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25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1-7-26
- 阅读权限
- 210
- 积分
- 1599
- UID
- 7307
- 注册时间
- 2002-6-4
- 帖子
- 1212
- 精华
- 1
|
偶然的情况下,我打开6688i手机里、升级为52版本之后留下的一部小说,一看之下,呵呵,觉得写的文章很有意思!
可以到这里看 http://education.163.com/editor_2002/021211/021211_89767.html
=====一个大学生灵魂的拷问、挣扎和绝望——读徐兆寿长篇小说《非常日记》[转自龙源图书网]=====
当我读完徐兆寿的长篇小说《非常日记》,我非常震惊。震惊的不是它写了性,“性”这玩意儿如今已经不值钱了,张贤亮、陈忠实、贾平凹,尤其是卫慧、棉棉等作家的小说,早就把它撕开了。1990年代是个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个后工业社会,或者是个后现代社会,如果现在还想凭借这个东西在文坛挣一席之地,是有点生不逢时。徐兆寿的小说真实地刻画了1990年代后期大学生的生活、思想与迷惑、绝望,震撼人心,警人深思,让人透过大学生这个视角,对社会的不公平、教育的滞后、人性的扭曲、灵魂的丧失,等等,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大学生题材长篇小说。我曾经说过中国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一些大学教师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如《围城》,但是没有一部成功的关于大学生的长篇小说。我们现当代成功的小说大多是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因为中国文化在这两个群体里积淀得最多,也容易写好,都市题材这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涌现了一些比较好的小说,遗憾的是在中国社会中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一直没有成功的小说去表现他们,当然,这也因为大学生是个生活单调的、性格变化较快的群体,要把握他们、写好他们是很困难的。可是,连续两夜手不释卷的阅读完《非常日记》,我兴奋,我激动,我长啸,我高兴的认为中国终于有了关于大学生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不但写出了大学的生活、大学生的心理,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它还写出了大学的空气,对,是空气,或者说那种荡漾在大学里的气氛、气味,让人觉得那么真实、可信。
徐兆寿的这部小说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内涵非常丰富、博大。他写了名牌大学——北方大学中文系的一个大学生,出身于农村贫寒家庭,性格孤僻、内向,极端自卑、孤独,有一点抑郁症、自闭症,对城市的美丽女子非常喜欢,可是天生的自卑使他不敢向他们表示,只好在心里默默的爱着他们。甚至由于长期的压抑,有了性变态,热衷索要或偷窃女生的袜子、内裤、手纸,偶尔还窥视她们。他本身很厌恶自己的这种行为,觉得自己很卑鄙、很恶心,但是又没有办法。后来他根据自己的日记,和所见所闻,撰写了一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通过小说的写作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可是小说中的“我”也只能以自杀了解自己。他的名字叫林风,林风把这部自传体小说交给自己非常尊重、信任的留美心理学教授余伟老师,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不幸的是余伟的女朋友笑茵却把它传播了出来,恰巧此时医学院有位女生晚上上厕所,被藏在女厕所的一位男生惊吓,成为了精神病,人们将它和林风的小说联系起来,于是林风被公安局拘留,最后在痛苦绝望中自杀。
这部小说首先为读者注意的肯定是它的性描写,不过这部小说的性描写不是性动作,而是性心理,所以,它可以说是很干净的,是一部严肃的小说,那些要从其中猎奇的读者,恐怕是要失望的,但是它的非常成功的性心理描写,也是能够吸引读者的一个卖点,也是它的成功之处。“性”这个东西,中国的老祖先是认可的,孔子、孟子都说:“食色,性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甚至还背着学生去见当时非常淫荡的女人南子,被学生知道批评了一顿。西方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是非常坦荡的,视性为非常美好的事物。到中世纪性才成为罪恶,文艺复兴以后,“性”在西方不再是洪水猛兽。可是在中国自宋明理学之后,“性”就是一个丑恶淫荡的名词,人人谈“性”色变。这种表面的拒斥,并没有消灭了它,它仍然顽强的存在着,甚至在社会的高压下,只好以扭曲的形式存在,如小说中提到的恋物癖、窥隐癖等一些不太正常的心理形式。尤其我国提出晚婚的政策和对青年学生的高压政策,甚至对学生的正常异性来往也严加压制,小说写道:“大学就像一座寺院”,更是导致大学生性变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反思一下,人这一生性冲动最剧烈、性心理最复杂的阶段也就是大学阶段,而我们国家的类似于清教的大学管理形式,是多么的不适应时代。可是,遗憾的是很多写大学生的小说总是回避这个问题,徐兆寿勇敢地肩负起了这个历史重任,用超人的胆量写出了大学生的性问题,这是首先要致以敬意的。我们可以说“性”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由此入手,林风的形象才真正站起来了。
我们都知道人是具有社会性的,那么作为人的“性”也是社会性的,它不像动物那样只有生理性。林风是个农村学生,而且是个缺乏母爱的贫寒人家的农村学生,按照优胜劣汰原则,他在寻求性爱方面肯定是要比城市学生逊色很多的,而母爱的缺乏使他在喜爱女性方面大多带有“恋母情结”,比如他和他当家教的那家女主人、售货员颜真的恋情,严格地说不是爱情,对林风来说主要是一种“恋母情结”的呈现,这在小说中都有明确的交代。他和卖西瓜的女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生理的冲动,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两个女性都是城市的下层女性,林风在她们那里没有自卑,有的是自信,所以也才有这稍纵即逝的情感纠葛。而在林眠等那些他非常喜欢、也非常漂亮的城市女学生那里,他只有自卑、胆怯,和性的扭曲、变态,他说:“她们都不爱我。我在她们的心里只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甚至是丑陋的癞蛤蟆,而她们都是天鹅。我们永远都是天地悬隔,天生两极。”这种“性”的写作就很深刻,有社会意义,提高了小说的品味,使它和那些专写“性”而写“性”的小说完全划开了层次。追求不到自己喜欢的异性的林风,只好把所有的时间投身到读书中去,追究人生的意义、灵魂的意义,探求一些关于终极关怀的问题,这种描写真实、深刻,富有理性,没有流于说教,读来震撼人心。这里的性苦闷已经不简单是“性”的苦闷,它连着广大的社会,连接着贫穷,连接着人生的诸多问题,连接着弱势群体的人权。所以,作家在写到性心理时,充满悲悯,没有局限于“性”,而是着力在人性,人的隐秘,人的尊严,心理写得非常成功,细腻、真实,完全贴合一个处男的心理,没有把它处理成一个畅销书的猎奇的写法,而是作为一个真实的农村大学生去写。无疑,成功的性心理描写是本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值得读者认真留意、阅读。
作为小说,林风的形象是成功的,他有难以克服的生理需求、变态的性心理和性行动,但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也有尊严,他也要生存,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但现实又是那么残酷。小说写到林风没有钱上学,去到菜市场寻找家教时,说:“我看见许多人用那样疑惑的甚至带点可怜的眼神打量着我,还有一些莫名的笑。我的自尊心已经全部被伤害了,而伤害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无所谓了。我再也不看人们,只是用心地看着自己的书。我看见自己的灵魂鲜血淋漓地躺在菜市场口,过往的人们都要踩一脚,用那样世俗的肮脏的脚狠狠地开心地踩着,直到听到我的灵魂在嘶哑地呻吟,他们才快乐地扬尘而去……我看见它已经变成了张皮,可以随意地披在身上,也可以把它拧成一根绳,甚至可以把它揉成一团抹布,擦净我屁股下面的水泥地。”这段描写真是精彩至极,辛酸至极,痛心至极,而这样的段落在小说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但到最后,林风还是没有找到工作,没有一分钱,不要说工作,就是吃饭都成了问题,不得已他只好去卖血。但贫穷并不能消灭“性”,这是人的生理本能,它不会嫌贫爱富,小说写道:“我的所有痛苦是在晚上发生的……它一次次地折磨着我孱弱的身体,摇撼着我的道德、信仰,动摇着我的一切。”其实,这种摇撼不止林风一个,大学生都有,于是他们去看黄色录像,看黄色网页,晚上说黄话,甚至去找妓女,或男女同学同居,可是,我们已经说了林风的出身、家境、性格等使他没有后两种机会,于是,痛苦的心灵逼他走上哲学之路、思考之路,灵魂的煎熬就开始了。他不断地自审、自问、自辩,为自己的罪恶、丑陋而羞耻,为人生的虚无而痛苦,为大学的八股文式的教育而发疯,他在日记中反复写到人生没有意义,道德、法律、社会都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最后只有自杀,“自杀”在这里有了哲学和人生意义。
林风深受卢梭的影响,在考研究生期间,他非常无聊,利用假期,根据自己的日记,写作小说《非常日记》,通过写自己的痛苦和性欲,希望能够得到解脱,因此,林风的这部小说有很强的自传性、真实性,当然也有虚构、想象。不过,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虚构,我们都不清楚,清楚的是林风并没有通过写作获得自救,相反得到的是自毁。而他的日记又因为和现实生活中的一桩性犯罪案件的相似,而被公安局拘留,这种荒唐的巧合更加加剧了人生的虚无和荒诞,小说这部分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与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有一点相似,《局外人》里的人包括法庭法官关注的不是莫索尔的杀人,及杀人的动机,而是他对母亲的所谓“不孝”,即人们注意的不是他的犯罪事实和原因,却是他的道德,他们认为的道德。《非常日记》中法庭和听众关注的也不是林风究竟是否犯罪,而是他在自传体小说中披露的自己的性心理,他们从所谓的道德出发,认为林风是罪恶的,是死有余辜的。这就加剧了林风的人生的愈加幻灭化和无意义,自杀成为一个哲学问题、信仰问题,甚至人生能否延续下去的关键问题。道德,道德,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非常日记》在写作手法上的创新也是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但与以往的日记体又不一样。他在小说文本中设置了三重文本,一个是余伟等人的对林风小说解读的文本,一个是林风自己的灵魂折磨、性变态的文本,一个是林风小说里的“我”的自我折磨的文本(当然,由于这最后一个文本的个别地方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过程的个别歧误,影响了人们对整个小说的正确解读)。这种形式的独创使得小说在理性角度有了自由拓展的空间。第一,对林风小说中的有些过于露骨的描写和叙述或独白,进行了过滤、净化的作用,减少了读者对小说的误读,以免读者将阅读兴趣依赖于性动作描写,对小说的真正主旨视而不见。第二,余伟是一个学有所成的心理学专家,他的解读更多的是对林风性心理的学术阐释,或哲学阐释,通过这种角度使读者对小说的高明处能够有所体悟;笑茵是个普通的女性读者,通过她的诠释也可以多一重对小说的理解,至于笑茵的父亲,一个有着责任感的老作家的读解,又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社会对大学生性心理和性变态的误解、无知和责难。尤其好笑的是公安局却把它当作林风作案的证据看待。小说中这种“他者”的旁观者角度,这种多角度多视角多层次的读解,在不知不觉中将小说推到一个更高的程度,使读者对林风的灵魂的纠葛、挣扎和绝望有了更多的“同情之了解”,对林风的自杀也有了悲痛之感,小说对世人的警醒,对我们麻木的心灵是一记闪电式的惊雷,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要仅仅将它归于丑恶和罪恶,以所谓道德的高度对他们进行审判。这是小说的伟大之处,这种悲悯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性变态的同情态度,使我想起了基督教,《圣经》说,有几个人抓住了一个妓女,把她带到耶稣那里,准备把她打死,耶稣说你们谁认为自己无罪,就把她砸死吧,这些人面面相觑,然后默默地走了。正像小说里余伟自我忏悔的那样,这个世界有几个人是干净的,没有错误的,谁能说自己的心灵深处永远是纯洁的?基督教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罪,确实,社会最可怕的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丑恶,而偏用所谓的道德去扼杀别人——被他们认为不干净的人,这其实是最大的罪恶。顺便说几句,小说分十章,最后的“十”让人恍然看作是十字架,小说的悲悯情怀和灵魂追寻更多的是受了西方基督教和其他哲学的影响。
日记体小说的这种独创式写法,也将小说从一般的“社会问题小说”提升出去,进入灵魂拷问的写作阶段,这是成功小说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仅仅把《非常日记》看作“问题小说”,那未免太幼稚和短视了,作家的用意远远不在这里,他通过这部小说是要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灵魂的罪恶、有无等关乎人生的一系列大问题,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大作家的追求目标,徐兆寿通过大学生性心理这个独特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追问,甚至可以说撼人心魄的追问。《非常日记》最大的成功应该是在这里,不在别处。它的写作可以说是关乎信仰的,是对1990年代信仰失落、人文价值沦丧、大学教育滑坡、性教育落后、陈腐的道德说教、灵魂的丢失、农村大学生贫困化带来的严重自卑和性心理变态、网络时代对人的挑战、人们文化心理失衡等社会现象的哲学式的文学表达,甚至可以说《非常日记》是说不完的,虽然它选取的是大学生,因为作家的笔触时不时会伸入社会,使得小说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使小说有了更为宽广的忧愤、沉思和激越。性心理的独白式描写也是本文成功的又一个原因。杜贾丁的《内心独白》一书中说,内心独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阻止作者进入作品进行干预,这一点由于徐兆寿采取了三重文本的写法,把真正的《非常日记》进行了有间隔的阐释,所以,真正的作者也就很难进入。至于那些性心理往往和性幻想、性梦连接在一起。美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利昂塞米利安的《现代小说美学》写道:“幻想同夜梦一样常常是愿望的满足,做梦、幻想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固有活动。所以,内心独白除了具有其他特点外,它能够展现人物隐秘的愿望,披露那些也许是愧于表白,或者甚至愧于自我承认的东西,披露那些假象背后隐藏的东西,那些甚至可能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内心独白应该是人物最隐秘和他并不满意的愿望的表现,是他的希望、忧虑和记忆。”《非常日记》作为一部表现性心理的小说,在这方面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另外,作为一部表现大学生灵魂纠葛的小说,在这方面的心理活动也非常成功,如:“我过去的行为是多么荒唐、可耻,即使没有法律,即使没有道德,我那些苟且之事仍然是人生的罪恶。此后我将带着罪恶走向未来,面对世人,面对真理。”“我唯一在乎的是我自己的灵魂。在这疯狂的写作中,我为自己的一切寻找着意义,鞭笞着,也雄辩着。”“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灵魂,没有来世,如果这个世界只是一种偶然的历史,没有必然的因果,如果这个世界诚如那些哲学家所言充满了荒诞和虚无,我有没有罪恶又有什么关系呢?”直至最后,“我”认为“人生都失去意义,生命已经凋零,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我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自杀。”“我”追求真理、自由、尊严,相信有一种存在的理由,但“我”找不到,于是只有去自杀,他说:“我要勇敢地去死。只有死亡,才能赎回我一切的罪恶。也只有死亡,才能使我站在真理面前,虽然我浑身都是罪恶。”并说:“再见吧!空虚的世界。/就让我的自杀来显示世界本来的意义吧!”小说写到这里,我们还能把它仅仅看作一部问题小说吗?我们还能再说什么呢?灵魂的探究到这个地步,人生的虚无到这个地步,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此外,语言的优美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尤其里面的景物描写非常美丽,人物心理描写十分到位,人物的对话都是符合各自的性格和形象,这方面的成功使得它的可读性、艺术性大大增加,当然,作为一部严肃和纯粹的小说,严格要求起来,小说的叙述语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个人的风格,人物对话也应该更加个性化、风格化,但是限于篇幅,也就不再举例和论述,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其次,由于笔者学识的浅陋和时间的紧迫,我对《非常日记》的解读是很仓促和浅薄的,很多地方还没有深入,有待来日再捉笔上阵。不过,不管怎么说,《非常日记》绝对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一部成功的大学生小说,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开创之作,能够读到这部小说的读者有幸了。最后我认为《非常日记》不仅仅是一部畅销书,它更是一部长销书,它是能够超越时空的,历史会证明这一点。 |
|