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1

《Solaris》观后

[复制链接]

11

主题

36

回帖

6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2
发表于 2003-5-7 18: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影片]
  未来某年,围绕着液体星球Solaris进行旋转勘察的空间站“普罗米修斯”上驻扎着一个科学家小组,他们切断了空间站和地球的所有联系。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博士受命去调查。结果发现Solaris能依据人的记忆重新创造“人类”,而克里斯也开始意识到是否自己也是被创造的。(缩写了龙版的介绍,因为觉得那个太累赘)

[幕后]
本片改编自著名波兰科幻小说作家斯坦尼斯洛·兰姆的同名科幻小说,估计小说的内涵远比影片本身丰富得多。而早在1972年,大名鼎鼎的塔可夫斯基就已经把它搬上了银幕。可惜我没看过老的版本,估计比现在的版本要好很多。当然我也未觉得现在版本诗意盎然,有什么堪称影史经典的镜头。(缩写了龙版的介绍,因为觉得那个太世故)

[演员]
  心理学家,离家若干光年,面对死而复生的妻子和其他光怪陆离的事件,这样的角色绝对难以驾驭。出演过《至激关系》和《11罗汉》的乔治·克鲁尼,使尽浑身解数,给我的感觉依然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曾经出演了《楚门的世界》、《拯救毕加索》、《浪人》的英国演员娜塔莎·麦克艾霍恩在片中扮演妻子蕾亚。给我的印象也只能是莫名的做作。
女科学家海伦,意志坚强,由维奥拉·戴维斯扮演。那个开始就死去的吉巴里安则由德国演员乌尔里希·图科扮演,他在德国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只有第五个角色,扮演举止古怪的年轻科学家斯诺的是杰瑞米·戴维斯,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显出特殊的张力。如果他出场的戏为30分钟,那你只需要看这30分钟。只有这30分钟是真实的,或者说至少看上去是符合逻辑和人的行为规律的。(缩写了龙版的介绍,因为觉得那个太圆滑)

[观后]
前些时候听说,现在拍结婚照盛行一种古怪的方式,那就是先冲印一张和真人等大的结婚照,接着打碎,或许是剪碎,然后再象做拼图一样,把照片还原。或许是一种浪漫,但窃以为是一种无聊的举动,偶尔为之尚可,流行成风则大可不必。先不论其打碎再复原的效果,若遇上个把体型丰满的人士,该圆的地方圆,不该圆的地方也圆,那就无从下手咯(臀部与面颊极易搞混)。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该对新人觉得自己形象欠佳,只能出此招,已获取一种朦胧的美感。距离产生美,模糊一样可以产生美。《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人公就深谙此道,当然她是值得同情的,毕竟个人的行为,如果不影响大众,还是无伤大雅的。
不过不知何时,影坛也感染了这种习惯。先是《花眼》,接着是《开往春天的地铁》和《那时花开》,比较近的就是《周渔的火车》了。其规律是故事情节一般都比较简单,如果按正常顺序放映,一般都不会超过1个小时。当然关键是后期剪辑,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打碎了,再拼起来”。除了《开往春天的地铁》效果较佳外,其他的拼凑作品大多给我体无完肤的感觉。或许还是因为导演自怯作品不够丰满,只能靠剪接来弥补。
凑巧得很,Solaris的导演也来玩这招,幸运的是受过这么多国产片的熏陶,我多少有了点免疫力,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幸的是Solaris只是一幅拼凑得相当糟糕的结婚照,剧情设计老套,演员表演乏力(除了杰瑞米·戴维斯,可惜他是配角),整部影片缺乏人文逻辑,乏善可称。
或许我有些偏激了,就象林语堂说的,没有不该看的书,只是看的时候不对而已。对于我而言,也许没有不该看的电影,只是要挑个适当的时机去看。或许等我到了片中角色的年龄就会产生些许感触吧,但愿那是令人愉快的感触。(这段龙版的介绍里没有,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还是要感谢龙版的奉献,即使偶尔会遇到惨不忍睹的片子,不过没有绿叶就衬托不出红花,期待龙版提供的好片!

34

主题

141

回帖

233

积分

海星

积分
233
发表于 2003-5-7 19: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片在美国上映时票房惨败,至少说明在商业和娱乐上的失败
不过在艺术性上肯定远远逊色于塔科夫斯基的经典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3 02:23 , Processed in 0.0683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