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你看懂了多少?
《功夫熊猫》导演奥斯波恩自称是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迷,为了拍《功夫熊猫》,准备了15年,但愿我可以用自己的感悟,多了解一点奥斯波恩,多了解一点DREAMWORK…对我来说,功夫熊猫太过深奥,深奥到了我花一个半月去感悟,每天仍然会有新的发现,直到最后悟通了龙之典,彻底找出了八大家,我才敢说我悟透了这部电影…
我看过很多评价,但都不是我想说的,我相信奥斯波恩15年写出的故事绝不会这么简单,所以我给出我的解读…要说明的是,只是我对功夫熊猫的解读,如果对了,是奥斯波恩说对了,我只是解读出来,如果错了, 奥斯波恩悟了十五年,我是个搞理科的,又只悟了一个半月,一定是我悟错了…
道家
思想上说,老乌龟明显是老庄的道家思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正因为超脱于尘世,才能参透世间万物的本质—道,而熊猫继承了这些,并参透了无字龙之典,所以老乌龟是老子的化身,而熊猫身上有庄子的影子(但也只是有影子,熊猫并不是完全的道家,我后面会论述)…
老乌龟指熊猫为龙斗士应当说是”无为”简单而贴切的实例说明…”无为”是道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无为”并不是说无所作为,而是说无意而为,无目的而为,因为道家思想认为,带着目的做事会让做事有所偏差…老乌龟在做的事只是指,他不是去指小虎,不是去指仙鹤,也没有要去指熊猫,他只是去指,只是一个动作,没有目的,或者更通俗的说,就是”指到谁算谁”…最终他指到了熊猫,熊猫就成了龙斗士…
道家喜欢清静淡泊,喜欢亲近自然,多数情况还是悟道的需要,因为道家是从自然中得到规律,之后推导到人类社会中,所以我们看老乌龟,没事就把自己关在武侠大殿里,很少抛头露面,想见师傅也得请来,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这都表现了道家消极避世和淡泊的生活态度…而老乌龟的言行更是充满了道家的哲理,比如他对熊猫说: 退出,不退出,做面条,不做面条,你太在乎过去和未来了…俗话说:昨天已成历史,明天未尝可知,今天是上天恩赐,我们称为此时…这里我们看到,老乌龟似乎参透了世间一切,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又过于淡泊,不像师傅那么关心和平谷百姓的生命…包括他指龙斗士时说的话: 冥冥宇宙为我们指定了龙斗士…他相信熊猫成为龙斗士是宇宙规律运行的自然结果…
熊猫应当说是道家最高的人格理想,老子认为人存在于道中又是道的体现,欲望简单而有限,所以人应当抛弃欲望(这里的欲望是泛指的,也就是说,包括积极的东西,比如道德,生命), 人追求财富、权力、道德完善时就会使人偏离”道”…我们注意到小虎说太郎故事时,说的是老乌龟看出了太郎心中的邪念,其实不是,老乌龟看到的是太郎的欲望…小虎在以儒家的想法推测老乌龟道家的想法,儒要强调仁义,所强调作为与逻辑,所以儒家从结果反推原因时,会得出这个结论…也因为小虎以儒家思想猜测道家思想,所以他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不能继承龙之典(太郎也有同样的疑问),其实如果仔细想一下,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师傅不能继承他呢?儒家和法家永远也想不通…用道家的想法来说,因为他们都没有资格,五侠和师傅都有太多的欲望,他们都想要得龙之典,是因为各种欲望(当然基本上都是积极的欲望,比如保护和平谷的村民),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资格领悟’’’道”,他们也不可能领悟”道”,更不要说太郎了…最后打开龙之典,什么也没有,师傅不明白,五侠也不明白,太郎最后也没有明白,他们有了太多欲求,所以不可能领悟”道”,唯一有资格领悟”道”的,只有熊猫,唯一能够领悟道的,也只有熊猫,因为他没有后天的欲求,只是根据自己的本能做事(但这一点在后面有所改变,所以我说熊猫不是完全的道家),特别是对待龙之典上,乌龟留下的是一个道家的龙之典,所以也只能由有道家思想的人来解读….
熊猫在练功场一试身手,结果搞得一团糟,还创造了最初级的定义(LEVEL 0),后来和五侠以及师傅对打,更是人人得而虐之…而师傅后来训练熊猫并不是在练功场,而是把他拉到的圣泪泊,一片自然之中,原话是:这是乌龟参透世间平衡之道的地方,这就是武学诞生的地方(这部片子里武学就是道,这里其实就是在说,道是源于自然万物的,但之后又被儒家和法家以不同方式进行了发展…)…为什么,道家的道源于自然,想要悟道,只能在自然之中,练功场那么尘世的地方,只能训练出五侠(儒家)或是太郎(法家)那样的名利之徒,产生不了道家思想,只有圣泪泊这种自然之地,才是学道悟道的最佳场所…之后师傅又说,当你专注于功夫,聚精会神时,你很烂,这是我的错,我不能像训练五侠一样训练你,我现在明白了,训练你的方法是这个(拿出一碗包子)…不用说,这里又一次强调了道家的无为,你不能带着目的去做事,这样会一事无成(儒家和法家可是强调带着目的做事的,所以要在练功场练习),你要追寻自己本能做事,这样才会成功…所以我们看到,熊猫在自然环境之下,在自己的本能促使之下,进步神速,很快就成了武学大师…后面那场抢包子大战,最后熊猫把包子扔给师傅,说,我不饿了…其实就是在说熊猫已经从本能符合道的作法,到自觉领悟道了,这时本能就不再需要了…
道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注意,古代的宇宙是包括时间的)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同时道又是非存在的(注意,这里是非存在,不是不存在,非存在其实是说不能用存在去理解或是表述它),所以可以等同于无,龙之典里一个字都没有就是道的一个体现…后来阿波老爸帮他搞清了什么是”道”, ”道”就是无,就是非存在…你认为它特别,它就是特别的,这里不是指自信,而是在说”道”,道是大有若无,无所不包的,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之后熊猫悟到的是”根本就没有隐藏的奥义”,意思很简单,”道”是非存在的,又是无所不在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事物去感知),”道”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它本身就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当然也存在于汤之中…其实这段倒像是《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中的一段,东郭子向庄子问道,庄子回答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其实就是在说,道无所不在,甚至存在于平常和低下的事物中…
说到龙之典,应当说是全片最光彩夺目的一笔,光彩到了可以压过其他所有部分光彩的总和,虽然我每天都能悟到新的东西,但直到悟通了龙之典,我才敢说我悟透了功夫熊猫…龙之典不但是道,而且给了道一个解释,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说清了道是什么,我看起来这个解释更贴切也更合理…而导演,不但把龙之典做成了道,也把整部电影做成了道,整部电影就是一个现实中的龙之典…我还是言止于此,给大家一点感悟的空间吧,能悟到的朋友与道有源,悟不到也没关系,阿波的老爹也没有悟到道,得道却比阿波早得多,或许你早就悟到了,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顺道说一下,和平谷应当说是道家最高政治理想的体现, 老子的政治理想中最高等级是“不知有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民不知有治理者,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正好像和平谷的居民一样,没人知道统治者是谁(应当说,片中还是暗示过的,老乌龟预见到太郎会回来,决定选龙斗士,然后一群穿着官服的鸭子出来贴告示,明显老乌龟和师傅是统治者),只是快乐的自己在过自己的生活….顺道提一下,这个理想之下分别是:“亲而誉之”,“畏之”,“侮之”,不过我个人认为, 这些都成了其他思想的政治方针,“亲而誉之” 用道德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人民,最后让人民都称赞执政者,这很像儒家的政治思想…“畏之”是说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让人民都很害怕;“侮之” 是说用权术伪诈愚弄,欺骗人民,这两条很像法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
师傅不用说,明显是傅家了,一直想要有所作为,重道行德,重视人类社会的逻辑却不太相信自然规律…其徒五侠明显是儒家五常(五种道德):仁,义,礼,智,信…蛇是仁,仁者,二人,也就是说,仁的意思是推已及人,为他人着想,蛇说的话:我不知道老乌龟是怎么想的,那个可怜的孩子会死在这的…你准备好了吗?(打了熊猫一顿)对不起,我以为你准备好了…他真的不会放弃的吗?之后螳螂说:他会不断的掉到地上再弹起来.蛇是瞪了他一眼的…还有就是螳螂扎针时,熊猫叫疼,蛇让螳螂看穴位图…蛇为熊猫教虑得已经很周到了,蛇无愧为仁…礼恐怕非仙鹤莫属了,熊猫不小心闯进了仙鹤的房间,还弄坏了他的房间,仙鹤心里一百个不高兴,表面上礼数还是很周到,并没有发作,甚至说了:”你不属于这”(其实他说这话时,和后面的小虎是一个意思,希望熊猫走掉),发现伤了熊猫的心之后,立刻改口说:”我是说这个房间,这是我的房间”…虎是义也没什么疑问,义者,当仁不让(这里的仁指正确的事),义不容辞,对的事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要自己做,所以她可以直白的告诉熊猫,”你不属于这”真正的意思(她知道这会伤害熊猫,只是她觉得她应该这么做),她的话:请让我们阻止太郎,这正是你训练我们的原因(典型的当仁不让,义不容辞)…她知道熊猫不会去对付太郎后,自已去阻止太郎..以及后面冒着掉下悬崖的危险去踢那一脚,都是典型的义,只要她认为对的事,她就会一做到底,不在乎结果…猴是智也算顺理成章,猴在中国文化中就是智的像征(比如孙悟空),具体到片子里,猴把饼干藏到那么高的地方,熊猫掉下山,他预见熊猫会回来…后来熊猫脸上有面条,他说:没事,师傅…这都是他智慧的表现…至于螳螂是信,证据不多(多少因为他其实不是很爱说话),他给熊猫扎针,出了问题,小虎要打熊猫,他主动出来承担责任,而没让熊猫背,明显是诚信的表现…应当说明的是,作为儒家的代表,师傅当然更是做到了这五常:黑豹太郎强抢龙之典时,不忍伤害太郎,太郎打伤自己也没有杀死太郎,是大仁…最后决定留下阻挡太郎,舍生取义,是大义…一再与老乌龟意见相左,但只是力争却从不发作(气全出在了熊猫身上…),是大礼…发现熊猫的特点,对熊猫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大智…答应老乌龟相信熊猫,老乌龟死后一直坚守承诺,是大信…
法家
法家明显是太郎了…法家这种学说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太郎恰恰是满脑子功利思想,天天想着拿到龙之典,练武练到打烂木桩,政治手段之强(片中武斗其实就是政治斗争),远不是其他学说可比…
这里我还是要为法家说几句公道话的,法家更多的是一种方法,强调的是立竿见影,使用得当的话对社会和历史起到积极作用…比如,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九年不朝,政局混乱,各国都出兵欺负齐国.有一天,他把即墨大夫叫来,说:“你上任之后我没少听别人说你的坏话,但我派人调查,实际上治理得很好。”,封即墨大夫一万户。然后把阿城大夫叫来,说:“你上任以后,我听到的全是你的好话,但派人调查,你那里田野荒芜,人民贫苦,是你贿赂我左右说你好话吧?”当天就把阿城大夫烹杀了,把左右曾经吹捧过他的人也都一起煮了(汗一下,怎么觉得中国做菜方法全是古代酷刑演化而来….)。齐国震惊,无人敢对国君说半句假话,诸侯也有20年不敢对齐国用兵…抛开他烹杀大夫和左右道德问题不论,法家的办法还是很有效的...
道儒法三家间的关系:
道儒法三家是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三家,也是片中讲得最细腻的三家,我觉得有必要做个专题细细解读一下:
道家主要以悟道为主,而道家的道是从自然而来,之后又导入了人类社会领域,所以道家的道往往让人觉得游离或是超然于社会之外….儒家则是强调道德,但这里的道已不再是道家的道,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德则更像是达到儒家之道的方法,儒家是本末倒置的道家,儒家是从人类社会中找到规律,再应用于自然社会…法家说与前两者不同,道家和儒家像世界观,法家倒更像是方法论,法家思想都是教人如何达到政治目的,至于政治理想具体内容,法家并不像道家和儒家那么明确,这个意义上说,法家是没有道德的儒家,也就是说,法家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实现道德的手段,但用这些手段具体要实现什么往往取决于使用者个人意愿,法家没有规定和限制…这一点片中也有体现,不论老乌龟,师傅,五侠或是熊猫,使用龙之典都是为了打败黑豹太郎,维护和平谷的和平,但偏偏是最想得到龙之典的黑豹太郎,从来没有想过拿到龙之典之后做什么,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拿到龙之典…
道家主张万物源于道而归于道,所以淡泊一切,生死也是一样…所以最后老乌龟仙逝时也很平静,一句我的大限到了就消失太桃花瓣中了,这倒有点像<庄子 逍遥游>中的感觉,道家参透了生死只是自然的规律,所以面对死亡平静坦然….师傅留下来挡太郎时就是另一种感觉了,知道自己要死却大义凛然的接受,正如孟子所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并不是在不乎生命,只是义对于他来说是更高的理想,所以为了实现义,他可以放弃生命…法家正如太郎,迷信武力,用尽了手段所以不相信自己会失败,明明被熊猫打得不行了,嘴里还不断的说,你不可能打败我…师傅不会教你…之类的话,迷信武力和过度自大恐怕是法家面对失败时的态度吧…
道家重道,所以我们看到老乌龟用无为的方法选了熊猫之后,一直耐心教导,就算师傅一再质疑,也从没想过替换熊猫…儒家重理,所以小虎和师傅一直也想不通为什么对功夫一窍不通的熊猫会被老乌龟指为龙斗士,他们一直以道理来分析,龙之典是武功的最高典籍,应当授给武功最好的徒弟,所以会得出小虎应该成为龙斗士,而熊猫根本连考虑都不应该考虑,第二天早上,师傅说:我们努力训练,相信有一天龙斗士会出现…看来师傅还是在按照理性作出判断和推测.不过既然儒家讲理,心中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虐虐熊猫, 绝不会强夺龙之典…法家重利,所以我们看到黑豹太郎才不管龙斗士是谁,就认准龙之典是自己的,巧取不成就来豪夺,见利忘义,连养大自己的师傅也不留情面(这点倒是有点李斯的影子)…
在龙斗士人选上,师傅与老乌龟的讨论正好反映了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冲突,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因为道家相信道是万物之源,道超脱于万物甚至超越了逻辑,但儒家主张有所作为,桃树下那一段,师傅在说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正是儒家中作为思想的体现,而老乌龟则总说我不能让它开花,我不能让它结果,正反映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态度…之后师傅说,我可以控制桃子落地的时间,我可以控制种子落在哪里…这正是儒家作为和逻辑的体现…老乌龟双说,可是无论你做什么,这个种子最终也还是长成棵桃树,你或许想要苹果或是桔子, 但到头来还是桃子.这里老乌龟还是在表现尊重自然规律…师傅说,但是桃子不可能击败太郎.这里师傅还是在用逻辑进行推理…老乌龟说, 也许可以呢? 只要你愿意引导它,教育它,相信它(这里桃子也是指代熊猫的).道家产生之初,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道家多少会有些玄学的成分…师傅说, 用什么方法呢什么方法? 我需要您的帮助,大师.儒家始终是以逻辑思考,所以儒家并不太相信玄学,师傅在这里只相信老乌龟…老乌龟扔下一句, 答应我,师傅, 答应我你会相信.就仙逝了…不过最后老乌龟的寓言实现,以及师傅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按道家的想法,师傅之所以无法达到内心的平静,就是因为有为有欲,而熊猫击败了太郎,师傅就没有了牵挂,也没有了继续作为的动力,无为无欲,正好可以达到”道”,找到内心平静)都说明导演奥斯波恩心中,道家还是最高的学说,或者说是最高的哲学…
片中功夫之间的较量也正好是三种思想间的较量,熊猫和太郎的打斗正好是道家与法家的交锋,熊猫一直是打不过太郎的,但太郎打倒了熊猫看了龙之典之后,就再也没有打赢过熊猫,这个其实正是法家的问题,法家对权势/天下极度渴望,在夺权/夺天下过程中表现出的力量是其他思想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五侠,师傅都不是对手,更不要说熊猫了,但法家欲望太多太强,夺权/夺天下时这是动力,得权/得天下之后,消灭了敌人之后,这就成了阻力,这时法家不像道家和儒家有长久的治国之法,欲望反而会近一步扩张,穷奢极欲迷信武力最终只会自取灭亡,所以法家得权/得天下之日,就是走向灭亡之时…法家的严刑峻法能在短时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但这种方法经常使用效果就会一次比一次低,最后转化成了人民不满的来源,也就成了自己灭亡的原因,片中的表现就是点穴(存疑),太郎第一次用,瞬间击倒了五侠,第二次用,击倒了熊猫,但没有对其造成伤害(当然这里还有一点插曲,熊猫穴位不好找也是被螳螂验证过的),再次出手时一次效果比一次低,最后被熊猫借力反打,这也正是过度使用严刑峻法反受其害的表现….当然.熊猫借力反打,用肚子借力把冲过来的太郎顶上天,以及无极拈花指都体现了熊猫是道家的传人,因为借力是太极的招术,
太极又恰巧是道家思想在武学上的应用,无招化有招,借力打力正是对应了道家在政治上无为胜有为,顺其自然的思想,无极拈花指则法映了道家对自然法则的认识,道家并不像法家那么功利,招招打在致命部位,反而从手指这种最不起眼的地方入手,最终达到了目的,击倒了对手,打败了法家…
还有一点,大家注意到,师傅(儒)是乌龟(道)的徒弟,而太郎(法)不但是师傅(儒)的徒弟,还是师傅(儒)的养子,为什么?因为儒家与法家之间,除了教导(吸纳思想)之外,确实存在着寄养的关系…儒家从道家继承了道,儒家提倡的道德,道其实就是从道家而来,但道家的道基本源于自然,儒家的道更多的源于社会法则,并加入了德的内容….法家与儒家的关系则更加微妙,法家的思想有分为三部分: 商鞅提出”法”,即制订法律并严格执行,约束人民行为…慎到提出”势”,即权势,也就是君王对权利的控制…申不害提出”术”,即政活动中的方法和策略…这三者多少都有些儒家的影子,后来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将三者统一,形成了法家思想,有意思的是,韩非子又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徒弟,…更有意思的是,法家思想形成后的第一位实践者--李斯,也和韩非子一起在荀子门下求学,李斯对法家的贡献是在秦国实践了法家思想…法家并不源于儒家,但创立时吸收了儒家思想,在成长阶段更受到了儒家很大的影响,比如韩非子的”法”较商鞅更加严酷,就是因为他吸收了荀子的性恶论,相信人性本恶,无法教化,只能用法律来约束(不同的是,荀子主张以礼治人,而韩非子则主张以法治人),甚至两大先祖都拜读于大儒门下…这个意义上说,法家对儒家不止是吸收,还有某种非血缘的亲属关系,用收养来形容这种关系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
道家,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主导的三种思想,或者说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片中这三种思想代表人物的更替正好映正了中国古代王朝统治思想史上,这三种思想相生相克,转变演化的一般规律….中国古代王朝开国,先是以道治天下,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当国家富足之后道家会自动让位于儒家(如汉唐),开始有所作为,内改外战;当国家走向衰亡时,法家开始兴盛,用严刑峻法镇压反抗,满足统治者自己的欲望,最终必将自取灭亡,而取代它的新王朝开国又是以道治天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片中乌龟让位给师傅,是道家让位给了儒家,五侠和师傅输给太郎是儒家斗不过法家,最终熊猫打败太郎,道家替代法家重新取得统治地位…
兵家
犀牛监狱守卫应当说是兵家的代表,犀牛监狱长一开始说的话:一条路进来,一条路出去,一千个守卫,一个犯人…这是典型的兵家思想,占据地利,拥有兵力优势,一定能获得胜利…犀牛们排列整齐,听从命令也表现了兵家思想提倡治军严格的一面…这里还有一个细节,犀牛监狱长手握重兵,也不讲什么道德,不但不去争龙之典,甚至对龙之典没有任何兴趣,知道龙之典有人继承,连问都不问一下那个人是谁,只顾拿这个话题去刺激太郎,其他犀牛也是一脸的自豪,不但不觉得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当狱卒是个苦差事,反而当得挺爽…这也与兵家的思想相符,中国的兵家在战争思想上几乎达到了完美,但兵家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政治思想…龙之典像征了最高权利,但兵家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觉得自己只是为国君服务的工具,唯一的理想就是帮国君打赢战争,而他们永远不会参与政治,更不要说争取最高政治地位了…翻遍了兵家典集,唯一谈到政治的只是孙子兵法开篇中的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兵家的人听的,也就是说,兵家的政治理想是国君的支持兵家,仅此而已,如果国君不支持兵家呢?兵家没有给出回答,历史的答案是:轻者降级罢官,重者入狱惨死…纵观中国历史,总不乏战场上百战百胜,却被小人甚至敌人陷害,最后惨死狱中的名将,这不能不说是兵家的一个悲哀…后面也表现了这一点,一千犀牛,用尽机关,占尽优势,结果还是被太郎轻易的打败了…在这部电影中,武功对决影射的不是战争而是政治,而这里不懂政治的兵家遇到的恰恰是一个最精于权术,最精于政治手段的思想--法家,战场的法则并不适用于官场,不论有多少人,不论有多少优势,也不论做了多少准备,败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他一些思想虽然不如法家对权术的运用,但起码还是有政治思想的,所以熊猫也好,师傅也好,五侠也好都是有机会和太郎过上几招的,而那么多犀牛中没有一个能出得了第二招,总是被太郎一招击倒,这就表现了政治斗争中,兵家遇到法家结果只能是任人宰割,死路一条…
兵家与三大家的关系很奇怪,兵家与道家基本没什么往来,道家得权主张修养生息,很少对外用兵,和兵家没什么直接关系…兵家与儒家没什么共同语言,儒家是要治理国家的,兵家则是要替皇帝打仗的,就算是战争,儒家关心的是战争目的,兵家关心的是战争胜负,两者唯一相同的是同样忠于国君,也因为这个共同目标,两者虽然语言不通但还是可以互帮互助,互相体谅…如果说兵家遇到道家算是没有梦,兵家遇到儒家还算是个好梦,那么兵家遇到法家就是个十足的噩梦了…法家是最重权利和政治手段的,兵家拥兵自重,法家得到了政权也不会觉得安全,所以法家要么收买兵家,要么除掉兵家…但兵家多是死脑子,只按国君的意思办事,法家就算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未必控制得了兵家,所以法家往往会用政权上的优势/强势来消灭兵家,我们前面又说过兵家没有政治思想,所以一收拾一个准,兵家的噩梦就这样开始了…片中我们看到,老乌龟根本没想过让犀牛做什么,犀牛似乎也不知道老乌龟的存在…师傅可以让平先生传话给犀牛,但犀牛听到消息后并不照办,反而质疑师傅的命令,甚至太郎刚出来时还不让平先生飞回去报信,盲目自大和刚愎自用可见一斑…太郎出来不用说,先是要打败犀牛,犀牛们个个奋勇但无奈牛多架不住好汉,全都败下阵来…
纵横家
飞来飞去通几报信的平先生应当算是纵横家了,但应当说明的是,与春秋战国时知名的纵横家相比,平先生显然是过于窝囊和无能了…
道家与纵横家也没什么往来,顶多当作一个高级信使,儒家和法家则把纵横家当作一种工具,不同的是,儒家多把纵横家用于正面手段,法家多把纵横家用于负面手段,比如战国时,苏秦合纵团结六国攻秦,说得六国相印.张仪连横,瓦解了六国联盟.这两人在战国历史上的光彩正应了古语: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其中,张仪连横为秦服务,秦又正好信奉法家学说,所以多是以奸诈之道,威逼利诱为主….苏秦合纵是为六国服务,六国的统治又接近于儒家,所以是多以正道,晓以厉害,讲明道理…片中也是一样,老乌龟用到平先生只是让他请师傅来,有什么事只字不提,之后说太郎要回来,准备选龙斗士,也是让鸭子们张榜告诉大家…师傅让平先生通知犀牛完全是共同利益的需要,犀牛让平先生参观监狱也是传达信息,维护利益联盟…黑豹太郎让平先生带回信息(放过五侠也是同样的原因),是为了给对手以压力,让对手害怕,典型的以威逼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名家
名家,通俗的说是辩论家,是中国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一。他们主要以诠释“实”与“名”来阐述观点.名家中最出名的恐怕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而片中,阿波的老爹应当算是名家了,不管他用了什么方法,反正是让包括熊猫在内的所有和平谷居民相信鸭子能生熊猫,虽然这明显是根本不符合逻辑的….这可真不是一般的辩论技巧,虽然阿波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鸭子的孩子,但鸭子很轻易的把话题引到了汤堡秘密上,由此可见辩论技巧之高…
名家只重辩论技巧,只想出名,但不太关心政治,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政迹,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阿波的老爹和几乎所有武术高手都没有任何接触…
墨家
墨家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强调要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墨家同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民间结社组织,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和平谷的居民应当说是墨家子弟的影子,墨家多是像和平谷居民这样的小产阶级,同进同退,对于上级的指令坚绝执行.
墨家的十大思想: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 天志 明鬼 非命 非乐 节用 节葬中,兼爱(博爱),非攻(爱好和平),尚同(上下一心),非乐(废除礼乐,简单的说就是娱乐活动庸俗化),节用(勤俭节约)都在和平谷居民中有所体现…
杂家
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事实上,熊猫的归属是最难划分的,熊猫得了道家之道,学了儒家之义(最后和太郎决斗),取各家之长,兼容并包,直到最后我才明白, 熊猫就是杂家,他虽然有七分的道家,但对其他学说也采取来者不拘的态度,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也正是杂家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杂家与道家的关系十分复杂微妙,有很多学者甚至认为杂家和道家是同一学说,比如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认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而片中熊猫有七分道家也正反映了这种杂家与道家的不解之缘….
人物
再来说一下片中人物对应的历史人物吧…老乌龟明显是老子,一脑子全是谈经论道,不食人间烟火,说句话就是哲理,这些都明显是老子的感觉…有五侠前,师傅是孔子, 孔子是强调仁的,师傅是儒学大师,最深的印象是他对黑豹太郎的仁,黑豹太郎打伤自己,强夺龙之典,最终他也没有杀死黑豹太郎…有五侠之后是孟子,孟子强调义,凡事都从义上考虑,所以四侠和师傅(五侠除了蛇,蛇是仁,所以虐熊猫时还有点同情心)虐熊猫时一点同情也没有,一切都只是为了赶走熊猫,找到真正适合成为龙斗士的人.在他的教导之下,代表义的小虎成了五侠的头目,带头迎击黑豹太郎….熊猫是庄子,与老子不同,庄子更关心些人的本能问题,所以熊猫是很贪吃的,但熊猫本身又是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肚子不饿就不受外界的影响,很像庄子式的逍遥…黑豹太郎其实更像李斯,韩非子虽然是法家的理论奠基人,但其实韩非子并没有太多机会实行法家理论,反倒是李斯尽试了这些手段,而且李斯杀害同学韩非子的冷血绝情也和黑豹太郎两次打倒师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存疑 老乌龟用点穴是怎么回事,道家是不主张严刑峻法的…无极拈花指又是什么,为什么师傅和熊猫都会…这点我没想通….
存疑2,太郎是在武侠大殿得知自己不能继承龙之典,按小虎的说法他又在村上杀戮了一番,后来才到武侠大殿来强夺龙之典…太郎知道了自己不是龙之典的继承人时,他一没有强夺龙之典,二没有威吓老乌龟,反而拿和平谷的村民出气,于理不通,和平谷的村民与龙之典的归属没有任何关系,杀光和平欲的村民也拿不到龙之典,如果太郎觉得自己打不过师傅和老乌龟,拿和平谷的人出气,为什么最后又去夺龙之典了,如果他想强夺龙之典,为什么要在和平谷村民身上浪费体力…更让人不解的是老乌龟和师傅也没有去阻止,而是在武侠大殿里守株待兔, 耐心的等太郎来抢龙之典,感叹他们先知先觉之余也觉得有点太不把和平谷的百姓当回事了吧…
总体上说,我认为导演确确实实做足了功课,且不说中国百姓,有几个中国导演编剧能对中国传统思想精通又能灵活运用呢…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且不论灵感,汗水奥斯波恩是流够了…而身为中国人,如果不能读懂这部充满中国思想的电影,恐怕真的是一种悲哀,所以我尽了我的全力去感悟和解读,可能有些地方没有悟透,还希望大家来补充,还是开始那句话,对了是导演奥斯波恩的,错了是我的…
虽然我花了很多时间悟这部片子,但我并不觉得是浪费,而当作是一种义务,甚至是一种债务,一笔我欠中国思想的债,所以我应当谢谢功夫熊猫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机会去认识这笔债,还清这笔债…..
最后来补一下我对整个电影的看法:
一个词:深奥
一句话:功夫熊猫是真正有思想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