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2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4-12-9
- 阅读权限
- 210
- 积分
- 19062
- UID
- 3961
- 注册时间
- 2002-1-11
- 帖子
- 14223
- 精华
- 4
|
当王朔的文字开始走红后,同事说的他的文字是“痞子文学”,同学说他的文字是“直白文学”,就是那种简化了修饰保留下主谓宾的写法。老总说是“市井文学”就是那种把骂街和俗语方言都发挥的大放光芒。我的表妹说他是“无哩头”文学。
可是无论人们在怎么评论这种文学,这两年这种写法却仿佛是当年的胡啦圈一样,一下子忽闪了整个中国,以前迟迟不敢动笔的人们都拿起了笔,网上,书摊,翻翻这两年流传开来的dd,大多是采用了这种写法,随心所欲真实就好,管它什么修辞什么段落什么前后呼应什么层层刨析。调侃戏骂中究竟该领悟到什么你自己掩卷后慢慢总结去吧!不像是过去的写手,故事占了6,思想汇报占了4。可是人们在看书时,恰恰最容易记着的往往是故事情节而不是道理的评述。
老一辈的作者们说这样的写法会慢慢把五千年沉淀下来的写作精粹踢到阴沟里,流行的作家们说这个就和现在的洋快餐一样适合人们匆匆的生活节奏。就像是美国人说自己的文学都是过去是最后一页才写两个人是真的相爱而拥吻,而现在是第一页就写到了一夜情和私生子一样。过程要慢慢的简化,结果才是重要的。
要不,为什么过去写东西的人叫做作家(天天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方得正果,那个贾平凹不是每写一部书都要在农村谢客闭门将近一年才写出一鸣惊人得dd),而现在的统称写手(就是只要是有手可以写字就可以ok拉)。
只是在想,这样慢慢的顺延下去,会不会有人在有心思去写那些类似与过去的《家。春。秋》这样的耗时耗力的东西,如果是让现在的写手来写这些故事,怕是缩化了100分之一的语言就会完毕,可是,转念一想,如果在有人来写如此长的东西,会有人来看吗?首先,我想我是很难很难完整的看完了。
以前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享受是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从窗外照在我的身上,我慵懒的躺在沙发上,看着我爱看的书,而现在我这两年买的稍厚的书,竟然没有一本完整的看完了,有这个时间宁可上上网,边聊天,边看论坛,边发帖子,边写东西~~~~~~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这种快餐式的写法?
可是,为什么经常在看了之后,我的大脑里只是一片空白?
就像是吃了饱饱的汉堡后,我竟然回味不出来我究竟吃下去的是什么味道??
可是,可以肯定的是---我的肚子是填饱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