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查看: 12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幽灵系列——魂断同城约会 [ZT] [复制链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22 09:53: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幽灵系列——魂断同城约会


  由于无聊,前几天在163网站里制定了一个同城约会,响应的人很多,也许有很多人也正和我一样在无聊着吧。
  通过几次电话聊天,选了一个感觉上比较风趣的男人,准备赴约了。
  约会地点定在一个我常去的酒吧。常常有烦恼或者寂寞的时候我就一个人跑去喝闷酒。这里的服务生我差不多都熟悉了。找这样一个地方其实也有我自己的打算,谁知道没见过面的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要万一他对我不安好心有些熟人在他也不敢怎么样。
  天正下着雨。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台风,所以不到九点钟街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连辆的士都难找。不过,幸好我住的地方离酒吧没有多远,于是走路去了。
  横穿一条街道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一辆东风货车。可能是开得太快,也可能雨太大了,看不清路面,就这样,车祸发生了,我被撞倒在地上。
  看到撞倒人,司机开车逃之夭夭。
  迷迷糊糊中,我爬起来,动动胳膊腿,咦,还好,都还在,全身似乎也没感觉到哪儿疼,真是谢天谢地了,要不有我受的。“这个该死的司机,真希望等一下他见鬼。”我捡起伞诅咒道。可是经刚才的一撞衣服都湿了,就这样去见他,太狼狈了吧。
  犹豫之中,电话响了,他打的。
  “等你半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到,出什么事了吗?”他的声音很焦急。
  “没事,我刚才被雨淋湿了,样子很狼狈,有点不好意思。”胡扯,就刚才能耽误几分钟,我出门的时候还提前了十分钟呢。可是,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显示为9:35分,唉,真过这么久了吗?
  因为台风的原因吧,酒吧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我正准备和那些服务生打招呼,他们却象没看见我一样,真是势利眼,衣服湿了就不认识我了吗?
  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可能因为我全身湿透的原因吧,一眼就认了出来,过来招呼我。
  坐了下来,才细细打量他。长得不错,1。78米左右的个子,很有些男人味。不过看他的年龄应该是结了婚的吧。
  “你要喝点什么?”他问到。
  “随便吧。”
  “那就啤酒。服务生,来四扎啤酒。”
  服务生把酒拿了过来,却只拿了一个酒杯。
  他生气了:“你是怎么做服务生的,没见我们两个人吗?一个酒杯叫我们怎么喝酒?再去拿一个过来,顺便把色盅拿过来。”
  服务生把酒杯和色盅拿了过来,并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了他一眼。
  我感觉怪怪的,这酒吧有点不对劲,可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又说不出来。
  我们喝酒,玩色盅。起初,他还挺老实。两扎酒下肚后,他就开始有点不规矩了。唉,早知道这样的约会难碰到什么真正的好人了。
  借着酒劲,他抓住我的手:“你的手怎么象冰块一样,好冷。”冰凉的手把他吓了一跳。
  我笑了笑,想把手缩回来。
  他把我的手贴在他的脸上,嘴里喷着酒气:“你知道吗?从我刚才看到你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你。你的手好冷,脸色好苍白,一定没人疼你,我会疼你的。今晚去我家好吗?我老婆出差了。”
  真的是已经结了婚,只是想出来寻找一夜情而已。我强忍着恶心。
  近距离看着他脖子上突突跳动着的动脉,我心里有一种很奇怪的冲动:咬断他的脖子,他那新鲜的血液肯定很香很甜。
  努力控制住这种荒唐的想法,我陪着他喝下了最后两扎酒。还好,他没有进一步的举动。
  走出酒吧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多了,雨停了。他不由分说把我拉上他的车,非要我去他家。
  经过我刚才走过的那条街,在我刚才被车撞倒的地方围了一大群人,好象还有交警。
  难道又有谁这么倒霉被车撞了?我心里暗暗想,决定下去看看。他停下车,叫我在外面等着,别进去,要是真是被车撞死了的人样子肯定很恐怖,怕我看了做噩梦。他自己挤进了人群。
  我站在车旁等他。
  他出来的时候眼神定定的看着我,然后瘫坐在地上,那张好看的脸扭曲得变了形。
  “怎么了,很恐怖吗?”我问。
  他闭着眼睛大叫:“鬼呀,别过来,你快点走开。”
  “干吗要我走呢?我们不是说好了要去你家的吗?”我对着他笑。
  明亮的路灯下我找不到自己的影子。被雨水打湿的长发一绺绺黏在我苍白而毫无血色的脸上。
  我一步步朝他走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2#
发表于 2003-10-22 10:14:27 |只看该作者

MM蹭饭之道

MM蹭饭之道

蹭饭条例:
1、要看东家是谁(像打狗要看狗主人),讨厌的人,请吃满汉全席也不去。
2、想吃川菜的时候,决不蹭东北菜的饭。
3、蹭饭之前决不能故意饿出上一顿,吃相太猛以后别人就不敢再请了。
4、就算要饿,也以7日为限,不然,饿死就太不值了。
5、要想蹭得提前做好准备,观察谁请客的可能性最大,不打无准备之仗。
6、蹭饭之道,贵在坚持,要有失败一百次才能蹭到一顿好饭的勇气与恒心。
7、蹭的饭不好不能迫于面子忍气吞声,要善于暗示对方你的不满,否则有可能对方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打发你了。
8、蹭帅哥饭的时候,吃饭时要文雅,让他对你出众的仪表和谈吐倾心;蹭青蛙饭的时候,吃饭时比他还要凶猛,以防被青蛙追。
9、同性的少蹭,因为那是欠人情,异性得多蹭,那是给他面子。
10、蹭了就蹭了,不要总想些不利于消化的形而上的问题,例如:蹭了同性恋的饭是欠了人情还是给了面子。
11、吃饭不忘请客人,不可一味闷着头吃,要匀给请客人一些眼神,回眸一笔百媚生,秦皇汉武皆失色。

基本原则是:
    眼要灵,手要快,皮要厚,嘴要大!蹭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身上绝不能带一分钱去。。。免得取义不成反成仁,。。。
    手眼一条线,筷子如闪电。
    大家有空一定要试试。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3#
发表于 2003-10-22 10:16:25 |只看该作者

学会E语的悲惨下场 [ZT]

(转)学会E语的悲惨下场!

今天我正在看碟,老妈又捧了本书进来,说道:给我讲讲这几句话什么意思。

      

    老妈:这个“i don’t know.“是什么意思?

    我说:“我不知道”

    老妈:送你上大学上了几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我说:不是!就是“我不知道”吗!!

    老妈:还嘴硬!!!!$@%!#$^&#$%@$%@#$%!^%^!^%$^#&.......(一顿爆揍)

 
   老妈:你在给我说说这个。“i know.“是什么意思你该知道吧,给我说说。

    我说:是“我知道“

    老妈:知道就快说。

    我说:就是“我知道“

    老妈:找茬呀你?刚才收拾你收拾的轻了是不?

    我说:就是我知道呀!

    老妈:知道你还不说!!不懂不要装懂!&$^@$#!%$@^%#*$^^^##$%(又一顿爆揍)

    

    

    老妈:你给我小心点,花那么多钱送你上大学,搞的现在什么都不会,会那么一丁点东西还跟老娘摆谱,再问你最后一个,你给我好好解释一下,说不出来我在收拾你,你给我翻译一下“i know but i don’t want to tell you.“是什么意思?

    

    

    我晕倒,拿起枕头往头上爆砸三十几下,用头撞墙四十多下,双手轮番抽自己嘴巴五十多下,用腿踢桌子角六十多下,血肉模糊之时,我问老妈:这下你满意吧

    

    这不她老人家又来问我了:“儿啊, i`m very annoyance,don`t tuouble me .是什么意思啊~?“

    我:“我很烦,别烦我“

    老妈:“找打,跟你妈这么说话“(于是被扁)

    老妈又问;“i hear nothing,reapt. 是what意思啊“

    我说:“我没听清,再说一次“

    老妈又说了一遍:i hear nothing,reapt“

    “我没听清,再说一次“

    结果被扁

    老妈再问:“what do you say “又怎么解释呢“

    我说:“你说什么“(再次被扁)

    老妈再问:“look up in the dictionary“是何意啊’

    我说:“查字典“

    “查字典我还问你做甚“(被扁)

    老妈又问:you had better ask some body.怎么翻呢“

    我说:“你最好问别人“

    “你是我儿子,我问别人干吗,又找打.“

    “啊!god save me !“

    “耍你老妈玩,上帝也救不了你!(被扁)

    我再问你:“use you head,then think it over,又是什么意思啊!“

    我说:“动动脑子,再仔细想想.“

    “臭小子,还敢耍我“接着又要动手

    我连忙说:“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意思“

    “嗯,这还差不多,一会我给你做好吃的,明天再问你“

    (我晕倒)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4#
发表于 2003-10-22 10:18:23 |只看该作者

校园“墙壁文化”[ZT]

  别的地方我不敢说,至少在没有多少“文化”可言的经贸大学,“墙壁文化”是堪与“课桌文学”相匹敌的另一道风景线。随便走进哪间教室,朝两边的墙壁上瞅上一眼,你就会发现这里已如京剧中的花脸,密密麻麻地涂满了字,运气好的话,还能欣赏到连特级大师都自愧弗如的抽象画。

  这些字,多是一些情感所至的精辟短章,或者是几句信手拈来的歪诗,又或者是煞费心思的引经据典之作。它们中,有清笔正楷细细勾描的蝇头小字,也有豪情万丈纵横捭阖的“大家手笔”;有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真情悟语,也有荒诞不经随意涂抹的“天外来音”。可谓是千人千面,世间百态融于其中了。

  一日,笔者忽然心血来潮,将墙头题字中的有趣味者披拣出来,分类别门和大家共享。

  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先看一看用小刀刻在墙上的小诗: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我怕我说了,我会死去,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

  短短的十一行,给我们勾画出一个风情万种却又带着些许悲壮的小男孩形象。没出息人怀疑其中的誓言一般的深情流露。

  对许多男孩子来讲,向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说一声“我爱你”,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那面对面的尴尬和话到嘴边又咽回的怯懦,把男孩挡在爱情的外围,于是他们转向墙壁,以另外一种形式和表达自己那似乎见不了阳光的挚爱,虽不见得有实效,权作了心理的安慰吧。  

  在“墙壁文化”作品中,最多涉及到的,不消说,仍是那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永恒话题——爱情。笔者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这样几句:爱上她,只用了一秒。忘记她,却要耗尽我的一生。

  旁边有人加了注解:初看此言,置之一笑;再看此言,感触良多;三看此言,岂非己乎?噫,吾泪之将至矣!

  如果说上面这些是那些少男少女的心灵独白,下面的这些就可以说是痴男怨女的一厢情愿,此地相思了。

  你知道我在想你吗

  在“怨女体裁”的墙头诗中,最有意见的要算这一组数字诗,看得出,作者可能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孩,引用了不少典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对远在他乡的“他”的思念,或是对那个抛弃自己另寻新欢的“他”的哀怨。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日,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信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问苍天。”

  借古喻今,以诗中的怨妇代忧离的自己。

  下面又是一首数字诗:“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不回;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撤消。”这十句话分别影射了一到十十个数字,又是一首绝佳的怨妇诗。

  当然,“墙壁文化”也不只是这些“雅”作,那些“俗”作,甚至是俗不可耐、倒人胃口的东西部不少呢。

  别理我,烦着呢

  毛主席早就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可是,有了牢骚话,还是说出来,写出来心里才更舒坦。

  鉴于我校美媚资源缺乏,有位同志沉不住气,遂写下一句“经贸大学无娇娘,枯杨败柳排成行。”不几日,便有女生在后面续上一句:惶言经贸无娇娘,只因未见本姑娘(好嘛,整个儿一大言不惭呐)。又有男生反击,引用古诗“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非在经贸找(呵呵,真让人大出一口恶气),不料随即又有女生续上一句“何况数量又不多,质量也不好(唉,这可是我们男生的痛处,只因我校阴盛阳衰,男生只占三分之一),且不管这场男女生大战进行到何时,咱们先看看别的吧。

  有人看不惯校园中谈恋爱现象太“火爆“,遂将李清照词《如梦令》稍加改动,妙手偶得一不令:昨夜饮酒过度,误入树林深处,呕吐,呕吐,惊起男女无数。

  在捧腹大笑之余,你是否要多一份思考呢?更有人借一则千古流传的对联渲泄心头不满: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你猜下联是什么?不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却成了“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有点过吧?

  还有人素不喜那些校园“混混儿”,便拈来一首数字诗讽之:一本正经,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神无主,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坐不动,十分平庸。

  更有人乱涂乱画,还假以托辞:“我提议,有志于改造校园硬件环境的同学把墙面画满,这样学校就会重刷墙面,换了人间!”这是什么逻辑?!照这样说,如果同学们拆掉一座楼,学校岂不是要重造一座楼?

  “墙壁文化”,欲说还休……

  “墙壁文化”,套用一句很专业的话,“它是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它有着自己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墙头文化是大学生们心态的集中反映,虽纷杂但却真这,少了许多修饰、虚伪,但其中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乏有极其无聊的内容出现,这是我们在审视墙头文化时应该注意的。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5#
发表于 2003-10-22 10:20:15 |只看该作者

北京土语辞典 [ZT]

北京土语辞典

  收到厚厚六百页精装的《北京土语辞典》,真是说不出的高兴。它——北京土语,必然是跟我很亲近的书,掀开了第一页,预备先阅读本书的前言后语(这是一向读书的习惯),何凡过来了,他拿起了书看了看说:“哪儿的书?咦,编者徐世荣是我的同学嘛!——”“你的同学?我怎么没听你说过?是同名吧!”扉页有编者的照片,他又说:“是耶,是北师大比我低一届,是中文系的,而且在师大附中也是低我一班的同学。”我听了也很高兴,问:“你跟他熟吗?”因为不是同系,又低何凡一班,所以何凡说,他们同在石驸马大街的师大文学院上课,不过系别不同,少来往,但是记得徐世荣是温文儒雅一型,人很和气有礼貌,这照片上的人胖了些,止于此而已。

  我看书前的编者介绍,果然不错,徐世荣北京市人,毕业师大后,考入“中国大词典编纂处”,从此以后毕生致力于国语文研究,和国语统一运动。编纂《国语词典》、《同音字典》等语文书籍五十余种。研究国语文的专家,在海峡两岸都有不少,在台的有前辈何容、王玉川等;在大陆的有罗常培、李方桂、黎锦熙等。但是研究北京土语,可真是绝无仅有的只有徐世荣一人吧。

  说明中是说,编者祖居北京,对北京话甚为熟悉。书中的资料即是来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把他自己口中所能说、耳中所曾闻、心中所犹记的北京土语汇集起来,收集词汇一万多条。真了不起,这一万多条的词汇里,又分成《正编》是现在还说的常用土语,无论是语言或事物。《副编》则是清末到一九四七年前后的用语,叫做旧京土语,此种土语虽然陈旧了,但至今有的仍沿用,有的则反映了旧京特有的名物制度、风土人情等,反而是颇有史料价值。

  读者要先认明,北京话并不等于北京土语,虽然它们的音系是同一的。全国通行的国语是以北京话为准,但北京土语则是缩在北京这个圈子里,不是全国通行,或小学教科书所要学的。如我随便翻阅举几个例:奔饭、冰核儿、煤核儿、不走字儿、车匪、吃瓦片儿、吃柱子、池座儿、打鼓儿的、大子儿、当家的、肥子儿、伏地面、扛肩儿、窝脖儿、换取灯儿的、井窝子、擂砖的、唤头、剃头挑子……。这些不但在台湾说国语或国语文中听不见、看不见,就是在北京城里,这些语言、事务也不会在年轻人的嘴里再说了,也许我们还可以在老舍的《骆驼祥子》里见到吧。

  至于另一万多条现在仍沿用于北京人口中的土语,我也举出若干:吃挂络儿、眵目糊、吃了耗子药、吃咂儿、出恭、出虚恭、搭街坊、打糙儿、打哈哈、大喇叭嗓子、倒气儿、倒线、倒腾、地崩儿、叠炕、过家家儿、过不着、过梭儿、撂蹦儿、哪儿呵几、瞅着、起不瞧、秃噜、秃瓢儿、腿着、砸锅、坐蜡、坐根儿、嘬瘪子、钻死胡同儿、转影壁、蹦子、矬子、屁股沉。

  不胜枚举,我也无法逐则解释它们的原意。一万多条,我不过随便翻翻写下这三十多个词汇,出了北京城圈没人懂。北京土语的来源很广,因为北京建都数百年,在不同的各地人来人往,因此留下了各地的话,蒙古、满洲、古汉语等等,再加上文化作品如元曲传奇、《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所用的土语,一直都留在北京人的口中,所以北京人的语言可谓丰富极了。徐世荣就是研究它一辈子。这一万多条的词汇,编者在每条目后都有解说,我读起来非常有趣,大部分的话我虽打小就说,但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编者又在书前有一篇长文代序《北京土语探索》,更说明了他研究的分类、解析、归纳、语法、特点等等,并举例以说明之。这里也有的不光是词汇,有些是歇后语或谚语。但是因为本书不是以部首或咱们的国语注音符号排列,而是以现在大陆的用英文拼音为顺序,我对这类拼音一点儿也不通,所以无法找出我要找的词汇,很可惜。但是这么随便翻着看,也是十分有趣。上面举的例,就是翻着翻着碰上我所熟悉的,自小习见习知的事物,念着回想着,也颇有收获,总归是对编者徐世荣的敬佩。他一九一二年出生,今年八十一岁了,书是一九九○年出版的,想必他还是很硬朗的不断地从事语文研究。

  写“床头书”习惯附以有关某书的图片,但是这本书无图可寻,我却想起了下面这本仍是很精彩的书,给我和读者增加阅读欣赏。而且它和《土语辞典》也有关联。那就是:

旧京风俗百图

  十六开精装大本的《旧京风俗百图》是一九八四年十月在香港出版,我是一九八六年到香港必逛书店而买来的。作画者王羽仪是一九○二年出生于浙江,久居北京,留学美国学的是机械工程,回国后一直在铁路上做工程师,但是业余则因爱好国画而大部分时间不断作画,并与画家王梦白、马叙伦、胡佩衡、汪慎生、寿石工等游处。虽是业余,却见功夫,并且有他自己的画风。

  这一○三幅的“旧京风俗图”,是绘者受了同时居留香港的我国名文艺作家端木蕻良的鼓励而成的。因为他俩同是把北京当作第二故乡,某日谈起来,王羽仪说他早年在京时,画过几副旧京风俗图,他们俩因热爱北京,所以端木便鼓励他要画出他所记忆的北京民俗画,这也是在民族学上的一种贡献吧!王羽仪受了鼓励,便兴致勃勃地画将起来,画成时他已经八十高龄了。他并要求由端木给他的画配上诗句,这是受了另一位早期的画家陈师曾(一八七六~一九二三)的影响。陈师曾所画的《北京风俗图》便是先后由姚茫父、潘语舟令、志鱼、叶恭绰等作词写跋语,又有郑昶、马公愚、何宾笙、陈止、程康等人的题诗作跋。端木便也答应为之题诗了。《北京风俗图》我也收藏一本精装本,两位作者的画风也有类似之处,但陈画只收画三十六幅(因为陈师曾突然去世时只有四十七岁,非常令人惋惜),因此我选择了王羽仪这本来读。

  一般人怀念北京,大都是以北京民俗中的民间低下层人的生活形态做为他们写文、做画的对象,写文的喜欢形容他们的市声、市容、动作说话,而作画者就画出他们的形态,由形态中,你可以回忆到他们的举动、服务、叫卖声,甚至可以谱以声调呢!他们大都是悲苦生活中的老百姓,但他们是艰苦的、纯朴的、辛劳的、忍耐的、善良的,但也是无奈的!我想他写文或作画时,心中也是存了这种意念吧!

  我在写前段“北京土语”之文时,择录了一些不出北京城圈的土语,却遗憾无图以配,这回在这本百图中,我倒可以找出几幅来,供读者欣赏了。我所选的数幅都是前文中有提到的土语词汇,可惜篇幅有限,他和陈师曾的画都是国画中的彩墨画,“不雕不饰,纯出自然”(端木语),情趣盎然。

  窝脖送嫁妆——请看这位苦力,窝着颈项,肩上扛着一个箱子,上面摆着精细易砸破的摆设:梳妆镜匣、自鸣钟、瓷帽筒,都是女儿家送到夫家的嫁妆,所以叫“窝脖送嫁妆”,“窝脖儿”和“扛肩儿的”是同一种两个名词而已,都是老北京搬运公司的搬运形式,一般搬家也都用车载,但是细瓷玻璃摆设,就不能随车运送,要找几个窝脖儿代劳了。他们窝着脖子,低着头,扛着嫁妆,一步步从女家走到夫家,不知道有多远的路哪!要是在台北的塞车现象下,都得摔碎了吧,端木蕻良的题诗是:

    巧夫从不压金线,窝颈为人送嫁妆。
    帽筒座钟梳头镜,箱空如也凑全堂。

  井窝子——旧时北京,自来水尚未完全出现前,都是在一些胡同里挖井取水。井上设以毂辘轴绕粗绳打水,再由水车分送附近各住户。但是挖的水井、水质不同,有的出水是苦味的,有的幸运是甜的,所以北京的胡同命名有的就因井而起名,如苦水井、甜水井,王府井则是王府自凿井而名。我在拙著《城南旧事》中的第一篇《惠安馆》文中,写的两个小女孩英子和小妞儿,就是在胡同里的一处井窝子认识的。记得当大陆拍此片时,北京已经没有这类水井送水了,也没有“井窝子”这名词,所以电影厂特别建造一处井窝子来拍摄。端木的题诗是:

    京师买水贵如油,小户还须数水筹。
    记取开门八件事,祖师高高把水留。

  剃头挑子——“剃头挑子——一头儿热”,这句歇后语的来历,就是因北京旧时没有理发店,都是由剃头师傅挑着一个担子,一头是小火炉上架着一脸盆热水,挂着毛巾等物,另一头则是一个抽屉柜,里面放着理发用具如剃刀、剪刀、肥皂等。剃头师傅挑着这副担子沿街用一种响器叫“唤头”或“梭子”的,是两片似镊子的铁片,用铁棍在中间急速拨出,就发出嗡嗡的金属振动声,住户可以听得见,就会把剃头挑子叫进宅门里,给男人、孩子完成理发的任务。他们把剃头挑子演进成一句歇后语,也是满讽刺的,这是形容别人不热心,你却一个人热心,这就是“一头热”的意思了。端木的题诗是:

    依样葫芦画不休,前人栽树后人留。
    剃来剃去翻新样,还请他人剃己头。

  换取灯儿——我童年在北京时常可以看见“换取灯儿”的这种沿街叫的妇女,她穿着一身蓝布棉衣或单衣,背后背着一个大竹筐,她唤着:“换取灯儿咧!换肥子儿咧!取灯儿就是火柴,有时她也喊:“换洋取灯儿咧!”洋取灯儿表示这是外来的。肥子儿就是皂荚的黑色核,把它用水泡开成粘液,妇女用来抿发,作用和今天的发油一样。这种妇女大多是天足,因为她们是旗人(满洲人),民国以后,无以为生,便做了这样贫苦劳动妇女,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她们的呼唤声。所谓“换”,是拿家中的旧报纸、废纸跟她交谈作价换取。我记得北京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听说他的母亲就是换取灯儿的贫苦妇人出身,端木题的这首是新诗体:

    换取灯儿,取灯儿换。
    能给别人光明,自家惯于黑暗。
    换取灯儿,取灯儿换。
    能使别人取暖,自家风中空唤。

  拉洋片——在电影未通行的年代,拉洋片是代替电影的娱乐,逢庙会赶集期,许多孩子各给一个铜子儿,就坐在“电影院”里(只是坐在一条长板凳上),通过放大镜向里看。拉洋片的是拉着绳子把一张张图片拉下来,嘴里说着:(端木的题诗)

    望吧里瞧,望吧里观,看了一片又一片。
    西湖景,无锡景,孟姜女,哭长城,
    还有新添流行片。
    望吧里瞧,望吧里观,再看军民打武汉,
    大元帅就是孙中山。
    炮火连天欢声震,推翻满清又讨袁。

  真是的,它还有革命意识呢!我小时候也做过拉洋片的观众,拉洋片又叫“西洋景”,大概是因为电影是从西洋传进的,所以有此名。

  捡煤核儿的——也许有这么一个家庭,爸爸拉洋车(人力车),妈妈是“换取灯儿的”,孩子就在垃圾堆里“捡煤核儿”。虽然爸妈都是劳工级,但是所入还是不足糊口,于是孩子没钱上不了学,就每天穿着打补钉的棉袄棉裤,提着一个破萝筐,手里拿着一根铁棍,“捡煤核儿”去也。所谓煤核是没有完全烧尽的煤球,用铁棍把上面已烧尽的煤渣打去,里面的煤核捡回家去还可以放在炉里烧,就可以煮水烧饭了。端木对这样可怜的贫苦的“捡煤核儿的”孩子们,是这样题的诗:

    煤球搀黄土,烧过唤煤核。
    倾倒入垃圾,弃之同敝屣。
    穷儿争取拾,得来如拱璧。
    余烬生微温,借此胜逼窄。

  为了多取两幅图,我未免又写多了,但是它给我们的感情是说不尽的,人本是感情的动物嘛!

一九九三年二月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6#
发表于 2003-10-22 10:23:20 |只看该作者

北京话 [ZT]

二把刀:技术不精。此语来源于厨役,担任最精细工作者,曰“头把刀”,次者曰“二把刀”。
仨瓜俩枣儿:不重视也。瓜、枣,皆为非贵重之物。
胡同串子:游手好闲之辈,整日里无聊,在胡同里溜达。现形容没有知识和文化的地痞流氓。

整个一……:简直就是个……。如:整个一二把刀!(简直就是个外行!——语速较快,含有被骗了而蔑视对方的意思)
磨洋工:此语来源于建筑工程的一道程序。旧式建筑讲究“磨砖对缝”,即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此工序称为“磨工”。1917年至1921年,美国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建筑质量要求高,中国人 称为“洋工”,参加建筑工程的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后人们用“磨洋工”代称磨蹭、怠工。
一亩三分地儿:自己所有权。此语由先农坛中皇上扶犁之地而来,该地为一亩三分,且为耕种之地。
肝儿颤:气愤到了极点的意思。   

轻声和“儿化”。北京话有轻声,如“老实”、“西瓜”等,后面的字读轻声。普通话不儿化。如:

北京话 普通话

树叶儿 树叶

小孩儿 小孩

小刀儿 小刀

花儿   花

盆儿   盆


    北京话与普通话在语汇方面的差异。如:  

北京话 普通话

言语 说话

溜达 散步

消停 安静

抠 吝啬

耗子 老鼠

没辙 没办法



--------------------------------------------------------------------------------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7#
发表于 2003-10-22 10:24:30 |只看该作者
京   白 —— 萧乾

    五十年代为了听点儿纯粹的北京话,我常出前门去赶相声大会,还邀请过叶圣陶老先生和老友严文井。现在除了说老段子,一般都用普通话了。虽然未免觉得可惜,可我估摸着他们也是不得以。您想,现今北京城扩大了多少倍!两湖两广陕甘宁,真正的老北京早就成“少数民族”了。要是把话说纯了,多少人能听懂!印成书还能加个注,台上演的,台下要是不懂,没人乐,那不就砸锅啦!

    所以我这篇小文也不能用纯京白写下去啦,我得花搭着来——“花搭”这个词儿,作兴就会有人不懂。它跟“清一色”正相反:就是京白和普通话掺着来。

京白最讲究分寸。前些日子从南方来了位愣小伙子来看我,忽然间他问我“你几岁了”?我听了好不是滋味儿。瞅见怀里抱着的,手里拉着的娃娃才那么问那,稍微大一点儿,上学的,就得问:“十几了”?问成人“多大年纪”。有时中年人也问:“贵庚”,问老年人“高寿”,可那是客套了,我赞成朴素点儿。

    北京话里,三十“来”岁跟三十“几”岁可不是一码事。三十“来”岁是指二十七八,快三十了,三十“几”岁就是三十出头了。就是夸起什么来,也有分寸,起码有三档。“挺”好和“顶”好发音近似,其实还差着一档。“挺”相当于文言的“颇”,褒语最低的一档是“不赖”,就是现在常说的“还可以”。代名词“我们”和“咱们”在用法上也有讲究,“咱们”一般包括对方,“我们”有时候不包括,如“你们是上海人,我们是北京人,咱们是中国人。

    京白最大的特点是委婉。常听人抱怨如今的售货员说话生硬——可那总比带理不理强那。从前,你只要往柜台前头一站,柜台里头的就会跑出来问:“您来点儿什么”?“哪件可您的心意”?看出你不想买,就打消顾虑说:“您随便儿看,买不买没关系”。

    委婉还表现在使用导语上。现在讲究直来直去,倒是省力气,有好处,可有时候猛孤丁来一句,会吓人一跳。导语就是在说正话之前 ,先来上半句话打个招呼。比方说,知道你想见一个人,可他走了,开头先说:“您猜怎么着——”,要是由闲话转入正题,先说声:“喂,说正格的——”,就是希望你严肃对待他底下的这段话。

    委婉还表现在口气和角度上。现在骑车的要让行人让路,不是按铃,就是硬闯,最客气的才说声“靠边儿”。我年轻那时,最起码也得说声“借光”,会说话的,在“借光”之外,再加上句“溅身泥”,这就替行人着想了,怕脏了您的衣服,这种对行人的体贴往往比光喊一声“借光”来得有效。

    京白里有些词儿用的妙。现在夸朋友的女儿貌美,大概都说:“长得多漂亮啊”!京白可比那花哨。先来一声“哟”,表示惊讶,然后才说:“瞧您这闺女模样儿出落得多水灵啊”!相形之下,“长得”死板了点儿,“出落”就带有“发展中”的含义,以后还会更美,而“水灵”这个词儿除了静的形态(五官端正)之外,还包含着雅、娇、甜、嫩等等素质。

名物词后边加“儿”字是京白最显著的特征,也是说得地道不地道的试金石。已故文学翻译家傅雷是语言大师。五十年代我经手过他的稿子,译文既严谨又流畅,连每个标点符号都经过周详的仔细斟酌,真是无懈可击。然而他有个特点:“上海人可偏偏喜欢用京白译书。有人说他的稿子不许别人动一个字,我就在稿中“儿”字用法上提过些意见,他都十分虚心地照改了。

    正象英语里冠词的用法,这“儿”字也有点儿捉摸不定。大体上说,“儿”字有“小”意,因而也往往有爱昵之意。小孩加“儿”字,大人后头就不能加,除非是挖苦一个佯装成人老气横秋的后生,说:“喝,你成了小大人儿啦”。反之,一切庞然大物都不得加“儿”字,比如学校、工厂、鼓楼或衙门。马路不加,可“走小道儿”、“转个弯儿”就加了。当然,小时候也听人管太阳叫“老爷儿”,那是表示亲热,把它人格化了,问老人“您身子骨儿可硬朗啊”,就比“身体好啊”亲切委婉多了。

    京白并不都是娓娓动听,北京人要骂起街来,也真不含糊。我小时,学校每年办冬赈之前,先派学生去左近一带贫民家里调查,然后,按贫穷程度发给不同级别的领物证。有一回我参加了调查工作,刚一进胡同,就看见显然在那巡风的小孩跑回家报告了,我们走进那家一看,哎呀,大冬天的,连床被子也没有,几口人全缩在炕角上,当然该给甲级喽。临出门,我多了个心眼儿,朝院子里的茅厕探了探头,喝,两把椅子上是高高一叠新棉被。于是,我们就要求女主人交出那甲级证,她先是甜言蜜语地苦苦哀求,后来看出不灵,系了红兜肚的女人就插腰横堵在门坎上,足足骂了我们一刻钟,而且一个字儿也不重,从三姑六婆一直骂到了动植物。

    《日出》写妓院的第三幕里,有个家伙骂了一句“我叫你养活孩子没屁眼儿”,骂得有多狠!

    可北京更讲究损人——就是骂人不带脏字。挨声骂,当时不好受,可要挨句损,能叫你恶心半年。有一年冬天,我雪后骑车走过东交民巷,因为路面滑,车一歪,差点儿把旁边一位骑车的仁兄碰倒,他斜着眼睛瞅了我一眼说:“嗨,别在这儿练车呀!”一句话就从根本上把我骑车的资格给否定了。还有一回因为有急事,我在行人道上跑,有人给了我一句:“干吗?奔丧那!”带出了恶毒的诅咒。买东西嫌价钱高,问少点儿成不成,卖主朝你白白眼说:“你留着花吧。”听了有多窝心!北京管这种好说损话的人叫三青子。

    近来市里那么不遗余力地提倡不要随地吐痰,可每天还看到有些人照样大口大口地吐。我就很想损上他一句:“喂,别在这儿大小便!”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8#
发表于 2003-10-22 10:25:09 |只看该作者
掰不开的镊子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王起明对大李说:“我是实在实在的掰不开镊子了。”“镊子”字幕打作“捏子”,显然是电脑出了毛病。

“镊子”掰开了才能夹取东西,掰不开的镊子如何使用呢?这句话是形容没有办法、难于解决、分缕不清、杂乱无章的种种事情事理。王起明“掰不开镊子”,是向大李诉说其生意惨淡、无钱发付工资,一筹莫展的景况。


  记得《渴望》程月娟也说到过:你的日子口儿已经不容易,还掰不开镊子呢!都是指无钱周转、难以为继的日子生活。心里想不开,或者弄不清究竟、一时忙乱,也都可以说“掰不开镊子”。


  与此相近的还有一个词儿:掰扯。原意也是用手分劈,引申为剖析、分辩。不过,“掰扯”使用时可用本字本义,也可用引申义;而“掰不开镊子”只用其引申义,如苏叔阳先生的(左邻右舍):当面掰扯清喽,大大方方,有话就说,多好。背后嘀嘀咕咕,没劲!
  “扯”字轻读,所以有时也写作“掰哧”。金受申先生说:“哧就是扯的口语。”早年的文学作品,确实是这样。齐如山先生又写作“掰查”,则更有加重的音声语意。


   反复详尽的讲说、劝告,谓“掰开揉碎”,或“掰开了揉碎了”。如《左邻右舍》:昨儿晚上我掰开揉碎地说了半宿,你全忘啦?《四世同堂》:我们掰开揉碎的劝他,差不多要给他跪下了,他不听。《春华秋实》:我平日老看不起你,没想到应该掰开揉碎地劝你!都是“说”“劝”。


  也有指行为的,如《方珍珠》:咱们俩一齐心,处处找她的毛病,老给她小鞋穿……咱们挫磨她,掰开揉碎的挫磨她,看她怎样与话语有关的还有一个“掰文地”“掰纹儿”),即从别人的言谈话语中故意找碴儿、挑些无谓的毛病,或没有什么意义的、但仍要反复不休地评理、追究。如《儿女英雄传》:不是姑老爷一说话我就掰文儿,难道出兵就忙的连个毛厕也顾不得上吗?
  也可以分开来说,如“没是没非的,掰个什么文儿?”


  “掰文地”有时还与“转文儿”混用。“转”音Zhuai “转文儿”,掉书袋也,人或简略讥之为“臭转”。

(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9#
发表于 2003-10-22 10:26:37 |只看该作者

朝鲜史

公元前后,鸭绿江中游一带的部落联盟逐渐统一,形成了朝鲜半岛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稍后,半岛西南部原马韩各个部落也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了百济国。二至三世纪,在半岛的东南部,以辰韩各部落为基础,统一后建立了新罗国。从四世纪起,半岛上这三个奴隶制国家鼎足而峙,延续到七世纪后被新罗统一。朝鲜历史上把这段时间称作“三国时代”。
   三国统治者为了争夺半岛的霸主地位,展开了长的三百多年的斗争。最初以高句丽为最强,它不断南下扩张,迫使百济首都一再南迁。百济为了挽救衰弱的局面,则不断袭击新罗。新罗从六世纪起,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遍使用,生产发展,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它利用高句丽忙于对隋和唐的战争无暇南顾的有利时机,积蓄力量,始终把统一半岛当作重要目标。在这里,新兴的军事贵族金庾信和政治家、外交家金春秋起了重要作用。对内,他们镇压了消极保守是利益大臣毗昙为首发动的政变;对外,积极采取亲唐政策(金春秋曾亲赴唐朝,觐见李世民皇帝),力量迅速增强。高句丽看到新罗日盛,对己不利,便先后两次联合百济、日本夹击新罗。新罗利用唐朝与高句丽的矛盾,并使与高句丽有同盟关系的百济与唐朝对立,然后与唐朝结盟,展开大规模的反击。663年灭亡百济,668年打败高句丽,最后迫使唐军撤走,于676年 终于统一了氵贝水(今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

   新罗的统一,从660年开始,到676年结束,历经百济战役、高句丽战役和反唐起义三个阶段。特点是先联合唐朝,进行国内战争,消灭百济、高句丽;后进行对外战争,摆脱唐朝的控制。新罗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内统一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接连进行的,其概况如下。

   首先灭亡百济。654年金春秋登上王位之后,积极与唐高宗修好,作好了各种准备。660年7月,他御驾亲征,和金庾信将军一起,率五万大军,在十三万唐军的配合下,会攻百济。新罗军捷足先登,越过百济东部重要的战略要地炭舰(今大田东),突破其黄山防线。然后挥戈西上,逼近泗沘城,动摇了百济上层统治者的信心。接着,唐朝水军在苏定方率领下,从西部由锦江口逆水而上,同东部的新罗军会师。7月12日联军包围泗沘,第二天,百济义慈王率心腹弃城不守,逃亡熊津城。王子扶余隆见大势已去,向新罗投降。不久,义慈王也被唐军俘获。至此,不到十天,百济宣告灭亡。后来,尽管百济将军扶余福信推举另一王子扶余丰为王继续抵抗,但在新罗、唐朝联军的弹压下均遭失败。

   接着攻占高句丽。661年7月,唐军35万水路并进,攻入高句丽。陆路经辽东进逼平壤,水路由大同江溯江
而上,形成了对平壤的包围之势。以渊盖苏文为首的全体高句丽将士,英勇善战,屡挫唐军,在第二年 虫也水战役中,大获全胜,迫使唐军撤走。高句丽也从此元气大伤。长期抵抗隋唐入侵战争的消耗使生产破坏,人民流失;同盟国百济的倾覆使形势更加恶化;在这紧要关头,渊盖苏文又因病去世,随之而来的是为争夺“莫离支”地位贵族的内讧。在高句丽力量严重削弱的时候,经过四年的喘息,唐军于667年有发动了新的攻势,第二年,新罗也趁机北进,使高句丽处于南、北、西三面守敌的境地。不久,唐将李世责力与新罗将军金庾信指挥联军,合围平壤,九月,以宝藏王为首的贵族自动投降,高句丽王朝灭亡。

   最后驱逐唐军,唐朝在高宗时期,坚持对朝鲜半岛的扩张政策。在与新罗联合攻灭百济和高句丽的过程中,占领了两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百济灭亡以后,唐军以征服者自居,屯兵占地,任命地方官员,遣回原百济王子扶余隆为熊津城都督,建立傀儡政权。高句丽灭亡以后,唐在平壤社安东都护府,各地分设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在半岛北部直接进行统治。

   百济、高句丽两国人民不断掀起反唐起义。670年,高句丽人民在剑牟岑领导下首先在穷牟城发难,从大同江南下,以汉城(今载宁)为根据地,扩大自己的力量。此时,安市城、白冰山等地的人民也群起响应。新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670年3月动员大军,强度大同江向前推进,投入了驱逐唐军完成统一的斗争。经过多次斗争,挫败了唐将薛仁贵的干预,解放了原百济的大部分领土。

   674年,唐军以刘仁轨为大总管、李谨行为副总管入侵新罗。新罗文武王进行总动员,迎击唐军。经过全城、买肖城两次会战,取得历史性大捷。676年,唐军试图从所夫里州附近的海上登陆,有背心落实的率领的水均击退。经过七年的斗争,唐军被迫撤走,高宗将安东都护府由平壤后移至辽东(今辽阳)。735年(玄宗开元23年),唐与新罗会盟,约定两国以今大同江为界,朝鲜半岛统一。

我所知道的朝鲜简史:
商朝的箕子不肯投降周朝,同族人到了辽东和朝鲜北部
西汉武帝的时候我国在那一带设置了四个郡 后来合并成一个(就是三国里面提到的乐浪郡) 东汉的时候在朝鲜南部设置了带方郡
后来五胡乱华的时候朝鲜两郡独立 逐渐形成百济 新罗 高句丽三国
然后唐朝帮助新罗统一了三国
隋朝则是真正的侵略了朝鲜
蒙古在征服了中原之后派使节让高丽臣服 结果高丽杀了使节
但蒙古军队到达之后高丽投降了 并且帮助蒙古进攻日本 不过后来遇到"神风"



关于地图
在秦以前朝鲜当然不是我国的了
如果大家仔细一些 汉代的地图都将朝鲜北部包括了 这就是乐浪带方二郡 这个时候的南部人口稀少 是荒夷之地

元朝的朝鲜是投降 跟其他朝代一样 我国没有在那里征收赋税 而只是要求其政府进贡(经常是赏玩器物土产一类)
所以朝鲜当然不能算作我国的土地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10#
发表于 2003-10-22 10:27:57 |只看该作者

匈奴帝国 [ZT]

匈奴帝国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当提起“亚洲人”这个字眼儿时,容易想到一种“正统”的黄种人形象,他们身材中等偏矮,毛发稀疏,肤色浅黄,细长眼睛,眉脊不很突出,鼻梁比较直但不高。这是一种典型的东北亚人的形象,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朝鲜和日本。我们认为这才是“纯正的”黄种人。亚洲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是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是他们创造了亚洲,使亚洲具有了“亚洲”的含义。其他亚洲人则是在体质和文化两个方面被杂化了的。西亚人被印欧人种杂化了,南亚人则被尼格罗人种杂化了。我们容易把这种正统的亚洲人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精耕细作的农业和温和含蓄的性格联系起来。他们身材不健美,肌肉不发达,尽管可能会有很多高身材的个体类型,但一般并不粗壮。无论在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还是体质方面,他们都显得过于纤细了,似乎是被一种早熟的文明过于浸染了。亚洲的直观意象中似乎有阴性的特点。 应该说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或不准确的印象。亚洲的纤细和阴性特点来自于大陆型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由之所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事实上真正的北亚人是游牧民族,他们从来就不是我们这种温和含蓄的、过于文明的和有点阴性的“亚洲人”。他们是一些骠悍的、好挑衅的、有血性的民族。尽管他们没有发展出精细的农业文化,但从来就不比我们缺少智慧。普通的西洋人和西方人类学家把亚洲人的代表定位于蒙古人。这多少上我们中国人,或所谓“正统的”亚洲人感到奇怪。我们的古人就认为北方草原民族与我们是不一样的,说他们的脸型“横阔而上下促”。如果我们多少了解一些西方的历史,就会明白西洋人喜欢把亚洲人说成是蒙古人并不奇怪。要知道北亚草原游牧民族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说刻骨铭心也不为过。他们所说的那种蒙古人无论在是前文明时期,还是有记载的历史时期,都曾大规模地向西方迁移,或干脆就是侵入或扫荡。北亚人善于远征,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他们已经广泛地分布于欧亚大陆。西欧的拉普人和北极的埃斯基摩人,以及芬-乌戈尔语族,欧洲中部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俄罗斯人的蒙古脸型和文化特质,都是他们活动的结果。他们还把遥远的中国的技术科学带到了西方。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北亚草原民族对西方的军事入侵有过四次。第一次是匈奴人的西迁;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标志着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历史的滥觞;第四次则是蒙古人的远征。在这里面,第一次和第四次都与中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最令欧洲人记忆犹新的梦魇是蒙古人对世界的征伐。我们中国人对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征战并不陌生。成吉思汗的雄心壮志导致了在中国历史编年表上插入了一个元代,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汉人的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科学使得蒙古人的远征势如破竹,他们对于西方人的军事优势不亚于海湾战争的美国之于伊拉克。尽管他们的文明启蒙要晚于我们汉人,但蒙古人绝不缺乏智慧。成吉思汗从来就不是“只识弯弓射大雕”草莽英雄。是蒙古人首开把系统工程的思想运用于战争的先河。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系统工程的思想,这样庞大的远征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可靠的后勤保障体系,在当时独一无二的、由汉人指挥的工程兵部队,先进的军事工具和通信手段,周密的战役计划,再加上他们天生的勇猛骠悍,以及在物质享受方面的单调与落后,使得他们得以如飓风般驰骋欧亚大陆。这是一次真正的蒙 古飓风,令西方人至今耿耿于怀的“黄祸”。 尽管蒙古人的征伐是这样的规模巨大,我认为在西征欧罗巴的亚洲黄种人里面,当数匈奴人的西迁最具悲壮的诗意,并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不论西洋人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事实上是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他们把丛林里的日尔曼蛮子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结束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的历史消失了,由各个封建国家组成的西欧多元政治格局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形成了。最后一个匈奴王阿提拉被阴损的罗马人和野蛮的日尔曼人一致地称为“上帝之鞭”,表达了欧洲的恐惧和无奈。然而不要忘了,恰恰是匈奴人挥起了欧洲历史战车转向的第一鞭,这才是名附其实的上帝之鞭。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在欧洲的史命似乎仅仅是促成历史的转折。当这个转折完成后,他们的帝国就瓦解了,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化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不复出现了。西迁欧洲的匈奴人的故事是极富戏剧性的,这个民族在生命最辉煌的当口结束了自己,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传说。 在西方人的词汇里,匈奴人是极端凶恶的人的代名词。在二战时,希特勒的德国兵被称为匈奴人。然而,在当年匈奴人曾经统治过的土地上,人们仍然敬仰和怀念阿提拉的英雄气概。至今在匈牙利和土耳其,阿提拉仍然是男孩子们用的名字,甚至有人自称是阿提拉的后代。除此以外,匈奴人还给欧洲留下了另一件东西。阿提拉在征伐高卢失败(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之后,于次年攻掠意大利的阿奎利亚。一些农人和渔民(被称为威尼提人)为了躲避战争,来到了亚德里亚海滨的一片充满沼泽的半岛。历经数百年的经营,他们在这里建立起了一座欧洲最美丽的、发达的城邦,这就是后来的威尼斯共和国。 我们中国人对于匈奴人并不陌生,他们是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也称为胡人。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在殷商时期他们曾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中国古人认为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是被殷人驱赶到北方的夏人的后裔。从春秋开始,直到东汉、乃至五胡十六国的时期,匈奴人不断南下骚扰。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BC48年),有小部分匈奴人,大约五千户,分裂出来归附了汉朝,他们被称为南匈奴。留下的大部匈奴人,也就是北匈奴,在东汉帝国的打击下,于AC89年败走西方。这些西迁的匈奴人为了维持他们的民族的完整,在里海一带的大草原上奋斗了二百多年,以求寻找新的家园。在四世纪下半叶时(公元360年),他们的势力骤然爆发了。在一个叫做巴兰姆巴尔(Balambir)的王的领导下,匈奴人进入了阿兰人的领土,这是一个位于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强大的王国,属于突厥系游牧民族。匈奴人在顿河沿岸大败阿兰人的联军,杀死了阿兰国王,并通过条约束缚和武力威胁把阿兰军队纳为自己的同盟。匈奴人紧接着开始继续向西,他们的下一个征伐对象是东哥特人。从这时开始,这个民族的最辉煌的一幕就拉开了。 我不否认我本人十分偏爱这一段历史。当我第一次知道了阿提拉的伟业时,我就被这些匈奴人迷住了。他们的历史作用,他们那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他们出色的军事和外交天才,以及他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东方民族──准确地说是炎黄后裔的一支──在西方世界所留下的影响,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应该说他们唤起了我的一种情感。如果这种情感能传达给读者,那么我将感到非常满足。本文将要讲述的就是匈奴人在欧洲的一些事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11#
发表于 2003-10-22 10:28:56 |只看该作者
匈奴人进入欧洲时,他们离开他们传统的家园已经有三百多年了。而在这以前,除了中国的史书,关于他们的记载很少,特别是他们从中国北方向西迁徒的经历更是鲜为人知。大体上我们可以知道,北匈奴西迁途中经过康居、大宛、鄯善等等西域诸国。这些国家过去曾遭受匈奴的征服和奴役,因而对于他们的过境没有给予欢迎,反而乘其落魄之际进行报复。匈奴因此不得不继续西迁,寻找新的生存家园,其间他们在中亚地区停留了大约两百多年的时间。最后一次离开时,匈奴人把老弱留在当地,选精壮继续西征。
一些欧洲的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在文化上甚少成就,他们只是一支生活在马背上的,有着不寻常的军事天才的游牧民族。在罗马史家马西里那斯笔下他们是一群不知使用火,不懂欣赏美味,吃任何动物的肉和草根的野人。这显然含有相当的歪曲和误解的成份。匈奴人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军事部落联盟。他们长于征战,有着极强的作战机动性。他们善于骑射,善于佯作后退诱惑敌人,然后迂回包抄。他们可以根据远方马匹奔跑掀起的烟尘,判知敌方人数的多少。据认为有些马具是他们发明的,比如骑马用的脚蹬子。

有人认为他们由于长途的迁徙,所经历的地域和民族也很多,所以在体质上变化非常大。但是据西方古代史籍对阿提拉形象的描述,可以看出具有典型的黄种人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匈奴人在西迁途中收编了一些其他的种族作为自己的同盟。两三百年间这些外族人与匈奴人有不同程度的混血,而后来的匈奴人实际上混杂了多种不同的成份,但在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心理上都认同自己为匈奴人。

匈奴人在社会生活上有一个十分野蛮的习俗,妇女丧夫后要被自己的继子所收继。蔡文姬当年流落胡邦时曾遭此辱。她的丈夫,南匈奴的左贤王去世后,其前妻之子请求嗣娶继母,文姬当然不干,向曹操写信求援。曹操劝其从胡俗。文姬无奈,只得下嫁。尽管据说造成这种习俗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不让自家的财产及权力、地位外流,但这仍然是一个无人伦的恶习,终将被抛弃。到了蒙古人的元朝时,已经有很多妇女视此为奇耻大辱。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12#
发表于 2003-10-22 10:29:59 |只看该作者
匈奴人打败了阿兰人之后,曾暂时安置在顿河草原一带。在匈奴人联盟的西面,还有两个日尔曼人的部落联盟:一个是第聂伯河以西至德涅斯河以东的东哥特人联盟(Ostrogoth), 另一个是德涅斯河以西至喀尔巴阡山之间的西哥特人(Visigoth)联盟。在西哥特人联盟的西南方,就是罗马帝国的领土。罗马帝国在征服了高卢之后,在北方主要是与日尔曼人为邻。最初多是罗马人向日尔曼人地区进行扩张和掠夺。到三世纪以后,帝国日趋衰落,边防松驰,各日尔曼蛮族部落不断蚕食渗透。当时的局势有些类似于同时期中国的“五胡乱中华”(为什么日尔曼人的进攻改变了西欧的历史政治格局,而同时期的汉帝国在经过了“五胡”的侵扰之后,又归复于隋朝?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历史课题)。这些日尔曼蛮族部落后来向罗马帝国展开了全线进攻,最终成为帝国的征服者。

在罗马帝国的时代,日尔曼人由于文化上的落后而被称为蛮族。当时的日尔曼人住在森林里,他们基本上以打猎为生,衣兽皮,食兽肉,住草棚,无文字,无礼仪。他们从来不洗浴,身上奇臭,文明人见了唯恐避之不及,当时的罗马人诅咒说“不要让我遇见一个日尔曼人”。日尔曼人身材高大,碧目白肤,头发金红,身体极壮,小孩子象动物一样不加看顾地放敞着养大,妇女常常干很重的体力劳动。日尔曼人的部落组织是原始军事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最高军事长官。日尔曼人部落间长年打仗,所有男子都是战士。他们的马很矮小,主要用于骑乘而不是打仗。一旦与敌人对阵时他们就从马上跳下来,用一种短剑与敌人博斗,这时他们的马会很听话地站立不动。在他们的道德里面,忠诚勇敢是占第一位的,如果国王战死而士兵活着回来,则被看成奇耻大辱。在罗马人看来他们唯一的可取之处是他们对待妇女的态度。日尔曼人实行一夫一妻制,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尊重妇女的意见。比较《高卢战记》和《日尔曼尼亚志》可以看出,日尔曼人进步很快,前后不过三百年左右,他们已经相当程度地学会了农业和酿酒。与匈奴人相比,日尔曼人的生存条件要好得多。他们有森林和适于耕种的土地,而匈奴人则长期生活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北方大草原上

公元375年,匈奴人在他们的老王巴兰姆巴尔的带领下,开始大举向东哥特人的领地进攻,拉开了中古欧洲史上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民族大迁徒的序幕。东哥特人从没有见过骑马作战,从没有见过如此迅猛的攻势。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击下,东哥特王由于无法保住家园而引疚自尽,他的臣民落花流水似地向西逃窜直至多瑙河边。这些惊恐万状的日尔曼蛮子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沿途打击所经过的西哥特人部落,把他们连根拔起,驱赶到更向西的地方。西哥特人在逃窜的同时又打击近邻的各日尔曼部落,这使得恐惧很快也蔓延到了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阿拉曼尼人、法兰克人和萨克森人。这就象一种连锁反应,匈奴人的进攻几乎把所有的日尔曼部落都给驱动了起来。 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马西里那斯 (Ammianus Marcellinus)对当时的情况有生动的记载,在其著作《历史》一书中称,“一种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一种人,不知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地来临,碰到他们东西都遭到抢夺破坏”,而哥特人则“因饥寒交迫,疲惫不堪,遂叛离了阿塔那里克,企图逃到这些野蛮人不知道的地方,重新安家。”
毫无疑问,匈奴人的军事能力超过了当时所有的日尔曼蛮族和罗马人,马西里那斯对此曾有过极生动的描述。匈奴人作战时总要发出混乱的震天呐喊。他们有时会排成规则的纵列,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作战是毫无规矩的。匈奴人的作战机动性异乎寻常,他们会时而忽然间四散开来,时而极其迅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松散的阵列。他们会在原野上风驰电掣般地狂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过敌人的营垒,使敌人在尚未明白之际就遭到了袭击。匈奴人优良的骑射技能使得他们能够远距离作战。近距搏斗时,他们根本不顾及自身的安全,而当敌人企图躲他们的利剑时,他们就扔出一张网把敌人套住,使其动弹不得。

在匈奴人的压力下,所有这些日尔曼人蜂涌逃向西方,以期定居在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西哥特人后来经罗马皇帝瓦伦斯的允许,越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的色雷斯地方避难。来避难的西哥特人数量非常之多,以至于负责统计人数的罗马官员根本无法计数,数到二十万以后就失去控制了。马西里那斯记载说“哥特人汹涌而来,势如怒潮”。如此之多的西哥特人蜂涌而入,对罗马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安的因素。但管理这些西哥特人的罗马官员却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们趁机肆意役使和侮辱这些日尔曼蛮子,最终迫使他们奋起反抗。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亚堡大败前来镇压的罗马军队,皇帝瓦伦斯本人也被打死。以后罗马大将狄奥多西勉强镇压了这次起义,其代价是允许西哥特人以同盟者的资格居住在巴尔干半岛西部。狄奥多西后来成了罗马皇帝,临终前将罗马分为东西二部,遗赠给他的两个儿子。这样,自公元395年开始,就有了相互独立的东西罗马帝国之分。西罗马首都仍然是罗马城,东罗马则建都于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自公元285年始实行过分治,但在312年又由君士坦丁大帝恢复了统一)。

日尔曼人是一些野性十足、不甘寂寞的蛮子,他们也是真正的战士。象匈奴人一样,作为一个落后的蛮族,他们除了酗酒对于生活上的享受所知甚少。因此与罗马人相比,他们花很少的代价就能达到很高的战斗力。日尔曼人被从森林里驱赶出来以后,不可能再营他们过去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变成了真正的强盗和征服者。他们肆行于罗马帝国的版图,尤以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为甚。西哥特人一直征战于高卢、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公元396年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陷雅典,大肆洗劫而去。公元401年西哥特人入侵意大利,410年焚掠罗马,使这座圣城第一次被攻陷。汪达尔人于455年再次攻人罗马,大肆洗劫破坏,损失异常惨重,糟蹋破坏文明成果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在前后只有几十年的时间里,一些日尔曼人的王国相继在帝国境内建立了起来。西哥特人于416年占领并建国于西班牙。法兰克人于418年占领了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勃艮第人亦建国于高卢地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于429年进入北非,于439年占领并建都于迦太基。 在日尔曼人的这些征战中,匈奴人很少参与其中拌演一个显著的角色。在给予欧洲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之后,他们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带,以大匈牙利平原(当时称潘诺尼亚)一带为中心,在中欧地区建立了一个匈奴帝国。东哥特人在这期间被迫使加入了匈奴人的联盟,使其力量得到加强。他们也曾与西哥特人一起讨伐罗马人。395年他们曾越过多瑙河,在反抗罗马人的战役中凑过热闹;410年攻陷罗马城的战役中也有他们的份。但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内,他们基本上是作为罗马人的同盟军而占有他们的位置。作为一种回报,从420年开始,东罗马帝国每年要供给他们一定的俸禄。到432年狄奥多修斯(Theodosius)一世执政时期,匈奴人的力量显著地增强了,以至于匈奴王罗阿斯(Roas),又称鲁吉拉斯(Rugilas),迫使东罗马每年交纳一大笔供俸,这实质上已经变成了纳贡。这种令人不安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匈奴人多次威胁要直接介入帝国的内部事务时为止。

匈奴人力量的决定性的崛起是自阿提拉(Attila,406-453)登基成为匈奴帝国的王之后。公元433年,27岁的阿提拉与他的兄弟布来达(Bleda)一同从他们的叔父罗阿斯手中继承了帝国的王位。 436年,阿提拉谋杀了他的兄弟,独自君临帝国。与他的前辈们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于侵略性。在历史上,阿提拉是一个极为突显的角色。

匈奴 帝 国
匈奴人力量的决定性的崛起是自阿提拉(Attila,406-453)登基成为匈奴帝国的王之后。公元433年,27岁的阿提拉与他的兄弟布来达(Bleda)一同从他们的叔父罗阿斯手中继承了帝国的王位。 436年,阿提拉无情地谋杀了他的胞兄,独自君临帝国。与他的前辈们相比,阿提拉更具有雄心壮志,更富于侵略性,而且才智极为超群。在历史上,阿提拉是一个极为突显的角色。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史的最后一章,也是最辉煌的一章。他使罗马人蒙羞,使日尔曼人丧胆,具有令西人沮丧而无奈的强大力量,以至于他和他的匈奴铁骑都被称为“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
关于阿提拉本人各方面的记载,西方史书上有过多少有些贬损,但仍不失生动具体的描写。阿提拉年青时作战勇猛,称王之后则更主要地是依靠他的头脑,而不是他武功,完成了对北方的征服。他表现出了勃勃野心,和高超的政治外交手腕,而且为人狡猾、残忍。作为匈奴王的阿提拉,他的步态和举止显示都出了一种其力量可傲居全人类之上的自负和傲慢。据传说,他曾自称拥有战神之剑,所以他的部下晋见时,如若正面直视他则必须同时后退,否则会烧坏自己的眼睛。他有一个凶猛地转动眼珠的习惯,好象他乐于欣赏受他惊吓的人的恐惧。阿提拉在生活上崇尚简朴,却很能容忍部下的奢侈。他的臣民都对他非常惧怕,在他外出巡查的时候,凡见到他必向其欢呼,以示敬畏。在西方的历史传说中,阿提拉极为残暴凶狠,专事劫掠城市的恶行;并且身上集中了极端的邪恶,婴儿被他看见都会死去。阿提拉的长相似乎令人不敢恭维。据记载,他身材矮胖,双肩很宽,短粗的脖子上长着一个硕大无朋的头颅,有粗硬的黑发和稀疏的胡须,鼻子扁平,一双黑眼睛锐利而阴鸷。尽管这种描写似乎有些不太恭敬,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一个东方人的形象。这说明经过三百多年的西迁后,匈奴人并没有被其他民族混血得失去了原来的体质特征。 我们对于阿提拉时代的匈奴人的社会生活所知不多,但仍然能从一些传说和故事中窥见鳞爪。曾有一个东罗马官员及其随从出使匈奴帝国,他们有幸见到了阿提拉和其他匈奴将领,甚至参加了阿提拉举行的盛宴。从他关于这段经历的罗里罗嗦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民俗、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情况。

这些罗马官员在途中曾遭遇暴雨和洪水,幸得附近村落匈奴人的康慨相助方能逃生。匈奴人将他们迎进村里烤火取暖,侍以美食,安排他们休息。不仅如此,作为表示他们的善意的一部分,匈奴人还送来好看的姑娘陪伴他们休息。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管理这个村子的长官是一位年轻女士。由此可见,匈奴人作为一个在当时文化上较为落后的民族,野蛮的习俗与古朴、善良的民风是并存的。在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匈奴人一般来说是富足的。他们有鲜食美酒,有好看的发式;贵族衣饰华丽,甚至有巨大的浴室。但他们只有村落,而没有城市。阿提拉的宫殿不过是一个木结构的建筑,四周围以木桩,顶端饰以尖塔,他的部将的住宅则不准许有尖塔。虽然匈奴民风质朴,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阿提拉本人在多年的外交、政治和军事角逐中已经磨练得内心十分细致,完全是一个文明时代的野心家。他在他的臣民中威望极高,进出宫殿必有华盖迎送,欢宴时有专为他谱写的赞歌。 由于多年征战所涉及的地域极其广阔,匈奴人的部落里人种成份很复杂,匈奴语、哥特语和拉丁语,或者是这些语言的混合,在这里都能通行;但除了俘虏外很少有人操希腊语。这位东罗马官员在阿提拉王宫所在地曾遇见了一个希腊人,并与之交谈。这个希腊人原是一个俘虏,后因作战勇猛而获得自由,并娶匈奴语女子为妻,还成为了贵族的坐上宾。有趣的是这位希腊人对于匈奴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对比和评价。他说他喜欢在这些野蛮人中生活,在没有战争时,这里的生活是相当恬静而富足的。反过来,罗马倒应该对很多战争带来的灾难负责。罗马人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的利益之上,而且在有战事时,罗马的将领都是些胆小鬼,根本不配领导军队出征。在和平时期,罗马社会分成了许多阶层,赋税极重,养活了很多不劳而获的人。富人谙熟法律,又有钱,总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而穷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触犯法律,而且那没完没了的诉讼又要化很多钱,正义是用钱来购买的。对于这些“谬论”,那位罗马官员的反驳也有趣,而且耐人深思。他说当初建立帝国的伟人和智者们,为了确保帝国的秩序运转正常,必须把社会划分成很多阶层,大家各司其职,所以赋税是必要的;就法律而言,诉讼的复杂是为了确保正义得到伸张。 在外交事务方面,明显地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位东罗马官员来匈奴帝国的目的是为了交还几个匈奴帝国的叛逃者,并在皇帝的授意下与阿提拉就两国的利益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涉。在整个过程中,充满着阿提拉对东罗马帝国的傲慢,而东罗马方面总是不断许诺大量的馈赠。他们在这里还遇见了几位来自西罗马的使者。这些西罗马人带来了他们的皇帝对于阿提拉的乞求,希望阿提拉放过一位罗马银器商人,这位商人是一个匈奴人的俘虏的债权人,有大量的黄金在他的手中。阿提拉先把那俘虏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得知他有黄金在那个银器商手里,就要求西罗马皇帝把人和赃物都交出来。皇帝请求放过这个商人,并答应交纳同等数量的黄金。阿提拉对此根本不予理会。在这里顺便提一句,西罗马大将阿埃丘斯(Aetius)曾把一个叫做康斯坦修斯的意大利人送给阿提拉作私人秘书。前面提到的那个被阿提拉杀死的俘虏也叫康斯坦修斯,是一个高卢人。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249
注册时间
2002-12-12
帖子
665
精华
0
13#
发表于 2003-10-22 10:31:38 |只看该作者
匈奴 帝 国
阿提拉到底还是放过了罗马。在相继的两年内,先后在沙隆和北意大利,匈奴人的威胁最终没能使西罗马拜倒在自己的膝下。也许罗马帝国最后的历史作用是在来自亚洲的匈奴人和日尔曼蛮族之间充当一个缓冲,而后者的命运则奠定了现代西方民族的中世纪基础。仅管很多意大利人不满意阿埃丘斯没有在沙隆彻底消灭匈奴人,但恰恰是这位“最后的罗马人”使这个曾经骄横一时的蛮族帝国走向灭亡。战争和疾病打垮了阿提拉的势力,匈奴帝国元气大伤,它在历史上的最后一页很快就要翻过去了。公元453年的一天,匈奴王阿提拉与一位年轻漂亮的日尔曼少女伊尔迪科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是在美酒与欢歌狂舞中度过的。当晚阿提拉醉熏熏地带着新娘入了洞房。次日清晨,人们却发现他在酩酊大醉中被自己的鼻血呛死了,而那位可怜的新娘却哆嗦着倦缩在床角。这位卓然超群的匈奴王的突然死亡所造成的巨大的权力真空,令他的许多儿子和党羽很不习惯,他们陷入了内讧和争夺。454年,东哥特人和其他日尔曼部落起兵造反,阿提拉的儿子们无法对付这种局面,帝国迅即瓦解了。从此以后,东哥特人定居在潘诺尼亚,匈奴人则定居在多瑙河下游和俄罗斯南部地区,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他们后来信仰了基督教,学会了农业,并作为一个势力又继续存在了几百年。七世纪时,东罗马皇帝还招募过匈奴士兵同波斯人打仗。
沙隆之战的另一个杰出人物阿埃丘斯亦未能得善终。他在五世纪30年代、40年代乃至50年代初期都曾地位显赫,权重一时。他使罗马帝国保持了足够强大,能与阿提拉的匈奴人抗衡;他在高卢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就象很多宫廷冤案一样,他所有的功绩反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因为他招来了瓦伦丁三世的忌妒。454年,皇帝亲手用御剑刺死了他。第二年,阿埃丘斯的两位亲信杀死了皇帝。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慕洛被日尔曼人废黜,帝国从此不复存在。


以下是作者的原话
--------------------------

故事说到这里应该算是结束了,但仍感到意尤未尽。我想再重复一遍,匈奴人的故事最吸引我的是,他们是咱们炎黄后裔的一支,却在西方世界创下了如此业绩。换句话说,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是炎黄子孙,但并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呆在咱中国这儿不动窝,有一支桀傲不驯的血脉早就伸到了欧罗巴的肌体之中(实际上越南人也是炎帝的后裔)。我并非想借匈奴野蛮业绩为今日族人脸上贴金。但你不能不承认,阿提拉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傲视一切的气概与力量,确实与当前之很多国人的软骨病、贫血症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更主要是与近一百年多年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还要指出的一点是,阿提拉与希特勒不同,尽管在中世纪传说中,他是一个邪恶的化身,但他的英雄气概是不能否认的。虽然匈牙利民族与匈奴民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他们是另一支亚洲游牧民族,可能与匈奴人之间有关系),但匈牙利人把阿提拉看成是一个古代的民族英雄。前面说过,很多男子用“阿提拉”作为自己的名字(不久前见报载有一个姓“阿提拉”的匈牙利人,来中国考查匈奴西迁的路线,真邪乎)。 我有一个主意,不知各位网友赞同否,提出来权当怡笑大方:中国、日本、匈牙利、法国、意大利出资合拍一部上下集彩宽(三至四小时),让姜文饰阿提拉,史瓦辛格饰西哥特王,再请谁谁谁演阿埃丘斯;给姜文配一个色雷斯女人作情妇,让阿提拉的形象稍微软化浪漫一些,搞它一个史诗风格的大手笔,当是一部绝作不在话下,不论奥斯卡还是卡斯奥都能夺它几项大奖。假如这个设想当真有一天实现了,诸位不要忘记为我作证,这个意念(甚至会是角本)的版权属我无疑。 我不是学历史的,更不是搞历史的。但在整理匈奴西迁的资料当中发现,在公元四至五世纪时,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都遭受到了蛮族的大规模入侵。在东西方对这种入侵有不同的说法,东方叫做“五胡乱中华”,西方则称为“民族大迁移”。这种不同的说法是有原因的。所谓乱中华,是说蛮族侵扰中华,但中华依旧是中华,最后还是被杨广统一。而西方日尔曼蛮族向罗马境内的大迁移,其结果是形成了新的民族国家划分格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我以为,一种多元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有利于系统向复杂性的方向发展;而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则由于缺乏相互作用机制和竞争环境,而缺少发展的动力。不知各位以为然否?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我以为中国处于一种很不幸的境地。纵观西方文明的历程,可以看出就象一个接力火炬,从两河流域开始,经埃及、爱琴到达希腊燃烧成熊熊大火,然后被罗马帝国推向整个西方世界,最后被日尔曼人规范成今天的格局。从中世纪开始,各个权力中心与教皇之间演绎出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史。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虽然我们中华大陆上有过不同的文明中心的相互作用,最后还是趋于统一。而且文明的发展的轨迹基本上是中国向周边
民族国家的辐射,他们对我们的影响则相对要少得多。众所周知,中国文明的最辉煌灿烂的、爆发式的创造与发展时期是战国时期,这难道不与当时的多元的文化与政治格局有关吗?我不懂,为什么在中国总有人想到达到“天下大治”、“一统天下”,而且总有一代一代的帝王能达到这种目的;而在西方却没有人能够完成这种“霸业”呢?西方并非没有人想干这种事,比如上古时有亚力山大,中古时有罗马帝国,中世纪有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由德皇统领),近代有拿破伦,当代则有希特勒。这所有些没有一个能获得持久的成功。亚里士多德比较希腊的共和制小国林立与波斯的统一帝国时认为,东方人是落后的野蛮人,他们甘愿服从;而希腊人则是成熟的民族,有独立的个性,决不会服从某个个人的权力。显然我中土人士不同意这种说法,但什么是更合理的说法呢?顺便说一局,在东西方所发生的蛮族对文明地区的大规模入侵都与匈奴人有直接的关系,匈奴人真是一个挺邪乎的民族。另外,本人要郑重声明,以上所言纯粹是一个历史门外汉提些荒唐问题就教于各位大家,绝没有要分裂国家的意思。本人的血统绝对是一个北亚人,以我北亚人的最高理想,当收复包括外蒙
及沙俄霸占领土在内的所有大片失地。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我们这些炎黄后裔似乎特别衷情于大匈牙利平原这块地方,在匈奴帝国之后一千五百多年的今天,很多中国人喜欢来到这里经商。我相信我有朝一日会到那个地方,不论以什么身分。届时我一定要去布达佩斯的博物馆,找一找有没有可资凭吊的遗迹。
┃北国之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参考书目:
1.《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杭大历史系《…》编写组,上教1979版
2.《辞海》(查有关词条)
3.《新华文摘》1993,12,202页(关于匈奴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4.《世界史》[美]海斯、穆恩、韦兰著,中民院研究室译 上册
5.《世界通史演义》(恕我记不清了)

下面的书目我并没有读过,但可能有用:
6.J.B. 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2 vols.,
London and New York (reprint of 1923 ed.).

7.Arther Ferrill,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Mil-
itary Expla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1986

8.Edward Gibbon,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Appendices by J.B.
Bury, 7 vols., London 1909-14.

9.Thomas Hodgkin, Italy and Her Invaders, 2 vols., 2nd ed.,
Oxford 1892.

10.A.H.M. Jones, 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 4 vols.,
Oxford 1964.

11.Otto J. Maenchen-Helfen, The World of the Huns, Berkeley
1973.

12.E.A. Thompson, A History of Attila and the Huns, Oxford
1948.

--------------------------------
作者是水木清华的cpshi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9252
注册时间
2002-7-21
帖子
1046
精华
0
14#
发表于 2003-10-22 10:33:59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没耐心看哦

使用道具 举报

蓝鲸

你地!斯拉斯拉地有!

UID
20869
注册时间
2003-2-15
帖子
9642
精华
1
15#
发表于 2003-10-22 10:47:26 |只看该作者
加油~加油~123~12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