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10

【申请上传】《蓝风筝》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1128

回帖

17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36
发表于 2002-10-19 22: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蓝风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02

主题

1128

回帖

17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02-10-19 22: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nt.163.com/edit/020823/020823_131094.html

非完全电影笔记:鸦雀有声的蓝风筝
2002年08月23日10:27: 05 网易报道 melzhou

  

一、

  田壮壮那部《篮风筝》一开头就不吉,小主角铁头唱起乌鸦童谣,唱的虽是稚子之心舐犊情深,但电影中那一家子的命运并不清明。中国民间的乌鸦始终是不祥之物,虽然魏武帝曹操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佳句,可那是俊爽沉雄的帝王之气。日本神社亦有绕树的乌鹊,但据说是神鸦,可以带来吉祥。我不清楚《蓝风筝》的编导为甚么要选那阕乌鸦儿歌,但终究还是选对了。鸦雀有声,衬着电影的一片愁云惨雾,令我想到古时的词牌名“乌夜啼”,以至我隔了好几年再看,电影还未开始,竟亦随口哼得出那样的调调。

  《蓝风筝》拍于1993年,因为违反规定私自参加国外影展,国内观众竟始终无福在电影院看到。我当初看它是在回归前的澳门,从影音店租来VHS录影带。本来整部戏的色调就晦暗沉郁,加之录影带效果差强人意,看完两小时的戏,更有长亭连短亭、何处是归程的莫可奈何。好像日暮途穷,暮鸦聒噪,真想长啸一声吐吐胸中闷气。我近来对胡兰成先生的回忆录《今生今世》相见恨晚,一读三叹惊为天人。胡先生做过汪精卫政府的高官。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他遂隐姓埋名浪迹民间,四九年后还在大陆呆了一段日子,最后才经香港偷渡去日本。胡先生的身世自然众说纷纭,然他的文字好生了得,亦真不枉张爱玲一番情意缱绻。他写自己解放初期回杭州,避居相好秀美的家。那是旧日的官宦人家,但彼时已租住在一个小院落里,秀美睡的一间,隔层板壁听得见邻家的人声,可比夜航船里的人声,人家已不在闾巷,而是要在洪水中漂失了。胡先生的话恰好应了《蓝风筝》这部电影,讲的正是洪水中漂失的一家人,只不过已没有世家门第市井小民的分别,大家小家都在时代的洪水中载浮载沉,亦没有诺亚方舟,亦没有汪洋中的一条船聊可栖身。

二、

  《蓝风筝》里的时代纵跨十五年,始于一九五三,终于一九六八。开头是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大元帅逝世,铁头父母新婚燕尔;片尾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滔天洪水,铁头的走资派继父心脏病发,死于红卫兵的揪斗。那全是些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多事之秋,滔滔洪水似乎没有退却的一天。电影中有场戏以公私合营为背景,房东蓝太太为免遭街道干部叱为落后,不仅要将自己的小店交给政府,还得减租客的房租。我遂想起胡先生的书中亦有类似描写,他说那时如渔人撒网,一步一步收紧,发动乡下斗恶霸,城里逼公债。只见乡下人逃来城里,城里人逃往上海。还有一天在杭州,国军飞机从台湾飞来空袭,地面的高射炮还击,胡先生听到有小市民道:这打的都是公债,一炮一分公债。后来真成天罗地网无处可逃了,于是又有五七年的反右或曰阳谋。铁头父亲在图书馆工作,馆里开大会,非要凑够上级摊派的右派名额。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划谁为右派之时,铁头父亲起身出去方便。岂料他一番痛快淋漓,回来就成了众望所归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需知这段黑色幽默并非编导杜撰,我就在某位老右派的回忆文章中读到过类似的荒诞故事。

  天罗地网织成,遂是一片鸦雀无声。铁头的生父被发配到东北兴凯湖改造,在伐木时死于一根倒下的树木。铁头的第一个继父是生父的同事,反右时曾嫁祸于铁头的父亲,因为良知未泯,后来时常照顾铁头母子,但他亦因肝病死于一个除夕之夜。铁头的第二个继父是北京的高干,但铁头母亲是为了生计嫁人,与他谈不上有何感情。电影的铺展叙述就像我上面的句子,平白无趣得有些沉闷,就连铁头的旁白说到三个父亲之死,亦只有寥寥数语。但我反倒喜欢这种平实与哀而不怨,不像谢晋《牧马人》我于青春无悔的虚张声势,亦不似张艺谋《活着》呼天抢地的滥情,因为彼时洪水中漂失的人家太多了,要么见多不惊,像今天国内大城市人行天桥上没完没了的乞丐;要么大悲不恸,隐忍内敛,然又哀到极处,所以那种沉闷亦不同于某些先锋青年玩艺术的苍白,而是杨绛先生小说《洗澡》和韦君宜先生《思痛录》那样的透视。其实《蓝风筝》每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敷演开来,成为又一部悲情电影,譬如铁头的两个舅舅,譬如大舅那位因反革命罪入狱的文工团女友,还有那位房东蓝太太,我小时候的街坊四邻就不乏这类人。但好在那些故事没有居高临下,都是点到即止,一如当时的生活让人淡出鸟来麻木得没有了感觉,就像阿城说的久居沙漠而不知是沙漠呀。

三、

  田壮壮的电影我其实看得不多,但个人以为《蓝风筝》还是胜过他同代人所拍且名气更大的《活着》与《霸王别姬》,不为别的,就为了它那份平实与无趣。铁头的高干继父死那年,我的年龄正好如市川崑的一部电影名字《我两岁》。虽然那个年纪还当不了田壮壮电影中的革命小将,但我还是记得祖母紧紧抱着我,在成都红卫兵的武斗枪炮声中逃奔;我亦记得小学生的自己呆头呆脑,拿起笔做刀枪书写批林批孔大字报;亦记得手擎一面小红旗,兴奋莫名高呼打倒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田壮壮的年纪应该与我相仿,他拍《蓝风筝》倒是一点都不隔膜,不需要做太多的历史考据。当然我看《蓝风筝》亦一点都不隔膜,因为我们都知道墙上该挂些甚么样的革命宣传画,知道那时的人们穿甚么款式和颜色的衣服,小孩子都玩甚么游戏唱甚么歌谣,家里的摆设要怎样布置,居委会是怎样开会学习中央文件的。就算生活如何粗陋枯瘦,毕竟亦是这样过来的。所以看《蓝风筝》,我可以像伍迪·艾伦的角色走进电影不问理由,其实亦毋须问,因为戏如人生,那些点到即止的故事只是海面的一角冰山,而我就是洪水中载沉载浮的一分子,我知道那座冰山的全貌有多么狰狞可怖。我要做的就是坐下来,静静的看,不用理会摄影机是怎样移动的,不想这个镜头代表甚么那个画面象征何物,看电影有时侯就这么简单。

  《蓝风筝》的时代已去,但余威余悸尚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尤其令人担忧者,当为近些年来自觉或不自觉的集体失忆,亦就是俗话所说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竟连《活着》那类的电影亦很少看到了。我不相信那些血泪斑斑的历史真的毋须再提,就算中国电影向商业化市场化高歌猛进(当然亦没甚么不应该),然始终还是有用影像讲述历史真情的责任。这倒不是唱高调,因为我本非盲目乐观者,只是看着别人拍出《官方故事》(The Official Story)、《铁人》(The Iron Man)、《地下》(Underground)、《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九月的某四天》(Four Days In September)、《好男好女》和《悲情城市》之类的好片,甚至不惜花钱买别国的历史来拍所谓的巨片,我不能不有一丝担忧。《蓝风筝》的一班演员如吕丽萍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腕,他们的演技高低当然可以质疑,但他们恰好亦是洪水中沉浮过来的一分子,知道个中三昧。我倒不奢求他们演活民国世界甚至秦皇汉武时代的众生相,但要表现近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应该个个都是出神入化的好手。历史当然不能重复,可对历史的记忆与思省却不怕重复,否则我们亦看不到《大街上的商店》、《再见,孩子们》、《最后一班地铁》甚至《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那样的电影了。我真怕有一天,今天的新新人类长大成人,再要他们来拍《蓝风筝》一类的电影,会不会就像我们看当代人拍的很多民国戏,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说:你拍的哪里是民国,倒是有点像共和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1128

回帖

17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02-10-19 22: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nt.163.com/edit/020717/020717_126635.html

远逝的风筝:星星雨路评《蓝风筝》
2002年07月17日10:39:40 网易报道 星星雨路

  

《蓝风筝》The Blue Kite
中国、香港 1993年
导演:田壮壮
主演:吕丽萍
   濮存昕
   李雪健
   郭保昌
片长:138分钟
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最佳女演员奖、特别关注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蓝风筝

  “乌鸦乌鸦在树上……”铁头倒在地上,嘴角还淌着鲜血,看着破落的挂在树梢上的蓝色风筝,耳边传来童年的歌谣,镜头拉了上来,仿佛要一个空镜头,给整个灰蒙蒙的城市一个全景,结束了,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就结束了。

  围绕着一个家庭,故事就这么展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平凡的琐碎如沙。一顿家常饭菜,一阵闺房私语,生活一天天推进,人物也一天天成长老去。电影把镜头对准了树娟他们一家,围绕着老太太的四个孩子个人家庭悲欢离合,透过他们客观的展现当时的社会。要说主题太大太大,解放后对于右派的斗争持续不断,成千上万人被错误打成右派。等到彻底弄清错误时候,文革又开始了。导演化为对人性命运的刻划,淡淡地略去主观强烈批判,一切留给观众,等到电影散场后,再慢慢体会其中的沉重命题。

女人的故事

  用现在很庸俗的起名方法给这个电影起名字,大该可以叫做《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或者更刻薄的是《小女人克死三丈夫》。电影一开始的标题是“爸爸”,然后慢慢叙述,结婚,生子,运动,流放,爸爸在时间这个坐标轴上开始前进,最后一封信,树娟坐在床边哭泣,爸爸死了;接着是“叔叔”这个标题,从愧疚到进入家庭,短短几笔后,随着屋外爆竹声声,叔叔倒下了,他也死了;紧接着就是“继父”,他同样逃脱不了死亡的阴影,最后被迫害而引发了心脏病。用三个和铁头相关的男性串连起电影的前因后果,在母亲这条坐标轴上,三个男人只是一个标点,永远不能陪伴,永远不能平行前进。以至电影由一开始平淡的夫妻爱意转换到最后成了母子情深,相依为命。命运的不公失女人一次又一次失去依靠,她只能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她只能又当爹来又当妈。

  电影中的另一个女性就是大舅的女朋友,朱瑛,这是一个和香港同名女星长的同样漂亮的女性。在文工团演话剧,被干部看上了,但是爱情让她选择了大舅,于是,一个天真纯真的少女被摧残,在监狱中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岁月,罪名竟然是妨碍国家安全!电影中对她的描写是点对点的串描,以图来表现前后的变化,同时节省笔墨。演员外表以及言语的刻划正好很好形成一种对比,最后在火车站,树娟一家送她离开,大舅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虽然两人之间还是情意婉在,可已经是有缘无分了,这个能够怪谁呢?

运动,运动

  电影是一个运动的艺术,而这部电影就是描写运动的运动。从开始树娟和少龙结婚时斯大林逝世拖延结婚日子,到最后大运动文革的到来,人的精神世界始终动荡不已。整个中国当代历史的前半段就是一部运动史,浪费了多少的时间,浪费了多少的人力,浪费了整整几代人的青春岁月。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是运动的受害者。那三个男性,先后都在运动中死去,姥姥说“刚过上几天舒心日子,这又运动,又拖累了咱们的树娟”;大舅因为运动和女朋友永远分开,使眼睛得不到很好治疗最终失明;使小舅下放到遥远边界,最后只能娶个自己不喜欢但成分好的民兵队长。渺小的人物在运动的大浪中谁也抓不住绳索,被大浪冲的越来越远。运动,运动?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运动?显然作者不想再涉及到更加史无前例的文革,到了那里嘎然而至,前面的那些运动已经使这个家庭变得家不象家了,这些“右派”,“不积极分子”、“走资派”、“妨碍国家安全”的人在更加疯狂的运动中会怎样,已经不言而喻了!

风筝·铁头

  风筝仿佛就是人生的比喻,一根细长的线牵动着在风中飞舞的风筝,那边还是随风荡漾,这边细绳已经飘飘剪断。于是风儿吹散了纸鸢,于是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只能挂在枝头等待暴风骤雨洗礼,于是只能残破。人生在世,没有重来,少龙没有回来,叔叔没有站起来,最后继父老吴也飘逝远去。经历了一生,后悔有多少,幸福有多少。这幸福与后悔正是在组成电影感情的基调。动荡的社会无法给人安全感觉,人总是有摇摇欲坠之感,唯有童年的铁头能冲破这种道德社会的制约,开朗大笑,爆发最原始的感情,儿童是最快乐的。

  当成长的枷锁套在铁头身上,他幼稚的脸庞多了些许烦恼。在城里的家中,会透过窗子看外面的天空,会为母亲打抱不平。懵懂的知道了这个社会实质的吃人本性。是不幸还是成长的喜悦?特定的社会已经无疑给他这样的孩子烙上印痕,他怀念的是在管井时候的童年快乐,他怀念的是家庭的美满幸福,可一切都是那么残酷,跟随着母亲在动荡社会中成长,他唯一学会保护自己的就是拳头!当小侄女飞走了他的风筝时,原本以为他会发怒,但是他没有,平静的看着窗外枝头的蓝风筝,是的,孤独的他终于在城市的堡垒中找到了伙伴,风筝算是什么呢?只有躺在地上时才能看到那只残缺远去的风筝,这时风筝又开始象征了他的成熟。

其他

  从电影一开始,我就想到了《城南旧事》,同样是大全景开场,同样是童年的话外音。只不过《城南旧事》色彩偏于暗淡青灰,扣合了一个“旧”字;而《蓝风筝》则偏重于灰蒙蒙的土黄色,不同于《黄土地》中背负几千年历史的沉重的黄,在这里黄沙覆盖了真实,覆盖的是良知,黄色俨然就是当时历史风化的结果!

  第五代导演用寓言讲述了太多的传统历史,相比第六代对边缘人物刻划,他们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的遭遇,他们的边缘在于环境,在于历史社会的极端。从《活着》到《蓝风筝》,对于那段少数中国人不愿意提及的时期进行描写拍摄,没有歪曲,没有篡改,只想给大家一个真实的十七年,一个真实的文革。而某些人却因为顾虑强硬阻止,这是悲哀,电影与政治,在中国土地上扎根成长。对于隐晦的电影语言,他们一点都不陌生,他们陌生的恐怕只是电影究竟是什么作用罢了。整个民族艺术的悲哀啊!

本文转自电影夜航船之船甲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1128

回帖

17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02-10-19 22: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nt.163.com/edit/010427/010427_76750.html

树枝上挂着一个吹破的蓝风筝

2001年04月27日18:38:35 网易报道 鱼爱源

  ——久违的《蓝风筝》:一部关于不可回避的历史虚构

  枝头上有一个“蓝风筝”,被风扯破,风儿吹呜着铁头的“乌鸦歌”。片子很长,画面灰暗,仿佛覆着一层积土一样。原来这是一部十年前的电影,拍于1992年,禁演至今。镜头很沉稳,像个老太太在讲述许久以前家里发生的故事,导演以“我”为叙事线索,以我的三个爸爸:“爸爸”、“叔叔”和“继父”作为三个段落完构整个故事。导演对画面景致做了特殊处理,使它们看上去有点像发黄的老照片,制造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景象,但这不是历史景象的还原和复现,而是含有浓重感情和情绪的回忆或虚构,尽管导演少了几许张扬、欲跃和调侃的风格,而保持内敛、冷俊和认真但不乏诗意的品质来剪辑这部稳重的家庭变迁史。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说不上知识分子,也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就算是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平民家庭吧。“平民”是一个中立的词汇,和“芸芸众生”差不多,属于大多数群体。导演把影片设定在这样的框架里,或许和个人的记忆有关,或许想讲述一部关于平民的故事,通过他们在那段历史中的“遭遇”(几乎所有关于“文革”电影里的人物都是“遭遇”),来说明历史留下的痕迹。片子经常展现铁头一家以及姥姥家日常生活的场景,这样的生活不仅仅存在于那个时代,现在也是如此。家人在一起吃饭(其实,是说话或讨论问题的场所),平淡如常,可是就在这份不自觉的平淡中,一件件改变家庭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上了一次厕所而被划为右派的爸爸,没说什么就走了;因为积劳过度得肝癌去世的叔叔,也无声无息地死了;而拥有小汽车可以住楼房的继父被定为反革命,用担架抬出去批斗。几乎没有反抗,也没有抗争,他们压抑着内心的情感,等待或经历着历史的运动,导演也一样,很少陷入诱人的感伤,就让一切在默默中度过,个体的生命在庞大的历史面前哑口无言,或者说这个“个体”要置换成“平民”,他们没有挣扎的权利。片子里的人物,和我的画外音不知不觉中重复着这样一句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是啊,他们如同棋盘的棋子,或吹拂的尘埃,他们看不见操纵自己的手,也找不到风在那里,就像放飞的蓝风筝,吹到哪里是哪里。这样也使他们的生命赋予了传奇色彩,或说传奇后面带有荒诞吧(这种荒诞在张艺谋的《活着》俯拾即是)。

  关于“文革”的影像是经常进入中国导演的眼睛的,仿佛一个不可回避的坎,被经历过这份记忆的导演叙述着。角度不一样,带来的影像就不同。有的拿它做调侃,有的拿它做玩耍历史的游戏场,有的作为青春献祭的回忆,而在田壮壮的眼里,这是严肃的“历史”,是值得反思的空间。是什么在把玩着日常的生活,是什么轻微就能掀翻人们的生命。生活在历史之后的我们不可回避地背负历史的质问。

  画面本身的考究远大于片子内容留给我的印象,这是一位很认真的导演,可以看出他对于每个镜头的场面调度都是呕心沥血的。可惜只看一遍还无法领略其用意。

转自新青年电影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1128

回帖

17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02-10-19 22: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nt.163.com/edit/010126/010126_70465.html

Liar专栏:看见天空的颜色——《蓝风筝》
2001年01月30日06:14:41 网易报道 Liar

>  
  居然是在欧洲看到一部在中国根本看不到的电影。抽身出自己生长的土地,身体有一种说不出的轻盈,猛然将视线从千万公里外拉出来,看几十年的故土旧事,看中国人深埋在历史灰烬下的命运,等到关上电视,闭上双眼,心里如同起了化学反应一样的不能平复;又睁开双眼,意识到自己仍然在千万公里之外,轻盈与沉重流溢在周围的空气里,那蓝色的风筝说不清是挂在树枝的残破,还是还给了乌云散后的蔚蓝,而电影中铁头一家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手指也许就是轻轻的抚过,时光匆匆,却留下岁月的烧痛,可是又怎么那么迅速的模糊在自己的脑海里,仿佛流云消逝在天边的金黄,而转念一回想起来,清晰的却又突然是那种不能言语的灼痛。

  我首先为田壮壮导演的勇气鼓掌,同样是描述个体在时代变迁下的命运,并且也几乎拥有同样一个时代背景,张艺谋在1992年拍摄的〈活着〉充满了戏剧化的情节与讽刺性的台词,早早的冲淡了悲剧的力量(这部电影与余华的同名小说应该是脱离开来的);而真的悲剧,在我看来,不煽情,不意外,也不大喜大悲,中国人,常常是压抑着生活,而恰恰是这种压抑,才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就好象〈蓝风筝〉里的每一场生死,田壮壮也就是那么轻描淡写的掠过去,吕丽萍收到丈夫的死讯时不也就是那么无声的哭一场么,有什么呢?又能怎么样呢?时代的车轮轰响着前进,人群的麻木与人性的蒙蔽也就从泥泞的历史里溅出来,影片里每一个角色在面对时代动作时的反应一一入目,一场场磨难一次次痛楚,都被田壮壮处理的轻巧又那么自然,可是不能回想,不能去想人是怎么走过来的,又是怎么走过去的,戏剧的人生就从我们的回顾里来,就从生活一次次吞咽的泪水里来;因为斯大林的逝世,父母的婚期必须推迟10天;因为在开会讨论谁是右派的时候上了一次厕所,回来以后就成了右派——荒谬就是这么真实。

  有意思的是铁头的叔叔,本来是最容易被打击的对象(原国民党军官),患了眼病,倒是平安无恙,一个有趣之极的暗喻。

  田壮壮是如此的率真,不夸张什么,不讽刺什么,也不想隐瞒什么,就这么把一个故事说出来,从头到尾都平平缓缓,徐徐推进,眼看着一个一个的死了,一个一个的进了监狱,就好象吃饭睡觉那么轻松;而用一个孩子铁头的叙述作为贯穿影片的线索,以孩子无遮无拦的眼睛扫过成人的世界,拉开了距离,又表明了率真的态度,却惟有影片里随处强调的蓝色,闪耀在画面的一处处光源里。到了结尾,当莫名而至的苦难都不能再忍受,当人最本能的反抗必须爆发的时候,铁头跳起来用砖头砸向红卫兵脑袋的镜头,就被定格在那个下午蓝色的阳光下,当他再醒来,他从小就喜欢高放在天空上的风筝,晃悠悠的搁浅在树梢上,慢慢的拉远在我的视线里。

  人的困境就是这样的不期而遇,在这个时候,你说人生苦短,你说不能尽欢都显得那么奢侈,不信你走到自己家的窗户跟前,你看见蓝色的天空,你知道无论何时,人的一生都会是一场不规则的规则运动,这个时候我建议你可以用脑袋用力撞向窗户,然后等你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我想你会看见,天空到底是不是蓝的,而你洒在地面上的血,它到底是不是红的。


lia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1128

回帖

17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02-10-19 22: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nt.163.com/edit/010424/010424_76451(1).html

中国著名禁片概览

2001年04月24日11:17:28 网易报道 一根猫

中 国 著 名 禁 片 概 览
《武训传》
《早春二月》
《苦恋》
《芙蓉镇》 《蓝风筝》
《霸王别姬》
《活着》
《邮差》 《爸爸》
《小武》
《赵先生》
《鬼子来了》
《十七岁的单车》

……
……
……

蓝风筝
出品公司 北京电影制片厂
出品年代 1992年
编剧:萧矛
导演:田壮壮
演员:吕丽萍 李雪健 濮存昕
剧情梗概:

  本片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女主人公是铁头的母亲陈树娟,一生际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北方劳改时被倒下来的大树压死。好友李国栋为照顾铁头母子,成了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积劳成疾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干部,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她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 本片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影片背景:

  《蓝风筝》是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当中最直面政治历史的一部作品,但由于影片有香港及日本资金,故得以日本影片名义参加国际电影节。曾获日本第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但由于中国电影代表团为此愤而退出东京电影节,因此该片与导演所受到的处罚最为严厉。

相关评论:看见天空的颜色——《蓝风筝》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1128

回帖

17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02-10-19 22: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截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6

回帖

131

积分

海星

积分
131
发表于 2002-10-29 22: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1873

回帖

295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958
发表于 2002-10-30 02: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传了吗

上传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3

回帖

2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0
发表于 2002-10-30 03: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强烈的支持

赶快上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19 04:31 , Processed in 0.0900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