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35502
注册时间
2004-3-24
帖子
20544
精华
2
801#
发表于 2007-1-13 22:36:34 |只看该作者
虫拜咕嘟~
结婚,结得太早,经不起风霜。
结婚,结得太迟,英雄迟暮。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802#
发表于 2007-1-14 15:15:42 |只看该作者
607

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守仁离开江西,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在旅途之中,他认识了一个书生,便结伴而行,闲聊解闷。



交谈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



这位书生思虑良久,说出了四个字的答案:



“格物穷理。”



“何意?”



书生笑了:



“你回去看朱圣人的书,自然就知道了。”



王守仁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



圣贤之路



朱圣人就是朱熹,要说起这位仁兄,那可真算得上是地球人都知道,知名度无与伦比,连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谱,给他当孙子。



可关于他的争论也几百年都没消停过,骂他的人说他是败类,捧他的人说他是圣贤,但无论如何,双方都承认这样一点: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



朱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支持者认为,他是宋明理学的标志性人物,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反对者认为,他是宋明理学的标志性人物,是禁锢思想的罪魁祸首。



其实朱熹先生远没有人们所说得那么复杂,在我看来,他只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不过是他的目标有些特殊罢了。



他追求的是这个世界最为深邃的秘密。



(提示:下面的内容将叙述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相信按本人的讲述方式,大家是能够理解的,如有疑问,可以举手示意,实在不行,就去翻书吧。)



自古以来,有这样一群僧人,他们遵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诵经念佛,而与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们往往几十年坐着不动,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体,痛苦不堪却依然故我。



有这样一群习武者,经过多年磨练,武艺已十分高强,但他们却更为努力地练习,坚持不辍。



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他们有的已经学富五车,甚至功成名就,却依然日夜苦读,不论寒暑。



他们并不是精神错乱,平白无故给自己找麻烦的白痴,如此苦心苦行,只是为了寻找一样东西。



传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轻若无物,却又重如泰山,如果能够获知这样东西,就能够了解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皆可归于掌握!



这并不是传说,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803#
发表于 2007-1-14 15:16:06 |只看该作者
608

这样东西的名字叫做“道”。



所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



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诱惑,所以几千年来,它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地追寻。更为重要的是,事实证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为人所掌握的。



对于不同种类的追寻者而言,道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和尚们来说,道的名字叫做“悟”,对于朱熹这类读书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和尚们梦寐以求追寻的“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实上,它是一种极为玄妙的快感,远远胜过世间所有的欢悦和一切精神药品,到此境界者,视万物如无物,无忧无虑,无喜无悲,愉悦之情常驻于心。佛法谓之开悟



第一个“开悟”的中国人就是著名的“六祖”慧能,之后的德山和尚与临济和尚也闻名于世。



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此即所谓佛者之道。



而关于武者的道,大致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



按照武术中的说法,兵器是越长越好,既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但据说五代年间,有一位高手用剑,却是越用越短,到后来他五六十了,剑法出神入化之时,居然不用剑了,每逢打架都是光膀子上阵,却从未打败过。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才真正开始相信一句小说中的常用语: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而朱熹的道源自儒家,又叫做“理”,既不是开悟,也不是练习武术,这玩意儿是从书中读出来的,而且还是能够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即儒家之道。



上面大致解释了道的意思,如果某些文言看不大懂的话,也不用去找翻译了,概括起来,只要你懂得三点就够了:



1、道是个稀罕玩意,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



2、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种,悟道之后都是有很多好处的。



3、悟道是很难的,能够悟道的人是很牛的。



也就这样了,能看明白就行。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既然道这么好, 那怎样才能悟道呢?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86698
注册时间
2006-7-10
帖子
1641
精华
0
804#
发表于 2007-1-14 15:20:00 |只看该作者
还没完没了了..................
有一种默契叫做心有灵犀,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做有你相伴,有一种思念叫做度日如年!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0
注册时间
2000-12-22
帖子
1082
精华
0
805#
发表于 2007-1-15 10:41:49 |只看该作者
Read it everyday!
为了下载而下载
为了沟通而聊天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365
注册时间
2002-1-29
帖子
6709
精华
5
806#
发表于 2007-1-15 12:10:37 |只看该作者
我是路过了灌水的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807#
发表于 2007-1-15 22:01:24 |只看该作者
609

还是按照职业来划分,如果你去问一个已经开悟的和尚,得到的回答会十分有趣。



对于这个问题,守初和尚的答案是:麻三斤。



丹霞禅师的答案是:把佛像烧掉取暖。



清峰和尚的答案是:火神来求火。



德山和尚的答案是:文殊和普贤是挑粪的。(罪过罪过)



他们并不是在说胡话,如果你有足够的悟性,就能从中体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的真意。所谓目中无佛,心中有佛,正是佛法的最精髓之处。



而佛家悟道的唯一途径,也正隐藏在这些看似荒谬的语言中,简单说来就是三个字——靠自己。



他们从各种耸人听闻的话来回答问题,只是想要告诉你,悟道这件事情,不能教也是教不会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帮你。



可是高僧们的答案可操作性实在不强,一般人干不了,很难让我们满意,我们再来看看武者。



对于练武的人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简单,丢给你一把剑,您就慢慢练吧,至于要练多久才能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最高境界,不要问师傅,也不要问你自己,鬼才知道。



毕竟一本几十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里绝顶高手一般也就一两个人,如果兄弟你没有练出来,那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诸位一定要端正心态。



现在我们的期盼都寄托在儒家的朱圣人身上,希望这里有通往圣贤之路的钥匙。



朱圣人确实不负众望,用四个字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格物穷理。



好,现在我们终于回到了起点,和王守仁先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那么这四个字到底有什么魔力,又是什么意思呢?



朱圣人还是很耐心的,他告诉我们,“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你家耕地的那头黄牛是有理的,后院的几口破箱子是有理的,你藏在床头的那几贯私房钱也是有理的。



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



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发呆也好,动手也好,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朱圣人不收你学费就够意思了,还能帮你包打天下?



那么“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808#
发表于 2007-1-15 22:06:05 |只看该作者
610
问得好!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看明白了吧,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是会“豁然贯通”的。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豁然贯通”呢?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导师们没有说过,我也不知道,但兄弟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去“格”吧,请你相信,到了“豁然贯通”的时候,你就能“豁然贯通”了。



好了,我们的哲学课到此结束,课上讨论了关于佛学、禅宗、儒学、宋明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相信这种讲述方式大家能够理解。



其实我并不愿讲这些东西,但如果不讲,诸位就很难理解王守仁后来的种种怪异行为,也无法体会他那冠绝千古的勇气与智慧。



圣贤之路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有起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它神秘,诡异,又深不可测,它比名将之路更加艰辛,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帮手,没有导师,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败,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弃。



然而十八岁的王守仁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道路,他最终成功了,在十九年后的那个地方,那个夜晚,那个载入历史的瞬间。



踌躇



在外面混了一年的王守仁终于带着老婆回了北京,刚一回来,父亲王华就用警惕的眼睛审视着他,唯恐他继续干那些奇怪的事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变了,回家之后除了看书还是看书。



他十分满意,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王华犯了一个天真的错误,因为王守仁读的只是朱熹的书,他读书的动机也一如以往——做圣贤。



不久之后,另一件怪事发生了。



王华突然发现,王守仁从书房失踪了,他怕出事,连忙派人去找,结果发现这位怪人正呆在自家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



他走上前去,无奈问道:



“你又想干什么?”



王守仁压根就没有看他,眼睛依然死盯着那根竹子,只是挥了挥手,轻声说道:



“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



王华气得不行,急匆匆地走了,一边走一边大叫:



“我不管了,我不管了!”



王守仁依然深情地注视着那根竹子,在他的世界中,只剩下了他和这根不知名的竹子。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0
注册时间
2000-12-22
帖子
1082
精华
0
809#
发表于 2007-1-16 17:27:26 |只看该作者
每天读一遍
为了下载而下载
为了沟通而聊天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3
精华
3
810#
发表于 2007-1-16 18:01:54 |只看该作者
竹子有啥好看的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811#
发表于 2007-1-16 20:47:58 |只看该作者
611

王华不理解王守仁的行为,但是大家应该理解,有了前面的哲学课打底,我们已经知道,王守仁先生正大踏步地前进在圣贤之路上,他在“格”自己家的竹子。



“格”竹子实在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王守仁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着这个有“理”的玩意儿。



“理”就在其中,但怎么才能知道呢?



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惑,王守仁在竹子面前守了几天几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



王守仁病倒了,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故事背后,还有着一个人对未知的执著和探索。



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不管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此后的事情任你去做。



王华没办法,毕竟他自己是状元,如果儿子连进士都不是,也实在丢不起这个人。



王守仁考虑了一下,认为这个条件还不错,便答应了,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王守仁确实继承了王华的优良遗传基因,他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老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脸,打发了前来祝贺的人们之后,他高兴地拍着儿子的肩膀说道:



“好小子,明年必定金榜题名!” 



可是事实证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毕竟是靠不住的,王守仁先生常年累月干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临考前恶补只能糊弄省级考官,到了中央,这一招就不灵了。



之后弘治六年(1493)和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两次参加会试,却都落了榜,铩羽而归。



父亲王华十分着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丧,他没有料到,自己想当圣贤,却连会试都考不过,心里十分难过。



换了一般人,此刻的举动估计是在书房堆上一大堆干粮,在房梁上吊一根绳子,再备上一把利器,然后拼命读书备考。



可是王守仁并非普通人,他经过痛苦的思索,终于有所感悟,并作出了一个决定。



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又一次去找父亲谈话。



“我确实错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3
精华
3
812#
发表于 2007-1-16 20:53:38 |只看该作者
我确实错了?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813#
发表于 2007-1-16 21:05:56 |只看该作者
612
听到这句话,王华欣慰地笑了:



“以你的天分,将来必成大业,落榜之事无须挂怀,今后用功读书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



发完了感慨的王华高兴地看着自己的好儿子,按照通常逻辑,王守仁应该谢礼,然后去书房读书,可是意外出现了。



王守仁不但没有走,反而向父亲鞠了一躬说道:



“父亲大人误会了,我想了很久,适才明白,落榜之事本来无关紧要,而我却为之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为此无关紧要之事烦恼不已,实在是大错。”



王华又一次发懵了,可是王守仁却毫不理会,继续说道:



“我以为,书房苦读并无用处,学习兵法,熟习韬略才是真正的报国之道,今后我会多读兵书,将来报效国家。”



说完这几句话后,他才不慌不忙地行了一个礼,飘然而去。



面对着王守仁离去的背影,反应过来的王华发出了最后的怒吼:



“你要气死老子啊!”



王守仁没有开玩笑,在二十六岁这年,他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甚至开始锻炼武艺,学习骑射。



当然了,最终他还是给了自己老爹几分面子,四书五经仍旧照读,也算对父亲的安慰。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王守仁逐渐掌握了军事的奥秘和非凡的武艺,此时武装他头脑的,再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文武兼备的他已悄悄地超越了很多人,对于他们而言,王守仁已经变得过于强大。



就这么过了两年,半工半读的王守仁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次会试,这一年他二十八岁。



要说这位王守仁的智商真不是白给的,他这么瞎糊弄三年,竟然还是中了榜,而且据他父亲调查,原先他的卷子本来被评为第一名,可是有人走了后门(招生黑幕),一下把他挤到了二甲。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王守仁总算是当了官,没给他老爹丢脸,可惜他没有混上翰林,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建设部),而根据工作日志记载,王守仁不算是个积极的官员,他从来都不提什么合理化建议,也不当岗位能手,却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守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3
精华
3
814#
发表于 2007-1-16 21:20:56 |只看该作者
天才吖.........随便考考就上了北大............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815#
发表于 2007-1-17 23:15:31 |只看该作者
613

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因为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而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发现,在朱圣人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



这里先提一下朱圣人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说起来真可谓是家喻户晓,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则更为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句话曾经被无数人无数次批倒批臭,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但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因为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也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原理。



大家要知道,朱圣人的世界和我们的是不同的,这位哲学家的世界是分裂成两块的,一块叫做“理”,另一块叫做“欲”。



朱圣人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中的,但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来了,那好处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协调了。换在今天,这玩意儿还能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那些翻墙入室的,飞车抢包的,调戏妇女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会统统地消失。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可是“欲”出来捣乱了,人心不古啊,人类偏偏就是有那么多的欲望,吃饱了不好好待着,就开始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搞得社会不得安宁。



所以朱圣人的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



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这套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0829
注册时间
2003-9-16
帖子
31343
精华
0
816#
发表于 2007-1-17 23:16:59 |只看该作者
王守仁睡觉不?我是要睡觉了。大家晚安!
公务员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817#
发表于 2007-1-17 23:18:46 |只看该作者
614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司法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



但是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寺庙的主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回了家,要让他再呆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了,便连忙把王大人请出了庙门。



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转折



正是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的。



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的终点,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疑团的答案——“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86698
注册时间
2006-7-10
帖子
1641
精华
0
818#
发表于 2007-1-17 23:18:52 |只看该作者
猪G接力棒呀
有一种默契叫做心有灵犀,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做有你相伴,有一种思念叫做度日如年!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819#
发表于 2007-1-17 23:20:38 |只看该作者
嘿嘿,白赚点贴子数。MM跟得好快啊。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502
注册时间
2004-3-24
帖子
20544
精华
2
820#
发表于 2007-1-17 23:21:08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咕嘟伟大的小二
结婚,结得太早,经不起风霜。
结婚,结得太迟,英雄迟暮。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