曾说过:“日
本永无止境的侵略中国,终于刺激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这是当时中国人自
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中国的苏醒,将会改变人类的历史。”

27.2  汪精卫的背景

  在所有变节的中国人之中,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与可惜的,就是国民政
府中高层领导人汪精卫的叛国。汪精卫早年是一位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曾
经参与刺杀清朝执政官员的行动,被捕下狱1,之后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
成为孙先生重要的左右手。孙中山先生简洁流畅的政治遗嘱,即是汪所代拟
的。后来汪精卫在国民政府之中,几度进出,都是领导级的人物,但是汪精
卫却逐渐的表现出极强的权力欲望,以及采取远离原则的政治取向,因此同
为粤派领袖的胡汉民,甚至耻于与汪精卫谈话。而汪精卫与蒋介石之间的分
合,更是当时国民政府运作中,最为主要的政治权力斗争。当然蒋、汪之
争,也涉及到国民党宁派与粤派势力的倾轧。

  汪精卫留学日本,鼓吹中国的革命,也得到一些日本政商界的朋友支
持,但是汪精卫在早期,是主张采取较为强硬的立场来对付日本的欺压。从
九一八事变到长城口的对日军作战,汪精卫一直以蒋介石、张学良不抗日,
作为主要政治斗争的藉口。汪提倡“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以
军事反击的准备,面对日本的步步蚕食中国。

  但是华军在长城之战中,遭到日本全面现代化武力与战技的打击,牺牲
极为惨烈,汪精卫才真正了解到,中日两国在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差距太大,
从此他转而认为,中国绝对不能与日本进行全面的战争,在没有国际社会的
支援下,中日之战的结果,绝对是中国亡国一途。

  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汪精卫眼见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外援不济、国
家财政枯竭,加上工业地带遭到日军的占领与摧毁,这都使人怀疑“这仗怎
麽打下去?”(汪精卫本人当时经常使用的评语)。同是汪也认为,中日之
战会给苏联带来最高的渔利,中国必然遭到苏联更狠毒的侵略,所以他的心
里并不赞成抗战到底的政策主张。
___________
1 当时汪精卫的绝命诗:“慷慨赴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真是豪
侠之言。

第332页

27.3  坚守立场的和谈是斗争而非投降

  事实上,中日之间,所以会因七七事变爆发全面的战争,原先并非是中
日最高决策当局,有计划的要打全面战争,而是日本政府在面对各种冲突与
意外时,没有作出正确的决断,因而引爆了中日之间历史决战的灾难。在这
场战争中,中国无法战胜日本,日本亦无法打败中国;中日都同时有个共同
的最大敌人 -- 苏联, 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因有苏联在等着捡便宜,所以
战争最后根本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因此在中日双方,各有不同的派系与政治
人物,分别希望能够“化解”这场战争 -- 假如双方能够在一些彼此还能接
受的条件下,达成结束全面战争的协议,对于中日两国,都会有很大的利
益。

  由于国民政府知道,当时自己没有能力打败日本,日本政府也没设法结
束作战的意图,同时在国际社会,虽然少有人真心帮助中国抗战,但是世界
各国都不希望中日战争影响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也会有目的的介入调
停。由于中国政府迫切的需要外援,当然不能一概拒绝外国的调停2。

  所以国民政府为了国家最高利益,必须同时保有作战与谈判的两手策
略,只要和谈结果不会损及国家民族的基本利益,和谈的接触并非错误。日
本曾经多次向中国提出和谈条件,但是蒋介石所持守的基本原则是非常的清
楚,就是任何和谈条件的底线,都不能让中国从七七事变当时之状况,再做
任何的退让。但是日政府却无法做到这点,所以中日双方时常有着接触的管
道,但是却始终没有进行任何真正的谈判。

27.4  高宗武的穿针引线

  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外交部亚洲司长高宗武,就是长期在中日之间,设法
进行和平谈判的接触者,蒋介石并不完全反对他的穿梭活动,也经常地从他
那里,设法了解日本政府对于结束中日战争的立场与态度。因为当时日本政
府人事变化之快,犹如五日京兆的起伏,其中的确是有日本的政治人士,有
心结束中日战争,以利日本抽身,来面对更大强权的挑战。但是日军方面的
强硬派,眼看中日战争根本无法速战速决,因此决定不妨利用高宗武这个管
___________
2 在这里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对敌和谈的接触,因为能够坚持中国国家民族立场的谈判,也等
于是一场为中国争取最高利益的斗争(只有放弃国家利益的和谈,才是卖国的可耻行为)。

第333页
道,利诱国民政府内部的领导人,建立以华制华战略的傀儡政府。

  事实上,日本从战争一开始,就对于建立汉奸政权,有着非常明确的系
统计划,日本手上早有非常清楚与广泛的名单,掌握了这些人士的背景与弱
点,每当日本在中国攻占一处地方,就会设法建立各种协助日本镇压华人反
抗的汉奸政权,虽然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之下,有一些缺乏国家意识的人物 
(多半是北洋政府的旧官僚,或是失去权力与地盘的军阀),出来与日本合
作,谋取一官半职或是眼前的一些利益,其中以梁鸿志与王克敏是日本傀儡
政府中的主要台面人物,但是日本却无法真正找到他们所要的人选 -- 即是
有全国性知名度及影响力的人士,出来为日本服务,以取代蒋介石的重庆政
府。

  在日本“以战养战”的战略取代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之后,寻求能够协助
日本控制占领区的地方的政治人物,就更为急迫。日本先后看中的政治人物
有唐绍仪(出任过北洋政府的内阁总理)与吴佩孚(曾经是战功显赫的军事
强人),虽然唐有合作的意愿,但是在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在上海被爱
国志士刺杀身亡;吴佩孚则是一直不愿成为日本所控制的傀儡,结果死因离
奇。

  这时候,汪精卫身为国民政府的第二号领导人物,也是中国国民党副总
裁、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以及国民参政议会议长,同时与粤系和西南的军政
人物,交情颇深3。汪精卫虽然没有直接领导的实权,但是仍然预闻军政之
大政方针,并且可以左右一些决策,也有些党政派系的人物追随他。由于汪
精卫长期负责外交决策的指导,因此高宗武与汪精卫关系也就相当的密切。

27.5  对日和谈的幻想

  高宗武眼见华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家失地日广,但另一方面,日军
深入中国却也无法获胜,日本政府又在军方的压力之下,发表不与国民政府
交涉的声明。可是高宗武认为,日本政府内部是有寻求和解的打算,但是这
些人为了要找个台阶好下、让面子好看,故希望能够在蒋介石之外,找到另
外的高层政治人士出面,来与日本进行和谈。这样中日双方都有一个以谈判
___________
3 当时蒋介石只是长江下游派系的真正领袖,至于国家领导人的地位,只是大家因为抗日的
关系,推任蒋为领导人而已,蒋介石暂时借用四川、云、贵、湘、桂等地作为抗战的基地。

第334页
解决冲突的转圜,而汪精卫应是一个可以出面的人物,这样一旦进行中日的
和谈,蒋介石可以将部分责任推给汪精卫,日本政府也可以有藉口对日本军
方做个交待。

  因此高宗武积极地与部分的日本军政领袖,进行各种和平解决中日战争
的协商,而汪精卫眼看华军一系列的作战失利,国民政府已经退到中国的内
陆,军事与经济状况都极其不利,外国的援助又逐渐中断,长久下来,中国
军队的后勤不济,国家经济运作发生困难,都会影响到继续作战的意志。因
此汪精卫逐渐认为,中国要想继续再战的希望,已经非常的渺茫;加上几个
国际强权,也为了本身的利益,希望能够在中国政府之中,找到蒋介石之外
的政治领袖,这样可以藉着谈判,结束中日战争。所以汪精卫觉得这是他的
一个机会,与其坐看中国抗日战争走上最后全面的失败,不如由他早些出面
收拾残局。

  事实上,华军从武汉撤退前,德国与意大利已中止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同时拒绝再将军火卖给中国。虽然苏联此时对中国仍提供有限的军售,但已
经几乎可以确定苏联不会与日本宣战了,而英美等国也只仅止于道义支持而
已,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多少已经接近弹尽援绝的地步了。当时美国驻华
武官史迪威上校,就曾做出“中国最多只能再支撑六个月”的报告。国民政
府的高层决策人士,对于继续作战下去的前景,多半都抱持着相当悲观的看
法,因此大家的意见比较倾向于能和则和的态度。此时只有蒋介石坚持继
续抗战的立场,以待国际环境的变化(这时候就可以看出谁是真正的抗日
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5#
发表于 2004-8-16 13:04:39 |只看该作者
27.6  第三势力斡旋的构想

  此时意大利政府进行巧妙的穿针引线工作,接触汪精卫以及主和派里
“低调俱乐部”成员陈公博、周佛海等人,表达了轴心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尽
快与日本达成和谈,以建立联合反共的国际同盟。他们担保日本政府会接受
一个既非亲日又不反日的“第三势力”出现,这样日本政府会有和谈的台阶
可以下,中国也能有和平解决中日战争的机会。

  而日本政府与军部已经了解,日本无法击败中国的抵抗意志,因此无论
是采取以战养战的战略(陆军省的看法),还是设法退出中国的战略消耗泥


第335页
沼(参谋本部的主张),它都要找到可以与中国进行协商的对手。在唐绍仪
遇刺、吴佩孚不肯就范而猝死的情形下,高宗武穿梭在日本政府之间进行游
说,他推荐汪精卫不失为一适当的人选。 

  当时高宗武的计划是,由汪精卫设法运动粤系的将领与西南地方(云南
与四川)的山头,在日本军方的掩护支援之下,在西南成立一个不同于蒋介
石的第三政治势力,然后由这个政治势力设法与日本进行和平谈判;在中日
双方达成共同合作与反共的协议之后,再由这个第三势力,来与蒋介石的反
日势力进行内部的协商,最终结束中日的全面战争,建立一个中日合作反共
的东亚政治结构。这样中国可以免除战祸,而获得重新发展建设的机会,日
本也可以留下实力面对苏联挑战的压力。 

  虽然高宗武的设计,得到了日本元老重臣以及一些军方非主流将领的支
持,但是日本陆军省的主事者,以及在中国作战的日军将领,却只想利用这
个所谓和平的方法,设法建立起傀儡政权,以方便以华制华,而达到以战养
战的目的。高宗武、梅思平等人,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在上海的重
光堂,与日本军政领袖代表影佐祯昭达成了秘密协定,日本应允将支持汪精
卫筹组第三势力的发展,以促进中日之间和平解决战争。梅思平将这个协定
通知汪精卫以及其他低调俱乐部的成员。

  由于汪精卫了解,蒋介石此时的抗日意志极强,除非日本同意恢复七七
事变之前的局势,否则将不可能接受任何与日本的和平协议,因此汪精卫决
定与其部属,分别离开西南地区。汪精卫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设法
借道云南到达越南的河内,准备开始发表响应日本和平提议的言论。以汪在
国民政府内的地位,当然会造成对国民政府抗日立场的严重冲击。因此蒋介
石为了设法减轻汪精卫的影响,一方面透过各种管道,希望汪既然脱离了重
庆,最好是先到欧美游历,以免他的言行影响到抗日的意志;一方面则是与
西南的地方山头,进行软硬兼施的工作,防止他们响应汪精卫的行动。汪精
卫拒绝了蒋介石的建议与疏通,反而进一步地与日本政府加强接触。

  而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则依照事先的约定,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二
日,再度发表有关中日和平的最新立场,而汪精卫则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在
河内发表“艳电”,公然响应日本政府的立场,汪并且表示,他代表国民政
府高层多数首长,发表希望能够停止抗战的意见,只是因为蒋介石握有兵
权,大家无法公开的反抗蒋的决定。蒋介石既以个人的意志,迫使重庆国民

第336页
政府拒绝日本的和平建议,而继续与日本作战,他只有离开重庆,才能推展
和平运动。

  重庆的国民政府领袖,对于汪精卫发表的“艳电”,产生非常强烈的反
弹,并且立刻召开特别会议,在一九三九年一月一日,决定免除汪精卫党内
外一切的职务。国民政府特别的声明,汪精卫响应日本的立场,纯粹只是汪
个人卖国的言行,国民政府仍然要继续抗战到底。此时汪精卫已经有些骑虎
难下了,不过大家仍然保留了讨价还价的空间。

  汪精卫不断在河内发表各种打击抗日的声明,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影响到
抗日的人心士气,同时他也在设法影响西南的军政领袖,必要时响应他的立
场,推翻蒋介石的领导,组成第三势力。但是事实上,日本在战争期间,对
于中国人民所造成的残酷伤害,已经让中国人根本无法相信,日本会给与中
国一个合理而且公平的和平条件。中国人当时的选择,不是反日到底,就是
成为日本的汉奸傀儡,因此根本不可能会有所谓第三势力的存在空间。最后
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蒋介石派遣军统的特务,前往河内刺杀汪精
卫,结果失手,造成汪精卫秘书曾仲鸣的死亡,汪看到自己的安全已经受到
威胁,日本政府也要求他设法离开河内,结果汪精卫就离开了河内,而投入
日本的掌握之中。

27.7  汪精卫逐步成为汉奸傀儡

  于是汪精卫先后到了上海以及日本,进行各种的拜访活动,同时发表各
种附和日本政府立场的谈话。表面上,汪精卫好像是为了和平而牺牲自己的
政治形象,事实上,他根本就是为了权位,而逐渐地成为被日本操控的汉
奸。日本人逐渐开始露出真正的面目,他们不是要与汪精卫的第三势力达成
和平协定,而是要汪成为他们的政治傀儡,好方便推动以华制华的政策。

  而汪精卫的和平运动,一直无法动摇国民政府的抗日意志,原先与汪关
系不错的西南军政领袖,以及粤系的军事将领,也没有响应这个和平运动,
因此汪精卫所希望筹组的第三势力宣告失败。此时汪精卫只有两个选择:
不是成为日本人所支配的汉奸,就是要断然地终止政治活动,出国另谋发
展4。对崇拜力量的日本人而言,没有实力就没有尊严与价值,汪精卫既然
___________
4 从汪精卫无法煽动粤系将领以及西南的地方势力,在一九三九年年中,脱离蒋介石的国民
政府,和自己结合成为第三势力的事件来看,可以明白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力量,已经成为主导
中国人的主流力量。


第337页
无法建立第三势力,只能沦为日本所支配的汉奸傀儡,日本人因此更加看不
起汪精卫了。

  原先推动汪精卫领导中国第三势力的高宗武与陶希圣等人,在上海的日
本租界梅花堂(对外称作梅机关),这时候开始进行和平谈判与第三势力政
府的组成,他们在协商中,经常与日本人发生立场的争执,而逐渐看穿了日
本政府的真正面目,日本军方所谓支持汪精卫从事和平运动,只不过是寻找
汉奸,以筹建日本操纵的傀儡政府而已。到了最后,当他们发现日本人真正
的目的与野心之后,曾经力劝汪精卫中止与日本人的合作。但是周佛海与梅
思平等人,则醉心于权力的诱惑,他们认为,不妨与日本人合作,组成听命
于日本的政府,如此可以获得个人的权位,也可以减少日本人直接对中国人
民统治所造成的伤害。

  汪精卫本人夹在这两种争论之中,几次的摇摆,最后汪却在其夫人陈璧
君的影响下(汪一向惧内,他非常听从夫人的意见),终于向日本的压力低
头,决定依照日本方面的意见,签订各种卖国的协议,组织由日本人所操控
的傀儡政府。但高宗武与陶希圣等人,则在看穿日本的真相之后,决定不能
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因此断然地退出汪精卫阵营,潜逃到香港,公开汪精
卫假和平运动为名,实际上已经甘为汉奸的卖国真相。不过汪精卫等人则
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否认成立的政府是个汉奸政权,反而名之为“曲线救
国”的策略,为不少服从其下的汉奸们,找到一个出卖国家的响亮藉口。

  汪精卫就从推动和平运动开始,而最终成为了汉奸傀儡。一九三九年十
二月三十日,汪签署“日支新关系调整纲领”的卖国协定,等于允许日本实
际上控制整个由汪主持的南京政府。蒋介石曾经企图以秘密外交的策略,设
法阻止这个政府的产生。日本政府内部也有人认为,一旦日本支持汪精卫组
成政府,那么日本要想与重庆政府达成结束中日战争的希望,就更加的不可
能了。特别是日本军部的领导阶层,曾经热烈期望能在一九四〇年年底之
前,结束大部分在中国战区的战斗,以大幅撤回在华的日军。所以由日本参
谋本部与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直接介入中日之间的交涉,这就是日本政府所
谓的“桐工作”,由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派出的今井武夫大佐,负责与重
庆的代表接触。

第338页
  而重庆方面则煞有介事地派出所谓“宋子良”(伪称是宋子文之弟)为
代表,与日本周旋,希望日本能够放弃支持汪精卫政府的组成,结果拖延了
近半年。这个接触,曾经一度设计由蒋介石、板垣征四郎与汪精卫三人,在
中国第九战区的长沙,举行中日高峰会议,其实这是重庆方面诱捕汪精卫的
计划,最后才被日本拆穿了底细。而在当年,由于德国席卷欧陆,日本判断
欧、美将无暇他顾,因此日军将可以轻易的南进,而完全截断中国与外国最
后的一条通路。于是这个情报判断促使日本政府决定支持汪精卫组织政府,
而与蒋介石打到底。  

  汪精卫以其政治手腕,能够让日本人将维新政府与临时政府和各地的地
方政府,统统加入他的政府统辖,的确是费了不少的功夫(华北是名义归
南京控制,其实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地位,是直接受到日本华北方面军的操
纵),汪还真会在政治上玩偷天换日的手腕,竟然宣布这个由日本控制的伪
政府,是由重庆还都的国民政府,林森还是这个政府的主席(当时林森是重
庆国民政府的主席),只不过“一时”不能到南京上班,其他政府机构所有  
的名称,都与重庆的国民政府一模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6#
发表于 2004-8-16 13:05:59 |只看该作者
27.8  “和平反共”的伪政府

  汪精卫所主导的国民政府“还都记”,就这样在一九四〇年三月三十
日,正式在南京荒唐演出。汪精卫表示,因为林森受到蒋介石的控制,不能
回南京上班,因此由他暂代国民政府主席的职务,在南京的国民政府,保证
实现和平宪政,日本还装模作样地率先宣布,将放弃所有在中国的帝国主义
特殊地位与权力。这个实质上完全由日本所操纵的傀儡政府,同样使用中华
民国的国号、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三民主义的国歌。这样中国就有了两
国国民政府,使用同样的国旗、国歌与国号,只是汉奸政权的旗号加注“和
平反共”四个字,以示区别5。

  汪精卫所领导的“国民政府”,不折不扣的是一个以日本意志为依归的
傀儡政权,帮着日本推动剥削与残害中国人民,以供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所
需,根本没有真正独立的国格与主权可言,许多不堪忍受日本暴政欺凌的中
国同胞,都受到汪精卫政府残酷的迫害。在汪精卫的政权中,最令反日志士
___________
5 从此,日本称呼汪精卫政权为国民政府,把真正抗日的国民政府改称重庆政府。

第339页
感到发指的,便是由李士群与丁默屯所领导的特务组织,总部设在上海极司
费德路七十六号,一般对外的代号就是“七十六号”,其对待抗日人士手段
之凶残,简直是比活地狱更恐怖,令人闻之色变。

  此外汪精卫政府,形式上,还拥有一支由日军训练控制,人数超过六十
万人以上的伪军。主要任务是保障伪政府的运作,以及协助日本追缴抗日游
击队,后来在日军对华的重大攻击作战中,也曾直接参与对华军的重要作
战,在宜昌、常德与长沙会战中,扮演了相当程度的作战支援角色,但是伪
军始终无法离开日军,在战场上独当一面的作战。

  由汪精卫领导的这个由日本控制的傀儡政府,总共维持了五年又五个月
(汪精卫本人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病死于日本,遗缺由陈公博代理),虽然
伪政府自称是“中华民国政府”,使用同样的政府结构体制,同样的国旗、
国歌,但是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心目中,他们就是一个投靠日本人的汉奸
伪政府组织,这个政府不但得不到民意真正的支持,还经常遭到抗日志士的
反抗。而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皇正式广播,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之
日,这个政府虽然拥有六十万的伪军,以及一定的程度政府架构,但是并未
准备进行任何的顽抗,就在当天自动宣布解散,但伪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后
来仍然接受重庆政府依法问罪与审判。

  当然平心而论,汪精卫政权的运作,在某些状况与地方,的确是发挥了
一些减少日军直接荼毒、残酷镇压与迫害占领区内中国人民的作用,同时在
汪精卫的伪政府中,也有一些暗助重庆抗日的事实。当时重庆方面的各个情
治系统,特别是军统局,设法利用各种的关系,渗入汪政府之中,也取得其
内部一些军政要员的合作,进行掩护抗日的任务。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在汪
精卫政府之中,也有人受不了日本的欺压,也有人是为了两边买保险(特别
是周佛海与戴笠之间的互通关系),因此在后期南京伪政府内部,有相当多
的管道,将不少机密暗通重庆方面,并且设法掩护部分的抗日地下组织,成
为日本控制中国最大的间谍斗智对抗。当时军统局曾经允了不少的伪军,可
以戴罪立功。

  不过,在抗战胜利之后,为了如何处理这些伪政府的军政组织与领导
人,在国民政府的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歧见。最后主张依法惩处者,压倒以
政治解决的看法,因此使得大批的伪军认为,重庆方面失信于“戴罪立功”
的承诺,所有有相当数量的伪军,干脆接受中共八路军的收编,成为反国民

第340页
政府的军事力量。在形式上,虽然国民党的汪派就此完全得到肃清,但是不
少的力量却成为八路军的生力军了。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汪精卫在刚开始,所谓曲线救国的政治路线,或 
许有其理想性的策略安排,特别是汪本人在开始与日本接触时,也无意自愿
成为汉奸。但是汪精卫最大的错误,是根本不了解日本人崇拜强者与“鄙
视”弱者的特殊心理。一旦他要依赖日方的力量来建立政权,那么日本人就
会完全把他当成傀儡看待,也就使得汪精卫最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
了。在持守国家民族的大义上,历史的考验是非常严酷的,所谓曲线救国的
做法,最终断送了汪精卫在中国所有的历史地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7#
发表于 2004-8-16 13:07:41 |只看该作者
勇挫日本皇军锋焰的三次长沙大捷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二十八章



--------------------------------------------------------------------------------


    中国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获得大胜,的确是珍珠港事变以
  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这时候日本的南方军,在百
  日之内,就横扫盟国在亚洲所有的据点与要塞。一九四一年十二
  月二十五日,英军在香港向日军投降;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
  英国马来亚最高司令珀西瓦尔,率领十万部队,在新加坡向日军
  山下奉文投降;三月五日,荷兰在印尼守军司令载帕尔,向日军
  今村均中将投降;五月七日美军司令官温立特中将(麦克阿瑟仅
  以身免)在菲律宾向日军的本间雅晴中将投降。整个亚洲战局
  中,只有中国在长沙,痛击日军,造成日军成军以来,另外一次
  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

 
  在中日全面作战之后,日军的攻势作战的力量逐步地衰退,华军抵抗的
力量渐渐地在增强,最后中日双方,以争夺湖南省会长沙及附近的要地,做
为中日两国军事对抗的平衡焦点所在。从一九三九年起到一九四四年之间,
日军总共四次出兵企图攻略长沙,其中三次都被中国的军队击败,这就是在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之中,最为值得纪念的三次长沙大捷。当然长沙与湖南的


第342页
军民,以完全的牺牲与无数的血泪,与守军配合,写下这三个可歌可泣的历
史大战役记录。

  日军自从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底,攻占武汉之后,就把兵力沿着长江水道
向前推进到岳阳一带,与中国军队随着新墙河对峙。日本驻武汉的第十一
军,拥有七个师团与数个独立旅团的兵力,扮演着插入华中心脏地区的战略
机动部队的角色,中国则以第五、六、九等三个战区包围日本的第十一军,
双方形成一种战略平衡的对峙状态。

  这时候日军大本营,已经深为陷入中国战场的战略泥沼所苦,日军已经
无法再增加兵力,继续深入中国进行攻击,也就是说,日本很难在战场上击
败中国。因此,日本的两个选择,其一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设法长期搜
挂占领区内的资源,以维持日军在中国境内的开支,其二就是设法与中国进
行停战谈判,减少日军在中国境内的数量。结果日本两者都同时进行,但是
两者都不成功。

  日本大本营原先是有意从一九三九年起,逐年减少在中国的驻军,希望
能够将在华日军的总兵力,从八十万人,调整到一九四一年的四十万人,以
减少日本在中国战场的战略损耗。日军大本营甚至决定,纵使日本无法与中
国完成和议,日军也要撤退到长江三角洲与华北地区,大幅减少在中国战区
的消耗,以保持日军应付苏联的战力。

  但是在华的日军,强烈反对大本营的减缩计划,特别是第十一军的中
将司令官冈村宁次,曾经多次的以进攻四川的作战计划,上报日军大本营,
要求不但不能减少,反而应该设法大幅地增加在中国的驻军。只要日军增加
兵力,他有信心可以深入中国作战、击败蒋介石的重庆政府。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二日,由于苏联所支持的外蒙古"独立"政府部队,
在与日本支持的另外一个傀儡政府满洲国部队,在诺蒙罕发生冲突,日本关
东军与苏联红军,也就"当仁不让"地由幕后支持走到台前开火,双方的部
队在诺蒙罕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相当激烈的局部战争。苏联红军相当成功地
击败了日本关东军的第二十三师团,以及支持作战的关东军第七师团的一
部,造成日本全国的震动。日军大本营最怕的就是,这场战争会扩大成为日
苏的全面冲突,因为日本超过三分之二的部队,已经陷在中国战区,假如此
时日本与苏联爆发战事,那么日本实在难以双线作战。

  这就是史达林厉害的地方,他想要在保持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但

第343页
是又不想与日本爆发军事冲突,既然日本与中国已经打得难解难分,那么史
达林只要等机会,露几手给日本知道,苏联的实力是不好惹的,日本就会知
难而退了。因为日本特别是一个吃硬不吃软的民族,苏联越是偶尔给日本一
些"教训",日本就越"尊敬"史达林,更不敢对苏联有任何的轻举妄动。

  史达林在一九三九年蒙古诺蒙罕之战,漂亮地展现其国防建设的成果,
果然让关东军服气了。日军大本营立刻撤换整个关东军的指挥阶层:司令官
植田谦吉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中将,都遭到免职的严重处分。这时纳粹德
国为了进攻波兰,竟然不顾日本这个"反共"的伙伴,而与苏联签订了户不
侵犯条约,日政府因而觉得,轴心国的"反共钢约"根本不可靠;由于日本
的中国事变一直无法解决,日军主力全都陷在中国战场,因此现在不是日苏
发生冲突的时机。因此日本设法以低姿态的方式,与苏联达成了停战协议。
日本关东军这种丢人现眼的丑像,造成日军更不敢在中国战区进行裁军而示
弱,反而要拿中国军队开刀,以继续支撑皇军无敌的神话1。

  
28.1  第一次长沙会战

  于是驻武汉的日本第十一军,立刻呈报了一个进攻江南的作战计划,准
备将关东军在东北所受到的气,在华军的身上发泄一下。日十一军司令官冈
村宁次,对于第九战区的华军,一直怀恨在心,因为薛岳过去在武汉会战的
第九战区作战,让日本十一军吃了不少的亏。所有冈村宁次一有机会,就想
找薛岳的部队比划几下,希望能够痛击薛岳的部队,好能咽下这口气。

  所有冈村宁次这次进攻的作战计划,是摆明了要找薛岳的麻烦,希望能
够吃掉薛岳第九战区的几个主力部队(此时陈诚仍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却  
由薛岳全权代理),因此日军这个江南作战,并没有一定的攻略目标,只是
希望打击与消灭第九战区的华军部队,给中国一次严重的教训。但是第十一
军在报给华中派遣军的作战计划中,居然是用"消灭华军作战企图"的大题
目作文章。

  当时日本的华中派遣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大将,知道自己准备晋升为(即
将组成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职务,因此也希望能够有个战功衬托一下自
己的高升,所有就批准了冈村宁次的作战计划。由于这个作战计划,只是以
___________
1 这里又可以看到日本民族欺负弱小以示强大的个性,谁叫当时中国的军力比不上日本呢?

第344页
打击薛岳指挥的部队为目标,所有选择了江西与湖南北部的第九战区战线重
点地区,反动攻击,希望能够摸到薛岳的主力,然后打出一些成绩。

  冈村宁次的作战计划是将日军分兵三路,进攻鄱阳湖到洞庭湖之间(江
西与湖南)的中国第九战区部队。东路日军在在 江西北部的修水一带,发动
侧攻,然后转向向西南方向切入湖南东北部;中路军则是由湖北南部发动攻
势,与江西的日军会师,在湖南东北部占领战略位置,以等待围歼华军的机
会;西路军则是日军主攻的作战部队,由岳阳南下,对华军的主力造成压
迫,迫使中国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退向湖南的东北角,这样日军就可以能
够在湖南平江,或是江西修水一带的地区,围歼到华军主力。原先日军的这
个作战计划,并未将攻占长沙设定为作战的主要攻击目标。

  而蒋介石对于日军的这次攻击,反应相当地谨慎,在刚开始之时,他不
清楚日军的作战企图与投入的兵力,因此在白崇禧的建议下,决定给薛岳非
常具有弹性的作战空间指令,以保全华军的作战主力为最高的原则,甚至必
要时可以放弃长沙,在衡阳进行决战,以求华军主力避免被日军盯牢,而遭
到严重的打击。但是薛岳却看出日军军力不足,决心确保长沙,给日军一个
重大的打击。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四日,日军的一○一师团的一○二旅团,与一○六师
团主力,组成东路军开始出兵攻击在江西北部的华军阵地。华军第九战区代
理司令官薛岳下令,第十九集团军司令官罗卓英指挥华军,进行逐步抵抗、
相机转进,因此日军在刚开始进攻的时候,并未遭到华军强烈的抵抗,所以
日军就越发大胆深入进兵。日军没有料到华军是以有计划的转进方式后退,
就等日军深入与兵力分散之后,再设法进行决战。在表面上,日军在江西北
部一带的进展相当顺利,但就是没有捕捉到华军的主力,日军只有依照原先
的作战计划,朝西南方向切入湖南,准备与在湖南北部作战的日军会师,合
围中国的野战部队。

  不过,江西、湖南在这一带的地形结构非常复杂,幕阜山的山岳绵延,
日军的重装备在这种复杂地形运动迟缓,主要道路又遭到了华军有计划的破
坏,因此日军后续的进展并不顺利,同时华军虽然一路后退,但是并未遭到
日军严重的打击。所以当日军深入复杂的山地之后,罗卓英即指挥华军,开
始将抵抗开始逐步地增强,甚至开始进行猛烈的反击,企图截断日军的补给
线,日军这时才发现,自己在复杂的山区中,很难顺利的进军,更难以越过

第346页
江西西北的山岳地带,进入湖南而与南下的日军会师。

  由于在开始的时候,冈村宁次看到在江西发动攻势的东路日军,进展顺 
利,同时发现重庆方面,有意放弃防守长沙的布阵,于是大胆下令在湖南北
部的日军第六师团,在九月二十二日,开始强渡新墙河,对华军第十五集团
军的关麟徽部发动攻击,同时也出动助攻的上村支队,从洞庭湖登陆,组成
包抄华军左翼的西路军,以压迫华军向东撤退;并且下令日军三十三师团与
奈良支队,从湖北南部的华军阵地之间,组成中路军,进行大胆穿透作战,
一举越过通城与麦市,直驱湖南平江,企图包围华军第十五集团军,迫使后
退的华军主力与日军进行决战。

  原本蒋介石担心日军来势汹汹,因此指令华军的作战,可以保持弹性, 
若是日军主力强攻长沙,华军可以向东撤退,而保持对日军侧翼压力,避免
进行决战。但是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却已正确地看出日军兵力分
散,冈村宁次又低估了作战地区的复杂地形,而严重影响到日军分进合击的
计划,因此大胆地决定,将在长沙外围阵地与日军进行决战。

  日军在湖南沿粤汉铁路南下主攻的部队,虽然一路进展顺利,但是却在
华军机动迎战,灵活与迅速脱离战场的战术下,并没有捕捉到华军主力,日
军分散在各路的部队又无法顺利的对华军进行合围。在江西北部作战的日军
一○六师团,在幕阜山复杂的山地遭到华军有力的抵抗与包围下,日军补给
线竟遭切断,差点就要受到围歼的打击2,只好全力突围,那里还会有力量
敢到湖南进行会师。加上这时精锐的华军王耀武七十四军,开始在江西北部
出击,使得日军遭到极大的压力,在江西北部的日军被迫全面放弃进入湖南
会师的计划。

  从湖北南下的日军奈良支队,向东旋转,虽然与由湖北南部南下的日军
三十三师团,在湖南东北部完成会师,但却根本没有包围到华军的十五集团
军。同时,日军第六师团与上村支队会师之后,原先也有机会强攻长沙,但
却受到薛岳部队的诱导,转向湖南东部追击华军,并企图与江西的日军会
师。不过由于在江西作战的东路日军,因为耗损过大,为了安全起见,已经
开始退回原先的阵地,因此日军也失去了在湖南东北部合围华军的机会。

  这时日军既会师不成,在湖南的兵力就越发显得单薄,再遭到薛岳指挥
___________
2 一○六 师团真是"福星高照",无法摆脱被中国军队一再修理的命运,详情请参看武汉会
战的江西北部万家岭之战。

第347页
之华军的强力反击,使得日军已经开始有些孤军深入的危机感了。由于冈村
已错过进攻长沙的机会,于是不待华军之反击合围形成态势,就下令在湖南
的日军,分头撤军,并沿途对经过的地区大肆进行破坏。最后在一九三九年
十月十四日,所有参战的日军,都撤回原来的战线。

  这回日军的大规模三路进兵的迂回作战,既没有攻到长沙,也没有对华
军的野战军,造成严重的打击,冈村宁次在发现兵力分散,没有捕捉到华军
主力,以及华军开始反击之时,立刻就在长沙外围调军回头进行有秩序的撤
军,由于日军进行密接支援的撤军行动,华军也无法进行有力的追击无论是
在江西还是湖南的日军,都撤回原来的战线,而日军的这次作战,可以说是
白忙了一场。

  当然要说这场作战是长沙大捷,是稍为有些勉强,因为日军原始的作战
方案,的确没有以攻略长沙做为作战目标,但是日军却错过了攻下长沙的机
会。当时蒋介石下令薛岳可以在长沙进行机动防卫,假如日军在开始的时
候,就要强攻长沙,恐怕应该可以如愿,但是它却分散兵力,企图捕捉华军
主力不成,长沙也没有拿下,结果可以说是两头落空。

  而薛岳能够识破战机,决心坚守长沙外围阵地,而在江西的罗卓英部,
也善用地形,成功地阻击日军的运动,造成冈村认为日军会师无望,反而将
要遭到华军的围攻,因此才立刻下令日军迅速的抽身撤退。中日两军这回算
是打个平手,但是日军的作战目标可以说是完全的落空,既没有吃掉薛岳的
主力,也没有打下主要的战略目标,在江西还差点被华军吃掉一个师团。这
还是日军第一次打这种无厘头的仗。当然冈村宁次也不可能料到,后来日军
又两度企图进攻长沙,但竟然两次都败下阵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8#
发表于 2004-8-16 13:09:02 |只看该作者
28.2  第二次长沙会战

  日本人一向吃硬不吃软,冈村宁次在第九战区碰到铁板,使得日本十一
军不敢再动第九战区的主意。接任的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于一九四○年转向攻
击第五战区,造成华军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官张自忠在汉水沿岸的南瓜店壮烈
成仁。日军接着攻占了第六战区的战略要地宜昌之后,才逐渐地恢复了信
心,日本十一军又再想试探性攻击华军第九战区了。

  一九四一年三月,日本十一军在江西发动上高会战,因为纵兵轻进,日

第348页
军三十四师团遭到华军巧妙的战术合击,损失惨重;日本十一军司令官园
部,急调三十三师团救援,但是同样遭到重创,特别是王耀武的七十四军,
更是一战成名。日军检讨作战失利原因,认为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中
将,应该负起主要的指挥责任,因此加以撤换。日军大本营改派阿南惟几中
将出任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是一名狂热效忠天皇的年轻将领,特别受到日皇
以及宫内女眷的欣赏,因此他带兵打仗特别凶恨卖力,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战
功,以赢得皇室特别的看待。阿南上任之后,立刻研究武汉四周的战略情
势,他决定要在长沙,打出一场胜仗,以挫中国第九战区薛岳的锐气。

  阿南因此不动声色的开始调兵遣将,将十一军的六成以上的部队,都秘
密地抽调到湖南北部,他想仗恃着日军强大的火力与攻坚的兵力,决定采取
中央突破的强攻战术,准备一路攻下长沙,并且狠狠地修理薛岳的部队。阿
南调集了四个师团与四个支队,在新墙河以北地区秘密集结,并且将司令部
移到岳阳,以就近指挥作战。

  当时华军方面,对于日本十一军的秘密集结,可以说是缺乏预警的情
报,因此在第九战区的部队,布防得相当分散,一九四一年九月十八日,日
军开始先攻击大云山的华军部队,接着就强渡新墙河,开始以强大的兵力,
结成锐不可当的攻击正面,一路扑向长沙。阿南特别征调了伪军与农夫,以
保持日军补给线道路的畅通。

  薛岳对于阿南大军的突然攻击,可以说是相当意外,但是薛岳临危不
乱,他一面紧急将部队调往湖南北部集中,一面下令华军采取灵活的迟滞作
战,减少与日军正面冲突,而将日军尽量朝向湖南东部的山地诱开。日军采
取中央突破的正面打法,当然是来势汹汹,但华军四两拨千斤的战术,却让
日军感到非常不快,因为这样日军便无法造成围歼对方主力的战果。而这些
被日军追赶的华军,并未出现溃散,反而一有机会,就尾随日军的后方,进
行扰乱的攻击。

  这时华军陆续向长沙外围集结,日军也对华军部队一个接一个地狠命猛
打,其中以中国第十军遭到最为严重的打击。由于日军急于追逐并重创华
军,因此在长沙的外围,花了较多的时间,攻击华军部队。特别是当阿南发
现中国的七十四军赶到湘东,更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他决定要为日军在江
西上高之战报仇,所以立刻决定调整作战方向,调日军主力掉头去捕捉七十
四军,但是华军七十四军保持灵活的应战方式,迅速地脱离日军包围。

第350页
  阿南于是决定将日军主力,分成两组,第六与四十师团,向左翼迂回,
进攻长沙外围的华军二十六军,第三与第四师团向右牵制华军三十七军,而
华军王牌七十四军,赶到战场之后,立刻发挥猛烈的作战攻势,在春华山狠
击日军第三师团,阿南只有立刻调派六师团以及重炮旅团,前往围攻七十四
军,不过七十四军巧妙地吸引日军的兵力东移后,又顺利地退出战场。

  薛岳以七十九军防守长沙市,由于日军的主力部队,一直分散在外围,
进行追逐与围歼华军的作战,因此没有集结更足够的优势兵力,一举攻下长
沙省城。虽然日军的第四师团,一度攻入长沙市区,同时日军的第三师团,
更冲到南方的株州,但是守卫长沙的华军第七九军猛烈反击,日军因为兵力
不够集中,无法完全地把长沙攻下。阿南此时还认为,先扩大日军在长沙外
围的战线,可以多捉到一些华军的援军,而攻下长沙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这时已经面临可能丢掉长沙的威胁了。


  但是华军第六战区司令官陈诚,却改变了整个战局。当薛岳的第九战
区,遭到日军优势兵力打击的时候,蒋介石判断这是阿南的大胆之作,日本
十一军的兵力已被过度地抽调,因此十一军其他的防区,就一定会出现兵力
不足的问题。所以蒋介石下令其他相关的战区,尽量地发动牵制性攻击,以
找到日军的弱点,来牵制十一军对长沙的攻势。陈诚很快地就发现阿南竟然
把镇守宜昌的日军第十三师团,抽走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于是陈诚决定在宜
昌发动强攻。

  九月二十六日,陈诚以最快速度调集兵力,承虚进攻宜昌的日军。当时
宜昌是日军威胁重庆的前进战略重镇,同时切断了两湖与四川的水运联络
(使得两湖生产的粮食无法由长江输入四川),其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陈
诚对宜昌发动大兵团反攻作战,的确是出乎阿南的意料。由于华军在宜昌的
攻势,异常的猛烈,绝非寻常的牵制作战,这时在宜昌的日军指挥官,第十
三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中将,陷入了华军四面围攻的险境,只有急电阿南以及
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求援。

  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知道消息之后,大吃一惊。因为攻占宜昌是日皇
裕仁亲自下的作战指示,假如宜昌有失、十三师团被歼灭,那么日军的士气
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所以大本营与中国派遣军都下令阿南,无论如何也要
设法保住宜昌。阿南当然知道宜昌地位的重要,更不能让十三师团被围歼,
否则自己这个十一军司令官也就做不下去了,虽然长沙已是快要到手的目

第351页
标,但若拿长沙换宜昌,恐怕还是失算。于是阿南只有下令,停止攻击长
沙,撤回全部在湖南的兵力,优先转往投入解围宜昌的作战。薛岳当然不会
放过这个修理日军的机会,仓皇撤退的日军在湖南吃足了苦头。

  陈诚在宜昌的反击战,可以说是打得非常地漂亮,日本十三师团的防
线,逐一被华军突破,最后日军司令部已在华军直接的攻击范围之内,日军
十三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中将,亲自督战,最后连司令部的参谋都拿枪参加保
卫战,在最危险的时刻,内山下令准备焚烧军旗,以及切腹自杀。

  在十月十日宜昌决战的最后关头,内山事实上已签署十三师团向日皇与
大本营告别的电报,开始准备在司令部内率领参谋集体自杀,却在最后一
刻,出现空前大雨,迟滞了华军的攻势,由阿南指挥回防的日军,终于赶
,才迫使陈诚退兵,让日十三师团在最后一刻守住了宜昌。但是日军不但
失去攻占长沙的机会,反而因为紧急撤退,遭到华军追击而颇有损失。长沙
第二次大捷的声威,可以说是举国知名。

  这回长沙造成华军大捷,多少要归功陈诚在第六战区指挥的牵制攻击,
日军的指挥官阿南惟几 则是过于大胆与冒险,因而没有掌握到全局战略均衡
的要诀,也没有盯紧作战目标,一味的以日军优势战力强渡关山,而且不
断追逐新出现的作战目标,因此造成日军战力的分散,而错过攻占长沙的作
战时机。从这次作战的经验,华军开始了解日军对于攻占长沙的心结,所以
薛岳特别检讨日军的攻势作战,而设计出一套可以诱敌深入,加以围歼的
"天炉战法",就等着日军的来犯。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79#
发表于 2004-8-16 13:11:10 |只看该作者
28.3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起因

  第三次长沙大捷,乃是华军最为货真价实的一场大胜仗,日军在此役再
一次遭到重大的挫败与损失。这次长沙会战,与第二次长沙会战仅隔两个
月,主要原因是在一九四一年夏威夷时间的十二月七日3,日军成功地偷袭
了美军的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战争。日本华南方面军的第二十三军,负责进
攻香港,但是担心华军会支援驻港的英军,从侧背打击日军的后路,所以要
求日第十一军,在湖南北部,发动牵制性的攻击作战。主要的目的,是牵制
___________
3 在中国历史上正式的记载是日本在十二月八日(中国时间)发动太平洋战争,当然这与夏
威夷的十二月七日是同一个时间,只是因为不同时区与国际换日线的关系,才有此记录上
的差别。

第352页
中国第九战区的兵力,以防华军南调打击日本二十三军的香港作战。

  但是第十一军的司令官阿南惟几,不肯轻易放过这个进攻第九战区的机
会,他至少要为上次进攻长沙作战的失利,讨回一些颜面。因此虽然原先在
作战计划上,这只是一场牵制作战,但是他却有着旺盛的企图心,希望能够
有更为杰出的战果表现。阿南以日军第三、六、四十师团以及第九混成旅团
组成战斗序列,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再度在湖南北部发动攻势。

  但日军这次在湖南出兵,可以说是在天时上,就极端不利,因为当年的
冬季,湖南出现了罕见的大雨与低温,造成所以的江河水量大增,必须要有
渡河的装备、在适当的渡河地点,才能越过河流;同时农田积水泥泞又深,
造成军队重装备运动不易,天候的严寒更是增加日军部队补给与攻击上的困
难。不过根据日军的情报显示,第九战区的华军部队,的确有大量南下调动
的布防行动,因此阿南判断,这给日军一个乘虚而入的大好机会。既然第十
一军,早有准备深入湖南,进攻长沙的腹案,只要等待作战时机的来到,现
在日军不妨来个先斩后奏,从牵制作战,转换成为攻占长沙的会战。

  日本十一军在不到三个月,就再度兴兵进攻长沙,是给薛岳抓到一个有
利的反击机会,因为日军是采取攻势作战,军队的疲劳较大,在如此短暂的
时间内,无法完成整补,有着疲兵再战的不利。而薛岳已经检讨了两次日军
进攻长沙的得失,研拟出一套专门对付日军深入攻击的"天炉战法",将在
长沙附近,对深入的日军加以围堵与歼灭的打击。

  最为重要的是,日军的牵制攻击发起时间,实在太迟,这也是因为日军
才刚刚打完上一场的长沙会战,兵力尚未完全恢复过来,同时在华南的日
军,也高估英军的作战能力,因此认为攻占香港的时间,应该在一个月以
上,所以参与牵制作战的日军,不必太早的出动。结果日军攻击的部队在十
二月二十四日才正式渡过新墙河进攻,但是防守香港的英军,却根本没有打
出水准4,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就向日本二十三军投降,因此原本奉命南下
支援香港的华军部队,这时已经没有作战任务在身,因此当蒋介石听到日军
企图乘虚进袭长沙的情报,立刻就下令调离湖南的华军,迅速地回防第九战
___________
4 英军在亚洲各处,无论是香港、新加坡、缅甸,每次都是才刚开始与日军交手,就全面溃
散。英军无论在装备、训练或经费上都超过华军太多,但这种毫无斗志、轻率投降的表现,身
为盟国部队一员的英国军人自己应该感到羞耻,外人看了只能摇头。对比之下,中国军队的作
战表现,真是不同凡响。因此可以看得出来,假如能让华军获得较佳的装备与训练,那中国必
然可以击败日本(中国得到美式装备与训练的远征军就是很好的证明),这难怪造成盟国对中
国的猜忌与出卖。


第354页
区,以围攻深入的日军。

  在薛岳的指挥下,华军在面对日十一军南下的攻击中,只是诱敌深入、
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就转进后撤,等待侧击合围的机会。日军在顺利渡过汨
水之后,就已经接到香港英国军队投降的消息,基本上而言,日本十一军的
牵制作战任务,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进行,日军应该可以返回阵地了。

28.4  日军贪功而临时更改作战任务

  但是,这时阿南惟几却认为,日军既然已经顺利地攻到长沙的半途,只
要日军坚持挺进,第九战区华军的战力已被抽调而显得空虚,南调的部队回
防速度比较慢(华军的运动在抗战期间几乎全靠徒步行军),华军是挡不住
日军之攻势的,那么日军如果攻下长沙,当然是中国战区的大功一件。事实
上,由于英、美、荷的部队,在太平洋各区被日本南方军打得一路败逃,相
当地刺激到在中国战区日军的心理。假如中国派遣军不能有所表现,那么所
有的光彩都要被日本南方军拿走了。何况阿南对于上次没有顺利攻占长沙,
更有着强烈要报仇的心理。

  刚好日军第三师团长丰岛房三郎中将,也有同样的想法,他刚刚接到命
令,准备调任近卫师团长,因此也想要立下个可以吹嘘的战功,他眼见华军
抵抗的战力不强,自己的军队已攻到长沙外围,因此特别要求阿南允许日军
继续南下,攻占长沙。于是阿南决定以战场指挥官独断的命令,改变日军的
作战任务,下令第十一军继续深入湖南,直下长沙。

  这时薛岳对于长沙会战所有的军力部署,早已是了若指掌,因此下令第
十军李玉堂坚守长沙市区,特别在市区的东南高地,布下巷战的阵势,并且
将重炮兵旅放在岳麓山,设立了俯视全城的炮兵阵地。蒋介石已下令第四、
七十三、七十四、九十九军,兼程回防第九战区,交由薛岳指挥,准备迎头
痛击日军的攻势。

  此时刚好湖南遭到数十年罕见的酷寒气温与雨雪,日军必须冒着空前的
严寒气温强袭长沙。日本第三与第六师团在十二月三十一日,攻到了长沙市
区,中日两军在市区爆发激烈的巷战,这时华军在岳麓山的重炮发生了决定
性的打击力量。进入长沙的日军遭到非常猛烈炮火的压制,中国守军又拼命
抵抗,原先日军认为自己乘虚强袭长沙,已是十拿九稳的战局;阿南惟几眼


第 355页
见先锋部队已经进入到长沙城内,所以就抢先回报日军总部,宣布第十一军
已经攻克长沙,这是日本中国派遣军做为对日本国的新年献礼,这个消息对
于两次没有攻下长沙的日本而言,当然是喜上加喜,立刻发布新闻号外,日
本上下立刻组织庆祝,以歌颂皇军终于攻克长沙的神威。

  不料中国军队奋勇抵抗,日军在长沙陷在巷战与肉搏战之中,由于日军
所携带的补给并不充足,攻势一旦陷入缠斗的阶段,日军的战力就迅速地下
降,岳麓山华军的炮兵阵地,更是发挥极大的杀伤效果,这时攻到长沙的日
军,补给线被切断,只有靠空投补给品支持。日本新闻发布日军已经攻陷长
沙的快报,竟然成为全球的最大笑话,为日本皇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无敌的完
胜新闻中,留下一个刺眼的负面消息。

28.5  华军四面合围、日军全面败逃

  这时候,蒋介石下令回防与支援第九战区的各军,星夜赶到长沙外围。
薛岳立即让七十三军的一个师,先渡江进入长沙市区增援守军,以提高第十
军的士气,然后下令进入包围位置的华军,在一九四二年一月四日,对日军
发动全线的反击。这下日十一军既无法攻下长沙,腹背又同时受到华军的打
击,一时之间,日军的阵势大乱。

  但是阿南惟几没有立刻下令日军撤出战线,反而要求日军再进行猛攻,
以占领长沙,突破华军的包围。这时十一军的参谋长木下勇少将,以及全体
的参谋,都发现日军在长沙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急了,日军若是再不迅速地脱
离战场,恐怕就要遭到无法收拾的下场。木下勇率领日本第十一军的全体参
谋,向阿南提出反对意见,才迫使阿南在最后一刻,同意参谋长的要求,
下令日军设法尽速退出阵地。这时华军已经从各个战线合拢过来,日军的补
给不足,又没有足够的第二线预备队兵力的支援,于是日军一路退,一路被
打,跌跌撞撞地到处找渡河口,却到处遭到华军的攻击,情形既危急又狼
狈。

  不过由于赶到参与围歼日军的中国部队,并没有完全到齐,也没有整备
完成,就直接投入战场,因此兵力运用不够完整集中,同时华军对于渡河据
点的掌握不够确实,以致在歼灭日军补给据点上,没有发挥决定性的攻击
力,使得日军仍然可以找到渡河口,以及接上补给。一路往北夺命而逃的日

第 356页
军部队之中,日本的第六师团,一度被华军围住,几乎弹尽援绝,阿南下令
日空军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加上第九混成旅团的舍命奔袭,才救出了第六师
团。

  从汨水到新墙河,只有短短的八十公里,败退的日军在遭到华军一波又
一波的攻势下,全靠着日本空军不断的紧急支援,足足走了八天才得脱困,
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中,遭到比在台儿庄还要凄惨的败仗。假如不是华军为
了要策应缅甸作战,调走了更多的精锐部队,或是木下勇没有发动参谋强迫
阿南及时下达撤退命令,只要日军的撤退晚上四十八小时,那么日军绝对会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发生全师团被完歼的惨败下场。

  当然,假如薛岳能够沉得住气,将增援长沙的部队,在长沙外围做纵深
布防,同时通知李玉堂的第十军从长沙部分地区,有计划地进行诱敌的撤
退,同时加强岳麓山阵地兵力,让围攻长沙的日军认为,中国部队的战线动
摇,这样日军必然更不肯放弃即将到手的长沙,而延后撤退的时间,此时薛
岳再督促赶到参加合围日军的中国部队,多二十四小时的准备时间,改在元
月五日发动全面围攻,这样日军恐怕会在长沙,遭到更为惨重的挫败,日本
十一军根本就会溃不成军了。

28.6  中国跻身为主要盟国

  中国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获得大胜,的确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
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这时候日本的南方军,在百日之内,就横扫盟国在
亚洲所以的据点与要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英军在香港向日军投
降;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英国马来亚最高司令珀西瓦尔,率领十万部
队,在新加坡向日军山下奉文投降;三月五日,荷兰在印尼守军司令载帕
尔,向日军今村均中将投降;五月七日美军司令官温立特中将(麦克阿瑟仅
以身免)在菲律宾向日军的本间雅晴中将投降。整个亚洲战局中,只有中国
在长沙,痛击日军,造成日军成军以来,另外一次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

  第三次长沙大捷,立刻成为全球新闻的焦点,华军的表现确实不凡!现
在西方国家的军队,在被日军击败之后,才真正知道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
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落后的中国能够单独地对抗日本如此之久,实在是有
着过人的能耐。因此美国政府以最快速度,通过法案拨给中国五亿美元的信

第 357页
用贷款,英国政府也立刻通过给中国五千万英镑,作为法币的平准基金。中
国艰苦抗战多年后,总算是真正得到国际上的援助了,中国也立即跻身成为
抵抗法西斯轴心的主要盟国。

  就历次中日战争中的战场成果与记录而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绩应是
最为辉煌的,无论就兵力动员的规模以及日军死伤来看,华军在长沙大捷的
表现,比在台儿庄、万家岭、昆仑关、上高会战所得的胜利,还更为出色。
而薛岳将军更是因此得到日军的"长沙之虎"的封号,日本的十一军在几年
之内,都不敢再对长沙,进行任何重大的攻击。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0#
发表于 2004-8-16 13:13:02 |只看该作者
 百团大战与共产党的游击战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二十九章



--------------------------------------------------------------------------------


    若是以作战的观点来看,百团大战对于抗日战争是一个值得
  推广的战争经验,因为充分利用了游击战的优点,打击与消耗日
  军的实力,但是却违背了共军 "优先发展" 的最高战略原则,所
  以中共中央决定绝对 "下不为例" 。后来虽然共军进一步发展到
  可以同时发动好几个百团大战的实力,但是八路军再也没有进行
  大规模主动抗日的作战了。 


  在研究抗日战争历史之中,究竟中国共产党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一直
是非常引起争议的问题,因为在历史的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最先旗帜鲜明
地推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学生、工人的
热情支持,成功地打响了抗日的文宣战,唤起了抗日的民气。但是也促使国
民政府不得不提前抗日的不利局面。

  但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虽然能够主动以宣传出击,
并且在国际社会中,成功地制造了大量的抗日文宣,配合国际社会削弱、扭
曲中国抗日真相的立场,塑造成为一个印象,渲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抗
日主力",也就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归纳为不过是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所以
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贡献,也仅能是无足轻重的游击骚扰作战(即
"麻雀战争")。


第359页
29.1  抛开政治的包袱、面对抗日历史的真相

  这个错误的印象,对于中国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相而言,是非常不公
平的。因为中国抗日战争是全面的作战,中国的军队仍然守住超过三分之二
的领土,中国军队甚至可以在大型会战之中,与日军的主力进行硬碰硬的作
战,多次使得日军主力的进攻遭到严重的挫败。

  无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宣传,八路军在抗日时的表现是多么英勇(当然有
不少的战斗是真实而且惨烈的),但是中共所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当时中共
的军力实在有限,在全力"发展"的最高政策指导下,对于日军只是采取
最低限度的游击战打法。虽然我们不能排除、更不能抹杀共军当中一些个别
的抗日行动(写作本书的动机就是要完全忠于历史的事实),共军游击战的
牺牲也是一样的惨烈,同时在整个中日战争中,游击战也有战略牵制作用存
在,不过究竟与正规的、硬碰硬的大兵团作战相比起来,还只是配合的因
素。中国战区从头到尾真正的硬仗,是由蒋介石所指挥的国军所负责,盟国
是与国民政府组成四强为首的联合国,日军是向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投降。

  问题是,在后来的国共战争中,中共取得胜利,为了消除人民对于国民
党与蒋介石的"记忆",当然要在抗日战争的史实上,有些"调整",而不
愿让中国人民记得,蒋介石是如何坚苦卓绝的领导抗日,与国民政府是如何
以实力成为全球的四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奋斗中,如何把列强加在中国人
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一律撤销。这样强调共产党为抗日中心的政治化"抗战
历史",就使得许多的中国人民对于抗日战争,失去了史实的焦点,中国人
民英勇的历史贡献便沦为不完整的政治文宣了。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最大的问题,除了是基本的武器装备以及军队
训练素质落后日本很多之外,中国总体国力与财力,更是无法与已经现代化
的日本比较。此外,中国对内无法团结一致,对外难以争取到友邦鼎力的支
持,都是造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特别严重的原因。

  在日本侵略凶焰不断进逼,非要彻底灭亡中国的压力之下,国际社会可
以说是表现出一幅爱莫能助、隔岸观火的态度,这时只有与日本有世仇与利
害直接冲突的苏联,还能对中国提供一些有限的援助,因此蒋介石明知苏联
侵略中国的野心,其实超过于日本,但是除了采取联苏抗日的政策之外,也
别无他法。当时中国的处境是如此的危机四伏,唯一能够暂时帮忙中国的,

第360页
竟然是另外一个企图侵略中国的"敌人"。为了准备抗日竟需要这种饮鸩止
渴的做法,可见中国面对的国际社会是多么地现实与冷酷。

29.2  共军抗日独树一帜

  但苏联的条件就是要容共,在全面抗战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充分掌握抗
日的文宣,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中国人民与所有的团体,不分党派
共同抗日。中共的这个口号与政策,获得广大人民与舆情的支持,因此就算
蒋介石对于中国共产党再有不同的意见,也不得不在寻求苏联援助的压力,
以及广大民意的要求下,将中共纳入抗日的阵营之中。

  因此在中日正式爆发全面的战争之后,蒋介石在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一
日,与苏联终于达成军援中国的协议;两天后,国民政府正式授予中共部队
八路军(后来又增加了新四军)的抗日部队番号。中国共产党与共军在过去
多年来,一直在设法鼓动抗日风潮,发起各种的抗日运动,成为中国要求抗
日的舆论领导者,但是却没有机会真正的与日军作战,直到接受收编之后,
才加入正面抗日的战斗序列之中,和日军真正地进行作战。

  当时八路军的战斗序列番号是十八集团军,配属在阎锡山指挥的第二战
区,进行抗日作战。八路军的一一五师,首先在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参加过平型关作战,负责在战线后的游击战,伏击到日军的一支运输中队,
获得了奇袭的战果。但是之后中共的部队,就自行独立发展与运作,对于国
民政府军委会或是第二战区司令部的命令,最多只是采取参考的立场,并不
一定遵照命令行事,多半也不和国民政府其他部队一起协同作战,而是自己
独立作战,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在发展与壮大无产阶级革命的队伍。

  八路军之所以会独树一帜,进行自己的抗日战争,主要原因是,国、共
两党基本互信不足,以及共产党列宁专政教条的影响。共产党绝不会与其他  
政治团体平起平坐地进行政治竞争,以争取民意支持而交替执政。共产党进
行的是"革命",目的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所以当时共产党只
有两种可能的政治地位:一个是在未执政时的"地下党"。抗日战争是一个重
要建党与建军的革命过程,当时共产党抗日终极的意义,并非保卫中华民族
利益,而是反击无产阶级革命的所有敌人,中国共产党只是藉着抗日统一民

第361页
族战线为手段,来达成最终之无产阶级专政目标。

  从抗日战争的历史来看,八路军几乎没有在抗日战争重大的战役中出现
过,更别说担任主要作战的角色了。这当然不能代表中共的军队,完全没有
参与抗日的战争,但这却代表中共的部队,没有主动参与对抗日军的"战略
性作战"。八路军的组织力强、运动能力高,擅长控制与发展的策略,有着
绝处逢生、无孔不入的超强本领,到处都可以建立游击基地与收编部队。

  八路军前身是从井岗山起家的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磨炼,打游
击己成了八路军的专长绝技,共军的游击战可以说是发展到"超微化",甚
至一个班、一个排的兵力,都可以进行游击与破坏战。但是,除非是遭到日
本军队的扫荡攻击,八路军很少对日进行营级以上部队的攻坚作战,共军以
发展与扩张实力,做为抗日战争期间的优先策略,而不是针对日军主动进行
猛攻猛打的作战,在国民政府对日军正面攻击的会战中,共军几乎是采取置
身事外的态度。

  因为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其历史使命是要推动无产
阶级革命,而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敌人之一,所有
八路军会与日军作战;但是打击日军并非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目标,如何壮
大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以完成无产阶级专政,才是共军的历史任务,所以共
军的抗日方针,是以发展为优先的。

  当时八路军既打日本人,也整合收编其他的武力,当然在必要时,也会
消灭其他国民政府的抗日队伍,因为 "他们" 同样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敌人。
当然国民政府的部队,也对八路军采取反击,后来在许多地区,造成国共部
队之间的对立,比对日军还要严重1。

  要论八路军在八年抗战中,唯一能够称得上战略性攻击的作战,应该就
是相当有争议的 "百团大战" 了,这是发生在一九四○年八月到十二月间,
八路军在没有得到延安总部正式批准下,自行主动地在山西与河北铁路沿线
一带,对日军进行主动、多点多线的攻击作战。

  基本上,以"七分发展、二分应付、一分抗日"来形容共军在正式参加
抗日作战的八年表现,颇有深刻的见解,因为在整个全面抗日战争的八年期
间共军从一九三七年的两万八千人,发展到一九四五年的八十九万人;从
___________
1 作者先父就是因为发现共产党的这种发展远重于抗日的策略,因而退出共产党组织的抗日
队伍,转投国民党的抗日部队。

第362页
只在陕北的一点基地,扩张到华北、内蒙与东北,甚至在江南与广东,都有 
共军的据点,在抗日战争严重消耗中,可以说是成长惊人。因此不能避免
的结论就是,在抗日战争中,共军必然是全力发展而非全力作战,才能有此
惊人的成长效果。

  在中日全面的战争历史中,总共进行二十二次的会战中(双方动员兵
力在十万人以上的作战),共军根本没有在一次的会战中,扮演过担纲的
角色;在一千一百十七次的重要战役中(双方参战兵力在一万人以上的作
战),共军也很难拿出平型关作战之外的实例,可以列入对日重要战役的历
史之中--当然共军在平型关作战中,也只是参与其中一次助攻性质的伏击
战而已,并非担任作战的主力2。

29.3  日军的"治安肃正"及"三光政策"

  那么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军真正在那里?根据历史史实所提供的答案
是,共军在抗日的游击战中,是扮演了一个相当份量的角色,八路军的游击 
战给予日本华北方面军,带来相当严重的牵制与消耗,造成日本华北方面
军,进行了多次的 "治安肃正" 作战,最后甚至采用惨无人道的 "三光政
策",来对付以八路军为主的华北抗日游击队。但是在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
上,共军多半只进行小规模的游击战,或是属于被动的 "被扫荡" 反击,而
非主动的战略出击。只有共军的百团大战,可以说是唯一例外。

  日军在攻占武汉之后,发现蒋介石虽然败退到中国西南边区,但是仍然
拒绝向日本投降,因此日本决定扶植汉奸政权,进行以战养战以及以华制华
的战略。问题是日本人可以用威胁利诱的方式,找到一些愿意出卖国家民族
的败类,但是这些汉奸所组成的政府,却得不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因此效
率极低。更大的问题是,由于各种游击队与敌人地下组织的兴起,有效牵制
了汉奸政权的运作,这些汉奸政权一旦离开日军的火力支援范围,几乎就完
全失去了作用,而且游击队与敌后的地下组织,对于汉奸政权人员与家属的
威胁,也是造成伪政权无法展开运作的重大原因。

  因此日本以华制华的策略推行得非常不顺利,也就影响到日本以战养战
的战略目标,所有日军决定要针对中国的抗日游击队,进行彻底的扫荡,而
___________
2 关于平型关作战的历史真相,请参考第二十一章。

第363页
中国敌后地区的游击队,又以中共的组织,发展得最为快速,中共游击队的
作战能力与生存韧性也最为强劲。所以日军大本营要求华北方面军,在游击
队活动最多的地区,特别制定了"治安肃正"作战方案,以彻底扫荡中国游
击队的活动,以为日本所扶植的汉奸政权,设立一个可以运作的环境。

  日本华北方面军的治安肃正作战方案,总共分为三期进行,先后由三个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杉山元、多田骏、冈村宁次来执行。日本整个华北方
面军的部队,几乎全体动员,北起内蒙的长城线,西到山西高原,南到淮河
流域,总共包括了内蒙、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对于
游击队进行全面扫荡。

  这时,日军才真正领教到八路军游击队的作战能力--灵活变化、出没无
常、攻势凌厉、韧性极强。日军追击时,还会随时遭到游击队的反包围与反
突击,造成治安肃正作战的成功相当有限,日军的伤亡与损失,则是相对的
增加。特别是在冈村宁次出任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后,对于如何扫荡八路
军的游击队,有着极其凶狠与残酷的手法,以杀光、烧光与抢光的三光政
策,一度让华北八路军游击队活跃地区的人口,大幅下降,平民的死伤与损
失,远远超过日军与游击队总和的几千倍。

29.4  游击战付出的人民成本极大

  日军与共军在华北地区的作战,多是游击与扫荡战,双方主力对阵的机
会很少,但是长途跋涉的运动战,却造成了颇多的伤亡,特别是老百姓的损
失更大。因为游击战的一个特徵,是"军民一体"的分进合击作战,所以日
军反击起来,也就军民不分的 "一体消灭"。这就是说中国人民为了支持中
共的游击战,所付出生命与财产的代价,远远超过支持国民党的正规作战。
游击战能够以小搏大,除了它灵活的战斗特性之外,另外的原因是,人民也
成为作战的主要贡献者与牺牲者。

  日军在与八路军的作战中,阵亡的最高军阶军官,是日军的第二混成旅
团长阿部规秀少将 (阶级相当于中国的师长)。在一九三九年九月,该部日
军奉华北方面军的命令,执行治安肃正的作战计划,在晋、察边区一带,追
击八路军游击队。十月中,旅团长阿部亲率部队,深入山区追击。结果日军
第二混成旅团的一支五百人的部队,被八路军杨成武部,在雁宿崖设下埋伏

第364页
而歼灭。

  阿部规秀在接到日军遭到围歼的惨败报告之后,急于报仇以挽回军威,
于是不顾一切地孤军继续追击共军;十一月六日,阿部所率领的日军,在黄
土岭再度遭到八路军杨成武的包围,阿部在混乱中下令突围,在七日下午,
阿部规秀中弹阵亡。阿部规秀少将(被追赠中将军阶)的战死,曾经造成日
本华北方面军的震动。这是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所击毙的最高军阶日
军将领。国民政府军队所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是十一军军长冢田攻中将
(日军追赠大将军阶)。

  共军在抗日作战中,阵亡的最高将领是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左权。日军华
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动员三个师团的兵
力,由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亲自指挥,进攻山西东南太行山的八路军
总部,日军经过一系列的激战之后,攻占了八路军的总部郭家峪,八路军下
令全面撤退转进;六月二日,日军在后续的追击战中,造成八路军的参谋长
左权,在麻田被日军射杀。这是共军在抗日战争中,战死的最高将领。国民
政府抗日作战牺牲的最高军阶将领是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官张自忠上将,与三
十六集团军司令官李家钰上将。

29.5  共军发动百团大战

  一九四○年年中,在日军大举扫荡游击队的作战之下,属于八路军游击
部队的活动区域,也遭到日军严重的压迫,因此八路军决定适时反击,以突
破日军的扩大封锁线。一九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在太行山运作的共军第十
八集团军司令部,由军长朱德、副军长彭德怀、参谋长左权等人,在面对日
军不断的扫荡与收缩游击队战线的压力之下,决定运用实力已经发展多时的
共军,主动在正太铁路沿线,发动一次反击攻势,以突破日军的包围,并且
检验共军扩编的战力。

  这个主动攻击的命令,要求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一二○师师长贺龙、
晋察冀军区聂荣臻率军参战。这次大规模的出击作战,事先没有正式呈报中
共的中央军委会核准,但是毛泽东等军委会负责人也知道这个作战行动,不
过并未加以阻止或是进入审查,当然也就没有正式的同意命令,毛泽东的意

第365页
见是同意对日军进行反击,但是兵力尽量压缩在十五个团左右3。

  这个命令指示如下:

  由于 "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
  加,敌有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
  军应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
  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 "为打破敌之囚笼政策,
  决定乘目前青纱帐和雨季时节,利于隐蔽及不利于日军机械化作
  战,争取晋冀察、晋西北、晋东南扫荡比较缓和,正太路较为空
  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袭正太路"。

因此这次战役最初的目的,原先只是准备调动共军一二九、一二○师与晋察
冀军区的部队,破坏正太铁路,截断交通线,打破日军封锁所做的主动攻击
行动。当时八路军的各个部队,在接到命令之后,一二九师出动八个团,一
二○师出动四个团,晋察冀军区出动十个团,总计二十二个团,参与破坏正
太铁路的作战。一九四○年八月二十日,八路军的二十二个团,秘密地集
结,在毫无消息走漏的情形下,突然对日军所控制的正太铁路,发动了全线
与同步的攻击。而其他的八路军部队,也纷纷加入请战抗日的行列,最后所
有参与作战的八路军,番号高达一百零五个团,共计十五万的兵力。


  由于日军事前低估八路军的作战实力,也没有掌握到任何预警的情报,
正太铁路线日军的兵力相当薄弱,因此在遭到八路军的突击之后,可以说是
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八路军初步攻击进行的相当顺利,整条正太铁路的交
通,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之内,多达十几处地方,都遭到了八路军的攻击、破
坏而中断。八路军在正太路初期攻势的顺利,引起更多的共军要求加入作
战,因此动员的兵力,就远超过原先的计划。

  八路军在八月二十六日,向中共中央军委会的电报表示:

  "正太战役我使用兵力约百团,于二十日晚已经开始战斗,序战
  胜利已经取得,这次战役定名为百团大战,这是华北抗战以来,
  积极主动大规模向敌进攻之空前战役,应加紧扩大宣传"。

百团大战就这样成为八路军一次空前绝后的抗日文宣战题材。当时国民政府
___________
3 在文革期间,百团大战以没有奉到正式命令就发动作战,而引起国民党的注意、日军的反
击,与暴露共军实力等原因,成为整肃彭德怀的罪证之一。

第366页
正在节节败退之时,面对困坐愁城的低迷压力,对于任何有利于人心士气的
战报,都会加以扩大的宣传,所有八路军发生百团大战的消息,当然成为全
国性的宣传重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