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伤口里面的辣椒面
七十多年过去了,伤口逐渐模糊,记忆也已成为碎片,在历史长河中隐隐的不再清晰和连贯,残破的历史印记成为后人创作的灵感,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五彩缤纷不真的美丽来,历史的真相也淹没于自得其乐中,《南京!南京!》(The City Life or Death)像一个巨大的引力场,把我们这些在生活中喘息的人们吸引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来,暂时释放了135分钟生活的压力,时光穿梭回到了遥远的那个年代,那个已经被无数后人折射了无数次的面目全非的年代,伤口在135分钟的时间里慢慢的撕开,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震撼、眩晕、恍惚、愤怒,往日的仇恨一点点的彻底泯灭,辣辣的疼痛在心底一点点的滋生。
《南京》以一个日本侵华士兵的视角和献身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以一个顽强抵抗但最后又举手投降慷慨赴死的国军士兵,以一个为一己之利不惜出卖同胞的洋买办和汉奸的莫名牺牲,以一群妇女自我牺牲救渎弱小为辅线,波澜壮阔,反反复复,黑黑白白,彻彻底底地颠覆了我等传统的道德和观念底线,使我迷失在错乱的时空碎片中,恍惚然感觉应该是日语片?译制片?
眼睛慢慢睁开,是一双单眼皮的小眼睛,典型的日本偶像啊,角川队长装备齐整,精神饱满的出现的银幕上,南京就在前方,这是多么渴望的胜利啊,多么大的城墙啊?转瞬间南京城里,国军士兵败军如潮,潮水一样的冲向城门,去哪里呢?南京早已是座孤城,被日军铁通般的围困了可不是一天两天,几个热血士兵的奋力阻挡,在潮水的溃兵面前是多么的渺小,螳臂挡车,大门被冲开后,紧随其后的是大量的难民鱼贯而出,城外既然是活路,我们的热血士兵为什么要阻挡同胞的活路呢?这是多么残忍的场景啊!
日军小队出现了,缺少了偷地雷般的鬼鬼祟祟,而基本上是大摇大摆的进了城,城市毁于一旦,到处是建筑物的残垣断椽,支离破碎,空城,空城,死静的空城,好喝的饮料摆在街边,随手的取用,显示出了角川小队的稚嫩、天真和可爱。突然,不期而遇的伏击,打出了本篇的所有精彩,可是为什么要设置一个孩子呢?让孩子承载太多本不该承载的东西呢?哪怕是希望?装备的低劣,五花八门的人员组成,在精锐的日军面前,没有退缩,同仇敌忾士气的凝结,发挥出奇袭的作用,但是在坦克、小钢炮的面前,无奈的白旗闪现在尘埃中,坚强的脊梁被狠狠的打断……
教堂的大门被推开,原来这里聚集了无数的难民,角川小队瞬间淹没在人海当中,仿佛狼群进入了羊圈,为了控制受惊的羊群,不伤及无辜,角川小队仁慈的向空中和墙壁射击,惊人的现象出现了,突然一扇暗门被撞开,里面哗啦一下倒出很多被无辜射杀的年轻女性来,角川队长受到了惊吓,不停的说着“对不起”,多善良的人啊,肯定是受到了西方普世价值的教育,良心受到了谴责。人群开始哭喊,声嘶力竭的哭喊,没有反抗,一个个的被串成一串,有秩序的被带走,“160……”这个数字随风飘走。
各式各样被缴了械的国军兄弟们被集中在一个绳索内,画地为牢在《南京》中至始至终被形象的刻画出来,一个树枝成为阴阳两届的分界线,孩子和壮士的对视和微笑,反复的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是鼓励,是安慰,是悲壮,是不后悔?反抗了,终于反抗了,蹲着不起来,爱咋咋的,恐吓已经不起作用了,壮士挺身而出,走在了慷慨赴死的前线,由缴械投降到视死如归,英勇就义,质的转变顷刻间完成。
租界成为黑暗中的安全区,成为诺亚方舟,艰难的载着绝望中的难民,渡过黑色的时光,以拉贝为代表的国际友人利用租界的特殊性拯救了25万南京同胞,丰功伟绩,应该载入史册。唐先生,作为拉贝的秘书,首先在租界安排好了自家人;其次,积极带领大家学习日语,“朋友和良民”成为口头语进而要求妇孺老幼熟练掌握;最后,利用拉贝纳粹的身份,同日本人直接搭上了关系……所有人为了活着而挣扎。(略)
《南京》让我们震撼:日军有组织有预谋的不分男女老幼平民军人大屠杀演变为对国军藏匿将士的搜捕和有些纪律涣散而让我们震撼;日军的奸淫掳掠演变良家妇女因救渎弱小而自我献身让我们震撼(慰安妇至今无法获得日本的赔偿,这就是日本政府的依据,一次两元啊。);日军的庆典和祭祀的歌颂让我们震撼;日军角川小队长感情挫折并厌恶战争莫名释放父子俩饮弹自尽同父子俩获得生还忘乎所以的生死两重天的强烈对比让我们震撼;国军的放弃抵抗可以演变成民族英雄让我们震撼;汉奸买办的出卖可以通过莫名其妙的自我牺牲演变成为英雄让我们震撼。全篇以国际友人的明信片来佐证南京大屠杀期间缺乏自信和史实数据让我们震撼。
《南京》通过另一个奇特的视角告诉我们1937年只不过发生了一个南京事件而已,不要做一个阿Q天天把赖疤头展现给别人博取同情,这是一个中国人替日本人圆了一个军国大梦,《南京》纯粹是一个忽悠民族感情的商业片,较真只不过增加其收益而已,最好的关注就是忘记。
历史就像一条大河,会淹没沿岸的一切,记住历史,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不要仇恨再次发生,强大的中国,需要的是大国的心态,汉唐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