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40
- 积分
- 1191
- UID
- 6007
- 注册时间
- 2002-4-14
- 帖子
- 881
- 精华
- 2
|
琵琶反弹:谁在嘲笑歌手素质?
2002年07月29日09:03:16 北京青年报 潘凤亮
“……大屏幕上明明唱的是‘人说山西好风光’,如果你睁着眼睛愣说这是‘河北’的歌曲,那你的那个‘艺术’又体现在何处?连智商恐怕也值得考虑一下吧?……”这无疑又是一记警世钟,是敲向参加电视大赛的青年歌手的。按照这位警世者的逻辑,一个人只要稍有常识,就应该知道:凡是说“山西好风光”的除了山西人就不可以有第二个选择。
不少“有识之士”都在为歌手们的文化素养而痛心疾首,似乎不懂常识甚于洪水猛兽,此人歌唱得再好也等于一无是处。至于没有常识的人为什么歌会唱得这么好,他们却一点不感到奇怪,更不会因为自己歌唱得不好而觉得羞耻。常识是什么?常识并非独立于某学科之外,而是分别归属于各领域和专业的普通知识。常识与专业不可分割,常识各有专业归属,如果连这点常识都不懂,又凭什么去评判别人?
全知全能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曾有过,而且也是绝对没有必要的。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创造。知识再多也不过是在重复别人,而创造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爱因斯坦发出了“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慨叹。到底哪些知识能够成为创造的基础,是要具体对待,因人而异的。如果爱因斯坦也去研读“三国”、“红楼”、唐诗宋词,他哪还有精力去研究相对论?
还是回到现实,再来说这届歌手大赛。据说是这些文化素质题都限制在初中和小学水平,有些题甚至3岁孩子都能回答。殊不知死记硬背的所谓“知识”是有遗忘规律的,越是早年的常识越容易遗忘,所以偶尔大人抓耳挠腮孩子脱口而出也无可厚非,孩子的世界和成人是绝然不该相同的。另外,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文化素质考核的出题者自以为的“观赏性”大获成功,“从不关注这类节目的观众,也坚持每天收看。他们不是看歌手的演唱,而是专门看歌手答题。歌手一唱,他们就该做饭做饭、该洗衣洗衣。歌手一答题,他们就瞪着眼睛等着歌手出丑,然后开怀大笑”。这些被称之为“拥有常识的忠实的电视观众”、“还懂得‘文化’重于‘艺术’的普通人”,真看不出他们的素质比歌手高在哪里。出题者还在为自己制造的“畸形观赏”而沾沾窃喜,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权威的手中,文化素质考核除了能提高收视率以外,到底还有多大价值并不像一些人臆想的那样。任何一点常识,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会有一个从不知到知之的过程,都会有一个由“吴下阿蒙”到“士别三日”的飞跃。我们还是尽力少些“自说山西好风光”,真正的好风光还是来自于别人的口碑。奉劝权威们也不要急于封杀别人,不妨想想自己的另一面,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你才不至于总夸自己好风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