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爾‧巴格洛勒(Joel Baglole)
《華爾街日報》
由於近來幾家中國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表現差強人意﹐亞洲的投資銀行業人士正試圖適應這樣一種新形勢﹕市場對於中國概念股的興趣正由狂熱轉向平淡。
許多投資銀行人士和基金經理預計今年晚些時候中國概念股的發行將再次吊起投資者的胃口﹐因為到時候將有幾家大型企業上市。但近幾週來﹐一系列因素打擊了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的熱情。
首先﹐基金經理認為中國概念股IPO的定價過高。一些基金經理表示﹐他們之所以沒有參與認購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 簡稱﹕中芯國際)發行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該股的定價太高了。
打擊了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人氣的另一個因素是目前中國大陸和台灣及香港的政治關係緊張。再有﹐民生銀行(China Minsheng Banking Corp.)等準備海外上市的企業紛紛曝出醜聞也挫傷了投資者的認購積極性。民生銀行近期披露﹐在上海證交所上市之前的2000年曾偽造了一份股東大會決議。
Standard Life Investments駐香港的投資主管安德魯‧索爾頓(Andrew Salton)表示﹐如果投資者此前對中國概念股的過度樂觀情緒可以用狂熱來形容的話﹐那麼現在這種狂熱情緒可能將不復存在。索爾頓補充說﹐近期幾只中國概念股的定價過高﹐而公司醜聞曝光讓投資者清醒地意識到投資中國概念股可能承擔的風險。
香港投資者原來對認購中國概念股似乎永不滿足﹐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可了市場對中國概念股新股發行近乎歇斯底里的狂熱﹐但現在﹐他們突然冷靜下來﹐察覺到了投資中國概念股的風險。例如﹐在香港一家經紀行工作的旅行代理人安迪‧林(Andy Lam)表示﹐他現在不會認購中國概念股﹐因為這些股票的風險太大﹐而且缺乏透明度。林先生最近買了4,800股匯豐銀行(HSBC Bank PLC)的股票。他認為匯豐銀行是一只表現穩定﹑值得長線持有的股票。林先生稱﹐他不信任中國公司的管理層﹐因為他們經常在會計報表中弄虛作假。
上週﹐瑞銀投資銀行(UBS Investment Bank)面向香港散戶投資者做了一次調查。調查發現﹐香港散戶投資者對IPO股票的認購意願降至18個月來的最低點。瑞銀投資銀行的發言人馬克‧潘迪(Mark Panday)表示﹐這份調查表明投資者對香港市場上的首次公開募股普遍持謹慎態度。
對中國概念股的熱情降溫對於投資銀行界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直到今年3月份﹐通過幫助這些公司在紐約和香港上市﹐中國大型公司始終是投資銀行界的一棵搖錢樹。
美林(Merrill Lynch)駐香港的亞洲股市業務主管肯尼思‧蓬(Kenneth Poon)表示﹐人們想知道到底是市場﹑特別是中國概念股開始步入了熊市行情﹐還是只是一次短暫回調而已。
與中國概念股IPO目前的窘境截然不同﹐投資者從去年年末開始曾經狂熱地追捧過中國概念股。去年年末時﹐中國最大的保險商中國人壽(China Life Insurance Co)在紐約首次公開發售34億美元股票為這種狂熱情緒拉開了序幕。這是2003年全球最大的一筆IPO﹐4家承銷商每家均從中獲得了3,000萬美元左右的收入。僅憑中國人壽一只股票似乎還難以滿足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的胃口。隨後﹐以生產蔬菜為主的小型公司中國綠色食品(China Green Holdings)今年1月的IPO以1,600倍的超額認購率創下了香港證交所的一個新紀錄。
但投資者的狂熱情緒已經平靜下來。3月18日﹐中芯國際首日上市下跌了9%﹐成為香港股市6個月來第一只首日上市便告下跌的股票。週三﹐中芯國際的股價上漲了0.1港元﹐至2.35港元﹐漲幅4.4%﹐但仍然比其發行價低5.2%。
首域投資(香港)有限公司(First State Investments)的亞洲股票副主管阿里斯泰爾‧湯普森(Alistair Thompson)表示﹐在過去9個月裡狂熱追捧中國概念股之後﹐投資者正處於休養生息階段。湯普森稱﹐首域投資沒有參與認購中芯國際的IPO﹐原因是該公司認為中芯國際的發行價定價過高。首域投資目前在亞洲管理著市值達55億美元的股票。
Tom Online Inc.是另一只IPO表現不佳的中國互聯網股票。該股3月11日在香港首日上市﹐當日收盤下跌7%。Tom Online週三的收盤價為1.19港元﹐比發行價低15%。
由於面向散戶發售的部分未獲足額認購﹐承銷商瑞銀投資銀行不得不自己買下香港移動電話運營商華潤萬眾電話有限公司(China Resources Peoples Telephone Co.)的2,140萬股股票(佔該公司總股本的8.4%)。該股定於今天上市。此前﹐由於認購不足﹐面向散戶發售的部分已經被減半至發行總股本的5%左右。瑞銀投資銀行的發言人潘迪表示﹐市場狀況顯然對公司不利。
香港恒生指數與年初時基本持平。去年該指數漲幅達35%﹐主要原因在於一系列中國概念股上市深受市場歡迎。
銀行家們表示﹐他們正在為形勢變得更為嚴峻作準備。一位資深投資銀行家表示﹐人們現在對於IPO變得越來越挑剔。
今年即將上市的其他中國大陸大型企業還有﹕中國大陸四大銀行之一的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其IPO規模將為50億美元﹔中國第二大固定電話運營商中國網通(China Netcom Corp.)﹐其IPO規模為20億美元﹔民生銀行﹐其IPO規模為10億美元。另外﹐中國郵政(China Post)和中國國際航空公司(Air China)也都有可能於今年年末上市。
分析師們稱﹐投資銀行可能會調低他們的預期﹐把發行價定得更加合理﹐並敦促準備上市的企業加強公司治理。分析師們還認為﹐投資銀行還需要在推銷新的中國概念股時花費更大的力氣﹐因為僅僅跟中國沾邊就受到市場熱烈追捧的日子可能已經過去了。
高盛(Goldman Sachs)駐香港負責除日本之外的其他亞洲資本市場的主管梅克‧梅欽(Mark Machin)表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市場對於IPO不再狂熱追捧﹐這正是他所樂於見到的。他表示﹐先前﹐不管公司的基本面如何﹐投資者都會踴躍認購新股。現在﹐人們的頭腦冷靜下來﹐市場又重新回歸到理性的階段。
梅欽接著說道﹐當前的市場狀況將促使投資銀行為新股制定更加合理的發行價﹐以確保新股上市後有良好的表現。
如果投資銀行要想保持第一季度的發行速度﹐那麼一連串的新股成功發行恐怕是必不可少的。今年第一季度﹐不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市場通過IPO共籌集了超過170億美元的資金﹐創歷史同期的最高紀錄。一些分析師預計﹐不含日本在內的亞洲股票市場今年的籌資額有可能超過2000年創下的400億美元的紀錄。
一位基金經理認為﹐投資者現在可能正在離場觀望﹐靜觀事態發展。但就增長潛力而言﹐今後2至3年內中國概念股仍然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因而﹐中國概念股也依舊是值得長線擁有的投資選擇。
現年55歲的香港職員Kok Kei Cheung就對中國概念股的熱情依然如故。他現在最大限度地買進了中信資源控股有限公司(Citic Resources Holdings Ltd.)和泰山集團控股(Titan Holdings Ltd.)等中國大陸石化企業的股票。他對中國概念股一點也不感到擔心﹐原因是他認為中國經濟仍在快速發展﹐這些上市公司實力雄厚。在他看來﹐中國概念股是一個完全值得去冒險的投資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