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我们曾是战士》观后(转贴)

[复制链接]

11

主题

36

回帖

6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2
发表于 2003-5-12 14: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我们来说,“主旋律”电影是一个非常熟悉但又非常暧昧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如此暧昧以至于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明确概括它。但是我相信所有的电影观众都可以非常明确地把“主旋律”电影分辨出来。对于这样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我们却在最近的美国大片《我们曾是战士》中看到了。
  其实越战电影对于好莱坞来说一直是个发掘不尽的宝藏,《猎鹿人》、《野战排》还有《生于7月4日》等一长串电影都是其中闪闪发亮的瑰宝。甚至象《第一滴血》这样的电影,还让兰博借着越战的伤痛在国内大吵大闹了一番。而看完了《我们曾是战士》后,我实在是无话可说:好是谈不上的,差又不好说,总不能打击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吧。
  对于这场在美国人心中一直是个阴影的战争来说,它就象是一块伤疤,时不时地一定会跳出来让大家难受一下——美国人民和美国大兵不是战无不胜的!在这种被打了耳光的背景之下,自从越战结束以后,好莱坞就一直在不停地用电影来安慰自己和思考伤痛。不过正如我们经常体会但是又不愿相信的那样,其实时间是可以让人们忘记一切的。现在美国和好莱坞似乎就已经开始流露出这种失忆症的初期征兆了。
  “9.11”事件之后,美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横祸面前,爱国热情被空前的激发出来。而精明的好莱坞一定是不会放过这个政治秀的大好时机的。《我们曾是战士》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横空出世,或者说是被催产出来的。在此之前我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部电影:它对于越战的激昂态度和解放欧洲的二战简直是不相上下的。
  对于战争能够持这样的态度,这个电影的好坏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在片中看见的尽是美国大兵的勇猛无敌,每一个伤口都不厌其烦的渲染渲染再渲染(有为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做广告的嫌疑),每一个伤痛都悲悯悲悯再悲悯地表现,每一个温情都煽情煽情再煽情,恨不得把阵亡士兵家属哭泣的眼睛拉到观众眼前让你一块跟着痛哭流涕。而对于战争的另一方,对于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不计牺牲不计手段地反抗,我们在这部电影中是无法看到的——好象对于越南人来说,他们的家园天生就是美国人用来练习投弹的靶场。而那些同样也是死于战争的越南士兵,在电影中就是那些纷乱跑动的模糊身影以及被爆炸气浪掀到空中的破碎躯体,我们都快忘了,他们其实也是和美国大兵一样的活生生的人。
  作为某种姿态,这个电影中也给了一个带眼镜的越南士兵宝贵的一分钟镜头,但是在经过很简单的铺垫后,他就被梅尔·吉布森手持M-16一枪爆头,从此消失了。一直到最后,我们才看见他那美丽的妻子和美国大兵的妻子们一同流泪哭泣,缅怀她们死于战争的丈夫。但是在这个场景中,与其说她是一个影片元素,不如说她是个背景更合适一些。
  而我们的主角梅尔·吉布森在整个片子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是煽情。生命不息煽情不止的梅尔·吉布森这回是过了把瘾,无论是征战前的动员,还是战火连天的越南,他更象是个主旋律指导员,无时无刻不忘给他手下的弟兄收最后的党费。虽然我们理解经历了“9.11”事件后的美国人民需要这样的一个英雄给他们打气,但是拜托,能不能不要这么露骨啊。
  诸如爱国,解放,英雄,奋斗等元素都是不分种族和国家的,对于这样的主题成为主旋律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颂扬主旋律的同时,千万别忘了“他人的血也是血”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自从美国人这几年在世界上唯我独大成为习惯之后,我们在《我们曾是战士》这样一部电影中不可避免地看到了集体失忆的前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3 03:52 , Processed in 0.0768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