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xu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日关系真相:1931-1945 [复制链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1#
发表于 2004-8-16 13:15:00 |只看该作者
29.6  共军突击成功与日军的反击

  而战事一旦展开,在华北的日军,突然遭到八路军的多处伏击,受到不
少的损失与死伤。在惊魂甫定之后,日军的反应当然是惊怒交加,华北方面
军司令官多田骏立刻下令,方面军的所有部队,就地展开强烈的反击,而受
到共军攻击的日本的第一军,以及统筹全局的华北方面军也立刻设法稳住战
局与调动兵力,对八路军进行反扑。分散在此一地区的八路军各个部队,也
就开始主动或是被动地参加全线的战斗。作战时间从一九四○年的八月二十
日晚上八时开始,分成三个阶段展开,直到同年的十二月五日,八路军设法
化整为零、退出战线为止。共军陆续参与这场作战的部队总数,前后加起
来,达到了一百零五个团。

  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是一九四○年八月二十日到九月十日,主要的作战
地点是正太铁路沿线。由聂荣臻所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前后总共出动四十六
个团的兵力参战,分成三路纵队,破坏正太铁路东段。另外出动三十一个
团,分头破坏北平与冀北所有的铁路交通路线,包括北宁铁路、平绥铁路、
平汉铁路及津浦铁路,以牵制日军的部队调动,扰乱敌方对于战局的情报判
断。在聂荣臻的指挥之下,日军在石家庄以北地区的全线铁路交通,都或多
或少地遭到破坏与骚扰,而聂荣臻部的攻击重心,则是放在正太铁路的娘子
关与井陉煤矿。

  当时聂荣臻的战报指出,八路军曾经在八月二十一日占领娘子关与井陉
煤矿,与日军的第四与八独立混成旅团作战,并且先后攻克或是包围日军的
大小据点数十个。当然八路军主要的目的是运动战与破坏战,因此攻克之据
点多半在破坏之后,将可以运用的器材物资带走,在几个小时、最多一两天
后,立刻加以放弃。事实上,八路军并未完全地攻克娘子关,只是攻进娘子
关,占领部分地区,由于与日军休假的部队遭遇,因此高估了日军的兵力,
不敢全力深入,日本的援军也优先赶往支援,造成八路军迅速退却。

  而由刘伯承指挥的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总共出动四十七个团,主要目

第367页
标是正太铁路中段,阳泉到榆次的交通线,另外同步攻击平汉铁路、同蒲铁
路与德石铁路,在主攻作战中,刘伯承主力攻占正太铁路狮瑙山的制高点,
居高临下以攻击阳泉;日军则是奉命全力反击,结果八路军与日军在此爆发
了九昼夜的激战,日军动用飞机轰炸以及炮兵支援攻击,八路军也以程度不
等的攻势,袭击阳泉附近的日军交通据点。由陈再道率领的八路军部队,成
功地摧毁了德彰机场的日本飞机三架,由陈庚指挥的部队在山西的双峰伏击
日军,造成日军三十六师团的永野支队的支队长永野中佐阵亡。这是百团大
战中,八路军与日军作战最为激烈的几场战斗事件。

  由贺龙指挥的共军晋绥军区部队,其出动二十二个团兵力,在山西境
内,攻击与破坏同蒲铁路以及牵制太原日军。这些军事行动,多是属于破坏
作战与牵制作战,八路军打了就跑,与日军并无直接激烈的攻坚作战。

  日军在遭到八路军的突如其来的攻击之后,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
立刻组成反击兵力,一方面设法收复所有遭到八路军攻占的据点,修复被破
坏的铁路、公路、桥梁与电话线,一方面更是要找出八路军的主力,给予反
制与打击。但是日军发现,八路军的地区控制极其成功,人民与军队配合程
度极高,日军根本难以得到情报与后勤支援,因此参与扫荡作战的日军,多
半是扑空而返。同时八路军的运动与组织,都非常的灵活与具有弹性,所以
日军无法在短期内,对八路军进行有力的打击。

  当日军的扫荡作战才刚刚的结束,八路军的第二阶段攻势,又在九月二
十日展开,这回八路军减少攻坚作战,增加运动战与破坏战,并且将作战地
区扩散。其中爆发激战的主要作战地区,在山西东南的榆社县、辽县一带,
以及在山西到察哈尔的蔚县与涿鹿一带。日军阵地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特
别是八路军杨成武部,在插箭岭的攻击,与日军作战七昼夜,日军遭到相当
程度的伤亡。

  于是日军只有再度组成扫荡作战的兵力,对山西、河北一带的八路军控
制的地区,进行追击与扫荡作战,这次日军的攻势,虽然没有捕捉到八路军
的主力部队,但是对于八路军的根据地,进行了相当彻底的破坏。

  而后在日军结束扫荡作战之后,八路军再度对回防的日军进行破坏与骚
扰作战,由于这次的作战,属于尾声的攻势,因此八路军并无主要的攻击目
标,而只要是给予日军更多的牵制与骚扰而已。不过从此日本的华北方面
军,就开始详细研究八路军的组织与战术,进行长期、主动的扫荡作战,加


第 368页
强日军的"治安肃正"方案;日军也把八路军的游击战,当成一个相当困扰
与具有威胁的敌对目标看待。

29.7  百团作战的检讨

  综观一九四○年下半年,整个八路军的百团作战,前后历时三个半月,
总共动员了十五万人的兵力,参战部队的番号,最高达一百零五个团,在华
北的四个省区,进行同步攻击的游击战、破坏战与攻坚战,由于事先保密的
成功,因此收到了奇袭的效果,日军的反击也遭到牵制,一度使日军陷入了
困惑与被动的状态,算是八路军相当成功的一次主动出击作战,不过作战的
性质,仍然是多场的游击战所串连而成的作战。

  若是以作战的观点来看,百团大战对于抗日战争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战争
经验,因为充分利用了游击战的优点,打击与消耗日军的实力,但是却违背
了共军优先发展的最高战略原则,所以中共中央决定绝对"下不为例"。后
来虽然共军进一步发展到可以同时发动好几个百团大战的实力,但是八路军
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主动抗日的作战了。

  特别是在一九四一年之后,中共的 "老大哥" 苏联主动与日本签下互不
侵犯的日苏中立条约,共军就更缺少主动抗日的动机了。既然老大哥都决定
与阶级敌人日本法西斯军阀 "和平共存",共享瓜分中国蒙古与东北的利
益,那么中共更没有必要主动地抗日,而破坏老大哥与日本的蜜月。此时日
军正需要大量抽调在华的部队前往南洋作战,在共军停止主动出击的态势之
下,日军自然从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中抽调走作战部队,共军也乐得压力减
少,而且发展更方便,但这样共同抗日的阵线就出现了更大的缺口。

29.8  国共之间的冲突

  在整个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中,国共之间,很快的就失去了互信,彼此
不但不能进行协同的抗日作战,反而坐视日军消灭友军,甚至双方进行"中
国人打中国人"的地盘争夺战。蒋介石最多曾经将二十师的部队,交给胡宗
南,负责监视与包围陕北的共军延安总部,当然也在防止日军由山西渡黄河


第 369页
进攻陕西4。在黄河以北地区,八路军的发展更是迅速,不但与日军发生冲
突,也利用机会消灭国民政府的部队,逐渐成为控制华北地区的主要武装力
量之一;这类国共的军事冲突,也蔓延到共军新四军在长江南北活动的地
区。

  根据重庆军委会所接到的报告显示,国民政府的部队曾经遭到共军近千
次的攻击,其中以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共军在河北大破张荫梧、乔明礼部,
造成在河北敌后国民政府的游击队与民军力量,完全被共军收编与压制。一
九三九年九月,在山东地区的国民政府敌后作战部队,也遭到共军大规模的
收编与围剿,造成国民政府在山东的军政力量完全瘫痪。一九四○年三月,
共军的活动力量大增,迫使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完全失去河北
的运作空间,而退到山西。一九四○年共军再度围攻山东的孙良诚、高树勋
部。一九四○年十月,共军又在江苏北部攻击国民政府部队,造成黄桥事
件,国民政府江苏省副主席韩德勤受到共军围攻,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殉
职。

29.9  新四军事件

  在国共之间冲突日趋激烈之后,共军的十八集团军与新四军兵力,逐渐
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发展回合,由于每次的国共部队发生冲突,双方都
自认有理,重庆很难做出让冲突两边都能接受的判断,因此经过多次交涉之
后,重庆方面,干脆准备把黄河以北的敌后游击区,全部交给共军经营,以
避免国、共部队继续发生冲突。因此在一九四○年十月,重庆下令在江南地
区活动的新四军,全部渡江北上,但是新四军一再抗命与拖延。同时由于新
四军与其他国民政府的抗日部队,早已发生多次的严重冲突,彼此结下了
极大的新仇旧恨,使得这个调动的安排,结果竟造成了皖南的"新四军事
件"。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部分新四军(属于军直属部队)在皖南准备渡江
之时,突然与国民政府的第三战区其他部队,发生全面的军事冲突,延安方
面认为,新四军是遭到国民政府部队设下圈套的伏击,新四军军长叶挺与五
___________
4 此时作者先父在胡宗南的指挥下的部队任职,颇能了解国共之间雍兵对峙的过程,以及彼
此之间玩弄的手段。

第 370页
千人被俘,国民政府以新四军经常不服从国民政府的命令,且多次与其他国
民政府的抗日部队爆发过冲突为理由,决定就此解散新四军。但是延安激烈
反对,于是自己重新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继续在长江两岸发展运作,国
共之间的军事冲突因而更加严重。

  我们很难去判断国共之间许多冲突真正的是与非,不过国共在本质上的
差异与对立,是造成在抗日战争期间,爆发国共相互冲突的主要原因。国民
党不希望共军藉着抗日而发展壮大,共军当然也不能接受国民党限制它发展
的约束,所以双方冲突不断。

  就多数冲突事件而论,应该是共军采取主动的成分居多:因为国民政府
的部队,一样是共军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敌人,与日军没有什么重大的分
别。共军要发展,当然就要扩张地盘与收编军力,故不会放过实力落单的重
庆部队;另一方面,与共军冲突的国民政府部队,大多数并非蒋介石的中央
军系统之嫡系部队,它们并没有强烈的反共意识形态,就算蒋介石下命令要
它们消灭异己,这些部队也不太会忠实地执行这种命令,因此多数的冲突应
该是共军主动动手。当然也会有国民政府部队反击共军的个案,这也是因为
彼此利害冲突之宿怨所累积造成的互相残杀。

  事实上,国共之间的冲突,是从敌后游击区,扩大到中国外交的战线
上,苏联当然是共军主要的支持者。此外,国际共产党的支持与同情者,在
中国战区成立后,进一步地渗入中国战区,在中国与盟国的政治、军事合作
中,制造与扩大彼此间矛盾的文宣、报导。尤其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身
边的政治顾问,都是与延安来往密切,思想左倾的美国外交人员。在他们大
力的影响下,造成美国政府经常以国共之间的各种问题,来胁迫蒋介石退
让,使得国家强权延后援助中国,有了更多的藉口。

  甚至连日军也很快地发现到,国、共的抗日战线,已经出现了可以利用 
的强烈矛盾。日本在一九四四年发动 "一号作战计划" 的攻势中,日军就充
分利用这个有利的对立与矛盾,放胆猛攻国民政府的战线,造成了中国战区
几乎崩溃的危机,也就使得盟国共谋出卖中国的雅而达密约,成为无法避免
的历史命运。

  共军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通过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壮大,最大的原
因之一,就是共军同时在占领区推动土改与党政建设,从社会与经济的基本
架构着手,建立一个可以彻底动员与运作的总体作战体系(或叫做 "人民战

第 371页
争体系")。这个军民一体的架构,能将所有力量都发挥到作战上面。这种
总体作战的结构使得共军储备了极强的战争潜力。但同一时期,国民政府的
部队一直负担抵抗日军的正面打击,在国内政治分解、经济枯竭、社会动摇
以及军力再遭到日军最后孤注一掷打击的耗损之下,出现了摇摇欲坠的危
机,也就给国际强权一个合作出卖中国的机会。

29.10  苏联红军全力支援共军在东北发展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八路军更是利用接收与复员的机会,全面地扩
张,迅速将不少伪军部队与武器装备也纳入扩张的部队之中;此外,八路军
更利用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机会,迅速尾随红军,大举进入了内蒙与东北,
抢先建立起共军在东北的武力;苏联红军也陆续移交大批关东军的武器装备
给八路军(并且断然拒绝中国政府使用旅顺、大连的港口,使得国军无法及
时运送部队进入东北与进行接收工作),于是八路军很快地拥有了东北、华
北与内蒙的广大地盘,以及经由收编伪军、游击队来扩张的军力,在抗战胜
利之后,就有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的武装实力了。

  本书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历史,初步的归纳是,在准备抗日时期,中
共以灵活的文宣与组织,深入中国的群众基层,加速凝聚中华民族共同抗日
的民族意识,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力,但是也促使中国无法在卢沟桥事件上
退让,而在没有准备好的状况下,提前与日军进行全面作战。而在中日全面
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把握了历史的机遇,极力地扩张武力,虽然在过
程中,的确是与日军进行了不少的浴血作战,也有着牵制与消耗日军的真实
贡献,但是中共与日军爆发的各种游击战争,主要是因为共军扩张与求生存
而引发的冲突,其目的并非在战略上主动打击与消灭日军;仅有的例外是发
生在一九四○年下半部的 "百团大战",却也是一次下不为例的绝响。

  也许这样的历史事实陈述,恐怕会令一些政治立场不同的中国人难以接
受。但是根据历史的事实,就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面对所有为抗日而牺牲
的中国军民,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扭曲的。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2#
发表于 2004-8-16 13:16:20 |只看该作者
    滇缅作战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三十章



--------------------------------------------------------------------------------


    整个中日战争期间,滇缅作战是华军唯一在中国领土之外,
  所打的主要会战。滇缅作战主要的战略任务,是要维持与打通中
  国西南的对外通路,使中国能够输入作战的资源,继续进行反法  
  西斯的圣战。

    而为了打通这条维持中国战力的国际通路,中国冒着极大的
  危险,付出极高的代价。令人非常感慨的是,其实这个作战并不
  是绝对必要的,只是因为“盟国”苏联主动切断了中国的西北通  
  路,才迫使中国付出了超过其国力所及的代价,在缅甸的热带丛
  林对日军作战。由于英国一再地设下战略圈套,美国又经常搞错
  作战目标,因此滇缅作战,不单几乎耗竭了中国本来就不足的战
  力,甚至还造成中国差点亡在侵略者铁蹄下的历史悲剧。



  中国军队在滇缅地区的作战行动,依时间可以分成两次作战,第一次是
一九四二年三月,当时日本大军开始横扫南洋,中国派军企图协助英军防守
缅甸。由于盟国之间的猜忌以及政治的斗争运作,华军成为第一次滇缅作战
的最大牺牲品。第二次是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开始,英、美盟国更是违反协
议,强迫中国将最精锐的美援装备的部队,投入缅甸北部作战,完全消耗浪
费在缅北的野人山区,造成中国自身缺乏兵力,无法在中国战区迎击日军发

第373页
动的全面攻击。在缅甸的华军虽然大胜,但在中国自己的战场,华军却遭到
日军最猛烈的打击,战线一度几乎全面崩溃。

  自从全球对抗法西斯的作战合流以来,中国与盟国之间,为了“如何”
与“何时”在缅甸作战,双方发生了极大的歧见与战略的争论,这些摩擦严
重破坏了中国与盟国间的合作关系,更影响到华军对中国战区本身的防卫。
综观两次滇缅作战所得之历史结论,就是国际强权从头到尾,都理所当然的
把中国当成一个牺牲品,任意出卖以遂其政治的阴谋与野心。

30.1  英国事前不愿中国出兵协防缅甸

  日本在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岸线之后,中国对外的国际联络通路,只剩
下了由云南经缅甸出印度洋的滇缅路,以及经由新疆进入苏联中亚的西北通
路。这两条公路可以说是维系中国抗战所需资源与人心士气的“生命线”。
但是当时身为中国抗日“盟国”的苏联,于一九四一年六月与日本签下“中
立条约”,以及公然承认满洲国;苏联不但停止了对中国的一切军售,同时
还切断新疆对外的交通路线,禁止中国借道通过苏联与国际联系。

  因此中国就只剩下滇缅公路来维系中国取得抗日战争需要物资的唯一生
命线,这条生命线提供中国抗日战争中,最为重要的石油与军火原料、零件
等的供应。蒋介石在日军一九四一年年底开始横扫南洋之时,就已经主动关
切这条国际通路的安危。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盟国
军事会议,向英军提出华军进入缅甸协防的建议,但是遭到英军冷淡地拒
绝。

  当时英国仍然摆出一个“日不落帝国”自恃的姿态,认为自己在南洋的
军力,多少可以与远道出击的日军对抗;何况缅甸已经是在印度洋地区,就
算日军有意进攻缅甸,至少要等到先攻占东南亚之后,才能对缅造成威胁。
同时英国对于中国要派兵进入缅甸协防,更有着政治上很大的顾虑。因为当
时英国统治缅甸的政策相当失败,造成缅甸人民经常反抗英国政府,甚至进
行武装独立的对抗。

  而当时的日本,已提出驱逐欧洲人离开亚洲,以建立亚洲人的亚洲口
号,更让英国政府担心,假如允许中国部队进入缅甸,那么很可能会影响到

第374页
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1,所以英国对于蒋介石主动的提议,让中国军队进入
缅甸协防之事,完全加以拒绝。

  但是英军统帅魏菲尔(Varchibald Wavell),知道英国在缅甸几乎没有空
军,却竟然要求蒋介石,将在缅甸受训成军的美国空军志愿军(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的战机,全部拨给英军调度使用。但这对于中国战区急需
空军支援作战的华军而言,简直是无法接受的要求2,因此双方在协商之
后,中国只有设法同意调拨部分的美国空军志愿军,在缅甸协助英军作战。
这支志愿军在缅甸发挥极其优异的空中战力,创造一比十四的空战战绩,使
得美国空军志愿军“飞虎队”的威名,立刻扬声国际。

30.2  最后一刻才向中国求援

  不料盟国在南洋的战局,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出现急转直下的恶化。
英、美、荷三国的军队,在南洋对日作战的表现,根本不堪一击(比起中国
军队在战场的作战表现,可以说是差得太远了),这些殖民大国面对日军的
进攻,可以说是毫无招架之力。仅仅在三个月内,就让日军就以席卷之势,
攻下整个南洋地区,日军的兵锋前缘,就直接指向缅甸,这时英国政府才感
到不知所措。由于英国驻缅甸的兵力根本不足,假如英国要想在缅甸抵抗日
军的攻势,只有求助于中国军队的协防。因此英国在日军开始进攻缅甸的前
一天,一九四二年二月十日,才要求中国部队,分批南下,进入缅甸协防。

  当时中国自身的军力,只能勉强维持在中国战区的战略均势,要想分兵
参加缅甸的防卫战,实在已经超过中国能力负担之外。但是蒋介石知道,滇
缅交通不能中断,同时中国也必须负起盟国相互协防的责任,这样才能争取
到盟国平等的看待,以及美国的援助。所以,蒋介石决定派遣中国仅有的两
个战略预备队,最为精锐的第五军(杜聿明)、第六军(甘丽初),由史迪
威指挥,进入缅甸与英缅军共同防御日本的进攻。

  当然这个作战的战略前提是,英国能够控制东印度洋的航运,中国战区
___________
1 特别是缅甸曾经长时期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军力在缅甸出现,可能更会产生更大的政治
影响。
2 事实上,在盟国的眼中,所有的兵力调动与作战资源分配,从来就没对有中国战区的安危
作优先的考量,只有西方国家的利益为基准。这个极其偏颇的情况,一直到魏德迈出任中国战
区参谋长后(一九四四年年底),才被矫正过来。另外由此也可以看出英国政、军领袖只为自
己一时利益设想,完全不顾盟友死活的心态(不仅中国受害至深,美国也屡次被英国牵着走而
无法作最有效的战略决策)。

第375页
所需的补给,能够继续流入缅甸的港口,以转运云南及大后方。这样中国防
守缅甸,才有战略上的意义。问题是,当时中、英的联合兵力还是不足以防
守缅甸全境,特别是英国的海、空军由于完全敌不过日军,在一九四二年年
初就退出了东印度洋,因此日军已经可以切断盟国经由印度洋进入缅甸港口
的海上补给线。在此情况下,还要求中国军队深入缅甸南部作战,事实上已
经没有战略的意义,何况中国本身已长期面临兵力不足与补给困难的危险。
但是英国仍然希望华军进入缅甸南部作战,以为印度的防卫,提供一些时
间。最让人纳闷的是史迪威的心态,他自己从来没有统兵作战的经验与能
力,这时候却展现一种强烈的个人企图心,认为若是由他指挥盟军,就可以
击败入侵缅甸的日军。

  但是当时英国在整个南亚的战略,根本已有放弃缅甸,保全印度的构
想,因为英国在缅甸只有三个师的英缅混合部队,也没有空军掩护,更缺乏
当地人民的支持(这点非常的致命)。中国军队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都
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进入复杂的热带雨林地区作战,早已有着未战先败的隐
忧了。

  但事实上,就全盘的战略格局而言,英国保卫东印度洋与缅甸,就算要
多花一些代价,也是值得与必要的。因为如此可以让中国得到维持作战能力
的援助,而得到装备支援的中国军队,不但可以成功地牵制、甚至可以主动
打击日军,这在整个反轴心国的战争上,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但是英国
却始终认为,盟国绝对不能给中国多一点的援助,以防中国军队强大到可以
打击日军;因为中国一旦得到复兴,欧洲的帝国殖民主义就不能在战后的亚
洲东山再起了。

  因此英国在缅甸的作战计划,根本就是准备敷衍一下,并且存心拖中国
下水,以牵制日军进攻印度,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必须力拼
保全的对外交通生命线,所以中、英双方在战略认知上,差异极大。同时究
竟如何在缅甸建立整体作战的架构,以及后勤支援的分配,中英之间也有争
议:中国方面认为,自己进入缅甸作战的部队是英军的四倍,因此不适合由
英国将领指挥,英国则认为自己是地主国,盟军应该由英国统一指挥作战,
但问题是英国在缅甸根本没有全盘作战的战略布局。因此这场作战指挥与部
署,就显得既混乱,又权责不明。同时华军进入缅甸部署的时间太晚,当地
人民不愿和盟军合作,因此不但当地的热带环境难以适应,所有的交通运输

第376页
更是困难重重;英国甚至连清楚的地图都没有交给中国军队,造成华军在缅
甸作战极端不利的因素。

  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原是日军在中国的华北方面军司令
官,因此对于日军由南洋攻占缅甸,以切断支持中国抗日力量之生命线的大
战略,有着极高的企图心。所以当日军在攻克南洋之后,立刻转向缅甸作
战。寺内寿一把日军精锐的兵力,编成第十五军战斗序列,由饭田祥二郎中 
将统帅,下辖一八、三三、五五与五六等四个师团的兵力,及配属战车与机
械化部队支援3,进攻缅甸、进窥印度,并且切断中国西南的对外通路。

30.3  中国军队力挡日军攻势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日,日军在优势空军的支援下,大举进攻缅甸,同
时日军设法与缅甸人民的反英地下游击团体联络,进行内外夹击。一九四二
年三月六日,日军优势的兵力,非常顺利地攻占缅甸首府仰光,切断了缅甸
进入印度洋的港口。当时缅甸的英军在事前根本就没有应战的准备计划与能
力,到了英国在南洋惨败,缅甸局势陷入危机之后,才又催促中国派兵挽救
危局。

  但这时盟国已经错过了在缅甸南部布防的时机了,日军可以说是来势
汹汹,英军退守仰光西北的普罗美(Prome),而将普罗美以东,从同古
(Toungoo) 直到景东 (Kentung) 的长达一千公里的地区,交给华军接
防。华军又在英国错误的情报之下,将第六军分散与虚掷在泰、缅边界的防
线上,布置阵地以防范日军与泰国军队的进攻(英军在缅甸的情报工作,可
以说是乱得不成章法);而仰光北部的重镇同古地区,则由华军第五军布
防。缅甸的铁路系统在日军鼓动缅甸人民游击队的破坏下,已经陷入瘫痪,
在运输困难的状况下,当第五军先遣的二百师刚到达防线,就遭到日军猛烈
的攻击。

  当时蒋介石与史迪威原先防守缅甸的战略是,华军应在同古以北的平满
纳 (Pyinmana) 地区,设置阵地,与日军进行决战,若是决战失败之后,
将转进到缅甸中部的曼德勒(Mandalay),再对日发动会战,最后则是防守
___________
3 日本陆军是世界上首先在热带丛林使用战车与机械化部队作战的部队,因此日军在南洋作
战中,获得空前的成功。

第377页
缅甸北部的战略重镇密支那(Myitkyina),作为控制经由印度进入中国最
后通路的防线。但蒋介石这时候发现华军在缅甸的防线已拉得太长,兵力明
显不足,因此又抽调六六军,进入缅甸,在曼德勒与腊戍布防。蒋介石特别
告诉史迪威,华军最快要到当年五月,才能完成兵力的集结,同时华军的兵
力与火力不足以与日军正面争锋,要巧妙的运用地形依托来灵活应战。

  但是一向严格批评华军不堪一战的史迪威,竟然提出指挥华军,反攻仰
光的攻势作战--这真是勇气可嘉的“自杀”作战计划。试想四个日军精锐的
师团(日军的一个师团相当中国一个军的建制,拥有战车与机械化部队),
又在优势空军的掩护之下,而中英联军的兵力只有两个军与两个师(还尚未
集结完成),以这样悬殊的兵力,事实上连据险防守都还力有未逮,遑论如
何能进攻日军。但是史迪威却一意孤行,强迫居于劣势的华军,准备反攻仰
光。华军将领当然急电蒋介石,告知重庆这种执行就等于自杀的命令。蒋介
石也了解,史迪威这样不能知己知彼来指挥作战,中国军队将会遭到致命的
打击,因此设法另外成立参谋团来对付于史迪威的荒唐的命令。因此缅甸的
战场,可以说是出现分裂的指挥系统了。

  事实上,以当时的兵力而言,华军在缅甸的作战,只能据险防守,进行
后退包围作战,才能做到消耗与打击日军;最为关键的是,能守住滇缅路的
战略据点腊戍(Lashio),一旦腊戍失守,在缅甸的华军就与中国战区失去
了联系的通路,华军就成为一只孤军而面临全面溃败。但是史迪威在整个滇
缅作战计划之中,却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个胜负的关键所在,他不但没放置重
兵把守腊戍,反而语出惊人、一再的要求兵力与火力不足的华军,要直接攻
击日军的主力。华军将领不肯冒险出战,史迪威就大怒请辞。蒋介石只有敷
衍史迪威,加派罗卓英成为副指挥官,来指挥华军,这时日军已经展开了攻
势。

  而日军攻陷仰光之后,立刻分兵两路挥师北上,东路沿缅甸纵贯铁路直
攻华军守备的重镇同古,与二百师爆发激烈的战斗,西路则沿着依洛瓦底江
(Irrawaddy River)进攻英军在普罗美的阵地。二百师在同古的防守作战,
可以说是表现的可圈可点。日军以优势的火力,以及战车的掩护,猛攻同
古,二百师在戴安澜师长的指挥下,一直进行沉着的防御,从三月十六日打
到三月二十九日,在日军以优势兵力,由侧翼对同古进行包围之后,二百
师才奉命向平满纳决战阵地作有秩序的转进。接着第五军的二十二师(廖


第379页
耀湘),又在雅达西(Yedashe)与日军进行遭遇战,同样展现了坚强的战
力,从三月三十日打到四月十五日,才依计划退到平满纳准备决战。这是日
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四个多月以来,在太平洋战区中,盟军打得最有表现的作
战(其它英、美、荷的部队都是还没进入激战阶段,就以溃散的方式被日军
击败)。 

  日军发现中国机械化的第五军战力极高,因此预期继续沿铁路北上,进
攻平满纳的华军预定阵地,日军将会产生重大的伤亡,因此日军改成由两
个侧翼突破的战法。左翼的日军进攻英缅军防守的普罗美,由于英缅军队
根本无心作战,在日军的攻击下,立刻就在四月一日撤出阵地,向阿蓝庙
(Allamyo)后退,这就造成了平满纳阵地西侧翼的突出;蒋介石希望英军
至少能够坚守阿蓝庙,但是英军的战志已经动摇,在日军三十三师团的压迫
之下,继续向仁安羌(Yenangyaung)快速退却。因此史迪威所部署的平满
纳决战之构想,就因为英军的后撤,突出了平满纳侧翼阵地的危险缺口,因
此不得不加以放弃。于是中国第五军主力退向曼德勒,日军于四月二十日攻
占平满纳。

30.4  史迪威错误的作战布署

  而日军在左翼的攻势,仍然保持极锐利的打击力,沿着依洛瓦底江向北
猛进,继续全速追击英军后退的部队。四月十七日,日本的第三十三师团,
在仁安羌追上后撤的英军,以及大批的外侨平民。英军被困在日军围攻的危
急状况之下,只有向史迪威指挥的华军求救,这时华军指挥官罗卓英,立刻
派遣在曼德勒布防的六十六军新三八师孙立人部,驰援被困的英军,孙立
人三八师展现出快速与勇敢的战技,率领华军赶到仁安羌,立即击溃日军的
攻势,救出已经准备投降的英军。

  这个华军英雄的表现,立刻成为英美新闻报道的焦点,当然也让史迪威
大感满意,而将新三八师留在依洛瓦底江沿岸的西线;罗卓英而为了填补新
三八师西移而产生的空位,下令六六军调遣新二八师从腊戍到曼德勒接防,
这就造成华军作战主力西调,与东部战线空虚的危机。而东部战线却是华军
与中国云南连接的生命线,若日军一旦发现华军这个致命的战略缺口,而全
力发动东线右翼的侧袭,切断华军东部战线与中国云南的联系,那么华军在

第380页
缅甸就只有溃败的结局。

  这时最莫名其妙的是,英军指挥官斯立姆(W.J.Slim)竟然因为华军的
表现出色,在仁安羌击败追击的日军,因此要求史迪威“再”调出一支中国
部队给他,以教训不断尾随攻击后撤之英军的日本三三师团。更妙的是,史
迪威竟然慷慨答应了英军的要求,在没有知会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情形下,就
直接下令调动二百师西进,准备再“露一手”,表演给英军看。但是史迪威
似乎完全没有想到,当时关系缅甸作战胜败的关键是守住东部战线与云南的
防线。此时东线已经出现的十万火急的军情,当时兵力分散与不足的华军,
在东部战线上遭到日军两个师团的围攻,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了,因此史迪
威正确的战略部署应该是急调第五军与第六军东进驰援华军防线,而不是将
部队大举西调去掩护不战而逃走的英国败兵的撤退。

  这时日军知道,中国的第五军主力在平满纳到曼德勒布防,战力充沛的
准备迎战日军,因此日军不愿以主力直接进攻这个决战阵地,而是掌握华军
东线空虚的战机,全力从右翼的东线突进,打击华军兵力最为脆弱的东部防
线。这里是属于甘丽初第六军暂编五五师所防守的阵地。由于第六军的兵力
分配在缅甸东边漫长的防线,一直延长到泰国边界,因此兵力分散而且脆
弱,日军右翼攻击华军东线的部队,是由机械化的重装备五六师团与十八师
团负责,这两个师团在日本空军的支援之下左右包抄,猛攻暂编五五师防守
的毛奇与劳依考(Loikaw)阵地,由于中国守军的战力不足,又没有得到足
够的兵力支援,因此华军东部防线在四月二十一日被突破。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3#
发表于 2004-8-16 13:23:25 |只看该作者
30.5  中国军队在缅甸残遭重创

  这时日军已经看出决定缅甸战局的胜负关键所在,就是华军的主力西
调,东线的战力空虚,所以日军决定捕捉这个决定胜负的战机,以长驱直入
的奔袭作战方式,由东线的缺口沿着萨尔温江(Salween River)纵谷直接强
攻腊戍。这是日军在战场上表现最佳的一次长距离战术攻击,有如德军在欧
洲所采用的闪电作战--就是在战线侧翼上突破一个脆弱的裂口,然后大胆
深入,直接攻占敌军背后的战略中枢。

  此时日军在缅甸东线作战,发挥了极强作战企图心与野战攻击能量,日
军在突破华军的左翼阵地之后,二十四日攻占雷列姆(Loilem),第十五军


第381页
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立刻下令东线日军,全力沿萨尔温江的纵谷,进行超
越攻击,战略目标直指腊戍。日军对腊戍的抢攻强袭,甚至不顾华军在背后
追击的行动,因为日军情报已经发现华军在缅甸作战的致命弱点 -- 腊戍竟
然没有重兵防守,日军只要乘虚攻克腊戍,切断华军与中国后方的连结,那
麽缅甸之战就不必再进行任何的决战了。

  这其间,史迪威与罗卓英,竟然完全没有看出日军东线攻击的企图,以
及华军若是不能坚守东线后方的战略据点腊戍,就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虽然在日军攻占棠吉(Taunggyi)与雷列姆时之后,史迪威下令二百师回
防,与第五军的直属部队,由平满纳出击,在四月二十四日,华军二百师成
攻的收复棠吉,威胁到日军右翼的战线突进作战,史迪威当然又是美国媒体
报道下的战胜英雄。

  事实上,这时正是中日两军在缅甸胜负的决胜关键所在,日军东线主力
五六师团,已经开始掉头北上,沿萨尔温江河谷,直攻华军的战略命脉腊
戍,而华军第五军也同时已经开始威胁到东线日军的侧背补给线,假如史迪
威知道利用这个战机,将第五军主力全部放在对日军侧背的打击,由雷列姆
对日军进行全面地追击;同时一方面设法调派在曼德勒的部队与偏向西线的
六六军(张轸)所有部队,全力回防腊戍,这样华军就可以在萨尔温江河
谷,南北包抄孤军深入的日军,而赢得缅甸作战的大胜。

  但是史迪威完全不明瞭战局发展的关键所在(他从来没有任何统兵作战
的经验与能力),做出了完全错误与致命的判断:不但没有采取任何挽救在
东线战局的决定,反而下令第五军直属的机动部队回防曼德勒,准备与日军
进行曼德勒决战。这样虽然留下二百师继续沿萨尔温江河谷追击日军第五十
六机械化师团,但却因速度不足以致攻击冲力大减,在日军拥有空优的状况
下,二百师既尾随不上日军,还要付出很高的运动代价。  

  这样日军在东线突破之后,采取远途强袭的作战方式,在四月二十九
日,顺利地攻占近乎不设防的腊戍与西保,切断了华军与云南的交通,从侧
后方包围了在缅甸的华军,然后兵力立刻西进,从侧后方进攻曼德勒。  

  这时史迪威竟然还不知已经大祸临头,仍在曼德勒调动华军主力,准备
布置决战阵地。负责腊戍防务的六六军军长张轸,才晚一步发现腊戍告急,
而紧急派遣新二八师的一部,从曼德勒回防腊戍,同时也下令留在云南的新
二九师驰援,但是都已为时太晚。零星回防腊戍的华军,被先到的日军据险

第382页
迎击,打得溃不成军。日军攻占华军的战略中枢腊戍之后,整个在缅甸作战
的华军部队,补给线就被切断,立刻陷入了崩溃的状态。  

  直到这个时候,史迪威才恍然大悟,整个缅甸的战局已经惨败到无法收
拾的局面,所有在缅甸的华军,可以说是退路已断。本来他还有一个最后绝
处逢生的机会,就是将所有的部队,以最快速度,撤向缅北重镇密支那与八
莫(Bhamo),还可以在此区设法据险设防,保住华军在缅北的最后据点,
以掩护云南的安全,及驼峰航线的终点。  

  但是,此时史迪威的信心已经完全的崩溃,他只想退向印度以保全性命
了。但是华军向印度退却而不回中国,这是个重大的战略与外交决定,史迪
威却连向蒋介石通知一声的打算都没有。此时在曼德勒集结的华军主力部
队,根本就陷入混乱的状态,既不能集中全力反攻腊戍,又不能果断地退向
密支那,造成了一部分部队向西退入印度、一部分部队向北走到野人山,有
的向印度雷多走、有的设法翻山越岭回到中国。而在东线追击日军的二百  
师,也在八莫附近受到日军的围攻,被迫回转云南,师长戴安澜战死殉国。

  当盟军在缅甸出现溃败之时,缅甸人民与游击队蜂拥而出,到处趁火打
劫、进行破坏,整个缅甸陷入一幅被战火蹂躏的悲惨景象。华军当然是四面
受敌,一路且战且走。日军乘胜追击,由缅甸进入云南,攻占腾冲等地,直
到怒江(萨尔温江上游)岸边,从此日军盘踞这些地形险要的地区,切断了
美国对中国援助的通路。

30.6  史迪威弃军逃命

  最为不可思议的是史迪威,竟然在西退行军的半途,擅自个别地离开部
队主力,连一个电报也没有告知蒋介石,自己带着身边极其少数的随从人
员,以三个星期的时间,单独穿越罕见人迹热带丛林,与极其恶劣不可测的
大自然环境搏斗,然后奇迹式进入印度的雷多(Ledo)。他以五十九岁的高
龄,作出这样的“冒险”,可见其个人的毅力与固执4。
___________
4 我们可以推测史迪威这个明显违背军法的个人冒险行动,不但是想缩小被追击的目标、利
于保命,也是有计划地为挽回自己前途的赌博行为。史迪威一向最擅长利用美国的新闻媒体为
其造势,所以一旦这个单独穿越缅北热带原始丛林之举能够成功,以他对记者的关系与了解
(即抢新闻远胜过报道完整实况),这个超级头条新闻必然会掩盖他在指挥滇缅作战上所犯的
大错。军方很难去惩处一个美国报章杂志所歌颂的英雄人物(这趟丛林冒险使得他的体重下降
了二十磅)。

第383页
  蒋介石还是经过其他的管道,最后才辗转知道中国远征军与史迪威的下
落。在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竟然把史迪威的这种战场惨败、主帅甩掉大
军,独自逃命的行为,当成“作战传奇”的英雄来报道,竟然“忘了”他是
缅甸华军的最高统帅,不但因为战略决断严重错误,导致了作战空前的惨
败,遗弃十万华军于缅甸的杀戮战场(简单说,就是一个指挥失误与丢掉大
军的统帅),也拒绝与中国战区的统帅蒋介石报告部队的撤军决定与行踪,
这种行径,像极了表演个人历险传奇的探险者,而非十万大军的指挥官。军
人讲究的是绝对服从,因为一个大军统帅的任何判断与决定,都事关所有部
下的生死,以及整个战局的演变!(假如史迪威是个步兵连长,率领残兵退
到印度,应可以得到奖章,但是作为不顾大军安危的统帅,没有得到上级
的命令许可,就任意让所属部队自生自灭的一连串行为,应该受到军法审
判。)

  而在事后,由于中国急需美国援助(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又与史迪威
的私交非常的深厚),所以蒋介石不愿与美国发生重大的争论,以出乎意料
与极其宽厚的态度对待史迪威,蒋没有检讨史迪威在缅甸作战指挥严重失误
的责任,更没有追究他单独离弃军队于不顾的私逃行为。这是蒋介石为日后
“史迪威事件”的历史悲剧,所种下大错的祸根。因为至少这是一个名正言
顺的理由,要求盟国撤换史迪威的职务。从此之后,史迪威留任中国战区参
谋长,就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一连串的危机根源之所在。

  史迪威一行毫无愧色地从印度回到重庆之后,受到美国新闻媒体的热烈
歌颂,竟然成为了英雄。而史迪威见到蒋介石,完全不谈自己指挥的致命失
误,反而先列出一大张的华军将领的名单,要求“从严惩处”。他并且提出
个人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从此,史迪威一心一意要做的两件事情,其一就
是要在缅甸击败日军,以扳回他失败的颜面。其二就是设法从蒋介石手上,
夺到中国战区军队的指挥权,以好好地修理他看不顺眼的中国军官。

30.7  第一次滇缅作战的检讨

  日军在缅甸以侧翼突破,远程深入切断华军补给线,造成华军整个战线
的崩溃,而大获全胜。原先史迪威所预定的决战地点,根本没有重大的战
斗,就因为华军后方补给线被截断而出现溃败。假如华军不是为了抢救在仁

第384页
安羌的英军,而调空了后方的战略预备队,或是抢救英军之后,所有军队立
刻回防,那么缅甸战局还不至于这样快速的恶化到难以挽救的地步。更不能
让人了解的是,史迪威根本没有觉察到日军突破雷列姆之后,就已经可以由
东线河谷突进,而威胁到华军的战略据点腊戍的安危,他竟然只派没有快
速机动能力的二百师尾随追击,而将华军主力部队屯聚在曼德勒等待“会
战”,也没有全力增援后方的腊戍防务,结果造成华军无法挽回的惨败。

  华军出征缅甸的三个军的部队,都是当时中国装备与兵员最佳的战略机
动部队,在缅甸遭到这样不明不白的损失,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值得与令人可
惜,入缅的华军总数达到十万人,能够归国与进入印度的,只剩八万多人,
重装备尽失,大多数的华军是死于疾病、饥饿、迷路,而非战死。从此中国
战区的战略预备队不足,就成为中国难以在迎击日军攻势时,展开有力的反
击作战。

  中国在缅甸的惨败,不但对于中国的人心士气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同时
也让日军打到云南的西南部,攻下龙陵、腾冲,威胁到中国大后方云南的安
危,这时中国援军及时赶到,进行猛烈的反击,拆毁了怒江上所有的交通桥
梁,这才阻挡住日军的攻势。日军隔着怒江与中国部队对峙,霎时之间,云
南从大后方的基地,成为西南方的前线,严重影响到盟国对于中国的补给支
援。这时盟国只能利用飞航极其困难的驼峰航线,带给中国杯水车薪的援
助,因此中国严重缺乏作战资源的问题,更是犹如雪上加霜了。在这种情况
下,也只有中国的民族主义能够支撑下去,换成其他的国家,早就向日本人
谈判投降了。

  平心而论,在南缅甸作战的失败,就整个战略的观点而言,应属必然
的。因为英国在东印度洋的陆海空三军军力布局,都无力招架日军的攻势,
中国派兵支援,也只是能作有限度的协助而已,无法改变日军军力、士气上
的绝对优势。但是战局会败成这个样子的难看,以及造成中国部队如此重大
的损失,的确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缅甸作战的失败,首先是指挥系统的混
乱,英军与华军之间的缺乏合作与联系,史迪威与华军部队长之间,严重地
缺乏了解、互信与尊重,都是造成作战失败的基本因素。

  华军指挥官史迪威个人的战略布局的缺失与指挥才能的低劣,的确是令
人感到无法接受。首先他要兵力有限的华军,在缅甸面临日军攻击的最后时
刻,又没有空军的掩护之下,仓促的行军千里深入南缅甸布防,就是一个基

第385页
本的错误。事实上,以当时日军的战力而言,其在缅甸的四个师团兵力,足
可以击败中国十个军的部队。而华军只有三个军布防,因此最多只能在缅甸
的北部,据险防守反击,引诱日军长途深入,也许还可能有类似长沙大捷的
机会。

  缅甸中部作战的关键,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华军二百师攻克棠
吉,这时日军正在不顾一切的远程奔袭腊戍,整个后方近乎完全不设防。假
如这时候史迪威能够把华军主力分成两支,第五军的一部支援二百师沿河谷
追击日军,另外将六六军的新三八师、新二八师以及第五军的二二师等部
队,以最快速度调回腊戍,同时设法要求蒋介石动用一切的可能,派遣空军
与陆军支援,以围歼日军于萨尔温江河谷,那么滇缅作战可能是日军在腊戍
的惨败。

  在中日战争中,滇缅作战可以说是打得最“乌龙”,牺牲也最不值得的
作战。几万最为精锐的中华子弟兵,就在无能、更无耻的将军 -- 史迪威的
瞎指挥之下,不明不白地成为孤军,更有上万华军为此在异域断送了生命。
中国战区失去了最精锐的战略预备队与其重装备,使得抗战后期的作战更难
有效抵抗日军的攻势了。

30.8  反攻缅甸计划 -- 盟国打击中国的阴谋

  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滇缅作战失败的恶梦,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从此中国为了“如何”与“何时”反攻缅甸,与英美盟国展开了一场接一场
的会议桌上的折冲战,中国是一次又一次地遭到盟国的暗算;蒋介石与史迪
威更是在这个作战计划上,明争暗斗,造成了中国战区一次接一次的危机,
迫使美国总统罗斯福四次派遣特使前往中国调解争端,史迪威更利用美援物
资作为诱饵与武器,引发了暗潮汹涌的中国内部权力斗争,影响到中国整个
抗日的战局。

  基本上,蒋介石认为,缅甸作战只是亚洲大陆战场的一个环节,因此反
攻缅甸的重要性是在于打通滇缅路,这将是美国大量军援中国的唯一通路,
也是决定中国能否继续作战的生命线所在5。此外,任何中国派军往缅甸作
战的前题,绝对是不能因此危及到中国战区的安危,因为中国战区是决定亚
___________
5 其实还有可以经过中亚、新疆的通路,但是已经被“盟国”苏联所关闭了。

第386页
洲反轴心国作战成败的关键所在 -- 这点罗斯福与丘吉尔其实知道得非常清
楚,虽然表面上,由于当时中国军队无力在亚洲大陆主动的反攻日军,而让
一般的评估都贬低了中国在这场历史大战的战略关键价值。设想假如中国放
弃与日本的对抗,而让日军能够抽调出将近百万军队,执行日军的战略作战
计划,那么英国根本休想守住印度与中东,美国在太平洋反攻也要遭到三倍
以上日军的抵抗6。

  所以蒋介石认为,反攻缅甸必须要盟国全力参与,并且要海陆两面夹击
在缅甸的日军,以击溃日本在此地区的部队,开放东印度洋的航线,如此才
能真正打通援助中国的命脉。中国一旦得到足够的支援,就可以成为击败
日本最为重要的盟国作战力量。但史达林、邱吉尔与马歇尔最惧怕的“恶
梦”,就是中国得到援助而军力壮大。他们需要中国在牵制日军作战的同
时,耗竭一切国力,却绝对要防止中国壮大的军力参与对日反攻。

  另一方面,史迪威已把反攻缅甸的作战当成事关他“个人荣辱”的战争
了。史迪威要求中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支持他在缅甸进行反攻日军的作
战,至于是否会因为大量抽调中国战区的兵力,而造成中国战区本身的危
机,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假如华军在中国被日本击溃、中国战区被日
本完全控制,盟国也就不必担心反攻缅甸与打通滇缅路了。所以史迪威究竟
是哪方的中国战区参谋长)?

  对于英国而言,反攻缅甸的战略安排,最多只限于在缅北的局部作战,
其作用是在于牵制日军的侧背,阻止其顺利地向西进攻印度,邱吉尔是绝对
没有任何的意思,要在欧战取得决定性战胜之前,派兵光复亚洲战场的失地
(光复亚洲战场失地,那自然是美国和中国的任务),当然更不愿意打通援
助中国的生命线,而让她得到足够的援助,这样华军就能够在亚洲战场上纵
横驰骋,中国在战后自然拥有真正强国的地位,到时候,英国就很难找到漂
亮的藉口来继续控制香港,连要保有其他亚洲的殖民地也必会有更多的麻烦
了。

  一九四二年六月三日,史迪威从印度休养完毕,毫无愧色地回到重庆,
这时华军退到印度的两个师,已经成为史迪威“个人”掌控的部队。史氏向
蒋介石提出他反攻缅甸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规划中、美、英三国在一九四
___________
6 魏德迈在其《魏德迈报告!》一书中对中国为盟国胜利而付出的牺牲与关键性的贡献有很
中肯的评论。

第387页
二年年底,出动陆海空三军,反攻缅甸。中国由云南出动二十个师,向缅甸
北部出击;英国出动三师部队,美国出动一个师部队,配合中国两个驻印师
由印度向缅甸西部进攻,两路会师曼德勒,再南下进攻仰光。另外史迪威更
提出了洋洋大观的西南太平洋总反攻计划,规划中美英三国,各自出动陆海
空大军,分成五路,分别进攻缅甸、越南与新几内亚,然后击毁日本在菲律 
宾与台湾的海军。在华南取得海港,大量武装华军进行全面反攻。

  史迪威这两个近乎天马行空的作战计划,可以说是根本不符合当时战场
的现状,因为当时美军仍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最后能否守住南太平洋
都还在未知之数。美军部队还在徵召训练之中,全部力量赶赴欧洲应战与防
守太平洋都还不足。英军更是自身难保,印度的独立运动又风起云涌,英军
那里有力量出兵作战。而中国的军队亦缺乏优势火力的武器装备,以及现代
化的训练,所以要想从中国战区出动大兵团作战,实在也有困难。

  因此当时美国驻华大使馆,对于史迪威的反攻缅甸计划的评语就是“完
全不切实际”。美驻华大使馆建议,美国应该而且做得到的,是对中国战区
提供作战飞机,以及空运兵工生产器材、军火原料与汽油,以维持中国战区
的作战自卫能力。但是史迪威显然是把自己的缅甸之战,当成唯一与优先的
战略布局,要设法把盟国所有的作战力量,都优先拿到缅甸来,让他能在缅
甸击败日军。但这样的构想,哪里能够得到盟国真正的支持?

  果然史迪威的计划拿到英国驻印度司令官魏菲尔那里,立刻就遭到被拒
绝的命运。英国提出自己的缅甸作战方案,是由中英两国的军队,进攻缅甸
北部的阿恰布(Akyab),然后沿着更的皖江(Chindwin River)南下,逐
步收复缅甸,英国的这个进攻缅北的作战计划,其目的只在缅北形成战略牵
制,以防止日军发动进攻印度,而与德国在中东会师的计划而已。

  不过在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压力下(史迪威是马歇尔用来压制中国
战区的红人),英国最后与史迪威达成一个折衷协议,盟国的反攻缅甸计
划,延到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英军出动七个师由西面进攻缅甸,中国出动
大军由云南进攻腊戍与曼德勒,另外中国驻印军则由缅北加入作战,最后盟
国的大军会师仰光。史迪威将这个计划,回报蒋介石,要求中国方面准备配
合。

  蒋介石对于盟国反攻缅甸的计划,一直给与优先的支持,因为这是中国
得到大量美援,使得中国作战力量复苏的唯一机会。但是蒋介石却坚持一个

第388页
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盟国必须要在缅甸发动全面的攻击作战,以优势的兵
力,一举击溃在缅甸的日军。蒋介石认为,假如盟国不能出动海空军,切断
东印度洋的日军补给线、掌握缅甸战场的制空权,那么中国与盟国的陆军部
队,绝对没有能力在缅甸北部的作战之中,击败顽强的日军,只会徒然对中
国有限的作战能力,造成更为惨重的伤害。

  由于史迪威无法取得英国出动海空军在缅甸作战的保证,但是英国反过
来叫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进攻缅甸北部,以牵制日军对印度的威胁。这时
史迪威急于复仇,因此任何在缅甸与日军作战的行动,他都热心支持。而此
时日军已经加强在缅甸的军力,设立了缅甸方面军,军力扩充为三个军。日
军特别在缅北与云南西南部,地形复杂的地带,包括怒江河谷、胡康河谷与
猛拱河谷,建立一系列坚固的防御阵地,企图长期驻守,以切断中国对外的
交通,并威胁与扰乱驼峰航线的运补能力。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4#
发表于 2004-8-16 13:24:06 |只看该作者
30.9  邱吉尔决心出卖中国

  由于中、美、英三方面的反攻缅甸计划,有着极大的分歧,因此蒋介石
直接要求罗斯福出面统合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7。罗斯福认为蒋介石的看法
有理,因此他决定在一九四三年的一月十四日,与丘吉尔在北非法属摩洛哥
的卡萨布兰加(简称卡港)会面时,再制定盟国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

  会中美国太平洋海军作战计划首长金恩(Ernest J. King)上将指出,美
国不能完全忽略太平洋与亚洲战区所需的军力,尤其必须挪出更多的资源给
蒋介石的中国部队,以防止中国抗日力量的崩溃,反攻缅甸的目的正是为了
要加强提供中国援助物资输送路线的保障,事关中国战区作战能力之维系,
中国获得足够与必要的支持,华军才能牵制与打击日军,这样盟国才可以从
容的在欧洲进行对德作战因此英、美必须确定投入反攻缅甸作战,更要提供
海空军的强力支援。

  狡猾的丘吉尔对这个看法并无反对的表示,同意英国会考虑提供海军攻
击东印度洋的安德曼岛;不过,盟国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延伸盟军在北非的战
果,把握德国非洲兵团败北的战况,乘胜追击,所以目前的优先战略是继续
___________
7 此后中国战区的问题,每次都要惊动罗斯福本人,由他亲自下令加以处理,才能得到部分
的解决。由于中国战区的统帅与参谋长一再的不和与冲突,更让罗斯福觉得,中国战区是一个
麻烦最大,贡献最小的战区。


第389页
在地中海区作战,等地中海航线的安全确保之后,英军就可以方便经由苏伊
士运河调兵进入印度洋作战。邱吉尔及英军高层代表当然不断提醒美国,不
要忘了盟国对“欧洲第一”("Europe First")的共识。于是,反攻缅甸的
日期调为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缅甸的雨季之后)。 

  卡港会议竟然没有邀请中国的代表参加,就讨论与中国命运关系最大的
议案 -- 反攻缅甸计划。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邱吉尔与马歇尔阴谋忽略中国战
区的心态了8。卡港会议所决定盟国反攻缅甸的战略,实际上是一种对付中
国的战略。因为这纯粹是纸上谈兵,而无实际帮助的烟幕弹而已,目的在欺
瞒罗斯福的判断,以及吊住中国战区的希望而已。因为整个反攻战略决定性
的兵力,是要由中国担任,中国却连参加开会的代表都没有。同时当时中国
急需的,是盟国实质作战资源的援助,特别是空军飞机与作战物资的运送,
但是在盟国的援助的优先顺序之中,中国战区所有的需要,全都是排在最后
考虑,这个安排不变,中国就没有力量改善自己的作战能力与士气,只靠盟
国会全力反攻缅甸的空头支票,来继续苦撑下去。

  卡港会议之后,美国的陆军航空队司令(Chief of Army Air Force)安诺
德(Henry Arnold)与魏德迈(Albert Wedemeyer),特别前往重庆,报告
盟国的反攻缅甸计划,在路经印度之时,与魏菲尔、史迪威先见面,讨论反
攻缅甸的作战大纲,大家会商决定,在一九四三年十月,盟国对缅甸采三面
夹攻,华军主力由云南攻腊戍,英军由印度进入缅北,中国驻印军由雷多出
兵;盟军则提供空军支援,海军攻占安德曼岛后,封锁东印度洋,最后在一
九四四年一月,盟军登陆仰光。反攻缅甸完成之后,大量的盟国援助与军事
装备就可到达中国,华军就可以主动反攻在中国战区的日军。假如这个计划
得以实现,整个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历史,势将完全改写。

  一九四三年二月六日,安诺德向蒋介石报告这种最新的反攻缅甸计划。
蒋介石当然对反攻的时间感到失望,中国还要多等半年以上;同时蒋介石已
经发现,假如要叫中国的部队担任反攻的主力,美国就要能够设法提供更
多的战机,以支持中国部队的作战,防止日军在中国战区的牵制攻击,同
时驼峰空运吨位应增加到每月一万吨,以供应中国陆军组成远征所需的装
___________
8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之前一直站在支持中国的立场,但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却非常乐
意配合丘吉尔来暗中打击中国,从马歇尔重用史迪威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即可见马氏对中国
的成见与阴谋了。在二次大战期间,马歇尔的权利可以说到达权倾一时的地步。


第390页
备。但是负责驼峰空运的美军驻印空军第十航空队指挥官毕塞尔9(Clayton
Bissell)却表示,假如每月空运五千吨的物资,就需要机场二十五处,以及
三百架运输机,因此除非大量兴建机场与增加飞机数量,美国无法提高驼峰
运送的吨位。(这是一个技术上的大谎言,因为在陈纳德接手之后,仅以十
五处的机场,一百二十架的飞机,每个月就可以运输一万吨的物资。)

  中国当然对于卡港会议的结论,仍有很深的期望,专程派出宋子文、何
应钦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与美英的军事将领,包括安诺德、史迪威与英方的
魏菲尔、狄尔(John Dill)等人,进行作战计划的细节磋商,以便得到更为
清楚与具体的作战计划。在加尔各答的会议中,中美英的军事将领,对于如
何以水路合击的方式,全面反攻缅甸,以为中国战区打开援助的通路,建立
了作战计划的共识。所以一时之间,全面反攻缅甸以打开援助中国的战争规
划,似乎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中国开始抽调部队,准备进行这场重要
的决战。

  但这原来是英美将领的缓兵之计而已,目的只是要安抚中国,使她继续
坚定的抗日,以牵制日军、减轻日本对美英的压力。英美的军事领袖,随后
已经开始“逐渐”缩减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改为依照英国原来的方案:只
以陆军作战为主,反攻地区限于缅甸北部,目的只在牵制日军进攻印度的战
略侧翼。这种作战目标的变化,当然令蒋介石觉得中国遭到出卖,何况美国
所答应的空运援助,数量上一再地被缩减,中国方面作战力量受到严重削
弱。

  由于史迪威与陈纳的在中国战区经常发生水火不相容的重大争议,让
罗斯福觉得,有必要召见他们当面谈清楚问题的真相,及顺便要他们参
加英、美军事领袖于一九四三年五月初在美举行的“三叉会议”(Trident
Conference),会中准备对于进攻缅甸的军事方案,进行全面的检讨。

30.10  史迪威的窝里反

  由于蒋介石已经感到事态不妙,因此先后特别派宋子文与宋美龄前往华
盛顿,对美国进行游说,而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七日,宋子文破例受邀,参加
美国的参谋首长会议(这是中国唯一的一次机会),为中国反攻缅甸的立场
___________
9 毕塞尔曾是史迪威的左右手(空军顾问),负责全力压制陈纳德。


第391页
辩解。宋子文表示,中国抗日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阶段,目前急需盟国有力
的支援,中国所需的五百架战机与每月五千吨的空运物资,已是最少的要求
(美国每年可以生产一万八千架战机,每月的作战物资高达四百万吨,中国
的要求实在少得可怜)但是仍然迟迟没有得到,而反攻缅甸,事关中国能否
打通援助的命脉,而由中国担负更多对日的作战责任。反攻缅甸是盟国在卡
港以及加尔各答会议的具体结论,盟国实在不能再对中国失信。

  但是在三叉会议之中,“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开始公开唱反调,
猛烈的批评蒋介石指挥的中国部队“毫无作战意愿”,因此扩大援助中国并  
无必要;蒋介石只会把援助加以囤积,作为打中国内战的本钱。有这样一个
窝里反,专门提供相反情报与立场的战区参谋长,当然是令与会人员“大开
眼界”,于是支持中国者的立场,也就更为分歧。英国代表是大叹苦水,表
示英国缺乏两栖登陆舰艇,在缅甸作战的当地部队又未必肯用心参战,何况
全力先击败德国是盟国的优先共识,因此很难将作战资源分配给反攻缅甸的
作战,目前英国的立场是,不是不反攻缅甸,而是减缩反攻的范围。

  这时史迪威又提出一个表面上有助于援助中国的计划,他要在印度、缅
甸北部无人地带的崇山峻岭,修筑一条雷多公路,连接云南与印度的雷多,
这样盟军可以利用这条公路援助中国,不必要英国出兵从印度洋攻克仰光。
这个说法乍听下觉得不错,事实上却完全低估了当地高山纵谷几乎无法通行
的复杂地形,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国不但缺少运输的车队与汽油,而就
算是能够排除万难成功修成这条路,其最大的运输量,也不过只能每月五千
吨而已,而要养护这条公路的高昂成本,更是超过所有的运输效益。结果史
迪威把美国援助中国极其有限的资金,拿去修筑一条毫无实用价值的原始森
林公路,耽误了发展空运与援助中国的机会。

  对于这些争论,罗斯福最为关心的是:假如依照丘吉尔的意见减缩缅甸
作战的规模,那么盟国要到一九四五年建成雷多公路之后,美国才能开始大
量援助中国,他不知道这样迟迟让中国得不到援助,中国是否能够撑得下
去。所以罗斯福主动决定,先设法增加驼峰的空运,达到每月一万吨,以及
提供中国战区所需的五百战机,希望能够让中国战区能够维持下去,至于全
面反攻缅甸,罗斯福仍然保留实施的意图。当然罗斯福的决定,到了马歇尔
的手中,又以执行困难的理由,七折八扣地被拖延下去,直到年底才勉强达
到罗斯福指令的要求。中国的战力,几乎已经退化到奄奄一息的状态了。

第392页
(在当时有哪一个战区能够靠每月才几千吨的物资支撑下去的?)

  三叉会议在邱吉尔与史迪威的里应外合、全力杯葛之下,盟国最后无法
达成全面反攻缅甸的战略协议,所以卡港会议中关于反攻缅甸的结论,就等
于作废了。中国只争取到美国增加空运吨位与空军战机的数量(都只是维持
中国作战能力的最低要求而已)。虽然罗斯福原先的亚洲战略构想,一直是
希望设法大量武装华军,由中国进行反击日军、最后切断日军在亚洲大陆的
战略部署。所以罗斯福考虑动员美军进入印度洋,以攻占缅甸,打开援助中
国的通路。但是这时退到澳洲的麦克阿瑟将军,却急着要为其菲律宾作战的
惨败复仇,因此强力要求参谋首长会议,优先将美军调往南太平洋,以对日
军进行反攻作战。因此对于美军准备进驻印度洋的缅甸作战,造成相当不利
的影响。

  盟国迟迟不能决定打通滇缅路的这种局势,对于战力即将枯竭的中国战
区极其不利,迫使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马,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
开罗会议中,为优先反攻缅甸的战略,进行全力的争取。虽然丘吉尔用尽
一切的手段阻挠,但是蒋介石仍然成功的争取到罗斯福的支持。盟国开罗会
议的正式结论是,决定采用中国建议之全面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但是丘吉
尔很快地又在接下来的德黑兰会议中,得到史达林的支持,将罗斯福说服,
放弃了支持蒋介石提出的全面反攻缅甸计划,改由苏联答应出兵攻击日军
(当然军火、装备是美援供应)。中国终于在丘吉尔的运作、马歇尔与史迪
威的联手、史达林求之不得的情况之下,被盟国出卖了,反攻缅甸的战略计
划换成了苏联对中国百姓与领土最为粗暴地蹂躏与侵略。而无论是史达林、
邱吉尔、马歇尔或史迪威,不论通俗历史怎么为他们掩饰或狡辩,在最后都
无法涂改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任何人,只要心中还有良知与正义,不
论其种族、国籍、政治、宗教信仰及出身背景,都无法否认他们对中国不义
的阴谋与残忍的手段,在程度上远超过猛兽与洪水10。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七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指出由于盟国准备在欧洲
发动全面攻击,英国无法调派海空军到印度洋作战,因此建议将开罗会议所
决议之全面反攻缅甸的计划延后。这个事后“毁约”的通知,对中国的抗日
战争,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战略打击,中国被迫在极少量作战资源的支持下,
___________
10 盟国出卖中国的最大保障,却竟然是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日决心、说到就做到的无畏牺
牲,以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尽全力配合盟国一切战略决定。

第393页
苦撑到底。此时蒋介石只有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出尔反尔的决定。由于日
军此时已开始在中国战区大量集结部队,蒋介石预测到日军很可能会大举发
动新的攻势,中国的战局必定会更为吃紧,因此他把在云南接受有限美援的
中国远征军,当成未来这场决战中决定胜负的战略预备队。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5#
发表于 2004-8-16 13:25:42 |只看该作者
30.11  致命错误的反攻作战

  不料此时,突然发生一个离奇的“阴谋”,造成了罗斯福与蒋介石出现
几乎全面决裂的危机。由于当时英国知道自己在印度的统治,已经面临甘地
(Gandhi)领导之不合作运动的挑战。所以英国在东南亚最高统帅蒙巴顿
(Louis Mountbatten)特别担心,如果日军对印度发动攻势,由于英国的主
力部队都在欧洲战场,根本不可能同时掌控印度与抵抗日军的进攻,那么英
国必然在印度遭到惨败的命运。

  但蒙巴顿知道史迪威的“复仇心切”,如今盟国中止了全面反攻缅甸的
作战计划,史迪威必定受挫极深,因此蒙马顿想利用史迪威来指挥华军,在
缅北发动攻击,以发挥牵制作用,减轻日军进攻印度的压力。虽然这个调动
中国军力的方案,不但会影响到中国战区的安危,更没有得到盟国战略会议
的批准,但是蒙巴顿与史迪威决定,自己独断实施作战,再拉中国下水(几
乎和关东军九一八当年的行动一个样,自己先干,再拖统帅部追认)。

  在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八日,蒋介石任命史迪威为中国驻印军的总指挥
官,直接指挥在印度接受训练与美国装备的华军新二十二师(廖耀湘部),
新三十八师(孙立人部),开始在胡康河谷进行布防,以掩护修筑雷多公
路。这时蒙巴顿要求史迪威率领中国驻印军,与英军配合,在缅甸北部径自
发动攻势。事实上,蒙巴顿的这个作战计划,并未呈交盟国统帅部进行讨
论,更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但是史迪威复仇心切,立刻就擅自答
应蒙巴顿的要求,同时回报马歇尔。要求马歇尔设法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要
中国抽调在云南集结的远征军,也进入缅甸作战。

  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这支得到盟国(美国)援助的远征军,原本是从
中国各个战区之中,抽调精锐所组成的“战略预备队”。蒋介石认为,除非
盟国齐心协力发动全面反攻缅甸的作战,他是不能冒险动用这支部队的。因
为蒋介石能够堵住日军在中国的主要攻势,就全靠这支王牌部队了。既然罗

第394页
斯福建议中国,延缓进攻缅甸,蒋介石也就放心让这支部队保持战略机动。
所以当史迪威转来蒙巴顿要局部反攻缅北部的作战计划时,蒋介石当然加以
否决!但是此事件却突然遭到罗斯福总统的亲自介入(当然是马歇尔、史迪
威的功劳),坚持要蒋介石调派中国的远征军,执行蒙巴顿自己的作战计
划。

  罗斯福的急电与马歇尔的催促,把蒋介石打入五里雾中,因为蒙巴顿的
缅北局部作战方案,根本没有得到盟军的批准,怎么会变成中国必须派出大
军支援的战略规划呢11?当然蒋介石不是不想反攻缅甸,但他知道,中国
战区的状况,已到了危如累卵的最后挣扎之阶段。接受部分美援的六个中国
的远征军,是蒋在中国战区中,可以掌控的唯一战略预备队。蒋介石已预期
日军在中国战区,将会发动一次孤注一掷的攻击,以彻底解决对华作战的僵
局,所以蒋介石不愿将这支可以决定中国战区胜败安危的战略预备队,投在
没有决定性作用的局部反攻缅北作战上。

  假如盟国要海陆联手全面反攻缅甸,中国为了打通对外交通的生命线,
与基于盟国责任,当然愿意冒险搏命一试;但是假如盟国只是为了减少印度
承受日军“可能”攻击的压力,就要中国不顾自身的安危出兵作战,实在是
逾越常理。当时中国处在日军即将发动决战攻势的压力之下,当然就无法答
应出兵。

  最奇怪的是,罗斯福与马歇尔竟然亲自将这个蒙巴顿擅自作主的作战计
划,当成盟国已经达成共识的联合战略行动来处理,美国一再对蒋介石施加
压力,叫中国必须立刻动用远征军参战,完全不理会蒋介石的申辩。罗斯福
每天看着缅甸的作战地图,听幕僚愤怒的批评蒋介石拿了美援、却“拥兵不
战”。罗斯福已经分不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也开始认为既然蒋介石曾经如此
热衷的争取反攻缅甸,如今为何又不愿支持英军的计划12?此时史迪威与马
歇尔更不断的丑化蒋介石,指出中国军队“拿了美国的装备”,竟然不愿出
力在缅北与日军作战,显然是另有图谋!所以罗斯福、马歇尔与史迪威,对
蒋介石轮番施加压力,要求蒋介石下令出兵。罗斯福似乎忘记了华军主要的
___________
11 蒋介石全面反攻缅甸作战计划,原是在开罗会议中,得到盟国正式的批准,最后竟然就被
一纸电报所取消了。盟国对中国的态度简直不可理喻--这个没有被批准的作战计划必须加以执
行,而经过规划与批准的作战计划却被取消。
12 这两个计划事实上差别太大,但罗斯福已被马歇尔完全搅昏了,忘记了其实是他自己失信
于蒋介石与中国。

第395页
作战目标,是在中国战区,而不是缅甸战区13。也忘记了中国战区正在面临
与日军摊牌的最后决战。美国到后来竟然采取威胁中断一切美援的方式,硬
是逼迫蒋介石屈服。

  日军为了结束中国战区的战事,大本营决定在一九四四年在亚洲大陆发
动最后决战的攻势:在中国发动一号作战,与在缅甸发动对印度的攻击(目
的是彻底捣毁在印度的援华运输基地)。一九四四年三月,日本缅甸方面军
(司令官河边正三上将)出动三个师团,在十五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指挥下
发动了进攻印度战略要地英发而(Imphal)的攻势,蒙巴顿当然是手忙脚乱
的调军应战,同时毫不客气地就把美国援助中国的装备,就地扣留使用,并
且更急着要求中国军队出战,以牵制日军。英发尔之战是英国在亚洲地区打
得最为漂亮的一场血战,也是在亚洲大陆动用盟国最多支援的一场作战。日
军仅以三个师团攻击(兵力比在中国战区的一场会战是用五到七个师团,少
得太多),就让英军几乎崩溃。

  蒋介石考虑到日军在中国战区的集结,不敢将远征军轻易调出,因此提
议空运更多的中国部队到印度,协助英军防卫日军的攻击。中国驻印军,从
两个师,扩大为两个军,即是新一军(孙立人部)和新六军(廖耀湘部)。
其实只要这支华军部队参与协助英国防守英发尔,盟军是可以有击败日军的
余力的。中国军队由云南出击,沿途地形险阻、天然障碍太多、距离又远,
在作战上实在是缓不济急的。

30.12  得不偿失的胜利

  在缅北的原始森林与崇山峻岭作战,实在是一个特别的困难的冒险,
“人与天争”甚至比“人与人争”还要可怕。日军在地形与自然环境极其复
杂的胡康河谷据险布防,这个地区原是有名的“死亡地带”,大军的运动极
其困难。所以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军在这个地区作战,纯粹是一场放着当务
之急不干(迎击日在中国本土的攻势),而在原始的野人山消耗战力的运
动。中国驻印军都是从华军之中挑选过的精锐,又得到美国的装备,因此
作战能力极强 -- 但是放在胡康河谷的蛮荒地区作战,实在是一种可怕的浪
___________
13 如果丢掉了中国战区,盟国在亚洲及太平洋几乎是无立足之地,美军至少要加好几倍的军
力才有可能反攻,盟军有没有控制缅甸都变成毫无意义的问题了。


第396页
费。可是史迪威却急于复仇14,竟然全力在这个地区督战,单论其个人的勇
气与毅力,固然值得钦佩,但整个中国战区正面临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日
军正开始对中国发动决定胜负的一号作战计划,中国战区却将最为优秀的部
队,放在最为艰苦的地区,进行不必要的耗损。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中国驻印军一方面开始在胡康河谷,沿途排除地形
与环境的困难,与据险作战的日军进行艰困的正面遭遇战,另一方面为新建
的雷多公路清除军事障碍。虽然中国驻印军在胡康河谷一直保持进展,但是
速度非常迟缓,特别是热带的雨季,使得军队的运动与作战,在原本就复杂
艰险的山地丛林中变得难上加难,大自然的力量对造成了军队无法想象的负
担。中国的精锐部队,就这样被强迫进行无谓的浪费,而留下员额、装备均
不足的华军,在中国战区遭到日军一号作战计划的全面攻击。 

  虽然中国驻印军已经投入缅北的局部反攻作战,但是马歇尔仍然不肯放
松对中国的压力。在罗斯福五度施压与马歇尔三次威胁之下,最后马歇尔由
“自己”给蒋介石最后通牒,假如中国再不出兵缅甸,美国将中止对中国的
援助。在这种压力之下,蒋介石最后只有被迫同意,将美援改装的六个中国
军,组成第十一与二十集团军,由卫立煌指挥,在一九四四年的四月二十五
日,渡过怒江,从东北部攻入缅甸,进攻缅甸北部的日军据点,以期与中国
驻印军会师。此时正是日军在中国战区发动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计划,对河
南进行全面攻势的时刻,但华军的战略预备队,不能优先防卫自己的国家,
却必须参加蒙巴顿与史迪威的“私人”作战,在无法迅速取得胜利的次要战
场上打一场无关大局的恶仗。结果当然是史迪威所指挥的缅北战场一再传出
捷报,但是中国的主战场,却一再出现全面崩溃的战况。这样史迪威成为对
日作战的“胜利英雄”,蒋介石成为失利的败军之将。

  在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史迪威“亲自”组织一支丛林远征突击
队,在胡康河谷人迹罕见的热带丛林中,长途跋涉了四百公里,五月十六
日,突然出现在缅北重镇密支那的外围,一举攻占了密支那机场,当然这个
突击作战的成功,又造成史迪威个人的英雄传奇故事的另一章15。 

  但是,占领密支那机场的史迪威英雄突击部队,接下来不但无法真正攻
___________
14 其实难道中国军队就不想报仇吗?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乃关系千百万生灵安危,以及
正义自由对抗强权暴力的殊死拼斗,岂有置个人的特殊境遇需要于全盘计划之上的道理?
15 难怪有人形容史迪威是个“最优秀的四星上将步兵营营长”(“the best goddam four-star
battalion commander"),虽然有些刻薄,不过倒很传神。


第397页
克密支那市区,反而受到日军四面的包围;盟国为了支援史迪威这个传奇英
雄,造成盟军在缅甸地区整个作战规划的全盘大乱,迫使蒙巴顿必须抽调与
动员一切的军力与后勤(包括属于援助中国战区的后勤资源),以防史迪威
成功突击密支那机场的“梦幻队伍”突然变成恶梦里的一群落汤鸡。

  在密支那外围的盟国部队虽拥有几倍于日本守军的优势兵力与火力,却
由于史迪威差劲的指挥能力,无法顺利地攻下密支那。当然这里必须承认,
日本的三十三军(本多政材)与五十六师团(松山佑三),无论是指挥官在
内线作战上的优异指挥能力,以及日本守军血战至死都不轻易退却的精神,
更让史迪威无法顺利地攻下密支那。

  而为了攻克密支那这个据点,史迪威总共耗尽四万吨的军援物资(足够
全中国战区四个月的使用数量),先后撤换了四名不同国籍的战场指挥官,
前后鏖战接近三个月,仍然无法攻下密支那。最后还是等到中国军队打通胡
康河谷之后,在密支那会师,才在八月三日,由中国部队负责,攻克了密支
那市,日军五十六师团旗下的五六旅团长水上源藏少将自杀。史迪威当然成
为打败日军的传奇英雄。其实整个缅甸乃至中国的战局,都因为密支那突击
战所惹出来的问题,而产生了极严重与不利的影响,而最后还是要靠中国军
队才攻下了密支那。

  这时候,正是中国战区的衡阳会战进行到最后的关键时刻,但是蒋介石
手边已经调不出任何精锐的战略预备队与生力军去解衡阳之围,同时史迪威
也将美国对中国的一点点补给,全数浪费在缅甸战场。因此日军终于攻克衡
阳。中国战区在衡阳会战失败之后,整个战力与士气受到最惨重的打击,中
国抗日的力量几乎可以说是接近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这时在怒江河谷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共有六个军,由卫立煌指挥,分成
十一集团军(宋希濂)与第二十集团军(霍揆彰)。远征军发挥了优势装备
与训练的作战能力,沿着怒江河谷,交叉掩护,逐一攻克日军所控制的险峻
据点。但是由于当地地形的特别困难,都是崇山峻岭、悬崖密林与无法穿越
的河谷,因此任何军队都无法在这个地区,得到迅速与重大的战果。当然日
本的守军(第二、十八、与五六等三个师团),深知在这个地区的防守作
战,事关控制中国对外通路的关键所在,日军上下可以说是发挥最高的决死
抵抗之决心,不战到最后一刻,绝对不停止反抗。所以中国军队两个装备最
为充足的集团军,在怒江河谷战场虽然发挥极其优异的攻势作战能力,但是


第398页
仍然受制于地形与日军战到最后一刻的决心,必须不断的消耗人力与时间,
逐一歼灭顽敌,结果中国的远征军足足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一直打到一九四
五年一月,才终于的打通怒江河谷,与驻印的中国部队,于一月二十七日,
在芒友会师。同时雷多公路(蒋介石将它定名为“史迪威公路”)也完成
了接通的工程。这时日军在缅甸的战力,才趋于瓦解,但是中国战区,却因
为不当的军力抽调与美援的不足,而遭到日军全面地蹂躏。

  虽然说中国部队缅北作战,攻克日军的阵地,是有助于空运的加强与陆
运的联系,但是若是与中国战区的全面惨败相比,实在是一个完全得不偿失  
的选择,特别是所谓打通史迪威公路,根本就是一个成本与效益完全不能相
提并论的作战,从雷多到云南的史迪威公路,花费了一亿四千万美元,与四
万三千中国民工修建,但是这一段公路,经过了人类不适生存的蛮荒地区,
地形之险峻复杂,以及气候、环境对于正常运输的影响,困难简直是难以想
像,其维护费用之高昂,更是使得公路根本无法发挥运输的功能。车队单程
行驶的时间是十二天,运输数量实在是非常有限。到了一九四五年八月,即
使在正常状况下,平均每月的公路运输量只有五千吨而已;在雨季时间,整
条公路则近乎完全停摆。但是同时间的空运每月已经高达五万吨,所以这条
公路的宣传效益远远大于实际作用,假如建筑费用可以用来增购飞机与空运
设备,盟国早就可以解决援助中国战力不足的重大问题了。

  第二次滇缅作战,可以说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消耗与得不偿失的作战,事
实上是中国战区遭到出卖的策略。盟国先在反攻缅甸的作战上,一再的失信
于中国,其实根本的用心就是不肯派兵协助中国,进行全面反攻缅甸之战、
打通援助中国的公路。盟国虽然有兵力分配上的困难,其实最根本的原因
是,英国不允许中国提早打开通路而拿到足够的援助,否则中国会建立强大
的战力,英国就没有机会恢复其殖民大国的“伟大计划”了。

  盟国的军政领袖,竟然在中国战区面临最为危机的时刻,还要强迫中国
将最精锐的部队,不顾中国战区根本的安危,全力投入缅北的原始丛林之
战,实在是对中国人最残忍的压迫手段 -- 好像在亚洲大陆的作战,只有白
种人参战的缅甸,才是值得支持的战场,至于是否会牵动中国战区的安危,
根本不在盟国考虑的范围之内。

  马歇尔一直拿这一点还没送出手的盟国援助作为恐吓的工具,一再威胁
中国必须出兵缅甸,中国战区兵力被抽一空,最后面临近乎全面崩溃的危


第399页
机。当然整个中国,北起河南,南到贵州,全面遭到日军地蹂躏,河山残
破,人民九死流离,中国人的血泪染红了悲痛的神州大地。中国在战场上的 
失利,也导致元气尽失的中国在雅尔达密约中,遭到英、苏、美联手的出
卖,而这些历史的悲剧,全只为了满足史迪威在缅甸原始森林的一点小小的
胜利。这就是滇缅之战对于整个中国在抗日战争后期,遭到日军空前之蹂躏
与挫败,以及受到盟国联手出卖的真正“贡献”。

  打通滇缅的国际通路,固然是事关中国能够得到抗日战争资源的生死大
事,但是基本上,假如苏联这个盟国能够对中国“网开一面”,在一九四三
年允许中国的西北通路运作,情况就会大大的不同了,事实上,当时苏联早
已无对日本安全与战略的顾虑,更应负起盟国的基本责任,苏联无需自己援
助中国,只需要允许美援路过苏联而已,这种苏联断绝援助中国通路,欲陷
中国于死地的立场与做法,还配成为反法西斯的盟国吗?假如西北通路能够
正常运作,中国与盟国根本就不会发生由滇缅作战引发的众多问题与危机,
中国早就能够获得援助、武装而壮大。

  只要中国军队得到足够的援助,就可以在中国战场之中,扮演主动反攻
日军的角色,及早收复华南沿海,迫使日军遭到更重大损失。这样也许美国
根本无需对日本投掷原子弹,更不要雇佣苏联当“佣兵”来劫掠亚洲,就可
以结束亚洲的战事了。一个有实力与军力的中国,更不会被迫放弃外蒙古的
领土,甚至可以对琉球等战略要地,作出更为有利的历史选择。中国必然早
五十年,就已成为被世界尊重的大国,她也会给与亚洲各新兴国家适当的帮
助16,不但华夏儿女无需遭到如此众多的苦难,亚洲与人类的二十世纪历
史,也势将全面地改写。  
___________
16 请参看第三十三章开罗会议中有关中国对战后亚洲民族国家奠定了发展方向的贡献。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6#
发表于 2004-8-16 13:26:26 |只看该作者
  中国战区与史迪威事件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三十一章



--------------------------------------------------------------------------------


    中国抗日战争的光荣胜利,最后会演变成为一个悲剧,“史
  迪威事件”具有历史性的关键影响。日皇裕仁实在应该颁发一枚
  “大和”奖章给史迪威,表彰他在中国战区进行的全面分化,使
  得日军能在最后的决战中,展现锐不可当的攻势。而没有能够及
  时撤换史迪威,更是成为蒋介石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一个最为严
  重的错误决定。  


  在同盟国与中国并肩抗日的战争历史中,也许最大的错误,就是成立
中国战区,并由美军的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将军出任第一任战区参谋
长。基本上,中国战区一直无法参与盟国决定战略的重要会议,也被拒在制
定后勤分配优先顺序的军火分配委员会(Munitions Assignments Board)之
门外;更加上史迪威与蒋介石完全的对立与冲突,不但在中国战区内部形成
严重的将帅失和、引爆中国内部派系的斗争,甚至使得中国与盟国之间的关
系,进入了全面交恶的困境。

  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中国战区所有的作战需要,在盟国欧洲优先
的决策之下(受英国强烈的影响),总是被排在最后,受到了极不公平的
待遇1,连答应给中国的援助,还都要被七折八扣的减量供应;中国战区
___________
1 中国虽然得到的帮助最少,但是他的军民却以最大牺牲,使得盟国在亚洲、太平洋战场赢


第401页
同时还要应付来自盟国“歧视性意见”的重大压力、各种挑拨离间的分化
手法,闹得战区的内斗愈趋激烈,中国反而失去了原来一致团结抗日的决
心与共识,因此战力大受影响。特别是在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Ggorge
Marshall)与史迪威故意安排之下,制造出“中国战区麻烦最多,贡献最
少”的刻板与错误的印象。最后,这个“麻烦多、贡献少”的中国,也就成
为被盟国联手牺牲与出卖的对象,造成中国至今还要为这个历史的扭曲付上
代价。为了要隐瞒与掩盖盟国出卖中国的劣迹恶行,在今天世界“主流认
知”与一般先入为主的通俗历史观里,中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的贡献,
仍被有意的扭曲与淡化。

  而这个历史悲剧的核心,都与史迪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在史迪
威的背后,藏着史达林、马歇尔、丘吉尔,与他们想支配历史局势的大谋
略。但是假如当时盟国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不是史迪威,而是陈纳德或魏德
迈,那么中日战争的历史绝对会出现极大的改观,中国在战后也绝对不会遭
到如此严重的历史伤害。

31.1  日军在太平洋横扫美、英、荷的部队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基地,美
国于是对日宣战,全球的反法西斯战争,终于凝成一个世界性的盟国结构。
对于中国而言,这才正式结束了对日本长达四年半的孤军奋战。等待国际社
会伸出的援手,原是中国整个抗日战争中,死里求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国
“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所期待之决定性时刻的来临。

  但是谁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全球反法西斯、反侵略的盟国阵营,仍然
不能摆脱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本色,不但在所谓并肩作战的期间,强权玩尽
各种牺牲中国,成全自己的手法,对于战后的国际发展,更是完全基于强权
的私利的盘算,盟国甚至决定出卖在整个战争中,付出最大、获得支援最少
的中国。

  在日本刚开始攻掠英、美、荷、法等国在东南亚与西太平洋的殖民地与
___________
得胜利,这个贡献和中国得到的帮助完全不成比例。从另一边来看,英国与苏联所得到美国大
量的援助,实际上远超过维持战力之所需,所以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并不是因为“不够分”的
结果,而是英、苏有计划地要用机会在背后压制与打击中国,以防止中国在战后兴起。这个观
点也可以从《魏德迈报告!》书中看到。由于魏氏对二次大战时美国总体战略资源有最清楚的
了解,他的分析值得重视。

第402页
军事基地时,这些国家全无招架之力,以至于接连惨败。日本南方军在百日
之内,就攻克了东南亚与西太平洋所有的战略目标,造成西方盟国内部的震
动。

  这时西方盟国才深刻了解到,日军作战的能力果然是非同凡响。而国力
落后的中国,竟然能够独立抗日四年半的表现,实在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当
时盟国最为担心的就是,如果中国真因为国力完全的耗竭,而停止对日本作
战,那么整个亚太战区就会完全改观。德、日两轴心国一旦在中东会师成
功,控制了丰富的能源与天然资源,盟国所面临的战争危机将是不敢想象
的。

  一九四二年年中,日军在攻占南洋与西太平洋的目标之后,想要进一步
为轴心国取得全面的胜利,所以日军大本营拟定了规模更大的战略,企图将
日军兵分三路:一路向东突进,准备攻占中途岛、进窥夏威夷,将美军的力
量阻在东太平洋;另一路准备朝向东南,攻占澳洲,以稳固日军对东南亚战
略资源地区的控制;第三路则是向西方攻入缅甸,策动印度来反抗英国,这
样同时可以切断中国最后一条国际通路,迫使中国屈服或是求和,然后日军
就可以深入中东石油产地与德国会师。

  可是日本若要执行这大战略,最大的问题就是所需要的兵力,已经超过
了日本国力与军力所能负担的极限。因为在一九四二年,日军的陆军兵力,
已由一九三七年的十七个师团,扩增到五十八个师团,兵力虽然扩张了三倍
以上,但是日本仍然连最初的”中国事变“都无法解决。一半以上的日军都
陷在中国战场之中,这便是日军无法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其全面战略的主要
原因。

  由于中国不计牺牲的抗日到底,使得日军无法结束中国事变,造成了日 
本作战资源逐渐面临枯竭(主要是石油与铁),因而促使日本铤而走险、发
动太平洋战争。这原来是日本一个高战略风险的选择,如今日军既然在西太
平洋获得了空前的胜利,日本应该能够利用盟国无力集结反攻的空档,全力
解决中国问题,而不再盲目地扩大战线,以致超过日本国力的负担。但是当
时日本的上下已经被轻易而得的太平洋战争胜利所膨胀了;事实上,日本军
部已经发现,打中国所耗费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击败西方国家所需的总和。
于是日本政府在民气可用的狂热之中,采用了好高骛远的战略计划,好容易
取得民意狂热的支持,因此日本继续延伸南方的战线,而逐渐超过了其国力

第403页
能负担的限度。

31.2  西方为挽救亚洲战局而成立中国战区

  日本一直希望能够设法结束中国事变,以便抽出三十个师团(总兵力八
十万)以上的部队,来执行轴心国的全面制胜战略,但这正是西方盟国所不
敢想象的恶梦。因此支持中国继续抗战,是盟国唯一能够阻止日军席卷攻势
的王牌。所以美国总统罗斯福立刻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致电蒋介
石,在重庆立刻召开盟国的亚洲大陆战略会议,设法拟定共同作战的计划。
虽然当时盟国在东亚的战局,已经出现一面倒的惨败,自顾不暇,并无法提
出任何有效的合作与反击的战略,但是这个会议的举行,已经证明中国在亚
洲反法西斯战略中的关键地位。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美国的罗斯福建议,盟国应成立联合作战的
战区,以统筹盟国作战的力量与策略,但是史达林非常技巧的婉拒,因为苏
联只要西方国家的援助,但是不要西方盟国的干预。而蒋介石则是非常坦荡
地接受罗斯福的建议,成立中国战区,下辖中国、与中南半岛及泰国的对日
作战,蒋介石并建议由美国派遣将领,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以便利中美之
间的军事合作。

  但是蒋介石万万也没有想到,马歇尔巧妙利用这个参谋长的人选,执行
他一心打击、压制中国的策略,从此中国战区的人事安排与战略拟定所造成
的风风雨雨,竟然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大危机的根源。一个充满明争暗
斗,无法团结御敌的中国战区统帅部,严重地削弱了中国抗日的力量,更是
让中国在最后关头,差点输掉抗日战争,与亡国的命运几乎是擦身而过。中
国战区的问题,最终更成了中国被盟国出卖的直接原因之一。

31.3  史迪威散播的中国战区无望论

  纵观自从盟军成立中国战区之后的历史资料,中国战区所面对最为危险
的敌人,并非是正面战线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火+田俊六,也不是侧背战
线的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而是美国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以及中
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在中国战区成立之后的三年六个月艰苦作战中,马歇

第404页
尔自始至终都是设法压制中国战区作战战力的头号大敌,而史迪威则是误导 
中国战区作战资源运作的最佳执行者2。

  所有的史料都明显地指出,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马歇尔几乎从来没
有把中国战区真实的情报与状况,告诉罗斯福总统。马歇尔一直引用史迪
威的“第一手”报告,作为中国战区战略决策的情报依据。而史迪威的报
告,多半是引述日军的战报、“东京玫瑰”的广播内容、苏联与共产国际组
织的宣传,掺进史迪威个人主观的“辱华”成见,加以调整润色而做成(甚
至经常与眼前的战况完全不符)。史迪威所有的报告,全是坚持蒋介石即不 
肯、又不敢作战的“政治文宣”,依照他的评估,中国战区随时都会崩溃;
假如中国战区的存在还有一点意义的话,就是中国所剩的作战力量,都要帮
英国守住印度,以及为史迪威完成反攻缅甸的任务。这种睁眼瞎说的报告是
根本不能反映中国一直苦战待援的实情。

  假如中国抗日历史的真相,真如马歇尔的中国战区情报所说的,是进行
“假战”,日本皇军既然能在中国战区,如入无人之地,能让蒋介石部队望 
风溃散,为什麽日军不能迅速打垮蒋介石,而结束中国事变,以抽出八十万
的日军,与盟国进行决战?日本小矶国昭内阁为什麽还要千方百计地与蒋介
石接洽,一再提出各种“退让”的和谈条件,希望能够优先解决中国事变?
原因就是日本无法在战场上,解决中国事变,因为中国纵使在山穷水尽之
时,仍然拼命抵抗日军。

  所有史迪威提供给马歇尔的中国战区战报,,只是一个内容格式,就是中
国与日军没有打,“假如有”的话,也是共产党的部队在打。更为离奇的
是,当美国与国际的新闻记者前往重要的中、日会战地区,如宜昌、常德、
长沙、衡阳,实地采访中日部队作战的情形,报道了华军不怕牺牲、拼到全
城或整条战线成为废墟焦土的惨况,都影响不了史迪威与马歇尔在同一时 
候、对同一会战的报告内容(只能想象他们所描述的地方不在中国),他们
报告的说法永远是一样的(除了日期不同外),“蒋介石的重庆部队没有对
日作战”的文字继续被“填入空格”,就好像低年级小学生写填空的练习题
一样的工整。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7#
发表于 2004-8-16 13:27:41 |只看该作者
2 马歇尔与史迪威之间的交情非常深厚,所以两人的合作更容易如此密切无间。


第405页
31.4  盟国设法阴谋压制、打击中国的策略

  因此“中国战区无望论”,以及“中国政府根本没有抗日论”,就是马
歇尔所有中国战区报告的基本内容,这些来自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经年
累月的“第一手报告”,最终瓦解了罗斯福对于中国抗日的支持与信心。马
歇尔更为厉害的一招,就是在执行对中国战区支援的政策上,尽量夸大困
难、阻碍而设法打折,同时在时间上尽量拖延。罗斯福总统在一九四二年,
亲自下令指示马歇尔,在中国的空军战机应该到达五百架,驼峰空运的吨位
应该超过每月五千吨(当时美军一个师的消耗物资数量,就已经每月超过三
万吨),但马歇尔设法以执行困难作为推托的理由,每件指令都设法拖延一
年以上才执行,令中国战区根本无法依照计划的时间表进行作战的配合。

  由于罗斯福认为蒋介石身为国家元首,兼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官,因此
不能直接受到盟军联合参谋团会议指挥,马歇尔就以这个“尊重”蒋介石作
为口实,否决了中国战区派代表参加联合参谋团的建议。(因为一般的盟国
战区,理论上是要接受联合参谋团的节制与指挥的,既然蒋介石地位崇高,
不受直接的指挥,那么中国战区就不能参与联合参谋团的会议。)

  这样在表面上,蒋介石的地位好像高过其他的盟国战区司令官,事实
上,中国战区就根本不能预闻盟国的战略决定,自己的作战角色的变化,也
不能直接申述自己作战所需的后勤。许多需要中国参加的战略计划决定,都
一改再改,而且多半是作成决定之后才知会中国战区。马歇尔自己更是经常
使用威胁中断对中国援助的方式,对蒋介石下达“命令”般的最后通牒--
这就是马歇尔“尊重”蒋介石的方式。

  马歇尔同样的不让中国代表参加军火分配委员会,这样中国战区所有需
要的装备与后勤需要,都不能直接申请与争取,有时军火分配委员会勉强把
剩余的军火拨给中国,还不一定有运输工具。由于马歇尔坚定支持史迪威所
有的“辱华”与“乱华”政策,让史氏全权掌控美国援华物资的分配,作为
控制中国战区的手段,并且介入中国权力斗争的分化工程。马歇尔在反攻缅
甸的作战上,毫无理由地配合英国的立场,一再反复变化,已彻底打击中国
战区的士气。最后马歇尔更坚持美国必须执行雅尔达密约(虽然连出卖中国
以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的藉口已经消失了),公然应允苏联侵略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战区上有马歇尔有计划地打击与出卖,内有史迪威

第406页
的掺沙子、挖墙角,中国还能支撑得住日军的攻势,其中的艰难真是难以想
象。虽然没有任何其他的证据,显示蒋介石与马歇尔有任何的个人恩怨,但
我们可以就事论事,他的确大有不搞垮蒋介石,绝不甘心的“坚韧意志”。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中,马歇尔几乎没有一次放过蒋介石,最后虽然中国
战区成功地通过抗日战争的考验,马氏还专程到中国负责“调停”国、共内
战(交给别人做还是不放心),结果终于达成心愿,把蒋介石逼到台湾,当
然最后也让美国付出参加韩战与越战的重大代价。

  当时反法西斯阵营的结构,可以说存在着极其矛盾的分歧,以及国家间
利益的冲突。在盟国的四强中,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也是一个弱国,曾经也
正是强权殖民主义欺凌与压迫的对象。但是因为中国在对抗法西斯的战争
中,参战最久、牺牲最大,同时牵制了日本一半以上的军力,因此中国理所
当然的成为反法西斯盟国的四强之一。虽说中国只求恢复自己国家应有的权
益,并无任何对外侵略与扩张的野心,中国甚至还乐意帮助其他亚洲国家,
追求合理的民族自决,但是中国的复兴,却会影响到苏、英、法等强权在亚
洲利益的维持与发展,因此她就成为这些盟国必须打压与算计的对象。

  美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自身经历过反殖民主义战争而获得独立
与发展。无论是在十九世纪所提出的“门罗主义”,以保卫西半球国家的独
立利益,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提出的民族自决主张,都有结束西方
帝国主义支配全球利益的理想,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参战,同
样有着这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当然美国的民族平等主张,仍然受制于文化与
利益的结构,多少仍然以西方社会的观点出发,特别是美国的军政部门执行
的官员,并未充分的了解与体认罗斯福总统高瞻远瞩之观点。

  不过美国究竟是一个仅有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对于长远的战略与政略,
缺乏历史的远见,虽然它的本土并未遭到战火的攻击,但是它却是最急于结
束战争的国家。美国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提早结束大战,以减低美军的伤亡
--无论是发展及使用核子武器,或是把中国当成“战利品”来引诱(邀请)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都是源于美国政府与人民对历史意识的缺乏。

  当时的苏联,则是一方面打着无产阶级全球革命的口号,对于西方资
本、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斗争,一方面却推动大斯拉夫主义的扩展,以
老大哥自居,压制与欺凌纳入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与民族。苏联把侵略中
国,当成推动全球革命的第一个前进战略要点,列宁之“经由北京、加尔

第407页
各答,是由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道路”的战略布局,促成了共产第三国际
(Comitern)在中国的发展。苏联在一九二一年就已攻占了外蒙古,扶植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傀儡政府(比满洲国的成立,足足早了十一年)。为
了引爆中日两国全面的冲突,以坐收渔利,俄国甚至出售其在中国东北的铁
路与利益给日本,以让日本安心地侵略中国;又同时放出消息,表示苏联在
必要时会与日本作战,来鼓舞中国与日本进行全面的战争。

  一九三八年中日战争进行到难解难分的时刻,苏联进一步派兵驻进新
疆,实质控制了新疆的军政运作;一九四一年史达林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
约,承认满洲国,甚至不准美国援华的物资,经苏进入中国。此后苏联就全
面杯葛盟国与中国的各种合作。更不能忽略的,是苏联善运用其在全球渗透
的外围组织力量,进行不实却迷惑人心的文宣,全力破坏中国对日作战的事
实。这种高度组织化、灵活与泼辣的负面宣传,配合上马歇尔、史迪威的阴
谋,终于使得美国决策阶层错误地认为,中国无力也无心抗日,美国若是要
想提早击败日本,不能靠武装中国,而是要给史达林利益,让苏联出兵参
战。于是在雅尔达会议中,美、英两国秘密应允俄国正式控制外蒙古与进军
中国东北的“权利”,作为史达林“将”对日作战的条件。

  英国虽然实力已经不如往昔,但仍企图在战后维持其殖民帝国的架构,
尤其是它在亚洲的属地。英国多年来一直企图染指西藏(英军曾经在清光绪
三十年短暂的占领西藏首府拉萨),以破解中国在亚洲拥有战略制高点的优
势。不过,英国也担心假如中国获得大量的美援,得以在对日作战中,转守
为攻,那么中国势必能在战后成为强国,中国不但会要求收回香港,也会影
响到亚洲其它国家摆脱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因此英国希望中国能在大战
中,耗竭掉所有的国力,最好还能爆发新的内战,所以丘吉尔一直设法离间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并利用它对美国的影响力,尽量的丑化蒋介石与国民政
府,使得中国始终被排在盟国决策圈之外。丘吉尔甚至认为,假如英国无法
防止苏联的扩展,那么不妨利用苏联扩张的压力,以加强英、美的关系。

  就形势而言,可以看出中、美、英、苏四强的反法西斯盟国阵营内部,
有着非常重大的矛盾与差异。在反轴心国战争的初期,由于盟国处在失败不
利的局面,到还能同心协力,以最低限度勉强支持中国对抗日本的侵略。但
是当战局开始好转之后,盟国之间的明争暗斗,特别是分化与打击中国的招
式,其做法之凶残,甚至胜于战场上敌人。苏联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新的赤色


第408页
帝国,因此要趁机占领整个东欧,以及控制中国,英国则是要维持大英帝国
的残存结构。

31.5  出力最多、获得最少支援的中国战区

  虽然罗斯福主张由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目的是要更肯定中
国的贡献、给与他更多地支援,因为罗斯福一方面真正的了解与感谢中国过
去五年中,单独抗日的成绩,一方面更是认为,假如美国要想击败日本,最
快与牺牲最少的方法,就是充分武装中国,利用中国使它成为攻击日本的力
量与基地。

  但是多数的美国军方将领,却有着欧美本位的想法,认为战争优先顺
序,一定要先欧后亚,这样欧美国家才能在战后,维持支配世界利益的传统
霸权地位。这种想法特别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忠诚支持,他认为设置中
国战区,不是要武装与增强中国的抗日力量,而是要方便美国直接插手掌控
中国对日战争的策略。

  马歇尔从一开始就有意低估中国战区的重要性,在他认为,中国的抗日
作战只是整个战争的辅助而已;中国战区的唯一功用,就是拖住、消耗日
军,而美国绝对不能也不必全面武装中国的军力。盟国要想真正打败日军,
还是要出动美英苏的“白人国家”军队不可,否则一旦中国成为击败日本的
主力部队,那么美国就要面对虽然少了一个日本,却多了一个复兴的中国与
西方国家争取主导亚洲与太平洋发展之历史新格局。

  所以马歇尔坚决主张,盟国对于中国战区的任何支援,都一定排在最后
的顺位,就算有多余的作战资源,也是能够不给中国战区、就尽量不给,对
中国的援助,只维持蒋介石还能牵制日军的最低限度范围。因此马歇尔甚至
对于罗斯福总统援助中国战区的直接指示,都是尽量设法阳奉阴违,要不然
就是拿出官僚系统“能拖就拖”的绝招,虚报执行上困难重重,最后最好能
够不了了之。马歇尔与史迪威有一个共同的默契,就是最后要把中国战区的
指挥权拿到美国人的手中,否则就让中国战区保持不死不活的状态。

  当然不能说马歇尔这种“应付”中国战区的态度,完全是出于个人偏
见,他也有一些作战后勤与国家利益上的考量。因为当时美国要想援助中
国,必须经过一万七千公里的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补给线,从印度的港口,以

第409页
火车转运到印度东部,然后沿驼峰棱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这条运 
输线,经过半个地球与跨越几个历史时代的地区,因此复杂的程度可以说是
难以想象,平均美国每供应中国一吨的物资,在运输的道路上,就要消耗十 
八吨的物资。

  这是作战历史上,后勤补给线最不经济的记录,因此马歇尔认为,这种
方式将补给品来武装中国作战,实在划不来,不如将物资另作他用。同时马
歇尔是一位传统的陆军将领,对于空权与空运的能力,所知有限,对于中国
军队的多个世纪混合的作战方式,更是闻所未闻,所以总是认为中国军队内
幕重重,不堪闻问。由于马歇尔认为空军只是作战与后勤上配合的角色,所
以中国军队无法以有限的空军支援与空运后勤,就能发挥战略上击败日军的 
能力。因此他认为在盟国没有完成反攻缅甸,打通滇缅公路的交通之前,任
何大量援助中国的计划,都是完全不合实际的做法。

31.6  悲剧的诞生--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原先华府属意由一次世界大战的猛将段澜(Hugh Drum)中将,出任中
国战区参谋长,但是段澜发现马歇尔的“敷衍”中国战区的政策,与自己希
望大量援助与武装中国,并且在中国战区建立强大打击军力的政策不符,当
然就不肯出任这个搞权谋多于战略规划的工作。这时马歇尔推荐自己的亲信
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其基本的着眼点,就是史迪威是一个意志与成
见都极其强的“中国通”,他绝对不会改变的特点,是对于蒋介石的反感以
及对中国人的轻蔑--这正是马歇尔的人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由史迪威把
蒋介石缠住,不让中国战区的实情传达到盟国的决策阶层,这样就可以为 
“中国最后”的战略方针,得到最佳情报的支持。

  史迪威本身并无统兵作战的经历与能力,只在中国担任过长期的军事外
交工作。他对于中国的内战与派系斗争,有着政客般的高度个人兴趣,他对
于蒋介石能够击败群雄,取得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地位,一直有着极大的成见
与负面的评价。当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之后,史迪威就是一直散播中国抗日
“无望论”的西方军事专家,假如依照史迪威权威的预测,中国早就该向日 
本投降十次了。但是中国却能在蒋介石领导之下,单独抵抗日军五年,因而
让史迪威的中国军事权威专家之名誉扫地。此次他能够出任中国战区参谋

第410页
长,当然有机会让蒋介石背腹受敌,并且运用影响力,扶植自己看好的军方
将领如冯玉祥、李宗仁与白崇禧等人,希望这些人有朝一日可以在中国当
权。

  原先史迪威在中国多年来,就与左倾的美国人物史诺(Edgar Snow)等
人相熟,对中国的赤化与左倾的势力,有着极大的同情与支持。他就任中
国战区参谋长之后,身边的主要政治顾问,如美国驻华使馆的秘书戴维思
(John Davies)与谢伟志(John Service)等人,全都是左倾的政治狂热人
物,积极企图协助中国全面赤化,他们与延安的八路军代表,有经常的接
触,因此他们对于中国战区的民情与政局的报告,全都采用延安观点--主
要的目的,在于丑化、分化与弱化中国战区与国民政府的抗日事实,并且极
力创造与加深中国战区内部的矛盾。因此他们的报告,对于中国战区极端的
不利,他们对于史迪威的影响极深,其中谢伟志还因为向延安泄漏美国的机
密文件,最后在一九四五年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审讯。

  在马歇尔与美国陆军部(Department of War)部长史丁生(Henry Stim-
son)的支持下,史迪威是抱着开始时先“监督”蒋介石,最终掌控中国战
区指挥权运作的使命而来。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史迪威就任中国战区参谋
长,就注定了紧接的将帅严重失和,以及中、美争议不断的悲剧。当时史迪
威具有“双重身份”的安排,在形式上,史迪威是蒋介石的中国战区参谋
长,需要服从蒋介石的指挥,但是史氏又指挥所有在中国的美军,掌控了所
有美援装备的申请与分配,以及负责在缅甸的作战指挥。因此它可以代表美
国政府的立场,与蒋介石较量、周旋。

  因此史迪威一直自认他实际上是美国派在中国的“监军”,随时向美国
政府秘密报告蒋介石与中国内部的所有情报,动辄使用美援物资的申请与分
配权,来挟制蒋介石,并且离间中国战区的将领,以及设法培养美国在中国
军方的“代理人”。因此自从中国战区设立,史迪威成为战区参谋长之后,
中国独立自主的作战决策就每况愈下,同时中美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就快速增
加了。从此中国不但要对付日本从外面的军事攻击,还要应付史迪威在内部
的挑拨离间,逐渐使得蒋介石所指挥的部队,出现新的矛盾与彼此的猜忌,
最后在日军一号作战计划的攻势下,中国付出了惨败的代价。

  平心而论,史迪威在中国战区所造成之指挥系统的危机,一部分的确是
来自中、美国情的差异,特别是当时中国的军政结构,仍然属于人治统属的

第411页
方式。同时中国所有的作战资源,已经消耗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因此除了以
上下欺瞒的方式,暂时的回避问题之外,也别无其他的良策。军委会无法提
供军队足够的兵员与补给,部队也从来没有真正按照实在的编制运作,因此
史迪威认为中国的军队,根本就是上下交相欺骗的体制。华军不同系统的部
队又有不同的待遇,更加让他觉得,中国政府仍然利用抗战在搞山头利益。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8#
发表于 2004-8-16 13:29:03 |只看该作者
31.7  史迪威真正的任务

  而史迪威个人的个性孤傲,对于一切都有一种莫名的自大狂与刻薄、挑
剔的心态3,给予他个人根深蒂固的成见,他根本鄙视蒋介石的为人与一切
的作为(其实史迪威对于任何人物都带有极强极强的成见--这很可能是来
自史氏内心的自卑感),蒋介石越是胜利与成功,史迪威就越加的愤恨与不
满。他从来不肯踏实地履行战区参谋长的职责,要受蒋介石指挥,更是他根
本不能接受的事4。史迪威称蒋介石是“花生米”、罗斯福是“橡皮腿”,
它也无法与英国的东南亚战区最高指挥官蒙巴顿以及英军将领相处,与陈纳
德更是几乎是势同水火。

  史迪威对于中国的政治与军情,全都是负面与挑剔的报告,从来不会主
动为自己所代表的战区利益而力争,倒更像日本“中国派遣军”的特务机关
长,专门来中国战区卧底,以离间中国战区内部的合作、阻断国际社会对中
国的援助,以及抽调中国战区兵力到缅甸作战。他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中国战
区搞成不堪一击,这样盟国才能把蒋介石免职,史迪威就可以统帅六百万华
军。虽然史迪威本人指挥作战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是他却非常懂得玩弄政治
手段、耍小点子,以及操纵舆论媒体的报道。

  最不堪的是,史迪威对于参与中国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更有着极大的
兴趣。从蒋介石的亲戚到战区的指挥官,史迪威经常喜欢听取谣言、散播谣
言,并且设法介入权力斗争,以帮助自己所欣赏的人物夺取权力--但这却
是盟国合作中,最要不得的举动。史迪威以一位精通中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救
世主姿态,干预中国内部决策的斗争,以及直接涉入各组势力间的权利倾
___________
3 史迪威的个性自大、刻薄,他最常被叫的绰号之一就是“Vinegar Joe”.
4 不过蒋介石与其他外国军事将领的相处记录,却都非常愉快,象他与多位德国军事顾问,
几乎到了可以推心置腹、直接商量作战决策的地步,与几位苏联军事顾问也能相敬如宾。他与
美军的陈纳德与魏德迈,也能合作愉快,唯独与史迪威是个例外。

第412页
轧。史迪威平时多半时间,不是在印度,就是躲在中、印、缅的森林中,策
划他个人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但是只要它出现在中国战区的境内,就会立
刻爆发严重的政治斗争。

  蒋介石绝对没有想到,中国战区成立之后,对于中国来说,可以说是未
见其利,先受其害。因为在一九四一年,中国开始从美国的租借法案中,得
到美国对中国抗日作战的支援,就是提供中国空军战机五百架,以及三十个
陆军师的武器(当然全部的装备都是中国要出钱买的,只是可以先记帐周
转)。这些军事物资,在美国政府批准之后,就直接卖给中国,国民政府接
收之后,就由中国自己依作战的需要进行调配。

  但是自从成立中国战区之后,中国不但没有得到新的援助,就连美国政
府原先已经答应卖给中国的装备,也经常要支援其他战区的“紧急”需要而
被抽调5。最大的问题是,所有中国战区所需的军事装备,反而不能由中国
政府自己向美国申请,而是要经由史迪威亲自同意之后,才能够申请;而已
经运到中国的美援装备,更要经由史迪威个人指定分发,而非由中国战区自
行运用。史迪威于是动辄以冻结美援作为在中国战区兴风作浪的工具,更以
分配美援物资的优先顺序,作为自己在中国内部拉帮结派的筹码。

  这就是中国战区不能发挥战力的基本原因所在。试想,假如美国对英国
(是中国的四十倍)或是苏联(是中国的二十倍)的援助,全都排在最后,
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在作战需要时运到,而且少量的军援运到之后,还要由美
国军官单独负责控制分配的运作,加上战区统帅与参谋长的立场与意见完全
势同水火,那么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英、苏还可能有什么可观的战力发
挥?

  由于史迪威根本就不愿成为蒋介石的副手,总是自以为是美国总统的代 
表,负责“监督”中国抗战。蒋介石为了应付这样一位监军,只好投其所
好,让他独当一面,负责指挥在缅甸与印度的中国军队,好让他有事分散注
意力,免得呆在重庆,每天大搞兴风作浪与挑拨离间的活动,但是史迪威还
是设法给中国战区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从史迪威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之后,整个中国战区就成为双头马车的领 
导,中国战区内部的“斗争”比对日军的作战,还要热闹。而原本团结一致
___________
5 例如英国就曾在一九四二年,直接“抢夺”中国藉道缅甸的美援军事装备,而闹出轩然大
波。

第413页
对日作战的各个派系,因听闻到内斗的讯号,而又开始私下运作了。各派系
一方面设法保存实力,一方面不断大“告洋状”,闹的中国抗日阵营出现严
重的内部分裂,使得罗斯福感到非常烦恼与困惑。史迪威这样的做法,正是
体察到马歇尔的心意所在,有了史迪威第一手的“辱华”报告,马歇尔就非
常容易说服罗斯福,中国是无用的盟国,只要口头敷衍蒋介石就好,根本不
必实际支持中国战区作战,更别提装备中国的作战能力了。

31.8  中国战区内部的“陆、空大战”

  在中国战区的战略观点上,当时分成陆战与空战两派,史迪威是陆战
派,这派的支持者包括马歇尔与史丁生。陆战派人士主张建筑中国通印度
的雷多公路,进一步反攻缅甸,建立中国对外的陆上交通线;同时训练与
装备中国陆军,在战场上反攻日军的战线。而陈纳德是空战派,霍普金斯
(Harry Hopkins)与居里(Lauchlin Currie)是这派的支持者。这派的观点
是全力提高对中国的驼峰空运量、加强在中国战区的空军战机,以及在中国
境内建立更多的空军基地,利用战机切断日本由南洋到日本本土的运输生命
线,同时攻击其本土的国防重工业,并对于中国战场提供空中阻绝的空优支
援,以对日陆军造成重大的战略打击。由于罗斯福看到陈纳德空军的优异表
现,因此倾向支持空战派;蒋介石与陈纳德的友谊又非常深厚,所以造成了
史迪威极大的不满,竟然设法尽量制肘陈纳德,造成中国战区指挥部门里,
随时都有可能上演一场陆军与空军的“大战”。

  陆战与空战两派的观点,当然是见仁见智、各有立场,但是若以时效与
成本而言,则应是空战派可行性更高。因为要想打通中国西南的陆上交通
网,要涉及到英国的全面支持,以及冒着大量抽调中国战区前线兵力的风
险,同时要有效的装备与训练中国陆军,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更何况史达林
与丘吉尔都不会在决策上愿意支持中国打通国际通路,所以陆战派的计划更
是难以实行。

  但是若是设法大量增加在中国的空军数量(若能有一千架以上的战斗
机)、提高驼峰空运数量(每月两万吨的物资),以及纳入印度北部的空军
基地以扩充中国战区的空军战力,这样中国战区空军,就可以充分发挥战
力,一方面截断日本的战略运输线,一方面阻绝日本部队在中国战区的后勤

第414页
补给线,这将会在中国战区发生决定性的战果。问题是,当时没有人看出空 
军在战略上,可以担任如此重大的角色。陈纳德将军是少数的空军战略的先
知,但是他的权威既低,又受到史迪威、马歇尔全力的打压,根本没有让他
发挥空权力量的机会。

  一九四二年五月,第一次滇缅作战失败后,史迪威擅自把华军两个精锐
的师留在印度,名为训练,实为控制做自己指挥的私人军队。当年六月,史
迪威返回重庆之后,对于筹组盟国中国战区的参谋指挥体系,毫无兴趣,却
一心只想调用中国战区的部队,为他反攻缅甸的日军而复仇。史迪威出身传
统的陆军,对于空权的发展与潜力,完全缺乏了解,因此他对于开辟空中运
输走廊,是非常的悲观。他醉心于建筑一条从印度雷多经缅北到云南的公 
路,希望这条公路能够打通美援的补给,以支援他建立新式华军的梦想。但
他完全忽略了建设雷多公路所需费用的高昂、自然环境上的艰巨、时间上的
缓慢;更实际的困难是这条建筑在深山蛮荒无人地带的公路,其运输能力既
低,但修护与保养的工程费极大,因此以实际效益的观点而言,是极端的浪
费。假如同样的资源、经费改为投资在增加空运能力与战机数量。结果会完
全的不同。

  而蒋介石原先也是殷切希望盟国能够优先反攻缅甸,以打通援助中国的
交通线,中国就可以力转战局了。但是这个看法与史迪威的根本不同之处, 
是蒋介石认为盟国必须全面控制东印度洋海域,然后与中国以水路两面、南
北夹击缅甸的日军,以重新开放缅甸的海港与纵贯铁路,才能达成打通援助
中国的通路的任务(史迪威认为局部收复缅北、开辟雷多公路即可)。但是
丘吉尔知道,如果蒋介石能说服美国这样做,将对大英帝国的殖民利益有深
远的影响,所以丘氏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用尽一切力量、绞尽所有脑
汁,反复进行各种破坏的策略,罗斯福终于拗不过丘吉尔的死缠烂打,加上
史达林在旁的助阵,使得反攻缅甸的战略计划,一拖再拖,盟国原先答应对
中国大量的武装援助,也就一延再延,至终都没有让中国拿到手。

  当时中国对外获得援助的唯一管道,就是越过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空运
线。这条高危险、高难度的航线,乃是维系中国抗日力量与心理的援助生命 
线,但是在英美相关官员的存心杯葛之下,起初的运输量极其有限。美军负
责中国战区空运的空军第十航空队指挥官毕赛尔,更是一位坚决执行马歇尔
与史迪威政策的美国空军将领。在他认为,驼峰空运支援中国的行动,不过

第415页
只有象征性的意义,因此认定空运的数量既无必要,也很难实质的提高。

  由于空运吨位极为珍贵,因此蒋介石希望进行最为有效的利用,所以将
运补的重点,摆在空军的支援上,以发挥以小博大的作用。而史迪威是一个
没有统兵经验与能力的军人,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太长,已经错过在美军部队
里能立功、发展的机会了。因此史迪威转而产生强烈的“戈登情结”,希望
能够自己像清朝同治年间的英国军官戈登(Charles "Chinese" Gordon),
在中国训练与统领一只打败太平天国的“常胜军”。所以史迪威是有心在训
练与掌握中国的军队上投资,建立一支由自己训练与统帅的中国部队,然后
为自己留下一个在异国立下显赫战功的“传奇历史”,同时洗血他在缅甸战
败的耻辱。

  因此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其中已经退到印度的华
军部队,由中国加派兵员补充,在印度就地接受改装、训练,成为全部美式
装备的部队;另外在云南设法调训中国三十个师的部队,以进行反攻缅甸的
夹击作战。这个计划符合蒋介石认为中国部队战力必须要先提升,才能反攻
缅甸,打开对外通路的重要战略布局。这是中国抗日的主要战略规划之一,
因此蒋介石指派陈诚在云南,成立远征军总部。史迪威自己却希望能够乘机
掌握中国的军队,在他率领下先反攻缅甸报仇,功成之后,再回师中国战
区,拿下蒋介石的军队指挥权,以成为在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因此史迪威
计划的前提是,盟国必须打通缅甸的陆上交通网,才能提供他组训中国陆军
部队所需的装备。但史氏的这个观点,又与丘吉尔、马歇尔发生了冲突。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89#
发表于 2004-8-16 13:30:59 |只看该作者
31.9  罗斯福总统遭到马歇尔的蒙蔽

  蒋介石眼见英国根本就在反攻缅甸的战略上,大唱反调,因此他要史迪
威向罗斯福提出挽救中国战区急需的要求,一、提供中国战区五百架飞机,
以增加中国战区打击日军与切断日军南北海运的空军作战能力。二、驼峰空
运设法提高到每月五千吨。三、设法提供三个美军作战师部队,进入印度,
以参加盟国的反攻缅甸作战。但是史迪威竟然拒绝将申请飞机的要求,转交
华盛顿,而又不向蒋介石提出反对理由的报告,因而严重延误了中国战区的
战力部署。

  加上马歇尔在没有知会蒋介石的情况下,擅自以北非战局紧急,而将原

第416页
先隶属中国战区的美国第十航空队飞机,全都调走,引起蒋介石的愤怒反
弹。蒋介石眼见盟国成立中国战区之后,一直都在设法占中国的便宜,中国
根本没有拿到实质的援助,反而要承受来自盟国的压力。而在一九四二年
五、六、七等三个月,驼峰空运的援助物资,分别只有八十、一百零六、七
十三吨。如此少的数量,简直形同儿戏,而中国战区几乎已经到了飞机不能
动、汽车不能走、工厂不能开的危急地步了。

  因此蒋介石设法要宋子文紧急求见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作出合理的交
代。由于史迪威与马歇尔不断提出相反的情报,造成罗斯福在判断上严重困
扰,因此他决定了解中国战区的真相,并且调解中国战区将帅不和的问题,
特派其行政助理居里,前往中国,与蒋介石进行全面的沟通,并且设法解决
中美之间的误会。

  居里到达重庆之后,与蒋介石进行十多次的会谈,他告知蒋介石,史迪
威是马歇尔最为信任的部属,而罗斯福又非常倚重马歇尔,所以史迪威的立
场与问题,背后实在是代表马歇尔的看法;蒋介石若是打击史迪威,就等于
在华盛顿得罪了马歇尔,以后会产生更大的困扰。

  蒋介石在了解这层关系之后,又得到罗斯福许多亲切的问候与保证,特
别是盟国反攻缅甸的承诺,需要史迪威这种有缅甸作战经验与报仇心切的人
来执行,所以蒋介石也就接受了居里的调解。在这接触中,居里甚至揭露了
美国军政决策人士的亚洲战略底牌 -- 他们规划中国东北与台湾的主权,在
战后将交由盟国托管,而不是直接归还中国,以作为西方国家削弱中国的手
段。这当然引起蒋介石极大的震惊,也伏下蒋介石在开罗会议力争中国领土
与主权完全的决心。

  但是史迪威却没有放过“告御状”的机会,他对居里大量揭发蒋介石与
日本人接触谈判的谣言6,以及夸张中国内部分裂的政治内幕,并且要居里
建议罗斯福,采用两个可以制服蒋介石的绝招:一个是控制美援的数量,一
个是要叫蒋介石接受与延安组织联合政府,这样保管美国政府可以把蒋介石
当成傀儡一样来操纵。  
___________
6 史迪威以及他身边的政治顾问如戴维斯、谢伟志等人,不断在他们向华盛顿的报告中,言
之凿凿地宣称蒋介石已经秘密与日本达成停火协议,所以国民政府的军队根本是不抗日、假抗
日,蒋介石只是个想骗取美援军火、物资来储备内战本钱的狡猾机会主义者。这些指控已经被
独立客观地证明是毫无根据的,美国在战后(1951)对日本“中国派遣军”高阶军官与资深参谋
的审问结果,证实了蒋介石与日军从来连正式的谈判都没有,秘密停火的默契更属无稽。事实
归事实,直到现在还是有历史著作采信史迪威、戴维斯等所宣传的谎言。

第417页
  不料史迪威的建议与态度,却造成罗斯福的不满,罗斯福在一九四三年
三月,写信给马歇尔,特别提到史迪威采取控制美援,以威胁控制蒋介石方
法,是完全错误的,他希望马歇尔能够告知史迪威,要尊重蒋介石代表中国
的事实。但是史迪威在马歇尔的撑腰之下,仍然肆无忌惮地玩弄这种“胁
迫”中国听命的手法,继续把中国战区搞的是乌烟瘴气。

  盟国在二次大战对于后勤支援的指导原则,就是一定把中国战区放在任
何排列顺序的末尾。驼峰空运的量本来就相当有限,再加上毕塞尔的暗中作
梗,更是造成补给的严重不足。因此以这样有限的援助物资,假如要装备史
迪威所训练的陆军师,就无法同时支援陈纳德的空军作战。

  当时陈纳德在中国战区,正负责新组成的美军第十四航空队,任务是支
援中国战区的华军作战,与切断日本本土与南洋战略物资的海上补给线。日
本国内一切的军火、工业生产,都仰赖这条海上补给线的畅通,因此这是一
条决定日本作战能力与成败的生命线所在。空军在支援华军地面部队的作战
上,为力量已经耗竭的中国军民,维系了抗日的士气,因为中国战区的六百
万部队,实在需要更多的援助,才能继续撑下去。

  由于史迪威与陈纳德对使用有限空运物资的优先权起了严重的争执,陈
纳德认为,在有限的空运量下,与其分散着装备陆军,不如集中提供空军使
用。但是史迪威则坚持要将补给品交给陆军,以协助训练一支“史家军”,
好早些让他能率军反攻缅甸。因此史迪威全心都放在训练美援的“史家军”
身上,但是由于当时长达六年的全面战争,中国的兵员已近枯竭,同时中国
的役政,又在制度落伍与人谋不臧的状况下,运作失当;战时人民的生活困
难,营养不良的情形相当普遍,身体合格的兵员更是极其有限7,因此当时
华军中缺员极多,为了满足史迪威的需要,中国甚至需要从前线抽调部队的
兵员,以充当“史家军”反攻缅甸所需的兵力,无形中造成了中国战区前线
防守的兵力更为不足的问题。

  由于中国作战部队的员额不足与装备奇缺,华军就更为需要空军的支
援,才能挡住火力、兵力均占优势的日军攻势。但是史迪威却又要将有限的
空运物资,优先支援反攻缅甸的陆军装备,毕塞尔则是不断地推脱自己的责
任,认为在现阶段的情形下,驼峰空运的数量“无法改善”。因此在中国战  
___________
7 当时能被征召的中国兵员,够通过美国制定之体检标准的比率,,只有二二%。虽然中国的
人多,但抗战的消耗的确太大,可用的兵源,已经是严重的不足了。

第418页
区内的美国陆军与空军,为了美援物资的分配,与战略的重点选择,争得难
分难解。

  一九四三年五月,蒋介石眼见史迪威与马歇尔的一再阻挠美国对中国战
区的援助,因此决定向罗斯福建议,直接召见陈纳德,以提供中国战区第一
手的资料,让罗斯福能够彻底掌握中国战区的实情。马歇尔非常的惊恐,担
心陈纳德会把实情告之罗斯福,因此立刻下令史迪威也赶回华盛顿,在总统
面前设法为自己扭曲中国战区的情报圆谎。史迪威在面见罗斯福时,竟然口
不择言地表示,蒋介石是一个“意见反复、狡猾而不可靠的老无赖。”

  当罗斯福首次从陈纳德那里得知中国战区的真实状况之后,简直不敢相
信这才是事实 -- 美国不但只是近乎象征性的援助中国,而且马歇尔所呈报
的中国战区情报,与陈纳德的描述完全不符。因此罗斯福立刻与宋子文见
面,直接与主动地告知宋子文,美国政府决定将空运数量,先提高到每月七
千吨,再设法增加为每月一万吨,并且将给中国战区五百架战机,及同意召
回不断制肘中国空运的毕塞尔回国。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罗斯福已经觉察到自己在中国战区的问题上,受到
了蒙蔽,所以他竟然亲自要求陈纳德,有事不妨亲自写信给他报告。罗斯福
特别指出,信不得经过参谋长马歇尔的正常军方管道。这在美国的政府体制
而言,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外。因为陈纳德只是一个中国战区的少将阶军官,
竟然可以直接向总统报告,可见罗斯福已意识到他严重缺乏中国战区真相的
情报。马歇尔当然更把陈纳德拥有直通白宫的特权,当成必须要扑灭的危机
处理,造成了美国陆军部上下,对陈纳德都采全面封杀的态度。

31.10  史迪威出卖中国战区利益

  此时,丘吉尔赴美以商讨盟国的战略,这就是在华盛顿举行的“三叉会
仪”(一九四三年五月),在会中决定了盟军继续在地中海的对意大利半岛
攻势8,以及决定了亚洲战场的战略。罗斯福允许中国的宋子文参与部分会
议的讨论,史迪威与陈纳德也参与此会。丘吉尔当然率领英国代表团,不断  
___________
8 丘吉尔如愿以偿地得到罗斯福的同意,把盟国的军力浪费在进攻意大利(与战胜德国没
重要的关联),而牺牲了提早渡过英法海峡直捣德国心脏的战略计划(BOLERO-ROUNDUP
Plan),使得收复欧陆的时间更被推后。丘吉尔的目的是要用更多的时间,由苏联来将日耳曼
民族的德国揉成碎片,英国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少了一个最强劲的对手。


第419页
杯葛任何全面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英国甚至提出毫无实行可能的反攻印尼 
苏门答腊的作战计划,真是把美国搞的啼笑皆非 -- 当时英、美连东印度洋
的孟加拉湾都无法掌控,那里有力量去攻苏门答腊?

  总之,丘吉尔的心态非常明显,就是绝对不会支持提前反攻缅甸,而让
中国打通援助的大道。因为丘吉尔清楚地知道,罗斯福一直有大量武装中国
军队,以成为反攻日本陆军主力的战略构想。英国了解中国人是能够作战的
民族,目前之所以无法发挥战力,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当的装备与训练而已。
一旦得到适当的援助,有了可以击败日本的军力,中国当然也就不可能再受
英国的摆布了。

  所以丘吉尔在会议中,一再地东拉西扯,最后在美国与中国的压力之
下,才勉强对反攻缅甸达成一个含混的立场看法。英国同意盟军在缅甸北
部,进行反攻,以牵制日军。这是由于英国担心日军进攻印度,同时这个作
战方案,对于打通补给中国的通路,也无法发挥真正的效果;更大的“好
处”是,这可以抽调中国战区的军力到缅甸边区,让本土受到日军正面的打
击,这样中国就可能要为了缅甸作战,而牺牲自己。这当然是蒋介石所最为
担心的战略陷阱。

  三叉会议中,罗斯福对于史迪威的表现与态度,相当的不满,因此罗斯
福就直接下令,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拥有优先使用驼峰物资供应,以及
独立作战指挥的权力,而陈纳德的十四航空队,也真的创下二次大战的空战
历史记录。在极其有限的装备与后勤状况下,十四航空队平均每月击沉日本
十五万吨船舶(途径南海与台湾海峡)的记录,日本的南北战略运输航线因
此近乎瘫痪,竟造成日本国防工业生产面临中断的危机。这就是日军会动用
最后的战力发动一号作战,以扫除美军十四航空队在中国华南基地的根本原
因所在。

  史迪威在三叉会议上,与宋子文大唱反调,演出中国战区内斗的全场
“铁公鸡”,而且不断以违背实情的言论(比方“中国不抗日”)诬蔑中
国,因此宋子文认为,假如不能免除史迪威的职务,中国根本不可能在华盛
顿争取到盟国的支援。中国战区所有的努力,往往就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
威恶意中伤的立场下,陷入无法收拾的困境之中,因此宋子文决定进行全方 
位的布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撤换史迪威,以为中国战区的内部消除这个
心腹大患。


第420页
  一九四三年十月,史迪威事件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就是在蒋介石
长期的不满,以及宋子文一再地努力游说之下,罗斯福总统对于史迪威的许
多言行与做法,也并不能认同,加上英国负责东南亚战区的蒙巴顿也经常与
史迪威发生冲突,宋子文提出了改组中国战区基本结构的建议,以彻底解决
问题,以及改进战区运作效率不彰的危机。

  宋子文建议,为了让中国战区代表,可以出席盟国的联合参谋团,中国
战区最高长官,可以改由蒋介石任命一位中国将领出任,副长官由美国将领
出任,参谋长由中国将领出任,副参谋长由美国将领出任,其余参谋职位也
是如此中美混合安排,这样中国战区就可以参加盟国联合参谋团会议,为中
国战区争取资源。同时史迪威也就可以因为中国战区全面改组的名目,毫无
痕迹地加以调职。

  罗斯福原则同意这个方案,交马歇尔与宋子文商议。马歇尔知道战区结
构改组事关重大,若是中国今后可以出席联合参谋团与军火分配委员会,将
是他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而撤换史迪威的提议,则成为中美之间相互协商
后达成妥协的下限。马歇尔在权衡利害之后,同意牺牲史迪威,以拖延中国
战区的改组,宋子文也同意先换史迪威,在相机改组战区的计划。于是改组
之事最后无定论,但当时中美的共识是,美国已经准备由索摩维尔(Brehon
Somervell)继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调往阿拉斯加州出任美军第四军
军长。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0#
发表于 2004-8-16 13:32:21 |只看该作者
31.11  抗日战争史上最错误的决定

  不料这个事关重大的历史安排,因为史迪威设法牵动中国内部的政潮,
而在最后一刻发生了变化。首先,各种有关宋子文“蓄意”藉史迪威事件,
改组中国战区来扩大自己派系权利的谣言,开始大量地出现。特别是将由谁
出任中国战区最高长官,更是热门的权力斗争焦点。由于宋子文代表当时所
谓“政学系”的力量,开始批判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以及何应钦
等“旧派”团体,因此造成了他们的反弹,当时由孔祥熙夫人宋霭龄出面,
整合宋美龄与“CC”派,开始与史迪威有直接的接触。史迪威当然拿他的
靠山作为威胁,假如他去职,马歇尔将会全面的报复中国,杯葛所有对中国
的援助,因此蒋介石考虑这些问题之后,竟然动摇了撤换史迪威的决心。


第421页
  最糟糕的是,此时由宋家姊妹出面,央求蒋介石,表示她们负责说服史
迪威“悔改认错”,就不要撤换他,以免遭到马歇尔对中国战区的全面报
复。何况当时开罗会议召开在即,史迪威已经熟悉缅甸的战况,假如中国热
切希望盟国反攻缅甸,那么很难找到比史迪威更为熟悉缅甸的“人才”9。
当然这也可以压制宋子文的政学系的“夺权”,而蒋介石也不完全放心将中
国战区的司令官职务交给其部属10。

  在这个历史重大的转折时刻,蒋介石突然转变立场,竟然同意只要史迪
威口头认错,那么就不必撤换他,也不改组中国战区。一九四三年十月十八
日,史迪威从原先已经得到通知,将要被调职的前夕,由于获得宋家姊妹以
及国民政府守旧派系的支持,而成功地留任。史迪威在这一场绝地大反攻的
胜利,当然导致宋子文与蒋介石之间近乎摊牌的冲突。蒋介石与宋子文的关
系于是决裂,宋与政学系相关的人马遭到冷冻,蒋与爱将陈诚等人一并保持
距离,以防他们的权利串联与扩张;而何应钦则得到特别的重用,白崇禧却
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由于上层权力的变化,中国的第六与第九战区,都暗
中受到特别的“待遇”,兵员补充与后勤补给都遭到严重的影响11。

  在最后一刻变卦让史迪威留任,可以说是蒋介石在领导整个抗日战争
中,最严重的错误决策。这个错误,影响到开罗、德黑兰会议对华所造成的
历史命运;种下日后华军在中国战区几乎覆灭之危机的原因,也使得盟国
在雅尔达会议出卖中国,及日后整个中国抗日历史受到故意扭曲的命运。因
为蒋介石续任中国战区司令官,无法在盟国联合参谋团中占到一席之地,就
不能参与战略决策和争取后勤支援。而史迪威本性难移,继续在中国内部进
行分化工作,造成中国战区的指挥系统的人心涣散。一九四四年,在日军一
号作战计划的猛烈打击下,中国战区全线溃败,罗斯福无法为支持中国找到
理由,最后决定出卖中国,以换取苏联对日参战的承诺。

  史迪威以卑躬屈膝的态度,用发动中国内部政潮的手段,从被撤换边缘
___________
9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理由非常正确,要找到像史迪威一样,先乱指挥大军而遭惨败,随后又
为了自己容易逃命而甩掉部队的将领,还不是件容易的事!
10 宋家姊妹与长兄宋子文严重不合已久,一九四三年,宋美龄前往美国进行游说活动,多少
有牵制宋子文势力的谋略在内。蒋介石曾经被迫指示,在与美国政府的交涉中,宋子文才能代
表中国政府的观点与立场。
11 为了防止个别战区司令官发动兵变,何应钦祭出严格控制兵员与补给的制度,结果在后来
的日军全面攻势中,甚至连在最为危急的时刻,没有何应钦的命令,连战区司令官--包括汤恩
伯、薛岳、孙元良在内--都不能拿到作战物资。尤其在日军进攻广西的当头,华军眼看着后勤
补给站中军火充足,自己的部队虽然面临弹尽援绝的紧急关头,但是没有何应钦亲口的命令,
仍然拿不到军火作战。

第422页
争取到留任之后,当然更是要存心报复“花生米”给他的威胁。他一心盘算
自己最后如何能够统帅所有的华军作战。他的计划是先设法在缅甸打场胜
仗,以洗刷失败的耻辱;然后扶植自己的人马,再从蒋介石手上取得军事大
权,这样就可以彻底的羞辱蒋介石,并全面掌握中国的军政大权。

  史迪威被留任的一个月后,就代表中国战区的军方,参加开罗会议(原
本多年来代表中国战区的,都是由宋子文担任这个角色)。史迪威在会中最
后的关键时刻,报告罗斯福总统,中国已经无力与日本再战,蒋介石随时会
垮台。因此最后造成丘吉尔观点的胜利,让罗斯福撤销对蒋介石全面反攻缅
甸计划的支持。接着史迪威又部署私下反攻缅甸北部计划,然后由马歇尔对
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中国出动的远征军,投入这个效益极差的作战,罔顾
中国战区面对日军决战时军力配置的优先顺序,而在准备的布局上犯下了致
命的错误。接着,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发起以后,史迪威更是想尽办法破坏
中国的防御作战计划,继续强迫蒋介石调派接受美援的中国军队,参加缅北
原始森林作战,造成中国战区战略预备队全被抽空。而所有宝贵的援华作战
物资,也都被挪到缅甸战场使用;陈纳德所指挥的空军支援华军作战方案,
更是被史迪威一再干扰,根本无法全力出击日军,造成中国军队在从南到
北,在所有战线上都面临溃败。

  在这个关头,罗斯福终于对中国战区失去了信心与耐心。一九四四年七
月,罗斯福干脆直接要求蒋介石交出军队指挥权给史迪威,以解救中国战区
的危机。史迪威得意洋洋地到处拉帮结派,准备要接掌中国军事的指挥大
权,并且扬言他将要给八路军美式装备,已威胁蒋介石政府。面对中国战
区的全面崩溃,蒋介石为了挽救战局,只有认真考虑接受这个安排,以争
取盟国的援助,来阻挡日军的攻势。美国总统罗斯福特派赫尔利(Patrick
Hurley)作为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以调节整个指挥权移交的过程。

31.12  史迪威得意忘形遭到革职

  此时,史迪威已经以“即将就任”之中国战区总指挥官的身份自居,每 
天对国民政府施加压力,造成中国战区全面上下动荡不安。许多军政领袖,
担心蒋介石成为虚位傀儡后,自己的下场又将如何?中国内部已是人心惶惶
不安,又有谁能集中心力去面对日军的攻势呢?

第423页
  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史迪威更以极其粗鲁的态度,拒绝蒋介石调动
远征军进攻缅甸八莫作战的要求。因为在史迪威认为,中国的驻印军与远征
军,都是他个人的“私军”,因此中国政府无权过问。史迪威的动作,进一
步让蒋介石觉得,史迪威若一旦拿到中国军队指挥权,甚至可能会成为美籍
的中国“军阀”,可能完全不接受国民政府的命令行事。

  而史迪威立刻将蒋介石的调军要求,渲染成为蒋介石要保全实力,不愿
抗日的阴谋罪证,回报马歇尔。这是丘吉尔找到狠狠地给中国临门一脚的机
会,那就是配合马歇尔、史迪威在中国战区的夺权计划,也插上一腿。一九
四四年九月十八日,美、英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举行战略会议,丘吉尔见罗斯
福为中国战区的战局严重失利正苦恼不已,立刻施出绝招,一反其原来的立
场,竟然主动地“口头”答应美国的要求,表示愿意派遣英国部队,从海
路、空降进攻缅甸首府仰光,以配合中国军队,南北夹击在缅的日军。但是
这个方案根本没有知会中国,而完全是丘吉尔信手拈来的备案之一。

  这原是中美两国多年来,一直争取英国参加反攻缅甸作战的陈年老案,
罗斯福当然相当高兴。但是此时马歇尔却向罗斯福报告,蒋介石有意将在缅
北作战的华军,抽调回中国作战。马歇尔这种混淆视听的讲法,立刻激怒了
罗斯福。他立刻愤怒地表示,盟国好不容易终于决定准备联合反攻缅甸,怎
麽蒋介石却又要临时抽腿12,他在愤怒与不满下,接受马歇尔的建议,再发
电报给蒋介石,对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牒,电文以极端率直与粗鲁的语气,要
求蒋迅速交出华军指挥权给史迪威,以免影响整个战局13。

  事实上,丘吉尔表示英军将以海空军反攻缅甸,根本只是英国政府整中
国的花招而已。丘氏看到罗斯福已经发怒,,认为“是蒋介石不肯配合”盟国
方案,而向蒋提出最后通牒之后,其破坏中美关系目的已经达成,所以立刻
又通知美国,英国实在无法调派部队进攻仰光,所以必须取消联合反攻缅甸
方案。这种阴谋出尔反尔的做法14,当然不可能是英国政策决定的“错误事
件”,丘吉尔根本就是以此手段,来破坏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
影响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支持。  
___________
12 由于身体状况的迅速恶化,罗斯福总统的思考这时候已经出现混乱的情况,常把问题的因
果关系颠倒。他于一九四五年四月去世。
13 事后检讨,当时罗斯福并未详细地斟酌电报的内容与语气,原来马歇尔发出的电文是未经
修饰的底稿,罗斯福就草率地在一大批文件之中签发了。
14 丘吉尔“为了英国的利益”而信口说慌的记录实在不胜枚举,他的脸皮之厚,足以抵挡原
子弹的轰炸。

第424页
  但是罗斯福措词严峻的电报,已在九月十八日传到重庆的美军总部。
史迪威看了,简直是得意忘形,立刻要求晋见蒋介石,要当面给蒋“好
看”。而此时蒋介石正召集主要部属,拟定正式派任史迪威指挥华军命令的
文件内容。史迪威不顾赫尔利的劝阻,坚持要当面交电文给蒋介石,他要亲
自看到蒋介石阅读电报而受辱的表情反应。此举果然产生了惊人的“反效
果”,蒋介石无法接受这种羞辱,因此他突然下定决心,甚者不惜与美国完
全决裂,也要驱逐史迪威离开中国。(可惜是太迟了!)

  蒋介石立刻停止将指挥权移交史迪威的文件起草工作,而召见已被冷冻
多时的宋子文,草拟回复罗斯福的电文。蒋介石在电文中,很清楚地表示,
他对于原先答应罗斯福,由美军将领指挥华军的立场与原则不变,但是史迪
威已经失去全体中国军民的信任,因此必须立刻解除其一切的职务离开中
国,否则中国不惜承担任何结果。中美之间的关系,在此面临全面破裂的危 
机。

  此时,赫尔利对于史迪威这种鲁莽与不敬的行动,也大感不满,他看出
中国战区正面临崩溃的边缘,他认为假如中美真地就此决裂,对于美国绝对 
是有害无益。因此他直接向罗斯福发出电文,指出史迪威已经成为中美盟国
之间的真正问题所在,因此撤换史迪威,是唯一可以挽回中美关系的必要条
件。罗斯福这才发现,自己的鲁莽而把问题给弄僵了,事实上美国绝对不能
失掉与中国合作抗日的关系,于是开始力排众议,思考撤换史迪威。

  史迪威这时才知道自己的粗鲁无礼,已极长期打击、分化中国战区,已
经伏下了大祸,而由自己统率华军,而建立一支“史家军”的美梦,就此破 
碎。虽然史迪威想要设法挽回,马歇尔也一再为史迪威说项,罗斯福一度提
出,希望将史迪威调离参谋长职位,但是仍然可以在中国战区中负责训练军
队的安排。但是三年多以来,史迪威种种恶劣以及的表现,是让蒋介石彻底
地绝望与清醒了,因此他是铁了心,不惜玉石俱焚,非要史迪威离开中国战
区不可15。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1#
发表于 2004-8-16 13:33:05 |只看该作者
31.13  撤换史迪威以挽救中国战区

  这时候,罗斯福才了解到史迪威的问题严重性。因为美国知道,盟国绝  
___________
15 当然也因此伏下马歇尔在杜鲁门任内,对付国民政府,以全面报仇的历史大祸。

第425页
对不能没有中国来牵制日本的主力军团。于是原先趾高气扬,要求蒋介石解
除兵权交给史迪威的罗斯福总统,终于在十月十七日同意蒋介石的要求,解
除史迪威在中国战区所有的职务,并建议由蒋介石提名三位美军将领继任。
罗斯福最后圈选魏德迈(Albert C.Wedemeyer)中将成为中国战区的参谋
长。而自从魏德迈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之后,中国战区就不再发生任何中美
之间战略与意见的冲突。罗斯福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此开始怀疑
到马歇尔的阴谋。但是此时罗斯福已经衰弱到无法去追踪这个怀疑了。魏德
迈在一九四四年十月三十日,正式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同时将缅甸的职务
交给美军将领苏尔登负责。在中国战区,蒋介石与魏德迈立刻着手合作,设
法稳住日军凌厉的攻势。

  当史迪威被调离中国战区之时,立刻引起外国媒体竞相报道内幕,纷纷
指责蒋介石运用权谋,打击一位“了解中国国情”、勇敢善战与正直批评中
国腐败的美国军人,好像中国战区调离不适任的美军将领,是对美国的大不
敬。(试问,当时中国战区的溃败,时谁该负主要的责任?)这些媒体多半
是思想左倾的记者,与呼应西方分裂、弱化中国之谋略的撰稿人。

  史迪威事件至此才终于告一个段落,他在中国战区参谋长三年半的时
间,根本就没与组织中国战区参谋部的运作作业,没有中国战区的作战参谋
作业,他多半时间躲在缅甸的原始森林策划“罗宾汉式”的传奇作战,他对
于中国战区,除了不断扭曲中国抗日实情的“战报”之外,就是设法运用美
援物资的分配,引爆中国战区的内争。他在外打击中国战区争取援助的申
请,在内训练自己的“私人”军队,为了个人的声誉而非为中国战区作战;
他挑拨中美之间的关系,制肘陈纳德空军的作战,在最后还想以权谋夺取中
国的军事指挥大权,因而让中国在整个战线上溃败,这就是史迪威在中国战
区,对中国的“贡献”。

  纵观中国战区的设立与史迪威事件之发展,固然英美军政决策层所表现
的狠毒与设计,令人感到心寒,但是蒋介石也同样要为处理这个问题的失
当,而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宋子文改组中国战区的计划,以及撤换史迪威
的安排,可以说是一个重要与关键性的历史性政略,可惜蒋介石无法掌握时
机与方向,因而造成历史的大错。

  假如在一九四三年,中国战区得以改组、史迪威被撤换,那么无论是开
罗会议还是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虽然丘吉尔与马歇

第426页
尔仍然会加以破坏,但是由于没有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内应,他们就少了关键
的支持。特别是在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攻势的时候,假如当时的中国战区,能
够上下一心、全面合作,在缅的远征军可以回防、盟国的空军可以增援,那
么抗日战争的最后结果,会有一个历史性的改变 -- 也许就不会有雅尔达密
约出卖中国,以及原子弹的投掷了。

31.14  魏德迈力挽狂澜

  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魏德迈将军16,可以说是出任艰巨,因为当时的
中国战区已经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日军正长驱直入地攻入华南地区、中国
的政情出现分裂与斗争、经济危机几乎已经发展到失控的状态、华军在华南
战线失去战力、美国驻华的空军基地已损失了一半以上。而马歇尔更是要看
魏德迈如何处理他的职责,假如他与蒋介石能够合作成功,马歇尔当然会另
外想办法,以挽回他的计谋;美国新闻媒体也希望魏德迈失败,已证明中国
战区的问题,是在蒋介石而非史迪威。

  在中国战区几乎覆灭的关头,魏德迈匆促地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他在
接任之后,简直不敢相信,成立了接近四年的中国战区参谋部,只是一个空
架构,没有参谋部的组织与运作、没有中国战区的作战计划及后勤作业体
系,史迪威事实上是丢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这时魏德迈才明白,为
什么中国战区的问题,会发展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史迪威在中国战区近四年
的时间,只全力在搞扩张自己权位的斗争,根本没有为中国战区的抗日作
战,进行任何的规划与参谋作业。魏德迈虽然曾是马歇尔拔擢的将领,但是
他仍然发挥军人本色的品德,优先解决中国战区所面临的危机,接着在一个
月内,就组成了中国战区的中美联合参谋部,让中美的军事首长能够在每周
举行的会议中,共同商讨军事与作战的问题,已取得军事合作的默契(这是
中国战区成立四年以来,第一次的中美高层军事合作)。

  魏德迈也从来不玩以美援作为勒索蒋介石与收买人心的监军动作。他发  
___________
16 魏德迈(General Albert Coady Wedemeyer)出身西点军校,在二次大战前又从德国
陆军战争学院(Kriegsakademie)毕业,并为美国陆军部主持了反攻欧陆之作战计划(The
Victory Program)的设计,他可以被称为盟国的首席“大战略家”。但由于魏德迈对中国在
二次大战的贡献与受到盟国不平之待遇有清楚的了解,而坚决反对马歇尔、杜鲁门不合理的中
国政策(不仅没有正义,亦根本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却因此牺牲了他个人的整个军旅前
途。他于一九八九年去世。

第427页
现整个中国战区的美援数量,竟是只够一个美军师的消耗量(每月二万一千
吨,而中国战区当时有六百个师部队) ,单是这种稀少的后勤供应 , 若是换
成任何另外一个国家的部队,早就战败投降了。他亲自深入中国部队,实事
求是地了解问题所在,向蒋介石提出全面改善军事训练、后勤补给军人待遇
等的可行之建议,建议中国必须设法缩减军事单位的数量,及充实军中的员
额。由于魏德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诚恳待人的态度,蒋、魏之间几乎是立
刻就建立起彼此尊重、互相赏识的合作关系。蒋介石也同意参考美军的编
制,改革中国的部队组织与训练,特命何应钦成为陆军总司令,负责调训改
编现代化的中国部队。

  魏德迈为中国战区的利益,争取更多的支持,他对于陈纳德的空军作战
计划,给与优先与肯定的支持,使得空军迅速在中国战区恢复战力,能够连
续重创日军的攻势与切断日军的补给,稳住中国战区的局势。同时魏德迈与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此时已经出任驻华大使)合作,向美国政府提供正确
的中国战区情报。而魏德迈发现,原来英、法、荷等盟国,为了在二次世界
大战之后,能够重新控制自己在亚洲殖民地的利益,竟然在中国境内,建立
一个反华的情报系统,专门搜集各种不利中国政府的情报,以提供媒体报道
与其政府决策所需的材料;同时设法与中国内部的军政势力人物建立关系,
以煽动他们进行权力斗争,用来削弱中国抗日的力量。更为可怕的是,这个
颠覆中国的机构,根本无关抗日战争的军、情工作,竟然可以享用及其稀有
的驼峰空运之美援物资。因此魏德迈立刻停掉给这些机构的物资供应,赫尔
利并且通知美国政府,提防这些“盟国”在华的阴谋。

  魏德迈的做法,不但使得中美关系转危为安,同时中国战区的情况,也
出现快速的好转。日军最后不但在发动进攻四川的决战上,遭到中国军队有
力的反击,同时在华南的日军,也受到盟国空军,与华军越来越强大的压
力。魏氏很快地就让美援物资,发挥最大的作战功效,他设法调训与装备中
国三十个师,使华军拥有全新战力新式部队的计划,也进展迅速。他接着据
理力争而将中国驻印军与远征军,都顺利调回到中国战区。魏德迈计划,运
用这些受过美式装备与训练的华军,最迟在一九四五年九月开始反攻华南,
目标是先收复香港与广州。只要中国能够打通海港,美国的援助将会让华军
的战力大幅的提升,而将会对日军展开致命的攻势打击。同时中国的强大,
也是亚洲战后安定的力量。

第428页
  马歇尔做梦也没有想到,魏德迈会这样实事求是,解决了中国战区问
题。魏氏原先是马歇尔及其倚重的属下,也是美军击败德国之战略计划的核
心设计幕僚,但是魏德迈到了中国之后,发现了中国战区的抗日实情,主要
的麻烦制造者,竟然是盟国错误的策略,因此不肯附和马歇尔的路线。罗斯
福总统更是觉得稀奇,中国战区长达三年半的各种主要问题与困扰,竟然完
全“消失”了。可惜的是,罗斯福已经濒临死亡边缘,于一九四五年四月去
世。

  但是马歇尔没有放过对中国的打压。反正盟国已经有雅尔达密约的这张
王牌,可以让中国在战后无法翻身,如何算计中国,可以慢慢设法,但是要
先整掉陈纳德好出一口气。在马歇尔、安诺德的压力之下,陈纳德眼见胜利
在望,魏德迈的工作又日渐有功,再不愿影响到魏氏工作的前提下,他在一
九四五年七月底退休离华。魏德迈当然知道,这是一个警告,假如自己想为
中国出力,自己将不会再有前途,但是他仍然决定,在可能的范围之内,为
中国战区争取最大的利益。此时欧战已经胜利,他得到许可,接洽在欧洲
作战成功的名将如巴顿(George Patton)、辛普森(William Simpson)等
人,要借用他们作战指挥的才能,前来中国战区负责指挥美军反攻,绝对不
能让苏联席卷中国的北方。

  不过,此时日本政府,已经失去了作战的意志,在美国扔下原子弹,
以及苏联参加劫掠东北战利品的冲击之下,日本就仓促地投降了。由魏德迈
所训练的中国军队与所邀请的美军指挥官,当然就没有机会在中国战区,证
明自己的战力。魏氏又立刻设法安排各种运输的支援,由中国军队接受日军
投降的事宜,并且希望能够全力支持中国的战后复员工作,但是马歇尔立刻
下令,魏德迈的任务到此为止。美国政府为了优先遣返在中国境内的日军、
日侨,竟然挪用了大量援助中国的经费,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就限时完成了
这个照顾前侵略者的庞大任务,却把中国的复原和重建家园的沉重工作,全
都扔给这个已耗尽一切国力抵抗共同强敌的盟友,让他自己去承担。

  检讨整个中国与盟国合作的战争的历史,再也没有比史迪威事件,更为
影响中国战区之战力的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战区,能够在统帅与参谋长公
然对立与制肘,同时参谋长还控制后勤分配,并可以阻碍空军指挥权运用的
情况下,还能展现战力的,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不但刻意造成中国战
区内部全方位的权力斗争,又作出错误的战力抽调与分配,并使得中美之间  


第429页
的合作关系不断出现摩擦,最后中国无法展现他的抗日实力,而遭到了盟国 
联手出卖的命运。
  中国抗日战争的光荣胜利,最后会演变成为一个悲剧,“史迪威事件”
具有历史性的关键影响。日皇裕仁实在应该颁发一枚“大和”奖章给史迪
威,表彰他在中国战区进行的全面分化,使得日军能在最后的决战中,展现
锐不可当的攻势。而没有能够及时撤换史迪威,更是成为蒋介石在整个抗日
战争中,一个最为严重的错误决定。加入中国战区早就以魏德迈或是陈纳德
出任参谋长,中国会很快地学习到如何将部队现代化,如何争取空军的支
援,而能在战场上击败日军。中国与美国也不会产生如此多的(根本不必要
的)摩擦与对立,苏联也就拣不到雅尔达会议的便宜,那么整个抗日战争历
史后半段的结果,必定全然不同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2#
发表于 2004-8-16 13:34:28 |只看该作者
     保卫重庆
 郑浪平著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三十二章



--------------------------------------------------------------------------------


    发生在一九四三年的鄂西会战与常德会战,是美国开始介入
  中国战区之后的主要对日作战,中国方面除了得到少量的空军援
  助之外,可以说战力并未得到美国的援助而实质的增进,却必须
  要要不断地应付来自美国关切的压力,以及澄清史迪威的“战
  报”疑点,对于中国而言,真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史迪威的言
  行,造成盟国对于中国战区地位的轻视,以及影响到中国上下团
  结一致的抗日精神,为明年的日军最后攻势,伏下了全面溃败危
  机的根源。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中,重庆就代表了中国人抗日的中心所在,日本
对于重庆是恨之入骨,日军曾经企图以各种方法,来消灭或是摧毁重庆,其
中包括一九三九年五月,对于重庆进行日以继夜的大轰炸,造成平民高达上
万人的死伤,但是所有的中国军民仍然不肯屈服,重庆仍然是抗日的中心。
日军在一九四〇年夏季,再度对重庆发动长期的战略轰炸,特别是在八月
份,日本飞机的炸射简直没有一天停止过。当时中国的空军,几乎已经不复
存在,无法阻止日机的袭击,重庆几乎被炸成废墟,而中国的军民,每天都
生活在日机攻击的危险下,但仍然继续坚持自己的岗位,抵抗日本的侵略。
“重庆精神”成为日本皇军无法抹除的抵抗力量。

第431页

  在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九日,当日本南方军顺利攻略东南亚与太平洋的战
略目标之后,回报日军大本营:“南方军之战略任务已经完成。”日本是绝
对没有想到,先进西方国家的军队,是这样不堪一击,而对照之下,中国军
队竟然是如此顽强不屈。日军大本营在狂喜之余,开始筹划下一阶段的战略
任务。对日本来说,冷酷的现实是中国的顽抗,假如中国事变没有结束,日
本就别想执行其他任何的战略构想,因为日本的兵力根本不够分配。

  所以日军大本营在一九四二年年中,全盘检讨整个战局之后,开始倾向
接受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的建议,就是日本对外作战问题,是从中国战场开
始,就要尽量设法先结束在华作战的观点。因为只要“中国事变”不能告一
个段落,日本就抽不出足够的兵力,完成其控制东亚,与德国会师中东的战
略计划。中国在抗日战争所表现出来的无限韧性,真是叫当时“无敌的皇
军”不知如何是好。


32.1  日军曾经研拟进攻四川的五号作战计划

  日本的大本营考虑到,既然重庆的国民政府绝对不肯接受日本的和平条
件,汪精卫的伪政府又是扶不起的阿斗,除了日军准备对于重庆政府,进行
一次决定性的打击,直接进攻四川与席卷云南,以击溃中国的抗日意志之
外,也就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中国事变”了。何况此时正是反法西斯盟
国的军力最为低迷的时刻,在西北与西南通路都完全中断的情形下,中国的
实际外援已被掐断,正是日军一劳永逸解决中国事变的最佳时机。

  日军直接攻占四川,以解决中国事变的战略构想,特别受到日本中国派
遣军的支持。中国派遣军与日大本营在经过多次的协商之后,决定将日军进
攻四川的计划,定名为“五号作战计划”,并且准备在日本国内,再动员二
十三万的后备军人,以支持中国派遣军进攻四川所需的兵力;又把日军名将
冢田攻中将,特别从南方军总司令部,调派为在武汉的十一军司令官,日军
正是准备将当时的第一战将,担任进攻四川的先锋指挥官。

  当时日军拟定的五号作战计划,是准备由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指挥,分成
南北两路向西进攻。日军准备特别组成第五方面军,统一指挥第一军、第七
军与第二十八军,共十个师团,是为北路军,先由山西、河南交界处,分道
渡过黄河,西攻关中平原与陕北,在击溃延安与西安的中国守军之后,主力


第432页
向南旋转,越过秦岭,与由汉水进攻汉中盆地的另股日军会师,由北方的侧
背进攻四川的成都平原。另外由在武汉十一军的五个师团组成南路的日军,
则由长江的宜昌附近逆流西上,突破华军在三峡山区的防线,直接攻入四川
的东部,然后将兵力直指重庆。攻入四川的两路日军,最后在重庆会师,攻
占整个四川,在乘胜扫荡华军对外联络的基地云南。这样可迫使抗日的国民
政府,再向西南的西藏败退,或是向日军屈服求和,或是沦为地方游击政
府。日本希望这样就可以结束在中国的战争,以调出部队准备与盟国进行决
战。在日军准备攻势的压力之下,当时的蒋介石甚至考虑过,假如四川遭到
日军攻陷,他将准备将国民政府迁到西康,继续进行抵抗。

  但是当日军的五号作战计划所需之后勤准备与兵力集结,都在旷日费时
的筹备时,日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线,因为开始受到美军的反攻,而出现
逆转的状况。一九四二年八月,美军开始以强大的兵力,反击日军在所罗门
群岛以及新几内亚的前进基地,迫使日本大本营决定,抽调在中国战区的部
队与后勤支援,优先到南太平洋地区,设法顶住南方军不利的战局。

  此时,日军大本营不但缺少充裕的兵力支援中国派遣军的五号作战计
划,甚至还要从中国境内抽调兵力支援南太平洋。所以日大本营在一九四二
年年底,被迫决定终止五号作战计划,并以正式命令通知中国派遣军,设法
维持在中国战区现有的战略局势,而放弃执行进攻四川的构想。日大本营的
决定,令中国派遣军非常失望,第十一军司令官冢田攻,虽然准备采取独立
的西攻计划,但是他的坐机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五日,在安徽上空被中国炮
火击落身亡。日本中国派遣军进攻四川的行动,也就完全的停顿下来。

  放弃进攻四川的“五号作战计划”,可以说是日军在基本战略上极大的
失策。因为日本最高军政当局,到此时虽然已看出,能否结束在中国战场的
战争,是日本整个大东亚战争胜败的关键所在,但是它却没有断然执行的决
心。日本一则就要不惜代价的全力执行五号作战计划,以将中国的国民政府
打成流亡的游击政府,要不然就要设法提出中国能够接受的和谈条件,好将
日军从中国的战略陷阱中抽出,否则日本主要的军力都陷在中国战区,最后
只有面临惨败的结局。

  因为以日本这样一个作战资源有限的国家,绝对不能同时陷在中国的战
略泥沼之中,还能有能耐与国际强权在另外的战线作战。日军大本营竟然为
了西南太平洋的战局出现了初期的逆转,就放弃在中国战区的决定性攻势,

第433页
足见日本军方的最高领导人,根本就没有掌握到日本战略胜负的关键所在,
又如何能够赢得这场历史大战的全面胜利?

32.2  惊动国际瞻观的鄂西会战

  一九四三年一月,日军大本营调出王牌,指派关东军第四军司令官横山
勇中将,出任武汉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是日本陆军中,一员战功赫赫的
虎将,他出任十一军司令官,就是要重新掌握中国战区的日本战略机动部
队,虽然日军大本营放弃了五号作战计划,仍然设法运用现有的日军兵力,
增加对中国作战力量的打击。  

  横山勇在接任司令官之后,彻底地研究过日本的十一军的战略状况。他
发现十一军,在经过三次长沙会战之后,对与挑战薛岳所指挥的华军第九战
区,以及向南进攻长沙,都已有些怯战的心态,所以在没有增加兵力的状况
下,日十一军不宜再攻长沙;而由宜昌直接西攻四川,原是日本五号作战计
划中,十一军的作战任务,因此横山决定要测试一下,日军能否通过这个复
杂地形的阻碍,以及考验一下中国第六战区的防卫力量,以备日军未来若是  
进攻四川,增加实战的经验。

  此外横山也在考虑,日军若是进攻位于宜昌与长沙连线之间的常德,不
失为一个可以迫使华军两个战区发生难以兼顾的打击点。同时日军若是控制
常德,就可以由湘西威胁贵州与四川。当然横山还有一个打算,就是日军的
补给已经开始受到压力,日军需要设法从中国掠夺粮食的供应,常德地区是
洞庭湖以西的粮食中心,所以横山决定率领十一军,转攻宜昌与常德。

  横山所策划的作战计划,事先是经过非常细密的安排,他先花了半年多
的时间,逐步增加十一军的作战力量,并且开始经略长江以南与洞庭湖以北
的地区,先后增兵控制了长江两岸的沙市与石首,然后准备对第六战区发动
攻势,掠夺中国在宜昌的长江船队,以及湖南北部的粮食,以增加日军水运
船队的能力,同时顺便测试一下中国第六战区防卫四川的作战实力。由于日
本十一军在这个地区的加强活动,使得中国的第六战区也将部队调到洞庭湖
北部增防。

  横山勇极其擅长多路兵马同步出击,以及迅速改变进攻战线布局。一九
四三年五月,横山勇指挥十一军的部队分头出击,一路日军从沙市渡过长

第435页
江,开始进攻公安一带的长江南岸地区,另一支部队由石首与华容向洞庭湖
一带的地区深入,并且到处劫掠粮食。接着横山勇又从宜昌派出部队,向南
渡过枝江,摆出夹击洞庭湖北部华军主力的阵势,因此造成中国的第六战区
判断,日军在洞庭湖北岸的攻势,目标可能是常德,因此增派大军防御常德
外围阵地。

32.3  中国的“史达林格勒”

  不料横山勇却突然在五月二十三日,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向西转北疾
进,同时命令宜昌的日军向西出击,沿江逆流进攻石牌要塞,并且渡江攻占
战略据点渔洋关,掩护主力部队向石牌要塞,进行多面围攻。横山勇的这项
作战布局,甚至引起日军的参谋总长杉山元的关切,亲自前往汉口,视察作
战布署。横山更是将十一军司令部移到宜昌,以亲自就近指挥日军进攻石牌
要塞。日军的企图是,假如能够突穿华军在三峡的防线,就可以威胁重庆的
安危,进而造成国民政府全局的混乱。

  这时中国的第六战区司令官陈诚,正在云南与史迪威筹组远征军,因此
要求代司令官孙连仲,务必要派遣重兵把守长江往四川的通路,绝对不能轻
易地调动江防军去支援长江南岸的作战。因为陈诚认为,第六战区的最主要
责任,就是守住四川东部,以屏障重庆的安全,这个地区的安危,牵动整个
中国战区的民心士气,因此不可以有所闪失。当陈诚接到日军转变进攻方
向,石牌要塞告急的消息,就立刻赶回恩施的第六战区司令部,亲自指挥自
己的嫡系十八军,死守石牌要塞与外围阵地。

  果然日军的攻势,原有引诱华军出击护粮,甚至防卫常德的策略,然后
再乘虚袭击石牌要塞,以威胁重庆的安全。但是陈诚下令江防部队,绝对要
坚守长江通往重庆的阵地。结果日军的主力作战,虽突然改成从宜昌向四川
进行的突袭,却仍在石牌要塞,硬被守军阻挡下来,没有成功地突穿华军防
线。

  五月二十七日,日军在长江水道中,劫掠了两万吨的各型船只,以及不
少的粮食补给,日军藉此进行大肆的宣传,希望能够动摇中国部队的战略布
署。但是陈诚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将在云南集结待训的部分远征军,抽调到
石牌作战,五月二十九日,华军收复渔洋关,威胁到日军攻击石牌要塞的侧

第436页
背。

  而在重庆的蒋介石,也感到这场作战的重要性,因此宣布石牌要塞是中 
国的“史达林格勒”,绝对要死守不退!在战况进入危急之时,蒋介石甚至
一度准备亲自前往前线指挥作战,并且动用卫戍重庆的预备队,投入战场决
战。而华军的各路兵马,更是奉到蒋介石的命令,在中美空军的支援之下, 
也开始汇集围攻日军。这时进攻的日军,在渔洋关既已失陷,石牌要塞在血
战八个昼夜候仍无法攻破,因此横山不愿恋战,以免遭到损失。一九四三年
五月三十日,横山下令日军退回长江北岸,但后撤的日军第十三师团,在宜
都遭到华军的夹击,受到严重的损失。

  这场称作鄂西会战的作战,相当受到美国政府的注意,因为当时美国政
府内部,正在为如何援助中国而进行决策上的争辩(当时宋子文与宋美龄都
在华盛顿进行游说),其中又以中国能否有能力协同美国作战,早日击败日
本,最事关重要。因为美国政府参战的基本立场,是如何能以最少代价与最
短时间击败日本,列为他最优先的战略考虑。假如中国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那么美国政府就只能依赖苏联的参战,来减轻美国对日本作战的压力。因此
华军宜昌的作战成果,就成为中国展现战力的指标。

32.4  史迪威的谎言

  虽然中国军队成功地击退日军的猛烈攻击,但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实在无法确定史迪威究竟是“哪一边”的参谋
长?),他本人既不前往战场实际的察看,又不察核华军所呈报的战况,却
基本上引用日军的宣传资料,就向华盛顿提出报告,说鄂西会战,中国方面
是虚报战功。史迪威声称,日军的出击,只是为了劫掠粮食与船舶而已,根
本无意进攻宜昌外围而进入四川防区的阵地;他严厉指责华军竟然不敢出战
护粮,反而虚报日军猛攻石牌要塞,其实日军并无进攻四川的攻势作战,日
方更没有遭到重大的损失。马歇尔当然把这个战报,作为游说罗斯福总统不
要援助中国战区的“第一手情报”。

  事实上,这场作战中,日军的参谋总长杉山元还为此亲自到达汉口,实
地关切日军对于宜昌的攻击,因此这次作战绝对不是日军的劫粮行动而已,
而是企图进攻四川的测试攻击。史迪威的说法,根本就是记录抄袭“东京玫

第437页
瑰”的广播词,却成为他给华盛顿的一手机密报告。由于他对中国战区的报
导极其不利,因而严重影响到美国军事决策阶层,对于中国战区的印象与支
持1。

  因此在鄂西会战的战场上,日军是付出很高的伤亡代价,同时并未获得
攻击的胜利。但是不幸在国际社会的宣传上,日军却因有史迪威与美国媒体
报道的支持,而大获全胜,那就是中国军队根本不堪一击,对日军的攻势作
战只会进行龟缩的自保。这场作战的不实报告,事关重大,因为它开始影响
到罗斯福对于援助中国的基本信心。罗斯福从此开始有些认为,中国无力协
助美军击败日本,若是要打垮日本,恐怕必须要找苏联出兵;至于援助中
国,则只要稍为应付一下,无需给与大量的援助。后来史迪威在开罗,向罗
斯福又保证,“只要日军再打一次鄂西会战级的攻势作战,蒋介石绝对溃
败,”以增加罗斯福决定缩减支援中国作战的决心。

  横山勇发动的这场鄂西之战,已经测试出中国部队据守四川东部的实力
与决心。横山看得出来,除非日本投入全部的力量进攻四川,日军很难有突
破第六战区的胜算把握。因此他决定,十一军既不易进攻长沙,最好也不要
打宜昌以西的主意。这样一来,适合日军进攻的目标,就是洞庭湖西岸的
常德了。

32.5  片瓦无存的常德会战

  横山勇希望能够在常德一战,能够同时迫使中国的第六战区与第九战区
的主力出动决战,假如横山能够在常德大破两个战区的华军,将可奠定十一
军压制华军战力的基础。此时日军大本营对于中国军队准备与盟国,在缅甸
北部发动攻势,也感到不安,因此希望日本十一军进攻常德,可以牵制中国
军队,无法放手在缅甸作战。因此日军大本营在核定十一军进攻常德方案
时,要求延后一个月,到一九四三年的十一月,再展开攻势。

  横山对于鄂西会战中国军队的表现,其实是相当的震惊,因此在准备进
攻常德之时,横山决定要求加强兵力,因此特别向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
申请,希望能够从驻守京沪地区的第十三军中,抽调战力最强的一一六师团
___________
1 不但国际社会开始炮制中国战区“无战论”,就连延安也附和史迪威的这个说法,说蒋介
石自从武汉会战之后,就不再与日军进行“硬战”。那么三次长沙大捷、鄂西会战、常德会
战,以及后来的衡阳会战,所创造的血泪斑斑的英勇战绩,令日军为之震动,都是谁在打的?

第438页
(岩永汪),纳入十一军常德会战之战斗序列。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同意,但
是遭到第十三军反对,彼此还差点为这事件而翻脸。但是在十一军的常德作
战为优先的考虑之下,最后由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决定,一一六师团还是拨给
十一军,另外还设法从华北方面军中,也调拨部队支援。可见日军已经认
为,单凭十一军本身的兵力,是不能对第六战区的中国部队,进行有效的
打击(横山勇幸好有这个先见之明,否则常德会战,日军就难以全身而退
了)。

  横山进攻常德的作战计划,相当的着重欺敌的变化,横山准备进行多组
进攻路线,交叉配合使用,形成一个钳形攻势。同时日军更为大胆的决定
是,横山下令进攻常德的日军部队,少带粮食而多带弹药,日军所需的粮
食,将从洞庭湖地区,直接劫掠中国农民的储粮,参战的日军高达五个师团
以上,都以秘密运动的方式,前往攻击发起线。

  正当日军全力集结兵力,准备进攻中国的第六与第九战区之际,中国战
区最高的权力机构,正为史迪威事件,而爆发另外一波全面的内斗。一九四
三年十月,史迪威成功的运用他在宋家姊妹之间的关系,以及马歇尔的支
持,在最后一刻,反败为胜而留任。宋子文与陈诚的权力因而遭到架空,以
及孔祥熙、何应钦等人的得势,这直接的影响到第六、第九战区指挥官陈诚
与薛岳的权力。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日,日军正式发动常德会战,东路的日军由第三与
第十三师团组成,由正面渡过长江,由东向西攻击安乡,而北路的日军由六
八与一一六师团组成,由常德的侧背,由北向南进攻瑗水与王家场。东路日
军在突破华军防线之后,沿着洞庭湖的北岸,向东进攻津市与沣县,与北路
日军会师。日军完成对沣水以北地区的控制后,立刻分兵两路向南旋转,渡
过沣水,分别攻击位于常德西北方的两个据点,慈利与漆家河。

  此时另外一支日军部队,第六八师团则渡过洞庭湖,沿着沅江的正面,
直扑常德的外围重镇德山。十一月十九日,日军对常德迅速形成了三面包围
的态势。这天刚好是蒋介石率领代表团,飞往开罗,参加中英美三国领袖会
议的日子,因此蒋介石特别指示,第九战区的部队,也要动员支援常德会
战。

  常德是处在第六与第九战区交界,属于第六战区管辖,这时第六战区的
司令长官陈诚,因为史迪威事件而遭到排挤,因此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大权在

第440页
握的气势与决断,而将指挥权交给孙连仲代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3#
发表于 2004-8-16 13:37:28 |只看该作者
32.6  悲壮卓绝之守卫战

  当时负责防守常德的是华军七十四军的第五七师余程万。七十四军这支
部队,一直是蒋介石的嫡系王牌,也是第六战区的战略机动部队。中国的第
六战区,原本担心日军在扫荡洞庭湖北部之后,再攻宜昌外围的战略重镇,
有如第二次鄂西会战,因此重兵镇守宜昌外围,没有分出大军来守常德。直
到日军六八师团进攻沅江,以及日军攻势全面向南旋转之后,才确定这次日
军进攻的主力,是攻击常德,而非向西进攻四川。因此第六战区在十一月二
十六日,才发动十八、七三、七四与一百军,尾随日军的后方,由北向南跟
进,企图在常德外围包围日军。而当时由陈纳德所指挥的中美空军机群,也
在这场作战之中,担任一个主动出击与支援地面战斗的角色。


  这时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也同样受到史迪威事件的影响,而被贴
上被排挤的标签,因此在作战上,也不敢有太大的独断作为,在奉命支援常
德会战之后,才派遣第十、五八、七二与暂编第二军,越过沅江支援第六战
区作战。这时华军第十军表现出最为勇猛的攻势决心,全军以最快速度,驰
援常德,猛攻日军在常德外围的战略制高点德山。

  日军早就排出围点打援的作战布局,开始沉着地四面接战,只有在德山
的作战,遭到华军第十军的猛冲,十一月三十日,日军的战线竟然被第十军
突破。日军大为震动,再度使用毒气的手段,防止第十军的扩大突破。这时
第十军已经攻到常德对岸的汽车站,但是却无法找到渡江的船只,也没有办
法与守军联络。横山勇眼见战局的变化对围攻常德的日军不利,因此立刻调
派日军作战的主力,围攻德山的第十军,并且使用空军猛烈炸射华军,造成
第十军重大伤亡。预二师师长孙明瑾力战阵亡,日军在十二月三日,又以优
势的兵力夺回德山,迫使粮弹与兵力不济的第十军退却。

  而负责守卫常德的第五七师,在经过十五天的血战之后,整个常德城几
乎被日军炮火打成废墟,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巷战与逐屋作战,双方的拼斗
进入肉搏阶段。但是由于援军一直被阻在外围,日军甚至以开放通路撤退,
以及劝降的方式,来动摇守军的抵抗意志,但是都被五七师拒绝。因此全师
官兵八千五百人中,战到只剩三百二十一人,最后才跟着师长余程万突围,


第441页
日军终于在十二月三日攻占了已成废墟的常德。

  日军原来的作战计划,只想在常德痛击第六与九战区的华军,并未打算
长期占领常德,因此横山勇在攻占常德之后,发现华军援军是越围越多,因
此就准备依原定的计划撤退。此时第九战区的其他支援部队,也在十二月四
日陆续赶到常德,五八军与七二军猛攻德山,开始威胁到日军在常德的阵
地,日军担心遭到华军的包围,因此更无意恋战,于是横山下令攻占常德的
日军部队依梯次撤退。

  但是这时日大本营却突然的改变作战计划,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军
若是占领常德,会有助于未来打通粤汉铁路的战略侧翼掩护,因此急电横山
勇的部队留驻常德。但是横山认为,十一军并无占领常德的兵力准备,目前
的战线已在华军的围攻之下,所以断然拒绝日军大本营的命令,造成十一
军、中国派遣军以及大本营之间的激烈电报战。日军大本营特派作战部长真
田少将到南京,前往了解实情,最后才依照横山的意见,日军放弃常德。这
时华军已经在常德四周,建立了可观的围堵兵力,十二月九日,华军收复常
德。日军在十日开始全线撤退,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它又撤回到作战之前
的战线。

  在常德会战中,中国方面因为史迪威事件,对指挥系统所产生之冲突与
影响,已经开始充分发酵。陈诚与薛岳一直是华军驻守第六与第九战区的主
要战将,但是由于受到权利倾扎与排挤,不仅作战指挥难以发挥,后勤不足
的问题,也已逐渐出现,虽然在常德会战中,华军仍然是英勇抵抗日军的攻
势,但是开始失去精诚团结抗日的内在精神。

  这时躲在缅甸原始森林的史迪威,当然又向华盛顿报告,中国军队在常
德并没有认真的作战,而让日军能够“来去自如”2。罗斯福总统因此非常
恼火蒋介石,认为蒋介石“要钱第一,作战却不肯尽力”。蒋介石最受不了
外人的批评,原本准备法办从常德血战突围的余程万师长,正好当时军政部
邀约外国记者,到常德实地考察,结果当各国记者到达常德,发现整个城
市,已打到片瓦无存的废墟状态,中日双方军队死伤之惨烈,已经超过西方
国家军队所有作战的标准,五七师的官兵已经是尽力而为了,这样余程万师
长才得以死里逃生。在整个常德会战中,中国牺牲了三位师长;日军损失了
___________
2 这真是怪事,史迪威根本没有离开野人山,如何能够知道常德会战的实情?

第442页
两名联队长、与高达一个师团的兵力3。但是史迪威的战报是,蒋介石的部
队没有与日军力战。至今还有中国人呼应这种谎言,真是叫忠魂蒙冤,青史
成灰。

  综论发生在一九四三年的鄂西会战与常德会战,是美国开始介入中国战
区之后的主要对日作战,中国方面除了得到少量的空军援助之外,可以说战
力并未得到美国的援助而实质的增进,却必须要要不断地应付来自美国关切
的压力,以及澄清史迪威的“战报”疑点,对于中国而言,真是未蒙其利先
受其害。史迪威的言行,造成盟国对于中国战区地位的轻视,以及影响到中
国上下团结一致的抗日精神,为明年的日军最后攻势,伏下了全面溃败危机
的根源。

  此时,史迪威又一直设法抽走华军部队,控制美国援助华军的装备,以
支援他在缅甸北部原始森林作战的计划,更让中国战区面临内部空虚,与内
讧再起的危机考验。常德会战后,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只能得到极少的装
备与兵员补充,所以一直无法从这场作战的损失中复原,但是却即将面临日
军历史性的全面攻势作战。
___________
3 日军常德会战的前线总指挥岩永汪中将,在攻克常德之后的战报是,“常德已经自地球上
消失,”可见这场作战的激烈程度。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4#
发表于 2004-8-16 13:39:10 |只看该作者
摘录自郑浪平着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第三十三章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时间: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到十二月


中国在开罗的「盟国」高峰会议中,虽然得到形式的礼遇与盟国支持的承诺,但是却引发后续的全面翻案,最终让中国遭到几乎全军覆没的伏击,结果是确定了盟国利用与出卖中国的阴谋。若从历史发展结果的角度来衡量开罗会议,它可以说是比中日之间的任何一场会战,对於中国的影响还要深远,中国唯一的成就就是确定收回被日本侵占的失地,但是从此她也被盟国送上孤立与分裂的历史悲剧之中。  




--------------------------------------------------------------------------------


国的对日抗战,当然没有打到非洲的开罗,但是开罗却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影响,这是一场有关中国命运的历史性政略会议,也是划分战后亚洲历史发展的重要决策枢纽:在这场会议中,中国为亚洲争取到未来发展的机会,却因此为自己带来了危机。

开罗会议是中国在盟国地位的历史分水岭,在会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步步高升,成为创立联合国的四强,直到中国的领导人终於能够与英美两国领袖,在开罗平起平坐的讨论战争与战后的安排。但是,却也因为中国展现出大国的风范与复兴的斗志,因而造成国际强权的领袖,担忧中国在战后的兴起,将会影响到帝国与殖民主义的利益,所以丘吉尔与史达林决定,设法设计说服美国,好一起联手打击与出卖中国。

若从历史结果的角度来衡量开罗会议,它的后果可以说是极端的严重,因为中国在开罗会议所有得到盟国的允诺,立即在会后遭到近乎全面的翻案,在开罗会议之后,美、英、苏强权修订了的它们对亚洲政略的目标,就是在击败日本之后,绝对不能允许中国复兴与强大。

盟国於是以各种的政策花招,设法延迟打开援助中国的通路,这样中国就得不到极其重要的作战资源,她的国力自然无法成长与强大;同时还设法分散中国最后保存的一点战力,这样她必然遭到战场上严重的挫败。因而中国只有拖住日军的能力,却无反攻日本的力量,然后苏联的红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的侵略中国,英国也可以稳住它在亚洲殖民地的利益。战后的中国则因为实力耗尽,只能拥有战胜国的虚名,不但无法为自己在国际间争取到应有的权利,在国家重建上,更是百废待举而无法施展。

33.1 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的珍珠港,造成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正式凝成一个新的盟国结构,这对於中国而言,正式结束了长达四年对日本的孤军奋战。中国与盟国并肩作战,正是中国整个抗日战争中,死里求生的唯一出路,也是她以空间换取时间,用无数的牺牲所支撑到的决定性时刻之来临。但是中国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也正要开始面对另外一场更为艰苦的历史命运考验。

--------------------------------------------------------------------------------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英美等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不断的侵略中国。最后当在日本侵略的矛头,指向他们之后,他们才想到,中国是对日战争中,作战最久与牺牲最大的伙伴   

--------------------------------------------------------------------------------
  


整个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真正能有实力与日本法西斯作战的盟国,只有中美苏英的四强而已,但是英、美、苏三国都曾参与了一九○○年的八国联军阵营,对於中国进行了肆无忌惮的侵略,并取得剥削中国的各种特权。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英美等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不断的侵略中国,这些国家都没有依据国际社会的公理,主持应有的正义,也没给与中国有效的援助。原因只是担心自己会卷入与日本的军事冲突之中。但是最后当在日本侵略的矛头,指向他们之后,他们才想到,中国是对日战争中,作战最久与牺牲最大的伙伴(没有中国撑住半边天,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必然要重新排列过)。

事实上,西方盟国在中国开始独力进行抗日战争,展现不屈不挠的作战意志之后,就对中国开始有些刮目相看,部分国家开始研议,将在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考虑废除与中国所订下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以做为对中国努力自卫成果的尊重与回报。

到了珍珠港事变爆发,西方国家在东亚才真正面对日本军力的打击,这些世界级的强国,在太平洋地区遭到日军攻击后,几乎全面溃败,这时他们才真正地亲身体验到日本皇军的威力,因此对於中国的独力抗战,更是加增了尊敬。当然立刻把中国纳入反法西斯的同盟国之中,在一九四二年元月所发表之二十六国的联合国宣言中,中国名列发起国家之中的四强。

当时美国与英国政府,更是愿意优先考虑对中国的援助,因为他们在东亚与太平洋的作战,可以说是一败再败,所以急切需要中国替他们先顶住日军的攻势,并吸收日军的压力,以分散日军的兵力,他们不敢想像,假如中国放弃对日军作战,超过八十万的日军可以转攻印度、中东,或是南太平洋,盟国就可能无法挡住法西斯的攻势了。

因此美国政府首先同意,在二月七日正式由国会批准,以五亿美元的信用贷款给中国周转(信用贷款不同於援助,将来要归还的),以协助中国稳住战时日益匮乏的经济。另外英国也几经谈判,在一九四三年同意以五千万英镑的信用贷款,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不过事实上,由於英美两国政府的官僚体系阻挠,这两笔贷款一直没有爽快与及时的拨给中国使用,而是催一下,给一点,弄得中国政府在调度上,非常的痛苦。事实上,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虽然穷,但是宋子文管理财政,从不要外国施舍,也极不肯发行外债,假如中国若不是因为对日本作战,国民政府的财政健全,根本可以自力更生而不借外债,同时中国的外债偿还信用极高,过去有关各种的桐油借款、棉麦借款,都是依照规定还款,绝无拖欠。)

--------------------------------------------------------------------------------
  
单就美国能够肯定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扮演极其重要的战略角色,坚持要中国参与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四强地位,就已经可以看出,美国的确有其特别的历史眼光与领袖胸襟   

--------------------------------------------------------------------------------
  



同时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也觉得中国已经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四强,若是仍然对中国保有帝国主义侵略时的不平等条约,实在是说不过去,何况日本政府也装模作样的宣布,要放弃对汪精卫伪政府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所以他们也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以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首先在一九四二年的十月十日,由英美等国家带头宣布,废止过去所有对中国各地的租界权(除了九龙租界之外)、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中国境内驻军权,以及赔偿的款项,接着又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十日,与中国政府完成平等互惠的新约,从此中国才真正成为一个主权独立与国格平等的国家。

这是中国自从一八四二年的鸦片战争所签下南京条约之后一百年,也是中华民国建立了三十二年之后,中国才真正的「暂时」得到国际地位的平等 [1] ,这全靠中国全体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流血牺牲,才换得这样的成就。

事实上,由於美国本身是从殖民地独立建国的历史,使得美国有着反殖民主义的背景传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曾经提倡民族自决,而引起与英法荷等欧洲殖民帝国的严重摩擦。但是在抗日战争之前,美国本身也没有以身作则的完全放弃在中国所拥有的帝国主义特权利益,不过单就美国能够肯定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扮演极其重要的战略角色,坚持要中国参与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四强地位,就已经可以看出美国的确有其特别的历史眼光与领袖胸襟,但是也就因为美国如此公开肯定中国的贡献与影响,也就种下中国要在盟国的政略中,遭到出卖的命运。

当时的大英帝国,在遭到德国凌厉攻势之下,几乎已经无法招架下去,幸好美国给予英国极大的军经援助,英国才勉强的撑住局势,而在美国正式的参战之后,英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确定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秩序,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担心,美国会急於先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仇,而进行「先亚后欧」的战略安排。这样若是亚洲殖民地会先光复,而宗主国却还在苦战之中,那么殖民帝国将会无法维持下去。

同样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帝国苏联,一样的被德国法西斯打到几乎亡国,也是靠着美国大量的军援,才转危为安,苏联最希望的是,美国全力援助苏联,但是绝对不能优先援助中国,因为假如中国获得足够的援助,而展现战力,那么苏联就失去侵略中国的机会了。

在美国的许多军政领导人中,也很清楚这个决策的历史性影响,因为假设美国优先在太平洋反攻与优先援助中国,这样亚洲会先得到和平与解救,而欧洲却仍然在战火中挣扎,那么西方国家,将面临从自新航路世纪之后,主导全球历史主流的龙头退位的挑战,丘吉尔全心全意要挽救大英帝国最后的国势,因此立刻赶到华盛顿,设法让美国政府接受「先欧后亚」的战略优先秩序。丘吉尔同时已经开始在盘算着,如何在战胜后继续维持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利益,他的亚洲策略是,击败日本,扶植法、荷,压制苏联,与孤立中国。这样英国才能在战后继续维持其日不落帝国的利益。史达林更是盘算着要扩大侵略中国的策略,哪里肯让中国获得援助?因此苏联主动切断了中国西北的国际援助通路。

33.2 盟国争取私利而出卖中国
说起对日本作战,英美两国可以说是心情矛盾,在历史上,美国开启与协助日本的明治维新,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美国的舆论与政策,都是倾向日本这边的国家。而英国更是在一九○四年与日本结盟二十年,大幅拉高日本的国际战略地位,因此在亚洲各国之中,日本是受到英美最多友谊与支持的国家。不料日本因为要想称霸东亚,仍然与英美产生了利益竞争,最后恶化成为战争冲突。日本想要东南亚的战略与经济资源,就不得不与英美的利益发生冲突,日本在政略上,喊出亚洲人团结,推翻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口号,更是让英国感到危机四伏。

--------------------------------------------------------------------------------
  
罗斯福却错估了丘吉尔挽救大英帝国的谋略,以及史达林赤化世界的阴谋,会对战后世界的正义与和平,产生无法估计的负面影响   

--------------------------------------------------------------------------------
  

有了这个历史的过节,更让英国感到警惕,不能再支持与扶植亚洲国家兴起,否则大英帝国就要退出亚洲与历史的舞台了。特别是蒋介石强调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同时为了巩固亚洲地区抗日的合作,竟然企图介入印度与英国的政治争议,中国主张朝鲜与中南半岛在战后独立,更是威胁到西方殖民主义的战后复辟。因此丘吉尔的亚洲战略,就有为了英国的利益,而要出卖中国前途的构想。

而苏联完全继承帝俄对於侵略中国的「历史大业」,要在中国寻找可以进出太平洋的不冻港,同时要瓦解中国土广民众的大国架构与格局,而苏联同时面对与日本竞争与对立的挑战与威胁,因此史达林棋高数招的将计就计,让中日之间先爆发战争的冲突,然后有限度的支持中国对抗日本,这样日本与中国互相消耗国力,苏联就可以更为容易的侵略中国,苏联也就不必担心与日本的决战军力。

史达林很快就看出,二次世界大战对於苏联,虽然是一个历史危机,但是更是一个历史扩张的重要转机,因为西方国家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伤痕累累的代价,为了战胜轴心国,还要不顾意识形态的对立,拉拢与支援苏联参加反法西斯的战争,这样苏联可以用美国提供的力量,击败德国,扩大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地盘,再利用对日本作战的机会,掠夺在中国的利益以及奠定在亚洲发展的基础。

而在反法西斯的盟国中,只有美国想要给战后的全球,一个更为公平与自由的世界,因此美国除了全力支持英国与苏联在欧洲击败德国之外,也想给中国一个复兴与发展的机会,以反法西斯的中美英苏四强,构建战后的国际新秩序结构。罗斯福总统四强架构,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历史远见的看法,因为他认为西方国家不能排斥苏联於国际社会之外,也不能低估中国的潜力与意志。

但是罗斯福却错估了丘吉尔挽救大英帝国的谋略,以及史达林构建赤化世界的阴谋,会对世界在战后的正义与和平,产生无法估计的负面影响。苏联对於中国加入四强的反对最深,英国也有极大的意见,但是在罗斯福的坚持下,一九四三年十月三十日,终於在莫斯科发表了四强宣言,从此中国跻身在这个全球最高身价「俱乐部」的斗争之中,但是当时中国的国力仍然有待发展,中国也没有多少外交折冲的能力,因此在国际强权的斗争之下,中国就面对另外一场更为艰苦的政略战争,在这个战场上策略的得失,往往要比与日军几场大会战的胜负,对於中国利益的影响还要深远。

英美两国以血浓於水的历史关连,建立了紧密的对抗法西斯盟国关系,英美两国成立了联合参谋会议,共同决定两国的战略合作发展关系,但是英国最终的目的,不在构建战后的和平与历史的正义,而是企图挽救大英帝国的历史衰颓。丘吉尔看出史达林的谋略,志在利用这个历史的机会,以赤化而称霸全球,同时,丘吉尔也看出蒋介石复兴中国的决心,因此丘吉尔认为,打败德国与日本,只是巩固大英帝国的第一步,如何防止苏联的扩张与中国的复兴,才是英国的历史谋略所在。

--------------------------------------------------------------------------------
  
丘吉尔的地中海攻击方案,几乎是一个纯粹理论的奇想,在后勤与军力调动上几乎都不可行,何况美国已完成直接渡过英法海峡,及早在西欧打开第二战场的方案   

--------------------------------------------------------------------------------
  



所以丘吉尔的谋略是,假如不能压制苏联在欧洲扩张势力,就不如将苏联的势力,同时的带入亚洲,这样增加美国将会立刻遭到苏联全面的挑战,这样美国就不但无法挑剔英国维持殖民帝国的政策,甚至还要拉拢英国支持美国来对抗苏联了。因此丘吉尔提出一个锐利但是关连的战略:假如美国支持英国在欧洲的地中海登陆计划,英美联军由地中海的义大利与南斯拉夫北上,与苏联军队在东欧会师,攻击德国,那么英国就答应中国与美国的要求,反攻缅甸,打通支援中国的交通线;假如美国坚持从法国开辟攻击德国的第二战场,那么英国就不会支持中美反攻缅甸的提议。

从战略观点而言,英美盟国从地中海北上,与苏联军队会师,一起由东向西进攻德国的方案,与英美联军由法国登陆,由西向东夹击德国的方案比较,前者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合战略的常理。因为无论从作战的效果、后勤的支援以及西欧国家流亡政府的支持而言,当然都是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作战方案,以夹击德国,要有利太多了。

丘吉尔的地中海攻击方案,几乎是一个纯粹理论的奇想,美国军方人员,在审慎评估这个所谓的作战方案时,发现在后勤与军力调动上几乎都不可行,何况美国已完成直接渡过英法海峡,及早在西欧打开第二战场的方案 [2],可以迅速击败尚未进行西线防御作战的德军,因为当一九四三年,德军主力都在东线与苏联部队进行决战,美、英国部队可以说是乘虚直捣德国,甚至可以迅速将军力由西延伸到东欧,防止苏联对东欧的席卷,但是丘吉尔却将不可行的地中海作战方案,作为英国玩弄政治权谋的棋子,硬是把反攻欧陆的日期往后拖。而苏联当然更不可能接受英美的地中海北上的作战方案,因为这样一来,苏联的整个世纪扩张计划,就要受到英美的直接牵制。结果在中英美苏之间,就产生了决定历史命运的政略与战略的选择争辩 [3]。

另外,丘吉尔对於蒋介石的「野心」,也有极强的反应,蒋介石曾在一九四二年二月间,访问印度,企图调停印度与英国之间严重的政治纠纷,其实蒋介石访问印度的主要用意,是希望能够劝服印度寻求独立的领袖们,如甘地与尼赫鲁等人,能够先共体时艰,协助英国人击败法西斯力量的威胁,以后再谈独立与自治的问题。但是蒋介石的访问印度,并没有赢得印度领袖的友谊,而更使得丘吉尔满心的不高兴,认为蒋介石竟然要串连印度,来瓦解大英帝国。加上蒋介石又在一九四三年发表了代表其政治抱负的着作《中国之命运》,表达了中国抗拒帝国主义侵略,与在世界寻求发展和复兴的决心,更是引起所有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者,强烈的反弹,丘吉尔与史达林当然都看出蒋介石要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强大之路。

总之,对於罗斯福总统而言,眼见盟国之间的政治立场纷歧,以及彼此对於战略的方向的冲突,而对於战后的秩序与利益的分配与安排,都需要及早举行四强的高峰会议,因此罗斯福一再出面邀请,史达林前后拒绝了七次,蒋介石也不愿意主动的拜会罗斯福 [4]。 只有丘吉尔再三的纠缠罗斯福,要推销以英国利益为观点的战略安排,在四年之中,他与罗斯福会面十一次,不断的争取到美国对英国的支持。

33.3 美国支持中国的立场
但是罗斯福一直认为,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强领袖,不能总是避不见面,许多重大的决策,不能只靠部属的传话与协商,
--------------------------------------------------------------------------------
  
罗斯福对於蒋介石的处境相当肯定,一个领导停留在十七世纪社会结构的中国军方领袖,能够坚持如此不屈的抗战精神,因此实在值得美国助中国一臂之力。   

--------------------------------------------------------------------------------
  
因此在罗斯福的再三情商与利诱威胁之下,四强领袖会议终於分成两个梯次举行,那就是在一九四三年年底的美、中、英开罗会议,以及接着召开的美、苏、英德黑兰会议。这是因为史达林不肯与蒋介石直接见面会谈,会议竟然要分成两组进行,就已经可以看出这场四强领袖高峰会议的内在矛盾与危机了。
主张召开四强领袖会议最为心切的罗斯福,早已熟习丘吉尔那一套维护大英帝国殖民利益,可以死缠烂打到底的精神,不过罗斯福认为,英国这种构建在十七世纪架构的殖民帝国政体,迟早会被历史所淘汰。但是罗斯福却对於苏联的领袖史达林,有着一种非常浪漫的想法(当然罗斯福也受到美国政府中同情左派的技术官僚的影响),他认为苏联经历过这场几乎亡国的大战之后,假如能够有机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平等与尊重,它应该会改变对於西方国家的敌视态度,何况苏联在一九四三年五月公开解散第三国际,不就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改变讯号吗?此外,罗斯福对於蒋介石的处境相当肯定,一个领导停留在十七世纪社会结构的中国军方领袖,能够坚持如此不屈的抗战精神,因此实在值得美国助中国一臂之力。

虽然罗斯福的个人才略突出,却不能掩饰美国人缺乏历史深度的重大缺点,就是在短短一百五十年的美国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历史性大奸大恶的冷血枭雄。史达林的深沉凶残, 必须从俄罗斯长久以来一直被欧洲主流历史所排挤,近千年处在被亚洲攻击能力最强的游牧民族的屠杀、恐惧之情结下,加上完全无情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三重深沉历史所铸造而成的枭雄性格来理解,因此罗斯福一番以诚心待人的善意,完全的就被史达林操控,也被丘吉尔所利用与迷惑了。

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其实是一会两开,形成了一个影响世界历史方向的政治战场,结果是中国实力与谋略不足,因此先胜后败,美国的实力无人能及,但是谋略缺乏历史深度,先后被英苏所蒙敝与利用,英国谋略深沉,但是实力不足,只能借力使力,苏联的实力与谋略都是有备而来,成为历史短期的最大赢家。

--------------------------------------------------------------------------------
  
就开罗会议这种历史性的会议而言,国民政府的准备与策略,可以说是都犯了错误,中国不但是犯了阵前易将的兵家大忌,同时还允许反中国战区最力的史迪威出席会议   

--------------------------------------------------------------------------------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5#
发表于 2004-8-16 13:40:06 |只看该作者
一九四三年十月,蒋介石因为史迪威介入与操纵中国的权力斗争,最后导至宋子文等政学系军政要员遭到整肃,原本中国与美国进行的各种重大外交与军政交涉,都是由宋子文全权负责。宋子文与包括罗斯福在内的美国战略决策阶层,有着很深与很频繁的接触与关系,他多次为中国战区的利益,与美军决策首长进行辩论与交涉,他非常了解英美战略决策人事与背景,原本应是最隹出席开罗会议的最隹人选之一,但是此时却为史迪威所斗争遭到政治软禁,所以改由宋美龄陪同蒋介石出席这次事关中国历史命运的会议。而更为致命的是,是由史迪威代表中国战区出席这个历史性的军事会议,中国的命运就注定要被强权践踏出卖了。

当然若以中外的妇女界而言,在那个时代,宋美龄的确是罕见杰出的政治人物,但是若是与宋子文的能力与对外关系相比,仍然是差了一大截,何况她并非政府的里决策阶层,出席这场会议,实在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只给西方国家增加了封建的「家族政治」的印象。宋美龄要想在政治与军事专业上,与丘吉尔、马歇尔、蒙巴顿等人较量,当然更是屈居下风了。就开罗会议这种历史性的会议而言,国民政府的准备与策略,可以说是都犯了错误,在代表团的阵容而言,中国不但是犯了阵前易将的兵家大忌,同时还允许反中国战区最力的史迪威出席会议。这样的中国代表团既缺乏可以独当一面的外交与战略大将,又有严重的内鬼通外神的隐忧,一旦蒋介石有所疏忽,那么中国的利益就被盟国所算计了[5] 。

何况蒋介石於会前,在其《中国之命运》一书中,相当明白的批判国际强权对於中国的欺凌,同时表达了他希望中国复兴的强烈民族主义观点,蒋介石的这本书也许对中国的内政没有产生巨大的影响,却遭到英美苏各国政治与战略专家的强烈警觉,更为加深这些西方强权中的政客,要给中国一些暗算的共同心理准备。因为他们认为,假如让蒋介石领导中国完成抗战,与复兴中国的历史大业之后,那么西方国家在亚洲的帝国主义利益,就要遭到中国的挑战了,蒋介石没有想到,在所谓四强领袖的历史会议之中,会爆发如此可怕的倾轧与出卖的危机。

33.4 中国为战后亚洲奠定发展方向
开罗会议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登场,罗斯福与蒋介石在大体上颇能互相尊重,蒋介石则是过於信赖罗斯福,而低估了丘吉尔。罗斯福对於蒋介石意见的尊重,引爆了丘吉尔「诱敌深入」的大反击布署。事实上,丘吉尔原先希望英美领袖能够先行在马尔他会面,集中力量讨论,全面反攻欧陆的策略,因为丘吉尔认为,亚洲问题根本就是分别由英美两国领袖,各自私下决定就可以了,但是罗斯福认为,亚洲的问题,应该尊重中国的意见。所以丘吉尔对於罗斯福如此「迁就」蒋介石,未来必然会影响到英国对於亚洲的控制,当然心生不满,丘吉尔决心非除掉蒋介石不可,蒋介石可是从来没有遇过这样世界级的政治斗争,丘吉尔是先佯退然后再突击,於是蒋介石就掉入政治会战的包围之中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6#
发表于 2004-8-16 13:41:50 |只看该作者
在开罗会议中,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先分别会晤,就各种的战略方案,以及战后的世界与亚洲的安排,进行意见交换。蒋、罗之间的会谈,大体上都顺利与和谐,中美对於十大问题,都有不少的共识:一、中国成为主导战后国际社会的四强之一。二、日本皇室地位将尊重日本人民的意愿。三、中国协助美国,军事占领日本。四、日本应以实物赔偿中国。五、所有被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应该归还中国,琉球地位未定,香港问题以后磋商。六、中美军事合作,美国军援中国,中国开放军事基地供美国使用。七、朝鲜、越南、泰国应该协助其独立。八、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九、外蒙古与唐努乌梁海问题,应该与苏联协商解决。十、中国与美国建立联合参谋首长会议。

而在中英之间,蒋介石知道,丘吉尔绝对不会讨论香港的问题,对於反攻缅甸,英国也有极强的意见,因此不便公开产生对立或是破裂,蒋介石相信罗斯福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歧见,因而只旁敲侧击的提议将香港改为自由港,试探罗斯福的支持。英国全力的反对允许韩国、中南半岛在战后独立,在双方激辩之后,英国只在韩国独立的问题上让步,美国在中南半岛的独立上妥协,香港问题只有以后再议。

由於当时中国退到西部地区,对外的国际交通几乎完全的遭到切断,而西南内地原本的生产力就不足,是无法长期的负担抗日战争的庞大的消耗支出。因此重庆控制地区,早已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压力,特别是军公教人员的待遇,几乎已经接近难以为继的危机地步。因此蒋介石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另外给予重庆政府十亿美元的贷款(当然是要还的),以控制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毁灭性威力,同时也为中国提升军备的战力,以配合盟国在亚洲大陆的反攻作战,做好准备。这点罗斯福也表示相当的同意,罗斯福表示,他将与财经首长研商之后,再提实际的做法。向美国要求十亿美元的信用贷款的协商,由宋美龄全程参与,因此宋美龄「误认为」,罗斯福总统已经正式答应对中国的经援,不料事后这竟然成为中美之间最大的冲突所在。

--------------------------------------------------------------------------------
  
中国对琉球有过长期的主权宗主关系,琉球的战略地位又极其重要,因此无论是回归中国,还是能够真正的独立,在中国未来战略发展上,都是非常的重要   

--------------------------------------------------------------------------------
  

在领土问题上,罗斯福曾经非常郑重的提到琉球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蒋介石则依据事实指出,琉球群岛过去只是中国的属国,并非中国的领土,因此中国并不打算收回琉球群岛,但是可以将琉球群岛先予以国际托管,以后再决定其命运。这点蒋介石是有些精明,但是却也缺乏远略,假如能够坚持宣布琉球独立的政策,那就太好了,因为美国远在十九世纪,初次到达西太平洋之时,就有控制琉球的战略规划。假如蒋介石展现中国有控制琉球的意愿,那么绝对会被丘吉尔与马歇尔当成有野心的头号「公敌」,认为中国作战没有贡献,却有霸权西太平洋的野心,中国恐怕连台湾与东北的主权都会要不回来。中国对琉球有过长期的主权宗主关系,琉球的战略地位又极其重要,因此无论是回归中国,还是能够真正的独立,在中国未来战略发展上,都是非常的重要,无奈中国自顾不暇,没有国力去要回自己的地方,只有交给美国托管,结果竟然又回到日本侵略者的手中。

而蒋介石则两度主动的提起有关旅顺军港开放给美军使用的问题,因为蒋介石认为,在历史上,无论是日本还是苏联,都因要控制这个军港,才给中国带来无穷的兵祸,而中国是一个需要重建的弱国,因此只有美军的介入,才能稳定这个敏感的战略地区,但是罗斯福没有明确的反应。蒋介石在琉球与旅顺的态度,可以看出,蒋介石知道中国即使能够战胜日本,在相当的时间之内,中国还是一个弱国,特别是是在海洋上,因此中国希望美国能够多关照这个地区,中国则尽力发展陆上的实力。

此外罗斯福也与蒋介石谈到越南的归属问题,因为法国根本是战败国,在亚洲作战更是毫无贡献,所以罗斯福两度询问蒋介石,中国有无收复越南统治权的意愿,蒋介石明白的拒绝了,因为蒋介石了解,越南过去只是中国的属地,血统文化都有相当的差距,所以拿回越南,不但是违背民族自决的历史潮流的做法,更会平白的得罪法国与英国。

33.5 史迪威开始进行报复
而在开罗会议的军事幕僚策略会商中,中国依照规章,是请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作为中国战区的当然代表,而史迪威与蒋介石相处是势同水火,原本就不断的对美国政府,提供中国战区完全负面的报告,何况史迪威才刚刚被迫向蒋介石低头认错,心中充满了屈辱心理的报复意志。所以在这次的会议中,史迪威当然是继续做尽任何可以打击重庆政府威望的工作,这就是蒋介石在开罗会议致命的错误,软禁宋子文,重用史迪威,造成中国在开罗会议的历史性失败与危机。
在会议全程活动中,史迪威一再的扭曲事实与加上恶意的攻讦,把蒋介石所领导的中国抗战,说得一无是处与毫无贡献,史迪威认为在整个大战之中,中国是盟国的负担,而没有真正的贡献,甚至盟国不必认真的援助中国,因为中国的领导人会将盟国的援助,做为扩张自己割据力量的资源,不会真正的用到战场上。所以虽然蒋介石的各项见解与请求,原则上,都能得到罗斯福相当的支持,但是丘吉尔是已经决心杯葛到底,而罗斯福的军政幕僚们,也都站在史迪威的否定方向,尽量的改变或是削弱罗斯福的指示。

有关中国参加联合参谋团会议(Joint Staff Conferences)的请求,原本是蒋介石在珍珠港事变之后,就积极争取的安排,但是一再的被英美参谋首长所拒绝,这次虽然由罗斯福指示,重新的考虑,而在丘吉尔反对,与史迪威的运作之下,英美联合参谋团,首先否决了中国参加联合参谋会议的权利,这样中国根本无法直接与事先的提出中国战区的需要,也很难改变既定的军事策略,这是蒋介石日后在盟国政略战场上,一败再败的主要原因,既不能让罗斯福得到真确与及时的中国战区情报,罗斯福的指示,又不能得到决策执行单位的密切配合。

而在盟国联合反攻缅甸的决策上,丘吉尔、马歇尔、史迪威都有不同的观点与立场,而由於宋子文没有出席这个军事幕僚会议(宋美龄也没有出席这个纯粹军事战略会议的名义与能力),中国军方就由史迪威充当全权代表,史迪威不但不能为中国的立场进行力争,反而主动提出负面的批评,因此军事幕僚会议对高峰会议的决策,也就无法为中国战区的需要,做出有利的评价。

--------------------------------------------------------------------------------
  
在丘吉尔看来,当时的中国,只不过是一个为自己存亡命运挣扎的衰落国家而已,竟然对於战后的亚洲事务,就有这样大国的风范,那么在战后,中国一旦复兴之后,她必然会领导亚洲殖民地脱离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控制   

--------------------------------------------------------------------------------
  



不过在领袖的决策会议中,罗斯福却全力支持蒋介石,罗斯福甚至动用个人的威望,表达盟国应该将反攻缅甸的作战,列为优先的战略布署。一方面罗斯福认为,若要以较少的伤亡,较短的时间击败日本,就要充分武装中国军力,利用中国的战略地缘与人力的优势,一方面罗斯福也表达对於中国过去抗日所做重大牺牲的关切与补偿。丘吉尔力争无效之后,只在表面停火,其实丘吉尔准备联络史达林,进行会后的翻案大反击。

总之,中国在开罗会议中,反而为中国以外的事务,例如保存日本皇室、韩国战后独立与中南半岛的前途,都争到决定性的发言权与影响力。在这些方面,罗斯福是支持蒋介石的立场,因而与丘吉尔产生不少的摩擦与辩论,也就更为坚定丘吉尔要防堵甚至打击中国的成见。因为在丘吉尔看来,当时的中国,只不过是一个为自己存亡命运挣扎的衰落国家而已,竟然对於战后的亚洲事务,就有这样大国的风范,那么在战后,中国一旦复兴之后,她必然会领导亚洲殖民地脱离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控制。何况,罗斯福完全的同意,中国在战后,可以收复被日本所夺取的所有失土,那么中国要回香港、九龙,也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而已。

由於丘吉尔自始至终全面的杯葛蒋介石,让会议进行得相当的不顺利,连罗斯福都感到十分的忧虑,因而明白的向蒋介石表示,会议的最大问题,就是丘吉尔不愿意中国强大,不过蒋介石了解,中国当时仍然是个弱国,又就在生存危机与实力有限的困境之中。加上中国一向缺乏攻击的个性,因此对於一些关於自身利益的问题,并没有针锋相对的坚持到底,以免会议破裂,或是增加罗斯福的困扰,对於蒋介石而言,在开罗会议中,能够确定收回中国历史失地、决定反攻缅甸作战,以及取得美国十亿美元的援助贷款,蒋介石认为,单是这三项的成果,就足以称为成功了。

因此在最后的开罗会议宣言中,明白表示盟国团结一致,对日本作战到底的决心,并且列出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当然归还中国,以及让韩国在战后独立的公开宣言。开罗会议在形式上,单是中国元首能够英美两国领袖,平等的举行高峰会议,共同发表了历史性宣言,就足以代表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已经大幅的提升了。因此蒋介石还算满意的离开开罗,留下史迪威等候德黑兰会议之后,盟国对於反攻缅甸的具体军事行动决议,但是真正出卖中国的阴谋,却开始在开罗会议之后,正式临到中国。在接着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中,史达林与丘吉尔联手策划,最后造成罗斯福改变立场,使得在开罗会议中,绝大部分对於中国的承诺,都被推翻或是修改。

33.6 德黑兰会议全面大翻案
开罗会议才刚刚结束的第二天,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德黑兰会议就接着登场,这场西方盟国英美苏领袖之间,第一次的高峰会议,原本就在史达林的全面设计之中,史达林以极高的政治谋略,争取罗斯福的好感,要求英美承诺,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以加速结束对德国的作战,其实是使苏联能够独占攻占东欧所有的战略利益。史达林并且正式提出,苏联考虑在德国投降之后,对日本宣战,这样苏联也可以成为提早结束对日本战争的主要战力来源。
当然史达林非常技巧的推销中国没有真正用全力抗日观念。这个概念一直由马歇尔设法扩大传播,又有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马歇尔的密友)之「第一手报告」的坚决支持,加上国务院左倾政治人物的唱和,丘吉尔也是站在同一战线助阵。这个观念主要的目的,在防止罗斯福大力的援助中国,因为假如中国因为获得援助而强大,就会严重的妨碍到苏联红色帝国在亚洲的发展,与英法殖民帝国的复活。

--------------------------------------------------------------------------------
  
丘吉尔最高的战略优先观点是,要维持大英殖民帝国的利益,西方国家在亚洲打败日本之后,英国唯一要对付的,只有中国了,而延后反攻缅甸,是迫使中国崩溃与衰弱的最高战略   

--------------------------------------------------------------------------------
  



罗斯福的战略观点是,一心希望能够越早结束大战越好,这样能够减少美国军民的死伤,同时他缺乏历史战略布局的远见与耐心,另一方面,由於苏联在政治、社会上组织严密,因此军队动员能力强,又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加上美国大量的援助后,其作战兵力的数量与质量均隹,对外又善於宣传作战的表现,所以罗斯福对於苏联在结束二次世界大战,扮演重要的角色,寄予厚望。罗斯福在得到史达林参加对日作战的保证之后,开始动摇武装中国部队承诺的信念。

而丘吉尔发现,既然无法阻止苏联在东欧形成支配性的扩张,同时能够早些击败德国,对於英国本土国力的恢复,更有实质的利益,英国必须依赖这个抢先的时机,力图恢复在亚洲的殖民帝国,因而将尽全力的迫使罗斯福打消反攻缅甸的承诺。丘吉尔最高的战略优先观点是,要维持大英殖民帝国的利益,因此,反资本主义的苏联若是在战后强大,必然会威胁美国,美国既然受到苏联全球的威胁,当然就要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这样美国就就不会在战后,强迫英国放弃殖民地的统治,那么西方国家在亚洲打败日本之后,英国唯一要对付的,只有中国了,而延后反攻缅甸,是迫使中国崩溃与衰弱的最高战略。

因此,丘吉尔全程的陪同罗斯福往返开罗与德黑兰,用尽每一个机会,游说罗斯福放弃支持蒋介石反攻缅甸的决定,在史达林的巧妙协助之下,罗斯福最后竟然被说服,美国不是要「放弃」反攻缅甸,而只是「延后」反攻缅甸或是「缩小」反攻缅甸的作战而已,罗斯福经不起丘吉尔与史达林的联合攻势,最后竟然就倾向同意「延后」反攻缅甸的承诺。这样就等於将极待援助的中国战区,置於危机的刀锋之前[6] 。

在德黑兰会议结束之后,罗斯福与丘吉尔又同时回到开罗,与英美双方的高级军事参谋,进行会后战略行动计画的具体会商,这时丘吉尔还是没有放弃对罗斯福游说,放弃全面反攻缅甸的作战计画,丘吉尔这种「精诚所至」、死缠烂打的功夫,终於扭转了罗斯福的坚持。此时的罗斯福与美军将领,几乎已经完全的陶醉在诺曼地登陆战的历史伟大场景中,因此决定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都投入这场登陆战上[7] ,这样登陆印度洋的安德曼岛,以切断日军在东印度洋的作战力量的方案就无法执行,反攻缅甸的计划,就无限期的延后了。

事实上,罗斯福原先是非常坚持他对蒋介石的承诺,但是在考虑史达林答应,苏联将会对日本作战,以及反攻欧洲的诺曼地登陆作战准备,必须要万无一失的状况下,盟国很难再抽调海军登陆艇到缅甸,所以罗斯福最后同意,盟国反攻缅甸计画只有延期。罗斯福在做出延后反攻缅甸的决定时,曾经最后召见史迪威,询问中国的抗日战力究竟如何,史迪威竟然「保证」,中国事实上已经处在不堪一击的状况之下,只要日军再发动一次类似鄂西的攻势作战,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必然崩溃,因此美国是否履行对中国的承诺,打通缅甸援助中国的通路,根本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这样罗斯福认为,中国既然连自保都有困难,也就根本没有力量协助美国提早打败日本,同时苏联答应要帮忙进攻日本,那么美国只有放弃对中国的承诺,延后反攻缅甸,罗斯福并且还忧虑假如蒋介石垮台之后,美国应该如何收拾中国的残局[8] 。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7#
发表于 2004-8-16 13:43:55 |只看该作者
33.7 盟国对中国背信弃义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五日,蒋介石还在等待盟国反攻缅甸的隹音,但是罗斯福突然致电蒋介石,举出盟国因为要全力反攻欧洲,因此发生无法调拨兵力投入反攻缅甸的困难,所以要求蒋介石同意延后反攻缅甸的计划,事实上,蒋介石了解到,假如中国没有英美两国全力的协助,中国是不可能抽调足够的兵力,单独反攻缅甸的,因此只有被迫同意。这样重开缅甸的陆上通路,以使中国获得援助的计画,在可见的将来已经是不可能,中国的作战力量也到了接近枯竭的地步。
很令人感伤的是,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中,虽然为韩国、泰国争到独立,甚至为日本力争以保留日皇的制度,同时为越南的独立,也留下发展的伏笔,但是为中国仅仅确定到台湾、东北的领土回归,却无法要回香港,以及争取到中国在外蒙古与唐努乌梁海的应有权力,蒋介石也非常大度的放弃对琉球与越南的主权,以及没有积极回应派兵占领日本建议。中国是为东亚地区国家争取到的好处,甚至超过自己。

--------------------------------------------------------------------------------
  
罗斯福个人的意志,却在完全负面的情报中动摇,无法坚持自己原先对中国的承诺;蒋介石又过於相信罗斯福的善意与保证   

--------------------------------------------------------------------------------
  



从开罗会议的记录可以看到,在中国赢得战胜之后,蒋介石并非要完全的放弃对日本索取战争破坏的赔偿,当时会议具体的结论是,中国准备要日本以实物,来做为战争破坏中国损失的赔偿,同时蒋介石也企图运用一些政治手法,例如两次对罗斯福提到开放旅顺为自由港,希望能够引进美国力量,牵制苏联的可能勒索(旅顺问题,当时蒋介石是出於预感的防卫,没想到会恶梦成真),并且在香港问题上采取低姿态,以避免刺激丘吉尔阻拦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但丘吉尔根本不但不领情,反而是绝对不归还香港,反攻缅甸也决定杯葛到底。

检讨开罗会议,假如不是史迪威、马歇尔从中不断的进行负面破坏,假如不是史达林在德黑兰背后的出手,假如不是丘吉尔锲而不舍的打击中国,假如宋子文能够出席开罗会议,那么对於中国与整个亚洲的利益而言,开罗会议应该是可以圆满成功的。但是罗斯福个人的意志,却在完全负面的情报中动摇,无法坚持自己原先对中国的承诺;蒋介石又过於相信罗斯福的善意与保证,而不能了解,国际会议之中的角力,实际上要比一场与野蛮敌人的肉搏战还要可怕。

蒋介石起先认为,盟国对中国至少要比敌国仁慈一些,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所有会议的公开结论,会被盟国私下改得面目全非,从此以后,中国的命运,就一再的遭到「盟国」的出卖与践踏,中国实实在在的成为盟国获取战争红利的牺牲品。最为可悲的是,中国当时还以开罗会议为中国带来了突破性的成就,谁知道开罗会议的结论,一再遭到任意的修改。盟国既不会优先打通缅甸的通路,美国也不会给中国十亿美元的贷款,中国却要从万分吃紧的战区中,抽调最精锐的部队,让史迪威在缅甸的原始森林中,作没有战略意义的消耗,同时更严重影响到中国本身的安危。这就是在一九四四年日军全力进攻下,中国战区出现全面崩溃的主因。

开罗会议是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分水岭,在形式上而言,中国在开罗会议之时,刚刚走出长期挫败历史记录的阴影,迈向国际历史四强舞台的强国巅峰,中美英三国领袖能够平等协商,完成对於战后亚洲历史布局的安排,但是中国再也没有想到,西方盟国竟然会联手,把中国当成一个出卖打压的对象。虽然史达林、丘吉尔的心胸奸险,以及罗斯福总统的缺乏远见与坚持,都是出卖中国的利益的原因,但是中国自己内部四分五裂,出席会议的阵容不强,又有史迪威这种通敌的内奸,中国要想在世界顶尖谋略的会议上,争取自己国家的利益,当然会容易遭到暗算。

33.8 恶梦开始降临中国
开罗会议结束不过十天,恶梦就开始降临中国。罗斯福突然告知蒋介石,盟国因为要全力进行诺曼地登陆战,所以要延后全面反攻缅甸的计画。蒋介石接到这个消息,可以说是遭到极大的打击,这等於说开罗会议的实质结果作废,中国所有的希望,就是放在打开缅甸的国际通路,接受美国大量的援助,以提高作战能力,击败日本,重建家园。但是延期反攻的决定,就使得中国面对更为艰苦的战局。
在缅甸通路迟迟无法打通的情形下,苏联又继续封锁西北通路,单靠每月一万吨的空运,是无法支持中国战区的民心士气与作战资源,蒋介石担心,中国经济危机的状况,迫使中国可能无法再支持六个月以上。因此蒋介石只有向罗斯福提出,增加空运数量到达每月两万吨,以及根据开罗会议时候的协定,拨给中国十亿美元信用贷款,以因应中国战区处理恶性通货膨胀,以及增加作战抵抗能力的需求。其实这两个要求,本来也是在开罗会议中,蒋介石得到罗斯福同意的,但是却竟然「意外的」引起了中美之间爆炸性的冲突。

首先是美国驻华大使高思(Clarence Gauss)在十二月九日,急电华盛顿,提出与蒋介石要求完全相反的看法,高思表示中国根本不需要美国新的援助资金,要想解决中国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中国所需的是大量物资的援助,但是除非打通缅甸的通路,美国根本无法将援助物资运到中国,所以美国政府目前根本不要答应蒋介石的贷款要求。而史迪威更是站在绝对反对的立场,他向马歇尔报告,这是蒋介石惯用的政治勒索手腕,史迪威宣称,因为美国不能履行承诺,打通经由缅甸援助中国的陆上通路,蒋介石就开口要十亿美元做为「交换的条件」。 没想到这个由史迪威捏造的[9]「交换条件说」,竟然会刺激了整个美国政府上下一心的强烈反弹,从陆军部到财政部,从参谋长马歇尔到财政部长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都对蒋介石要求十亿美元的借款,产生敌忾同仇、连成一气的看法,加上随后蒋介石,又依照中美的协议,要求美国支付在成都修建战略空军基地,以及驻华美军费用的钱,当这个消息经过美国驻华大使高思传回美国之后,蒋介石立刻成为美国政府内,人人喊打的「公敌」了(美国政府对於日本首相东条英机都没有过这样的情绪反感)。

而所有的美国政府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记得」,十亿美元的信用贷款,是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中,同意加以考虑的,而支付美军在中国的机场与生活费用,更是美国政府主动同意支付的款项 [10]。

--------------------------------------------------------------------------------
  
这时的美国政府上下,一致的认为,中 国不但不想出兵作战,反而要求大量的援助。突然间蒋介石成为「勒索盟国」的 公敌了   

--------------------------------------------------------------------------------
  

更糟的是,蒋介石在十二月十八日,任命史迪威全权统领中国驻印军,开始在胡康河谷进行攻击日军的军事行动,以掩护雷多公路的修建。不料这时史迪威与蒙巴顿竟然自己「私下」决定,乘机提前发动缅北的局部反攻作战计画,以拖住中国的军队,同时可以减轻英军在印度所遭到的军事压力。因为当时日本的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大将(扩大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元凶),正在准备对印度发动全面的攻击作战。

史迪威然后透过马歇尔,要求罗斯福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派遣接受美援装备的华军出兵支援,这原是蒋介石所坚决反对的进攻缅甸「替代」方案。而原来罗斯福也同意蒋介石的看法,就是若盟国没有配合从印度洋进攻缅甸的行动,中国不宜单独进行缅北作战,因此蒋介石拒绝出兵是有充分正确理由的。但是罗斯福在马歇尔的误导下,居然认为是蒋介石出尔反尔,史迪威与蒙巴顿现在要出兵反攻缅甸了,蒋介石竟然不肯出兵配合! 罗斯福在十二月数度致电蒋介石,要求蒋介石合作,出兵反攻缅甸。这时的美国政府上下,一致的认为,中国不但不想出兵作战,反而要求大量的援助。突然间蒋介石成为「勒索盟国」的公敌了,中美之间的关系,几乎面临破裂的危机。

--------------------------------------------------------------------------------
  
其实真正要感到愧疚的应该是美国,自己推翻了对中国军事反攻的承诺,以及扭曲十亿美元贷款的考虑   

--------------------------------------------------------------------------------
  

事实上,真正背信弃义的是美国,因为是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中,亲自答应蒋介石的两个项重大决定,一是盟国合力反攻缅甸,二是考虑贷款中国十亿美元。蒋介石回国之后,正式向罗斯福提出要求十亿美元的贷款,完全是依据开罗会议的结果行事,毫无过分之处,更和盟国延后反攻缅甸的作战计画无关。但是美国政府却「认为」这是蒋介石狮子大张口的「交换条件」。其实真正要感到愧疚的应该是美国,自己推翻了对中国军事反攻的承诺,以及扭曲十亿美元贷款的考虑。

但是此时的美国政府,上下一致的认为这是蒋介石的勒索,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指出,中国原先的五亿美元贷款都只用了一半而已(当时美国一直以空运困难,拖延中国购买黄金,收回法币的财政计画,所以导至资金无法依照计画使用),而中国严重的经济的问题需要等到重开滇缅公路,可以将大量的物资运到中国之后,才能稳定中国的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11] ,所以美国财政部坚决的反对给中国新的借款。

对於蒋介石依照中美的协定,要美国偿付修建机场费用,以及驻华美军的开销,美国政府则藉口说,蒋介石要求的一美元兑二十法币的官价汇率,可以说是极端的不合理(当时黑市汇率为一美元兑二百三十元法币),所以美国财政部也反对到底。蒋介石的答覆是,中国政府必须维持法币官价的汇率,否则中国的财政信用会崩溃,因此坚持不肯改变汇率。这点当然更是蒋介石藉机敲诈美国的滔天罪证。

美国财长摩根索的观点,说中国需要为要大量增加物资的供应固然有其道理,但是要收回发行过多的法币,更是克服恶性通货膨胀不可或缺的金融政策,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的确相当的危急。不过,中国政府坚持维持官价固定汇率,完全的脱离市场价格,在当时虽然是见仁见智的经济政策问题,但是以后见之明而言,恐怕是蒋介石与孔祥熙一个严重的错误政策决定,因为以这样水准的汇率,使得美国政府无法对国会交待,援助中国换算美元的费用成本,竟然会达到完全不合理的地步。其实国民政府应该直接以美元换法币的方法,来回收超额发行的法币,而不要用黄金收回法币,结果因为这个操作,因为战时交通极端的困难,经常发生延误,而造成政府信用的破产。

更为不幸的是,此时蒋介石对美国政府采取压力的交涉,蒋介石通知美国驻华大使高思,假如美国坚持不支付驻华美军的费用,中国政府实在已经无力负担美军在华所有经费的支出了(单是为了在中国建筑大量的空军基地,就让中国前前后后支出了近百亿法币的代垫资金,造成地区性的恶性通货膨胀),因此国民政府要求,假如美国政府再不依协议付款,那么最迟在一九四四年三月,驻华美军要自己设法张罗供应品,这原是盟国之间常用的谈判手段,但是美国政府却为此事,出现更为激怒的反应。

--------------------------------------------------------------------------------
  
罗斯福从失信於蒋介石的感到遗憾,一变而为对蒋介石的「勒索」感到不满,这种变化之大,简直无法理喻   

--------------------------------------------------------------------------------
  

这时罗斯福已经直接介入中、美之间的争执,罗斯福要求蒋介石出兵,以支援史迪威与蒙巴顿的缅北作战计画,但他「忘记」了中美之间的缅甸作战共识,是中国绝对不能单独进行缅北作战,因为这种局部反攻,既不能击败缅甸的日军,反而造成中国战区实力不足的危机,此时马歇尔却极力的批评蒋介石,他指出这就是蒋介石一向的阴谋,中国拿了美军的援助,却不肯让部队参战,因此美国政府应该以中断对中国的援助,来压迫蒋介石出兵参加缅北作战 [12]。

这时候,罗斯福从失信於蒋介石的感到遗憾,一变而为对蒋介石的「勒索」感到不满,这种变化之大,简直无法理喻,但此时中美关系,突然就濒临破裂的边缘。马歇尔这回可抓到机会,可以置「盟友」蒋介石於死地,因此马歇尔全面煽动美国政府的反蒋情绪,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日的美国政府联席会议上,一向极端左倾的财政部次长怀特(Harry White), 以充满煽动的言词,猛烈的批评中国的要求,因此财政部长摩根索等人提议(非常奇怪的是,国务院竟然缺席),美国干脆中止对中国的支持,停止在中国修建机场,撤退所有美国在中国的军事人员。陆军供应部长索摩维尔甚至提议,干脆悬赏一亿美元,收买在中国的政客,动手进行政变推翻蒋介石,另外组织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

整个会议,简直成为对中国的一个私设裁判法庭,与会人士全都成为「中国私刑队」的成员,以最为刻薄的方式,声讨中国借钱的滔天大罪,其程度比后来对东京大审日本战犯的声讨,还要严厉的多 [13]。

这个会议的结论,当然得到马歇尔与史汀生的全力支持,他们认为,只要这个备忘录能够传到重庆,那么保证中美关系全面破裂,美军也会撤离中国战区。幸而在最后关头,罗斯福总统请国务卿赫尔(Cordell Hull)介入,参加意见,赫尔力排众议的指出,假如美国政府这样对待蒋介石,美国的对日本作战,将会失去中国的合作。假如中国与日本停战,那么整个亚洲的局势将会全面的逆转,美国就没有把握控制亚洲的战局,这才点醒「中国私刑队」情绪化决策的不当,美国绝对不能没有中国在亚洲的支持,否则美国再多花两百亿美元与一百万部队,也不一定能挽回亚洲、太平洋战场,因失去中国所造成的危机。

因此在国务卿赫尔的斡旋之下,最后达成一项协议,美国每月最多支付二千五百万美元的驻华军费,原先的十亿美元贷款免谈,修建机场的费用也免谈,汇率另行商定(最后是以一美元兑七十法币达成协议)。史迪威的缅北作战计划,蒋介石必需要出兵协助,否则美国绝对不再援助中国军队。

这场中美之间,莫名其妙的「离奇」冲突,可以说是荒谬已极,盟国不但在战略上欺骗、出卖中国於先,又背信於援助中国的承诺,最后突然完全怪罪中国向美国勒索,同时还不顾中国战区的安危,强迫中国出兵进攻缅甸北部,进行一场最耗费军力,得到最少战果的作战。这个冲突使得中美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精疲力竭的中国要更为孤单的面对来自盟国的遗弃与打击。

--------------------------------------------------------------------------------
  
「中国抗日无价值」的刻板宣传,有了中国战区大败事实的支持,成为在后来的雅尔达会议中,盟国毫不留情阴谋出卖中国的主要原因   

--------------------------------------------------------------------------------
  

结果当然是史迪威在缅甸,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与火力大胜日军,蒋介石的中国战区,战力被抽调一空,空军战力也受到分割使用,结果中国军队从北到南,都被日军击溃(详情请参看三十四章)。 美国政府的结论就是,史迪威是可以领导中国军队击败日军的「名将」 [14] ,中国的军队必须交给史迪威统帅,蒋介石与中国军队完全不是日军的对手,因此中国军队在对日战争中,可以说是一无贡献。

这个「中国抗日无价值」的刻板宣传,有了中国战区大败事实的支持,造成罗斯福逼迫蒋介石,交出中国政府军队指挥权给史迪威的霸道做法,更成为在后来的雅尔达会议中,盟国毫不留情阴谋出卖中国的主要原因。

其实整个中国被否定与被出卖的历史,都是盟国的政治野心家一连串的政治陷阱所设计造成的,中国绝对没有想到,盟友会比敌国还要残酷。此时之中国正处在被盟国出卖的全面危机之中,但她仍必须要为自己的命运,做出最后的挣扎。

33.9 参考资料
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梁敬 《开罗会议》,对於开罗会议的前因后果,都有很好的深入论述。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对於中美在开罗会议前后的关系变化,有非常珍贵与最新公开的资料。魏德迈的 《Wedemeyer Reports!》 对英国惯以狡猾的手腕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有详细的描述。


--------------------------------------------------------------------------------


附注:
[1] 在一九四五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中国又失去这个地位。苏联对中国「友好同盟」的邦谊可见一斑。
[2] 美国提出的整套方案,代号为 BOLERO 及 ROUNDUP,盟军先在英伦三岛集结超过一百万的优势兵力,加上空、海军的支援打击,於一九四三年夏渡过英法海峡反攻欧陆,但丘吉尔用尽方法抵制此案,原因是丘吉尔想藉延长大战的时间,把德国彻底消耗掉,好让英国一劳永逸,从此少了一个最头痛的竞争对手。

[3] 有关丘吉尔由地中海仰攻德国的奇想,做为英国的政治斗争手法,在魏德迈的《Wedemeyer Reports!》 一书中,有非常深入的批评。

[4]这点非常的可惜,事实上,罗斯福在战争刚开对於蒋介石领导对抗日本的贡献相当的肯定,是美国友华派的领导人,蒋介石不能与罗斯福多主动接触,结果造成反华派的军人与官僚蒙蔽罗斯福的判断。

[5]宋子文虽然是蒋介石的姻亲,但是绝非一位迎逢的政客,他不但经常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且与蒋介石闹翻过多次,不管他的做法是否正确,但他是一位很有坚持的政治人物。

[6] 当时的英国与苏联,都已经获得美国几十亿到百亿美元的大量援助,才能撑住战局,而中国参战比它们还早,中国的国力原比它们还弱,所以中国需要先打通缅甸通路,获得实质的援助之后,才能展现战力,配合盟国的反攻计划。

[7] 登陆诺曼地的盟军作战,投入的力量是远超过作战实际的需要,根据作战实况,盟军其实只要使用一半的资源,同样可以成功的登陆。

[8] 这是史迪威最为恶毒的做法,身为中国战区参谋长,竟然专门做出卖中国战区的工作,而预言中国将立刻被日本打败,根本就是史迪威自从七七事变以来的「职业」性预测,历史的事实证明,中国不但没有像史迪威过去所说的,在中日全面战争六个月之后就被打垮,也没有像史迪威又说的,中国再打一次鄂西会战就会崩溃,事实上,中国后来又打了比鄂西会战规模还要大的六次会战,她还是没有倒。

[9] 蒋介石根本就不知道盟国反攻缅甸以支援中国战区的承诺原是一个骗局,十亿美元的贷款,是中国在开罗会议中就提出,罗斯福同意优先考虑的。因此反攻缅甸与贷款并无关联,时间顺序也证明交换条件说的荒谬。

[10] 中国是美国的盟国,为了打败日本,她已经是牺牲到民穷财尽的地步,当时盟国并肩作战,由美国提供军火与经费支援,原是反法西斯同盟标准模式。中国比英国与苏联所做的牺牲,都要大得太多,但是得的援助却少之又少,更何况这只是贷款用来周转与维持国家的抗日战争而已,将来会全数还清的。美国政府可以不借,但不必把中国借钱的要求,当成头号公敌来对付。

[11] 问题是,盟国又自己推翻决议,取消了反攻缅甸的计画,重开滇缅公路已经无望,那么中国只有等死?

[12] 难道马歇尔忘了,盟国并未批准史迪威私自决定的缅北作战计划,蒋介石那有义务出兵支持史迪威个人的作战冒险,中国战区还要不要军力来维持了? 事实上,当时中国还没有拿到多少美国的援助,因为缅甸的通路没有打通呢! 此外,难道中国接受美国援助,是为了要当英国在缅甸的「佣兵」,而不顾自己国家的存亡?

[13] 对照其他盟国向美国要求的援助,总共都在百亿美元以上,而且有许多笔钱是有借无还的,中国是规规矩矩向美国借钱,而且保证会还钱的,竟然要受到这样的羞辱,大概美国嫌中国借得太少了? 是不是希望蒋介石应该向史达林学样,开口要个一百亿美元(而且是从头就打算赖帐的),美国总统反而会亲自将钱送来?

[14] 除了偶尔忘记自己是统帅大军的指挥官,把部队丢了就跑(详情请参看三十章「滇缅作战」)。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8#
发表于 2004-8-16 13:46:11 |只看该作者
 日军孤注一掷的疯狂反扑
 郑浪平著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三十四章



--------------------------------------------------------------------------------


    日本在一九四四年年中,决定将最后有限的兵力,孤注一掷
  地投入华南。结果日本并未能因此而击败中国,以挽救自己的败
  局,反而造成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兵力严重空虚,给予苏联“参
  战”(其实是劫掠)而轻松获胜的可乘之机。实力被抽调一空的
  关东军,对于苏联红军的攻击,表现的是近乎毫无招架之力。日
  本终于在历史的决战上,给俄国捡到洗雪日俄战争耻辱的机会。
  同时苏联入侵中国的东北与朝鲜半岛,给东北亚带来半世纪的战
  火与威胁。这些都是日本一号作战计划得到“胜利”的历史后果。 


  一九四三年年中之后,由东条英机所领导的日本政府,已经开始知道,
无论是和是战,都无法解决中国事变了。日本既然没有足够的兵力争取战争
的胜利,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设法保持现有的战果,以谋求一个较好条件
的停战交易。东条政府于是提出了建立日本“绝对国防圈”的概念。这个概
念在本质上,已经是不求胜利之被动与守势战略,但是却成为支配日本的最
高战略指导原则。

  东条英机政府之所谓绝对国防圈,就是设定保障日本本土安全,与维持
战争资源供应,所需的最小控制空间。日军大本营认为,在太平洋中,日本

第467页
最少要据守千岛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印尼群岛;在亚洲陆地上,日军则要
控制中国的平汉、粤汉铁路,及中南半岛,并延伸到缅甸与印度东部。

  这个建立绝对国防圈的战略要求,对于已经不求战略胜利,而只求自保
的日本政府领袖而言,正好配合了日本民族极端缺乏国家安全感的集体心
理,因此使得日本政府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去执行与达到目标。此外,在日本
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以及南方军总司令部中的高级将领,已经有了更为
奇特的战略构想,就是在必要时,日本的战略决战主体,将从日本本土,转
到亚洲大陆进行。因为日本岛屿的战略空间太小,无法承受强大的攻击;在
亚洲大陆,日本则控有足够宽广的战略空间,以及较多的战争资源,可以适
合长期作战。所以日军有意扩大在中国的战场空间。

  日本的海空军,这时候已经在太平洋地区遭到美军猛烈的打击,扩张与
反击已经是不可能了。由中国华南基地起飞的盟国轰炸机,更对日本绝对国
防圈之运输通路造成重创,特别是陈纳德指挥以华南为基地的美军第十四航
空队,与中国空军密切合作,非常有效的攻击日本的战略运输船队(由南洋
经台湾海峡到其本土之航线),造成日本运输船队每年高达一百万吨以上的
损失。在这种状况之下,日本的军备与工业生产,由于缺乏原料与能源的供
应而面临全面停工之危机。这是威胁日本绝对国防圈安全运作,最为严重的
问题。日本的整个作战武器军火的生产,以及民生必需品,供应上都开始发
生严重的困难。

  因此日本政府若要确保其绝对国防圈内运输线的安全,就必须要在中国
以及缅甸战区,同步进行孤注一掷的大反扑作战,作战核心的目标,就是消
灭中国战区内的战略空军基地及补给线,以确保日本绝对国防圈的安全。在
缅甸战区的攻势,是要切断驼峰运输的通路;而在中国战区的攻势,则是彻
底破坏中国华南地区的盟国空军基地。

  
34.1  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计划”

  一九四三年秋季,日军大本营命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开始依据大本
营的绝对国防圈战略指导原则,拟定一个决定日帝国战争胜败的作战计划。
计划的目标是,一、攻略中国南方与西南方的中美空军基地。因为这些空军
基地的战机,已经严重危及日本由南洋通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路线;这是维


第468页
持日本战争机器运作的生命线所在,若是继续受到威胁,日本将很快就失去
长期作战的能力。二、打通亚洲大陆的陆上交通线。日本在必要时,可以在
陆上进行联络,将关东军、中国派遣军、以及南方军结成一体,用亚洲大陆
的战略空间进行决战。三、是打击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日军力与作战意志。

  日本中国派遣军在接到大本营的指令之后,开始研拟一个由北而南的全
面攻势作战计划,也就是打通平汉与粤汉铁路,与彻底扫平华南的盟军空军
基地。其实这个作战攻势方向,曾是中日全面战争初期,中国最为担心的日
军攻略战法,但是日本却一直不能掌握这个战略构想。直到六年后,面对山
穷水尽之时,日军才想采这个作战方向,为日本帝国的命运,进行最后的反
扑。经过日军大本营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高级参谋几次全面会商,最后
在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三日,日大本营经过御前会议,核定这个挽救帝国命运
的行动方案,是为“一号作战计划”(Operation Ichi-Go)

  此计划的纲领是,日本本土将再增加兵力的动员与投入,关东军与南方
军则尽量提供支援。第一期作战,是先由华北方面军发动攻击,打通平汉铁
路,同时歼灭华军在河南的主力。第二期作战再由驻武汉的日本第十一军,
发动直攻衡阳的大会战,彻底击溃华军第九战区的主力。第三期是成立第六
方面军,负责打通粤汉铁路的作战,与华南的第二十三军配合,发动由广州
北上、与十一军的会师行动。第四期作战,则在打通粤汉铁路之后,再出兵
攻占广西与越南的通路。一号作战计划的战略重点目标,是攻击与摧毁中美
空军在江西、湖南与广西所有的空军基地。

  为了发动一号作战计划,日军可以说是设法将明治维新以来,所有累积
的陆军战力,都要孤注一掷地投入。日大本营决定,中国派遣军在执行一号
作战计划中,所有的兵力与支援要求,都给予最优先的配合。在兵力动员
上,日军决定再动员五十一万部队,优先补足中国派遣军所有的缺额;尽量
将原先在中国战区的乙种师团与丙种师团,调升为甲种师团1。此外大本营
并且还抽调日本本土与关东军的部队,进一步支援中国派遣军的一号作战。

  日军对于一号作战计划的先期后勤准备,周全到几乎难以想象的地步。
先是改组了整个在中国战场的航空兵团,单是空军作战的油料,就有半年的
储量,弹药的储量多达两年。并特别派出从未在中国战场上使用过的装甲师
团,参战各军的粮弹后勤支援,都有半年以上使用量的准备;马六万七千
___________
1 使得日军甲种师团再加上所有补充、特种作战单位之后,作战的兵力达到三万两千人。

第469页
匹,运输汽车一万三千辆,运输补给船艇一万艘。并且调动日本全国所有的
道路、桥梁工程支援人力与器材,投入战线后方道路的维修。日军在一号作
战计划所有的作战需求,上至野战医疗设备,下到士兵军靴的修理,都一应
俱全,它成为日本皇军成军以来,历史上空前的全面出击作战,其动员规
模,超过了明治时期日俄战争的两倍以上。  

  日军的中国派遣军,在受到大本营如此强力的支持之下,可以说是喜出
望外,因此也决心拚出所有的力量,以完成挽救日本帝国生死存亡的大决
战。所有参加作战的野战师团,都组织特殊的作战敢死队编组,特别加强突
击、夜战与城市作战训练;并且举办各种作战研习会议,彻底检讨过去与华
军作战的经验,提出改进的对策方案。日军从大本营到前线参战部队,一再
进行周密的兵棋推演,以及全军的战前演训与竞赛。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99#
发表于 2004-8-16 13:48:11 |只看该作者
34.2  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

  但此时的中国守军,却正处在战力严重空虚的阶段。由于中、美为了军
经、援助的问题,爆发了严重的摩擦,双方关系几乎濒临破裂;在史迪威的
运作之下,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是遭到全面的破坏,不但所有援华的陆军
装备、物资2,百分之九十都用到史迪威的缅甸作战准备之中,而且中国最
精锐的八个军的部队,被抽调去参与缅甸作战。

  史迪威在这时一再强调,日军根本无意对中国军队发动任何的作战攻
势,最多只是破坏与劫掠的“军事演习”罢了;所谓日军即将在中国战区发
动全面攻势的情报,只是蒋介石藉口来“勒索美国”的援助物资而已,同时
蒋不愿派遣接受美援装备的华军,参加缅甸作战。因此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
与参谋长,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摩擦与政治斗争,在最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对
于日军的作战动向与情报判断,看法也几乎是南辕北辙。

  史迪威这时掌控着一切的美国援助物资,以及中国的战略预备队兵力。
他一心一意只想动员华军,早些帮他完成反攻缅甸的作战;同时他还有一个
更大的野心,就是希望蒋介石的部队在中国本土能够遭到一败涂地的打击,
这样他才能有机会全面地接受中国部队的作战指挥权。因此史迪威故意漠视
日军集结的情报,不断向华盛顿报告蒋介石根本无法作战,日军在中国战区
___________
2 以中国战区华军的需要来说,由驼峰空运输入的美援物资在数量上仅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第470页
其实没有威胁。

  由于美国政府拒绝贷款中国十亿美元,以挽救中国后方所爆发的恶性通
货膨胀,因而与国民政府产生了严重的摩擦与误会。同时盟国决定延后打通
援助中国的缅甸通路,因此中国能得到的实际援助,仍然只靠驼峰空运的一
点点物资,来维持中国战区最低限度的战力。但这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已经
因为多年的战争而使力量面临枯竭,同时外援久候不至,人心更是动摇;华
中地区又碰上连续两年严重的旱灾,造成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发生了严重
的粮食、物资匮乏与恶性的通货膨胀,不但数以百万的人民可能因饥荒而
死,就连军队的衣食补给,也发生极度的恶化的问题。

  国民政府在领土与人口日益紧缩的状况之下,收入难以增加,但是战费
则不断飞跃成长,为了应付抗日战争的庞大战费支出,只有扩大法币的发行
量。一九三七年六月,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总余额,只有
十四亿元,但是到了一九四四年的十二月,法币的发行总余额,已经暴升到
一千八百九十四亿元,增加了一百五十倍。当时的法币是在美国印制的,单
是为了印刷法币,就动用了美援贷款的十分之一,合计高达五千万五百万美
元。每个月为了运送这些法币回国,占用了驼峰空运量达一百五十吨,消耗
了四千五百加仑的汽油。

  由于法币近乎无限量的发行,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的物价大幅上升,以一
九四一年的物价指数为一百,到了一九四四年十二月,物价指数上升到三二
二〇。在一九四四年里,物价几乎是到了天天上涨的地步,靠薪水收入的军
公教人员,受害最深;同时前线的部队,也普遍缺乏衣食、医药与装备。在
史迪威与其同路人设法分化、离间之下,后方人心对于政府的失望,已经接
近不满与沸腾的状态,于是各个政治派系的人物开始借题发挥,国民政府内
部开始涌现政潮,而原本全国上下团结抗日的精神开始涣散3。

  为挽救经济的问题,国民政府企图以美国的贷款,在美购买黄金,然后
运回中国市场抛售,以设法收回法币。但是这项工作又受到美国财政部次长
怀特不少的行政干扰,因此时断时续。虽然收回部分法币,不过由于黄金数
量不足,并没建立人民对于政府的财政的信心,也就没有发生所预期之控
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___________
3 例如孙科与蒋介石就几乎翻脸,其他各个派系的军政领袖,甚至战区指挥官,都开始各有
自己的打算。

第471页
  而中国军中的经费,更是短缺到不够官士兵生活开支的地步,几乎每个 
部队都普遍有谎报兵员人数的情形,如此才能勉强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在
前线的部队中,甚至士官兵的衣食供应,都发生问题,更别说作战装备了。
部队普遍都有营养不良、装备落后、武器和训练不足与士气低落的严重问 
题。在上层权力斗争的影响之下,整个抗日的精神开始瓦解,逃兵情况开始
越加严重4。

  更糟的是,许多将领与政客,开始拉帮结派,设法与史迪威打交道,希
望能够从美军的手中,拿到一些美援的好处;更有人开始迎合史迪威,准备
推翻蒋介石,而做美国所拥立的新政府领袖。因此重庆军政的上层,开始出
现抗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分裂与内讧。上下逐渐失去精诚团结、一心抗敌的
意志,这都直接对军心士气与作战指挥产生极不利的影响。

  当时蒋介石政府没有一套严格控制战时物资分配的措施,而让一小撮人
得以乘机大发国难财,更是容易造成人心的不平,在政治斗争的谣言运作
下,引爆了人民对政府的失望与怀疑。

  其实当时经济空虚与战力不济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大量损
耗,日军有计划的劫掠大批的粮食、物资,加上一直没有办法得到外来的援
助,导致中国所有的国力,都几乎面临消耗一空、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蒋介
石在开罗会议中,曾向罗斯福总统告急,表示中国的经济危机甚至大于军事
危机。但是这个向美国借款的要求,却被史迪威、马歇尔所扭曲,罗斯福更
受到美政府内部左倾官僚的蒙蔽,所以国民政府无法得到这笔贷款,以稳定
抗战的经济与人心。反攻缅甸打开援助通路的日期又突然被无限期延后,更
让中国的战力受到打击。

  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最糟的,因为中国还要优先抽调精锐的部队支援缅北
作战。虽然根据日军大量集结与 演训的情报,蒋介石认为敌军极有可能在一
九四四年年中,发动全面的反扑,而在二月以后,重庆方面对于日军准备打
通平汉与粤汉铁路的攻势,也掌握了更为清楚的情报,无奈参谋长史迪威只
全心全意地在缅甸野人山进行作战,对于日军准备在中国战区发动新攻势的
情报,根本不加理会,而造成部分华军将领也跟着附和,因此华军无法集中
力量,准备迎战日军空前的重大攻势。
___________
4 作者的先父回忆,由于当时部队的经费严重不足,全靠指挥官“吃空名”来维持实际运
作。大部分军眷的生活,更是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军中的士气开始低落,多数部队还是使用
抗战前所配备的武器作战。

第472页
  当然重庆方面的军力,因为在陕西部署了监视共军的部队5,又要优先支
援缅甸作战,所以兵力更加不够分配。这次日本的华北方面军之所以敢放手
南下,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此时正是共军与蒋介石进行政治对抗的时刻。
共军在山西、河北、江苏与山东地区,进行“放水”行动,乐意袖手旁观日
军痛击蒋介石的部队,而拒绝发动大规模的敌后全面游击战,来牵制日军。

  因此在这种敌实我虚的情势之下,一九四四年注定将是抗日战争中,中
国要受尽挫败与屈辱的一年。日军是倾全国、全军之力,在中国战场进行决
死大反击,中国则是外源未到,内争先起,这样如何能够挡住日军充分准备
而发起的空前攻势?

34.3  日军打通平汉铁路

  日军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对于华北日军负责打通平汉铁
路,捕捉河南华军汤恩伯主力的作战任务,原是有着不同的意见。因为他认
为,这次日军大本营能够发出如此强大的兵力给中国派遣军,与其进行大陆
交通线的打通,不如让他执行西攻西安,截断重庆左翼的作战计划,但是日
大本营并不同意他的观点(幸好日本大本营没有同意这个作战计划,否则中
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大本营下令由关东军调出精锐的第二七师团、铁道
联队、汽车兵团等特种部队,以支持华北方面军的一号作战任务,务必全力
打通平汉线,捕捉在河南的华军主力。

  华军河南阵地的防务是由蒋鼎文与汤恩伯负责。由于日军在中条山会战
之后,将近三年都没有在华北发动攻势,使得华军失去作战的警觉与士气;
加上河南连年天灾,民生困苦到了极点,军队的补给不足,兵员补充又以远
征军优先,因此战力已经降到空前的底点。在日军发动攻势之前,蒋介石与
驻华美军的将领,对于日军的作战企图,缺乏共识与掌握,由于史迪威坚持
认为,日军的攻击只是例行出击的演习,根本无意深入华军阵地与进行长期
的占领作战,当前华军应该以静制动,故将拥有美式装备、员额充足的华军
部队,调入缅甸原始山区进行作战。所以汤恩伯奉命以静态防御,在嵩山以
东的密县、巩县一带阵地布防。
___________
5 所谓监视共军的国军部队约有十二个军的兵力。当然不是完全监视延安,也是防守黄河沿
线,阻止日军从山西渡河进攻陕北与关中,作者的先父当时正在此地任职。

第473页
  在表面的数字上,中国战区的空军要优于日本,史迪威却下令陈纳德的
第十四航空队,正式的编制有五百架战机,要锁定二百架战机,负责防卫成
都等地的美国战略轰炸机基地的安全,不得弹性运用;另外要出动一百五十
架战机,支持盟军反攻缅甸的作战,因此陈纳德只有一百五十架战机可以投
入中国战场的支援与打击作战。问题是,这些战机的基地都在华南,很难在
遥远的黄河流域,取得制空权。因此陈纳德想尽办法出动飞机,企图炸断黄
河铁桥,与支援华军作战,但是战机实在分配不过来。日军源源不绝地越过
黄河,机械化的部队在黄河以南的平原上纵横驰骋,对华军阵地造成极大的
压力。

  而刚好河南发生严重的大旱灾,几百万以上的中国百姓九死流离,粮食
供应非常缺乏,物价上涨已经是七七事变当年的五百倍。社会的困苦、人心
的不安,加上重庆的内争浮现,美国介入中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军力上补充
兵员的严重不足,美援武器更是纸上谈兵的迟迟没有到手,这一切都使军心
更为涣散。

  执行这项任务的日军敌前指挥,是由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中
将负责,他率领四个师团、四个旅团,以及一个战车师团,加上大量的工兵
与运输部队,总兵力达十五万人。在关东军支援修复黄河铁桥的协助下,日
军在一九四四年四月十八日的半夜,在中牟渡过黄河,夜袭华军在河南的阵
地。日军行动前的欺敌工作与情报扰乱,部署的非常成功,重庆方面以为日
军应在五月底才会发动攻击,美军的情报判断更离谱,认为这最多只是日军
的骚扰行动而已,不值得华军劳师动众、严阵以待。

  事实上,日军在大军渡过黄河的四天之前,已先派决死突击队,渗透华
军阵地,找到华军防线的弱点,然后引导日军,在一九四四年四月十八日,
对中国第一战区的阵地,全力发动攻击。汤恩伯原想主动对渡河的日军部
队,进行反击,但是其他将领都缺乏主动作战的意愿,以及作战的支援与兵
力,因此只消极地接受命令,困守在阵地之中,不愿配合出击,而让日军机
械化部队,任意在华军阵地之间驰骋。

  日本第十二军顺利渡过黄河之后,全力发动攻势,四月十八日,日军三
十七师团攻陷中牟,四月二十三日,日本六十二师团攻克郑州,这样日第十
二军已经成功的撕裂中国第一战区的正面防线。日军然后兵分二路,一路向
南攻击,准备沿平汉线攻克许昌后,与来自武汉的第十一军部队会师,以完

第475页
成打通平汉铁路。外一路的日军,则是向西突进,准备攻击华军汤恩伯部的
主力。

  由于日军的攻势凌厉而且充满变化,三个师团的日军部队迅速包围了平
汉路的重镇许昌。日三十七师团担任主攻,六十二师团与二十七师团在外围
进行包围分割作战,以彻底孤立在许昌的中国守军。日军在战车、突击队与
炮兵联手下,迅速迫近许昌的阵地,打得华军阵地陷入混乱之中,才两天的
时间,许昌就在五月一日弃守。

  此时日军情报发现,汤恩伯的部队在登封、密县附近集结,反击日军的
攻势。因此日军司令官内山,立刻将南攻的部队,由南向西方旋转九十度,
企图捕捉汤恩伯的部队。另路日军则在战车师团的前导之下(这是日军首度
在中国战区使用战车师团),在河南平原势如破竹地疾进,企图以钳形攻
势,包抄汤恩伯部。日军这种灵活的攻势,其速度与方向不断变化,充分展
现装甲与机械化部队的战力优势。不过汤恩伯的主力第十三军石觉部,并未
踏入日军的口袋,而设法退入嵩山,日军失去了围歼十三军的机会。

  这时候华军在河南的战线与阵地,可以说是陷入了一团混乱之中,事先
的作战情报与计划,几乎完全与事实的发展不符。由于华军的员额不足、士
气低落、补给不济,上级领导阶层又面临美军介入政策与权力的斗争,因此
实在无法面对日军空前强大、灵活与凌厉的攻势。许昌陷落之后,由于蒋鼎
文担心自己受到围歼,而立刻率兵退向伏牛山,造成汤恩伯部势孤,也只有
设法突围。因此其他的华军部队,产生兵败如山倒的连锁反应,河南战场近
乎失控。

  蒋介石企图抽调接受美军装备的远征军回来参战,不但遭到史迪威拒
绝,而且在罗斯福亲自介入的压力下,于四月二十五日,蒋介石被迫下令远
征军由云南出动,渡过怒江,参与缅北的作战。这时候日军刚攻陷郑州,开
始击溃华军在河南的防线,蒋介石却只能眼看着中国战区受到日军攻势无情
的蹂躏。在盟国的眼中,装备中国的军队,只是为了英国在缅甸与印度的利
益而战。

  日军南下的攻击,很快又恢复行动。十二军攻陷许昌之后,日军第十一
军横山勇,同步派遣一个旅团北上夹击,于五月八日南北两军在遂平会师,
日军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七年后,才终于勉强的打通平汉铁路。

  接着日军的主力又朝向西方发动连续的攻击,企图围歼汤恩伯的主力不


第476页
成;日军立刻朝向洛阳外围发动快速攻击,彻底击溃了洛阳外围的中国守
军。然后在五月十八日,日军六三师团负责由东向西进攻洛阳,而日军一一
〇师团与战车第三师团则由洛阳的西方迂回攻击。不过日军对洛阳的全面攻
势,这次遭到华军强烈反击。洛阳守军是武庭麟的第十五军,以旺盛的作战
意志,挡住日军极凌厉的攻势,此举惊动了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于是日
军调集部队,于五月二十三日以四面合围之势,再攻洛阳。华军在兵力悬
殊、援军不到的状况之下,仍然拒绝招降,浴血奋战之后,武庭麟在五月二
十五日从洛阳突围。三十六集团军司令官李家钰则在后续的作战中阵亡。

  此时日军驻山西的第一军,也派遣第三、五十九等两个旅团,渡过黄河
的渑池,截断了陇海铁路的交通,阻止华军向东的驰援;同时扫荡华军在洛
阳以西的主要后勤基地,以及夺取华军在卢氏的主要军需品供应仓库。华军
在第一战区,出现了全线溃败的局面。这时候国内外的舆论出现大量悲观与
恐慌的报道,说华军已经失去战力,蒋介石只有撤换蒋鼎文与汤恩伯的职
务,及派陈诚前往坐镇指挥,调胡宗南负责监视延安共军的部队,东出潼
关,进入河南,暂时阻挡了日军的攻势。由于日军立刻就要在湖南发动大兵
团作战,因此停止了继续向西的攻势。

  于是一场推诿责任的内部攻防战,立刻就在华军、美军之间展开。史迪
威以及一些美国记者,当然乘机发表他们的“证据”,指出蒋介石的部队根
本不战而退,却完全不提自己情报判断的严重错误,导致中国战区没有预先
做好准备,以及在作战期间,整个后勤支援迟迟未到,与空中掩护严重不足
的责任。事实上,以中日双方当时在河南的兵力部署与作战准备而言,华军
由谁去指挥,结果都不会好到那里去。华军若是不退,只有遭到歼灭。有谁
问过,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认为日军只是演习的情报判断,让中国军队
无法得到战前的补充与准备,应该负起多少的责任?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35890
注册时间
2004-4-7
帖子
3860
精华
0
100#
发表于 2004-8-16 13:49:52 |只看该作者
34.4  日本十一军发动长衡会战

  日本华北方面军在河南战场获得大胜之后,日军一号作战的重心,就转
到湖南。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佃俊六,对于第十一军准备攻占长沙、衡
阳的作战,寄予极大的期望,因为整个一号作战计划的成败关键,就在长、
衡之战的赢输,日军必须击败长沙之虎薛岳,才能完成一号作战计划。所以

第477页
佃俊六特别前往武汉坐镇指挥,同时加派更多的部队助攻。受命指挥日军作
战的第十一军军长横山勇中将,当然更知道这场战役的结果,事关重大。横
山对于进攻长沙,早已有了万全的准备,因为过去日军曾经三度试探,都未
能占领长沙,使得华军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上将,更是因此成为华军将
领中的虎将。所以此次日军进攻长沙、衡阳的大会战,将是衡山个人军旅生
涯最大的挑战了。

  由于日本大本营与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对于一号作战计划的湖南之战,给
予全力的支持,使得衡山可以指挥的部队高达八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单是在
兵力上,日军就拥有前所未有的绝对优势。因此衡山在详细检讨过去三次长
沙作战的得失之后,拟定出一个全面包抄薛岳部队的计划。过去日军进攻长
沙的部队兵力,最多是三个师团加上特种作战部队,作战支援的准备,也是
以两个星期为度。但这次横山勇的作战计划,动员的总兵力是超过八个师团
(三十六万人以上),他更将日军的作战纵深,根本延伸到衡阳,所以日军
在兵力的优势以及作战计划的规划上,都早已经超越薛岳过去防御长沙的
“天炉作战”之架构。

  衡山的作战计划是,利用五个师团,作为第一线兵力,三个师团为第二
线机动兵力,进行全方位的南攻。而将主力放在左翼的攻击,沿着湘、赣交
界南下,大迂回长沙的东南方,先攻占浏阳,再包抄长沙后侧。横山判断薛
岳的主力就是在此待命出击,因此日军的布阵,以打击长沙外围的华军为主
攻对象,然后再进攻长沙城。日军中路的攻击则是依照传统的进攻长沙模
式,沿粤汉铁路南下,击破华军正面防线直逼长沙。另外派军由洞庭湖南
下,包抄湘江西岸,从侧后方进攻长沙的制高点岳麓山阵地。由于横山掌控
绝对充裕的作战兵力,因此决定在日军包围长沙的同时,也对衡阳进行长距
离的奔袭,乘华军全力在长沙作战之时,出其不意地一举攻占衡阳。

  而横山勇还设法进行大规模的欺敌行动,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日军的作战
目标,有可能是沿着长江西上,进攻重庆,或是准备再度进攻常德。由于横
山对于这两个战略要点的攻击,都有实战的经验,所以也让重庆方面不得不
加以重视。蒋介石保留卫戍部队放在第六战区,作为保卫重庆的准备,而没
有全力支援第九战区薛岳的部队。

  但是蒋介石仍然认为,日军以打通粤汉铁路的战略为主,因此特别派副
总参谋长白崇禧,前往第九战区,协助薛岳布阵对抗,但是由于“长沙之


第479页
虎”薛岳,已经在防卫长沙的作战上,三战三胜,对于防卫长沙,有着相当
的自信与执著。他相信史迪威的美军判断,认为日军的兵力有限,不可能对
长沙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同时也认为自己的天炉作战,已经是天衣无缝,
所以决定以不变应万变,决定仍将在长沙决战,再次合围进攻的日军。

  可是薛岳手上的部队,也已经发生员额与装备不足的问题。这不仅是当
时华军普遍的现象,特别是第九战区的军队,常德会战之后,战力都还没有
恢复,加上最信任薛岳的上司陈诚,已经因为史迪威事件的影响而失去大
权。在政潮冲击之下,蒋介石又重用何应钦来防止军中将领的“叛变”,而
何应钦与薛岳以及粤系将领,本来就有不愉快的经验,薛岳实际上又功高震
主、锋芒毕露,何对薛当然相当的“感冒”,更加要给薛岳一些不方便。于
是在大战前夕,第九战区的兵员与补给,不但没有优先得到补充,反而是能
拖就拖。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一支精实、充裕的日军与虚弱内斗的华军对
阵,双方的胜负,在未战之前,早已有了定数。白崇禧曾经建议薛岳,考虑
将决战南移到衡阳,以拉长日军的补给线,加强华军在衡阳的防务,但是薛
岳没有完全接受,仍然决定在长沙与日军对决。

  横山勇决定在五月二十六日,也就是日军在对马海峡大破俄罗斯“波罗
的海舰队”的历史光荣纪念日,在湖南发动对华军全面的攻势作战。装备充
足的三十六万日军,在优势火力的支援之下,分成七路扑向华军阵地,来势
之凶猛,远远超过华军的预估。日军精锐的第三、十三师团以及二十七师
团,从左翼(东线)先攻,一举深入地插进平江,再突进浏阳,直捣薛岳预
控的反击部队基地。

  接着在中路的日军第六八与一一六师团,分成六路强渡新墙河,第三四
与五八师团随后跟进,以压倒性的优势兵力,连续击破华军的层层防线,直
扑长沙;第四十师团与五、十七旅团,渡过洞庭湖,沿湘江的西岸,进攻长
沙的西方。日军这样全面的攻势,使得华军在湖南的阵地,全都遭到日军猛
烈的攻击,薛岳在长沙东南所部署的反击部队,更是首先陷在日军的多重包
围攻势之中,天炉作战计划就完全失去了应变的能力,湖南成为日军全面纵
横的战场。

  这时候在缅甸原始丛林指挥作战的史迪威,在看到华军全线溃败之后,
才“想起”了他还是中国战区参谋长。他于六月八日突然出现在重庆,幸灾
乐祸的宣布“中国陷入危机”,接着立刻派员督导美军从桂林的训练中心进

第480页
行撤退,同时不断设法干预陈纳德的空军后勤支援,并且开始推动接掌华军
指挥权,以及寻找可以推翻蒋介石军政领袖的活动。史迪威完全不管这个中
国战区作战惨败的灾祸,是谁作出严重错误的情报判断,以及致命的错误作
战部署?到底是谁仍在制肘空军出击日军的任务?史迪威居然认为,只有
他接掌华军的指挥权,才能在中国地区击败日军,而其他任何对于战场的补
救与支援措施,根本无济于事6。  

  由于薛岳军力不足以及布阵错误,加上军方上层的严重内斗,在日军绝
对优势兵力的多重攻势与连环包围之下,华军在湖南的整个战局失去了控
制。长沙外围的战略据点,很快地就先被日军攻占,六月十四日,日军攻占
浏阳,截断了薛岳反攻长沙的外围作战部队;次日陷宁乡,长沙于是受到日
军全方位的包围。中国第四军已无法用传统的防御方式,来守住长沙;原本
在长沙外围待命的机动部队,先遭到日军的猛攻,已不可能支援长沙的防御
作战。这时候,另外一支的日军,更成功地攻占了岳麓山的长沙炮兵制高
点。  

  此时守城的华军与敌军的兵力悬殊,制高点又遭日军攻占,外围援军更
已被日军主力猛攻而自顾不暇,因此日军终于在六月十八日攻下长沙,而打
破了华军过去长沙作战不败的记录。蒋介石在情急之下,下令枪决突围而出
的长沙第四军军长张德能,但是仍然无法挽回湖南战局溃败的发展。

  日军作战计划的另一步棋,就是同时奔袭衡阳。横山勇在日军在还没有
攻陷长沙之时,就已经下令第六八师团与一一六师团,绕过长沙外围,马不
停蹄的沿着湘江两岸,直接扑向衡阳华军阵地。此时薛岳所指挥的主力部
队,则向江西方向败退,根本无法拦截日军的长驱直下,整个第九战区的防
卫系统为之瓦解。

  这时湖南前线的作战陷入危机状态,蒋介石无法把拥有美式装备以及员
额充足的八个军部队,调回东线作战,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下战力不足的
部队,在湖南遭到致命的打击。事实上,日军指挥官横山勇最为担心的,就
是蒋介石会把这八个军调回,在湖南与日军决战。横山也担心美军会调动一
切的空军,支援华军作战,对自己脆弱的补给线进行全面切断的空中攻击。  

  但是这两个担心都没有发生。因为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极力阻止
中国战区进行反击,并且抬出罗斯福总统与马歇尔助阵,主张当前反败为胜
___________
6 这种完全疯狂与违背常理的行为,也只有史迪威这种人才做得出来!

第481页
的要务是,由史迪威接掌华军指挥权,最好能够顺带推翻蒋介石政权。由于
华军接连在河南与湖南战场的惨败,史氏又早已在重庆政府中,进行各种掺
砂子、挖墙脚工作,使得前线部队急于等待后方明确的指挥,以及派军援助
之时,后方却陷入全面的权力斗争、指挥系统混乱、以及后勤失控的状况。

  这时候,拼命为华军出力的,还是指挥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的陈纳德将
军。他设法透过管道向华盛顿反映中国战区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史迪威利用
机会夺权的真相,无奈当时华盛顿与全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诺曼底登陆战
的胜利,因而对于中国战区的恶化逆转,产生极大的轻视与厌恶。西方主流
意见于是认定:“果然是史迪威有远见,早就说蒋介石的华军不堪一击,现
在得到证明了吧!不仅如此,还要连累美军替蒋介石收拾残局。”

  这里也不能不提陈纳德的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在这场逆势作战中,奋不
顾身的英勇表现。尽管史迪威把能够动用支援湖南战场的空军战机,缩小到
只有一百五十架,而且在油、弹的供应上,尽可能做到百般刁难,同时湖南
的天侯又豪雨不断,影响到战机出击,但是陈纳德仍然想尽一切的办法,率
领部属出动战机,全力攻击日军的补给线与阵地,为支援华军作战争取更多
的油弹与补给品。美机飞行员平均每天出击四次,中间休息的时间只够吃饭
与听取攻击目标的简报而已,战机沿着湘江的航道低飞攻击日军,甚至低到
连螺旋桨都溅起水花;美军二十三大队的四个中队长以及半数的飞行员被击
落。

  十四航空队在五个星期不眠不休的支援作战中,击落日机一百二十架,
炸毁日机九十架,造成日军补给线多次的中断。从长沙到武汉的日军补给线
及仓库,一路被炸,火焰冲天,燃烧长达一个星期以上。夜间美机甚至可以
就着火光,无须导航而直飞汉口,进行轰炸。日军承认,在湖南的作战之
中,约有十分之一的兵力,是美机攻击下致死的。假如陈纳德能够得到三百
架战机的增援,又有充足的后勤供应7,应该可以全力摧毁日军部队的补给
系统,那么战局会有极大的变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