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01#
发表于 2007-7-18 00:40:06 |只看该作者
[928]


    一般人读几十年书,考中个进士,最多也就混个六七品官,还要苦巴巴熬资历,戚继光同学年仅十岁,已然官居四品。所谓的高干子弟就是这样炼成的。



    但这对于戚继光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快,一个难题就将摆在他的面前。



    因为根据朝廷规定,象戚继光这样的中高级别干部,出门必须要坐马车,可是戚继光家条件有限,买不起车,坐11路车又太丢面子,无奈之下,只好改成家里蹲了。



    于是十岁的戚将军被迫辍学,呆在家里苦读。此时,一位老师听说了这件事,便主动表示愿意上门教戚继光读书。



    戚继光自然十分高兴,却又担心收费问题,那年头,请个家庭教师比买辆车也便宜不了多少。



    但是过了很久,这位老师却从没有提过钱的事情,每天自费来往,教完走人,连饭都不吃。



    戚继光十分纳闷,也感到非常愧疚,一天,他花了点钱,准备了非常丰盛的饭菜,想请老师吃顿饭。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老师看见满桌饭菜,竟然勃然大怒,不但不吃,还大声训斥道:



    “你家境清贫,却如此奢费,难道我到你这里是为了吃饭吗?”



    戚继光一语不发,立刻撤走了饭菜,老师的面孔才好看了些,他语重心长地对戚继光说道:



    “你虽是世袭将军,却如此勤奋好学,实在难得,我上门教你,只愿你日后坚持不懈,早日成才,报效国家,便已不负我所望了。”



    面对这位无私的导师,戚继光无言以对,只能眼含泪水,郑重地向老师行礼。



    日子依然继续着,家境依然清贫,老师依然来访,依然分文不收,而戚继光也依然苦读不辍,但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



    清苦却坚持操守,严谨而不计得失,从父亲和老师那里,戚继光确立了他一生的处事准则——以天下为己任,岂计个人荣辱!



    于是,在不久后的一个夜晚,秉烛苦读之时,少年戚继光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以及他一生的理想: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在此后的四十年中,他一直虔诚地坚持着这个伟大的信念。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3838
注册时间
2006-10-15
帖子
3
精华
0
1602#
发表于 2007-7-18 08:04:13 |只看该作者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1603#
发表于 2007-7-18 08:30:12 |只看该作者
戚继光这种高干子弟如果没有在这些光荣事迹恐怕会被人给看扁了啊。。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35
精华
3
1604#
发表于 2007-7-18 09:06:27 |只看该作者
戚继光(1527-1587)   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叉、钯、棍、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大败倭寇于台州,以功进都指挥使。四十一年,奉命率师增援福建,捣毁倭寇巢穴横屿(今福建宁德东)、牛田(今福建福清南),直至兴化(今福建莆田南)等地,进都督佥事。四十二年。他再次领兵入福建,在福建巡抚谭纶的指挥下,与刘显、俞大猷联合攻克平海(今莆田东南)。进为都督同知,又升为总兵官,镇守福建和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诸戎务。四十四年,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将陆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四十五年,进职兼管潮、惠二府并伸威等营戎务。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今河北蓟县)、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又为总兵官,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并督帅十二路军戎事,因屡立战功,万历二年(1574)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为当国大臣高拱、张居正等倚重。戚继光在蓟州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炖台,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多次击退侵扰之敌,军威大振,蓟门平静。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受到排挤。万历十一年被调任广东总兵官。十三年以年老多病,谢职归家,十五年病逝,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著和《止止堂集》等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0124
注册时间
2004-10-31
帖子
884
精华
0
1605#
发表于 2007-7-18 12:56:36 |只看该作者
戚继光终于出场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1606#
发表于 2007-7-18 21:07:56 |只看该作者
又顶回去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07#
发表于 2007-7-19 23:52:31 |只看该作者
[929]


    基本功是很重要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七岁的戚继光准备出发了,他要去北京继承父亲的职位,虽说名义上已经接班,但无论如何,程序还是要走一遍的。



    办完手续之后,戚继光正式赶赴山东,办理交接,就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他刚满十八岁。



    但等他到地方一看,才由衷地感叹,政府实在是太信任自己了,信任得过了头。



    登州是山东沿海重镇,光驻军就有数千人,加上兼管的军屯民政,加起来大致有上万人,而且这帮人长期不打仗,都混成了兵油子,每天只是混吃等死,还喜欢搞腐败。



    热血青年戚继光对此十分不满,他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改革,严肃考勤制度,整顿军纪,可谓是雷声阵阵。



    遗憾的是,偏偏就不下雨,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无人理会,毕竟大家心里都有数:你爷爷在的时候就这个样,你小子胡子都没长起来,就想跟前辈过招?



    这是戚继光学到的第一课,他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像他父亲和老师那样的人永远只是少数派,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必须学会妥协。对于这一点,他比他未来的盟友张居正醒悟得更早。



    事情办不下去,戚继光却并不气馁,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每天早上,他开始跑步锻炼身体,操练武艺,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还悬梁刺股,用功苦读。



    戚继光正在备考,他准备参加武举考试。



    虽说已经是四品武官,但戚继光仍然打算去考试,这倒不是他吃饱饭没事干,跟自己过不去,而是因为在明代,考试成绩实在太过重要,管你是皇亲国戚、高干子弟,如果不是进士出身,总会被人当作伪劣产品。



    此外参加这一考试还可以锻炼体质,促进新陈代谢,顺便学点武艺,加强基本功,实在是有益身心。



    事实证明,戚继光的这一选择十分英明,在十年之后的那片高地,他付出的努力,将得到最大的回报。



    嘉靖二十八年(1549)戚继光参加武举乡试,一举中第,成为了武举人



    第二年,戚继光打点行装,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一般说来结果无非两种,考中或考不中,可是戚继光同学偏偏遇上了第三种



    虽然许多史籍对戚继光参加会试的成绩没有提及,但据某些材料显示,他的考试成绩可能十分不理想,如果就此考下去,估计也只能是打包走人,改日再见。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08#
发表于 2007-7-19 23:53:10 |只看该作者
[930]


    考试即将接近尾声,就在戚继光准备卷铺盖的时候,兵部侍郎杨守谦突然跑来,告诉大家:不管考得好还是考得差,统统都不要考了,同学们马上集合,抄起家伙跟我上吧。



    俺答来了,“庚戌之变”爆发了。



    这自然是件麻烦事,但对戚继光而言,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是在这次事变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写的《备俺答策》也广泛流传,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戚继光的命运就此被彻底改变,“庚戍之变”后,朝廷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务,决定调集山东、山西等地部分军队轮流守边界,之前出尽风头的戚继光自然难逃法眼,光荣中标。



    这是一个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继光高兴地去了,他将在那里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



    在行进的路上,面对着险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继光再次坚定了他的理想:



    歧路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这将是他一生的选择。



    然而这个选择的开头并不顺利,戚将军在边境的日子过得实在不爽,因为他被分配驻守的地方是蓟门。



    原先在山东的时候,虽说手下都是一帮兵油子,好歹自己还是个四品指挥,说话算数。而蓟门为明朝四大防区之一(宣、大、蓟、辽),高级军官一抓一大把,什么都轮不到戚继光,他在这里只能干干巡哨之类的活,很少有实践操作、指挥军队的机会。



    于是,度过了看似平淡无奇的三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山东,在很多人看来,这位曾被兵部领导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毫无成就,只是白白混了三年。



    但事实并非如此。



    岑港之战后,俞大猷对戚继光的战术十分钦佩,曾好奇地问过他一个问题:你的战法由何处学来,源于何时?



    戚继光回答,是当年在蓟门巡边时所学。



    俞大猷十分吃惊,一个巡边的小官,又没有打过大仗,何以如此精通兵法?



    戚继光十分自豪地答复了他的疑问——自学成才。



    他告诉俞大猷,在蓟门的那三年中,无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差事,他总是带着一本书,反复翻阅,日夜苦读,而他所领悟的军法之秘诀大都来自此书。



    遗憾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俞大猷最喜欢的《易经》,它的名字叫孙子兵法。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09#
发表于 2007-7-19 23:54:44 |只看该作者
[931]


    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



    但能从中看出名堂,且自创兵法者,恐怕就只有戚继光先生了。因为他有着一种十分奇特的看书方法——一边看一边批,比如孙子曾经曰过: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勿击堂堂之阵),戚将军却这样曰:越是气焰嚣张,越是要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



    孙子还曾经曰过:诈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佯北勿从),戚将军曰:保持队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军整队,留人搜瞭,擂鼓追逐)。



    类似之处数不胜数,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戚继光同志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批判地吸收,所谓因地制宜,取其精华,终得兵家之精妙。



    嘉靖三十四年(1555),军事理论家戚继光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书,他的理论将在这里接受严酷的考验。



    明代的武将和文官没什么区别,也喜欢搞内部矛盾,争权夺利,一门心思想往上爬,但戚继光对此却毫无兴趣,他到任之后,便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许多条合理化建议,并上报领导,虽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但他依然故我。



    不久之后,为加强防务,朝廷决定设置宁绍台参将一职,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宁波、绍兴、台州三地分军区司令员,位高权重,是个肥差。



    消息传来,许多人开始积极活动,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希望能混到这个差事,只有戚继光无动于衷,继续干自己的工作。



    很快,任命结果公布,让无数人大跌眼镜的是,就任这个职务的人,竟然是不动声色的戚继光。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而在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人的帮助。



    戚继光的上书并没有被扔进废纸篓,文书上的每一个字,都牢牢地映入了胡宗宪的眼帘。



    他惊讶于此人的勇气和才华,却压下了这些公文,没有作出任何回复,因为在将大任托付给这个年轻人之前,还需要进行最后的考验。



    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胡宗宪终于确定,戚继光并不是个投机主义者,而是一个荣辱不惊,心怀天下的人。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将宁绍台参将的职位交给了这个人。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10#
发表于 2007-7-20 00:44:30 |只看该作者
[932]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只有傻瓜才不要,戚继光不是傻瓜,所以他没有推辞,在这种问题上,他一向是个聪明人,至少比俞大猷聪明得多。



    聪明的戚继光接任了宁绍台参将的职务,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八岁,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时刻盼望着大干一番事业。



    机会说到就到,戚继光刚刚上任一个月,倭寇就来了。这一次他们抢掠的目标是浙江慈溪。



    接到消息后,戚继光十分高兴,他决定借此机会与倭寇大战一场。根据情报,倭寇只有上千人,为确保安全,他召集了上万名士兵,准备以多打少,用胜利庆祝开门大吉。



    戚继光亲自带队出发了,然而他并不知道,开门不一定会见喜,有时也会碰钉子的。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慈溪东南的龙山,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倭寇的主力。著名的龙山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场战役之所以著名,并非有着什么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只是因为它实在过于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



    终于遇到敌人了,戚继光十分兴奋,他立刻观察地形,布置谋划,安排攻击队形,但等他忙活完了,却惊奇地发现,没有人执行他的命令——他们都跑光了。



    威风凛凛的明军果然不同凡响,遇到人数远少于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触即溃,别说攻击,连逃命都顾不上。



    前锋溃败,中军也动摇了,连戚继光的副将也拉着他的衣袖,让他赶紧逃跑,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然而惊愕的戚继光很快恢复了平静,他挣脱副将的拉扯,取出了他随身携带的弓箭,从容地命令部下:



    “此处哪里有高地,带我去。”



    站在高地上的戚继光审视着眼前滑稽的一幕,人数众多的明军四散奔逃,几百个倭寇在后面穷追不舍,肆无忌惮,看来败局已定了。



    然而他决定挽救危局——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



    戚继光拈弓搭箭,拉满了弓弦,瞄准带头冲锋的倭寇头领,射出了致命的一箭,十年前的苦练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1087
注册时间
2004-12-13
帖子
1596
精华
0
1611#
发表于 2007-7-20 08:57:35 |只看该作者
哎,看到兴头上,怎么就没了呢。。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35
精华
3
1612#
发表于 2007-7-20 09:34:28 |只看该作者
歧路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978
注册时间
2005-2-23
帖子
1232
精华
0
1613#
发表于 2007-7-20 23:51:53 |只看该作者
一箭定乾坤?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3026
注册时间
2007-6-28
帖子
848
精华
0
1614#
发表于 2007-7-21 06:19:12 |只看该作者
更新到哪里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0124
注册时间
2004-10-31
帖子
884
精华
0
1615#
发表于 2007-7-21 12:27:33 |只看该作者
应该射那个逃跑最快的明军,更有效果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16#
发表于 2007-7-22 01:55:16 |只看该作者
[933]


    戚继光的箭法实在不是吹的,倭寇头目应声倒地,但这并不是结束,他把手伸进了箭筒里,抽出了第二支箭。



    随着一道凌厉的风声,第二个头目倒地而亡,就在倭寇们被这位狙击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时,又一道风声伴随着惨叫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第三个人被射死了。



    这种狙击战法彻底打垮了倭寇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放弃了追赶,停了下来。



    要说前面的明军也确实是耳聪目明,看见人家不追了,顿时鼓起勇气振作精神,在奔跑之中,完成了难度很大的一百八十度大回转动作,

开始追击倭寇。



    戚继光这才松了口气,他马上找来部下,命令他们全力追击。



    可是让他更加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士兵们追出一段之后,却开始陆续自动返回,戚继光纳闷到了极点,便顺手拦住一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追了。这位军爷毫不见外,落落大方地告诉他:这都是老传统,把他们赶远一点就行了,反正他们还要来的,犯不着去拼命。



    戚继光呆住了,他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半晌回不过神来,原来如此!



    龙山之战就这样结束了,虽说很不体面,很丢脸,但戚继光并非毫无收获,从此战中,他认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单靠手下这帮兵油子,即使把常遇春从坟里挖出来,也是打不了胜仗的。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然而这一次,戚继光实在开了眼界,他遇见了传说中的“熊”兵集团,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光荣”的集体。



    如果说是偶然为之也就罢了,偏偏这帮熊兵竟然是职业的,且从不雄起,在不久之后的雁门岭之战中,他们十分仗义地不顾戚继光的死活,再次带头逃跑。戚继光同志瞬间成了光杆司令,幸好当年练过跑步,拼死拼活才逃了回来。



    这样下去,不被累死,也会被连累死。戚继光决定上书,要求重新练兵。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17#
发表于 2007-7-22 01:57:27 |只看该作者
[934]


    文书送了上去,胡宗宪看过之后,冷笑一声,给了他一个十分经典的回答:(郑重声明,以下发言为胡宗宪同志原话,绝不代表本人立场)



    “浙江人要是能训练出来,我早就去练了,还用等你来?!”



    手下这帮人的战斗力,胡宗宪比戚继光更为清楚,对这帮兵油子,他已经伤透了心。



    但戚继光思考片刻,说出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胡宗宪改变了主意: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胡宗宪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便给了他三千士兵,让他去训练。



    在明代的优秀将领中,论作战勇猛,运筹帷幄,戚继光的整体素质应该能排在前五名,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军事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作用,却是因为他有着一项无人可及的专长——训练。



    三千名新兵蛋子怀揣着混饭吃的梦想来到了军营,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地狱般的生活。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但凡新兵入伍,戚继光总要训一段话,鼓励大家学武,此段话实为奇文,可供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考,故摘录如下:



    “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当然,作为一名新兵,这些话你大可当是耳旁风,但戚指导员压根也没指望你能自觉执行,他已经预备了许多惊喜,以保证你充实地度过这段难忘的军营生活。



    思想教育之后,接下来就是站队列了,包括队伍行进转向等等,具体形式和今天差不多,但如果你转错了方向,走错了队列,就不仅仅是拉出去罚站了,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会让你去医务室,还得接着练。



    练完队列后,戚教官将教大家学习号令,包括擂鼓是前进,鸣金是收兵、以及旗帜挥舞的各种意义,如果你不识字,不要紧,戚教官会教你,但如果教完了你又还给了戚老师,那就不好了,为保证你下次记住,戚教官会打你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发誓一定记住为止。



    在完成既定课程之后,下面该学习武艺了,教官都是从各地选来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练实战的,套路选手一般不在聘请之类。



    考虑到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智商的差异性,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戚教官把学习成绩分成九等,定期考核,考核的方式是实战。



    规则如下:双方对打,你打赢了,就升级,升一级赏银一分,如果你打输了,就降级,降一级打五棍。



    该规则简单概括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过战友,就要被戚老师打,横竖都是被打,还不如拼命打战友,顺便还能挣点零用钱。



    于是,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新兵同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遍体鳞伤,然而正是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下,他们练就了非凡的武艺,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而对于这支特殊的部队,后世的人们有一个通俗的称谓——戚家军。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18#
发表于 2007-7-22 02:00:47 |只看该作者
[935]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魏国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除去戚继光外,就惟有岳飞能够获此殊荣了。(俞大猷的军队也叫俞家军,但名气不大)。



    对于戚继光和他的军队而言,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评价。



    军队训练成型,戚继光决定带他们出去逛逛,其主要目的自然不是作战,不过是锻炼实战技术,见见世面,而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台州。



    不幸的是,就在台州附近的椒江,这帮新兵们第一次遇上了真正的敌人——倭寇,这是一件让戚继光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毕竟都是新兵,指望他们打胜仗是不靠谱的。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地超出了他的预料,由于长期以来新兵们饱受戚老师的摧残,累积了满腔怒火,心态已经接近失控的边缘。于是当敌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他们突然意识到,发泄愤怒的时机到来了。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三千新兵如同野兽一般,瞬间便击溃了眼前的敌人,并穷追猛打,一直追出上百里外,把倭寇们赶下了海,这才算了事。



    在此之后,这支新军一发不可收拾,沿路高歌猛进,于台州、温岭等地连续四次遭遇倭寇,四战而四胜。



    戚继光心满意足了,在他看来,自己的目标已经达到,他已拥有了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



    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的美梦被无情地打破了。



    岑港,这个毫不起眼的弹丸之地,盘踞着缺兵少粮的倭寇——仅仅一千人而已。



    戚继光带着他的三千新军,与卢镗、俞大猷一同发动了猛攻,他相信自己胜券在握,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



    面对这一小撮顽抗的倭寇,上万名明军竟然毫无办法,多次受挫而返,伤亡惨重。而之前威风无限的新军,在这群有组织的敌人面前,也全然没有了当初打散兵游勇的威风。



    戚继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苦心锻炼的新军开始败退,开始逃窜,开始丧失所有勇气,而这一幕,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



    由于战局不利,戚继光被撤掉了参将的职务,眼看就要丢饭碗,戚继光只得豁出老命苦思冥想,终于绝地反击,设计解决了这帮顽敌。



    但残酷的现实仍然震醒了他,他终于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完成抗倭的大业,他还缺少极为重要的一环。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19#
发表于 2007-7-22 02:02:43 |只看该作者
[936]


    最后一个选择



    在汪直被捕的那一天,戚继光就作出了一个清醒的判断:不久后,无数失去控制的倭寇将蜂拥而至,并发动疯狂的攻击,和平的侥幸与妥协将不复存在,要战胜这群暴徒,平息战乱,唯一的方法是:拥有更强的暴力,以暴制暴。



    一直以来,戚继光都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胜利的所有要素:优良的武器装备,合理的战略战术,优秀的指挥将领(他自己),严酷的训练方法。



    然而他仍然失败了,他苦心练就的新军仍然不堪一击,他隐约感觉到,自己似乎还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



    经过几天的反复思索,他终于找到了这把最后的钥匙——士兵。



    在戚继光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孙子兵法。



    这就是被无数军事家奉为经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达“六如”者,战必克,攻必取,无往不胜!



    而在“六如”之中,最后两如要靠将领,前面四如必须要靠小兵。



    对于自己的能力,戚继光还是有信心的,但提起手下那帮人的素质,戚继光就只能无语对苍天了。



    关于这个问题,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谈话内容经本人整理,大致如下:



    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



    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



    谭:有什么问题吗?



    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



    谭:谈条件?



    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谭:……



    这还没完,头疼的在后面。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0124
注册时间
2004-10-31
帖子
884
精华
0
1620#
发表于 2007-7-22 16:48:13 |只看该作者
谈条件,标准的雇佣兵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