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5-15 22: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长假过后,上海楼市颇为清淡。5月11日10时,记者在上海网上交易网站──“房产之窗”上看到,上海城区房产交易量几乎为零,零星成交的房产大多为郊区房,上海住宅成交均价夸张地表现为下跌3000多元/平方米。
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显示,曾经被炒家热烈追捧的住宅类房产,如今价格正向理性价值回归。许多炒家原以为奇货可居的房子,如今仿佛是个烫手山芋急于脱手,即使是赔本抛出也在所不惜。
挂牌出售量急增
自从三月份央行上海分行叫停二手房交易“转按揭”后,上海楼市行情立刻做出反应。据上海大型房产中介公司金丰易居统计显示,进入5月份,挂牌出售量急增态势继续蔓延,每一周挂牌量都远远超过去年同期。而最高挂牌量的一周则是2004年历史最高水平的2倍,最多时可达到去年同期一个月的挂牌总量。预计二季度的抛盘仍会不断攀升。
激增挂牌房源中不仅有炒家抛售迹象,同时一些处于可卖可租的普通二手房也加入到挂牌大军中,使得挂牌量一浪高过一浪。据金丰易居统计,挂牌房源中,投资客占了一半以上。另一房产中介机构“外滩房产”发现,短期获利的投机者也较为活跃。他们通过对购进后不满一年即出售的房源做了统计:4月份,不满一年出售的房源量占了总挂牌量的5.5%。一些投资客情急之下,直接在自己要出售的房子外打出“急售”的自制广告条幅。
除了二手房成交清淡外,新房销售量也急剧萎缩。位于松江区一楼盘,推出281套可售房源,在近10天里仅售出3套。
银行直指炒楼人“命门”
银行业界人士透露,进入4月份,上海个人房贷提前还贷业务量几乎呈现一种“井喷”态势。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提前还贷申请增多的同时,新房贷需求减少。据上海建行、工行的支行网点人员透露,进入4月,提前还贷量比前3个月翻了一番以上。
据业界人士观察,在近期提前还贷的客户中,以江浙一带外地人居多。在近期提前还贷的客户中,相当部分贷款不满1年,当前一次性提前还贷多有交易背景。因为按照新交易规则,只有付完全款,才可上市交易。许多投资人在加息及政府财税等政策“组合拳”的打压下,对楼市预期转而看淡。为避免亏本,他们开始急于抛盘,以从楼市中抽身。事实上,沪上各商业银行叫停“转按揭”所达到的限制炒房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当银行不再提供转按揭业务后,炒家将手中楼盘“出货”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再有,银行在叫停转按揭的同时,还相应地提高了购买高档房和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贷款门槛(如提高首付成数、上浮利率),这使得二次接盘的购买力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如此一来,炒家手上所握有的房子越多,其负担也就会越重。
投机炒房将逐步退出市场
客观地说,像上海这样特大城市的房价上涨,是在几股“合力”下形成的。
首先,作为长三角经济的龙头城市,上海楼市中真实的需求巨大。其次,外资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发展,他们在中国各主要城市投资不动产似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赌人民币升值和短炒投机,其盈利目标或许更为长远。第三,在目前在缺乏其它较好投资管道的形势下,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成为一种并非偶然的选择。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比较积极的自救方略是想尽办法集资还款,然后将手中楼盘逐个抛出,滚动操作,以求将损失降至最低。如果炒家手里握有的房子太多,面对沉重的还款压力以及银行罚息而无力自救,那么很有可能会有部分炒家因此而破产。如果这部分炒家破产,银行也将面临处置贷款抵押物的问题。由于炒家大多首付了二成房款,因此银行在处置破产炒家的楼盘时,理论上有20%的降价空间,如果这部分房产数量成一定规模的话,或许会对市场行情产生一定影响。
从目前上海二级和三级市场成交相对清淡的市况看,购房者的预期正在逐渐转变。这对以往过高的房价向理性价值回归是有着积极影响的。有关人士预测,投机炒房的购买力会逐步退出市场。
中国建设部等七个部委日前联合出台稳定房价调控新政策,提出制止“炒买炒卖”土地的行为。中国建设部等七个部委星期四公布了《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以及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进行调控。
近两年来,房地产价格高涨,去年房地产涨幅为大约15%,从而导致中国经济过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总理温家宝今年3月首次提出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之后,央行也调整了借贷款利率。
可以说,这条禁令为上海、北京等地的炒房者套上了第三道紧箍,手上还没有出货的人,此关难过:期权不转让,转让全额计税,这是死结。一套房子想搞20%至30%的收益,这一生意基本要泡汤。
对于只想买房住的普通北京市民来说,只要全国的炒房者不兴风雨,北京的楼市就不会起风云,我们才不会慌慌张张地听信跟风,多掏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去追涨本已高涨不止的楼市。这就是最基本的家庭经济学。
过去半年,房价的上涨让我们确实感到了楼市风云。楼市风云不散,小到一个家庭,中到金融安全,大到国家经济全局都是致命的因素。十几年前,日本房地产过热收局不严,带给日本经济十年重创;七八年前,泰国房地产过热,致使东南亚金融危机。
房价过度上涨影响大
中国建设银行和摩根斯坦利合资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首席经济师哈继铭分析了新的房地产新政策出台的背景。
哈继铭说:“房价的过度上涨造成投资过度扩张,使得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难以达到,也使社会不和谐的现象逐渐显现,真正要房子的人买不到,一些比较有钱的人买了好几套,不断把房价炒高,因此政府下决心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李慧勇介绍了《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在供给方面实行的调控。
李慧勇说:“过去供给一直比较紧张并不是由于国家土地供应不足,而是由于一部份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而没有及时进行房地产开发。这次我们针对房地产开发商占用和囤积土地,对土地投机进行明确限制。”
李慧勇说,新政策规定,如果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没有开发,要征收土地闲置费;如果动工开发日期满两年还不开发,就要无偿收回土地的使用权。
新政策力度比预期大
美国之音报导,李慧勇还指出,新政策也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进行了调控,例如如果居住不满两年将房子转让,就要全额征收营业税。李慧勇认为,这次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新政策比市场预期的力度要大。
李慧勇说:“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我们对房地产调控一直是比较谨慎的。市场预期国家会出台一个调控政策,但是为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估计力度不会大,而从我们刚才讲的控制土地投机和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来讲都超出了市场事前的预期。”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李慧勇说,以上海为例,由于投机性需求在整个房地产的需求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新政策可能会使今年上海房价出现明显的回落,而在其它地方,供不应求以及房价上涨的势头还会持续,但是涨幅会有些回落。
李慧勇认为,从总体上说,政府的新政策并不是要刻意打压房地产价格,而是希望稳定住房价格,这就决定了房地产会出现软着陆的调整态势。
调控房地产影响相关行业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首席经济师哈继铭分析了房地产价格的调整可能对中国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业造成的影响。
哈继铭说:“中国买房子的人基本上还是比较富有的人,价格一旦有些下降,他们还是能够承受的。但是如果价格涨幅不象过去那么大,开发商以及和房地产相关的行业,例如钢铁,水泥等等,它们前期发展得非常迅速,这些行业很多都是国营企业,将来如果它们的盈利受到很大影响,它们对银行贷款冲击多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房价下降幅度比较大,导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即便房价下降幅度不是那么快,它们的盈利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官员强调,新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防止市场出现大的起伏,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盛宴
有人反问:都说楼市要冷,那一季度的中国房价为什么还涨了12.5%?好多人忽略了一点,今年前三个月,国家控制房价的措施并没有起效,因为“国八点”(国家控制房价的8点意见)是4月份才出台的。很多人错把最近国家控制房价的措施与一季度的数字看成了因果关系,要看北京和上海的楼市冷没冷,二季度的数字才是关键。考虑到房价的“价格刚性”,三季度的数字也许最有说服力。
现在,上海和北京的一些炒家仍在出货,很多人跑掉了。按常理,受伤很少的往往是炒家,受伤最重的是追涨的普通买房者。道理很简单,炒房者与普通人是一对矛盾,也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炒房者赚钱往往是以普通人的“埋单”来收尾的。
过去一个月,国家三道禁令紧箍楼市炒房者,其密度之大,足见楼市问题的严重性,由此也能预期房价要回落。如果普通人都抱着2008年前房价还要涨的心理预期,正好给炒房者一个延长了的出货期。
话再说回来,这世上没有不降的房价,东京与香港寸土寸金,上世纪九十年代房价不也是一夜大跌,数年不起吗?
中国国务院七部委新鲜出炉的房地产新政掀起轩然大波。对两年内转让的住房全额徵收营业税等调控手段令炒家闻风而动。在上海,已经出现突击抛盘现象。忙忙碌碌之中,有炒家赶在6月1日大限前「跳水」卖楼,有人计划由卖转租,由赚快钱转向长线投资;新盘销售持续低迷,个别楼盘甚至出现多例客户退房。
七部委联手八招续遏楼价
继今年3月中出台多项压抑中国楼价措施后,中央再出「猛药」。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银监会七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推出八大措施调控房地产,其中包括禁止楼花转售及住宅在两年内转手交易要徵收全额营业税。
《意见》中力度比较大的是从今年6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2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徵收营业税;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免徵营业税;对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售房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徵收营业税。
另外一项力度较大的措施为,禁止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在预售商品房竣工交付、预购人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之前,房地产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转让等手续;房屋所有权申请人与登记备案的预售合同载明的预购人不一致的,房屋权属登记机关不得为其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实行实名制购房,推行商品房预销售合同网上即时备案,防范私下交易行为。
据统计,今年3月中央出多项压抑楼价措施后,上海楼价已下跌10%。中原(中国)董事副总经理陆成指出,虽然新八招会令内地楼市短期内出现阵痛,但长远却有利整体楼市健康发展。新措施禁止发展商囤积土地,并需于2年内开发,会对一些实力不足,手头资金未够充裕的发展商带来冲击。「但对近年积极拓展内地市场的香港发展商却更为有利,可令他们公平取得优质土地。」
二手房市出现了大面积抛盘
据了解,全额徵收营业税的政策公布后,上海二手房市场立刻出现了大面积抛盘,炒家开始抓紧时间与时间赛跑。在浦东、长宁等地区的二手房市场,不少投资者第一时间致电中介公司,声称只要能够在6月1日前转让手中物业,在价格方面可以「割肉」让步。有报道甚至称上海很多楼盘价格在一夜之间降价30万元。「超低价,急售!」、「3天内急售!」等字样纷纷出现在中介门店的橱窗上面。
有趣的是,与谘询、挂牌量疯涨相反,来买房的人少得可怜。有负责人颇感无奈地说,一大早竟没有一个人来询问买房子,几乎所有的购房者都选择了暂时观望。
由于外界理解新政策的意图是打击投资中高档楼盘的炒客,上海一些热门的中高档楼盘风声甚紧。上海浦东世纪公园周围楼盘的二手房市场抛售现象明显。美联物业上海区域董事刘志忠日前曾对媒体表示,浦东地区一些万元以上的二手房大量放盘的现象已经出现,预计今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将会出现集中放盘现象。令人关注的是,抛盘迅速增加,但成交却没有任何的起色。
另一方面,在一部分投资者赶时间抛售时,有相当一部分投资客并未乱阵脚,他们没有选择抛售而是观望,并且计划转向中长期投资市场。
据了解,上海各相关部门这两日都在就新政策开闭门会。上海市房地局人士透露,根据中央最新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新政策,上海的地方细则预计将在月底前出台。而上海市财税局流转税处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营业税的具体徵收办法,上海方面尚无明确说法,目前在等待中央文件,然后再作讨论,并最终出台徵收办法。
下一步可能会祭出更厉害招数
对于「转手交易的两年期限」如何计算的问题,一位上海业界资深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可以借鉴上海3月7日政策中对「购买后居住满一年」的解释。在3 月7日的规定中,购房者转手交易前的居住时限,是按照房产所有人购房时房地产权证上记载的时间或房屋交接书上记载的时间,至售房时向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售房发票的当天,按孰先原则计算。
而新政策中最关键的如何定义「普通住房」则格外引人瞩目。有消息称,上海普通住房的标准如何界定,也在等待上海市政府最后决定,年初的时候,上海市有关部门在向专家徵询意见时,专家曾建议可以从单价上划定普通与非普通的标准。不过,专家亦表示,全国各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悬殊,上海的「普通住房」标准肯定需要符合当前市场实际情况。
据了解,上海各大中介先后召开了不同规模的「新政讲解和应对会」,对今后的公司发展做紧急安排。有评论认为,政府对于房价的调控实际上是在为汇率的调整「作准备」,在汇率变动前,政府正努力使得市场变得更加健康。至于效果则要看看,至少要等3个月。相关评论认为,如果此番新政效果还不显着的话,国家下一步可能会祭出更厉害的加息招数。
一浙江炒房团拥258套上海二手房
另据报导,来自浙江义乌的江先生带着其他16个人的委托,跑遍了上海知名的几大中介门店,打算把17个人购买的二手房全部抛售。据悉,这些房产除几套自住外,一共多达258套,他们人均抛房15套。从房源来看大多是次新高档房,总价在200万元左右的居多,位置在内环和中环,而浦东最多。
据称,这个炒房团组成人员都是浙江义乌、慈溪、乐清来的。从2000年开始在上海炒房,最多时一共50多人,曾经赚得盆满钵满,人人眉开眼笑。现在他们最想将楼盘变为真金白银,袋袋平安最紧要。
上海一套联洋年华6楼的房子单价从15,000元降到了13,000元,一夜之间总价降掉了30多万元人民币。据黄金城道上某中介介绍,13日早上有客户打电话来,愿意在原价基础上每平米再降2,000元出手,总价降了40万元之多。
投资客纷纷放弃选房权利
据报称,上海闵行区新近开盘的「九歌上郡」项目,13日出现了十几宗退房现象。销售人员表示,这个项目4月28日正式开盘,均价12,000元,事先有意购房的人都要存入50,000元参加摇号,13日有一些已经摇到「号」的购房人主动放弃了选房权利。据介绍,放弃购房的主要是一些投资客,他们认为新政策下投资的成本、风险都大大增加,而且对后市还会有什么调控房价的政策出台心里「没底」。
在上海浙江中路的庆豪房产中介店业务主任夏锋向媒体介绍说,13日早上就有人来要抛出2套位于广东路的世福会的房产,建筑面积59平方米,总价124万元。夏锋告诉记者,房主自己出这样低的单价,在今年还是第一次。上个月有人来挂牌的价格还是每平方米2.9万元。
据介绍,急于抛出世福会房产的业主是台湾人,在上海做餐饮生意,是个小老板。今年春节后房价尽管越走越高,但他还是购进他的第8套房产。4年来,这位台商的房产从未转手过。这位台商对业务员说「万一楼市真的下跌,就麻烦了!」
新政暴风下,人人心态各异
新政暴风下,人人心态各异。看好者认为,现在还不需要对后市担心,出了那么多政策,只是代表暴利时代的结束,一个傻瓜买房时代的结束,技术购房时代将来临,房地产的利润会趋向平均,现在市场出现一些慌乱,那是市场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有人却反其道而行,在抛盘大潮中选择坚守上海楼市,这类心理成熟、资金雄厚的炒家认为,上海楼市既然有需求,就仍然会涨,就算跌了,也不会把这些房子卖掉,遇到一些好的楼盘,还会买。
因此,尽管在很多房产中介门店看到有不少楼盘抛出,但是同样也有不少伺机买进楼盘的投机客。据称,有在上海炒楼的温州客春节前后已经把自己手里的5套房全部出手了,但这几日又急急打电话问中介有没有急于抛出的楼盘,如果有立即通知他。当知悉有2套酒店式公寓待转手时,这位温州人当场在电话里拍板,决定火速乘火车来上海看房。
香港-近日中国中央政府7大部门联合出台“房产新政”,打击炒地并禁止期房转让。有意见指出,中国总理温家宝跟制造中国房市泡沫的利益集团现已进入最后的厮杀阶段。一切是非荣辱,都会在这关键时刻作一个最后了断。
新华网5月11日报道,中央七部门11日联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保证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打击炒地”、“期房禁止转让”,成为此次房地产新政的关键字。
由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七部门联合提出的《意见》,直指当前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提出各地要把调控楼市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见》说,为保证今明两年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有效供应,在对这些专案供应土地前,房地产主管部门要提出住房销售价位,套型面积等控制性要求,作为出让土地的前置条件。《意见》还特别强调,切实降低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成本,其建设单位的利润要控制在3%以内。
中国房市泡沫近年成为焦点,事件更涉及部份官员的政绩和利益。在众多出现问题的城市中,又以上海最受外界关注。上海房地产市场自1999年开始猛涨,连年房价涨幅都是双位数字。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字,2004年上海住宅商品房价格较上年上涨14.6%,至每平方米6385元(人民币,下同)的高位。上海天地行房地产营销公司的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住宅商品房均价突破每平方米7472元,同比上涨23.75%。不少专家都认为,商界的数据较官方的数字更贴近现实。
对于这个情况,中国媒体和专家现正分为两大阵营。主流的阵营包括各中央和上海以外的地方媒体,他们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涉及人为操控囤积,这种情况并不健康,这种意见得到不少社科院专家和外国银行家的声援。另一方面,上海的媒体则力主该市房地产仍在“健康发展”,大力声援该市领导,而中国建设部以及一些房地产业界组织,也全力支持上海。
在上海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沬成为焦点之际,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他3月5日的工作报告中一槌定音,把“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列为重点之一。中国人民银行3月16日宣布,从即日起上调房贷利率,把现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另外,中国央行又在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批准“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外界普遍认为,中央政府是企图以金融手段冷却非常活跃的房地产市场。
虽然中国中央政府已表明打击房地产泡抹的决心,但各地方诸侯在此阶段仍是按兵未动,而中国各房地产的热点也未有明显的降温迹象,地方的金融负责人在传达中央意见的同时,更有“话中有话”的情况。
3 月18日,在央行出台住房贷款利率调整政策后两天,央行上海分行召集在沪各中资商业银行负责人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主要负责人竟然仍坚持:房地产需求明显增加“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巧合的是,4月初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引述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朱德林指出,在上海,银行已陷骑虎之境,“现在收紧信贷可以预防泡沫进一步放大,但这有可能会把前面埋藏的风险引爆。地产商只有把房子卖了,才能偿还银行贷款,但是房贷收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使一部分房子卖不出去,造成地产商的呆坏账。”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仍似十分活跃。2005年3月21日《中华工商时报》表示:截至2005年 2月末,上海全市中资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371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9.3%,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599亿元,同比增长43.5%。《中国新闻周刊》文章也指出,上海地产正呈现出“闷烧”的局面──市场开始出现观望气氛,持币待购者的人数在逐渐增加,而二手房挂牌者虽然口风仍硬。
跟之前的冷却措施比较,最新出台的措施的行政色彩更加强烈。有分析认为,中国当局强势出台行政指令冷却房市,显示中央欲巩固这次冷却炒风的成果,也突显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到了最后攻坚阶段。
在这次事件中,一些地方官员的角色一直备受争议。中国《中国新闻周刊》曾刊文认为,针对今后上海地产的走势,仍有政府官员继续看多,被称为“春天派”,他们大多认为,上海的房价在今年还有约15%~20%的涨幅;报道指“看多者多为相关政府官员”,另外还包括房地产开发商、部分地产中介、房地产投资或投机者。
有意见指出,地方的金融领导虽已实施垂直管理,但地方诸侯对地方金融系统的影响力仍在,加上地方集团利益已出现跟全国利益对立的态势,在保住集团和地方诸侯政绩的大前提下,很难完全排除一些地方金融单位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官方新华社于4月3日发表高规格的“评论员文章”,该文题为《加强宏观调控,稳定住房价格》,表明如果房价失控,“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国务院已于3月26日下发房地产危机的最新警告,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稳定房价。据了解,这份警告地方官员的内部文件,其精神都反映在新华社4月3日的“评论员文章”内。
有分析指出,上述措施可否真的冷却房地产热,仍属未知之数。不过,外界有一种印象,认为地方利益和官员政绩,可能形成中央政策在地方执行时的阻力。去年7月,新加坡英文《海峡时报》报道说,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曾在政治局会议上,当着其他政治局委员指温家宝推行的宏观调控“严重伤害长江三角,在未来几年更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巧合的是,外界曾传出中央有意把陈良宇平调到另一直辖市天津当市委书记,在这个敏感时刻,地方官员会否正视中央政府打击房地产泡沫的决心,已经成为焦点。不过,《中国新闻周刊》引述一名不具名的“上海市某区房地产交易中心人士”指出:“现在上海的房价是不能降的,哪怕是持平都很危险。因为一旦悲观情绪开始蔓延,市场的非理性将带来难以承受的结果。”
较早时有来自温州的炒房人士出口术表示要跳楼,但却有分析指这是有人故意放出消息欲中央以为措施出现成效,宣告鸣金收兵,以便他们可以重出江湖。据4月26 日《经济参考报》,有温州炒房团成员指出:“炒楼危害甚于股票坐庄,我们实在有些撑不住了,弄不好有人会跳楼的!”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些扬言要跳楼的炒家,仍未做出过激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