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绿洲——论HDCD (转贴)

[复制链接]

59

主题

80

回帖

186

积分

海星

积分
186
发表于 2003-2-28 09: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尔·盖茨曾推测:DVD可在1998年得到普及。西方的市场分析家同时也把1998年定为“DVD元年”,此时DVD技术已经日臻成熟,成本不再成为阻碍为DVD发展的瓶胫。正当DVD大举聚焦音响市场,然而,由于CD家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开拓精神,众多铁杆发烧友依然我行我素捍卫着CD,DVD的普及不得不延迟了。

  毋庸置疑当DVD挟持着无以仑比高音质技术来临时,我也曾迷惘过,难道曾经痴迷并伴随无数快乐CD将成为无人问津的鱼腩?

  然而HDCD的推出,让和我一样众多音乐爱好者,如同在枯垠的沙漠中发现一片尉蓝的绿洲。采用HDCD技术制作的碟片比传统方法录制的CD在音质有极大的提高,HDCD处理技术是由Keith Johnson和Michael Pflaumer发明的(由衷感谢他们再次延伸了CD的音乐生命)。众所周知CD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还原音乐的数码数据量,不足以正确编码所有人耳可以听到的音息,CD仅有的取样频率44.1kHz不够高,而且16bit取样又太少。正如一个声音系统的频宽说明了它对音乐讯号的反应速度,试想让一只低音喇叭再现三角铁的打击声,毫无疑问那个低音喇叭将由于无法快速震动,肯定无法准确地再现三角铁转瞬即逝的波形的情形。

  HDCD(高清晰度数字兼容)技术,是一种复杂的录音/解码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供所有数字录音光碟的音质,能大幅减少在D/A、A/D数模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失真。以往CD只能表现20kHz的以下音讯,其效果就是声音变得轰响浑浊,而且听者也不能准确地找到演奏者的位置,而HDCD技术正是克服CD的20kHz频宽限制(这可是DVD制造商要求摒弃CD的重大理由啊!)。HDCD能够在CD的44.1kHz的取样频率极限内,把频宽超过20kHz的声音讯号重现出来了,原本CD20kHz频宽的数码音系统不能准确编码音乐中强度变化非常快的部分,现在HDCD可以轻松的表现出来了。

  HDCD控制代码不是通过传输通常在常规的编码过程中会丢失的音乐讯息,而是传输指示给解码器如何还原这些讯息。因为在HDCD解码器当中有许多的“智能”,所以控制代码中的几个bit就完成了原本要很多bit才能完成的工作。HDCD技术中的一种用来通过16bit/44.1kHz通道压缩更多的音乐的方法,相仿的技术读取和存储了超强范围的16bit的编码。

  我在聆听雨果发烧碟(八)(该碟曲目音源母带前期经DCS 24bit/192kHz技术处理,后期再经HDCD技术制膜压片,完全秉存“雨果”碟片一贯的高水平)时,其中的《大黄河》这辑气势磅礴、千姿百态的曲目,它的密集度与从前CD中所听相比完全是前所未有的感觉。虽然该HDCD是两声道,但其极震撼的声场却具有实实在在的多方位立体效果,让人有畅快淋漓之感。同时该碟中摘自陈星刘星的《一意孤行》中《闲云孤鹤》曲目, 这可是众多发烧友自娱娱人的心仪曲目,音乐声在于扬顿挫、起伏跌荡间飘渺,仿似山谷的清泉,就像田间的熏风,让人心旷神怡。在赞叹刘星的精湛才华同时,却也如闻晃如隔世之音沁人心脾,这可是HDCD表现出的另一种轻松写意的意境啊。

  通过试听比较,我们有理由相信HDCD技术是数码音响的重大飞跃。轻易比较一个用CD编解码的母带和一个传统的16bit/44.1kHz版本的母带,HDCD可以得到更多的细节解析度;音色的还原也更加准确;高音部分更加平滑,也少了许多人工的痕迹,全无干硬刺耳的数字声;更宽的动态范围;大动态和复杂的章节更有透明度;更宽广的声场;当其他大音量的乐器演奏时,可以更好地聆听小音量乐器的精微演绎。

  当然我在一味赞叹HDCD技术时,并非完全排斥更好超高音质的音乐制式(如DVD- AUDIO、SDCD等),毕竞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眼,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们追求音乐正如我们向往美好娴静的生活,永无止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1 05:02 , Processed in 0.0860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