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网论坛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搜索
热搜: 女囚槛 win7
楼主: so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长篇连载]明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UID
28279
注册时间
2003-7-9
帖子
188
精华
0
761#
发表于 2007-1-3 23:43:07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来更新
585
一向自负的邱浚对这篇完美的文稿竟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他惊奇地问道:



“这是你自己写的?”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仔细地看了看这位新人,叹了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小子好好干吧,将来你一定会有出息的,到时国家就靠你了。”



这位翰林不安地点了点头,此时的他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事实证明,邱浚虽然是个懒人,眼光却相当独到,这位写草稿的青年就是后来历经三朝不倒,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的杨廷和。



辉煌盛世



父亲的统治下的那些惊心动魄、朝不保夕的日子,朱祐樘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不想效仿自己那软弱的父亲,也不会容许那些暗无天日的景象再次出现,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盛世,他付出了全部心力。



这位仁兄自打从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没有休息过,是个不折不扣的劳碌命,为了实现盛世理想,他豁了出去,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批阅奏章,还要不停地开会,早上天刚亮就起床开晨会(早朝),中午吃饭时间开午会(午朝),此外他每天都要听大臣的各种讲座(日讲),隔断时间还召集一堆人举行大型论坛(经筵)。



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没啥意思,除了做事就是做事,累得半死不活还时不时被言官们骂个几句,也没有人保障他的劳动权益,天下都是你的,你不干谁干?



朱祐樘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确实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明帝国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在王恕、马文升的支持下,三个人相继进入内阁,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健、李东阳、谢迁。



这是三个非同一般的人,正是他们支撑着大明的政局,最终成就了朱祐樘的理想。



这三个人堪称治世之能臣,他们具有着非凡的能力,并靠着这种能力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了建立了自己的功勋,有趣的是,他们三个人的能力并不相同,而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也最终决定了他们迥异的结局。

[ 本帖最后由 梦生一刻 于 2007-1-3 23:44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79
注册时间
2003-7-9
帖子
188
精华
0
762#
发表于 2007-1-3 23:43:34 |只看该作者
586
刘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阁,资格最老,脾气最暴,这人是个急性子,十分容易着急上火,但他却有着一项独特的能力——断。这位内阁第一号人物有着极强的判断能力,能够预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作出应对。正是这种能力帮助他成为弘治年间的第一重臣。



李东阳,湖南人,弘治八年入阁,他是弘治三阁臣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最厉害的一个。



他的性格和刘健刚好相反,是个慢性子,平日总是不慌不忙,天塌下来就当被子盖。他也有着自己独有的能力——谋,此人十分善于谋略,凡事总要考虑再三之后才作出决断,思虑十分严密,内阁的大多数决策都出自于他的策划。



谢迁,浙江余姚人,弘治八年入阁,三阁臣中排行最后。这位仁兄虽然资历最低,学历却最高,他是成化十一年(1475)高考第一名状元,这人不但书读得多,还能言善辩,这也使他具有了一种和内阁中另外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能力——侃。



侃,俗称侃大山,又名忽悠, 谢迁先生兼任内阁新闻发言人,他饱读诗书,口才也好,拉东扯西,经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只要他一开口,连靠说话骂人混饭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主动退避三舍。



当时朝廷内外对这个独特的三人团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评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此三人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他们组成的内阁极有效率,办事牢靠,其地位在明代历史上仅次于“三杨”内阁,如果不是朱祐樘即位,任用了这三位能臣,按照朱见深那个搞法,大明王朝的历史估计一百多年也就打住了。



当然了,李东阳、刘健、谢迁之所以能靠着谋、断、侃大展拳脚,安抚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老板的好领导。可惜的是,十多年后,朱老板就退休去向老祖宗朱元璋汇报工作情况了,在这之后不久,他们三个人将面临一次生死攸关的抉择,而这次抉择的结果最终给他们的能力下达了一张成绩单:



忽悠(侃)是不行的,拍板(断)是不够的,谋略才是真正的王道。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3
精华
3
763#
发表于 2007-1-4 09:39:36 |只看该作者
忽悠(侃)是不行的,拍板(断)是不够的,谋略才是真正的王道。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64#
发表于 2007-1-6 05:45:09 |只看该作者
587
这也是一个文才辈出的时代,传承上千年的中华文化在这里放射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之所以说李东阳要胜过刘健和谢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谋略过人, 李先生不但是政坛的领袖,也是文坛的魁首,他的书法和诗集都十分有名,据说他还活着的时候,亲笔签名字画就可以挂在文物店里卖,价钱也不低。



由于名望太大,他每次出门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粉丝和崇拜者,搞得他经常要夺路而逃,这些追随者还仿照他的诗文风格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流派,这就是文学史上名声显赫的茶陵派(李东阳是茶陵人)。



而与此同时,一个姓名与李东阳极为类似的人的文章也在京城广为流传,并出现了很多拥护者,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梦阳。



应该说明,这位李梦阳并不是类似金庸新,古龙新那样的垃圾人物,事实上,要论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力和名气,李东阳还得叫他一声前辈。



李梦阳,甘肃人,时任户部郎中,用现在的话说,这人应该算是个文坛愤青。他乡试考了陕西省第一名,是八股文的高手,却极为厌恶明代的文风。他认为当时的很多文章都是垃圾,废物。



他的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你算老几?有几把刷子,敢说别人不行!



李梦阳此时却表现出了极为反常的谦虚,他表示:诸位说得不错,其实我也不行,你们也不可能服我,但我知道有几个厉害的人,这几个人你们不服都不行。



然后他列出了这几个人的名字,还别说,真是不服都不行。



谁呢?



秦朝的李斯,汉朝的司马相如、贾谊,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



这几个人你们敢叫板吗?



图穷匕见的时候到了,李梦阳终于亮出了他的真正目的和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他的意思很明白,我对现在的文体不满,但也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没资格反对,但这些猛人是有资格的,大家一起向他们学习就是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复古运动,经历了唐诗的挥洒、宋词的豪迈、元曲的清新后,明代诗文又一次回到了起点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65#
发表于 2007-1-6 05:45:34 |只看该作者
588
他的主张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其中有六个人名气极大,后人便将他们与李梦阳合称七才子,史称“前七子”。



当李东阳、李梦阳在文坛各领风骚的时候,江苏吴县的一个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上京赶考,博取功名,虽然他并没有成功,但他的名声却胜过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他的名字最终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骄傲,并传扬千古,流芳百世。



这个人叫唐寅,字伯虎。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人,他们似乎不需要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唐寅是一个天才,从小时候起,周围的人就这样形容他,他确实很聪明,读书悟性很高,似乎做什么事情都不必付出太多努力,而众人的夸耀使得到后来连他自己也信以为真,便不再上学,整日饮酒作乐,连考取功名做官也不放在眼里。



在这位天才即将被荒废的关键时刻,他的朋友祝枝山前来拜访他,承认了他的天分,却也告诉他,若无十年寒窗,妄想金榜题名。



祝枝山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虽然他自己淡薄功名,却真心期望他的朋友唐伯虎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唐伯虎听从了他的劝告,谢绝了来客,闭门苦读,终悟学业之道。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准备参加这次考试,考试前,他聚集了平生关系最好的三个朋友一起吃饭,在这次酒宴上,成竹在胸的他放出狂言:



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但他的三个朋友却没有丝毫异议,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有说这句话的资格。



参加唐寅酒宴的这三位朋友分别是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四人被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也有人称他们为江南四大才子。



事实证明,唐寅没有吹牛,在这次的乡试中,唐寅考得第一名,成为应天府的解元。可能是他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当时的主考官梁储还特意把卷子留下,给了另一个人看。但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将给后来发生的事情布下重重疑团。



看卷子的人就是程敏政,他和唐寅一样,小时候也是个神童,后来做了李贤的女婿,平步青云,他看过卷子后也十分欣赏,并在心中牢牢地记下了唐寅这个名字。



不久之后,他们将在京城相聚,因为第二年,唐寅即将面对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66#
发表于 2007-1-6 05:46:01 |只看该作者
589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准备进京赶考,当时的他已经名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着这个年轻人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



唐寅也毫不掩饰他的得意,他的目标已不再是考中一个小小的进士,他将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



他已经成为了解元,以他的才学,会元和状元绝不是遥不可及的,如果一切顺利,他将成为继商辂之后的又一个传奇!



信心十足的唐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途,他将在那里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誉。



可是唐寅兄,命运有时候是十分残酷的。



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经。



徐经,江阴人,是唐寅的同科举人,他在赶考途中与唐寅偶遇,此时的唐寅已经是偶像级的人物,徐经对他十分崇拜,当即表示愿意报销唐寅的所有路上费用,只求能够与偶像同行。



白吃白住谁不干?唐寅答应了。



徐经这个人并不出名,他虽不是才子,却是财子,家里有的是钱。才财不分家,这两个人就这么一路逍遥快活到了京城。



进京之后,两人开始了各自的忙碌,从他们进京到开考之间的这段时间,是一个空白,而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唐寅注定到哪里都是明星人物,他在万众瞩目之下进了考场,然后带着轻松的微笑离开。和他同样信心十足离开考场的,还有徐经。



从考完的那一天起,唐寅就开始为最后的殿试做准备,因为考卷中的一道题目让他相信,自己考上进士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不过是名次前后不同罢了。



可不久之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唐寅落榜了!



还没等唐寅从惊诧中反应过来,手持镣铐的差役就来到了他的面前,把他当作犯人关进了大狱。



金榜题名的梦还没有作醒,却突然被一闷棍打醒成了阶下囚,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唐寅所不知道的是,这次倒霉的并不只他一个人,他的同期狱友还有徐经和程敏政。他们的入狱罪名是合谋作弊。



唐寅的人生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罪魁祸首就是考卷中的那一道题目。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67#
发表于 2007-1-6 05:46:27 |只看该作者
590
在这一年的考试中,考官出了一道让人十分费解的题目,据说当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能找到题目的出处,还有人只好交了白卷,只有两份卷子写出了完美的答案。



主考官程敏政当即表示,他将在这两个考生中选出今科的会元。



这两份卷子的作者一个是唐伯虎,另一个就是徐经。



其实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答出来了说明你有本事,谁也说不了什么,可事情坏就坏在唐伯虎的那张嘴上。



这位仁兄考完之后参加宴会,估计是喝多了,又被人捧了两句,爱发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当时大家正在猜谁能够夺得会元,唐伯虎意气风发之下说出了一句话:



“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唐寅兄,你的好运到此为止了。



所有人都听到了这句话,很多人没有在意,但更多的人却把它记在了心里。



这是一句让唐寅追悔终身的话,因为它出现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首先这里不是吴县,说话对象也不是他的朋友祝枝山、文征明,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



更为重要的是,当唐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此次考试的成绩单还没发下来(发榜)。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当年的考生们对考试名次是十分关注的,由于进士录取率太低,即使是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也万万不敢说自己一定能够考上,更何况是考第一名?



你唐寅虽有才学,也自信得过了头吧!



所以当酒宴上的唐寅还在眉飞色舞的时候,无数沉默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这个人的自信里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告黑状从来都是读书人的专长,很快就有人向政府反映这一情况,主考官们不敢怠慢,立刻汇报了李东阳。李东阳到底经验丰富,当时就已估计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马上报告了皇帝陛下。



朱祐镗当即下令核查试卷,事实果然如传言那样,唐寅确实是今科会元的不二人选。而选定唐寅的人正是程敏政。



事态严重了,成绩单还没有发布,你唐寅怎么就能提前预知呢?当年那个时候,特异功能似乎还不能成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768#
发表于 2007-1-6 08:50:23 |只看该作者
侍才放旷.

使用道具 举报

海象

问佛

UID
31121
注册时间
2003-9-28
帖子
3895
精华
0
769#
发表于 2007-1-6 18:38:47 |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伯虎兄,能文能武,还有8个表妹,2桌麻将
无趣,自己玩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70#
发表于 2007-1-7 06:43:50 |只看该作者
591
此时这件事情已经传得满城风雨,整日探头探脑的言官们也不失时机跳了出来,政治嗅觉敏锐的给事中华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程敏政,认为他事先出卖了考题,因此唐伯虎和徐经两人才能答出考题高中。



华眿这一状告得实在太狠,本来李东阳还想拉兄弟一把,让徐经和唐伯虎回家三年之后再考,把这件事压下去,可是这样一来,事情就搞成了政治阴谋、考场黑幕,只好公事公办,把这三位仁兄一骨脑抓了进来。



经过审理,案件内部判决如下:



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谋作弊查无实据,但其仆人确系出卖考题给徐经,失察行为成立,结论:勒令退休。



江阴举人徐经:购买考题查实,作弊行为成立,结论: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吴县举人唐寅: ……,结论: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当然了,这些都是内部结论,除处罚结果外,具体情况并未向社会公开。



对了,还漏了一个:



给事中华眿:胡乱告状,所言不实,结论:贬官。



事实的真相



情况大概就是这样,徐经买了考题,程敏政的仆人卖了考题,程敏政负领导责任,而本着黑锅人人有份的原则,唐寅算是连坐。



这是一起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案情十分复杂,各种史料都有记载,众说纷纭,难分真伪,但只要我们以客观的态度仔细分析案件细节,抽丝剥茧逐步深入,就会发现这起案件实际上——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事实上,这起所谓的科场舞弊案历经几百年,不但没弄明白,反而越来越糊涂,成了不折不扣的悬案。



此案到底复杂在哪里,我来演示一下:目前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共有两三个:1、徐经是否买了考题作弊。2、唐寅是否参与了作弊,程敏政是否知情。



要找到答案,我们必须回到案件的起点,此案的起因就是那道难倒天下才子的题目,遗憾的是,我也没有看到过那道题,不过这并不重要,像我这样连三字经都背不全的废材,即使事先知道题目估计也要交白卷。



但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关键的一点:这是一道超级难题,天下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

那么徐经和唐寅能做出来吗?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71#
发表于 2007-1-7 06:44:35 |只看该作者
592
只要考量一下这二位仁兄的实力,就能够得出如下结论:



唐寅是比较可能做出来的,徐经是比较不可能做出来的。



唐寅是全国知名的才子,学习成绩优秀,是公认的优等生,就好比拿到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高中生,要进北大清华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徐经虽然是个土财主,也考中了举人,在全国范围内不过是个无名小卒,指望他的脑筋开窍,智商突然爆发,那是不现实的。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徐经很有可能确实买了考题。



第二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认为不是个问题,以唐寅的实力,还需要作弊吗?



其实我也这样认为,但分析后就会发现,具体情况并非那么简单。



一年前,南京主考官梁储把唐寅的卷子交给了程敏政,之所以前面专门提到这件事情,是因为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极有可能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含义——潜规则。



而这种潜规则有一个特定的称谓——约定门生。



在明代,如果要评选最令人羡慕的官职,答案并不是尚书、侍郎,而是考官。今天的考官们主要工作是不过在教室里来回巡视监考,然后拿点监考费走人,可在当时,这实在是个抢破头的位置。



原因很简单,所有由这位考官点中的考生都将成为他的门生。



明代的官场网络大致由两种关系组成,一种是同学(同年),另一种是师生(门生),官场风云变幻莫测,新陈代谢速度很快,今天还是正部级,鬼知道明天是不是就到阎王那儿报到了。要想长盛不衰,就得搞好关系。



如果你混得不好,那也不要紧,只要混到个考官,点中几个人才,到考试结束,你就是这几个人的座师了,这几位考中的兄弟就得到你家拜码头,先说几句废话,谈几句天气,最后亮底牌:从今以后,俺们就是您的人的,多多关照吧。



你也得客气客气,说几句话,比如什么同舟共济,同吃一碗饭,同穿一套裤子等等等等,然后表明态度:今后就由老夫罩着你们,放心吧。



有一句时髦的词可以形容这一场景——双赢。



新官根基不稳,先要摸清楚行情,找个靠山接着往上爬,老官也要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抓几个新人,将来就算出了事还有个指望,实在不行也能拉几个垫背的一起上路。要知道,在官场里,养儿子是不能防老的,想要安安心心地活着退休,只能靠门生。



这就是所谓的门生体制,而这一体制有时会出现一种特例——约定门生。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3
精华
3
772#
发表于 2007-1-7 18:11:20 |只看该作者
孔子曰:打架用砖乎,照脸乎,不宜乱乎;乎不着再乎,乎着往死里乎;乎死即拉倒不用再乎也;不死者乃英雄也!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73#
发表于 2007-1-8 18:13:01 |只看该作者
593
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因为在科举前,可能会出现某位名震全国的天才,大家都认为这个人将来一定能够飞黄腾达。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考官就会私下与这位考生联系,透露题目给他,互相约为师生,这样无论将来是谁点中了此人的卷子,都不会影响事先已经确定的关系。



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交易,所以考官们轻易不敢冒这个险,只有当真正众望所归的人出现时,这笔买卖才有可能成交。



介绍完背景,再来看看关键问题:唐寅和程敏政之间有这种关系吗?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其中却仍然有蛛丝马迹可循。



首先,程敏政已经在这两份卷子里选定了会元,而唐寅则在外面发话,说自己就是会元。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当时所有的卷子都是密封的!也就是说按照规定,即使是程敏政本人,也不会知道他选中的会元到底是谁。



所以这个疑问最终只能指向两个可能1、唐寅做出了那道题,并且认为别人做不出来,因而口出狂言,不幸命中。2、程敏政事先与唐寅会面,并给了他考试的题目。



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大家自己做主吧。



注:不要问我,题目虽然是我出的,但我没有标准答案。



不管有多复杂,这件案子总结结案了,案中的两个倒霉鬼和一个幸运儿就此各奔东西。



倒霉的是程敏政和唐寅,一个好好的考官,三品大员,被迫拿了养老金退休回家。另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闭着眼睛写也能中进士的人,得了个不得为官的处分。



而那个幸运儿就是徐经,这位仁兄虽然也背了个处分,却实在是个走运的人。同志们要知道,今天高考考场上作弊被抓到,最严重的结果也就是成绩作废,回家待考。可在明代,这事可就大了去了,作弊的处罚一般是充军,若情节严重,没准还要杀头。



事情到这里就算结了,程敏政被这个黑锅砸得七窍冒烟,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唐寅一声叹息之后,对前途心灰意冷,四处逛妓院,开始了他的浪子生涯。



而徐经功亏一篑,对科举也是恨之入骨,回家就开始烧四书五经,还告诫他的子孙,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一句屁话,还不如学点有用的好。



他的家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八十八年后,他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出世,取名徐振之,此人不爱读书,只喜欢旅游,别号徐霞客。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74#
发表于 2007-1-8 18:13:46 |只看该作者
594
一番折腾下来,大明王朝少了两个官僚,却多了一个浪荡才子和一个地理学家,倒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说到这里,差点又漏了一个人,还是那位告状的给事中华眿,他也名留青史了,后来有人根据传说写了一出广为流传的戏,此戏俗名《三笑》,又称《唐伯虎点秋香》,由于这位仁兄当年多管闲事,编剧为了调侃他,便以他为原型创作了华太师这个经典角色,不但硬塞给他几个傻儿子,还安排唐伯虎拐走了他府里最漂亮的丫环,也算是给伯虎兄报了仇。



这场文坛风云最终还是平息了,可已经倒霉到家的唐伯虎不会想到,他的厄运才刚刚开始,更大的麻烦还在未来的路上等待着他。



唯一的遗漏



朱祐镗是个很实在的人。



他从小饱经忧患,好不容易才活下来,立为太子后又几经飘摇,差点被人废了,能熬到登基那天,实在是上天保佑,阿弥陀佛。



这个少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所以他憎恶黑暗和邪恶,他不顾身体日以继夜工作,驱逐无用的僧人和道士,远离奸人,任用贤臣,为大明帝国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可是过大的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二十多岁脑袋就秃了一大半,面孔十分苍老,看上去活像街边扫地的大叔,连大他好几轮的王恕和马文升都不如,马文升活到了八十五岁,而王恕更是创造了纪录,这位老大爷一直活到九十三岁才死,据说死的当天还刨了好几碗饭,吃完打了几个饱嗝后才自然死亡。



朱祐镗没有那样的运气,三十多岁的他已经重病缠身,奄奄一息,却仍然一如既往地拼命干活,身体自然越来越差,但他全不在乎。



在这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背后,他似乎预感到了即将来临的危险。为了迎接那一天的到来,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此时王恕已经退休回家,吏部尚书几经变更,空了出来,朱祐镗想让马文升接替,但兵部也离不开这个老头子,一个人不能分成两个用,无奈之下马文升只好就任了,他推荐一个叫刘大夏的人接替了他的位置。



马文升的眼光很准,刘大夏是一个十分称职的国防部长,在他的统领下,大明帝国的边界变得坚不可摧。



但事实证明,这位国防部长最大的贡献并不是搞好了边界的防务,而是推荐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人。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75#
发表于 2007-1-8 18:15:18 |只看该作者
595
弘治十五年(1502),兵部奏报,由于疏于管理,军中马匹不足,边防军骑兵战斗力锐减,急需管理。



这是个大事,朱祐镗立刻找来刘大夏,让他拿主意。刘大夏想了一下,回复了朱祐镗:



“我推举一人,若此人去管,三年之内,必可见功。”



“谁?”



“杨一清”



朱祐镗很快就在脑海中找到了对象,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一个快到五十岁的老头,不苟言笑,整日板着严肃的面孔,而且相貌出众——比较丑。



反正是去管马,又不是派去出使,就是他了!



于是干了二十多年文官的杨一清离开了京城,来到了陕西(养马之地),他将在这里的瑟瑟寒风中接受新的锤炼,等待着考验的到来。



此时的三人内阁能谋善断,马文升坐镇吏部,刘大夏统管兵部,一切似乎已经无懈可击,弘治盛世终于到达了顶点。但朱祐镗的身体却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告别的时刻终于到了。



年仅三十六岁的朱祐镗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这最后的时刻,面对着跪在地上哭泣的刘健、李东阳和谢迁,他回顾了自己几乎毫无缺憾的人生,终于意识到了他此生唯一的遗漏:



“到了这个地步,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只是有一件事放心不下。”



“太子是很聪明的,但年纪太小,喜欢玩,希望 诸位先生劝他多读书,做一个贤明的人。”



阁臣们回应了他的担忧:



“誓不辱命!”



看着这三个治世能臣,朱祐镗笑着闭上了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却选择了无私的宽恕,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



从黑暗和邪恶中走出来的朱祐镗,是一个光明正直的人。



所以我给了他一个评价,是他的祖先和后辈都无法得到的最高评价:



朱祐镗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76#
发表于 2007-1-8 18:17:57 |只看该作者
596
明武宗朱厚照



现在让我们调整一下呼吸,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位兄弟终于要出场了。



据说清朝的皇子们在读书时如果不专心,师傅就会马上怒斥一句:



“你想学朱厚照吗?!”



被几百年后的人们当作反面典型的朱厚照并不冤枉,单从学习态度上讲,他实在是太过差劲。

朱祐镗这辈子什么都忙到了,什么都惦记到了,就是漏了他的这个宝贝儿子。朱祐镗命不好,只生了两个儿子,还病死了一个,唯一剩下来的就是朱厚照,自然当成命根子来看待,加上他老兄幼年不幸,便唯恐自己的儿子受苦,无论什么事情都依着他,很少责罚,更别提打了。



这大概是世上所有父亲的通病。



朱厚照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天不怕地不怕,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也没有人管他,这很自然,连他爹都不管,谁敢管?



无数的败家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但朱厚照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败家子,据史料记载,他的智商过人,十分聪明,也懂得是非好歹,只是这位大哥有一个终身不改的爱好——玩。



玩,怎么好玩怎么玩,翻过来覆过去,天翻地覆,鬼哭神嚎,也只是为了一个字——玩。



请诸位千万记住这个前提,只有理解了这些,你才能对下面发生的事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朱厚照就这么昏天黑地玩到了十五岁,突然一天宫中哭声震天,他被告知父亲就要不行了,而他朱厚照将成为下一任的皇帝。



朱厚照先生并不十分清楚这句话的含义,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加了个名誉头衔,该怎么活还怎么活,没什么变化。



可是不久之后,麻烦就来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再也看不下去了,便上书希望朱厚照兄不要再玩下去,要好好的做皇帝,并且他还在书中列明了朱厚照的几条罪状,比如不在正殿坐着,却四处闲逛看热闹,擅自骑马划船,随便乱吃东西等等。



这些是罪状吗?



应该说对于朱厚照而言,这些确实是罪状,刘健可是有着充足的理由的:



在家呆着多好,干嘛四处乱跑,万一被天上掉下的砖瓦砸到,那是很危险的,有个三长两短,大明江山怎么办?



骑马也不安全,摔下来怎么办?划船更不用说了,那年头还没有救生圈,掉进水里就不好了,为了大明江山,最好就不要随便干这些危险活动了。



东西更是不要乱吃,虽然毒大米、烂花生之类的还没有普及,万一吃坏肚子的话,大明江山。。。。。。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刘健苦口婆心地说了很长时间,可朱厚照对此只有一个想法:



全是废话!



老子当太子的时候就没人敢管,现在做了皇帝,这个老头子竟然还敢来多管闲事!



但这个老头子毕竟是老爹留下来的头号人物,是不能得罪的。



于是朱厚照搬出了一幅忠厚纯朴的表情,老老实实地说道:



“我明白了,今后一定改正。”



可是天真的刘健并不知道,如果相信了朱厚照先生的话,那是连春节都要过错的。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390
注册时间
2003-2-26
帖子
17863
精华
3
777#
发表于 2007-1-8 20:39:02 |只看该作者
朱祐镗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我的梦中情人 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82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15957
精华
7
778#
发表于 2007-1-8 22:08:14 |只看该作者
小二哥再接再励,一时半会儿我是联不上新浪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海象

问佛

UID
31121
注册时间
2003-9-28
帖子
3895
精华
0
779#
发表于 2007-1-8 23:57:15 |只看该作者
春节也要过错的是什么地方的谚语?
无趣,自己玩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23
注册时间
2001-9-19
帖子
302926
精华
87
780#
发表于 2007-1-9 18:20:33 |只看该作者
597
这之后,非但没有看见朱厚照兄悬梁刺股,勤奋努力,反而连早朝都不上了,更不要说什么午朝,整天连这位老兄的影子也找不着。



这下轮到人事部长马文升和国防部长刘大夏出马了,他们早就感觉到不对劲了,为了能够及早限制住这位少年皇帝的行为,把他往正道上引,他们准备奋力一搏。



很快,两人先后上书劝说朱厚照,并且表示如果皇帝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会继续上书直到皇帝改正为止。



朱厚照终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验,十六岁的他毕竟没见过二位部长这种不要命的架势,他第一次产生了畏惧感。



然而这时耳旁一个声音对他说:



陛下,你不需要听命于他们,你有命令他们的权力!



朱厚照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意见,他当即对二位部长表示,你们也不用再上书了,因为我现在就不让你们干了,你们下岗了,收拾东西回家养老吧!



马文升和刘大夏万万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不但没吓唬住,还被反咬了一口。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伤心之下,他们各自离职回家。



而发出那个声音的人,叫做刘瑾。



刘瑾,陕西人,出生年月日不详,这也是个正常现象,家里有识字认数记得生日的,一般不会去做太监。



这位 刘先生原本姓谈,是个很坚强而且胆子很大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自宫的。



当然了,他自宫的动机并不是因为捡到了葵花宝典之类的武功秘籍,之所以走上这条路,只是因为他想找个工作。为了求职就拿刀子割自己,这样的人自然很坚强。



更悬的是,自宫也不一定有工作,当时想当太监的人多了去了,没点门路你还进不去,万一进不了宫,割掉的又长不回来,那可就亏大了。敢搞这种风险投资的人,是很有几分胆量的。



这位预备宦官还算运气好,一个姓刘的太监看中了他,便安排他进了宫,此后他就改姓刘了。



公正地讲,刘瑾是一个很有追求的太监,他进宫之后勤奋学习,发愤用功,很快具备了初级文化水平,这在宫里已经是很难得了,于是他被选为朱厚照的侍从。



从王振到刘瑾,他们的发家之路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即使当了太监,也应该坚持学习。还是俗话说得好:知识改变命运。
PG决定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2021 , Hello Everyone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