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查看: 1704|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28]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40P] [复制链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26 01:57: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的唐山大地震,唐山顷刻间被夷为平地。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震后的一组统计数字为:丧生者242769人,重伤者164851人,70多万人受轻伤(以上数字含京津地区),15886户家庭解体,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4204个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了双亲。

一、黑色记忆

01开滦唐山矿东侧的住宅全部被震毁

[ 本帖最后由 guodl 于 2006-7-26 02:03 编辑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
发表于 2006-7-26 01:58:59 |只看该作者
02唐山机车车辆厂厂房遭到严重破坏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3#
发表于 2006-7-26 01:59:55 |只看该作者
03唐山商业招待所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4#
发表于 2006-7-26 02:00:56 |只看该作者
04位于地震中心的路南区,震后变成一片废墟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5#
发表于 2006-7-26 02:04:50 |只看该作者
05震毁的原唐山钢铁厂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6#
发表于 2006-7-26 02:08:33 |只看该作者
06震后的公路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7#
发表于 2006-7-26 02:10:16 |只看该作者
二、抗震救灾

01解放军抢险队在开滦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8#
发表于 2006-7-26 02:11:20 |只看该作者
02 解放军抢救灾民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9#
发表于 2006-7-26 02:12:35 |只看该作者
03在倒塌的开滦医院病房楼一名开滦工人被救出的情景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0#
发表于 2006-7-26 02:13:18 |只看该作者
04飞机转运伤员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1#
发表于 2006-7-26 02:14:30 |只看该作者
05转运伤员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2#
发表于 2006-7-26 02:15:41 |只看该作者
06消毒杀菌,防疫灭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3#
发表于 2006-7-26 02:16:49 |只看该作者
07解放军抢建简易房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4#
发表于 2006-7-26 02:25:12 |只看该作者
08 万海锋将军与其他领导人在抗震指挥部研究抢救方案

■请缨:请批准我参与唐山抗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大地震,这座美丽的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唐山一片沉寂。

整个华北大地在睡梦中震颤,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万海峰被大地的震颤惊醒,几十年戎马生涯的他警觉“不是战争爆发,可能是地震。”很快,万海峰接到北京军区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会议沉重宣布:以河北唐山市为中心,发生强烈地震。

“震中在唐山!”万海峰感到格外震惊。“抗美援朝后,我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唐山。后来我担任师长、军长都是在唐山,在这座城市驻防了20年,与唐山人民结下了难舍难分的鱼水之情。唐山人民有难,我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万老眼里满含深情。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立即调派军队投入抗震救灾,并由河北省委和北京军区在唐山开设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然而指挥部成员中没有万海峰。“我对唐山情况比较熟悉,请批准我参与唐山抗震救灾。”万海峰主动请缨。

最后,确定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由当时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任组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北京军区副政委万海峰任副组长。次日,北京军区又增派了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迟浩田赴唐。

■调兵:最早的当天就赶到灾区

与此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救灾大军正以最快的速度开进唐山,奔赴抗震救灾现场,最早的在地震当天就赶到了灾区,沈阳军区部队也在7月30日赶到。

万老介绍说:“当时走在唐山震后的废墟上,能看到的人基本上都是穿军装的,很难看到普通的群众。”据万老回忆,在部署救灾方略上,抗震救灾指挥部将救灾按片划分:路南、路北、陡河以东三大区,根据灾情轻重部署兵力。

“当时抗震救灾的首要指导方针是千方百计抢救掩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能多救活一个就要尽最大的努力。”

■指挥:指挥部设在简易帐篷里

1976年7月28日清晨,万海峰带着随行人员,冒雨驱车赶到南苑机场。飞机穿越浓雾细雨,颠簸在云空。

“飞临唐山上空,飞机低空盘旋,昔日耸立的高楼、平整的街道已成废墟一片,残垣断壁间,满是遇难者的尸体,而幸存者正趴在废墟上用双手扒救亲人。”看到曾经在这里驻防20年的城市震后的惨状,这位历经战场的老军人心情沉重,不禁落泪,“我这一生大仗打了不少,经历的伤亡场面也很多,但瞬间的自然灾害集中造成这么多人伤亡,我是第一次经历,很难让人一下子接受。真是触目惊心啊!”

临近1976年7月28日中午,飞机在空军唐山机场着陆。房屋都倒塌了,未倒的也是摇摇欲坠。战士们只能用苫布支起一个大帐篷,里面放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建成一个简易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就是在这个简易的帐篷里,抗震救灾指挥部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工作,一次次开会讨论抗震救灾的各种方案。初到灾区,首要的是查清灾情,因万海峰在唐山驻防多年,熟悉地形,他自告奋勇当向导。“好端端的唐山城面目全非了,到处是倒塌的废墟,少有的空地上停放着震亡者的尸体。

■搜救:有的战士因此指甲剥落

据万老介绍,某部队在接到赶赴唐山抗震救灾的命令后,没有吃午饭便立刻出发。当战士们跋山涉水步行赶到唐山市区时,已是7月29日凌晨,战士们已筋疲力尽,又饥又渴。炊事班架起锅熬了一锅米粥,战士们刚拿着茶缸站起身,又不约而同地坐下了,面对周围饥饿的孩子和群众,第一锅粥分给了饥饿的孩子,第二锅粥分给了群众,第三锅粥还没有熟,战士们就上废墟营救同胞了。

抢救被埋压的遇险群众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楼房、墙体摇摇欲坠,大小余震不断发生,突兀孤立的墙体时刻有倒下的危险。“面对灾难的场景,战士们主动提出‘把生的希望让给灾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战士们在断垣残壁、废墟洞穴间钻进钻出,争分夺秒地抢救在生命线上挣扎的群众。”万老非常感慨地说。

据万老介绍,当时开进的部队基本没有携带锹、镐、施工机械等,这给救灾造成了很大难度。“最初的几天,战士们只能靠双手或就地找些简易工具扒碎石、搬楼板、扯钢筋,有的战士因此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

为了大批转运重伤员,在遭到严重破坏的唐山机场,在五六天的时间里,就空运出了一万多名伤员。空军指战员用塔台车指挥飞机双向起飞,调度员用目测和经验,指挥飞机的安全起落,在最困难的时刻铺平了救死扶伤的空中通道。

■防疫:先后出动飞机140多架次

唐山抗震救灾的解放军部队还承担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扒挖、清理、掩埋遇难者尸体,让遇难者安息。

人民子弟兵手抬肩扛,昼夜清运。有的战士甚至被腐烂的臭味熏倒,为此,部队专门调来了一批防毒面具,发放到清尸的战士手里。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啊!那么热的天,很多尸体开始腐烂,而活着的人就在尸体附近生活,必须早早着手防疫工作。”万老介绍说。为此,抗震救灾指挥部很快成立了卫生防疫指挥部,由北京军区迅速调运大批卫生防疫的器材和药物,并从救灾部队抽调兵力组成专业防疫队伍,同时发动群众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防疫大战。

在这场浩大的防疫战斗中,先后出动飞机140多架次,防化车和各类消毒汽车230多台,反复对唐山进行大范围的空中和地面喷洒。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5#
发表于 2006-7-26 02:27:17 |只看该作者
09万海峰

万海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代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20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某师参谋长、副师长。1952年任志愿军某军炮兵主任。1972年4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9月改任副政治委员,参加指挥唐山抗震救灾和华北实兵战役演习。198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6#
发表于 2006-7-26 02:32:19 |只看该作者
10 震后唐山机场:24小时生死时速

空军唐山场站调度室原副主任李升堂回忆

"……飞机来自全国二十二个机场,机种多达十三种,执行着空运、空投、专机、侦查、照相、洒药等十一种不同任务。起降架次之多,间隔之密,是世界飞行史上罕见的。这个场站(注:指空军唐山场站)的空军战士打破旧规,大胆采用了在同一时间内使用左右两条航线落地和双向(跑道两头)起降等措施,增大了机场吞吐量。震后的十四天,共组织指挥了
       
国贸精装中小户型        长安街豪华写字楼
CBD核心 原桐别墅        雷克萨斯LEXUS IS300
       
两千四百多次飞机(注:实际应为三千多架次)的起降,从未发生过差错,保证了大批救灾物资和人员及时运来灾区和把许多重伤员迅速转运到外地继续治疗,创造了我国航行调度史上的奇迹。"

  ---摘自1977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伟大的军队英雄的战士》

  1、大震瞬间:全家人幸运地冲到了屋外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

  40岁的空军唐山机场场站航行调度室副主任李升堂从睡梦中被大地剧烈的震动惊醒。惊醒的第一瞬间,他“嗖”地从床上跳到了地下。落地的过程中,脚刚好挂在了墙边的灯绳上———灯亮了,异常明亮的灯光里,整个房屋摇撼着,李升堂顺手把房门推开,马上去抱床上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

  “第一次没有抱起来,地动着,人一下扑倒在了床上。”2006年6月,在唐山市二十四小区家中,年届古稀的老人用绘声绘色的讲述把记者带入了三十年前那惊心动魄的十天———

  好容易跟妻子一起抱着孩子冲出了屋,李升堂回头一看,灯在突然之间熄灭了。

  整个场站陷入一片令人窒息的黑暗。

  李升堂把妻子、孩子往院里树底下一送,什么也没顾得想,拔脚就往机场指挥室跑去。

  2、震后8分钟:一口气跑到已经瘫痪的调度大楼

  7月28日3时50分许

  李升堂的家离机场调度大楼不到一千米,他一口气跑到调度大楼前,顿时惊呆了———三层指挥大楼的八根柱子震断了四根,整个大楼倾斜三十多度,指挥系统全部瘫痪。机场南北两端两座导航台,只剩下了北侧的一座。

  全体航行调度人员,在班的、不在班的,都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调度大楼跟前———但是,此刻站在李升堂面前的调度员,其实

  只有四个人,其中还有两位轻伤员。其余的,有的已经在大震发生的瞬间丧生,有的身负重伤。

  这是历史不应忘却的五名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唐山场站航行调度室副主任李升堂、调度员于振兴、苏悦林、赵彦彬、刘体友。

  在以后的十四天里,正是这五名普通的中国军人,用自己的忠诚和智慧,与飞行人员通力协作,在通讯、导航、雷达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为这座瞬间罹难的百万人口大城市开辟和保障了最初决定生死的救援之路———空中航线。

  然而作为整个机场的神经中枢,他们在惟一一部未完全损坏的通讯车里只找到了一部超短波电台。这种电台的通讯范围就像一个锥形,与在正常飞行高度飞行的飞机通话,也只能保证在机场上空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之内———也就够飞机飞五六分钟。

  3、震后1小时:找飞机直飞北京报告灾情

  7月28日4时30分许

  聚集到机场的群众、伤员越来越多,天上渐渐下起了小雨。李升堂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经过与部队首长王文礼商议,二人决定越权动用外来飞机,派人去北京直接向中央领导报告震灾情况。

  这是一项特殊而艰难的飞行任务———天气不好,通讯断绝,还存在巨大的政治风险。李升堂与兄弟部队的飞行人员一起研究了飞行中特殊情况的处置办法,接着找到一辆平时拉飞机用的牵引车,把他们送到停机坪上。

  黎明前的机场上空,云低高度不足150米,地面能见度不足一公里。飞机无法起飞。

  4、震后两个半小时:指令第一架飞机从唐山起飞

  7月28日6时许

  天亮了,天气终于稍现好转。

  李升堂决定指挥调度一架来自西安某航校、由机长高永发驾驶的里-2型飞机起飞,直飞北京———因为高永发机组的飞行员达到了“复杂气象”的技术标准,具备在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接收不到机场导航信号的复杂条件下飞行起降的基本技术条件。

  按照规定,这种没有飞行命令、没有对方机场同意接收的飞机,是绝对不允许起飞的。但是,灾情不容许这些军人再作一点点迟疑。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的升起,飞机很快滑出停机坪,冲向跑道,冒雨腾空而起。

  这架飞机在大雨中历尽艰险曲折,一个多小时后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当天上午,高永发机组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命令下,运送总参谋部、北京军区、河北省委、省军区各领导和机关人员返回唐山机场,建立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部。随后又立即返回北京,成为唐山-北京-唐山的专用运输机。

  5、震后6小时:寻找震中的专机飞至唐山上空

  7月28日9时许

  里-2飞机在升空后不久就飞出了超短波电台的通讯范围。但李升堂他们一直紧张地守在超短波电台旁,仔细地辨听。

  终于,电台里传来了无线电呼叫,用密语呼叫唐山机场,要求提供着陆条件———这架两个小时前从北京沙河机场起飞的米-8直升机正是中央派出寻找大地震震中的专机。

  虽然缺乏必要的设备,但有着3年飞行经验和15年导航经验的李升堂还是立即通过现场目测为专机提供了着陆条件。专机安然降落,这是震后在唐山降落的第一架飞机。它一路沿京东三河、蓟县、玉田方向飞来,一直没有找到震中,现在因为油料不足,希望在唐山机场降落加油。

  他们,还没有在空中看到唐山市区。

  直升机很快起飞了,三分钟后,超短波电台里传来他们的呼叫:“唐山整个平了……”

  6、震后7小时:救灾“战斗”打响

  7月28日上午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内,来自沈阳、石家庄、上海、北京、沧州的救灾飞机陆续在这座遭受地震重创、本该关闭的军用机场降落。

  最早的药品来自沈阳,最早的食品来自沧州……药品运达时,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部还没建起,李升堂匆忙给机组人员签了收据,叫他们“快走!”———唐山机场的停机坪只能容纳十几架大型军用运输机。正常情况下这里一年也不过起降飞机三百架次左右,但仅仅7月28日当天,机场就降落了五十余架飞机,相当于平时两个月的总量。

  7、震后9小时:“安-26”在头顶50米高度呼啸而过

  7月28日12时许

  超短波电台里传来一个大型飞机特有的清晰的呼叫声音,紧急运送矿井救援队的飞机来了。就在这时,厚厚的黑色积雨云团从东南方向机场上空压了过来,低空能见度骤然间变成只有50米。李升堂命令飞行员,马上打开无线电高度表,做“复杂气象落地”。

  第一次降落没有成功。

  “拉起来,复飞!”

  第二次降落。风雨交加,飞机下滑,距地面100米,50米,“看不到跑道!”

  “危险,复飞!”即使是30年后坐在家里讲述,飞行员出身的李升堂仍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嗓门,同时下意识地手脚并用做出一系列飞行技术动作。

  瓢泼大雨中,已经复飞的飞机由于惯性的作用继续下沉,在李升堂头顶50米左右的高度呼啸而过,马达声震耳欲聋。李升堂本能地抬头望去,发现机头偏左,立即用电台大声呼叫:“航向不要小于145度,左下方有凤凰山,高度110米!”

  飞机终于拉了起来,在大雨中的机场上空盘旋。正常情况下,这时应指挥飞机飞往备降机场降落。但是,对于此刻尚在井下的矿工来说,救援人员就意味生存的希望啊。李升堂的大脑高速运转着,凭着经验,他认定阵雨不会持续太久,且空中没有雷电,机上油料又相当充足———“采用‘盲目着陆大航线’,第三次本场降落!”李升堂下达了命令。

  盲目着陆大航线,是一种飞行术语,简言之,就是不借助任何设备和参照物,完全按照地面指挥和技术要领直接降落。“我们当年在航校学习飞行时,就是在头上戴一个黑色罩子实飞练习。”李升堂告诉记者。

  大雨中,李升堂指令飞行员延长转弯,待机而降。果然,几分钟后,雨云离开了着陆地带,地面能见度开始好转,当飞机再次下降到距地面50米高度时,李升堂和飞行员王捷成几乎同时在电台里大喊:“我看见你了!”

  看见了,一架安-26大型军用飞机。安全降落,几十名身背矿井救护设备的救援队员迅速跳下机舱。李升堂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身上的军装已在刚才的大雨中彻底湿透。

  8、震后10小时:未经上级批准,决定送在唐山的外国友人登机

  7月28日13时许

  就在这架安-26将要返航时,李升堂被一个陌生的地方干部拉住了。这个后来成为李升堂好友的地方干部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

  唐山市外事办公室秘书科科长李宝仓。

  李宝仓带来了49个外国人。当时,在唐山市的外国人共计51人,除了两位还埋压在凤凰山下的对外宾馆里尚未救出外,全在这儿了———有日本人、法国人、丹麦人,有援建陡河电厂的专家,有老人、重伤员,还有两个是其实已经遇难的遗体。李宝仓请求空军协助,马上把这些“国际友人”转移到北京。

  李升堂有点踌躇了。毕竟,在那个动辄上纲上线的特殊年代,在未经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把这么多外国人送上军用飞机,是要承担一定政治风险的。但是,听着李宝仓恳切的请求,眼看部分外国人伤势严重,李升堂顾不得许多了。“登机———”

  ———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专机”。

  9、震后16小时:夜间停飞,“硬仗”却要开始

  7月28日19时许

  天渐渐黑了下来。

  由于没有电力可维持夜间照明,通过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部与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协调布置,唐山机场夜间停飞。

  李升堂悄悄来到前线总指挥部,只见天线已高高树起,柴油发电机不断“隆隆”转动。简易帐篷里,指挥人员不断地向中央汇报灾区急需的物资品种和数量,紧张呼叫日夜兼程赶往唐山的救灾部队,询问所到达的具体位置。

  李升堂跑回通讯车告诉四位战友,全国正在组织空运救灾物资,这里的伤员又急需转运外地治疗,预计明天将会有更多飞机起降。“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设法克服。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场‘硬仗’打下来!”

  五名普通的中国空军航行调度员按捺住沸腾的热血,趁夜研究指挥方案,不知不觉中直至凌晨3时多,震后24小时就这样过去了。

  接下来的讲述里,李升堂拉出的清晰准确的时间表戛然而止———整整9天的高强度指挥调度,整整9天的极度繁忙,使接下来他关于那一段的记忆差不多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

  “直到震后第15天,我才第一次见到了家人。”经过事后反复的回忆,李升堂才终于记起了回家的日子———1976年8月13日。那天,体力完全透支的李升堂,摇摇晃晃地骑着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从哪找来代步的一辆破自行车,回到了妻儿身边。

  ****

  近年来,空军唐山机场已交归地方,停止使用。70岁的李升堂老人仍要每隔十天半个月去那里转上一转,眯起眼睛,仰望一下那里宁静的天空。

  ———那一片曾经异常繁忙的天空上,永远彪炳着中国军人的勇敢、坚毅、智慧与忠诚。

  □本报记者 朱艳冰

  补记

  1977年5月20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媒体同时发布消息,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表彰唐山抗震救灾部队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给予空军唐山场站抗震救灾模范场站的荣誉称号,给予空军唐山场站航行调度室记集体一等功。

  1982年,李升堂从唐山场站转业到唐山市司法局,1997年从唐山市公证处退休。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7#
发表于 2006-7-26 02:36:02 |只看该作者
11  被废墟掩埋的6天5夜

田义群获救后被抬上担架救治

  “我不敢睡觉,在废墟下敲击着水壶盖儿和离我约3米远的孙尚卿交流,有时我说一句,有时他说一句,我们约定,要彼此增强活下去的信念……”空军工程大学离休干部田义群提起30年前的往事,就像在说刚刚发生的事。

  1976年,田义群47岁,是原空军工程学院(现为空军工程大学)的俄语翻译。7月 25日他接到部队任务去唐山协调一位军人转业的问题。“7月25日晚上10时左右我到达唐山,随便找了个小旅店住了一夜,第二天就住进唐山商业服务楼一楼 17号房。次日到唐山的军转办办事,但因结果不能立即出来,工作人员让‘过两天再来’。”田义群老人感慨道:“没想到就是这两天,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灾难让我碰上了。”

  那两天唐山的天气十分异常:26日夜里特别冷,半夜里田义群冻得不得不将另一张床上的毛巾被也加盖在身上;而27日晚上又特别热,特别是震前的几个小时更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由于特别累,田义群还是睡着了。


  敲击水壶盖给自己鼓劲


  突然间,“外面好像千军万马奔腾,又像有千万辆坦克在行驶中发出轰隆隆的声音,由远及近。紧接着大地开始颠簸、摇晃……”被惊醒的田义群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就从倾斜的床上滚了下去,随后又被甩到床底下,地面就像筛子筛豆子一样。仅仅几秒钟时间,所住的商业服务大楼轰然倒塌。“等我意识到是地震时,我已蜷曲着身体躺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动弹不得。”

  “我睡的床是三角铁焊接的,床被倒塌的楼板、墙壁砸断,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空间,我就被死死地卡在这个狭小空间里。什么也看不见。周围都是呼喊、求救声,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喊、求救声越来越少。不知道又过了多少时间,这样的声音慢慢地消失了,周围一片死寂。”害怕和绝望困扰着田义群,他忽然发现手边滚过来一只铁壳水壶的盖子,然后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用壶盖猛烈敲击。“谁?你还活着?”不远处传来一个声音。是孙尚卿!孙尚卿50多岁,是黑龙江省某县商业部门的采购员,他们住两隔壁,地震之前曾相互交流过。

  在废墟中漫长的132个小时里,田义群尽量迫使自己不睡觉。有时,田义群用手中的壶盖敲打一下三角铁,与孙说上一句半句,有时孙也会喊他说上两句。在漆黑的废墟底下,谁也看不见谁,只有越来越微弱的声音和壶盖的敲击声一直支撑着两位幸存者的精神,他们彼此相约,互相鼓励活下去,不论谁先得救,都不要忘了还有另外一个活着的人……”


  救出来时仍死死抓着壶盖


  终于,解放军搜到了孙尚卿。在孙被送往医院的路上,他告诉解放军离他3米远的地方还有人可能活着。时任38军114师坦克团六连连长的孟某不到30岁,他立即带人前往搜救。开始没找到,孟连长又回医院详细询问,孙说:“他就在里面,他还活着,请你们一定要再回去找。”1976年8月2日下午3时多,搜救人员终于在废墟中找到了田义群,当他从废墟中被拉出来时手中紧紧抓着那只水壶盖,救援人员想拿掉它,但处于昏迷状态的田却死死抓着不放手。

  田义群获救的过程还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真实地录了下来,当时整个商业服务楼的近百人中只有田、孙二人获救。在该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英雄抗震灾》纪录片中,影片解说员对这个镜头这样描述:“被埋在废墟中6天5夜132小时的空军干部田义群同志被救出来了。”近日,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中,当年震后救灾所用的纪录片中又出现了这个镜头。


  30年了,找不见救命恩人


  获救后,田义群严重脱水,生命垂危,住在当时设立在唐山矿冶学院野战医院里(现唐山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位置)。经诊断后,谭继荣军医给他输液,并用碱性药物治疗他的酸中毒及脱水症状,谭一连24小时不休息,坚持在病人床前观察病情,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医院卫生员郑常秋更让田义群感动,她不怕脏不怕麻烦,为田端屎端尿,连续工作7个昼夜,累了、困了,就用酒精刺激眼睛,振作精神。

  过了一天,田苏醒了。他醒来做了两件事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大喊“毛主席万岁”;一是找到在同一个医院接受治疗的孙尚卿,两人拥抱在一起。

  8月22日,田义群回到西安,直到今年5月前一直没回过唐山。30年来,他一直在寻找孟连长、谭继荣军医和卫生员郑常秋,1986年原空军工程学院还派人去找过一次,但没找到。因此,每年快到7月28日时,田义群都会情绪激动,因为他不知道他一直惦念的亲人在哪里。今年5月,已经77岁高龄的田义群在孩子的陪同下亲自回到唐山,完全变样的唐山已难觅当年的野战医院。经打听,38军114 师已经撤离唐山,三位恩人也不知去向。而当年遵守“约定”的孙尚卿更下落不明。田说,如果他还健在,现在也有90岁高龄了。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2/05359433993s.shtml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8#
发表于 2006-7-26 03:04:59 |只看该作者
三、唐山新貌

01唐山百货大楼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19#
发表于 2006-7-26 03:12:08 |只看该作者
02 唐山抗震纪念碑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20#
发表于 2006-7-26 03:31:05 |只看该作者
03 碑文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倏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唐山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