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1

《硬盘小辞典》转贴

[复制链接]

78

主题

920

回帖

138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88
发表于 2002-11-4 13: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pchdd
《硬盘小辞典》

(文 郑信武,2002-11-1)
1。3DDS

3DDS(3D Defense System)是Seagate公司独有的硬盘保护系统,3D指的是Drive

Defense(磁盘保护)、Data Defense(数据保护)及Diagnostic Defense(诊断

保护)。通过捆绑3D保护系统,硬盘可以在震动和其它冒险性动作中保护用户数

据的可靠性。

2。AFC(AntiFerromagnetically‐Coupled)

AFC(反铁磁性耦合)介质技术是IBM 开发出的一种磁盘新技术,它是在磁层内增

加一层由2~3个贵金属钌单元构成的超薄层“Pixie Dust”的三层构造。采用这

种构造方式后,磁盘盘片上每平方英寸的数据存储量可高达100GB,这有助于实现

硬盘向微型化和存储简单化方面发展,同时还能够减小硬盘的耗电量,提高存储

器的磁盘性能。


3。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是美国的国家标准组织,它是由不同的标准委员会组成

,主要的任务在于各种标准的制定及审核,它同时也是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s)及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这两个国际标准组织的美国代表。目前在存储设备上所用的接口都

是由ANSI的XT3这个标准委员会所制定或是审核通过的。


4。ATA(AT Attachment),IDE(Integrated Dive Electronics

ATA(AT嵌入式接口)即俗称的IDE,设计该接口的目的就是为了将1984年制造的IBM

AT计算机中的总线直接与结合在一起的驱动器和控制器相连。ATA中的“AT”就来

源于首次使用ISA总线的IBM AT计算机。

IDE(集成驱动电路)这个名词反映的是接口电路位于控制器上这一事实。任何接口

,只要其控制器部分的电路在驱动器上,都可以被称为IDE。而ATA则是一种特定

类型的IDE接口。但由于ATA是唯一普遍存在的IDE接口,所以虽然二者从技术上来

看并不一样,但这两个术语常常被互换使用。


5。ATA-2

ATA-2是ATA的一个规格版本,Western digital公司称之为EIDE(Enhanced IDE),

Seagate及Quantum公司则称它为Fast ATA-2,它与ATA-1的差别在于数据传输速度

,同时也支持非硬盘存储设备的ATAPI接口规格。



6。ATAPI(AT Attachment Packet Interface)

这是非硬盘存储设备(如CD-ROM、磁带机、MO磁光驱等)所使用的ATA接口规格,它

是ATA-2规格的——部分。



7。ATA-3

是ATA-2的更新版本,在数据传输速度上与ATA-2一样,不同的是它又加上了S.M.A

.R.T.(自侦测、分析和报告技术)以及Security Mode(安全模式)以确保数据的安

全。


8。ATA-4

是ATA-3的更新版本,它与ATA-3的最大差别在于支持Ultra DMA数据传输模式,最

高接口数据传输速率由16.6MB/s提升到33.3MB/s,也有人称它为Ultra

ATA/33、UDMA 33、ATA 33等。


9。ATA-5/ATA-6

ATA-5是基于ATA-4建立的,它能自动检测40线和80线电缆,在使用80线电缆时,

接口数据传输速率由33.3MB/s提升到66.6MB/s,有的厂商称它为Ultra ATA/66。

ATA-6即通常所说的Ultra ATA/100或者ATA 100,接口数据传输率为100MB/s,这

种接口的产品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10。BigDrive

BigDrive是Maxtor独有的一项磁盘技术,它通过将系统寻址位数由原来的 28位增

加到 44位,从而达到突破 137GB容量障碍的目的。48 位的寻址范围使将来的硬

盘能够管理高达 144PB(相当于 144,000GB)的大容量,即采用BigDrive技术后

,将来硬盘能存取的资料比现在硬盘的极限还超出100,000 倍。此外,Big Drive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单命令可转移扇区数由原来的 256个增加到了 65536个,

即硬盘的指定扇区数改由 16位来实现。  


11。Data Lifeguard

Data LifeGuard(数据卫士)是Western Digital 公司独有的数据保护技术,它

是集成到硬盘 FirmWare 中的一种技术,作为一种嵌入式系统,数据卫士不需要

用户任何干预或驱动程式,并且不依靠软件运行,它在硬盘使用过程中,不断检

测硬盘所有扇区,防止错误或损坏扇区被使用,所以如果硬盘支持此性能,则表

明它能自动进行数据保护,但用户也无法对其进行升级。


12。DFT(Disk Fitness Test)

DFT(磁盘健康状况测试)是IBM公司独有的数据保护技术,它基于S.M.A.R.T(磁

盘自检测、分析和报告技术),通过结合DFT微代码来判断硬盘的错误所在,这些

微代码会自动地记录重要的磁盘错误事件。通过DFT软件可以读取及分析IBM 硬盘

的错误历史、检测S.M.A.R.T功能和通过PES(Position Error Signal,位置错误

信号)对硬盘机械性能进行分析。



13。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是硬盘中进行数据运算的核心组件,它的速度较一般的CP

U快10~50倍,采用Ultra DSP(增强型 DSP)技术后,每个DSP芯片可以同时提供处

理器及驱动接口的双重功能,以减少其他电子元件的使用,从而大幅提高硬盘的

速度和可靠性。


14。ECC(Error Correction Code)

ECC(错误校正代码)是一种可为高性能硬盘提供在线校正的错误校正代码,它通

过 FirmWare(固件)程序来对硬盘进行最大限度的错误校正和数据恢复。


15。FastDrive

FastDrive是Maxtor公司独有的一项磁盘技术,其实就是ATA/133接口类型的技术

核心,它只是将硬盘的接口带宽拓宽至

133MB/s,其它技术特征则与ATA/66和ATA/100完全一样。


16。MaxSafe

MaxSafe是Maxtor公司独有的数据保护技术,在MaxSafe中内含了ECC(Error

Correction Code ) 错误修正码的功能,ECC 资料量越多,代表侦测与修正资料

错误的能力越强,MaxSafe就是通过此来实现对硬盘的数据保护功能。


17。MRS(Media Recognition System)

MRS是指磁带识别系统。最新一代的DDS设备可以检测盒带是否是具有MRS条纹的磁

带,以此断所用磁带是否经过了数字数据存储认证,从而保证计算机数据存储的

安全性。DDS-MRS 分系统负责检测 MRS 磁带,决定是否可以执行数据写操作。对

没有MRS条纹的DDS 磁带只能执行读操作。而常规的分系统对这两种磁带既可以执

行读操作,也可以执行写操作。


18。MTBF

MTBF(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是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一般

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



19。RPM(Rotation Per Minute)

RPM(转速)指硬盘主轴电机的每分钟旋转圈数,它是盘片的角速度而不是盘片上

的线速度,目前一般IDE硬盘的转速为 7200RPM,而高端SCSI硬盘的最高转速已经

达到15,000RPM。



20。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前身是SASI,是由NCR以及Shugart Associate合作

开发出来应用于Shugart公司的外部产品。NCR及Shugart Associate向ANSI建议采

用这套规格,ANSI的X3TXX委员会接受并将它更名为SCSI。Apple Computer是第一

家采用该接口的个人计算机厂商。  

21。SCSI-2

1989年第二版的SCSI规格——SCSI-2开始着手制定,一直到1994年SCSI-2才正式

定稿。SCSI-2与前面的SCSI规格相比,除了原有的8位的传输方式外,修改它的指

令寻址使之突破1GB的容量限制,在SCSI-2中,除了原来8位的标准5MB/s数据传输

速率外,也定义了Fast SCSI-2(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0MB/s)及16位的Fast Wide

SCSI-2(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0MB/s)。  


22。Serial ATA

ATA硬盘一直都采用并行传输模式,线路间的信号会互相干扰,在高速数据传输过

程中非常突出,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顾名思义,Serial ATA(串行ATA)采用的是串

行数据传输方式,每一个时钟周期只传输一位数据。由于串行传输方式不会遇到

信号串扰问题,所以要提高传输速度只需要提高工作频率即可.目前并行ATA采用8

0线电缆,而Serial ATA只需要4线电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使用Serial ATA设

备的机箱内部会更整洁一些,散热效果也更好。


23。S.M.A.R.T.(Self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S.M.A.R.T.(自侦测、分析和报告技术)是硬盘本身通过持续的监视及分析其内部

的某些参数,在可能的故障产生之前就通过系统对系统管理者或是使用者发出警

告信号,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对即将产生的硬盘故障作出必要的应急措施,防止数

据的丢失。



24。Ultra SCSI

这是以Fast SCSI-2为基础,增加其数据频宽,使得在8位的数据传输线下可达最

高20MB/s的数据传输率,在16位的数据传输线下可达40MB/s,这个规格原来的名

称为Fast 20/40。



25。Narrow SCSI

Narrow SCSI是指8位数据传输通道的SCSI,以50针连接器为主要的接口连接方式





26。Wide SCSI

在SCSI-2以后规格,除了原来的8位数据传输线之外,又增加了16位数据传输,这

就是所谓的Wide SCSI,其接口的最大数据传输率通常是8位模式的一倍。


27。磁头(Head)

硬盘磁头是硬盘读取数据的关键部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存储在硬盘盘片上的

磁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向外传输,而它的工作原理则是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会随

着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写盘片上的数据,磁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硬盘盘

片的存储密度。目前比较常用的是GMR(Giant Magneto Resisive)巨磁阻磁头,

GMR磁头的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这比以前的传统磁头和MR

(Magneto Resisive)磁阻磁头更为敏感,相对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来大的电阻值

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 。



28。容量(Capacity)

容量指硬盘能存储数据的数据量大小,而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张盘片上所能存储

的数据量大小,硬盘的数据存储密度越高即意味着硬盘的单碟容量会更大。至于

容量的计算方式则存在两种,一种是硬盘厂商们的计算方式:1 MB=1000

KB=1000x1000 Bytes;而另一种则是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方式:1 MB=1024

KB=1024x1024 Bytes,由于这两种容量计算方式存在细微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硬

盘厂商们公布的产品容量跟用户实际可用容量存在一些出入。



29。接口(Interface)

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的连接模块,接口的作用就是将硬盘数据缓存内的数据传

输到电脑主机内存或其它应用系统中。总得来分,硬盘接口可以分为IDE和SCSI两

大类,而每大类下还可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例如经常听到的ATA/100和Seri

al ATA就是硬盘的接口类型。不同的接口类型会有不同的最大接口带宽,从而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硬盘传输数据的快慢。



30。转速(Spindle Speed)

硬盘转速是指硬盘主轴电机的转动速度,单位为RPM(Ratation Per Minutes),即

每分钟盘片转动次数。转速是决定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的快

慢在很大程序上影响着硬盘的速度,同时转速的快慢也是区分硬盘档次的重要指

标之一。


31。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

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硬盘磁头移动至指定磁道查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它是

描述硬盘读取数据能力的关键标志之一,单位为ms(毫秒)。当硬盘单碟容量增大

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将减少,从而可以减小平均寻道时间,加快硬盘

速度。



32。单磁道查找时间(Track to track seek time)

单磁道查找时间指硬盘从一磁道转移至相临磁道所用的时间。



33。全程查找时间(Full Stroke Seek Time)

全程查找时间指硬盘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数据所用的全部时间。



34。平均潜伏时间(Average Latency)

平均潜伏时间是指磁头移动到目标数据所在的磁道,等待存储数据的时间。



35。平均存取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

平均存取时间是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通常它是硬盘平均寻道时间和

平均潜伏时间之和。平均存取时间最能代表硬盘找到某一数据所用的时间,数值

越小越好。



36。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

突发数据传输率指电脑主机通过数据总线从硬盘内部缓存区中读取数据的最高速

率,它与硬盘的最高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和最高接

口数据传输率(Interface Data Transfer Rate)其实是一个概念。



37。最高内部数据传输率(Maximum 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

最高内部数据传输率指磁头和硬盘高速数据缓存间的最高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

于硬盘转速和盘片的数据存储密度。而从硬盘磁头到数据缓存间的连续数据传输

率则是硬盘的另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即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是硬盘快慢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8。数据缓存(Cache)

硬盘数据缓存是硬盘与外部总线交换数据的场所,当磁头从硬盘盘片上将磁记录

转化为电信号时,硬盘会临时性地将数据暂存到数据缓存内,当数据缓存内的暂

存数据传输完毕后,硬盘会清空缓存,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填充与清空。这个填

充、清空和再填充的周期与主机系统总线周期一致。原来硬盘数据缓存多采用EDO

DRAM,而现在一般以SDRAM为主,根据数据写入方式的不同,数据缓存有写通式和

回写式两种。

108

主题

483

回帖

79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96
发表于 2002-11-5 08: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16 17:54 , Processed in 0.0776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