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punkre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照片 [复制链接]

UID
810
注册时间
2001-4-5
帖子
10388
精华
14
21#
发表于 2003-1-15 00:00:43 |只看该作者
谢谢PU同学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997
注册时间
2001-6-1
帖子
2346
精华
2
22#
发表于 2003-1-15 02:46:12 |只看该作者
谢谢,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那张《你先请》……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6976
注册时间
2002-12-9
帖子
1371
精华
0
23#
发表于 2003-1-15 15:08:01 |只看该作者
不错,我以前买过一本书,这些图片上面都有,可惜现在找不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5266
注册时间
2002-3-4
帖子
1351
精华
0
24#
发表于 2003-1-15 15:24:57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东西,还有吗,请多发点好吗?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5196
注册时间
2002-11-8
帖子
483
精华
0
25#
发表于 2003-1-15 16:41:50 |只看该作者
有些图确实值得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26#
发表于 2003-1-15 22:17:38 |只看该作者

经典照片之二

1998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

  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发狂的戈罗瑞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肤上留下斑斑血痕。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不难想象,在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27#
发表于 2003-1-15 22:18:13 |只看该作者
杰达.杰克本森[美] 1997年

   199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迈克.泰森在拳击场上将对手埃文德.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视为猎物而肆无忌惮地撕咬下一大块,就此泰森再次扩大了知名度。事故发生在1997年6月28日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赛的第三局。泰森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罚款、禁赛等处罚,他还不得不退还3000万美元的酬金。目前霍利菲尔德受损的耳朵已由外形整容师进行了补治。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28#
发表于 2003-1-15 22:18:49 |只看该作者
罗伯特.杜瓦斯诺[法]巴黎 1953年

  前面求职的姑娘正接受“面试”。巨大的失业数字令歌舞厅老板有了挑三拣四的权利。

   1953年,著名的摄影家罗伯特.杜瓦斯诺受《摄影记者》杂志之托,拍摄了一组关于巴黎马约尔歌舞厅的专题报道。对于当时生活十分拮据的杜瓦斯诺来说,接受杂志社这个合约意味着经济困难的缓解。但一向以拍摄严肃题材著称的摄影家,却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以风月场为主题的报道任务。然而,当他深入到马约尔歌舞厅的生活中后,却发现这里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可能代表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当时的马约尔歌舞厅规模很小,只有仅能容纳400人的观众席,它还没有雄心去争取在歌舞演出界名播全球的地位。然而靠着为换一片面包的姑娘们的大胆的裸露表演,马约尔歌舞厅最终声名远扬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29#
发表于 2003-1-15 22:19:26 |只看该作者
维吉 纽约 1945年

   “库尔斯,35岁,曾做过管道修理工。他在天堂夜总会扮作舞女跳脱衣舞。这是家专为男同性恋者服务的夜总会。”维吉报道说:“库尔斯因涉嫌在夜总会外向男性伴侣卖淫而被捕。当我前往囚车拍照时,‘她’立刻摆了副明星姿态,并且提醒我发表照片时尺寸最好大一点”。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0#
发表于 2003-1-15 22:20:18 |只看该作者
维吉 1952年 纽约


往腿上抹金粉准备上场的脱衣舞女对门边那个怒气冲冲的男子无动于衷。斑驳的墙壁和杂乱的物件与前台并没什么共同之处。维吉从不让他的人物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以简化画面,也从不害怕闪光灯在人物身后留下阴影。他的意思是:“我(摄影师)在,我抓拍。”完全美国式的直率。

   20世纪40年代纽约的夜幕中,出没着一位肥胖的摄影师。他穿在身上的服装是昂贵的订制品,但看上去却如同地摊货。他的头发散乱、眼光迷糊——这些都并不妨碍他以比警车还快的速度赶到犯罪现场,拍出世界上最好的凶杀照片。

  他的一生都在纪录大都市的夜晚,这是一个与白天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黑暗中,一切都以更无耻、更荒唐、丑恶、更肆无忌惮的方式展现出来。而这一切又都暴露在这位摄影师的闪光灯中。这位摄影师便是著名的维吉。

  维吉的大部分照片有如棒球棍猛击膝盖一般直接。没有任何东西妨碍你对它们的理解,它们甚至不需要标题。与大多数摄影师不同,维吉拒绝戒律,也没有发展出一套理论。他对技巧是如此漫不经心,以至他的早期杰作曾被指责为潦草马虎。

  艺术也未给维吉造成任何麻烦。由于他不懂绘画和雕塑。对艺术史或摄影史所知甚少,他从不费心去考虑与艺术有关的东西。他从他的被摄对象中看不出什么象征意味。他使用相机并非为了去歌颂他所拍摄的人们,他只是为了谋生,一种狭窄但不乏闲适的生活。他所希望的是自由自在地去当维吉:一点名声,一点钱(不用很多),和一些女人。他获得了这一切,并且他还赢得了艺术家的头衔。在他死后,他的招牌常常以“著名维吉的正宗作品”的形式出现于编辑们的广告语里。

  当他还很年轻时,维吉便散发出一种中年的气息。他那不安分的黑眼睛略微有点迷糊,长长的卷发缺乏梳理,手里拿着相机,嘴里还叼着抽了半截的雪茄。在冬天,他看起来似平与他皱皱巴巴的衣服融为了一体,而他所有的口袋里都塞满了胶卷、镜头以及各种小仪器。

  到30岁时,维吉变得很胖,体形松松垮垮。后来等自己有了钱,他在伦敦找到一个著名裁缝做衣服,并坚持所有部分都做大两英寸。他不喜欢被衣料紧紧贴住的感觉。几小时后,维加穿着有如纽约街头手推车贩卖的衣服高兴地离开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1#
发表于 2003-1-15 22:21:02 |只看该作者
是一幅令人毛骨惊然的照片。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
  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

  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而四处奔跑的情景,
  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

  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
  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

  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

   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
  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
  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

   作者黄功吾是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当年只有22岁。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2#
发表于 2003-1-15 22:21:41 |只看该作者
非洲大陆,充满了天灾与人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许多记者在那里拍摄的镜头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这幅作品很有代表性。记者前去采访旱情十分严重的乌干达,深深地为那里经受的苦难而感动。他没有一般化地去拍摄面黄肌瘦的灾民,也没有去拍摄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是拍摄了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感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闻报道摄影以瞬间纪实为使命为优势,然而,在拍摄的一瞬间,又能以恰当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震撼人们的心灵,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3#
发表于 2003-1-15 22:22:47 |只看该作者
萨姆.希尔 1937年

   1937年5月,德国“兴登堡”号飞艇顺利飞跃大西洋,正要在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基地着陆时,因撞击建筑物而爆炸起火。

  这一灾难是人类的悲剧,更使德国国家尊严严重受损。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飞艇曾经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意味着将来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驾驭天空。30年代,由于飞艇的成功,德国人曾经认为未来的天空将是他们的舞台,就像英国人从前称霸海洋那样。“兴登堡”号是飞艇中最好的一只,然而却如此惨败。当时,这一事件被22架电影摄影机和许多摄影师拍摄下来。因为大家早就架好设备,对准天空,要拍摄它成功着陆的镜头,却未曾料到拍下这一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人们头脑中牢记着这个画面,这惊心动魄的瞬间。由此也可以看到摄影化瞬间为永恒的独特魅力。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4#
发表于 2003-1-15 22:23:45 |只看该作者
(美国)斯坦利.福尔曼 1975年

  作者是《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听到火警后,他连忙开车赶到现场。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同时观察着着火房屋的情况。

  紧张中,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3岁的蒂亚娜。

  作者用镜头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下落的东西,没想到却拍摄到了这桩惨剧的全过程。

  第二天,这组照片见报后,波士顿居民大为震惊。人们被激怒了,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检修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波士顿政府在24小时之内对全城的楼房进行了检修,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可靠的保障。

  这幅触目惊心的照片,令人目睹了惨剧的过程,显示了摄影纪实警示社会的强大力量。

  这组照片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其中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5#
发表于 2003-1-15 22:24:23 |只看该作者
美国 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让世界充满爱,这个镜头让人们看到人间深深的爱。

   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6#
发表于 2003-1-15 22:24:55 |只看该作者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6年

  明亮的阳光,灿烂的阳光,是生命之源。有阳光,才有万物的生长,才有茁壮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间,万物之灵的人,万美之荟萃的人,耸立其间,这是多么壮美与豪迈的形象。

  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浪漫的经典形象。背靠大自然,令我们想起了不朽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觉醒的象征,她把自信的微笑洒满全世界。而今天的新女性,却以更加理性与冷峻的目光投向远方,千年人类衣着文明随风飘洒,与浓云似的黑发形成对应,而打破传统,敞胸露怀地迎接阳光,溢发出现代人情怀的浪漫,时代前进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形象与维纳斯——蒙娜丽莎一脉相承地贯穿起来欣赏。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7#
发表于 2003-1-15 22:25:35 |只看该作者
庄重与浪漫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时代特征。

德马克林却将二者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将人物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位年轻的女郎,秀美而健康,她深知这一点,于是极为庄重的姿态中双眼沉稳、率直地直视摄影师,直视我们。不容回避,要你说出是爱是恨。而在庄重的形象中,秀发凌乱,上身裸露又十分浪漫。这是一个十分有人性与个性的形象,一位模特曾说:“很多摄影师都把我们当做静态生活中的苹果或者别的什么来拍摄,从不把我们当成自己。德马克林却不同。他总是抓住我们的个性。”他努力使拍摄对象的个性更加耀眼,更加灿烂,他以博大的胸怀,澎湃的激情准确地表现丰富的人生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8#
发表于 2003-1-15 22:26:14 |只看该作者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5年

  德马克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时装摄影师,而且是一位超群出众的肖像摄影大师。他拍摄的人像作品,每一张都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传统人像中的一本正经,另类人像的不伦不类,在他的人像作中均无踪影,有的是质朴的表情、自信的眼神、坦诚的率真与你对视,与你会心,“我就是我”的自信与坦诚,令人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心灵。

  经典的传统首先在于精湛技艺的运用,影像的细腻、影调的丰富、构图的简洁、主体的突出,都恰到好处而无可挑剔。

  艺术需要创新,于是许多摄影者千方百计在画面上寻求与制造刺激点。其实这幅作品告诉我们,精美得无可挑剔就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39#
发表于 2003-1-15 22:27:06 |只看该作者
美国)托马斯1928年

  谋杀和被处死是人类社会中恐怖与残忍的事件。有谋杀就有“杀人偿命”的惩罚。人们不愿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又都希望看到当时的情景。

   1928年1月12日,美国妇女罗丝由于谋杀亲夫与同谋犯格雷一同被判处上电椅处死。《纽约每日新闻》的执行编辑们不满足于用文字报道死刑的情况,认为公众有权利看到实际情况的照片。但是,美国同世界各国一样,许多牵扯政治、军事、法律的事件,就有一个不约而同的规定:不许拍照!结果他们就商量出一个办法,决定用一架微型照相机,系在记者的脚踝上,这样可以通过监狱看守的搜身。在刑前一个月,《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托马斯被借到纽约,因为当地记者和监狱官都不认得他,行动不易被识破。托马斯住在旅馆里,用一架改装的微型照相机进行练习,一根长长的快门线从裤腿里往上结在胸前,拍摄时,把裤脚稍稍提起,便可露出镜头。

  终于等到执行死刑的那一天,托马斯混在记者群里进入到监狱。罗丝被带上电椅,捆上了皮带,第一次通电,她震动了一下,托马斯及时拍了下来。第二次、第三次通电,只要电流一通,他都偷偷地揿动快门。

  事后他飞快地赶回报社冲洗。因为曝光时间长,影像有些模糊,但是,正好从中看到人被电击的恐怖情景。照片被用整版篇幅刊登在《纽约每日新闻版》上,通栏大标题是“死亡”!当时,这张照片震动了整个美国,全国上下议论纷纷。

  做历史的见证人,不给任何重要事件留下历史的空白。这是新闻摄影师的使命。这幅照片的拍摄与发表就是明证。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750
注册时间
2002-5-18
帖子
8094
精华
12
40#
发表于 2003-1-15 22:27:47 |只看该作者
美国)玛格丽特.怀特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印度的局势动荡不安。印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彼此之间的利害冲突不断。再加上殖民统治者的挑拨离间,导致血腥的厮杀此伏彼起,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

  怀特在长达3年的印巴采访中,记录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斗争中的流血事件。拍摄了许多百姓忍饥挨饿的苦难生活。

  这幅人物特写镜头,可以说是当时灾难深重的印度人民内心痛苦的缩影;苦难无边而又无可奈何。无言的紧闭的嘴唇,逼视的无望的双眼,都令人感到内心的哀怨与走出苦难的企盼。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关闭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