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33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10-30
- 阅读权限
- 130
- 积分
- 9402
- UID
- 5065
- 注册时间
- 2002-2-25
- 帖子
- 7227
- 精华
- 1
|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构分析及其他
六首大提琴组曲的形成则非常统一, 其中又因为插入舞曲不同很明显的分成三组. 刚好1&2, 3&4, 5&6 三组. 这样分法还有一种意义,每组刚好都包含了一首升调系和一首降调系作品 (如果将 C大调看作升调系的话).事实上这组作品亦可以分为两组: 123 和 456 两组, 这样刚好每组都是两首大调夹著一首小调的形式, 每组开头的前奏曲 (1&4)都有类似的型式 (分散和弦的反覆),而每组结尾的吉格舞曲(3&6)均十分光辉灿烂,有著庞大架构. 另外再看插入舞曲部份, 第123 号插入舞曲第二段均有转调, 但456号差入舞曲则不转调, 如是又形成一种对称性.
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组成有统一型式:
前奏曲
阿勒曼德舞曲
库朗舞曲
萨拉邦德舞曲
<插入舞曲>
吉格舞曲
插入舞曲在一二号是小步舞曲, 三四号是柏雷舞曲, 五六号是嘉禾舞曲. 这样的安排只是不同舞曲的组合吗? 我们可以试著找寻合乎逻辑的规则. 如果以各舞曲速度来看, 将前奏曲视为整首组曲的导引,它通常是中速或快速的, 阿勒曼德舞曲中速或慢速, 库朗舞曲快速,萨拉邦德舞曲慢速, 插入舞曲和吉格舞曲皆为快速, 如此便得到一个类似 快--慢--快--慢--快 的形式, 再深入探讨各舞曲的个性, 我们便更能理解这样安排的逻辑性.
六首中第五号组曲扮演著一个颇突出角色, 它前奏曲为一首法国式序曲, 库朗舞曲异于其它为 3/2拍, 萨拉邦德舞曲全用单音演奏亦异于其它五首, 本曲尚有鲁特琴版, 可能是其他作品改编而来的。
巴赫为何写作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巴赫没有为大提琴写作附伴奏奏鸣曲, 但有为当时的低音乐器Viola da Gamba写作大键琴伴奏奏鸣曲, 当时的低音独奏乐器应该是此种乐器, 那巴赫为何又独钟大提琴为它写作六首无伴奏组曲呢?
一个理由是大提琴和小提琴是同系乐器, 如果已熟悉无伴奏小提琴曲写作, 那应该也能掌握无伴奏大提琴曲的写法. 那要把无伴奏大提琴视为无伴奏小提琴的延伸吗?事实上这两首曲子的写作手法不尽相同, 显然巴赫写作的态度不只是在写"音域低一点的小提琴",我们可以推断巴赫当时即已预见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潜力,在第六号组曲中巴哈运用自创的五弦大提琴, 他发觉这项乐器音域向上延伸的魅力, 由近代大提琴曲充份利用大提琴高音域来看, 巴赫在此发挥了他的远见.(当时大提琴的技巧仅到第四把位, 最高音在中央C之上的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