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所有附庸风雅然而却素质不高的青年一样,选择电影作为读解生活、读解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神秘之处成为懒散校园生活的主旋律之一。最初接触电影就对欧洲片情有独钟,但是我必须承认,Kieslowski的影片类型并不是我所喜欢的那种,从《三色》到《韦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它们既没有意大利影片的疯狂(如《索多玛120天》、《午夜看门人》等)、也没有西班牙影片那隐晦的温情(如 the dead mother(《杀手、蝴蝶、梦》)、《活色生香》)也没有英国现代影片的迷幻(如《猜火车》、《纸醉金迷》),它有的是法国电影独特的深邃与高雅,正如在影片之中镜头简洁的切换和背景音乐的细碎与幽怨一样,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有小心翼翼地展开、展开每一层细小的褶皱,让你感受到温柔的伤害蚀骨铭心,既短暂又持久……
值得一提的还有贯穿始终的背景音乐。我一向以为法国电影的音乐选择完全服务于剧情(这个印象来自马勒的影片Damage),所以根本不会出现电影原声乐的制作超越影片的情形,这一点在英国影片中屡见不鲜,例如《猜火车》、《纸醉金迷》(或者是我个人对英伦摇滚乐的喜爱的缘故吧),也不像其他的欧洲片那样崇尚于歌剧或者古典音乐的引用,如《教室别恋》、《绝代妖姬( Farinelli)》、《红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等。在法国电影中,电影音乐很难脱离影片而独立成为优秀的作品,在《情诫》中,古典吉他以及小提琴、钢琴的协奏曲在画面之后婉转哀怨,重复的旋律和曲调,一遍遍倾诉着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但是在每个阶段所代表的意义又是不尽相同的,宛如小夜曲般如泣如诉……但是想来想去也只有这样的配乐才可以恰当好处地展现剧情,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或者这是法国导演所理解和尝试的创作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