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2|回复: 1

75.3%公众认为国家财政应增加教育投入

[复制链接]

69

主题

259

回帖

43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33
发表于 2005-2-28 10: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意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依次是应试教育严重、教育公平问题和教育费用居高不下
2005年02月28日 00:21:07

本报记者 成梅



  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个学生张胜利现在已经成家立业,当上了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的小学校长,然而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却依然落后。2004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随着今年“两会”的临近,教育公平问题和农村的教育贫困问题再次成为公众热烈讨论的话题。

  为了了解公众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实施了一项题为“教育资金最该投到哪儿”的调查。截至记者发稿之时,已有836人参与。

  本次调查显示,“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学校条件差”是公众最不能接受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有45%的人选择了这一项。农村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和教育落后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是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农村教育投入的问题上,52.1%的人达成了共识,他们支持教育资源应该首先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

  其次,有36.3%的人认为教育资源应该投入到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去。事实上,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也主要是通过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来解决的,城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相对农村来说已经很高了。

  一位河北省的乡级农村干部告诉记者:“我们乡的财政支出都可以叫‘教育财政’了,从中央、省政府到市里,总共给的拨款不到我们乡教育支出的1/5,其他的都得我们出。我们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说明,我国已有的教育资源投入在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确实存在资源短缺和投入不足的事实。今年2月20日,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民网接受采访时说:“现阶段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困难是投入不足的问题。”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国家有关方面能够认识到教育投入不足这个事实是可喜的,但也是不够的———人们更想了解,到底是怎样的不足,是哪方面投入不足,特别是哪方面更应该承担尽快加大教育投入的责任。

  本次调查发现,普通民众认为教育投入最主要的责任应该由国家来承担。有75.3%的人认为国家财政应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18%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应该增加教育投入,也有6.5%的人认为民间资本应该增加教育投入。在备选的4项中,选择家庭应该增加教育投入的只有两人,仅占0.24%,显然,在公众眼里,家庭已经无力再追加更多的教育投资。而来自西安市城调队的数据也显示,从2000年至2004年,西安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约36.7%,教育支出却增长了160%。对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讲,教育开支确实正在日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不能承受之重”。

  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是公众关注的问题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有50.1%的人认为教育投入不足是因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基础教育。记者在博客中国网站上看到,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张玉林认为,中央政府的财政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向了高等教育。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一部分始终高达90%左右,而包括高中在内的中小学得到的比例始终未超过1%,在2001年以后的4年间,这部分资金仍然不足300亿元,占中央教育财政总经费的比例仍然微乎其微。(详见《2004年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

  除此之外,还有34.3%的人认为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投入被浪费”。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但是看看我们周围,建一流大楼似乎成了建一流大学的代名词。据报道,目前全国共有50多个大学城正在兴建,其中,南京的仙林大学城,宣布投入50亿元,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北京大学的面积。这种被舆论称为“大学圈地运动”的行为,不能不让人担忧。

  还有15.5%的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也是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一些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北京的一位大学生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我觉得不是投入不够,而是怎样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的问题。”

  本次调查还对当前公众达成共识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排名,结果发现,被教育部部长列为“最大困难”的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公众只把它排在了第五位,排在第一位至第四位的依次是应试教育严重、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费用居高不下和教育政策不合理。尽管其中不少问题都涉及到教育体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但是公众显然还是希望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看到解决教育问题的破冰之举。

69

主题

259

回帖

43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33
 楼主| 发表于 2005-2-28 10: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样的毕业生不愁工作

2005年02月28日 00:21:06

本报记者 谢洋



  就在毕业生们忙着做简历,找工作的当口儿,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为毕业生求职探了探底。这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调查,通过分析回收的166份有效问卷发现:有敬业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外语好的毕业生最受青睐。

  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此次调查中表现得很突出。其中责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而调查中,没有一家单位表示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主观能动性方面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可见工作中的主观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软素质”,正成为考量一名毕业生的核心指标。

  有专家指出,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在高等教育中还很薄弱。用人单位经常碰到招来的大学生随便违约不讲诚信,或者眼高手低不踏实工作的情况。也难怪调查中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被用人单位一再强调。

  与以往的同类调查结果相似,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列为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之一。本次调查显示,在各项评价标准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能力指标(得票率过半)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60%)、创新精神(59.5%)、学习能力(56.3%)和应变能力(51.9%)。

  调查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相比,招聘单位对学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单位在招聘时都显得更加理性和务实,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和名校毕业生,而是更多地从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用人单位变“精”了,那些单纯指望凭着金字招牌在找工作时畅通无阻的毕业生们也许就会“傻眼”了。

  对于学习能力的考查,一直是用人单位选材的重要标准。此次调查又有了新发现。专业基础知识(51.3%)仍排名第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学习方面的指标,其次是外语水平,有36.4%的用人单位表示非常重视。对外语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名次、专业对口和计算机能力等诸多指标。

  就业是风向标,它指向哪儿,学生们也往往跟着转向哪儿。按理说,外语只在某些特殊行业和单位中有较多的用处,但事实上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却明显高出了它的实际效用。这也难怪校园里一直流行“上大学其实就是念外语,过四六级”的说法。外语好走遍天下都不怕,仅从就业这个窗口就不难看出它的现实性。

  和外语的红火相比,各单位对学生专业对口相对看得比较淡。虽然用人单位一般也还重视学生的专业状况,但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时又不拘泥于专业状况,显出一定的灵活性。不过,专业虽然不一定非得对口,但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宽的知识面却是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两项毕业生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16 07:33 , Processed in 0.0791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