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发展归功于两个技术:TCP/IP和Web技术。目前业界流行两个短语“everything on IP,IP over everything”,其中“IP over everything”是已被实践证明的,也正是IP的精髓。即通过统一的IP层对上层协议屏蔽各种物理网络技术(如X.25、DDN、以太网、令牌环、帧中继、ATM、SDH、WDM)的差异性实现异种网互联,如图1所示。而“everything on IP”的“everything”是指所有业务,包括数据、图像和话音,实时和非实时的。这样的要求,对于目前的IP技术来说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新技术来帮助解决。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IP和因特网的发展,ATM已无用武之地。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起码没有认识到现有电信网是不可能一夜消失的。ATM的优势在于两点:支持QoS IP网;支持现有电信网的演变。纯IP骨干网(基于IP over SDH或IP over WDM,仍是路由器加专线的因特网传统组网模式,存在逐跳寻址与转发等问题,难以支持QoS IP)还会继续发展,并支持尽力传送(besi of effori)的IP业务;而随着MPLS的标准制定,ATM将有效支持需要QoS保证的IP业务,尽管ATM有协议封装开销高的缺点。当然,由于已有网络资源的不同,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和市场定位的侧重点不同,随着电信市场开放而进入的新网络运营商、ISP与传统电信运营商所选择的技术路线可能是不同的。
——下面再分析目前厂家在炒作的IP QoS与ATM QoS。首先分析网络是否需要QoS控制?有两种观点:①只要带宽足够,“best of effort(尽力传送)”就可以;②网络需要QoS控制,但应用需求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网络有多大的带宽将都会被消耗掉。这归结于人的欲望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从性能价格比分析网络不可能不出现阻塞,若阻塞时无QoS控制,就不能保证质量。况且这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服务市场,对于网络运营者和业务提供者,QoS标志着一种服务信誉。
——ATM得到了电信界、计算机网络界的广泛重视,这在电信吏上还是第一次。研究开发和利用ATM的两大阵营显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和角度。电信界期望ATM实现其网络的综合,实现现有电信网与未来网络(包括IP网、IMT-2000)的无缝融合,保护现有电信网的投资。当然仍有电信专家在努力将ATM推到桌面应用,这一点与IP仍有竞争。而计算机界希望利用ATM更好地支持IP,以实现IP QoS。当然也有计算机网络专家认为通过提高链路带宽与路由器的处理能力就可以沿用
尽力传送实现折衷的IP QoS;或者认为ATM提供的优势,要么IP不需要,要么IP层也能通过增加新的功能实现。持后者观点时,由于ATM支持IP时存在封装开销高的缺点,会得出IP over ATM不如IP over SDH和IP over WDM有效的结论。但事实上,基于分组(包)交换技术的IP与ATM部有各自的优势,在电信网与因特网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都将发挥作用,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