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查看: 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秋雨的诉讼心态(转贴) [复制链接]

UID
8999
注册时间
2002-7-15
帖子
61
精华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5-22 13:14:3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余秋雨先生近来十分健讼。中国文联出版社、古远清、萧夏林等先后被他推上法庭。作为文化名人,余秋雨的诉讼自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些年余秋雨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从《文化苦旅》到与余杰的“该不该忏悔”之争,余秋雨一直处在被簇拥、被赞美、被广为评说的亢奋之中。余秋雨也通过各种方式亲近媒体和大众,譬如担任歌手大奖赛评委、四处签名售书等等。在大众视野中,余秋雨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文化名人,他的博学、他的文采、他的风度、他的游历甚至他的婚姻,都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无限风光的余秋雨也因此获得了某种话语权力,他的论断越来越仓促和不加思量,如断定赵本山是伟大的喜剧家等等。这些缺乏论证的结论出自余秋雨嘴中,便有了独特的分量。但是,四处指点的余秋雨却很容不得别人的指点。他反击批评的言论是苛刻的,动辄就抛出个致全国读者书什么的。在争论中不肯让步的余秋雨,显然有失大家风度。在他声色俱厉的追究下,文坛关于余秋雨的评论热潮骤然退却,大家普遍感到无话可说。相当一部分批评者无力去触探这片雷区,去招惹莫名的火力打击。也有些个批评者在与余氏的批评交往中,尴尬地发现,自己不过充当了一场无聊炒作的配角和形象包装的下手而已。学院派的批评者几乎对余秋雨没有什么兴趣,余秋雨作品的美学意义和文学价值只是停留在《文化苦旅》对“文化大散文”提法的提出。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力是有限的。近年,李国文、李存葆等作家纷纷转向文化散文的写作,祝勇、王开林、张锐锋等年轻作家也锐势不减,他们的作品无论是情感、思想深度还是语言和想像力,都是不俗的。当然,这得归功于余秋雨的开风气之先,但是,这也昭示了余秋雨写作的危机。

  余秋雨出名之后,就似乎再也没有把心思用在写作上,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技术用在对自己名声的修辞和维护上。余秋雨在自我形象策划上面煞费苦心,虽然落得了个“电视学者”、“媒体教授”之类的称呼,但是,毕竟他掌握了大量资源和优势,这是书斋里那些默默无闻的学者所无法比拟的。诉讼对于余秋雨来说,是一种造势,也是一种炒作。诉讼只不过是余秋雨通过媒体发言的一种形式而已,他所制造的这些法律事件,已经毫不新鲜。余秋雨之所以乐意把自己打扮成“讨个说法”的受侮辱和受侵害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不具备公众人物应当具备的起码的舆论承受力,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我们应当注意到,余秋雨在2002年下半年频频打官司的时候,正是他接近被文坛遗忘边缘的时候,这段时间,我们只看到他给人写的序言之类的应酬文字,或许他依然在写,但是,却很难再产生《文化苦旅》那样的效应。余秋雨起诉萧夏林是因为2000年第2期《书屋》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想必余先生应该在当年就发现了那篇文章,为什么事隔两年才提出来呢?得知余秋雨“旧事重提”,我翻遍书橱,才在一大摞书的底层找出那本旧杂志,那篇文章所涉及的“不实之词”早已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是余秋雨打官司,不是媒体在提醒我“余秋雨又打官司了”,我绝对不会知道有什么“送别墅”的说法。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是通过媒体关于官司的报道,才知道萧夏林那句“不实之词”的。余先生这到底是在辟谣呢还是传谣?

  用非文学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文学声名,是得不偿失的。学术界早就有学术官司学术打的呼声。这倒不是开法治的倒车,而是因为正常的学术批评需要一个自由和宽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对话关系。巴赫金说:“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诉讼是一种学术外对抗,其结果必然导致思想对话关系的人为中断。余秋雨把批评者推上法庭,更像是杀鸡给猴看,看谁还敢对我余某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这样一来,余秋雨可真是掌握“话语霸权”了。倘真如此,是文坛和批评界的大不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